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心理研究》第一期目录.doc_第1页
《应用心理研究》第一期目录.doc_第2页
《应用心理研究》第一期目录.doc_第3页
《应用心理研究》第一期目录.doc_第4页
《应用心理研究》第一期目录.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應用心理研究第一期目錄創刊檔案 1創刊緣起與編輯理念/ 9刊期與內容/ 11稿約與審稿辦法/ 12審稿理念與標準/ 15進行中之專題/ 24文書處理格式專題 31 教育改革理念與實踐/ 夏林清 主編 33 制度變革中教育實踐的空間 一個行動研究的實例與概念/ 夏林清 68 從教師成長看課程改革的意義/ 成虹飛、黃志順 98 我們是一群女老師 集體認同與教育實踐的故事/ 侯務葵、王慧婉127 教育改革與反作用力/ 王慶中觀念論文164 華人的企業文化與生產力/ 黃光國實證研究187 軍隊士氣之研究與測量工具之發展/ 顏志龍技術報告229 適用於認知心理學實驗室之變異數分析暨趨勢分析程式/ 陳學志、鄭昭明研究筆記247 矛盾性的中文諺語與權變思維關係之初探/ 邱耀初編輯訊息265 編輯室報告/ 267 訂閱廣告/ 268 讀者參與意願表第二期目錄對話與回應 1 來自另一個方向的迴響 尤煌傑 7 互為主體性的人文主義與教育改革 翁開誠 9 人性的覺醒與人對自己行動的覺識力 夏林清 10 大無畏者真佛子 王慶中 12 神本中心的人文主義的進一步說明 潘小慧 15 教師行動研究的真實意義 賴麗珍專題 19 家庭心理學系統思維觀點的探討與應用 葉光輝 主編 21 家庭心理學的系統觀點與研究 利翠珊 41 家庭中的循環性衝突 葉光輝 83 家庭系統的測量與應用 黃宗堅111 從系統觀點看婚姻適應的研究 張思嘉125 家庭系統研究中之性別議題 趙淑珠實證研究143 母親信念、教養目標與教養行為(一) 內涵意義之探討 林惠雅181 教學觀點量表之發展與試題反應分析 王文中、陳雪珠生命故事211 朱光潛多重自我的對話與轉化一種敘說建構取向 邱惟真、丁興祥編輯訊息250 編輯室報告 110 新專題構想 124 進行中之專題 140 刊期與內容 208 審稿理念與標準 251 讀者參與意願表 252 訂閱單 第三期目錄對話與回應 1 知其短,守其長論系統思維的特色與限制 黃光國 8 衝突的功能與化解回應家庭中的循環性衝突 黃俊傑 10 庖丁解牛,道乎?技乎? 劉惠琴 15 一個家庭治療師與家庭心理學的對話客觀真實、家庭系統理論與整合歷程系統觀點 楊連謙 19 家庭歷史回顧在心理治療上的應用另一取向的系統思維活動 鄭玉英 23 理論、研究、實務的對話與反思再論家庭心理學系統思維觀點 利翠珊 28 家庭心理學應如何達成為實務而作研究,為研究而作實務 葉光輝專題 35 健康心理學 吳英璋、陳慶餘、呂碧鴻、翁嘉英、陳秀蓉 主編 39 疾病基模與症狀知覺關係之探討 蕭芝殷 55 緊張型頭痛病人之症狀、生理病理機制、及心理社會因素探討 陳慶餘、翁嘉英、陳晶瑩 79 癌末病患的心理社會問題、因應策略與負向情緒 洪福建、鄭逸如、邱泰源、胡文郁、陳慶餘、吳英璋105 慢性病的個人控制觀自主與依賴之間 林耀盛、吳英璋129 