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5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蚕豆病虫害大全 蚕豆病害 一 蚕豆立枯病 症状 又称丝核菌茎腐病 蚕豆各生育阶段均可发病 主要侵染蚕豆茎基或地下部 茎基染病多在茎的一侧或环茎现黑色病变 致茎变黑 有时病斑向上扩展达十几厘米 干燥时病部凹陷 几周后病株枯死 湿度大时菌丝自茎基向四周土面蔓延 后产生直径1 2mm 不规则形褐色菌核 地下部染病呈灰绿色至绿褐色 主茎略萎蔫 后下部叶片变黑 上部叶片仅叶尖或叶缘变色 后整株枯死 但维管束不变色 叶鞘或茎间常有蛛网状菌丝或小菌核 此外 病菌也可为害种子 造成烂种或芽枯 致幼苗不能出土或呈黑色顶枯 蚕豆病害 病原 RhizoctoniasolaniKuhn称立枯丝核菌 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有性态 Thanatephoruscucumeris Frank Donk称瓜亡革菌 属担子菌亚门真菌 菌丝丝状 具分枝 分枝处常有缢缩 初无色 后深褐色 菌丝宽度不等 宽处12 14um 菌核由桶状细胞结聚形成 初白色 后呈深褐至黑色 形状不一 常结合成块 直径l一10mm或更大 有性阶段生在深褐色菌丝上 形成灰色子实层 层内混生有担子 其顶抽出4个小枝 顶生单个担孢子 担孢子无色透明 卵圆至椭圆形 大小8 13 4 7 um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主要以菌丝和菌核在土中或病残体内越冬 翌春以菌丝侵入寄主 在田间辗转传播蔓延 该菌侵染蚕豆温限较宽 土温l0一28 均能产生病痕 以16 20 为最适 长江流域11月中旬至翌年4月发病 土壤过湿或过干 砂土地及徒长苗 温度不适发病重 该菌寄主范围广 国内已报道有80多种植物可被侵害 如十字花科 茄科 葫芦科 豆科 伞形花科 藜科 菊科 百合科等多种蔬菜 蚕豆病害 防治方法 1 轮作提倡与小麦 大麦等轮作3 5年 避免与水稻连作 2 适时播种春蚕豆适当晚播 冬蚕豆避免晚播 3 加强田间管理 避免土壤过干过湿 增施过磷酸钙 提高寄主抗病力 4 种子处理用种子重量0 3 的40 拌种双粉剂或50 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拌种 5 育苗床可用40 五氯硝基苯粉剂与50 福美双可湿性粉剂1 1混合 每m28g与10 15kg细土混匀 播种前取l 3铺底 2 3盖在种子上 6 发病初期开始喷洒58 甲霜灵 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5 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一700倍液 20 甲基立枯磷乳油1100 1200倍液 72 2 普力克水溶性液剂600倍液 5 井冈霉素水剂40 50mg kg 隔7天1次 防治1次或2次 蚕豆病害 二 蚕豆赤斑病 症状 叶 茎 花受害 叶片染病初生赤色小点 后逐渐扩大为圆形或椭圆形斑 直径2 4mm 中央赤褐色略凹陷 周缘浓褐色稍隆起 病健部交界明显 病斑布于叶两面 茎或叶柄染病开始也现赤色小点 后扩展为边缘深赤褐色条斑 表皮破裂后形成裂痕 花染病遍生棕褐色小点 扩展后花冠变褐枯萎 英染病透过荚皮进入种子内 致种皮上出现小红斑 蚕豆病害 病原 BotryotiniafabaeLuetT H Wusp nov 称蚕豆葡萄孢盘菌 属子囊菌亚门真菌 无性态为BotrytisfabaeSard 称蚕豆葡萄孢 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分生孢子梗细长 具隔膜 大小300一2000 9 21 um 淡褐色 于主梗1 3处先端部位分枝 末梢略膨大 其上生小梗 簇生分生孢子 分生孢子单胞 椭圆形或近圆形 淡绿色或橄榄色 大小12 2 22 8 10 5 15 8 um 菌核扁平 椭圆形 表面粗糙黑色 大小0 5 1 5 0 2 0 7 mm 该菌只为害蚕豆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以混在病残体中的菌核于土表越冬或越夏 菌核遇有适宜条件 萌发长出分生孢子梗 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初侵染 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 与蚕豆接触时只要有水湿即萌发长出芽管 先端形成的附着器紧贴叶面 产生侵染丝穿透角质层而侵入 条件适宜潜育期48小时 天气干旱病斑停止扩展 终止于圆斑或条斑 如遇有阴雨连绵 病斑迅速扩大或汇合致叶片变为铁灰色 引致落叶 植株各部变成黑色 遍生黑霉 仅3 4天致全株枯死 剖开枯死茎部 可见黑色扁平的菌核 温湿度对此病影响大 病菌侵入适温20 最高30 最低1 孢子从发芽到侵入 20 仅8 12小时 5 则3 4天 湿度需饱和 寄主表面具水膜 孢子才能发芽和侵入 此外 粘重或排水不良的酸性土及缺钾的连作田利于发病 低洼稻田种蚕豆发病重 蚕豆病害 防治方法 1 种植抗病品种 提倡高畦深沟栽培 雨后及时排水 降低田间湿度 适当密植 注意通风透光 2 采用配方施肥技术 忌偏施氮肥 增施草木灰或其他磷钾腮 增强抗病力 3 实行2年以上轮作 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 深埋或烧毁 4 药剂拌种用种子重量0 3 的5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 5 发病初期喷洒40 多 硫悬浮剂500倍液或50 