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气歌并序(完整版.教用).doc_第1页
正气歌并序(完整版.教用).doc_第2页
正气歌并序(完整版.教用).doc_第3页
正气歌并序(完整版.教用).doc_第4页
正气歌并序(完整版.教用).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正气歌并序文天祥一、写作背景文天祥被俘后,元世祖 至元十六年陆秀夫背着小皇帝赵昺投海身亡,南宋完全覆灭。之后文天祥被押送大都,途中他绝食八日,不死。到大都后,元人继续威逼利诱招降,文天祥志节始终不移。三年多的牢狱生活,他写下了许多凄厉激昂的诗篇,这首誉满古今的正气歌即为其中的名作。二、作者简介少有志节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生于富裕之家,体貌丰伟,顾盼炯炯有神。少时在学宫看到同乡先贤欧阳脩(谥“文忠”)、杨邦乂(宋室南渡时壮烈牺牲,谥“忠襄”)、胡铨(宋室南渡时主战忠臣,岳飞被害时上书乞斩秦桧,谥“忠简”)都谥“忠”,十分仰慕,说:“我将来如果不能与他们一样受人纪念,便不是大丈夫!”天祥宋瑞文天祥出生时,祖父梦见一小儿骑紫云降下,所以文天祥原名云孙,字天祥。文天祥二十一岁时参加进士考试,对策集英殿。当时宋理宗朝政懈怠,文天祥便以易经上“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道理振笔疾书,洋洋万言,没有起草,一挥而就。起初文天祥列第七名,宋理宗查阅策论后,改为第一,见到文天祥的名字,非常高兴说:“此天之祥,乃宋之瑞也。”起兵抗元宋度宗 咸淳十年正月,元军大举南侵,势如破竹,京师岌岌不保。七月,宋度宗崩逝,四岁的宋恭帝即位,谢太后下诏各地起兵勤王。文天祥号召豪杰起而响应,聚众万人。友人劝阻文天祥,说:“你以乌合之众一万余人赶去,无异驱羊群与猛虎搏斗。”文天祥说:“我也知道这样,但国家养士三百余年,一旦有难,征召天下兵勤王,竟没有一人一骑响应,我深以此为憾。所以不自量力,而以身许国。天下忠臣义士也许会闻风而动,这样,社稷或许还可以保全。”文天祥平日生活豪华,歌伎满堂。到了这时候,痛加贬损,尽卖家产充作军费。以诗记史文天祥的诗作中激荡着强烈的感情,震撼人心的力量,记录了当代和个人的抗敌历史。以诗记史,以诗为史,既有杜甫“诗史”的踪影,更是南宋末年遗民诗的代表。三、国学常识(一)遗民诗:为南宋末年孤臣孽子血泪交迸之作,遗民诗人文天祥、郑思肖等,诗风沉郁悲壮。(二)古诗简介名称又称【 古体诗 】、古风,相对于近体诗(绝句、律诗)而言。字数五言为主,七言其次,亦有四言、六言、杂言。(以五、七言较多)格律不分平仄,不求对仗,不限句数多少及篇幅长短,用韵较宽,可以换韵。发展产生于两汉由乐府诗演变而来。著名文人的五言古诗以东汉 班固的咏史诗为最早发达于魏、晋著名文人的正式七言古诗以曹丕的燕歌行为最早,成熟的七言诗成立没落于南北朝南朝多宫体诗,绮靡格低。北朝多朴质雄浑之作复古于唐、宋唐代 陈子昂直承汉 魏。边塞派七言古诗豪壮。田园派五言古诗闲适。宋代 欧阳脩、苏轼、黄庭坚、陆游的古诗多佳作(三)乐府诗、古体诗、近体诗比较【乐府诗】【古体诗】【 近体诗(今体诗) 】时代西汉产生,南北朝最发达,没落于隋朝,变调于中唐起于两汉,成熟于魏、晋,绮靡于南朝,振兴于唐、宋盛于唐,唐以后亦风行作者包括民间作品和士人仿作,民间作者大都不知名除年代久远外,大多为具名文人(士大夫)之作具名文人(士大夫)音乐性可被管弦歌唱徒诵不歌徒诵不歌(乐府绝可歌)句式多长短句多五言、七言五言、七言句数不限绝句:四句。律诗:八句平仄不注重注重平仄,尤其是律诗对仗不要求绝句:可对仗、可不对仗律诗:颔联、颈联必须对仗用韵可换韵,可押平声韵,亦可押仄声韵一韵到底,多押平声韵风格主叙事,贵遒劲,多热情之词主言情,尚温雅,多含蓄之言风格多样流变失去音乐性后,功能为词、曲取代后世持续创作后世持续创作补充:乐府诗与古诗为汉代诗歌的双葩四、课文深究这是一首【五言古诗】,诗前有序。