慢性病患失能初期評價性自我概念之變化以腎病末期患者為例 翁嘉英163 高血壓患者注意焦點的型態與個人生病行為的關係 陳秀蓉、呂碧鴻191 生物心理社會取向之壓力衡鑑與壓力調適之效果評估 鄭逸如、吳英璋、呂碧鴻實證研究219 母親信念、教養目標與教養行為(二)問卷編製與相關分析 林惠雅編輯訊息與廣告54 進行中之專題 162 讀者參與意願表 218 訂閱單 245 歡迎來稿 78 五南圖書出版公司第四期目錄對話與回應 1 說健康太沉重 李維倫 6 由災民的害怕反思健康心理學研究方法 蔣欣欣 8 何以九二一大地震的受災戶喜歡尋求非專業團體進行心理輔導? 楊牧貞 10 臨床心理學在初期照顧的重要性 許文耀 12 生死兩相安癌病的影響與照顧 鍾昌宏 16 老來學做鼓吹手老年失智症的病因與預防 劉秀枝 18 真相、知識、與臨床工作專業領域 吳英璋 21 癌症生死而已? 洪福建專題 27 兩岸社會變遷中的家庭 關秉寅、狄明德、尹美琪 主編 29 文化反哺變遷社會中的親子傳承 周曉虹 57 婆媳過招為哪樁?婆婆、媳婦與兒子(丈夫)三角關係的探討 孔祥明 97 夫妻內在一致性的來源 李 煜109 婚姻質量中國兩農村的實証研究 徐安琪、葉文振131 從家務工作的本質談雙薪家庭夫妻家事分工 唐先梅175 九年代中國大陸地區家庭觀念及關係變化狀況研究 肖 平205 仁與禮:台灣民眾的家庭價值觀與工作態度 陳舜文229 論家庭:從傳統到現代 狄明德編輯訊息與廣告130/174 新專題構想 236 進行中之專題 204 歡迎來稿 251 投稿須知 245 索引 252訂閱單 228 台灣古籍出版公司第五期目錄對話與回應兩岸社會變遷中的家庭 大陸學界的回響 1 悲鳴孤雁的心理發展與教育 俞國良 5 婆媳是朋友從論語看處理婆媳關係的原則 王文忠 7 學習型家庭社會變遷中的家庭新模式 俞文釗 11 增強家庭的心理功能 呂曉俊、丁彪 16 漢族的家觀念與實際 麻國慶 25 大陸城鄉居民家庭中夫妻的家務分工 楊善華、沈崇麟 台灣學界的回響 35 如何探討家庭中的變遷現象 葉光輝 39 社會表徵的認定、判斷與選擇 戴台馨 41 一台新殼老馬達的車有感於現代家庭的性別處境 王行 43 家庭親子間關係的變遷:社會創新與子女發展階段對代間關係的交換影響 李青松 作者及主編回應 45 婆媳關係論語新解 !? 孔祥明 47 社會心理與文化分析的研究理路回應戴教授與葉教授之評論 陳舜文 49 兩岸社會變遷中的家庭專題與應用心理研究之編輯理念 尹美琪專題 53 認知科學的發展與應用 曾志朗、洪 蘭 主編 55 工作記憶的限制在人因心理學中的意涵 李玉琇 69 去除後見之明偏誤列舉理由程序的應用 張嘉璧、李玉惠 93 飛航安全知覺與注意力研究的應用 葉怡玉115 色彩視覺的三色論及其應用 葉素玲、陳一平143 視知覺實驗的顯示器迦瑪校正理論與實務 陳一平、葉素玲觀念論文165 地震之後,千禧之始重探心理學與諮商學的共構關係 林耀盛實證研究195 推薦甄選實施成效的追蹤調查1994-1999 姚霞玲個案實錄213 婚姻治療中賦權使能的歷程一病態嫉妒個案的經驗 楊連謙編輯訊息 68 進行中之專題 114/142近期專題預告 194 歡迎來稿 251 投稿須知 252 訂閱單第六期目錄對話與回應 認知科學的發展與應用 1 以知識重建觀點來看後見之明 