农利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 50 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 50 扑海因可湿性粉剂2Doo倍液加90 三乙磷酸铝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 50 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500一2000倍液 隔10天左右1次 连续防治2 3次 蚕豆病害 三 蚕豆褐斑病症状 侵害叶 茎及英 叶片染病初呈赤褐色小斑点 后扩大为圆形或椭圆形病斑 周缘赤褐色特明显 病斑中央褪成灰褐色 直径3 8mm 其上密生黑色呈轮纹状排列的小点粒 病情严重时相互融合成不规则大斑块 湿度大时 病部破裂穿孔或枯死 茎部染病产生椭圆形较大斑块 长径5 15mm 中央灰白色稍凹陷 周缘赤褐色 被害茎常枯死折断 荚染病病斑暗褐色 四周黑色 凹陷 严重的荚枯萎 种子瘦小 不成熟 病菌可穿过荚皮侵害种子 致种子表面形成褐色或黑色污斑 茎荚病部也长黑色小粒点 即分生孢子器 蚕豆病害 病原 AscochytafabaeSpegazzini称蚕豆壳二孢 AscochytapisiLib 称豌豆壳二孢 A PhaselorumSacc 称小豆壳二孢 均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分生孢子器球形 直径90一100um 分生孢子长椭圆形或卵形 大小12一15 4 5 um 具1个隔膜 病菌生长适温20一26 最高35 最低8 该菌只侵染蚕豆 此外 有文献记载AscochytaviciaeLib StagonosporacarpathicaBaumler 也是该病病原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以菌丝在种子或病残体内 或以分生孢子器在蚕豆上越冬 成为翌年初侵染源 靠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蔓延 生产上未经种子消毒或偏施氮肥 或播种过早及在阴湿地种植发病重 蚕豆病害 防治方法 1 选用无病豆荚 单独脱粒留种 播种前用56 温水浸种5分钟 进行种子消毒 2 适时播种 不宜过早 提倡高畦栽培 合理施肥 适当密植 增施钾肥 提高抗病力 3 发病初期喷洒30 绿叶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 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12 绿乳铜乳油500倍液 47 加瑞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80 大生M一45可湿性粉剂500 600倍液 80 喷克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14 络氨铜水剂300倍液 77 可杀得可湿性微粒粉剂500倍液 隔10天左右1次 防治1次或2次 蚕豆病害 四 蚕豆轮纹病症状 蚕豆轮纹病在甘肃俗称 热风 云花 等 主要为害叶片 有时也为害茎 叶柄和荚 叶片染病初生1mm大小紫红褐色小点 后扩展成边缘清晰的圆形或近圆形黑褐色轮纹斑 边缘明显稍隆起 病斑直径5 7mm 一片蚕豆叶上常生多个病斑 病斑融合成不规则大型斑 致病叶变成黄色 最后成黑褐色 病部穿孔或干枯脱落 湿度大或雨后及阴雨连绵的天气 病斑正 背两面均可长出灰白色薄霉层 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叶柄 茎和荚染病产生梭形至长圆形 中间灰色凹陷斑 有深赤色边缘 荚上生小黑色凹陷斑 病原 CercosporafabaeFautrey称蚕豆尾孢 异名CercosporazonataWinter称轮纹尾孢 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蚕豆尾孢在培养基上 菌落初为白色 渐呈浅灰至深灰色或深橄榄色至黑色 中间稍凸起 边缘具1 2条轮纹 不产孢 分生孢子梗褐色束状 由叶面抽出 具隔膜0 5个 不分枝 大小15 8 99 4 4 6 6 9 um 分生孢子无色透明 顶生 细长 直或弯 鞭形至倒棒状 具隔膜1一15个 大小56 64 3 8 4 2 um 病菌生长发育适温25 最高31 最低6 除侵染蚕豆外 还可为害巢菜属 Viciasp 等其他多种蔬菜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分生孢子梗基部的菌丝块随病叶遗落在土表或附着在种子上越冬 翌年产生分生孢子引致初侵染 再产生大量分生孢子 通过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 病菌发育适温25 左右 最高30 最低5 蚕豆苗期多雨潮湿易发病 土壤粘重 排水不良或缺钾发病重 据报道 病叶的增加和扩展主要受气温高低及前3 5天早晨叶片上有无露水两个条件制约 一般连续3天早晨蚕豆叶上有露水 气温18 20 病叶出现高峰 此外 播种早 蚕豆和玉米套种发病重 蚕豆与洋芋套种可减轻发病 蚕豆病害 蚕豆病害 防治方法 1 从无病田采种 选用无病英 播种前用56 温水浸种5分钟 进行种子消毒 2 适时播种 不宜过早 提倡采用高畦栽培 适当密植 增施有机肥 提高抗病力 3 有条件地区提倡洋芋2行 蚕豆2行套种 既防病又增产 4 选择抗病品种或抗病单株进行繁殖推广 5 发病初期开始喷洒30 碱式硫酸铜悬浮剂500倍液或30 氧氯化铜悬浮剂800倍液 50 多霉威 多菌灵加万霉灵 可湿性粉剂1000一1500倍液 50 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14 