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ppt_第1页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ppt_第2页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ppt_第3页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ppt_第4页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 黑龙江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农学系 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稻瘟病稻二化螟和三化螟稻纹枯病稻负泥虫稻白叶枯病稻卷叶螟稻胡麻斑病稻小潜叶蝇稻恶苗病稻绿蝽稻叶鞘腐败病稻摇蚊 稻恶苗病 水稻烂秧 稻白叶枯病 稻纹枯病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 水稻细菌性基腐病 稻粒黑粉病 稻曲病 水稻叶尖枯病 水稻普通矮缩病 稻瘟病 症状病原发病规律防治技术 一症状特点 根据水稻受害时期和部位的不同可分为 苗瘟 叶瘟 叶枕瘟节瘟 穗瘟 穗颈瘟 枝梗瘟谷粒瘟 一 苗瘟 发生在3叶期以前不形成明显的病斑 初期在芽鞘上出现水渍状斑点 随后病苗基部变黑褐色 上部淡红色或黄褐色 严重时病苗枯死 潮湿时 病部可长出灰绿色霉层 二 叶瘟 发生在3叶期以后 因水稻品种抗病性和气候条件不同 病斑分为4种症状类型 白点型急性型慢性型褐点型 白点型 感病品种的幼嫩叶片遇适宜温 湿度条件能迅速转变为急性型病斑 病斑白色或灰白色多为圆形不产生分生孢子 急性型 多在感病品种上发生在温 湿度适宜及存在大量感病品种的条件下 易引起病害流行 病斑暗绿多数近圆形或不规则形 针头至绿豆大小 后逐渐发展为纺锤形在叶片正 反两面密生灰绿色霉层遇干燥天气或经药剂防治后 急性型病斑转化为慢性型病斑 慢性型 典型的稻瘟病病斑病斑呈梭形或纺锤型 三部一线是识别要点病斑两端有向外延伸的褐色坏死线病斑中央灰白色称为崩溃部边缘褐色称为坏死部病斑外常有淡黄色晕圈称为中毒部湿度大时 病斑背面产生灰绿色霉层 褐点型 在抗病品种或稻株下部老叶上发生病斑为褐色小点多局限于叶脉间不产生分生孢子 三 叶枕瘟 初为污绿色病斑不规则地向叶环 叶舌 叶鞘及叶片扩展 最后病斑呈灰白色 叶耳感病 潮湿时可以产生灰绿色霉层 病叶早期枯死 容易引起穗颈瘟 四 节瘟 稻节初生褐色小点 以后扩大至整个节部 病节缢缩凹陷 变黑褐色潮湿时 节上产生灰绿色霉 易折断 常因水分和养料的输送受阻 造成白穗 五 穗颈瘟和枝梗瘟 发生在穗颈 穗轴和枝梗上病斑初呈浅褐色小点 逐渐围绕穗颈 穗轴和枝梗并向上下扩展呈灰黑色病斑穗颈瘟发病早的形成白穗潮湿时产生灰绿色霉状物 穗颈瘟发病晚的谷粒不充实 六 谷粒瘟 发生在稻壳和护颖上 以乳熟期症状最明显发病早的病斑大而呈椭圆形 中部灰白色 后可蔓延整个谷粒使稻谷呈暗灰色或灰白色的秕粒 发病晚的病斑为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的褐色斑点 严重时 谷粒不饱满 米粒变黑 稻瘟病诊断要点 病斑呈梭形或纺锤型两端有向外延伸的褐色坏死线病斑中央灰白色称为崩溃部边缘褐色称为坏死部病斑外常有淡黄色晕圈称为中毒部湿度大时 病斑背面产生灰绿色霉层 三部一线 是稻瘟病的典型病斑的识别要点 病原 真菌病害 初侵染来源 1 病菌以分生孢子 菌丝体在病籽粒 病稻草上越冬 病籽粒和病稻草是次年稻瘟病的初侵染源 2 散落在地上的病稻草和未腐熟的粪肥也可成为初侵染源 3 