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中农药残留的分析方法及研究进展.doc_第1页
食品中农药残留的分析方法及研究进展.doc_第2页
食品中农药残留的分析方法及研究进展.doc_第3页
食品中农药残留的分析方法及研究进展.doc_第4页
食品中农药残留的分析方法及研究进展.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 录摘 要:1Abstract:.11. 农药的污染21.1 农药对环境的污染21.1.1 农药对土壤的污染21.1.2 农药对大气的污染31.1.3 农药对水体的污染31.1.4 农药施用后对生态系统的影响31.2 农药对农副产品的污染31.2.1 施药对作物的直接污染31.2.2 作物从污染环境中对农药的吸收41.2.3 农药的生物富集及在食物链中的传递影响41.3 农药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42. 农药残留的测定方法42.1 色谱分析测定方法42.1.1 纸色谱42.1.2 薄层色谱法52.1.3 气相色谱法52.1.4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52.1.5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62.1.6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LC-MS)72.1.7 超临界流体色谱法(SFC)72.2 毛细管电泳法(CE)82.3 电化学技术82.4 酶抑制技术92.5 免疫分析法93. 农药污染的防治103.1 合理使用农药103.2 安全使用农药113.3 提倡开发、使用无污染农药113.4 妥善处理农药包装物113.5 进行去污处理113.6 采用避毒措施114. 食品中农药残留检测方法的发展趋势11参考文献13谢 辞15食品中农药残留的分析方法及研究进展摘 要: 近年来,随着农药的发展和使用,农药残留的问题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本文描述了农药对环境和食品的污染途经,对食品中农药残留的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提供了一些农药污染的防治方法,并对食品中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关键词: 农药污染;测定方法;污染防治;发展趋势Progress in Analysis Method of the Pesticide Residue in Foods Liu Dong-ning(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Baoj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Baoji 721013 Shaanxi)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pesticide,more attention is attached to pesticide residue.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pollution way of pesticides on the environment and food, and the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determination method of pesticide residues in food in recent years. Then, some pesticide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ure is provided. The development trend to detection technology of pesticide residues in food is prospected. Key words: pesticide pollution;testing methods;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development trend农药是一类复杂的精细化工产品,是指用于预防、消灭或者控制危害农业、林业的病、虫、草害等有害生物,以及有目的地调节植物、昆虫生长的化学药品,或者来源于生物及其他天然物质的一种物质或者几种物质的混合物及其制剂。根据其用途可以分为杀虫剂、杀螨剂、杀菌剂、除草剂以及植物生长调节剂等。