络氨铜水剂300倍液 77 可杀得可湿性微粒粉剂500倍液 隔10天左右1次 防治1次或2次 蚕豆病害 五 蚕豆白粉病症状 为害叶片 茎和英果 患部表面初现白色粉斑 粉斑扩大后融合 叶面可全部被白粉覆盖 后期在粉斑上可见针头大的小黑粒即闭囊壳 本菌侵害幼嫩器官易导致其变形 呈折合 肥肿或皱缩 幼英变畸形 发育受阻 结实不良 蚕豆白粉病除豌豆白粉病 Erysiphepisi 引起的白粉病以外 还有鲍勒束丝壳引起的白粉病 主要为害叶片 茎和英果 病部表面初现白色粉斑 菌丝体生于叶的两面 多在叶背面 有时形成斑片 消失或近留存 后期在粉斑上长出针头大小的小黑粒点 即病原菌的闭囊壳 本菌侵害幼嫩器官易导致变形 肥肿或皱缩 幼英畸形 蚕豆病害 病原 ErysiphepisiDC称豌豆白粉菌和Trichocladiabaumleri Magn Neger称鲍勒束丝壳 均属于囊菌亚门真菌 E pisi形态特征见豌豆白粉病 T baumleri子囊果散生或聚生 暗褐色 球形至扁球形 直径66 120um 具7 18根附属丝 长226 693um 约为子囊果直径的2 4 8倍 无隔膜或偶具1隔膜 多分枝2 3次 含4一11个子囊 子囊卵形至椭圆形 具短柄 大小38 70 28 43 um 含3 5个子囊孢子 子囊孢子卵形至椭圆形 大小14 5 25 1 9 1 15 5 um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以闭囊壳在土表病残体上越冬 翌年条件适宜散出子囊孢子进行初侵染 发病后 病部产生分生孢子 靠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 经多次重复侵染 扩大为害 在潮湿 多雨或田间积水 植株生长茂密的情况下易发病 干旱少雨植株往往生长不良 抗病力弱 但病菌分生孢子仍可萌发侵入 尤其是干4湿交替利于该病扩展 发病重 蚕豆病害 防治方法 1 选用抗白粉病品种 2 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 集中深埋或烧毁 3 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充分腐熟有机肥 采用配方施肥技术 加强管理 提高抗病力 4 发病初期喷洒2 武夷菌素200倍液或10 施宝灵胶悬剂1000倍液 60 防霉宝2号水溶性粉剂1000倍液 30 碱式硫酸铜悬浮剂300 400倍液 20 三唑酮乳油2000倍液 6 乐必耕可湿性粉剂1000 1500倍液 12 5 速保利可湿性粉剂2000一2500倍液 25 敌力脱乳油4000倍液 40 福星乳油9000倍液 不仅可有效防治白粉病 还可兼治蚕豆赤斑病 蚕豆病害 六 蚕豆锈病 症状 主要为害叶和茎 初期仅在叶两面生淡黄色小斑点 直径约1mm 后颜色逐渐加深 呈黄褐色或锈褐色 斑点扩大并隆起 形成夏孢子堆 夏孢子堆破裂飞散出黄褐色的夏孢子 后产生新的夏孢子堆及夏孢子扩大蔓延 发病严重的整个叶片或茎都被夏孢子堆布满 到后期叶和茎上的夏孢子堆逐渐形成深褐色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冬孢子堆 其表皮破裂后向左右两面卷曲 散发出黑色的粉末即冬孢子 蚕豆病害 病原 Uromycesfabae Pers deBary称蚕豆单胞锈菌 属担子菌亚门真菌 单主寄生 夏孢子堆生于叶两面或叶柄和茎上 初埋生 后突破表皮 呈褐红色 大小0 2 1 0mm 夏孢子淡褐色 有刺 球形至椭圆形 大小22 33 16 27 f4m 壁厚1 5 2 5um 具3 5个芽孔 冬孢子堆生于叶两面或叶柄及茎上 长1一5mm 黑褐色或黑色 冬孢子椭圆形 顶部圆或平 下部略窄 大小22 42 15 39 um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北方以冬孢子附着在蚕豆病残株上越冬 萌发时产生担子及担孢子 担孢子成熟后脱落 借气流传播到寄主叶面 萌发时产出芽管 直接侵入蚕豆 后在病部产生性子器及性孢子和锈子腔及锈孢子 然后形成夏孢子堆产出夏孢子 借气流传播形成再侵染 秋季形成冬孢子堆及冬孢子越冬 南方以夏孢子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 并完成侵染循环 锈病的发生与温度 湿度 品种及播种期等有密切关系 锈菌喜温暖潮湿 气温14 24 适于孢子发芽和侵染 夏孢子迅速增多 气温20一25 易流行 所以多数蚕豆产区都在3 4月气温回升后发病 尤其春雨多的年份易流行 蚕豆病害 云南省冬春气温高 早播蚕豆年前即开始发病 形成发病中心 翌年2 3月后 雨日多 易大发生 从土质和地势看 低洼积水 土质粘重 生长茂密 通透性差发病重 植株下部的茎叶发病早且重 早熟品种生育期短 可避病 防治方法 要采用综合防治法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1 适时播种 防止冬前发病 减少病原基数 生育后期避过锈病盛发期 2 选用早熟品种 在锈病大发生前收获或接近成熟时收获 3 合理密植 开沟排水 及时整枝 降低田间湿度 4 不种夏播蚕豆或早蚕豆 减少冬春菌源 冬播时清水洗种也可减轻发病 5 发病初期开始喷洒30 固体石硫合剂150倍液或15 三陛酮可湿性粉剂1000 1500倍液 50 萎锈灵乳油800倍液 50 硫磺悬浮剂200倍液 25 敌力脱乳油3000倍液 25 敌力脱乳油4000倍液加15 三唆酮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 隔川天左右1次 连续防治2 3次 蚕豆病害 七 蚕豆疫病 症状 症状只能在叶片上见到 初在叶上形成暗紫色圆形病斑 或在叶缘上形成弧状斑 大小0 5 1 5cm 病健部交界不明显 病部软化 晴天时干枯 接种到茎或英上后也能发病 蚕豆病害 病原 