全诗以散文化语言,旁征博引史实为证,宏扬浩然正气,于夹叙夹议中层层深入,并表明心志。笔墨酣畅遒劲,气势磅礴,悲壮感人。诗序:作诗原因文天祥先在诗序中说明写作的环境、动机:自己被囚两载,不为恶劣环境、七种恶毒之气侵害而致病,盖因涵养浩然之气的缘故故本诗题名“正气”。第一段:总写正气气势庄严总写正气。先叙述正气的存在,可从天、地、人表现出来。“日星”、“河岳”是天地间最宏伟充实者,人是万物之灵。其次说明只有国家面临危难,忠贞志士方昂然挺立“贫贱不移、富贵不淫、威武不屈”的节操。本段押平声韵,情感庄严肃穆。第二段:排比史实壮烈激昂列举历史上十二位在危难时能凛然呈显正气节操的人物事迹,作为验证“时穷节乃见”的实例。本段用了三组排比句,以重复的节奏增强诗歌气势与感情。而且抓住各史实中的特征,分别选取一个关键字眼来表显烈士节操,如:“简”、“头”、“笏”,鍊字精警,形象生动,文简意丰。本段押入声韵,情感慷慨肃穆。第三段:歌颂正气赞叹正气充塞天地,磅礴凛烈,万古常存,天地、人伦,全都藉正气维系。既是第二段的结论,也呼应第一段,更在庄严的平声韵中过渡到末段。第四段:视死如归刚毅凛冽陈述自己的遭遇、求死不得、环境恶劣的监狱生活。自料必死、却终能不死,原来是以正气对抗恶气,心怀坦荡豁达。末四句写哲人虽远,典型犹存,表明追效古人、誓死报国之心志。这一段又改押入声韵,声韵与文情相契合,凄楚壮美。五、难句精解1.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正气充塞天地四方上下,体现于宇宙万物2. 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说明正气对天、地、人伦纲常维系的重大关系六、形音义比较字形字义词例然点燃、燃烧门人“然”烛来,则道士独坐(聊斋志异 劳山道士)如此是殆有养致“然”尔(正气歌并序)可是、但是“然”亦安知所养何哉(正气歌并序)对、正确不以为“然”赞同,动词沛公“然”其计,从之(史记 高祖本纪)唯,表应答子曰:“然”!有是言也(论语 阳货)然后待士马肥充,“然”可与人争利(隋书 李密传)形容词或副词词尾,的样子诸气萃“然”浩“然”之气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正气歌并序)缪通“穆”【 】昔“缪”公求士(谏逐客书)缠结【 】未雨绸“缪”通“谬”,错误的【 】“缪”论诈伪【 】岂有他“缪”巧?阴阳不能贼(正气歌并序)说明:“缪思”,指灵感,为外来语音译。通“缭”,缠绕【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姓氏【 】“缪”先生坐居、处予囚北庭,“坐”一土室(正气歌并序)因为、由于来归相怒怨,但“坐”观罗敷(乐府诗集 陌上桑)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山行)座位“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乐府诗集 陌上桑)坐于地上或座位上席地倚墙而“坐”(左忠毅公逸事)冒犯“坐”法当刑(判刑)定罪、判罪连“坐”(一人犯法,其家属亲友邻里等连带受罚)平白的、不劳而获的“坐”享其成隶臣仆,此做自谦之词“隶”也实不力(正气歌并序)隶属仅“隶”有清一朝(台湾通史序)耿光明的样子顾此“耿耿”在(正气歌并序)心中记挂、不安“耿耿”于怀夷古代称呼东方民族东“夷”后蔑称四方民族蛮“夷”之人平坦的、平地履险如“夷”平和、平安、太平皇路当清“夷”(正气歌并序)化险为“夷”平常、通常匪“夷”所思铲平、使平坦“夷”为平地诛除、消灭“夷”杀七、字形辨析(相同偏旁)仓戗金、脚步踉跄、呛声创(疮)伤、满目疮痍创办、凄怆伧父、寒伧、仓库、沧海桑田、苍穹、船舱非俳赋、排山倒海、徘徊裴先生绯闻、窗扉、蜚声国际、咖啡、芳菲、非凡、细雨霏霏腓力牛排缠绵悱恻、斐然成章、诽谤、妄自菲薄、翡翠、夙夜匪懈痱子粉乍炸油条炸弹、曙光乍现、诈骗、蚱蜢狭窄舴艋舟、竹笮、咋舌怎么薄祚寒门、酬酢、愧怍曷葛布葛洪玩岁愒时喝酒曷不、短褐穿结、袁家渴记喝斥佛门偈语揭开楬橥、碑碣、竭泽而渔、魔羯座深厉浅揭蛇蝎(蝎)、歇斯底里谒见阻遏卒士卒、捽入猝(卒)然临之鞠躬尽瘁、纯粹、淬砺(厉)、翠绿、啐了一口、憔悴(顇)、出类拔萃醉酒、周晬诟谇、心碎 