根据化学结构又分为有机杀虫剂、有机磷杀虫剂、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生长素除草剂,以及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除草剂和杀菌剂,还有其他农药如尿嘧啶氯代酚、有机汞或有机锡化合物等。按来源不同,又可分为矿物源农药(无机化合物)、生物源农药(天然有机物、抗生剂、微生物)及化学合成农药三大类。我国是农业大国,农药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确保农业丰收,每年约有30万吨近400种农药被加工成l000多种剂型施于农作物,每年通过化学防治病虫害挽回粮食损失20亿-30亿吨,挽回直接经济600亿元。但是,随着农药使用量不断加大,其危害也逐渐暴露出来,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农药残留以及污染问题。农药在环境(土壤、水、大气)中的最大负荷量超过了安全阈值,开始引起环境质量发生变化,达到危害人类健康或是危害环境生物数量时称为农药污染。本文通过对目前农药残留的途径及测定方法的罗列,以期对该方面的研究进展有一较为全面的了解。1. 农药的污染1.1 农药对环境的污染1.1.1 农药对土壤的污染 在田间施用的农药,除少部分着落于作物或靶标生物外,大部分着落入农田中,如果是进行土壤处理,则全部施于土壤之中,这样便会造成田间的直接污染。另外,空气中的粉尘和降水也是土壤中农药的残留来源之一。 性质稳定、分解缓慢、残效期长的农药,如有机氯农药落入土壤中,易在土壤中积累,造成对土壤的污染1。土壤中残留的农药,不仅容易被农作物吸收转入农副产品中,还会对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如固氮菌及其他有益生物造成危害。土壤中残留的除草剂还有可能对后茬敏感的作物造成药害。 1.1.2 农药对大气的污染 大气中农药的污染主要来自田间施药时药剂的挥发或农药厂生产时排出的废气,施过药的作物或土壤以及被污染的水面也会通过挥发使残留的农药进入大气中。大气中的农药还可能随着气流漂移,扩散到附近地区或更远的地方。空气中的除草剂浓度较高时,还会对敏感作物造成药害。 1.1.3 农药对水体的污染 造成水体污染的农药可来自以下4个方面:一是施入农田的农药随着灌溉或雨水冲刷流入江河湖泊;二是存在于大气中或植物表面的农药通过雨水冲刷进入土壤或流入水域;三是农药厂排出的废水、废渣直接进入水域;四是将废弃的农药包装物扔入水中或在池塘河流中洗刷施药器具等对水体造成的污染。例如,世界一些著名河流,如密西西比河、莱茵河等的河水中都检测到严重超标的六六六和滴滴滴;有时为防治蚊子幼虫而使用的敌敌畏、敌百虫和其他杀虫剂浮于水面;为消灭渠道、水库和湖泊中的杂草而使用水生型除草剂等造成水中的农药浓度过高,大量的鱼和虾类的水生动物死亡。污染较重的一般以田沟水与浅层地下水为主,但因农药在水体的扩散与农药随水流运动而迁移,污染范围较大。其农药对水质污染的顺序一般为:(1)田沟水,(2)河水,(3)海水,(4)自来水,(5)地下水2。1.1.4 农药施用后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农药施用后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是复杂的,它可以破坏自然界原来的生态平衡。农药对生态系统的影响除以上提到的对土壤生物、水生生物的影响外,还可杀伤天敌,引起防治对象的再猖獗,造成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影响作物产量和农民的收入。1.2 农药对农副产品的污染1.2.1 施药对作物的直接污染 农药施用后,部分残留于作物表面或植物组织内部,当作物收获时还未来得及分解完毕,就会随之进入各种农、畜产品中,从而造成对农、畜产品的污染3。农药对作物的污染程度与药剂的性质、剂型、施药方式、施药量等有密切关系。内吸性强、渗透性强的农药易造成对作物的污染。例如,含有重金属元素的砷制剂不仅易造成污染,且对人体危害极大,应禁止使用;乳油制剂比粉剂、可湿性粉剂分解慢,在作物体内残留时间长,也应禁止使用。 1.2.2 作物从污染环境中对农药的吸收 农药在田间使用后容易造成对土壤、大气和水体的污染,当作物从土壤或水分中吸收残留的农药,达到一定的量后,就会造成对作物的污染和残留4。作物从污染环境中吸收农药的能力因作物种类而异。一般来说,根菜类、薯类作物从土壤中吸收农药的能力较强,而叶菜类、果菜类的吸收能力较弱。 1.2.3 农药的生物富集及在食物链中的传递影响 农药的生物富集是指生物体从生活环境中通过取食或其他方式,能不断地吸收低剂量的农药,逐渐在其体内积累,并使其体内的药剂浓度比其周围环境或食品中浓度都高。食物链往往是造成生物体农药富集的一种重要因素。残留在生态环境中的农药,通过生物之间由取食所构成的链锁形式进行转移和传递而蓄积于食物链顶端的生物体中,人类处在食物链的顶端,最易受到农药残毒生物富集后的危害。