Phytophthoranicotianaaevar nicotianae BredaetHaan Waterhouse异名P nicotianaevar parasitica Dast Waterh P alliiSawada P melongenaeSawada 称烟草疫霉 属鞭毛菌亚门真菌 菌丝棉絮状白色 不分隔 蔓延于寄主细胞问 孢囊梗无色较细 长约10一744um 宽6um 每2 3根一束从气孔中伸出 孢子囊洋梨状 无色 具明显乳状突起 大小30 58 16 45 um 在植株上不易产生孢子囊 浸入水中后即迅速形成 孢子囊萌发时产生椭圆形双鞭毛游动孢子 成熟时从囊中逸出 经过游动和休止后再萌发产生芽管侵入寄主 藏卵器平滑 大小26 30um 内藏卵孢子1个 雄器倒卵形至球形或扁球形 直径12一18um 卵孢子球形 无色 平滑 大小21一24um 有时在于枯的茎叶上见到 但较少 在自然条件或人工培养时能产生顶生的厚垣孢子 后变为浅黄色 大小26 37um 有烟草的地方即见此菌 除为害蚕豆外 还可为害烟草 大葱 茄科植物 胡萝卜 马铃营根部等 蚕豆病害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卵孢子在病残体上或种子上越冬 翌年 条件适宜时产生游动孢子 从子叶下的胚茎侵入 菌丝随生长点向上蔓延 进入芽或真叶 形成系统侵染 后产生大量孢子囊及孢子 借风雨传播蔓延 进行再侵染 经多次再侵染形成该病流行 一般雨季气温20 24 发病重 防治方法 1 选用抗病品种 从无病地留种 2 实行2年以上的轮作 3 清洁田园病残体 集中烧毁 及时耕翻土地 4 按配方施肥 合理密植 5 药剂防治用35 甲霜灵拌种剂 以种子量的0 3 进行拌种 发病初期开始喷洒1 1 20倍式波尔多液或90 三乙磷酸铝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60 琥 乙磷铝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72 克露或72 霜腮锰锌 克抗灵 可湿性粉剂800 1000倍液 对上述杀菌剂产生抗药性的地区可改用69 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或水分散粒剂1000倍液 隔10天左右1次 防治1次或2次 蚕豆病害 八 蚕豆根腐病和茎基腐病症状 蚕豆根腐病 蚕豆根和茎基部染病 致病部变黑腐烂 后期侧根或主根大部分干缩 地上部植株下部叶片边缘产生大小不等的黑色枯斑 扩大后致整叶变黑枯死 上部叶脉间出现枯斑 严重的叶茎变黑萎缩死亡 茎基腐病 根先发黑腐烂 后蔓延到茎基部 致病部腐烂枯死 不萎蔫 别于根腐病 蚕豆病害 病原 蚕豆根腐病病原为Fusariumsolanif sp fabaeYuetC T Feng称茄类镰孢蚕豆专化型 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大型分生孢子稍弯曲 纺锤形 具隔膜0 6个 典型为3个 大小34 8 5 2 um 小型分生孢子着生在分生孢子帚状分枝的梗上 梗不规则 分生孢子长圆形至卵圆形或短杆状 单胞 大小6 6 2 1 um 厚垣孢子顶生或间生 多为单胞 球形或椭圆形 大小10 6 10 um 个别具1 2个隔膜 单生 有时连结成短杆状 表面光滑 有性态为Nectriasanguinea Bolt Fr 称血红丛赤壳 属子囊菌亚门真菌 蚕豆茎基腐病菌主要有两种 Fusariumaverenaceum CordaexFr Sacc f fabarumRuaneta1 称燕麦镰孢气生菌丝型和F avenaceumf fabalisRuanetal 称燕麦镰孢粘孢团型 能侵染蚕豆引致基腐和根腐 均属半知茵亚门真菌 两菌形态相似 菌丝白色 带洋红色 棉絮状 大型分生孢子弯梭形 蠕虫形至丝状 顶端细胞窄 稍尖 弯曲度很大 具0 12个隔膜 5个居多 小型分生孢子少见或不产生 有0 1个隔膜 茵核深蓝色 直径0 2 2 5mm 不产生厚垣孢子 蚕豆病害 在云南 云南农业大学调查蚕豆根茎病病原菌的区系组成以镰刀菌为主 立枯丝核茵占极少数 镰刀菌的优势种是尖孢镰刀菌 其次是燕麦镰刀菌 其中茄镰刀菌 拟枝孢镰刀菌和立枯丝核菌引起根腐病 尖孢镰刀菌 燕麦镰刀菌 串珠镰刀菌 木贼镰刀菌 禾谷镰刀 茵则引起基腐病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可在种子上存活或传带 种子带菌率1 2 一14 2 且主要在种子表面经种皮传播 此外 以菌丝体及厚垣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的病菌 都可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源 该病发病程度与土壤含水量有关 在地下水位高或田间积水时 田间持水量高于92 发病最重 地势高的田块发病轻 精耕细作及在冬季实行蚕豆 小麦 油菜轮作的田块发病轻 年度间的差异与气象条件相关 播种时遇有阴雨连绵的年份 根病死苗严重 蚕豆病害 防治方法 1 实行轮作蚕豆根腐 茎基腐病病菌寄主范围窄 实行蚕豆 小麦 油菜等3年以上轮作 效果好 但不宜与豆科牧草轮作 2 加强田间规划和管理选择高燥排水好的田块 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 不宜用病株沤肥 收获后及时清洁田园 在蚕豆生育过程中不要缺肥 缺水 加强排灌 防止土壤过干过湿 3 种子处理播前用56 温水浸种5分钟或用5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浸种10分钟 4 药剂防治用5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份与50份细干土混匀 撤在苗基部6667m2用量1 