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金匮要略知识点总结(考试必备).doc_第1页
2012金匮要略知识点总结(考试必备).doc_第2页
2012金匮要略知识点总结(考试必备).doc_第3页
2012金匮要略知识点总结(考试必备).doc_第4页
2012金匮要略知识点总结(考试必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金匮要略知识点总结1、 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诊治杂病的专书。 北宋林亿等整理金匮要略方论。2、 以脏腑经络学说为辨证论治的基本理论。3、 共载方剂205首,在剂型方面,既有汤、丸、散、酒的内服药剂,又有熏、洗、坐、敷等外治药剂。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1、【2】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名解】五常:即五行 客气邪风:泛指外来的致病因素 千般疢难:一切的疾病【要点】核心思想:内因为主发病学观点 病因分类:内所因、外皮肤所中、房室、金刃、虫兽所伤2、 【1】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脏准此。【名解】上工:指高明的医生 治未病:这里指治未病的脏腑。【要点】治未病的原则性和灵活性: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 治未病以肝病为例肝实脾虚证治则: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肝虚证的治则: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3、 【14】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要点】先解表后治里表证重,里不虚; 先治里后解表里证重,里虚者; 表里兼治表里同病,相互影响4、 【15】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名解】痼疾:指难治的慢性久病。【要点】新旧同病,宜先治新病,后治旧病。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1、 湿病的基本治法:微发其汗,利小便“微发其汗”的原理:微发其汗,用温热药物,可振奋阳气,蒸腾肌腠,使表湿化汗,随风而出,令风湿俱去。风为阳邪,其性轻扬,容易表散。湿为阴邪,其性粘滞,难以骤除,如汗出太多则风气虽去而湿邪仍在,故病不愈。湿为阴邪,易伤阳气,阳气存于汗内,汗出太多,有亡阳之虞,微发其汗,可防亡阳之弊,故治风湿之法,应持续微微汗出,则风湿之邪自能尽去。【18】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2、 寒湿在表:【20】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3、 风湿在表:【21】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4、 风湿兼气虚:【22】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病机】风湿在表,表虚不固 【治法】益气固表除湿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1、 中风病:【1】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名解】半身不遂:指病人的左侧或右侧肢体不能随意运动。 但臂不遂:一般指上肢不能随意运动。【主症】半身不遂 【病因病机】正气不足、风邪入中,正虚邪中,经脉痹阻不通,中风病2、 中风病的病机特点及分型:【2】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在络、在经、入腑、入脏的不同症状在络肌肤不仁感觉障碍较轻、浅在经即重不胜肢体运动障碍较重、较深入腑即不识人意识障碍,伴肢体活动障碍深、重入脏舌即难言,口吐涎语言功能丧失,神志症状伴肢体障碍深重、急另外,邪入脏,神昏之证亦是必备,故经络浅,入脏腑深。3、 风湿历节:【8】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主症特点】关节疼痛,肿大变形,身体羸瘦4、 寒湿历节:【10】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1、 治则:仲景重视脾肾两脏,治疗上重视干温扶阳2、 虚劳病总纲:【3】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如何理解脉“大”与“极虚”为劳:脉“大”是大而无力,轻取脉大。重按无神无力乃外似有余,而内实不足之象,属阴虚阳浮之脉。脉“极虚”是轻按则软,重按极无力,轻取、重按皆细弱少力之象,乃精气内损者的本脉。脉大与极虚虽形态不同,但都是虚劳脉象,代表了阴虚、阳虚两大类型。 所以说“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是虚劳病的纲脉,是虚劳病总的脉象。3、 虚劳失精【18】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4、 虚劳里急【13】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症候分析】主症:里急(脘腹拘急空虚感),脉络失养不荣; 腹中痛(脘腹痛,空腹甚)为必备症兼症: 心悸脾虚及心,心脉失养 手足烦热、咽干口燥阴虚内热 鼻衄阴虚内热 或然症 四肢酸痛脾虚不能营养四肢 梦失精脾虚及肾,肾精不固【病机】“建中八症”的病机:脾胃虚弱,气血亏损,阴阳失和,寒热错杂【处方】小建中汤方: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三两(炙) 大枣十二枚 芍药六两 生姜三两 胶饴一升【14】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5、 肾阳不足虚劳腰痛:【15】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处方】肾气丸方:干地黄八两 山药 山茱萸各四两 泽泻 牡丹皮 茯苓各三两 桂枝 附子(炮)各一两【证候分析】虚劳腰痛腰为肾之外府,肾虚,劳累后加重 少腹拘急,小便不利少腹为肾经所过,肾与膀胱相表里,肾虚而膀胱气化失常【病因病机】肾阳不足,不能化气行水 【治法】温肾化气(补肾阳、助肾阳、利水湿)【方用八味肾气丸】:补阴之虚以生气,助阳之弱以化水,渗利水湿以护正乃补肾治肾,补下治下之良剂。