1.3 农药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农药作为农业生产资料对减轻作物病虫害的防治作用是不可忽略的,但是,它也是一把双刃剑,农药在对作物实施保护的同时也会残留在作物体内,通过食物链而危害人体健康。具体而言,农药可经过消化道、呼吸道及皮肤三条途径进入人体而引起中毒。尤其是有机磷农药,可以通过皮肤进入人体,从而对人体的健康造成危害。某些高效农药,会引起急性中毒,严重者会引发生命危险5。因此,为了保障我们的身体健康和环境的良好发展,建立和研究快速、可靠、灵敏、新一代的农药残留测定方法已经迫在眉睫。2. 农药残留的测定方法2.1 色谱分析测定方法2.1.1 纸色谱纸色谱法作为一种快速分离和鉴定物质的手段,所见报道较多。为了解决在野外条件下和基层实验室快速、简便、定量地测定食品中有机氯农药问题,梁洪军等利用邻联甲苯胺纸色谱法测定了粮食、蔬菜、植物油中有机氯农药,方法检出限达 5mg/kg。样品斑点显色清晰、色阶明显。可以进行有机氯农药残留的半定量测定,与国家标准方法薄层色谱法相比无显著差异。具有方法简单、操作方便、快速,灵敏度高、干扰少等特点6。2.1.2 薄层色谱法薄层色谱法实质上是以固体吸附剂( 如硅胶、氧化铝等) 为担体,水为固定相溶剂,流动相一般为有机溶剂所组合的分配型层析分离分析方法。薄层色谱法不需要特殊设备和试剂,简便易行,快速、直观、灵活,可同时用于分析多个样品。但是,由于灵敏度不高,近年来较少使用,多用于复杂混合物的分离和筛选。TLC除用特殊的显色剂观察斑点颜色和用R值定性外,与其它技术的联用不仅可以定性, 而且可对样品中被分离的一种或多种成分进行定量分析。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高效薄层色谱( HPTLC)与扫描技术结合,是一种易于建立和掌握的半定量技术。欧盟国家采用自动化多通道展开技术,用HPTLC定量筛选了饮水中256种农药残留7。2.1.3 气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是一种经典的分析方法。利用试样中各组分在气相和固定液-液相间的分配系数不同,当汽化后的试样被载气带入色谱柱中运行时,组分就在其中的两相间进行反复多次分配,经过一定的柱长后,便彼此分离,按顺序离开色谱柱进入检测器,产生的离子流讯号经放大后,在记录器上描绘出各组分的色谱峰。用于气相色谱法的检测器主要有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电子捕获器(ECD)、氮磷检测器(NPD)、热导检测器(TCD)、火焰光度检测器(FPD)、质谱检测器(MSD)等。目前农药残留物检测70%采用气相色谱法。使用气相色谱应从两个方面考虑,即色谱柱和检测器。气相色谱法使用的色谱柱主要是填充柱和毛细管柱。在农药残留分析上,已从以填充柱为主,发展到以毛细管柱为主。由于弹性石英毛细管柱的出现,使操作更方便易行。进样系统的不断改进,不但提高了毛细管气相色谱分析的精密度和准确度,而且大大增加了进样量,进一步提高了灵敏度8。2.1.4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是将气相色谱仪和质谱仪串联起来,成为一个整机使用的分析检测技术。它既具有气相色谱的高分离性能,又具有质谱准确鉴定化合物结构的特点,可达到同时定性、定量检测的目的。多用于农药代谢物、降解物的检测和多残留检测。由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具有对样品当中不同种类的上百种农药残留同时进行快速扫描、定性、定量的优势,因此使得它在农残检测中显的尤其重要,并已被很多国家研究者开发和应用9。安捷伦科技有限公司10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分析测定了水果或蔬菜中敌敌畏、甲氨磷、二苯胺等189种国内外应用比较普遍的农药的残留,样品的检测限是0.020.2g/g。此方法已应用于苹果、香蕉、黄瓜、生菜、梨等多种果蔬的农残分析。欧盟和日本等国家对食品中有机磷、有机氯和拟除虫菊酯等农药残留制定了严格的残留限量标准,很多农药的最大残留限量值是0.01mg/kg。因为样品基质复杂,用普通的气相色谱法经常达不到检测要求,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可以较好的提高灵敏度11。于维森等采用丙酮、二氯甲烷提取,40水浴旋转蒸发近干,以Envi-Carb柱和Sep-Pak-NH2柱净化,以气相色谱-质谱选择离子监测方式分析检测有机磷、有机氯、拟除虫菊酯、氨基甲酸酯和除草剂等42种农药残留。所有42种农药均在38min内流出,分离良好,方法最低检出限在0.0010.005mg/kg(S/N=3)12。美国在2000年建立了水果和蔬菜样品中251种农药及其代谢物的残留GC-MS检测方法。我国在2006年颁布的国家标准GB/T19648-2006水果和蔬菜中500种农药及相关化学品残留的气相色谱-质谱法中检测组分高达500种。