5kg 或在发病初期往植株茎基部喷淋50 多苗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70的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隔7 10天1次 连续防治2 3次 有一定防效 蚕豆病害 九 蚕豆核盘菌茎腐病 症状 主要发生在长江流域 初始于近地面的茎基部 病部呈浅灰绿色 后全部失去绿色变为苍白色 病部生有白色粗的苗丝 茵丝向上下作短距离扩展 并向周围土面蔓延 菌丝渐变黄色至褐色 发病后期 生在腐败病组织上的苗丝呈深褐色布满整个病部表面 菌丝也可生长在腐烂了的根组织内 后期病部生有许多黑色菌核 严重的病株枯死 蚕豆病害 病原 SclerotiniatrifoliorumErikss 称车轴草核盘菌 属子囊菌亚门真菌 子座系一菌核 块茎状 菌核球形至椭圆形 黑色 表面粗糙 大小3 5mm 子囊盘漏斗形或盘状 带浅红褐色 子囊棍棒形至圆筒形 大小147 234 9J3 16 5 um 子囊孢子卵形至椭圆形 大小8 20 5一13 um 性孢子球状 大小2 3um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 翌年菌核萌发产生子囊盘和子囊孢子进行初侵染 由于该菌子囊孢子不能直接侵入健康蚕豆植株 而是萌发后先在寄主茎基部土面下的土壤中产生大量菌丝 这些茵丝在寄主表面生长和扩展 先削弱寄主抵抗力 再找适宜时机侵入 气温15 18 湿度大时产生大量子囊盘 释放出子囊孢子侵入 适合该病扩展的温度为17 22 一般2 4月始发 4 5 月扩展较快 与易感病的紫云英等近的田块或与其轮作易诱发此病 蚕豆播种过密 株间湿气滞留发病重 蚕豆病害 防治方法 1 与禾本科作物实行2 3年的轮作 及时中耕锄草 播种不宜过密 注意清除田间菌核 收获后及时清理病残体 集中烧毁或深埋 2 施用酵素苗沤制的堆肥或充分腐熟的有机肥 采用配方施肥技术 避免偏施 过施氮肥 增加磷 钾肥和石灰 3 加强田间管理 雨后及时排水 防止田间湿度过高或湿气滞留 4 发病初期喷洒36 甲基硫菌灵悬浮剂500倍液或40 混杀硫悬浮剂600倍液 50 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 60 防霉宝可溶性水剂2号800倍液 667m2喷对好的药液50一60L 隔10天左右1次 连续防治2 3次 蚕豆病害 十 蚕豆镰刀菌萎蔫病 症状 又称蚕豆枯萎病 蚕豆开花结荚期叶片先褪绿 由淡绿变成淡黄色 叶尖和叶缘变黑焦枯 有时整株变黄 叶片由下而上逐渐枯萎 有时基部叶片卷曲或干枯脱落 残留叶柄及中脉 有时茎基部变黑至全株枯萎 病程20一30天 病株细根先烂 主根呈干腐状 根部维管束变为褐色且蔓延到茎基部 病株易拔起 蚕豆病害 病原 FusariumoxysporumSchl f sp fabaeYuetFang称蚕豆尖镰孢霉和Fusariumdg6ndceum Fr Sacc var fabaeYu称燕麦镰孢蚕豆专化型 均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分生孢子有两型 大型分生孢子无色 镰刀形 3个隔膜的多 力小30一36 4 4 5 um 小型分生孢子无色 长椭圆形至圆筒形 1 2个细胞 大小12 18 3 8 4 O um 厚垣孢子球形 直径20一70um 本菌只为害蚕豆 病菌菌丝生长适温24 26 最高33 最低5 6 适宜pH4 5 8 9 以pH6 7最适 孢子在24 28 时 48小时后萌发率达100 蚕豆病害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以菌丝体及分生孢子在种皮或田间病残体上越冬 菌丝体可在土中腐生3年 成为田间初侵染源 病菌在浸水条件下可存活1年 因此病田灌溉水和带菌肥料及农具都可传播 本菌先侵入细根 后进入主根 初在根茎的木质部 再向外扩散到形成层和韧皮部 当全株枯萎后 菌丝体才出现于皮层 别于Fusariumsolani Mart Sacc f sp fabaeYu Fang引起的根腐病 本菌沿着茎的中轴向上蔓延 后期上升到茎的2 3处 剖开病茎可见木质部变褐 本病的发生与土壤含水量关系密切 土壤含水量低于65 时发病重 土壤含水量18 一27 发病率72 44 一65 时78 土壤含水量高达70 一80 发病率12 6 100 时发病率3 1 此外 缺肥及酸性土壤发病重 防治方法 1 种子消毒播种前种子用56 温水浸种5分钟 2 实行3年以上轮作 水田实行2年以上轮作 3 选择土壤含水量高于70 田块种植 4 药剂防治方法见蚕豆根腐病 蚕豆病害 十一 蚕豆茎疫病症状 又称蚕豆细菌性茎枯病 初在蚕豆茎顶端生黑色短条斑或小斑块 稍凹陷 高温高湿条件下病斑迅速扩展向茎下方蔓延 长达15 20cm或达茎的2 3 病茎变黑 软化呈粘性或收缩成线状 后期叶片逐渐萎蔫 腐烂死亡 气候干燥或天旱 病情扩展缓慢 一直表现为不规则形至长圆形病斑 该病茎大部分变黑 上方叶片枯萎脱落 仅留下黑化的茎端 蚕豆病害 病原 Pseudomonasfabae Yu Burkholder称蚕豆茎疫病假单胞菌 属细菌 菌体杆状 大小1 1 2 8 0 8 1 1 um 单生或双生 无芽孢 有荚膜 具极生鞭毛1一4根 革兰氏染色阴性 生长适温35 最高37 38 最低4 52 53 经10分钟致死 除为害蚕豆外 还为害菜豆 豌豆 大豆 羽扁豆等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主要通过种子传播 从气孔或伤口侵入 经几天潜育即见发病 防治方法 1 选用抗病品种 建立无病留种田 防止种子带菌传播 2 发病初期 喷洒72 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或新植霉素4000倍液 50 