饕餮暴殄天物百沴辟易敝帚自珍、鸡胗轸慕、畦畛、风疹、诊治专抟扶摇而直上、团圆、漙漙鸟啭、转捩点传车送穷北寄雁传书八、修辞举隅互文鸡栖凤凰食“鸡”、“凤凰”互文:鸡与凤凰同栖共食譬喻牛骥同一皁,鸡栖凤凰食借喻转品楚囚“缨”其冠【名】词【动】词借代“鼎镬”甘如饴借代【酷刑】如此再“寒暑”借代【一年】九、成语集锦成语释义骈肩杂沓人多拥挤昭(炳)如日星称赞人功业、恩德盛大,光耀如同日月星辰丹青妙手称赞擅于绘画的画家秉笔直书据实书写,毫不隐讳苏武牧羊比喻志节坚贞大气磅礴气势宏伟盛大道貌凛然形容严肃、令人敬畏的样子白虹贯日白色长虹穿日而过,是罕见的日晕天象。古人认为是君王遇害的兆象三纲五常泛指人伦牛骥同皁良马与牛同槽共食,比喻贤愚不分。课文中文天祥写出囚徒生活的屈辱义近:牛骥共牢、鸡栖凤凰食、薰莸同器、兰艾同生、龙蛇混(浑)杂、龙蛇杂处、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玉石不分、玉石混淆百六阳九比喻厄运、劫数南冠楚囚比喻被囚禁仍不忘故国楚囚对泣比喻遭遇困境时,如囚犯相对哭泣,无计可施被(披)发缨冠形容匆忙急迫的样子刀锯鼎镬古代的酷刑典型足式哀挽题辞。形容去世者的德行可为后人效法(式,效法)十、延伸学习1.扬子江文天祥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语译:(我被押北行逃脱后,一直在北方躲藏,逃避元兵的追捕。)这几天随风漂流在长江口以北的海上,如今终于可以从扬子江头南返。我的心就像那指南针,不指向南方就不肯罢休。注释:北海:指长江口以北的海面。2.金陵驿文天祥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山河风景原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语译:草满离宫,笼罩在流转的夕阳余晖中。天上孤云漂泊不定,又能归依何处?山河风景并没有什么变化,城内人民却已离散死亡,大半都非旧时人了。我矢志为国殉难,生命将如同遍地的芦花一样飘零逝去,眼见家国一片残破,不禁感伤旧家大族的燕子,还能跟随依傍谁而飞呢?从今天起,我就要告别江南,将来我的精魂会化为一只啼血的杜鹃鸟,一路飞回故乡。注释:草合:草满。离宫:行宫,帝王出行时的临时住处。山河风景原无异:化用世说新语 言语“新亭对泣”,东晋士人赏景之感触:“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语译:从北方渡过长江到建康的一些士大夫,每逢天气晴朗的日子就相约到新亭,坐在草地饮酒。武城侯 周顗叹息说:“江南风景跟中原没有不同,只是眼前的山河与中原不一样。”)城郭人民半已非:城内的老百姓有大半都不同了。汉道士丁令威成仙后,化鹤归来,于空中作人言云:“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犹是人民非。”见搜神后记卷一。旧家燕子傍谁飞:刘禹锡 乌衣巷:“旧时王 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乌衣巷即今南京市。化作啼鹃带血归:相传古代蜀王 杜宇,号望帝,自以德薄,禅国于人而亡去,化为啼血的杜鹃鸟。后常以“杜鹃啼血”寓托思乡之情。3.过零丁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抛絮,身世飘摇雨打萍。皇恐滩头说皇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语译:我辛苦的遭遇,都是由于精通经书通过考试,出来做官而开始,在国家破败中起兵已四年。