洪瑞雲、吳庭瑜 9 關於後見之明的幾個有趣問題 詹志禹 11 色彩視覺的生理學補充觀點 張 寅 12 顯示器的色彩呈現 孫慶文 14 知覺與注意力在飛機座艙自動化系統中的角色因應 蔡秋月 17 認知科學的應用與人因工程 李再長 19 認知心理學其實很海闊天空 陳學志 25 認知科學的應用無限寬廣:以調查研究及數學應用題的措辭用語為例 陳振宇作者回應29 色彩視覺的三色論:相關現象與解釋 葉素玲、陳一平 32 飛航安全:座艙自動化的人因議題 葉怡玉 婚姻治療中賦權使能的歷程:一病態嫉妒個案的經驗 39 從家庭治療歷程研究看自體內在結構的需求 吳台齡 41 誰人可以賦權使能? 李維榕 44 撐起一個空間回應從家庭治療歷程研究看自體內在結構的需求 46解除權力的咒語:回應誰人可以賦權使能? 楊連謙 地震之後,千禧之始:重探心理學與諮商學的共構關係 51 心理復健工作者的置身所在由地震之後,千禧之始談起 李維倫 54 創傷、復健與置身所在:再論現代心理學處境,兼回應李維倫教授 林耀盛對談錄 67 心史如何相繫? 熊秉真 69 眾聲喧嘩之美 丁興祥專題 73 父母親的面貌 林惠雅、劉惠琴、王叢桂 主編 75 母親與幼兒互動中之教養行為分析 林惠雅 97 母女關係的社會建構 劉惠琴131 促進參與父職因素的探討 王叢桂173 父母眼中的離合處境與現代倫理意涵 余德慧、顧瑜君體驗與反思213 經歷九二一:災民安置所的心理重建經驗 李維庭編輯訊息 66 進行中之專題 172/212 近期專題預告 72 歡迎來稿 251 投稿須知 252 訂閱單 第七期目錄對話與回應 父母親的面貌 1 挑戰與呼聲家庭教育中親子互動現狀分析 俞國良、辛自強 7 台灣地區親子互動的真面貌期許研究觀點的突破 林淑玲 9 親職角色的成人發展觀點 鍾思嘉 12 父職參與或參與親職的父親? 王大維 18 一面剪不斷理還亂的責任網 柯華葳 23 叫父母太沈重? 王文秀 25 讓互動與社會建構重回脈絡意義之中 丁雪茵 29 主觀與客觀之間期盼父職或母職參與的調查性研究 王以仁 30 新世代父母教養觀 宋鴻燕 34 幼年的母女關係與母職模式 曾端真作者回應38 我對脈絡、系統與實作等觀點的回應困難但值得做的工作 王叢桂 41 挫折中的學習 林惠雅 42 又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理想的父母哪裡找? 劉惠琴 經歷九二一:災民安置所的心理重建經驗 50 越變越不變的心理師專業實踐 阮文瑞 57 重回心理重建工作現場回應阮文瑞先生 李維庭 66 重建的反思再回應李維庭心理師 阮文瑞專題 71 失智症的治療與照護 劉秀枝 主編 73 記憶力衰退抱怨失智症前兆? 林克能、王培寧、莊雅雲、劉秀枝 89 阿茲海默氏症之非認知症狀 劉嘉逸、劉秀枝105 記憶門診成效初探 甄瑞興、賈淑麗、楊志賢119 阿茲海默氏症知能之藥物治療 劉秀枝、翁文章、王署君133 阿茲海默氏症之女性荷爾蒙治療 王培寧、劉秀枝143 阿茲海默氏症的基因檢測與遺傳諮詢 洪成志157 台灣失智症的流行病學 劉景寬、戴志達、林瑞泰、賴秋蓮171 失智症家屬支持團體成效初探 湯麗玉、葉炳強、陳良娟、謝碧容199 台灣失智者的照護現況與展望 陳惠姿、李孟芬實徵研究205 一般能力性向成套測驗編製研究 