2.1.5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高效液相色谱法也是一种传统的检测方法,它是以HPLC法为基础,引入了气相色谱的理论与实践方法,流动相改为高压输送,采用高效固定相在线检测手段发展而成的分离分析方法。分离机制是靠被分离组分的分子与流动相分子争夺吸附表面活性中心的吸附能力差别而分离的13。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可以分离检测极性强、分子量大及离子型农药,尤其对不易气化或受热易分解的化合物更能显示出它的突出优点。检测器有紫外检测器、二极管阵列检测、荧光检测器等。近年来,采用高效色谱柱、高压泵和高灵敏度的检测器、柱前或柱后衍生化技术、以及计算机联用等,大大提高了液相色谱的检测效率、灵敏度、速度和操作自动化程度,现已成为农药残留检测不可缺少的重要技术,其缺点是溶剂消耗量大,检测器种类较气相色谱少,灵敏度不如气相色谱高。食品等农药的残留量一般在10-6-10-9(w/w)或更低的水平,这就要求检测方法具有相当高的灵敏度和选择性。因此,单使用HPLC来进行测定在很多时候是不够的,还必须通过与其他技术联用以达到所期望的结果。例如,HPLC-MS、HPLC-UV、HPLC-NMR等的联用在食品农药残留分析中得到了应用。今后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农药残留的研究关键应该在提高方法的灵敏度和可测农药的种类,以及研究方法的适用范围和条件及各种食品原料的分析条件14。2.1.6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LC-MS)LC-MS联用技术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与GC-MS联用技术相比,HPLC-MS联用经历了更长时间的研究过程,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被广泛应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LC-MS)是一种内喷射式和粒子流式接口技术将液相色谱与质谱联接起来的新方法,用于分析对热不稳定,分子量较大,难以用气相色谱分析的农药残留。它具有检测灵敏度高、选择性好、定性定量同时进行、结果可靠等优点。另外,研究开发毛细管液相色谱与离子捕获检测器的配合将会大大拓宽液相色谱用于高灵敏度分析农药残留的范围15。2.1.7 超临界流体色谱法(SFC)超临界流体色谱是以超临界流体作为色谱流动相,可以使用各种类型的较长色谱柱;可以在较低温度下分析分子量较大、对热不稳定和极性较强的化合物;可与红外、质谱联用。由于超临界流体具有气体和液体的双重性质,其粘度小、传质阻力小、扩散速度快,其分离能力和速度可与气相色谱相比。而其密度、溶解力和速度又可与高效液相色谱相当。通过调节压力、温度、流动相组成多重梯度,选择最佳色谱条件,综合利用了气相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的优点,弥补了气相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各自的不足,成为一种强有力的分离和检测手段。尤其突出的特点是SFC可以与大部分气相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的检测器相连,如FID,FPD,NPD,ECD,UV以及MS,FTIR等都能用。这样就极大地拓宽了其应用范围,许多在气相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上需经过衍生化才能分析的农药,都可以用SFC直接测定。SFC可把氨基甲酸酯类农药与脂类物质分离,这对于在含有脂肪的食品中的农药残留分析具有重要意义。超临界流体提取和超临界流体色谱在农药残留分析中联合应用,为真正意义上的自动化分离分析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技术基础16。2.2 毛细管电泳法(CE)毛细管电泳(CE)起源于1967年Hejerten发表的博士论文。其工作原理是:利用毛细管柱内的不同带电粒子(离子、分子或衍生物),在高压场作用下以不同的速度在背景缓冲液中定向迁移,从而进行分离。毛细管电泳根据其原理可分为毛细管区带电泳(简称CZE)、毛细管凝胶电泳(简称CGE)、毛细管胶束电动电泳(简称MECC)、毛细管等电聚焦电泳(简称IEP)、毛细管等速聚焦电泳(简称TTP)。在农药残留分析中,毛细管区带电泳(CZE)的运用最为广泛。CE具有高分离性能、分析速度快、运行成本低、应用范围广、低超微量进样和几乎没有废液等优点。它非常适合用于那些难以用传统的高效液相色谱分离的离子化样品的分离与分析,其分离效率可达数百万理论塔板数,操作简便,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但是毛细管电泳尚缺乏灵敏度很高的检测器,可利用的紫外检测器虽能检测几个皮克,但因样品量只用几个纳升的体积,故所用样品浓度被限制10-6。