祖国的大好河山,早已支离破碎,犹如狂风卷起柳絮,在半空飘散。我行将成为亡国孤臣,就如被暴雨击打的浮萍,在水面四处飘流。回忆过往,途经皇恐滩头,心情十分惶恐不安;现在兵败被俘,来到零丁洋边,怎能不感慨自己的零丁孤苦啊!人生自古以来谁能免除一死呢?我且留下这颗热血赤心来照耀史册。注释:辛苦遭逢起一经:我辛苦的遭遇,都是由于精通经书通过考试,出来做官而开始。遭逢,遭遇。起一经,依靠精通经书典籍而得官。干戈寥落四周星:在国家破败中起兵已四年。寥落,衰败。四周星,指四年,地球每十二个月绕太阳一周,称为周星。皇恐滩:即“惶恐滩”,皇,通“惶”。原名黄公滩,赣江十八滩之一,在今江西省 万安县境。零丁洋:一作“伶仃洋”,在广东省 中山市南珠江口外。零丁:孤苦的样子。照汗青:照耀史册。十一、历届试题精选1.下列是一段有关古典诗歌发展的叙述,其中对处叙述正确的选项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先秦时期有北方的诗经与南方的楚辞,前者句型以(a)为主,自有庄重之音;后者则以带有(b)字的语气词构句,别成曼妙之调。(c),五言诗的写作已臻于成熟,由一群佚名文人所作的(d),即为此时的代表作。到了(e),七言诗也日益流行,并渐渐注重声韵格律。迄唐代继承前代句型与声律的实验成果,终于确立近体诗的规范。()(a)应填入“四言”()(b)应填入“兮”()(c)应填入“西汉末期”()(d)应填入“古诗十九首”()(e)应填入“东汉初期”。 答案:()()()解析:()应填入“东汉末期”。五言古诗由乐府而来,到东汉 班固咏史诗,五言诗才正式成立。到东汉末期,五言诗的写作才臻于成熟。()应填入“南朝”。七言诗也是受乐府的影响,但汉代乐府中,还没有纯粹的七言。真正的七言诗,要算汉末魏初曹丕的燕歌行,到这时七言诗才算成立,而到南朝,七言诗日益流行,并渐渐注重声韵格律。2.下列是某位考生针对“韵文”所做的归纳整理,其中正确的选项是()衬字:古诗、近体诗没有衬字,散曲有衬字()对仗:古诗不一定要有,近体诗则一定要有()押韵:赋可以频频换韵,近体诗通常一韵到底()每句字数:古诗是四言,近体诗是五言或七言()句内平仄:近体诗、词都讲究,赋、散曲不讲究。 答案:()()解析:()近体诗中只有“律诗”一定要对仗。()古诗多五、七言,但亦有四言、杂言者。()近体诗、词、散曲都讲究平仄。3.“互文足义”的情况之一,指篇中某一句内的上下两个意义单位,并非个别独立,而必须统整在一起作互补的解释,文意始能完足。如文天祥正气歌“鸡栖凤凰食”,意指鸡和凤凰同居共食。“鸡栖”、“凤凰食”在此句中,不是个别独立的两个意义单位,而必须作统整、互补的解释。下列诗句,符合“互文足义”的选项是()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晏殊清平乐:鸿雁在云鱼在水()苏轼东栏梨花:梨花淡白柳深青()欧阳脩答谢景山遗古瓦砚歌:力彊者胜怯者败。答案:()解析:()鸿雁只能在云,鱼只能在水,不能做互补的解释。()梨花颜色淡白,杨柳颜色深青,不能做互补的解释。()彊者胜、怯者败,是彼此相对的概念,不能做互补的解释。4.文天祥正气歌:“鼎镬甘如饴,求之不可得”,句中的“鼎镬”一词,是由可各自独立的“鼎”与“镬”所构成,且“鼎”与“镬”意义平行对等,不互相修饰。下列文句“”内的词,与“鼎镬”构成方式相同的选项是()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论语卫灵公:“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苏轼赤壁赋: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顾炎武廉耻: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 答案:()解析:()“天命”指天所赋予人的禀赋与本性,为主从式的合义复词。