蘇永華221 工作動機的內生性與外生性台灣與美國大學生動機內涵之計量研究 邱皓政編輯訊息104 進行中之專題 142/156 近期專題預告 170 五南網站廣告200 歡迎來稿 201 審稿理念與標準 204 投稿須知 252 訂閱單 第八期目錄對話與回應 失智症的治療與照護 1 延長的再會 白明奇 3 失智症前兆研究結果的意義與方向 張本聖 6 對失智症專題的回應與反思 周勵志 11 失智症治療與照護的後續研究議題 李世代 19 失智症之精神醫學觀 黃正平 26 失智症的治療:精神科專科醫院的觀點與做法 劉興政、宋成銘 29 記憶門診的發展與貢獻 梁繼權 33 支持團體對失智症家屬之助益 徐亞瑛 35 失智症患者與家屬的主體性 楊培珊 37 失智症的心理學研究與專業服務 郭乃文 作者回應41 陪失智者及家屬走一段 湯麗玉 42 女性阿茲海默氏症患者較憂鬱嗎? 劉嘉逸 43 過去 現在 未來 林克能專題 55 家的意義 畢恆達 主編 57 從環境災害過程中探索家的意義民生別墅與林肯大郡的個案分析 畢恆達 83 女性遊民研究家的另類意涵 吳瑾嫣121 男同志同居伴侶的住宅空間體驗:四個個案 畢恆達、吳昱廷149 家的認同與意義重建:魯凱族好茶的案例 王應棠實證研究171 流行歌曲歌迷偶像崇拜的心態與行為初探 朱龍祥、陸 洛行動研究209 Rogers人本教育理論與建構主義教學模式二之發展國小數學教學的行動研究 潘世尊 239 教育實踐中的多重對話關係:回應潘世尊老師的行動研究 夏林清編輯訊息148新專題構想、讀者來函 170 歡迎來稿 245 索引 252 訂閱單第九期目錄對話與回應 家的意義 1鄉關何在?全球在地化浪潮衝擊下歸家的奢靡實踐 蕭百興 12 回家真好 曾旭正 16殘破家園的心理學方法 余德慧 20 父權的變與不變:如何由家庭經驗發現變革的可行性? 夏林清 25 互為主體:同異之間的對話基礎 王明智 30 這回家的路,還好遠、好遠 余安邦 作者及主編回應32 回家的人 王應棠 37 如何回家? 畢恆達 專題 53 人的意義 尤煌傑潘小慧主編 55 非此非彼:初探心理學的人論及其意義 林耀盛 87 引頸企盼的思維者:關於人的意義的考察 尤煌傑115 邁向整全的人:儒家的人觀 潘小慧137 中國傳統佛學有關人的義蘊 劉貴傑157 天主教的人論 羅光167 論人的美感向度 劉千美189 物的意義:關於碟仙的符號學心理學初探 宋文里觀念論文215 從系統理論觀點探究活動課程與九年一貫綜合活動課程:本質、原理與展望 黃譯瑩編輯訊息86 進行中的專題 136 新專題構想 156 歡迎來稿 188 投稿須知 252 訂閱單第十期目錄對話與回應 人的意義 1 人的意義專題的貢獻與侷限 黃應貴 5 位格、人觀與自我 黃光國 9 人之存在與意義之創造 朱建民 13 意義的生成與人的解謎活動 李維倫 18 資訊網路科技與人文互動之迷思 王元凱 25從人的意義鋪陳工作人的思考 李志鴻作者及主編回應37 回到存在自身?:回應李維倫 宋文里 41 牆外鳥啼聲已碎,盡在搖頭不語中:人論的迴響與反思 林耀盛 51 人的意義外一章:哲學與非哲學的對話 潘小慧 55 期待對話的延續:銘感與釋疑 尤煌傑專題 63 有效的甄選方法 陳彰儀張裕隆主編 65 管理才能測驗發展及信效度分析 張裕隆 97 