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30 碱式硫酸铜悬浮剂400倍液 77 可杀得可湿性微粒粉剂500一600倍液 隔7 10天1次 防治2 3次 蚕豆病害 十二 蚕豆 BBSV 染色病毒病 症状 该病1985 1990年分别在四川 湖北 江苏 浙江和山西等省发现 表现为系统侵染 病株叶片有的呈轻花叶 斑驳 褪色斑或畸形 有的小叶正常无明显病变 苗期 开花期前染病的 结英少或籽粒小 其典型症状是种皮呈坏死色斑 严重时外种皮上形成连续坏死带 苗期植株矮化 顶端枯死 病叶呈褪色花叶或畸形 减产40 一80 花期后染病则影响小 蚕豆病害 病原 Broadbeanstrainvirus简称BBSV 称蚕豆染色病毒 属病毒 病毒粒体为等径球状体 直径25 28nm 能与英国染色病毒的抗血清发生沉淀反应 与真花叶病毒抗血清不发生反应 在自然条件下侵染蚕豆和小扁豆等豆科植物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蚕豆染色病毒主要由花粉和种子传病 种子带毒率一般低于10 个别品系高达18 在欧洲 传毒媒界昆虫主要是豆长吻象甲 Apionvorax 和豌豆叶象甲 Sitanalineatu 传毒率高达4 16 但我国尚未见到 据文献记载国内有长吻象甲 防治方法 1 及时拔除并销毁病株 避免病毒通过种子或介体昆虫传播 2 严格检疫制度 防止蚕豆染色病毒扩展蔓延 注意收集植物检疫信息 加强国外引种的隔离 蚕豆病害 十三 蚕豆 BBWV 萎蔫病毒病 症状 发病初期 叶面呈深绿和浅绿相嵌花叶 不久植株萎蔫坏死或顶端坏死 有些病株不显花叶 植株矮小 叶片变黄 易落 蚕豆病害 病原 Broadbeanwiltvirus简称BBWV 称蚕豆萎蔫病毒 病毒粒体球形 直径25nm 寄主范围广 可侵染茄科 黎科 十字花科等21种植物 稀释限点10000一100000倍 钝化温度60一70 体外存活期4 6天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田间主要靠蚜虫传播 可通过农事操作接触摩擦传毒 管理条件差 干旱 蚜虫发生量大发病重 防治方法 1 加强田间管理 提高植株抗病力 2 及早防治蚜虫 防止病害蔓延 3 发病初期开始喷洒1 5 植病灵E号乳剂1000倍液或0 5 菇类蛋白多糖水剂300倍液 20 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83增抗剂100倍液 隔10天左右1次 防治1次或2次 蚕豆病害 十四 蚕豆 BYMV 花叶病 症状 蚕豆花叶病全株发病 生产上因菜豆黄斑花叶病毒的株系不同 症状有差异 分花叶型和黄化型两种类型 花叶型病株明显矮小 叶片皱缩卷曲肥厚 叶肉黄绿相间呈花叶状斑驳 轻病株矮缩不明显 但顶端心叶多变黄或卷缩 重病株较健株明显矮小 不开花结实 黄化型植株矮小 叶片黄且薄 茎直立 一般不萎蔫 后期病叶易早落 病原 Beanyellowmosaicvirus简称BYMV 称菜豆黄斑花叶病毒 属病毒 病毒粒体线状 致死温度55 65 稀释限点1000 10000倍 体外存活期1 3天 在矮牵牛 千日红上产生花叶 在普通烟 心叶烟 曼陀罗上产生坏死斑 蚕豆病害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南方病毒在豆类作物上越冬或越夏 北方主要在越冬蔬菜或温室豆类植物上越冬 翌年主要由首蓿蚜 Aphismedicaginis 传播 发病后有明显的发病中心 菜豆田或棚室栽培蚕豆易发病 播种过早 苜蓿蚜发生多 土壤干旱 气候干燥发病重 防治方法 1 品种间有抗病性差异 选种抗病品种 注意从无病田留种 选择无病 健康饱满的种子播种 2 注意选择种植地块 应远离菜豆田和栽植菜豆的大棚或温室 3 适期播种 不宜过早 苗期发现病株要及时拔除 以防形成发病中心而蔓延开来 4 及时喷药治蚜可用50 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500一3000倍液 5 在蚕豆植株 下麻叶 中结英 上开花 时 进行摘心 可减轻此病为害 6 必要时喷洒0 5 菇类蛋白多糖水剂300倍液或20 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15 病毒必克可湿性粉剂500 700倍液 蚕豆病害 十五 蚕豆油壶菌火肿病 症状 主要为害蚕豆的叶和茎部 叶片染病初叶两面均可产生浅绿色病斑 隆起 出现圆形至扁圆形小肿瘤 直径数毫米 表面粗糙 单生或群生 后期叶片卷曲成畸形 肿瘤呈褐色溃烂 病叶凋萎干枯 茎部染病也生许多隆起的肿瘤 形状与叶上瘤相近 病株矮化 生长不良 病原 OlpidiumviciaeKusanoKusan 称蚕豆油壶菌 属鞭毛菌亚门真菌 病组织内可产生很多孢子囊 孢子囊萌发产生释孢管 释放出游动孢子 大小6 7为5 um 单鞭毛 在蚕豆表面上游动一个时期以后 作阿米巴状运动 鞭毛收缩后 外面形成一层包膜 膜上具孔 把其中的原生质输入到寄主表皮细胞内 形成阿米巴状原生质团 附着在寄主细胞核上 这个原生质团内的核分裂 外生一薄膜又发育成一个孢子囊 游动孢子成对结合 形成双鞭毛接合子 短暂游动后休止 且在其体外形成囊膜 同时把所含原生质输入寄主细胞内 接合子又能形成休眠孢子囊 在寄主体外越冬 蚕豆病害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以休眠孢子囊越立 翌年春天 休眠孢子囊萌发 释放出单鞭毛的游动孢子 侵入蚕豆幼芽 幼茎及幼叶 在寄主细胞里形成薄壁的游动孢子囊 致豆苗发病 此启游动孢子囊又通过出管释放游动孢子进行再侵染 潜育期10一14天 防治方法 1 选用抗病品种如青海牛角葫豆 丰来葫豆 马尔康葫豆 西昌葫豆 蒲西大白葫豆 金川葫豆等 2 实行豆麦麦或马铃薯3年轮作制 或采用豆麦间作 防病作用明显 3 