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八年级(下)第七单元课文梳理4.doc_第1页
语文版八年级(下)第七单元课文梳理4.doc_第2页
语文版八年级(下)第七单元课文梳理4.doc_第3页
语文版八年级(下)第七单元课文梳理4.doc_第4页
语文版八年级(下)第七单元课文梳理4.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文版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教师版)八年级(下)第七单元课文梳理428.湖心亭看雪 (一)文学常识张岱(1597年1679年),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汉族,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精于茶艺鉴赏,明亡后不仕,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披发入山”著书以终。其最擅长散文。他的小品文,多为描写江南山水风光,风俗民习和自己过去的生活,常追忆往昔之繁华,从中流露出对亡明的缅怀。文笔干练,丰神绰约,著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等绝代文学名著。被称为“都市诗人”。史学名著石匮书亦为其代表作,李长祥以为“当今史学,无逾陶庵”。(二)创作背景湖心亭看雪是张岱收录在回忆录陶庵梦忆中的一篇叙事小品,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是作者把自己对故国往事的怀念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山水之中而创作的小品文。(三)中心思想与层次结构1.中心思想:课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描绘了雪后西湖凝静清绝的景象,表现了游湖人的雅趣和作者的志趣,同时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明朝)的怀念之情。(或表现了作者的故国之思)2.层次结构 本文以时间为线索,地点是湖心亭,人物以我为主,脉络清楚。全文文眼是个“痴”字。第一段交代了游西湖的时间以及环境(“湖中人鸟声俱绝”),为下文写西湖雪景和游人“痴”张本(或作铺垫)。第二段主要描绘了西湖雪景。作者用白描手法,随意挥洒几笔,就点染出西湖雪景的神采。尤其是量词“痕”“点”“芥”“粒”用得巧妙至极,从侧面把雪笼西湖、水天之间白茫茫一片的景色烘托得淋漓尽致。第三段写亭中游人煮酒赏雪,邀“余”同饮的情景。而“问其姓氏,是金陵(明朝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人,客此”,言在此而意在彼,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第四段借“舟子”之口,含蓄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四)写作特色文章是张岱(di)小品的传世之作。作者通过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写出了雪后西湖之景清新雅致的特点,表现了深挚的隐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作者在大雪三日、夜深人静之后,小舟独往。不期亭中遇客,三人对酌,临别才互道名姓。舟子喃喃,以三人为痴,殊不知这三人正是性情中人。本文最大的特点是文笔简练,全文不足二百字,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尤其令人惊叹的是作者对数量词的锤炼功夫,“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一组合,竟将天长永远的阔大境界,甚至万籁无声的寂静气氛,全都传达出来,令人拍案叫绝。作者善用对比手法,大与小、冷与热、孤独与知己,对比鲜明,有力地抒发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还采用了白描的手法,表达了作者赏雪的惊喜,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全文情景交融,自然成章,毫无雕琢之感,给人以愉悦的感受。“痴”字(以渔者的身份)表达出作者不随流俗,遗世孤立的闲情雅致,也表现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美好的情趣。更重要的是形神兼备地写出了赏雪人的情态,将赏雪人融入了这迷人的雪景之中的痴迷之状描绘的生动逼真。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更是用了白描手法。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描绘了雪后西湖宁静清绝的景象,表现了游湖人的雅趣和作者的志趣,同时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明朝)的怀念之情。读来觉得这简直不是文章,而纯粹是孤独者与孤独者的感通,孤独者与天地的感通,因为作者把很多会于心的东西流于言外,用旷达和痴共同酿制了一种近乎纯美的意境。(五)课文剖析1.重点难点讲解 (1) 写湖心亭景色的句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透出了由湖心亭观雪之壮观景色,“两三粒”映出了天地之浩瀚。 (2) 点明主旨的句子: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3)写景是游记的重点,试用自己的话将湖中雪景描绘出来。