6、 虚劳不寐阴虚内热、虚烦失眠【17】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病机】肝阴不足,虚热内扰于心 【治法】养血敛阴,清心安神【处方】酸枣仁汤方:酸枣仁二升 甘草一两 知母二两 茯苓二两 芎川芎二两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1、 寒饮郁肺【6】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2、 饮热迫肺【13】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名解】目如脱状:是形容两目胀突,如将脱出的杨子【麻黄+石膏】辛凉配伍,宣肺散邪,兼清里热 【特点】喘重于咳 【14】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射干麻黄汤越婢半夏汤小青龙加石膏汤病机寒饮郁肺,肺气不利饮热郁肺,热重于饮外寒内饮,饮重于热症候特点咳喘哮喉中水鸡声喘重于咳咳喘并重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1、 【1】师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名解】阳微阴弦:关前为阳,关后为阴。阳微,指寸脉微;阴弦,指尺脉弦。上焦阳虚,阴寒上乘阴乘阳位,胸膈痹阻胸痹心痛【病因病机】阳微寸脉微不及胸阳不足 阴弦尺脉弦太过下焦阴寒内盛【基本治法】宣痹通阳,豁痰下气2、胸痹证治:【3】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典型症候】基本症候: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特点是痛与喘息短气同时并见【病机】胸阳不振,痰浊痹阻(脏腑定位:心肺同病,由心及肺,心脉痹阻)【治法】宣痹通阳,豁痰下气 【方药】瓜蒌薤白白酒汤方:栝蒌实一枚(捣) 薤白半斤 白酒七升重证:【4】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虚实并治:【5】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急证症:【7】胸痹缓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轻证:茯苓杏仁甘草汤证;橘枳姜汤证3、心痛 轻证:【8】心中痞,诸逆心悬痛,桂枝生姜枳实汤主之。 重证:【9】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赤石脂丸主之。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1、 寒疝:是一种阴寒性的腹中疼痛。2、 虚寒腹满和实证腹满的辨证要点:虚寒腹满按之不痛,腹满时减,复如故 实证腹满按之痛,腹满不减,减不足言3、实证腹满证治 胀积俱重【13】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须下之,宜大承气汤。 胀重于积【11】痛而闭者,厚朴三物汤主之 里实兼表【9】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厚朴七物汤主之 胆胃同病【12】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4、 阴寒内盛寒疝【17】腹痛,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紧则不欲食,邪正相搏,即为寒疝。绕脐痛,若发则白汗出,手足厥冷,其脉沉紧者,大乌头煎主之。【病机】寒气痼结,阳气不行,经脉不通 【治法】破积散寒止痛 【处方】大乌头煎5、脾虚寒盛【14】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1、 【1】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2、 【2】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四饮 :痰饮饮停胃肠(廋、水、声) 悬饮饮停胸胁(咳、唾、痛) 溢饮饮停四肢肌肤(疼、重、无汗) 支饮饮停胸膈(咳、喘、短气)3、 痰饮病的治疗原则:【15】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1) 用温药的原因:以温药振奋阳气 温药可畅达三焦,开发腠理,通行水道(2) “和之”:用药不能过于温燥 温药之中佐以行消开导之品。4、 痰饮证治(1) 饮停心下:【16】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2) 饮及脾胃:【17】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治疗】温阳化气利小便 中阳不足健脾利水苓桂术甘汤化气利小便,通过两种途径 肾阳不足温肾化气利水肾气丸(3) 痰饮冒眩:【25】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5、 悬饮证治:【21】脉沉而弦者,悬饮内痛 【22】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6、 溢饮证治:【23】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7、 支饮证治:主方【35】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 重证:【24】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 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汤主之。