收获后及时清洁田园 4 药剂防治 用种子重量0 1 的15 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拌种 防效显著 发病初期喷洒2d 三唑酮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0 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 50 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一1500倍液 防治2 3次 蚕豆虫害 一 截形叶螨 学名 Tetranychustruncatus Ehara 属蜱螨目 叶螨科 异名T Telarius 别名棉红蜘蛛 棉叶螨 分布在全国各地 寄主 玉米 甘薯 木薯 豆类 瓜类 棉花 茄子等 为害特点 若螨和成螨群聚叶背吸取汁液 使叶片呈灰白色或枯黄色细斑 严重时叶片干枯脱落 影响生长 缩短结果期 造成减产 形态特征 成蜗 雌体长0 5mm 体宽0 3mm 深红色 椭圆形 颚体及足白色 体侧具黑斑 雄体长0 35mm 体宽0 2mm 阳具柄部宽大 末端向背面弯曲形成一微小端锤 背缘平截状 末端l 3处具一凹陷 端锤内角钝圆 外角尖削 蚕豆虫害 生活习性 年生10 20代 华北地区以雌螨在土缝中或枯枝落叶上越冬 华中以各虫态在多种杂草上或树皮缝中越冬 华南地区由于冬季气温高继续繁殖为害 翌年早春气温高于10 越冬成螨开始大量繁殖 有的于4月中下旬至5月上中旬迁入枣树上或菜田为害枣树 茄子 豆类 棉花 玉米等 先是点片发生 后向周围扩散 在植株上先为害下部叶片 后向上蔓延 繁殖数量多及大发生时 常在叶或茎 枝的端部群聚成团 滚落地面被风刮走扩散蔓延 为害枣树者多在6月中 下旬至7月上树 气温29 31 相对湿度35 55 适其繁殖 一般6 8月为害重 相对湿度高于70 繁殖受抑 天敌主要有腾岛螨和巨须螨2种 应注意保护利用 防治方法 天气干旱时要注意灌溉并合理施肥 减少氮肥 增施磷肥 减轻为害 大发生情况下 主要采取化学防治 可以采用25 抗螨23 N23 乳油500 600倍液或73 克螨持乳油1000 2000倍液 25 灭蜗猛可湿性粉剂1000 1500倍液 20 灭扫利乳油2000倍液 2 5 天王星乳油3000倍液或5 尼索朗乳油2000倍液 20 双甲脒乳油1000 1500倍液 1 8 爱福丁 BA 1 乳油抗生素杀虫杀螨剂5000倍液 10 吡虫啉可湿性粉剂l500倍液 l5 哒螨灵乳油2500倍液 隔10天左右1次 连续防治2 3次 蚕豆虫害 二 朱砂叶螨 学名 Tetranychuscinnabarinus Boisduval 属蜱螨目 叶螨科 别名棉红蜘蛛 棉叶螨 红叶螨 异名T telarius 分布在全国各地 寄主 过去把为害棉花 蔬菜的红色口十螨误订为棉叶螨 实际上棉叶螨是1个包含朱砂叶螨 二斑叶螨等3个种以上的复合种群 主要为害玉米 高梁 粟 向日葵 桑树 草萄 豆类 棉花 枣 柑桔 黄瓜等 为害特点 同截形叶螨 蚕豆虫害 形态特征 成螨雌体长0 48 0 55mm 宽0 32mm 椭圆形 体色常随寄主而异 多为锈红色至深红色 体背两侧各有1对黑斑 肤纹突三角形至半圆形 雄体长0 35mm 宽0 2mm 前端近圆形 腹末稍尖 体色较雌浅 卵长0 13mm 球形 浅黄色 孵化前略红 幼螨有3对足 若瞒4对足与成螨相似 生活习性 年生10 20代 由北向南逐增 越冬虫态及场所随地区而不同 在华北以雌成螨在杂草 枯枝落叶及土缝中越冬 在华中以各种虫态在杂草及树皮缝中越冬 在四川以雌成螨在杂草或豌豆 蚕豆等作物上越冬 翌春气温达10 以上 即开始大量繁殖 3 4月先在杂草或其他寄主上取食 果树发芽后陆续向果树上迁移 每雌产卵50一110粒 多产于叶背 卵期2 13天 幼螨和若螨发育历期5 11天 成蜗寿命19 29天 可孤雌生殖 其后代多为雄性 幼螨和前期若螨不甚活动 后期若瞒则活泼贪食 有向上爬的习性 先为害下部叶片 而后向上蔓延 繁殖数量过多时 常在叶端群集成团 滚落地面 被风刮走 向四周爬行扩散 朱砂叶蜗发育起点温度为7 7 8 8 最适温度为25 30 最适相对湿度为35 55 因此高温低湿的6 7月份为害重 尤其干旱年份易于大发生 但温度达30 以上和相对湿度超过70 时 不利其繁殖 暴雨有抑制作用 天敌有30多种 蚕豆虫害 防治方法 1 农业防治 铲除田边杂草 清除残株败叶 2 此螨天敌有30多种 应注意保护 发挥天敌自然控制作用 3 药剂防治 当前对朱砂叶螨和二斑叶螨有特效的是仿生农药1 8 农克螨乳油2000倍液效果极好 持效期长 并且无药害 此外 可采用20 灭扫利乳油2000倍液 20 蜗克乳油2000倍液 40 水胺硫磷乳油2500倍液 20 双甲脒乳油1000 1500倍液 10 天王星乳油6000 8000倍液 10 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 1 8 爱福丁 BA 1 乳油抗生素杀虫杀螨剂5000倍液 15 哒螨灵 扫螨净 牵牛星 乳油2500倍液 20 复方浏阳霉素乳油1000 1500倍液 防治2 3次 蚕豆虫害 三 美洲斑潜蝇 学名 Liriomyzasativae Blanchard 属双翅目 潜蝇科 异名有L pulataFrick L mundeFrick L canomarginisFrick L guytonaFreeman L propepusillaFrost等 俗称蔬菜斑潜蝇 蛇形斑潜蝇 甘蓝斑潜蝇等 美洲斑潜蝇原分布在巴西 加拿大 美国 墨西哥 古巴 巴拿马 智利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我国1994年在海南首次发现后 现已扩散到广东 广西 云南 四川 山东 北京 天津等12个省 市自治区 菜田发生面积2000多万亩 寄主 黄瓜 番茄 茄子 辣椒 豇豆 蚕豆 大豆 