(4分)示例:平静的湖面上弥漫着水汽凝成的冰花,站在船头,向远处望去,高处的天与云,远处的山和水,浑然一体,一片白茫茫的景象。如果立在岸上,湖上能看得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我的一叶小舟及船上的两三个人影罢了。(能全面描绘出文中所写景物3分,语句连贯通顺1分,共4分)(直接翻译原文也可)(4)文中结尾舟子说作者痴,你如何理解作者的“痴”?(2分)答: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逸致。(意思对即可,每点1分,共2分)。(5)文章结尾舟子说:“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A.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相公痴”?答:相公痴:“相公”在“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的情况下,在“更定”(约早晨六点)时分,划一条小船,“独往湖心亭看雪”。B.为什么说湖中人比“相公”更痴?答:湖中人比“相公”更痴:a比“相公”到得早;b“铺毡对坐”准备久待;c在湖心亭煮酒赏雪;d见到“相公”,甚为欢喜,拉着一起喝酒;e最为重要的是,他们“是金陵人”,客居在此,时近年关(崇祯五年十二月)。2.写法精讲 问:作为一篇游记,作者是怎样处理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的? 答:叙事是行文的线索,须用俭省的笔墨交代,如文中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到亭上”“及下船”,交待了作者的游踪。 写景是游记的表现重点,要抓住景物的特点,把景物最打动人的地方表现出来,景中含情。本文写雪景一段,作者就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正是茫茫雪境中的亮点,作者以他准确的感受体会到简单背后的震撼力,宇宙的空阔与人的渺小构成了强烈的对比,景物因此有了内容。 湖心亭巧遇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因意外遇到两个赏雪人而惊喜,短暂的相遇都很畅快,随之而来的分别不免伤感,但遇到志趣相投的人又让他释然。情绪的变化一波三折,但是都与“看雪”有关,是“看雪”行动的延伸,由从景的角度写景转变为从人的角度写景,将人与景有机地结合起来。人的参与,给有可能显得冷寂、单调的景物注入了生机。而人与景的融合,正是本文的特色。 (六)解释下列加横线的字的意思1.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名词当动词,下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都)绝(消失)。2.是(指示代词,这)日,更(古代夜间计时单位)定(停、止)矣,余拏(携、带)一小舟,拥毳衣(细毛皮衣。毳,细毛)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寒气弥漫,白茫茫一片。雾凇,雾气和水气;沆砀,寒气弥漫的样子),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全)白。湖上影子,惟(只,只有)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船如同小草一般。芥,小草)、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罢了)。2.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很,非常)喜曰:“湖中焉得(哪能,怎么可能)更(还)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勉强)饮三大白(大酒杯)而(表顺承)别。问其姓氏,是金陵(南京的别称)人,客(客居)此。4.及(等到)下船,舟子(船夫)喃喃(连续不断地小声说话)曰:“莫(别,不要)说相公(旧时对士人的尊称)痴,更(比,更加)有痴似相公者!”(七)重要文言现象 1.词类活用(1)大雪三日 大雪:名词活用作动词,下大雪。(2)是金陵人,客此 客: 名词活用作动词,客居。(3)拥毳衣炉火 炉火:名词活用作动词,带着炉火。(4)与余舟一芥 芥: 小草,这里名词活用作状语,像小草一样的微小。2.古今异义(1)余住西湖 余:古义:我。 今义:剩下。(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白:古义:名词,古代罚酒用的酒杯。 今义:白色。(3)是日更定矣。 是:古义:指示代词,这。 今义:判断词(与“非”相对)3.一词多义(1)是:A.是日更定: 指示代词,这 B.其姓氏,是金陵人: 判断动词,是(2)更:A.是日更定: 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音gng B.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还,音gngC.更有痴似相公者: 比、更加,音gng(3)白:A.上下一白: 白色 B.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古时罚酒用的,泛指酒杯。(4)大:A.见余大喜: 副词,非常 B.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形容词(5)一:A.一下一白: 副词,全B.长堤一痕: 数词4.特殊句式(1)判断句问其姓氏,是金陵人“是”表判断,句意:问他们的姓氏,(他们)回答是金陵人(2)省略句见余大喜 “见”前省略主语“他们”。句意:(他们)见到我,很高兴。