()“俎豆”指俎和豆。古代祭祀、宴飨时,用来盛祭品的两种礼器,亦泛指各种礼器。两者为平行的关系。()“沧”意同于“苍”为青绿色;“沧海”为青绿色的大海,为主从式的合义复词。()“琵琶”为乐器名,为“双声连绵词”。(连绵词:组成这个词的每个字,不能拆开解释,必须合在一起才有意义。)5.、6.为题组:阅读下文,回答5.、6.题。 西方对于悲剧的定义,大多谈到人的局限性主角最终发现自己只不过是受更大的意志所支配的对象,但在必然性的驱使之下,仍无可奈何地走向毁灭。我们不必指望在中国的传统里发现西方意义上的悲剧,这种悲剧的结构是受文化限制的。不同的文明有各自不同的典型,我们可以在非道德的必然性与人的道德秩序的冲突中,发现中国的典型。中国传统中非道德的必然性,通常是指周而复始的自然,是一种非人格的力量,人们称之为“命”。相对于西方悲剧的必然性来说,最引人注目的对比,是这种必然性完全能够为人所理解,而且每当不可避免的事情快要发生时,会出现许多征兆,“命”往往通过这些征兆显示它的存在。西方的悲剧英雄总有一个从懵然无知到恍然大悟的过程;在中国,与悲剧英雄对应的人物常在既定的不幸结局来临前,早就认识到这种结局是不可避免的。主角在这里没有抗争,而是在注定要遭受不幸的情况下“知其不可而为之”,令人崇敬地克服绝望情绪。 (改写自宇文所安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往事再现)5.下列叙述,符合作者看法的选项是 ()西方的悲剧英雄虽然早已预知难逃毁灭,仍坚持抗争不懈 ()中国传统中的“命”具有非人格的神祕性,人们无从窥知 ()中国缺乏西方意义的悲剧,乃因人们习于顺“命”而远遁 ()无论西方或中国的传统,皆有人们无法超越必然性的思维。答案:()解析:()西方的悲剧英雄“最终”发现敌不过不幸的悲剧,无可奈何地走向毁灭。()在中国,主角常在既定的不幸结局来临前,早就认识到这种结局是不可避免的,并非“无从窥知”。关键:“每当不可避免的事情快要发生时,会出现许多征兆”、“早就认识到这种结局是不可避免的”。()中国缺乏西方意义下的悲剧,乃因“不同的文明有各自不同的典型”。中国的悲剧英雄并非顺命而逃离,而是“知其不可而为之”,以有所作为来克服绝望的情绪。()关键:西方“对于悲剧的定义,大多谈到人的局限性”、“在必然性的驱使之下,仍无可奈何地走向毁灭”。中国传统“非道德的必然性,通常是指周而复始的自然,是一种非人格的力量”。6.下列人物,符合作者所谓“与悲剧英雄对应的人物”选项是 ()“鼎镬甘如饴,求之不可得”的文天祥 ()“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的李后主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的贾谊 ()“扁舟去作鸱夷子,回首河山意黯然”的丘逢甲。答案:()解析:()中国悲剧英雄每每“知其不可而为之”,即使注定要遭受不幸,仍有所作为。文天祥“视死如归”、“主动选择殉死”,合于此特征。(B)李后主是宋太宗赐鸩酒而死。出自李煜子夜歌。语译:梦中重回故国,醒来时不禁泪潸潸。(C)贾谊是抑郁而死。出自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语译:贾谊被贬长沙,居此虽只三年;千秋万代,长给楚客留下伤悲。(D)丘逢甲无可奈何离开台湾,未能殉死。出自丘逢甲离台诗其一。语译:只好仿效范蠡,搭着小船离台西渡,临行前回头看着故土,令人黯然神伤。十二、活化教学问题引导1. 作者在诗序中提到哪七气?藉此凸显什么样的处境?(撷取讯息、文意推论)答(1)七气指:水气、土气、日气、火气、米气、人气、秽气。(2)作者借七气凸显牢中环境的恶劣。2. 文天祥用什么来对抗七气的侵袭?从何处得到启发?(撷取讯息)答(1)浩然正气。(2)从孟子的养气说得到启发。3. 作者在诗序里,如何运用对比的方式,呈现正气的功用和重要性?(作法探讨)答(1)性质方面:恶气、正气的正邪对比。(2)数量方面:恶气有七,正气有一。