菜豆 芹菜 甜瓜 西瓜 冬瓜 丝瓜 西葫芦 蓖麻 大白菜 棉花 油菜 烟草等22科110多种植物 蚕豆虫害 为害特点 成 幼虫均可为害 雌成虫飞翔把植物叶片刺伤 进行取食和产卵 幼虫潜入叶片和叶柄为害 产生不规则蛇形白色虫道 叶绿素被破坏 影响光合作用 受害重的叶片脱落 造成花芽 果实被灼伤 严重的造成毁苗 美洲斑潜蝇发生初期虫道呈不规则线状伸展 虫道终端常明显变宽别于番茄斑潜蝇又称瓜斑潜蝇L bryoniae Kaltenbach 受害田块受蛆率30 100 减产30 40 严重的绝收 形态特征 成虫小 体长1 3 2 3mm 浅灰黑色 胸背板亮黑色 体腹面黄色 雌虫体比雄虫大 卵米色 半透明 大小0 2 0 3 0 1 0 15 mm 幼虫蛆状 初无色 后 变为浅橙黄色至橙黄色 长3mm 后气门突呈圆锥状突起 顶端三分叉 各具1开口 蛹椭圆形 橙黄色 腹面稍扁平 大小1 7 2 3 0 5 0 75 mm 美洲斑潜蝇形态与番茄斑潜蝇极相似 美洲斑潜蝇成虫胸背板亮黑色 外顶鬃常着生在黑色区上 内顶鬃着生在黄色区或黑色区上 蛹后气门三孔 而番茄斑潜蝇成虫内 外顶鬃均着生在黑色区 蛹后气门7一12孔 蚕豆虫害 生活习性 成虫以产卵器刺伤叶片 吸食汁液 雌虫把卵产在部分伤孔表皮下 卵经2 5天孵化 幼虫期4 7天 末龄幼虫咬破叶表皮在叶外或土表下化蛹 蛹经7 14天羽化为成虫 每世代夏季2 4周 冬季6 8周 美洲斑潜蝇等在美国南部周年发生 无越冬现象 世代短 繁殖能力强 防治方法 美洲斑潜蝇抗药性发展迅速 具有抗性水平高的特点 给防治带来很大困难 因此已引起各地普遍重视 1 严格检疫 防止该虫扩大蔓延 北运菜发现有斑潜蝇幼虫 卵或蛹时 要就地销生售 防止把该虫运到北方 2 各地要重点调查 严禁从疫区引进蔬菜和花卉 以防传入 3 物防治法 释放姬小蜂Diglyphusspp 反颚茧蜂Dacnusinspp 潜蝇茧蜂Opiusspp 等 这三种寄生蜂对斑潜蝇寄生率较高 4 农业防治 在斑潜蝇为害重的地区 要考虑蔬菜布局 把斑潜蝇嗜好的瓜类 茄果类 豆类与其不为害的作物进行套种或轮作 适当疏植 增加田间通透性 收获后及时清洁田园 把被斑潜蝇为害作物的残体集中深埋 沤肥或烧毁 蚕豆虫害 5 采用灭蝇纸诱杀成虫 在成虫始盛期至盛末期 每667m2置15个诱杀点 每个点放置1张诱蝇纸诱杀成虫 3 4天更换一次 也可用斑潜蝇诱杀卡 使用时把诱杀卡揭开挂在斑潜蝇多的地方 室外使用时15天换1次 6 科学用药 在受害作物某叶片有幼虫5头时 掌握在幼虫2龄前 虫道很小时 于8 11时露水干后幼虫开始到叶面活动或者熟幼虫多从虫道中钻出时开始喷洒25 斑潜净乳油1500倍液或48 毒死蜱1500倍液 98 巴丹原粉1500倍液 1 8 爱福丁乳油3000倍液 5 顺式氰戊菊酯乳油2000倍液 25 杀虫双水剂500倍液 98 杀虫单可溶性粉剂800倍液 1 增效7051生物杀虫素2000倍液 44 速凯乳油1000 1500倍液 1 8 集琦虫瞒克乳油2500倍液 此外 提倡施用0 12 天力 号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 40 绿菜宝乳油1000倍液 1 5 阿巴丁乳油3000倍液 20 康福多浓可溶剂4000倍液 5 抑太保乳油2000倍液 36 克螨蝇乳油1000 1500倍液 5 卡死克乳油2000倍液 防治时间掌握在成虫羽化高峰的8 12时效果好 此外 还可选用5 氟虫清悬浮剂 5 氟虫脲乳油 5 氟啶脲乳油等 蚕豆虫害 四 南美斑潜蝇 拉美斑潜蝇 学名 Liriomyzahuidobrenisis Blanchard 双翅目 潜蝇科 别名斑潜蝇 分布在新北区 北半球温带地区 近年已蔓延到欧洲和亚洲 1994年我国随引进花卉该虫进入云南昆明 从花卉圃场蔓延至农田 现云南 贵州 四川 青海 山东 河北 北京等省市已有为害蚕豆 豌豆 小麦 大麦 芹菜 烟草 花卉等的报道 是危险性特大的检疫对象 寄主 蚕豆 马铃薯 小麦 大麦 豌豆 油菜 芹菜 菠菜 生菜 黄瓜 菊花 鸡冠花 香石竹等花卉和药用植物及烟草等19科84种植物 为害特点 成虫用产卵器把卵产在叶中 孵化后的幼虫在叶片上 下表皮之间潜食叶肉 嗜食中肋 叶脉 食叶成透明空斑 造成幼苗枯死 破坏性极大 该虫幼虫常沿叶脉形成潜道 幼虫还取食叶片下层的海绵组织 从叶面看潜道常不完整 别于美洲斑潜蝇 蚕豆虫害 形态特征 参见美洲斑潜蝇 南美斑潜蝇成虫翅长1 7 2 25mm 中室较大 M3 4末端长为次生端长2 2 5倍 额明显突出于眼 橙黄色 上眶稍暗 内外顶鬃着生处暗色 上眶鬃2对 下眶鬃2对 颊长为眼高的1 3 中胸背板黑色稍亮 后角具黄斑 背中鬃2十l 中鬃散生呈不规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砌体工程考试题及答案
- 2025-2026学年地质版(2024)小学体育与健康二年级全一册《别让眼睛受伤害》教学设计
- 2025标准版车位租赁合同
- 葡萄酒试酒知识培训
- 叉车证考试判断题技巧及答案
- 2025短期用工劳动合同协议书
- 现象类题目的模板及答案
- 2025餐饮联盟合作协议合同范本
- 餐饮服务员初级考试题及答案
- 2025按摩师劳动合同范本参考
- 小学音乐新课标考试题库800题(含答案)
- 《付出总有收获》课件
- 方剂学知到智慧树章节测试课后答案2024年秋安徽中医药大学
- 《蚕丝微观结构》课件
- 《公路养护安全培训》课件
- 《Linux培训基础》课件
- 新反诈知识考试题库200题(含答案)
- 2022年福建省特种设备作业安全管理人员考试题库(含真题和典型题)
- 二次供水泵房日常巡查记录表
- 2024年可行性研究报告投资估算及财务分析全套计算表格(含附表-带只更改标红部分-操作简单)
- 小学英语名词单数变复数的语法规则及练习题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