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成因和影响.DOC_第1页
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成因和影响.DOC_第2页
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成因和影响.DOC_第3页
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成因和影响.DOC_第4页
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成因和影响.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成因和影响自2001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存款余额不断快速增长,而贷款余额的增长相对迟缓,两者之间的缺口不断加大,存贷比一直呈下降趋势,从2001年6月的0.788一直下降到2006年12月的0.672,只有今年上半年存贷比才略有回升,达到0.679。这说明,我国银行业进入21世纪之后,由流动性紧缺转变为流动性过剩,而且这种流动性过剩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严重。 这种现象已经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已经有不少文献分别从外汇占款、汇率制度、风险控制和资本约束强化等角度分析了流动性过剩的成因,并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但是,笔者注意到,这些文献未能明确流动性过剩与经济增长、财富分配之间的潜在关系,或者未能区分金融资产与实物资产在对银行存款的影响方面的差别,因此提出的某些对策建议不会对流动性过剩问题的解决产生成效。本文就此作进一步的分析。 一、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成因:存款方面 在忽略一些无关的、或者相对稳定的项目之后,商业银行的总流动性可以直接计量为存款与贷款之间的差额。因此探究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原因,应当分别从存款和贷款两方面进行分析。 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数据,我国商业银行是从2001年之后才出现流动性过剩现象,并随着时间的推移日益严重起来。2001年6月银行体系存款余额为135190亿元,2007年6月则达到369368.28亿元,累计增加173.22%,平均增长率为18.24%。而同期GNP的累计增长率只有95.71%(按照国家统计局和季度统计数据和2006年统计公报换算得到,其中2006年GNP使用当年GDP近似计算。为了与存款余额增长率具有可比性,均按当年价格计算),平均增长率为11.84%。为什么银行存款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同期国民财富的增长呢?这主要是由以下几个因素导致的: 1、外汇占款快速增加 在我国现行的汇率形成机制和外汇管理模式下,人民银行只能被动地接受国际收支顺差的变动,外汇占款占基础货币投放的比重越来越大,成为基础货币投放的主要渠道。进入20世纪之后,我国外汇占款比重不断上升,2004年下半年超过50%,此后继续上升,目前,外汇占款比重已超过85%。这说明,现有的外汇管理体制阻碍居民跨国境调整资产配置,使得对国外财富的索取权转化为对中央银行的债权,并滞留在商业银行体系内。 2、国民收入快速增长,同时收入分配结构更加不合理 自2001年以来,我国GDP增长速度一直保持在8%以上,2003年之后更是以两位数的增速增长。这意味着国民收入的不断快速增加。我国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储蓄率导致,这些国民收入(尤其是其中的增量)中很大一部分转化为银行存款。更重要的是,与此同时,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呈现向富人倾斜的格局,近几年基尼系数逐步上升,已经超过国际公认的警戒线,例如,2003年我国基尼系数达到0.458,而2004年和2005年则逐步逼近0.47。由于极少数富人占有国民财富的绝大部分,以及更大比例的盈利性资产,他们的边际储蓄倾向较高,国民财富增量较多地转化为商业银行存款。这种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与导致普通公众终生收入不确定性增强的种种因素一起,导致收入较低的群体预防性储蓄的动机增强,也会导致银行存款不断上升。 3、实体投资机会匮乏,导致大量财富以金融资产的形式持有 据国家发改委最近几年的结构调整报告,我国绝大部分行业出现产能过剩,电力、煤炭、钢铁、电解铝、手机、汽车、化肥等行业过剩严重,这导致工业利润增长整体出现大幅滑坡,亏损面扩大。投资机会的匮乏导致对银行的信贷需求减少。此外,就整体而言,我国企业基础性创新能力薄弱,未能创造新的投资热点;同时,刺激消费、启动内需的政策措施未达到预期成效,出口市场很大部分被外商投资企业所占据,中小型企业难以进入国际市场。这些因素导致实体投资机会因此呈现匮乏局面,从而导致大量财富累积在商业银行体系中,不能得到有效利用。 4、工资帐户、支票和电子支付手段广泛应用 金融网络的建成和电子计算机的普遍应用,促使更多的资金在银行体系之间保存和划转,与此同时,商业银行竞相推出工资发放服务,支票的应用得以推广,ATM网络的全面铺开以及银行卡合作商铺的大量加盟使得消费者的现金需求量减少,M0占M1的比重逐年下降,由1990年的17.3%下降到8%左右。 二、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成因:贷款方面 1、资本约束的强化限制了商业银行信贷规模的扩张 2004年3月1日,银监会借鉴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监管框架,颁布实施了新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此前,我国主要商业银行的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为5.75%,远远低于8%的最低要求。为了在限期内达到法定要求并通过验收,商业银行需要调整资产结构,降低贷款资产占总资产的加权比。资产结构的调整,尤其是高风险资产比例的缩减,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商业银行信贷规模的扩张。 2、贷款有效需求相对不足 就企业而言,贷款有效需求相对不足一方面是由于产能过剩和实体投资机会匮乏(这也是企业和居民金融资产增加、从而导致银行存款增加的原因,这在前文已经分析过),另一方面是由企业短期融资券等直接融资工具的发展应用导致。这些融资工具融资成本低,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而且,由于只有具有相当资质的企业才有资格发行融资券,这意味着实际发行融资券的企业绝大多数都是商业银行的优质客户,因此这些直接融资工具的发行量可以直接视为贷款需求的减少量。 而就居民消费贷款而言,国家政策和油价上扬等因素导致房地产贷款、汽车贷款等消费贷款增长乏力。商业银行为了满足资本充足率的达标要求,有意调高个人贷款的比重,但是近几年来,国家为了平抑房价,挤压房地产泡沫,阻击热钱流入房地产市场,相继实施提高贷款利率、征收物业税等手段,使得中长期住房抵押贷款开始萎缩。与此同时,全球石油需求的过快增长导致石油价格持续高企,交通堵塞现象日益严重,汽车消费成本提高,我国汽车消费出现下降趋势,汽车消费贷款因而下滑。 3、风险管理加强而企业信用缺失环境依旧,导致银行惜贷现象严重 近年来,金融改革不断深化,我国商业银行加强了对国外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体系的引进、学习和消化,强化了风险控制意识,提高了风险管理水平,贷款损失责任的跟踪追究体系得以确立。但是,外部的信用缺失环境尚未出现根本性的改善,完善的征信体系尚未建成,企业贷款违约屡见不鲜。商业银行及其贷款经办人员出于防范风险、降低损失可能性的考虑,产生了惜贷心理。对贷款申请人提出的担保要求过高,以及“卸责心理”导致对竞争力很强的民营经济融资不足,中小企业很难得到贷款。 三、流动性过剩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1、流动性过剩会削弱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 在我国当前的金融业分业经营体制下,商业银行的非贷款资产主要运用在以下三个方面:在中央银行留存存款准备金;购买国债、央行票据和金融债券等金融资产;进行银行间交易。这三种资金运用形式的收益与同期贷款利率相比,明显偏低。 2、流动性过剩会加剧局部信贷市场的竞争 流动性过剩还推动商业银行努力增加贷款数量。为了避免因此大幅提高贷款风险,商业银行会不约而同竞相追逐信誉良好、风险较低的优质客户。这导致对于某些细分市场乃至部分单个客户而言,商业银行彼此之间的竞争加剧,导致商业银行在与这些客户谈判的过程中讨价还价地位恶化,降低了这部分市场的盈利性。 3、流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