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王维诗画中的佛学意趣.doc_第1页
试论王维诗画中的佛学意趣.doc_第2页
试论王维诗画中的佛学意趣.doc_第3页
试论王维诗画中的佛学意趣.doc_第4页
试论王维诗画中的佛学意趣.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论王维诗画中的佛学意趣摘要:王维是唐代伟大的一名诗人,他的一生都在信奉着佛学,并以其超绝的诗画艺术为我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王维之所以有如此成就,与其高深的佛学修养与造诣是分不开的。佛学对王维的世界观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并且对他的诗画风格也产生巨大的影响。王维诗中的最大艺术特色就是其创造出一种蕴含无穷空寂、虚幻的境界,并且也将佛学思想充分融入其艺术表现形式之中。关键词:王维;诗画;佛学意趣;艺术表现方式 王维是唐代著名山水诗人,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在生前就非常精通诗赋与禅理之道,在其去世之后,更被冠有“诗佛”的美誉。王维的弟弟王缙对佛学十分信奉,其母博陵崔氏更信仰佛学长达十数年,而王维的字“摩诘”也是将释迦牟尼与印度佛教同期的大乘居士名号拆解而取的。 佛学对王维世界观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奠定了王维山水诗画的艺术风格。胡应麟在诗薮中评论王维诗文时曾道:“太白五言绝,自是天仙口语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不谓声律之中。”由此可见,王维笔下的山水诗中的艺术特色,已经创造出一种空寂虚幻的高远境界,这一点是前辈古人所没有领悟到的诗歌艺术境界。 王维在绘画领域的造诣也是令人称赞的,大文豪苏轼曾经称赞他的画“得之于象外,有如仙翮谢笼樊。”这不仅仅是通过比喻与夸张的手法将赞叹之情表达出来,他的绘画更是将外界事物的描述极尽简单,并且将事物的本态较为清晰地表现出来。与其说王维注重对外在景物的描述,不如说他是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述,使其进行有意识的重组与截取。1王维关注超越自然的意象与禅宗信仰的解读,从而奠定了其绘画作品中蕴含的写意风格特征。从艺术创作方面进行分析,王维追求的境界是一种“似而非似”的艺术真实感。一、心境与佛境的相通之处禅宗是印度的佛教在中国流传并逐渐形成的一个新的佛教宗派,“禅”的主要意思就是静坐思虑。简单说来,就是静静坐在一个地方思索佛教的理知,不诉说心中盲目的信仰,也不过分强调或辩论色与空的关系,更加不会去过度精致化地追寻或分析知识,以及枯坐冥思求得真理,而就在与普通生活保持一定联系的情况下,在平平凡凡的境遇与现实中感悟“佛”之禅理。2禅宗的主要宗旨是注重人本身带来的天然心性,能够悟透这种“心性”即可悟道成佛。禅宗不需要通过繁琐的经典卷册参悟感知,也不需要字句剽窃、生搬硬套,甚至罔顾心性呵骂佛祖。大诗人王维是一名十分虔诚的佛教信徒,他在很早的时候就参悟佛学,并且将一身都放在钻研禅宗佛理之中,乐此不疲。对于佛教的不同学派来说,诗人王维几乎不变的观点都是对各个学派观点的兼收并蓄,但说到底他对禅宗的思想更为偏好一些。3王维在青年时期曾任过文官,也写下了很多反应现实的诗篇文章,更有通篇贯彻禅悟道理的梵体诗。王维的很多诗篇都不是主要阐释禅理,而是通篇中富有禅之韵味,这使得他的诗文有一种空灵淡远之感,禅机悟境往往在字里行间就流露了出来。在王维中年时期,其所作的以辋川集组诗为典型代表的山水诗,哲理禅趣与诗情画意的融合已成天然一体,曾被赞为“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极为恰当。