5.参考译文1.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连续下了三天大雪,西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或都没有了)。2.这天,报更的鼓声停了,我携一条小船,抱着细毛皮衣和火炉,独自到湖心亭看雪景。(湖面上)寒气弥漫,白茫茫一片,(只见)天和云、和山、和水,上下全是白色的。湖上映出的影子,只有像一条印记的长堤,像一个墨点的湖心亭,和我那像一片芥叶的小船,像米粒一般大小的船中两三个人罢了。3.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着毡子面对面坐着,一个书童在温酒,酒烧开了。(他们)看见我十分高兴,说:“湖中怎么可能还有这种人?”(他们)拉着我一起喝酒。我勉强喝了三大杯酒就告辞,(我)问他们的姓氏,(他们回答)是金陵人,客居此地。4.等到下了船,船夫不停地小声念叨:“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比您更痴的人。”(八)中考链接题 阅读湖心亭看雪一文,完成14题。(15分)1.下列加点词词义不同的一组是( B )。(3分)A.湖中人鸟声俱绝 哀转久绝 B.是日更定矣 问今是何世C.问其姓氏 望其旗靡 D.强饮三大白而别 乃记之而去2.解释加点词。(4分)余拏一小舟:通“桡”(携,带,拿) 见余大喜:非常,十分 及下船: 等到 客此: 客居,寓居3.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湖上影子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所表现的景色。(5分)答:湖上映出的影子,只剩下一道若有若无的长堤的痕迹,一个墨点般的湖心亭,和我那一片小草叶般的小舟,以及小舟上两三个如米粒般大小的人影罢了。(意思对,略有文采满分;其余答案酌情扣分) 4.在文中,作者所表现的情感较为复杂,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C )。(3分)A.一个“痴”字,表达了痴迷于山水、痴迷于世俗之外的情趣。B.借所描写的雪景,寄托了人生天地两茫茫的深沉感慨。C.字里行间流露出与民同乐的情怀。D.委婉地传达出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怀念故国的淡淡愁绪。 阅读湖心亭看雪一文,完成15题。(15分)1.课文选自陶庵梦忆,作者张岱,明末清初(朝代)文学家。(2分)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分)A.余拏一小舟(携、带) B.上下一白(全、都 )C.客此 (名词活用为动词,客居)D.及下船 (等到)3.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C)(2分)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A焉B而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宋无罪而攻之 是日,更定矣 问其姓氏C是D其 是进亦忧,退亦忧 其如土石何4.翻译下列句子。(5分)(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译文:大雪接连下了三天,湖中行人、飞鸟等声音都消失了。(2分,“绝”0.5分,句子翻译1分,语意通顺0.5分) (2)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译文:湖上映出的影子,只有像一条印记的长堤,像一个墨点的湖心亭,和我那像一片芥叶的小船,像米粒一般大小的船中两三个人罢了。(3分,“惟”0.5分,句子翻译2分,语意通顺0.5分)5.下列句子表达错误的一项是(D)(2分)A“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作伏笔。B“痴”与课文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C作者写作本文时,明朝已经灭亡,可是他仍然用明朝的年号,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D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对此迷人雪境,“痴”情人不止“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正面描写。分析:选D(“正面描写”应为“侧面烘托”) 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14题。(16分)(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期行)(乙)湖心亭看雪(张岱)1.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C )。(3分)A.去后乃至 乃不知有汉 B.下车引之 肉食者谋之C.惟长堤一痕 惟吾德馨 D.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2.解释下列加点词。(3分)尊君在不 不:同“否”,吗 元方入门不顾 顾:回头看 客此 客:客居(寓居)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译文: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约定同行,却丢下别人走了。(“期”、“委”、“去”各0.5分)(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译文: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雪”、“绝”各0.5分)4.