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文版九年级(下)第七单元课文梳理4(教师版)29.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一)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人(现为抚州东乡县上池里洋村),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特强,从小受到较好的教育。庆历二年(1042)登杨镇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官吏。治平四年(1067)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1069)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世称王安石变法(“熙宁变法”)。列宁称他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文,又称王文公。王安石又是著名的文学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诗、词、散文等方面都有独特的成就,他主张为文应“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他的著作有临川先生文集、王荆公诗文集。2.题解:“答”即“答复、回复”之意,“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古人写信,多有题目,多为“报书”“与书”“上书”“答书”等。“谏议”则指的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所以,“答司马谏议书”不能理解为“回答司马光规劝的书信”,而要作“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来理解。(二)创作背景 北宋宋神宗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空前尖锐,内外交困。担任参政知事的王安石立志改革,推行新法,遭到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司马光于熙宁三年(1070年)致书王安石,不遗余力地攻击新法,王安石当即答以简短的回函,进而写了这封信作为答复,表明自己改革的决心。(三)结构层次 第一段:交代写信缘由。 第二段:针对司马光信中所指责的实施新法的弊端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这五点,逐一加以反驳,表明自己推行新法的决心。第三段:分析反对派对新法气势汹汹、怨恨、诽谤的原因,并不表示对士大夫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墨守成规等保守思想的不满。这一段分为三层:第一层(从“人习子苟且非一日”到“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这一层共两句,首句指出士大夫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墨守成规的现状。第二句强调的皇上想要改变这种情况,而我不顾众人反对、不量政敌多少辅助皇上实施改革,这也难怪那些既得利益者、那些因实施新法受损的人对我“汹汹然”。第二层(从“盘庚之迁”到“是而不见可悔故也”):举“盘庚西迁”的史实,论证自己坚持实施“熙宁新法”的正确性。第三层(从“如君实责我以大位已久”到“而非某之所敢知”):这一层由两个假设句组成,前句退一步假设如果您司马光责备我未能帮助皇上大有作为,来使老百姓受到恩泽,那么我承认罪过了;后句进一步反驳如果说现在应当不做任何事情,只是墨守成规旧法罢了,就不是我所敢于领教的了。简明扼要地表明了决绝的态度,措辞委婉而坚决。这两句退中有进,前句的退,使后句的驳斥更显柔中有刚,尽现“无欲则刚”之刚。第四段:书信常规的结束语。写得入情入理,不失赠答之礼。(四)写作特点 第一个特点,作为书信体议论文首要特点是行文简洁、结构严谨、没有枝蔓,全文除开头和结尾段用几句酬答的礼貌语言以外,紧紧扣住保守派几个主要论点进行驳斥,只驳论点不涉及其它事情,结构非常严谨,驳斥时针对其要害,言简意明,使文章短小精悍。第二个特点,论证方法多样。本文的论证方式是驳论,其反驳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第一、直接反驳,如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第二、举出根据进行反驳,如“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这里就举出了有利的根据,说明不是自己独出心裁,而是受命于皇帝,是朝廷议过的法度,指出这不是我个人的行为,而是合理合法的。第三、举出史实进行反驳,举出历史的事实来进行反驳,如“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这里以历史上曾有过的如何对待怨诽的事实为表率,表示自己不以流言蜚语而动,既委婉地反驳了怨诽之多的责备,又表达了自己变法的坚强决心。整个反驳是明确而有力的,言简意赅。第三个特点,是气势磅礴,寓刚于柔。全文所以有压倒论敌的浩然正气有几个方面的特点,第一、立足于理,理足则气势。二、擅于排比,连用排比驳斥对方,则势如破竹,无可阻挡。