因此,只有研究开发灵敏度更高的检测系统,毛细管区带电泳的优势才能充分发挥出来17。2.3 电化学技术电化学分析是一种快速、灵敏、准确的微量和痕量分析方法,近年来在有机分析领域中越来越显示出较大的潜力和优越性,在农药残留分析中的应用也日趋增多,有一些研究结合了化学计量学(chemometrics),大大提高了分析的范围。极谱法(polargraphic ana1ysis,PA)具有设备简单、操作简便快速,尤其是在样品前处理上可简化许多步骤,适于现场检测,但需特殊的选择性电极,应用受到一定限制。陈文等提出了在0.40mol/L氢氧化钠底液中对碱解后的有机磷农药进行单扫描极谱测定的方法,获得了辛硫磷残留量检测的最佳条件。检测有机磷农药的线性范围分别为:辛硫磷0.12160g/mL,甲基对硫磷0.5200g/mL,水胺硫磷0.20160g/mL,甲胺磷0.11.0ng/mL,氧化乐果0.09160g/mL。刘生明等以甲硫醇银、硫化银为活性材料制得甲硫醇离子有选择性响应的固态膜离子选择性电极,在pH为9.3的0.035mo1/dm3Na2B4O7-0.1mo1/dm3NaOH-1.0 mo1/dm3Na2SO4中,电极线性响应范围为510-6l10-2 mo1/dm3。响应斜率为0.58mv/px,蔬菜中甲胺磷残留量可用醋酸乙酯图或甲醇水溶液提取后利用其线性条件下水解成甲硫醇离子的特性,用该电极测定,检出限为 2mg/g6。2.4 酶抑制技术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品种繁多,分子结构各不相同,但它们的作用机理相同,都能抑制昆虫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中的乙酰胆碱酯酶活性,造成神经传导介质乙酰胆碱的积累,影响正常传导,使昆虫中毒死亡。如果在蔬菜、水果等农产品的提取液中含有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可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反之则不然。利用昆虫毒理学反应的这种共性,在酶反应试验中加入底物和显色剂观察颜色的变化或测定酶与某种特定化合物反应的物理化学信号的变化,可判断是否存在有机磷或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18。目前,国内外对酶抑制技术测定农药的研究有一定的差异。首先,所使用酯酶的种类有所不同,国外大量的报道都是利用来源于动物的胆碱酯酶,国内除动物胆碱酯酶外还使用了植物酯酶。在检测方式上,国外学者侧重于胆碱酯酶生物传感器的研究,国内对光度法研究较多,在传感器方面研究较少。而且,酶抑制法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乙酰胆碱酯酶的制备比较困难,国内还不能大量制备,并且保存时间短,酶失活较严重,酶的来源不稳定,不同来源的酶造成检测结果的重现性和准确性较差。部分样品对检测结果有较大的影响,造成检测结果的假阳性。丁酰胆碱酯酶及植物酯酶虽然易得,但测定时专一性较差,假阳性率较高。生物传感器能克服光度法的一些缺点,但是酶在固定化过程中易失活,使用后酶的活性会降低,甚至失去活性,现在所采取的酶复活方式还没有把这个问题很好地解决19。2.5 免疫分析法免疫分析(IA)是基于抗原抗体特异性识别和结合反应为基础的分析方法。通过对半抗原或抗体进行标记,利用标记物的生物或物理或化学放大作用,对样品中特定的农药残留物进行定性定量检测。免疫分析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方便快捷、分析容量大、分析成本低、安全可靠等优点。一般不需要贵重仪器,可大大简化甚至省去前处理过程,容易普及和推广。若开发成试剂盒,可广泛用于现场样品和大量样品的快速监测。目前,酶免疫分析方法的研究十分活跃。该方法是利用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两类农药具有抑制靶标酶(如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生化反应作用,用于对相应农药残留进行快速定性定量检测。此法既可以检验单一农药残留量,又可以检出多种农药的综合残留量。利用此方法对蔬菜、水果、果品和农产品进行农药残留量测定,灵敏度高、操作简单、检测速度快16 。目前在农药残留分析中应用多的是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技术(ELISA)和固相放射免疫技术。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技术是通过在合适的载体上,酶标记的限定量抗原与未知抗原(农药)竞争固相抗体结合位点或固相抗原与未知抗原竞争限定量的酶标记抗体结合位点,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在一定底物参与下,复合物上的酶催化底物,使其水解,氧化或还原成另一种带色产物。