禅宗的最高境界就是无念无欲,以一种任运随缘的心态面对世间之事,主要追求的是一种物我两忘、心空欲灭的境界。王维在后期所作的山水诗中,其意象孤寂悠闲、幽深静谧、凄清空灵。而其中蕴含的那种空寂静灭的情趣,正是王维将禅宗精神渗透在诗文中的体现,其中鸟鸣涧与辛夷坞两首诗文展现出来的闲静空寂的境界,也正是他诗文中禅思意趣、悠远空灵的表现: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辛夷坞这两首诗主要描写的是玉溪与辋川别业中的幽美景色。与别的写景诗文有所不同,王维在一种柔和宁静的氛围中向人们展现出一幅桂花与辛夷花从盛开到凋零以及一边盛开、一边凋零的凄美场景。鸟鸣涧开头开头第一句直接点明这是一个桂花飘零的季节。桂花虽然慢慢凋零,但是残留的香味却依然十分浓郁,这样人们都很容易想象到当桂花盛开的时候是多么美好的。但诗中描述的意境却明显在诉说再美好的事情都会有消散、凋谢的时候,因为此刻的桂花就是在不断飘零。4辛夷坞诗中采用的手法则有所不同,前两句首先点明辛夷花绽放的时候是多么生机勃勃、红艳烂漫,而诗的后两句却笔峰一转,将辛夷花且开且败、山涧寂静无人的情境点了出来。与前一首鸟鸣涧相比,这一首诗利用前后对比的手法,将花开花落描写衬托得更加明显。从古到今,无数的诗人陶醉于花的绵延芳香、丰富的色彩、优美的线条,并且以花为主题将其赋于诗中,心绪也随着花开花落而或喜或悲。各朝代的诗人赞美花朵,主要是因为花朵盛开的时期十分非常短暂,不禁会给人一种落幕凄冷的感觉。然而这种悲凉的情感在王维的这两首诗中却没有体现出来。5在诗人王维的笔下,花朵在默默开放的同时,也在静静地凋落,它既不需要人们去过分地赞美,也不需要人们在它凋落的时候过分哀伤。花从自然中来,在自然中盛开,也回归到大自然的泥土之中,无欲无求,无悲无喜,既没有心灵的震颤,也泯灭了时空的界限。这种空寂静谧的境界几乎超越了时空的局限性,它不仅仅是人与自然的合二为一,更是生命个体与整个群体之间的回归与统一,这一点正是佛境与心境的相通之处,或者说是佛境与心境的同构。二、诗意与禅意的交融渗透王维山水诗中所蕴含的禅意主要的追求与表现就是对闲静空寂境界的追求。例如,王维在鸟鸣涧中道:“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诗中前两句主要描写月夜下的山涧空闲寂静,偶然望见有桂花飘零,仅仅是简短的十个字就清晰渲染出一个分外闲静的意境。后两句描写的是月出惊鸟,几声山鸟的鸣叫,更加衬托出春山中的空灵寂静。清代黄周星曾经评论这首诗时曾以“道心”二字将其意境诠释出来,所谓的道心主要是指出世之念。而佛教的宗义正是引人出世,世间凡尘中的任何事情的本质就是苦的,而造成苦的原因就是一切思想意识、情绪及世俗欲求的纠缠(即“菩提”之说),因此只有将一切的烦恼彻底断灭,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6而诗人王维由于远离了尘世的喧嚣,身处于寂静的境界之中,没有任何的思想负累及俗世牵绊,因而才能真正体验到寂静空灵的快乐。从这首诗的境界中,诗人精神的超脱与心理的宁静已经清晰体现出来。再如辛夷坞中对辛夷花红萼的描写,形容其像芙蓉一样艳丽,但辛夷花却生长在毫无人迹的山中,无人知晓它的盛开或落败,因而只能自生自灭、任由开落。山涧里有的只是无穷无尽的寂静与凄冷,这里的一切都与外界的人事毫无关系,而此刻诗人的心境也是如此。王维的仕宦生涯郁郁不得志,胸中有远大抱负却难以实现,只有数次归隐于山林,如同辛夷花一般静静盛放,然后渐渐凋零,自然而平淡,既没有对生的喜悦,也没有对死的哀痛。7诗人在面对这花开花落的场景时,似乎全然无动于衷,不因其盛开时而喜悦,更不因其凋零时而哀婉,他已经彻底忘记自身的存在,并与这辛夷花的开落融为一体。这种物我融合、神遇物化的意趣,正如顿悟佛理禅意之时对生命的参悟一般,皆由气韵精微的心灵而引发,而诗中所展现的那种虚空之境,也正是禅宗所倍加推崇的。王维的鸟鸣涧辛夷坞两首诗通过对闲静空寂的景物描写,不仅将空灵、淡泊及静谧的感觉传达出来,更将一种雅致清单的朦胧意境展现出来。因此,在诗人的眼中,如此一个空寂幽深的境界,便成了“静虑”的绝佳去处。