带病稻种播种后容易发生苗瘟带病稻草可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 附着在秧苗上或随风雨传播到秧田或本田形成叶瘟的中心病株病叶上的病斑再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 由气流传播 进行多次再侵染 发病规律 农业防治 种植抗病品种 减少菌源不播种带病种子清除田间及田边的病稻草 并在播种前要处理完不用病稻草苫房 盖窝棚 垫水口 捆秧等 防治措施 种子消毒 5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50倍液 室温下浸种24 36h 每日搅动数次 然后用清水浸种催芽80 402抗菌剂8000倍液浸种 早稻 中籼稻浸2 3天 粳稻浸种3 4天10 401抗菌剂1000倍液浸种48h 防治措施 合理施肥不偏施和过多施用氮肥 注意氮 磷 钾配比 施足基肥 早追肥 中后期看苗 看天 看田酌情施肥 合理排灌以水调肥 促控结合 掌握水稻黄黑变化规律 插秧后根据土质排水晒田 肥田 黏重田可重晒 沙性田 瘦田轻晒或不晒水稻分蘖期要浅灌 合理浅灌可促进水稻生长健壮 提高抗病力 减少无效分蘖 使水稻植株体内可溶性氮化物减少 促进根系纵深生长 防治措施 药剂防治 防治苗瘟可用药液处理秧苗根部将洗净的秧苗根部浸泡在药液中10min 5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取出沥干后再插秧 可预防早期叶瘟发生 防治措施 叶面喷雾 叶瘟初期或始穗期75 三环唑可湿性粉剂375 450g hm2加水900kg喷雾富士一号 稻瘟灵 或13 三环唑或春雷霉素28 复方多菌灵 多井悬浮剂 40 克瘟散等 植物检疫对象2005年在黑龙江的桦南县和隹木斯效区发生 是一种危险性的病害 稻白叶枯病 症状 普通型急性型凋萎型中脉型四种症状类型 普通型 典型的叶枯型症状 分蘖后症状明显发病多从叶尖或叶缘开始产生暗绿色水渍状的侵染线 后沿叶脉扩展病健交界处明显呈波浪状 黄褐色 最后枯白色 严重的可达全叶湿度大时 病部易见蜜黄色珠状菌脓 急性型 发生在适宜的环境条件和感病品种上病叶暗绿色扩展后全叶呈青灰或灰绿色 迅速失水后叶片纵卷 叶青枯病部也有蜜黄色珠状菌脓 凋萎型 一般不常见 秧田后期至拔节期发生病株心叶或心叶下1 2片叶先出现失水 青枯 然后其他叶片也相应地青枯剥开刚青卷的枯心叶 可见叶面有珠状黄色菌脓如折断茎基部用手挤压 有大量黄色菌脓溢出 中脉型 在剑叶下1 3片叶沿中脉逐渐表现淡黄色可向上下延伸并向全株扩展成为发病中心抽穗前便枯死 病原 黄单胞杆菌属短杆状 革兰氏染色阴性寄主 水稻 杂草 初侵染来源 病菌主要潜伏于稻种表面胚和胚乳表面随病稻种越冬或病稻草 稻桩越冬 传播 灌溉水和雨水 发病规律 杜绝种子传病严禁从病区引种 做好种子消毒 1 80 402 抗菌剂2000倍液浸种48 72h 2 20 叶青双500 600倍液浸种24 48h 防治措施 种植抗病品种因地制宜地种植抗病 丰产良种 防治措施 培育无病壮秧 减少病害的初侵染菌源选用无病的种子选地势高且远离村庄 草堆和场地上未发病的田块做秧田避免用病草催芽 盖秧 扎秧把肥水管理应做到排灌分开 浅水勤灌 严防深灌 串 漫灌 适时烤田要施足基肥 早施追肥 避免氮肥过多 防治措施 秧苗三叶期和移栽前3 5d各喷药一次零星发病中心的田块 应及时喷药封锁发病中心发病中心多的田块应全田喷药防治在病害常发区 暴风雨后应立即喷药防治 防治措施 药剂防治策略 药剂防治 可选用的杀菌剂有20 叶青双 20 龙克菌 25 叶枯灵 10 叶枯净等 防治措施 水稻纹枯病 水稻纹枯病是水稻重要病害之一 随着矮秆品种和杂交稻的推广 该病发生日趋严重 特别是高产稻区受害较重 发病后叶片枯死 结实率下降 千粒重减少 秕谷增多 一般减产10 20 