同儕提名法在團體活動中評鑑初中階主管之應用 李俊明、張裕隆135 應用傳記式問卷預測駐派大陸員工之外派適應 陳彰儀、張裕隆、王榮春、李文銓167 360度回饋與傳統上司評鑑對領導效能預測力之比較 張裕隆、劉岡憬實證研究199 工作壓力過程模式之驗證台灣基層農業推廣人員之分析 董時叡221 父母管教態度與國中生升學考試壓力感受之關係 高淑芳、陸 洛編輯訊息62/96 新專題構想 134 進行中之專題 198 歡迎來稿 251 投稿須知 252 訂閱單第十一期目錄對話與回應 有效的人員甄選 1 有效的人員甄選:效用與價值觀點 郭建志 4橘逾淮而為枳:再論同儕提名法之實務效用 洪英正 7如何以甄選工具提昇人與工作的適配性? 連雅慧 11 甄選方法如何有效? 洪瑞斌 作者及主編回應20 突破與創新:他山之石可以攻錯 張裕隆專題 23 青少年問題及防治對策 王淑女、侯崇文、周愫嫻主編 25 家庭結構、家庭關係與青少年偏差行為探討 侯崇文 45 家庭、自我概念與青少年偏差行為 黃俊傑、王淑女69 家內暴力的成因與後果:以母親為例 吳齊殷、陳易甫93 愛上學的孩子,不會變壞嗎?論學校因素與青少年偏差行為之關係周愫嫻117 影響青年學習行為的組織承諾、信念與一些社會特徵 陳正和141 青少年處理人際糾紛之方式初探 關秉寅論述與對話175 那株紅杏不出牆?開放教育的誘惑與陷阱 余安邦 212 開放教育的迷思:回應余安邦 廖鳳瑞 216 由傳統走向開放:佳美的經驗 劉玉燕 230 如何落實豐富多元的開放教育? 柯秋桂 236 成長兒童學園的誕生 倪鳴香 241 開放教育做為一種學術論述:兼論九年一貫課程的隱憂與哀愁 余安邦編輯訊息44 新專題構想 92 近期專題預告 116 進行中之專題 174 歡迎來稿 249 審稿理念與標準 251 投稿須知 252 訂閱單第十二期目錄對話與回應 青少年問題及防治對策 1 家庭與青少年之間:尋找中介機制 章英華 4愛上學的孩子,不會變壞嗎?:研究的啟示與反思 高淑貴 6學校與學生的共同挑戰 鄭曉楓 8 老師的態度是青少年問題的關鍵 柯華葳 10我們面對與詮釋了什麼問題? 林惠雅 13 被榨乾的人:學校的大環境與微環境 楊康臨 作者及主編回應14 逃脫理論典範競爭的窠臼 侯崇文 16是的,讓愛上學的孩子不會變壞 周愫嫺 18 研究對問題解決是相當有幫助的 黃俊傑、王淑女專題 23 質性研究:理論與實作對話 馮朝霖、簡楚瑛主編 25 質性方法中的參照推論分析:傳記研究之案例分析 Rainer Kokemohr,馮朝霖譯 49 現象學方法與理論之反思:一個質性方法之介紹 汪文聖77 心理傳記學的開展與應用:典範與方法 丁興祥、賴誠斌107 窺、潰、饋:我與生命史研究相遇的心靈起伏 熊同鑫133 一群實習幼兒的短期就學經驗:另類教育實習方式和方法省思 陳淑芳行動研究175 中小學教師在師生衝突情境中的角色建構與行動 劉惠琴 218 去光環還是變氣味?回應劉惠琴的報告 成虹飛 實證研究221 初階飛訓生之人格特質與其飛行訓練表現之關係 程千芳、李文進、陳欣進編輯訊息與廣告21 定價調整公告 22 黃美廉畫展 132 近期專題預告 174 進行中之專題 220 歡迎來稿 244 索引 251 心理學的開展研討會 252 訂閱單第十三期目錄目 次對話與回應 質性研究:理論與實作對話 1 眾弦俱寂,唯一高音? 