也正是由于诗人王维的心境安定,静坐悟禅,将世间一切全然忘怀,才能将心中了无牵挂、无念无欲的禅意清晰展现出来。从诗的题材来看,诗人王维在诗中呈现出来的溪水顽石、深林夕照以及落花飞鸟等景象,都是他曾经亲身经历过、看到过的自然景象,这是一种纯朴原始、未受任何世俗污染的本性,也正是信奉禅宗之人所追求的永恒之美。禅宗的哲学思想是以主观唯心主义为基础,认为每个人心中具有佛性,因而追求佛性无须假借外物。禅宗的要义是通过未受污染的自然界创造出一种空寂的境界,所以王维心中的自然境界是非常淡泊清净的。尽管禅宗也是由景象如受,但却将物象排斥在外,同时体现出回归自然。归于山林的人生哲理。8诗人王维在描述这种景象时,展现出来的是寂灭之景却不带有一丝的情感流露,因而人们也就无法倾听到王维心中的任何情感波动。三、诗的画面形象与禅宗精神意趣的高度统一王维绘画中的佛学思想不仅是其首要展现的内容,也是其辉煌风格的独特表现形式。诗人王维的绘画作品虽然没能流传下来,但是从相关记载中依然能够感悟到其独特的艺术特征与精神。王维的绘画受佛学禅宗的影响深远而持久,中国画的形成与发展更离不开禅宗思想的影响。9在中唐时期,由于禅宗思想十分盛行,而王维作为人文化起源与发展的鼻祖,他的画风自然与佛学禅宗思想有着紧密的联系。王维身处的时代正是禅宗五祖禅宗六祖的国度时代,正是禅宗的兴盛与南北分宗的关键时期。正是由于南北二宗对王维思想的巨大影响,他的诗画风格得到了极大的熏陶与感染,逐渐呈现出顿悟为用、渐修为体的高超成就。在王维的画论里体现出来的意趣是清幽而绝俗,这与他一生执着追求的“湛然常寂”之态相得益彰。王维本身的佛学休养与禅宗素质十分精深,极少有诗人有他这般修为;而王维作为一名画家,在其画论中对意境十分讲究,因而其画作的审美意趣与指向,自然处处富含禅宗之意。在王维的绘画作品中,擅长用捕鱼、栈道、雪景、晓行等题材,尤其以雪景题材的画卷最为见长。王维作画时擅长渲染之风,作品具有“深”“重”的特征。王维在作画之时,也是其禅宗佛学休养的充分展示,无论是一幅安静的小桥流水,还是简单的飞鸟翔空,在他的笔下都蕴含着一种深远的禅意。他在表现禅意的时候并不是简单的进行佛教说理,而是在其中贯穿禅理的高雅意趣。在宋代时期,曾经流传过王维的一幅画卷袁安卧雪图。袁安是汉代的一名孝廉,王维对其人品休养十分敬重,并且在其诗文中也屡有提及。王维之所以作此图,主要的意旨是赞颂袁安的高尚品格。10而王维当时处于禅宗思想盛行的唐朝,自然会不经意将禅宗思想融入作品之中。通过深入的研究可以看到,王维在袁安卧雪图中体现出来的境界与其世界观中的佛学禅宗思想颇有契合。在此画卷中,雪地里有一棵颜色鲜艳的芭蕉树,而依据常理推测,芭蕉应该在冬季到来之前就会衰残,又怎么会有“雪中芭蕉”之说。王维之所以如此作画,实在赞扬袁安在大雪之后,宁愿自己饿死,也不与他人相干,这一点与“雪山童子,不顾芭蕉之身”颇有相似。这种献身的精神是对信仰的永恒追求,也是一种心性的修炼。由此看来,袁安卧雪的景象,在此刻便成了一种超脱物外的艺术。在此其中,袁安被佛学禅宗逐渐油同化,成为王维的精神诉求与理想的形态。 综上所述,佛学禅宗思想不仅构成了诗人王维绘画的主要风格,同时也推动其形成了不以客观现象为目标的写意之美。结语: 佛学禅宗对诗人王维的诗画影响深远,其显著的特征可以从他的诗画作品中直接展现出来。大诗人王维以其独特的禅宗慧眼将自然现象进行独特的剖析与挖掘,并在诗画作品中将禅理宗义充分展现出来,正是王维诗画的独特风格,使得他的作品更具超凡脱俗之感。参考文献:1陈金刚,李倩.论王维山水诗空灵清远的意境J.江汉论坛,2009,02:95-99.2李海波.诗情画意的和谐统一论王维山水诗的“诗中有画”J.焦作大学学报,2009,04:16-18.3孙楠,王茹君.空观不空论王维山水诗的禅味及生命意识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9,06:46-51.4玉最东.王维山水诗物我关系的存在论D.云南大学,2012.5王淮喜.从司空图的“冲淡”品论王维山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