第三、擅用反语,如“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气盛言怡,铿锵有力,虽则全文傲岸之气,愤然涌出,强调坚持改革的决心不可逆转,但语气相当委婉,柔中有刚,如比如说详细的说明自己这样做的理由,您或许能原谅我,结尾又说您批评未能帮皇上大有作为,那我知罪了,但让我什么也不要做,墨守常规就行,那我是不敢领教的。这样做一方面照顾多年交往的友谊,一方面坚持原则,寸步不让,全力维护变法的正义立场。本文层次清晰,条理分明。首先交代写信的原因,言语委婉有致;接着进行合情合理地辩驳,有理有据,层层深入;最后表明态度,不失赠答之礼。全文一气贯通,结构严谨,这是同学们需借鉴的。(五)中心思想1.全文立论的论点是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的指责,指出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从而说明变法是正确的。司马光的攻击名实不符,全是谬论。文章逐条驳斥司马光的谬论,揭露出他们保守、腐朽的本质,表示出作者坚持改革,绝不为流言俗语所动的决心。2.本文通过对司马光指责自己的几个方面的辩驳,从而批驳了保守派的不恤国事、墨守成规的状况,表明自己的坚决态度(或:表明王安石推行新法的决心和对保守派毫不妥协的精神)。(六)解释下列加横线的字的意思1.某启(我的陈述。某,作者在信稿上用来代替自己的名字):昨日蒙教(承蒙赐教),窃(谦词,私下,代“我”)以为(认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交往共事相互友好。游处,交往共事)之日久,而(表转折,可是)议事每(常常)不合,所操(持)之术(治国之道,政治主张)多异故(的缘故)也。虽(即使)欲强聒(强作解说。聒,喧扰,嘈杂),终必不蒙见(被)察,故略上报(所以简略地写此回信。略,简略;上报,回信),不复一一自辨(通“辩”,辩解)。重念(又想到。重,又,再三)蒙君实视遇(对待)厚(优厚),于(介词,在)反复(书信往来)不宜(应该)卤莽(粗疏草率,冒失无礼。卤,通“鲁”),故今具道(详细说明)所以(的原因),冀(希望)君实或(或许)见恕(宾语前置句,即“恕见”,原谅我。类似的有“见谅”“见教”等。见,我)也。2.盖(句首发语词,表示要发表议论,无实义)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义和实际),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表凭借,用来的)见教(指教我)者,以为侵官(侵犯职权)、生事(生事扰民)、征利(与民征利)、拒谏(不授受别人的意见),以致(因此招致)天下怨谤(怨恨诽谤)也。某则(却)以谓(认为):受命于人主(皇帝),议法度而修之(讨论法令制度来修改它)于(介词,在)朝廷,以(介词,把)授(给予,交给)之于有司(官吏),不为(不是,算不上)侵官;举先王之政(推行古代明君的政令。举,推行),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替)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驳斥谬论,批驳奸邪谄媚的人。辟,排除,驳斥。壬人,奸人,佞人。指巧言谄媚、不行正道的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怨恨咒骂)之多,则固前知(本来预先知道。固,本来)其如此也。3.人习于苟且(习惯于得过且过)非一日,士大夫多以(把)不恤(考虑)国事、同俗自媚于众(附和世俗,讨好众人)为(当作,作为)善,上乃欲变此(皇上想要改变这种情况),而某不量(估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来)抗之(代词,译为“他们”),则众何为(怎么)而不汹汹(波涛声,指反对新法的吵闹之声)然(的样子)?盘庚之迁,胥怨(相怨。多指百姓对上的怨恨。胥,互相)者民也,非特(不只是。特,只是)朝廷士大夫而已(罢了)。盘庚不为(因为)怨者故(的缘故)改其度(读d,计划),度(读du,考虑)义(合情合理)而后动,是(这样)而不见可悔(看不出有什么后悔的)故也。如(如果)君实责(责备)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帮助皇上有大的作为),以(来)膏泽斯民(使老百姓得到幸福。膏泽,给以好处),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不做任何事。第一个“事”:动词,做),守前所为(墨守以前的陈规旧法)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敢于领教。知,领教,接受)。4.无由会晤没有机会(和您)见面。由,机会。晤,见面,不任区区向往之至(我对您)不由得从内心仰慕之至。不任,不胜。区区,情意真挚。向往之至,仰慕到了极点。(七)重要文言现象1.通假字(1)不复一一自辨 (“辩”通“辨”,辩解)(2)于反复不宜卤莽 (“卤”通“鲁”,冒失,鲁莽)(3)故今具道所以 (“具”通“俱”,详细)(一般不当作通假)(4)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 (“以”通“已”,已经)2.古今异义词(1)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窃, 古义:谦词,私下,代“我” 今义:偷窃(2)虽欲强聒 虽, 古义:即使; 今义:常用作表转折的连词(3)于反复不宜卤莽 反复,古义:书信往来; 今义:一遍又一遍,多次重复 (4)故略上报 上报,古义:回信; 今义:向上级报告(5)故今具道所以 所以,古义:的原因;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6)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区区,古义:情意真挚; 今义:数量极少3.