友人、“亭中二人”都具有直率诚恳的性格特点,请结合相关内容分别简析。(4分)答案示例:友人因太丘“舍去”,当即生气怒骂,心直口快;但经元方辩驳后,他惭愧并“引之”示好,个性率真,态度诚恳。(2分) “亭中二人”与“我”萍水相逢,当即视同知己,“大喜”,拉余“同饮”,率真恳切,溢于言表。(2分)(答题要点:结合文本,解说合理,紧扣“直率诚恳”。若只答友人“知错能改”得1分。) 阅读下列文言文选段,完成15题。(甲)湖心亭看雪(张岱)(乙)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西湖节选,袁宏道)(丙)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雪,柳宗元)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译文:(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译文: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2.用“”划分下列一句的朗读节奏。(2分)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3.试简要分析“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的表达效果。(3分)答: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充分展示出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暗示作者的“痴”(或“不同常人”),为下文作伏笔。(3分,每点1分,语意相近即可)4.湖心亭看雪写的是雪后的西湖,西湖写的是春天的西湖,试比较两篇文章写景方法的不同。(2分)答:湖心亭看雪用简练朴素,不加渲染的白描手法写景(答出“白描”即可)(1分);西湖用生动的比喻写景(1分)。5.湖心亭看雪和江雪都描写了雪景和人的活动,但所表达的感情完全不同,请简要分析。(2分)答:湖心亭看雪表达的是作者清高自赏和淡淡的愁绪(1分);江雪表达的是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1分)。(语意相近即可)【乙】参考翻译:从杭州城北面偏西的门向西走,望见保叔塔高耸在层层山崖中,可(诗人的)心早已到西湖之上。中午时分到了昭庆,喝完茶,就划船进入西湖。山色葱绿,宛若美人的黛眉;(岸上)春花嫣红,恰似少女的面颊;湖上和风,如同酒香一样醉人;湖中波纹,似白绫一样起伏。刚一抬头,已经觉得很好看,全身心都沉醉了。此时想用一个词语来描写,但描写不出来。大约好像洛神赋中所说曹植由京都洛阳回封地,路过洛水,精神迷离恍惚时,忽见水边有个美女,是河洛之 神,于是用大量华丽的文字形容洛神的美以及自己爱慕的心情的时候。我游西湖从这一次开始,当时是万历二十五年二月十四日。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15题。(14分) 【甲】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雪,柳宗元)【乙】湖心亭看雪(张岱) 1.请找出下列各组加点字含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D)(2分) A.是日更定 莫衷一是B.更有痴似相公者 更深夜色半人家C.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D.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且焉置土石 2.请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译文:大雪下了三天,湖中人和鸟的声音都消失了。(必须直译) 3.【乙】文中叙写亭中奇遇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答:运用了神态、语言、动作描写;表现了作者的喜悦之情和豪爽之情。4.(1)从【甲】诗“独钓寒江雪”和【乙】文中“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可以看出试问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怀和生活态度?(2分) 答:诗、文中的两个“独”字,都表现处作者独立独行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2)爱莲说中也有含“独”字且意蕴相同的句子,请写出一句。(2分) 答:晋陶渊明独爱菊/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5.以上诗文都描写雪景和人物的活动,但描写手法和表达的情感却不相同。下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2分) A.【甲】诗用烘托的手法,景为人设,描画出一个独钓江雪的渔翁形象。 B.【乙】文用白描手法,勾勒写意,使西湖奇景与游者雅趣相互映照。 C.【甲】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之感。 D.【乙】文主要表达了作者孤芳自赏的厌世之情。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5题。【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三峡)【乙】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湖心亭看雪(张岱)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含义。