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复与不 愈者,宜木防已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24) 木防己汤方:木防己三两 石膏十二枚(如鸡子大) 桂枝二两 人参四两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1、 消渴消渴病(内伤杂病)主症: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2、 肺胃热盛,气阴两虚(中上消)【12】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病机】肺胃热盛,气阴两虚 【治法】清热止渴,益气生津3、 肾阳虚消渴(下消)【3】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病机】肾阳不足,阴损及阳,致肾阳虚气不摄水【治法】温补肾阳,蒸津气化4、 小便不利(下寒上燥)【10】小便不利者,有水气,其人若渴,栝蒌瞿麦丸主之。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1、 水气病的基本分类:风水、皮水、正水、石水2、 风水的症候特点:浮肿(面目先肿,继则肿及四肢及周身;伴小便量少) 皮水的症候特点:胕肿,按之没指(外证);不恶风(外无风邪,说明以湿邪为主)3、 水气病的一般治疗原则:【18】师曰: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类型原文治法风水夹热【23】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宣肺散水,兼清里热风水表气虚【22】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腹痛加芍药。益气固表,利水除湿病机:风水表虚不固皮水表虚【24】皮水之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己茯苓汤主之。利水通阳,表里分消桂枝通阳皮水夹热【5】里水者,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如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越婢加术汤主之。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1、 黄疸的主症:身黄、目黄、小便黄2、 黄疸按病因分类:谷疸、酒疸、女劳疸3、 病机:【1】脾色必黄,瘀热以行 病因:【8】然黄家所得,从湿得之 治法:【16】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4、 湿热发黄类型原文治法湿热俱盛【13】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蒿汤主之。清热利湿退黄湿重于热【18】黄疸病,茵陈五苓散主之利湿退黄热重于湿【15】酒黄疸,心中懊恼,或热痛,栀子大黄汤主之清胃泄热除烦热盛里实【19】黄疸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为表和里实,当下之,宜大黄硝石汤。通腑泄热,利湿退黄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1、惊悸【1】寸口脉动而弱,动即为惊,弱则为悸。惊:脉动惊恐等刺激气血紊乱心无所依,神无所附惊自外来悸:脉弱气血亏虚久病体弱,心脉失于充养悸自内生【治疗原则】“惊则平之,悸则补之”火劫致惊【12】火邪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温复心阳,潜镇心神水饮致悸【13】心下悸者,半夏麻黄丸主之。宣通阳气,降逆化饮2、 吐衄下血(1) 里热炽盛吐血衄血:【17】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病机】肺胃热盛 【治法】清热泻火,凉血止血 【处方】泻心汤(大黄、黄连、黄芩)(2) 虚寒性吐血:【14】吐血不止者,柏叶汤主之。 【治法】温中止血 侧柏叶苦寒清降止血(3) 下血远血【15】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黄土汤主之。【症状】下血,先便后血 【治法】温脾摄血(4) 下血近血【16】下血,先血后便,此近血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症状】下血,先血后便 【治法】清热利湿,活血止血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1、 胃反呕吐【5】趺阳脉浮而涩,浮则为虚,涩则伤脾,脾伤则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脉紧而涩,其病难治。【主症】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16】胃反呕吐者,大半夏汤主之。【病机】胃中虚冷 【治法】补虚润燥,和胃降逆【方药】大半夏汤方:半夏二升(洗完用) 人参三两 白蜜一升2、 一般呕吐 胃寒呕吐:吴茱萸汤、四逆汤 胃热呕吐:【17】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病机:肠热犯胃 寒热错杂呕吐:【10】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痰饮呕吐:【12】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主之。(呕吐的主方, 基本方)。半夏-开饮结而降逆气;生姜-散寒和胃以止呕吐。3、 哕 胃寒气逆【22】干呕哕,若手足厥者,橘皮汤主之。 胃虚有热【23】哕逆者,橘皮竹茹汤主之。4、下利 湿盛泄泻:【31】“下利气者,当利其小便” 【治法】利小便以急开支河 肠滑泄泻:【47】“气利,诃梨勒散主之” 【治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