多义词辨析(1)为A.不为侵官 (算作,算是) B.守前所为 (做)C.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当作) D.未能助上大有为(作为)E.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小石潭记) (成为) F.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勉学) (为,为了,表目的) (2)度A.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制度) B.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计划、想法)C.度义而后动 (估量、考虑)D.关山度若飞(木兰辞)(越过)(3)事A.如日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做) B.如日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事情)(4)上A.故略上报 (下对上,这里是谦敬的说法) B.欲出力助上以抗之(皇上)(5)故A.所操之术多异故也:名词,原因,缘故; B.故略上报:连词,所以(6)见A.终不必蒙见察:被 B.冀君实或见恕也:称代副词,我C.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动词,看见(7)于A.于反复不宜卤莽: 介词,在 B.受命于人主: 介词,从C.以授之于有司: 介词,给 D.人习于苟且非一日:介词,对,对于E.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介词,向(8)以A.以致天下怨谤:同“而”,连词,表结果 B.以授之于有司: 介词,把C.以兴利除弊: 连词,表目的,来 D.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介词,把E.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以为,认为(9)为A.不为侵官: wi动词,是 B.为天下理财: wi介词,替、给C.同俗自媚于众为善:wi动词,当作 D.未能助上大有为:wi名词,作为E.守前所为而已: wi动词,做(10)如A.则固前知其如此也:动词,像 B.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连词,假如,如果4.特殊句式(1)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被动句,“见”表被动,译为“被”。(2)冀君实或见恕也:宾语前置句,称代副词“见”作动词“恕”的宾语,前置。正常语序是“恕见”,译为“原谅我”。(3)同俗自媚于众为善:状语后置句,“于众”作动词“媚”的状语,后置。(4)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状语后置句,“于朝廷”作动词“议”的状语,后置。(5)胥怨者民也:判断句,用“者也”表判断,译为“是”,句意是:怨恨的是老百姓(6)无由会晤:省略句,省略主语“吾”,即王安石。句意是:(我)没有机会与您见面。5.常用词理解(1)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窃”,古汉语中的谦词“我”,与今义“偷窃”不同。(2)重念蒙君遇厚“重”,读chng,重复,根据上下文可解释为“再三”。(3)于反复不宜卤莽“反复”,文言文中指“书信往来”,与今义“一遍又一遍,多次重复”不同。(4)而某不量敌之众寡“量”,这里是动词,指“估计、估量”。(5)以膏泽斯民“膏泽”在文言文中借指“恩惠”,这里用作动词,可译为“施恩、造福,给人好处”。6.句子翻译例句1: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分析:这里的“事”,指的是“国事、政事”;“术”,一般指方法、策略,这里也指政治的主张和方法,译文时要符合语境。译文:但是议论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致,(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和方法大多不同的缘故啊。 例句2: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分析:“以为”是文言文常用句式,可译为“把当作”;恤:考虑、关心、顾念;于:介词,向。译文:士大夫们多数把不顾国家大事、附和世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当做好事。例句3: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分析:这句表明了王安石推行新法、决不妥协的决心,但口气上却比铰委婉,所以要注意译文的语气,“如曰”、“敢”不能漏译;如曰:如果说;知:这里是“领教”的意思。所,用在动词“为”前,和动词构成名词性的词组,可译为“的做法”。译文: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都不去做,墨守前人的陈规旧法就是了,那就不是我敢领教的了。6.