“马克思进文庙”背后的波澜.doc_第1页
“马克思进文庙”背后的波澜.doc_第2页
“马克思进文庙”背后的波澜.doc_第3页
“马克思进文庙”背后的波澜.doc_第4页
“马克思进文庙”背后的波澜.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马克思进文庙”背后的波澜郭沫若早先视孔子为“永远有生命的巨人”,后来称之为“一个著名的反动人物”。五四时期,郭沫若逆潮流“尊孔”,写穿越文马克思进文庙在今年的考研政治卷中,内有一题,引用了郭沫若90年前所写穿越文马克思进文庙为材料。在文章中,郭虚构了马克思与孔子的一次对话。对话的结果是:孔子对马克思惊叹:“你这个理想社会和我的大同世界竟是不谋而合”;马克思对孔子惊叹:“我不想在两千年前,在远远的东方,已经有了你这样的一个老同志!你我的见解完全是一致的,怎么有人曾说我的思想和你的不合,和你们中国的国情不合,不能施行于中国呢?”。命题者“紧跟时代脉搏”,借古喻今,以郭沫若之言,循诱考生“打通儒家思想与马列主义”的用心,昭然可见。马克思进文庙一文,将郭沫若坚持毕生的尊孔之意,显露无遗。郭自小受过传统儒家教育,到日本留学时,又在课余研读了王阳明著作。五四时期,时人以“打倒孔家店”为潮流,而郭沫若称孔子有“伟大的天才,圆满的人格”,是“永远有生命的巨人。”1945年,在十批判书中,郭沫若更称赞孔子“顺应着当时的社会变革的潮流”,“大体上他是站在代表人民利益的方面的”,并称“仁”是指“克己而为人的一种利他的行为”。对于“袒护”孔子这一点,郭沫若从不讳言。郭沫若十批判书在十批判书中,郭沫若不仅称赞了孔子,还抨击焚书坑儒使“春秋末叶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对郡县制,郭沫若评价也不高,说“秦虽设郡,未废侯封”“秦郡多沿燕、赵之旧”。总体上,郭沫若称秦始皇是“一位空前的大独裁者”。1949年后,郭沫若保留了以往对孔子的看法,并体现在其主编的中国史稿中。而其对秦始皇的定见,已随着毛泽东对秦始皇的肯定发生改变,如1961年时论“焚书”,“其用意在整齐思想,统一文字,在当时实有必要”。1971年的“九一三”事件后,以从林彪家中搜出的零碎的条幅、笔记,掀起全国范围的“批林批孔”运动。郭的尊孔立场,遂成为“旁敲侧击”、“敲山震虎”式政治游戏模式下的牺牲品。详细林彪死后,郭沫若成了“批林批孔”运动台面上被攻击的靶子郭的十批判书,当日的罪名是“尊儒反法”。毛泽东给郭沫若写了一首诗:“郭老从柳退,不及柳宗元。名曰共产党,崇拜孔老二。”柳宗元写有封建论,赞扬郡县制。不久,毛泽东将一本十批判书赠与江青,说是“为批判用的”;同时把读呈郭老给江青:“劝君少骂秦始皇,焚书事业要商量。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百代都行秦政治,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在毛泽东看来,“郭老对待秦始皇、对待孔子那种态度和林彪一样”;而毛泽东自己,“赞成秦始皇,不赞成孔夫子”。在随之而来的“批林批孔”运动中,郭沫若只是表面上的矛头所指。因“郭老从大革命起就同总理关系很密切,很好;他们就想从郭老身上开刀,达到他们攻击总理的目的。”“四人帮在一二五一万八千人大会上,点了郭老的名”。张春桥指责郭沫若抗战时“骂了秦始皇”,郭回答:“我当时骂秦始皇,是针对国民党蒋介石的。”江青又强迫郭沫若批判秦始皇的“宰相”,“在郭老家中东拉西扯地纠缠了两三个小时”。1973年1974年,全国有2000多篇批孔文章发表,最终并没有一篇出自郭沫若之手。郭只写了两首题为春雷的七律,向毛泽东认错。其一为,“春雷动地布昭苏,沧海群龙竞吐珠。肯定秦皇功百代,判宣孔二有余辜。十批大错明如火,柳论高瞻灿若朱。愿与工农齐步伐,涤除污浊绘新图。”诗中说十批判书有“大错”,秦始皇有大功、孔子有大罪。“文革”结束后,新出的沫若诗词选没有收入这两首春雷。以至有人认为,郭沫若写诗认错,只是为过关,而非真的“批孔”。1976年,郭主编的中国史稿,在修订版前言中,特别说明:“原来的稿子中的对于孔丘的评价有严重的错误,这次作了根本的修改”。孔子由顺应历史潮流的人物,变为“日趋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政治和思想上的代表,一个著名的反动人物”,其“政治思想体系是一个复辟旧制度的体系。”1977年10月2日,郭在给林默涵的私人信件中说,“十批判书殊多谬误,望您不吝指正,以俾减少罪愆”。在阐释毛泽东文艺思想方面,林默涵是仅次于周扬的人物。以上话语,看似等于从郭的立场,再次承认“十批不是好文章”。但稍后,同年的毛泽东诞辰,郭作诗纪念,曰:“形象思维第一流,文章经纬冠千秋。素笺画出新天地,赤县翻成极乐洲。四匹跳梁潜社鼠,九旬承教认孔丘。群英继起完遗志,永为生民祛隐忧。”将“九旬承教认孔丘”之事,置于已被打倒的“四匹跳梁潜社鼠”(即“四人帮”)名下,郭内心深处的“不服”,仍隐约可见。详细1964年春节座谈会上,毛泽东与郭沫若在交谈注释:郭沫若:中国文化之传统精神,郭平英选编豕蹄内外,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2页;郭沫若全集第二卷十批判书,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87、445页;李乔:从骂到赞:郭沫若论秦始皇,历史学家茶座第58辑合订本,第150页;冯锡刚:郭沫若的晚年岁月,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315318页;王廷芳:光辉的一生,深切的怀念在郭沫若研究学术讨论会上的发言,收录于郭沫若研究专刊,四川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