(2分)虽乘奔御风( 即使) 其间千二百里 (指示代词,那)是日更定 (指示代词,这) 湖中人鸟声俱绝(都 )2.下面各组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D )(2分)A.良多趣味 此皆良实B.飞漱其间 又何间焉C.余拏一小舟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D.上下一白 长烟一空3.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这句话。(2分)译文: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自”“亭午”“曦”三个词翻译准确,可得满分,否则扣分)4.下面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2分)A.甲文第段“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句,是通过侧面描写的方法,表现山远山高。B.甲文第段“清荣峻茂”四字状四物,表现了“水之清澈,树之繁密,山之高峻,草之茂盛”,体现了本文语言简约凝练的特点。C.甲文布局巧妙,前后照应。如末段写“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巧妙照应了首段的“两岸连山,略无阙处”。D.“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5.甲、乙两文中的画线句,都是从什么角度写景的?这两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4分)答:甲文、乙文都是从听觉方面写景的。(2分)甲文画线句描写三峡秋天的凄清,渲染了一种凄异的气氛,使人感到无限的悲凉(1分)。乙文画线句描写出雪后西湖万籁俱寂的景象,使人感到冰天雪地的森然寒意,表现出作者孤寂(或孤傲)的情怀(1分)。(注意:意境须答出“景”与“情”)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5题。(10分)【甲】(郦道元三峡)【乙】湖心亭看雪(张岱)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1)虽乘奔御风: 这里指飞奔的马(只解释为“飞奔的马”亦可)(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这里指酒杯,(只解释为“酒杯”亦可)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 )(2分)A.属引凄异 忠之属也 B.其间千二百里 其真无马邪C.哀转久绝 湖中人鸟声俱绝 D.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宋无罪而攻之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译文: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包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船只都被阻,不能通航。(“襄”、 “沿”、“溯”必须翻译正确,译错一字扣1分,扣完为止。2分)4.甲、乙两文都善于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但采用的写法又有所区别:甲文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写景着“素”“绿”“清”“影”“寒”“素”“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乙文写景采用的是白描的手法,“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就传达出了景物的形与神。(2分)5.甲、乙两文作者都寄情于山水,但表达的情感各不相同,请作简要说明。(2分)答:甲文表达了作者对三峡的欣赏与赞美之情,(1分);乙文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1分)。(甲文若只答“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给0.5分。2分)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4题。(16分) 【甲】湖心亭看雪(张岱)【乙】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晚同子公渡净寺,觅阿宾旧住僧房。取道由六桥、岳坟、石径塘而归。草草领略,未及遍赏。次早得陶石篑帖子,至十九日,石篑兄弟同学佛人王静虚至,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 (袁宏道初至西湖记) 注释:昭庆:指西湖北岸的昭庆寺。东阿王:曹植。洛神:洛水的女神。曹植洛神赋中对洛神之美有极其惊艳的描写。净寺:即西湖南岸的净慈寺。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1)上下一白( 全) 到 (2)从武林门而西( 往西走、向西去) (3)即棹小舟入湖(就,便/立即,马上 )(4)取道石径塘而归( 回去,回来) 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3分) A.湖中人鸟声俱绝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才一举头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C.