反思質性研究 林耀盛 7 生命史研究運用在教育研究的價值:對窺、潰、饋:我與生命史研究相遇的心靈起伏一文的回應 顧瑜君 17 容我再說 蔡敏玲 21 不是凱撒如何瞭解凱撒? 張維安 作者及主編回應27 映與應 熊同鑫 35 書寫:一種詮釋與理解之進行式 陳淑芳 39 感謝與期待 馮朝霖專題 43 性別議題與社會改變 劉惠琴主編 45 助人專業與性別實踐 劉惠琴73 台灣各大學婦女研究與兩性平等教育 張玨、吳燕秋109 超越政治正確的女女牽拌:從我和我朋友的故事看生命掙扎與價值體現 莊景同147 與娼同行,翻牆越界論壇報告實錄 夏林清、王芳萍、周佳君199 九二一災區組合屋田野筆記 黃秀菁、王芝安233 婦女的發聲:蘆荻社大與啟力模式 王淑娟編輯訊息與廣告108 新專題構想 198 進行中之專題 232 歡迎來稿 250 投稿須知 251 心理學的開展研討會 252 訂閱單第十四期目錄目 次紀念專文 1力爭上游的王淑女教授 王慶中 3一位永遠的lady 高淑貴對話與回應 性別議題與社會改變7經驗與歷史的交會 王雅各 15必然地對立嗎? 陳金燕 17走在婦女研究的發展階段裡回應台灣各大學婦女研究與兩性平等教育 林芳玫 21性別議題中的男權結構 陳若璋 27有關翻牆這件事 成虹飛 30創造草根與體制的雙贏策略 蘇芊玲 33真、善、美的追尋:閱讀與娼同行與九二一災區組合屋二文後的省思 李憶微 37改變自己他人社會之間的交織與拉鋸 黃囇莉 41問題是,她們與我們仍在現實之中:娼妓認識論中的倫理學與教育學問題 龔卓軍作者及主編回應56女女相戀者可不一定是女同志!回應王雅各與陳金燕 莊景同 58公娼運動:社會行動的認識論 王芳萍 59對差異的認識與行動,來自貼近與瞭解 周佳君 61打破學術知識的獨占形式與崇高階級:由臨床生命經驗知識決定影響生存的政策 王芝安 63道德焦慮與行動困境:慾望的鎖碼/解碼與安置流變 夏林清 68差異對立與對話 劉惠琴專題77 價值觀的形成與變遷 王叢桂主編79 評價歷程的理論與測量:探討價值觀與情境關聯的新取向 李柏英117 影響工作價值觀傳遞之因素:男性中小企業主及一般職業工作者子女之比較 王叢桂151 青少年道德判斷、價值取向發展及其與道德觀念影響源之關係 寇彧實證研究191 小學教師面對角色知覺差距的情緒感受:類型建構與量表編製 郭丁熒 221 台灣變遷社會中老人的家庭角色調適及代間關係之初探 陸洛、陳欣宏編輯訊息與廣告6 新專題構想 76 進行中之專題 188 歡迎來稿 189 審稿理念與標準 250投稿須知 251五南圖書公司廣告 252訂閱單 第十五期目錄目 次對話與回應價值觀的形成與變遷1價值觀研究的本土反思 黃光國 5價值觀與道德發展 連雅慧 作者及主編回應10從價值取向探討個體發展過程 寇彧 11價值研究需面對的問題 王叢桂 專題15創造力的發展與實踐 吳靜吉、丁興祥、邱皓政主編論述與對話17華人學生創造力的發掘與培育 吳靜吉 43開發與培育學生創造力的理論與實踐 張武升 53創新教育何為先 施建農 59學校創新再見!? 鄭英耀 60知者創物,巧者述之 顏鴻森 62何時才見虎躍龍騰、生龍活虎? 劉誠 63青少年的創造力發展 林幸台 67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