根据有色产物的出现,客观反映酶的存在, 即酶标抗原-抗体或酶标抗体-抗原复合物的存在。由于酶的降解底物水平与显色程度成正比,通过眼观或分光光度计测定,即可定性或定量检测未知抗原。采用ELISA 方法,检测设备简单,只需一台酶标仪,即可检出极微量的农药抗原成分。例如检测黄瓜、梨等食品中三唑酮的残留量,最低检出限量为40 ng/kg, 回收率为 92.44%- 98.18%。固相放射免疫技术是采用放射性元素标记抗原与未知抗原(农药)竞争限定量的固相抗体结合位点,而后通过测定抗原-抗体复合物中放射性强度的改变,即可确定未知抗原的存在及其含量。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EIA方法在农药残留分析中的应用日益增多,并在90年代优先开发研究利用。近年来,国内外已经开发出40多种农药的EIA方法,其中用于田间快速筛选的EIA试剂盒已商品化20。尽管我们现在所掌握的技术可以检测到残留的大多数农药并测定其含量是否超标,我们自身也应该提高这方面的意识,转变以往的态度,科学的去对待、分析我们面临的问题,特别是在日常生活中更应该做好农药的防治工作。3. 农药污染的防治3.1 合理使用农药 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根据病虫草等有害生物的发生情况,选适宜的农药品种、用药量、施药时期、施药方法,合理混用农药,从而达到提高防效、降低用药量、减轻农药对环境污染的目的21。3.2 安全使用农药 严格遵守国家颁布的农药安全使用标准及有关规定,按照规定的用药量、用药次数、用药方法和安全间隔期,在相应的作物上施药,禁止、限制在蔬菜、瓜果、烟叶、茶叶、中草药等作物上使用高毒农药,避免使用高毒农药防治家庭卫生害虫。3.3 提倡开发、使用无污染农药 在农药的使用中尽量选用无污染农药,如生物农药、低残留化学农药,种植转基因作物或抗病虫草害的作物品种。 3.4 妥善处理农药包装物 装过农药的空箱、空瓶等要集中处理,不准用于盛装粮食、油、水、食品和饲料等,更不能随意扔入河塘、湖泊当中。 3.5 进行去污处理 对于食品或农副产品中的农药残留,可根据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达到清除农药残留的效果。如对于残留有农药的蔬菜、水果,可利用清水冲洗的办法,清洗后的水果削皮食用;残留于稻谷中的农药,脱去谷壳即去除了大部分残留,食用前蒸煮基本上可把其中的农药残留全部消除。 3.6 采用避毒措施 对于已遭受农药污染尚有农药残留的农田,可采用避毒措施以减少农药对作物的污染,即在一定时期内不种植易吸收农药的作物,如根菜类、薯类等,而代之以种植那些叶菜类、果实类等不易吸收农药的作物。也可改变耕作制度,实行水旱轮作的方式,减少农药的污染。4. 食品中农药残留检测方法的发展趋势农药残留是制约和限制我国蔬菜、大米出口的重大隐患,目前欧盟、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对进口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指标不断增多,农药残留限量标准也逐渐降低,这些现实状况对我国食品中农药残留检测能力提出了挑战。加强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力度,推广快速、简便的检测方法已迫在眉睫。对食品中农药残留的分析方法,目前发展趋势为;一是更灵敏,二是更快速。对于农药残留在生物链中的聚集,比如肉类食品、奶制品中农药残留,就需要更灵敏的检测技术才能检测出来。而对于在蔬菜水果中的农药残留,需要的是快速方便的检测,最好能现场检测。通过这方面技术的提高确保我国食品的安全系数。参考文献1 陈苏敏, 胡启山, 郭鹏程, 等. 农药污染及其危害的有效防控J. 现代农业科技, 2008, (4) : 94-95.2 乔明晓, 王云峰. 农药对环境的污染与防治J. 科技致富向导, 2009, (10) : 104.3 单正军, 陈祖义. 农产品农药污染途径分析J. 农药科学与管理, 2008, 29 (3) : 40-49.4 王玉霞, 赵晓宇, 张先成, 等. 化学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及生物整治措施J.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08, (4) : 69-70.5 罗民, 浅论当今农药污染危害与环境保护的措施J. 科技向导, 2010, (5) : 147-172.6 阮长青, 黄明海, 徐宗良. 食品中农药残留的快速检测技术A.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03, 15 (4) : 70-75.7 孙震, 顾亚萍, 钱和. 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