草草领略,未及遍赏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D.次早得陶石篑帖子 二者不可得兼 解析:选D(得到 A.消失绝妙的,到极点的 B. 抬起发动 C. 来得及和)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译文: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想不到湖中还会有这样的人!)(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啊!(不要说相公您痴迷,还有像您一样痴迷于此的人啊!)(3)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 译文:这时候想要用一句话描写(眼前美景)却无法做到,大概就像是曹植梦中初次遇到洛神时(那种惊艳的感觉吧)。4.下面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B )(3分) A.“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的“绝”字,从听觉入手,写出了寒冬雪后西湖的冷寂。“则心已飞湖上也”中的“飞”字,写出了一个初游西湖者目夺神摇的内心激荡,遥见塔影凌空,便自心飞神越。B.写赏雪,却写道湖心亭上金陵人饮酒的场面,只是为了突出西湖雪景的奇特迷人。“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则突出了“山”“湖”“好友”齐聚的喜悦。 C.“痴”字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一句写出了作者对山水的痴迷。 D.“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浑然一体,举目皆白的景象。“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连用四个比喻,寥寥数笔,写出了扑面而来的西湖美景。 解析:B(写湖心亭上与金陵人同饮,主要表达幸逢知己之乐。)附译文:从杭州城北面偏西的门向西走,望见保叔塔美女,高耸在层层山崖中,可(诗人的)心早已到西湖之上。中午时分到了昭庆,喝完茶,就划船进入西湖。山的颜色,就像美人的眉毛;(岸上) 花的美丽,就像少女的面颊;湖上和风,如同酒香一样醉人;湖中波纹,似白绫一样起伏。刚一抬头,已经觉得很好看,全身心都沉醉了。这时候我想用一句话把这种境况描写出来,竟然不知怎么写。大约好像洛神赋中所说曹植由京都洛阳回封地,路过洛水,精神迷离恍惚时,忽见水边是河洛之神,于是用大量华丽的文字形容洛神的美以及自己爱慕的心情的时候。我游西湖从这一次开始,当时是万历二十五年二月十四日。晚上同子公一起坐船来到净慈寺,找到弟弟小修过去住的僧房。游览了六桥、岳坟、石径塘等景点后走回来。很匆忙地领略了这些景致,没有仔细观赏。到了十九日,收到了陶石篑的请帖,第二天早上,石篑兄弟偕同佛学居士王静虚来到了这里,一同游山玩水的好友一时间都聚集到一起了。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4题。【甲】湖心亭看雪(张岱)【乙】天启六年十二月,大雪深三尺许。晚霁,余登龙山,坐上城隍庙山门,李芥生、高眉生、王畹生、马小卿、潘小妃侍。万山载雪,明月薄之,月不能光,雪皆呆白。坐久清冽,苍头送酒至,余勉强举大觥敌寒,酒气冉冉,积雪钦之,竞不得醉。马小卿唱曲,界生吹洞箫和之,声为寒威所慑,咽涩不得出。三鼓归寝。马小卿、潘小妃相抱从百步街旋滚而下,直至山趾,浴雪而立。余坐一小羊头车,拖冰凌而归。(张岱龙山雪)注释霁:雨后或雪后转晴。李芥(ji)等五人都是当时的伶人(戏曲演员)。生,指男演员。马小卿、潘小妃为女伶。呆白:苍白。苍头:这里指年纪大的伙计。欲(h):通“喝”。【阅读提示】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号陶庵,绍兴山阴人。出身官僚家庭,一生未做官。他继“公安”“竟陵”两派之后,以清淡天真之笔,写国破家亡之痛,寓情于境,意趣深远,是晚明散文作家中成就较高的“殿军”。小品文湖心亭看雪、龙山雪是其代表作。【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湖中人鸟声俱绝没有,消失。 万山载雪,明月薄之迫近,靠近2.选出与例句中的“而”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D )例句:余强饮三大白而别A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B从百步街旋滚而下C义不杀少而杀众 D广起,夺而杀尉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译文:(此时的)西湖中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声为寒威所慑。译文:洞箫声像被严寒的威力震慑住了。4.甲、乙两文均是情景交融的佳作。请简要谈谈作者在描绘雪景时流露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阔大、纯净的雪景映照出张岱孤高自赏、高雅脱俗的情怀,在冰天雪地中,心灵脱去俗累,自由洒脱。雪景的苍凉也折射出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答出其中一方面,意近即可)参考译文:天启六年的十二月,大雪深三尺多。晚上的时候天放晴了,我们几个登上龙山,坐在城隍庙的山门上,李岕生、高眉生、王畹生、马小卿、潘小妃这几个人陪伴侍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