参考译文 我的陈述:昨天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认为与您交好已经很久了,但是议论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致,(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见解(治国之道和政治主张)有很大的不同的缘故啊。虽然想强作解说,可想到终究必定不会得到谅解,所以(我)只是简单地给您写了封回信,不再一一为自己辩解了。又想到承蒙你很看重我,在书信往来上不应该粗疏草率。所以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原谅我吧。原来读书人要争辩的,主要是名义和实际是不是相符的问题。如果名义和实际的关系已经明确了,那么天下的大道理也就清晰了。现在君实您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推行新法)侵夺了官吏们的职权,制造了事端,争夺了百姓的财利,拒绝接受不同的意见,因而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诽谤。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在朝廷上讨论法令制度,进行修定,把它交给负有专责的官吏(去执行),(这)不能算是侵夺官权;推行古代贤明君主的政策,用它来兴办(对天下)有利的事业、消除(种种)弊病,(这)不能算是制造事端;替国家治理整顿财政,(这)不能算是(与百姓)争夺财利;抨击不正确的言论,驳斥巧辩的坏人,(这)不能算是拒绝接受(他人的)规劝。至于(社会上对我的)那么多怨恨和诽谤,这本来是我预先就知道它会这样的。人们习惯于苟且偷安、得过且过(已)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士大夫们多数把不关考虑国家大事、附和世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当做好事(上策)。皇上想要改变这种情况,而我不去估量政敌的多少,想要出力帮助皇上来对抗他们,那么他们怎么会不声势汹汹呢?盘庚迁都(的时候),怨恨的是老百姓,不只是朝廷上的官员(加以反对)罢了;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考虑得合情合理之后才行动,这样就看不出有什么后悔的。如果君实您责备我是因为(我)在位任职很久,没能帮助皇上有大的作为,来使老百姓得到好处,那么我承认(自己是)有罪的;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都不去做,墨守前人的陈规旧法罢了,(这)就不是我敢于领教的了。没有机会(与您)见面,(我对你)不由得从内心仰慕到了极点。(七)同步训练 基础知识1给下列字注音。聒( gu) 恕( sh) 壬(rn ) 恤(x ) 晤( w) 庚(gng )2文学常识填空。(1)本文作者是北宋朝王安石(人名),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是“唐宋八大家”之一;题目中的“司马谏议”指的是司马光。(2)本文选自王临川集,作者主张的是历史上有名的变法,史称“王安石变法”。3解释句子中的词语。(1)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窃:谦词,私下)(2)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操:持)(3)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 (名实:名义和实际) (4)举先王之政 (举:推行)(5)以膏泽斯民 (膏泽:给以好处) 整体感悟(7分)1.作者在文中提到“盘庚之迁”这一历史事件有什么作用?(3分)答:为了借此来说明自己实施新法的坚定性和正确性。点拨:文章中所举事例通常是为了论证自己阐述的内容。2.从文中哪个句子可看出王安石对变法招来的怨诽早有预料?(4分)答: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课文阅读题(27分)阅读课文第3段,回答问题。1.解释加粗词。(8分)(1)特:只是 (2)悔:后悔 (3)膏泽:给以好处 (4)事事:做事情点拨:(4)第一个“事”为动词,第二个“事”为名词。2.翻译句子。(6分)人习于苟且非一日。 译文:人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为什么中国大量使用自行车11篇
- 我的朋友250字7篇
- 流浪地球观后感3550字10篇
- 纪检办案经验课件
- 早癌筛查教学课件
- 企业资料档案管理系统模板
- 庐山谣的文化内涵与自然美景:高二语文课文深度解读教案
- 地理《世界地理知识竞赛》教案
-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8篇范文
- 纪念刘和君课件
- GB/T 4950-2021锌合金牺牲阳极
- 中日关系历史
- GB/T 15171-1994软包装件密封性能试验方法
- 2023年江苏省中学生生物学竞赛(奥赛)初赛试题和答案
- 信息系统运维服务方案
- 化工试生产总结报告
- 导数与原函数的对称性 微专题课件-2023届高三数学一轮复习
- DB32-T 3129-2016适合机械化作业的单体钢架塑料大棚 技术规范-(高清现行)
- 中西医结合肿瘤医院员工手册
- 健康教育学【完整版】
- 《第23章旋转》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