(3)体质方面:身体强壮尚不能抵御,而孱弱者却能无恙。由此可看出正气沛然莫之能御的力量。4. 作者认为培养了浩然正气,可以收到何种效果?你认同作者的看法吗?【问题讨论一】(文意推论、延伸思考)答当浩然正气充塞天地时,足以辟除一切邪恶,维系伦常纲纪,使宇宙生命永远延续。而自己秉持着浩然正气,便能坚守道义,不向威逼利诱低头,终能视死如归,成就崇高的人格与志节。(讨论时,不妨扣紧精神与行为的内外互动联系关系,例如:人的意志力是否可以影响到人的生理?意志力愈坚强的人,生命力是否也愈坚强而有韧性?)5. 作者认为正气分布在哪些地方?(撷取讯息)答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正气充塞天地四方上下,体现于宇宙万物。6. 一个人涵养正气后,在盛世与乱世各有何种表现?(撷取讯息)答(1)盛世: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2)乱世: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7.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此二句在整首诗中具有何种作用?(撷取讯息)答引出第二段十二典范人物,也藉此强调正气在乱世中所能发挥的功效。8. 诗中描写十二位具有正气的人物,其文句在句式和用字上有何规律和特色?(作法探讨)答用“在”、“为”、“或为”三组排比句式,整齐中有变化,层次井然。在三小节中分别以持有的工具(简、笔、椎、节)、身体器官组织(头、血、齿、舌)及特殊的事物(帽、表、楫、笏)代表正义,人物不混、时代不乱,句子的单双也截然分明,是精密安排之作。9. 诗中所举十二位具有正气的人物,有无引起后人争议者?(延伸思考)答嵇绍和严颜这两人的事迹,在气节上与文天祥是不大相称的。(1)嵇绍的父亲嵇康被晋文王 司马昭所杀,到了晋武帝 司马炎篡魏的时候,山涛推荐嵇绍出任祕书郎的职务。晋帝对于嵇绍来说,不是应该侍奉的君主,嵇绍忘记杀父之仇而侍奉不该侍奉的国君,成为一个遗弃生身父亲的人,这是不孝。(2)严颜在汉末时受刘璋指派镇守巴郡,后为张飞所擒,张飞要他投降,他说:“我州但有断头将军,无有降将军也!”可是后来他却投降了,可见是言行不一的人。10.依正气歌所述,地维、天柱、三纲、道义与正气的关系为何?(文意推论)答地维、天柱、三纲都依赖正气而得以挺立维系,而道义又是正气的根本与命脉。 11.三纲须依赖正气而维系,作者接着说道义是正气的根本,其原因为何?请说说你的看法。(延伸思考)答若无道义来做正气的根本,君臣、父子、夫妇这些人伦关系将会崩解,各种乱象丛生。12.第四段中哪些诗句可看出文天祥不与元朝廷妥协的心志?(撷取讯息)答鼎镬甘如饴,求之不可得。13.第四段中哪些诗句可看出牢中环境的恶劣?(撷取讯息)答(1)阴房阒鬼火,春院閟天黑。(2)牛骥同一皁,鸡栖凤凰食。(3)哀哉沮洳场。14.“顾此耿耿在,仰视浮云白,悠悠我心悲,苍天曷有极?”句中的“浮云”有无象征意涵?请说说你的看法。(延伸思考)答(1)纯为写景,并无象征意涵,但文天祥透过狭小的窗户,虽纯为写景,却呈显个人的无奈与家国灭亡的无限感伤。(2)可以和论语中“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共观。其中寓有身秉亡国之悲,不为异族的富贵名利所动之意。也可以与下文连结,表达白云悠悠下的亡国之悲。15.“哲人日已远,典型在夙昔,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与何者相呼应?(作法探讨)答“哲人”指前述十二位具有正气的历史人物,也指孔 孟圣人,使自己得与前人相应,正气一脉相承。16.除文天祥在正气歌中所举的十二人外,你认为历史上还有什么人也发扬了浩然正气?为什么?【问题讨论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