严重的减产30 以上 症状 从苗期至穗期都可以发生主要侵染叶鞘和叶片以抽穗前后发病受害最重 叶鞘发病 先在叶鞘近水面处出现水渍状 暗绿色 边缘不清楚的小病斑后逐渐扩大成椭圆形或云纹状病斑 病斑边缘暗绿色 中央灰绿色天气干燥的条件下 病斑边缘褐色 中央草黄色至灰白色经常几个病斑相互愈合成为云纹状大斑块 症状 叶片发病 病斑与叶鞘相似 但形状不规则病斑外围褪绿或变黄病情发展迅速时 病部暗绿色似开水烫过叶片很快呈青枯或腐烂状病害常从植株下部叶片向上部叶片蔓延 症状 穗部发病 轻者 穗呈灰褐色 结实不良重者不能抽穗 造成 胎里死 或全穗枯死 症状 识别要点 病斑云纹状后期产生鼠粪状菌核 症状 病原 初侵染来源 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 也能以菌核和菌丝在病稻草 田边杂草和其他寄主上越冬 水稻收割时大量菌核落入田间的土壤中 成为第二年或下季水稻的主要初侵染源 发病规律 传播 稻田翻耙 灌水后 越冬菌核漂浮在水面上 栽秧后随水漂流附着在稻株基部叶鞘上 菌核可分为浮核 浮于水面 和沉核 沉入水中 菌核可分为浮核 浮于水面 和沉核 沉入水中 长出菌丝蔓延进行再侵染 病部形成的菌核脱落到水中 随水流漂附在稻株基部 萌发侵入引起再侵染 在稻田 灌溉水是菌核传播的动力 密植的稻丛是菌丝体进行再侵染的必要条件 发病规律 农业防治 种植抗病品种 合理排灌 改变水稻生长中高湿的环境条件 水稻生长前期浅水灌溉 中期 分蘖末期至拔节前 适当晒田 后期干湿交替灌溉 即避免长期深灌 也要防止过度晒田 防治措施 农业防治 合理施肥注意氮 磷 钾肥合理施用 做到长效肥与速效肥相结合 农家肥与化肥相结合 以农家肥为主 氮肥应早施 切忌偏施氮肥和中后期大量施用氮肥 清除菌源在秧田或本田翻耕灌水耙平时 用网筛等工具打捞菌核 不用病稻草和未腐熟的病稻草还田 铲除田边杂草 可减少菌源 减轻前期发病 防治措施 药剂防治 在病害盛发初期可选用井冈霉素67 5 75 0g hm2针对稻株中 下部加水喷雾或泼浇施药1 3次 间隔10 15天 在分蘖盛期至圆秆期也可选用甲基硫菌灵按有效成分900g hm2加水喷雾2 3次 防治措施 药剂防治 在水稻始穗期和齐穗期5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0 菌核净可湿性粉剂28 复方多菌灵 多井悬浮剂 常规喷雾在分蘖盛期至拔节期5 安福 已唑醇 用药量60 75g hm2常规喷雾 可保持药效4周以上 防治措施 水稻烂秧病 烂秧是水稻苗期多种生理性病害和侵染性病害的总称生理性烂秧常见的有烂种 漂秧 黑根和死苗等侵染性烂秧有绵腐病 立枯病等 水稻生理性烂秧有 烂种 谷壳颜色深 播种后根芽短 后腐烂 烂芽 烂芽分为 漂秧 和 黑根 漂秧 是指稻芽不能扎根 原因是催芽过长或秧田水层深 造成缺氧 使苗细长 根短 头重脚轻形成漂秧 黑根 是指种根变黑 种芽枯黄停止生长 主要原因是秧田施用过多的绿肥及未腐熟的有机肥作基肥 低温缺氧时有机物分解产生硫化氢 使种根变黑 水稻生理性烂秧有 死苗 死苗分为 黄枯死苗 和 青枯死苗 黄枯死苗 是秧苗在低温下缓慢受害发生死苗的现象 青枯死苗 发生在秧田出苗后 寒流过后曝晒 秧田未及时灌水 叶青色 心叶卷筒 萎蔫死亡 绵腐病 发生在水育秧田稻芽或幼苗受侵染后 最初在稻种颖壳裂口处或幼芽的胚轴部分出现乳白色的胶状物 后逐渐向四周长出白色绵絮状菌丝 呈放射状 常因氧化铁沉淀或藻类 泥土粘附而呈铁锈色 泥土色或绿褐色 病苗常因基部腐烂而枯死 症状 立枯病 多发生在湿润育秧田 旱育秧和保护地育秧的地块一般成片发生发病早的 植株枯萎 潮湿时茎基部软腐 易拔断发病晚的病株逐渐萎蔫 枯黄 仅心叶残留少许青色而卷曲 初期 茎不腐烂 根毛无或稀少 可连根拔起 以后茎基部变褐甚至软腐 易拔断 症状 诊断要点 绵腐病为在稻种颖壳裂口处或幼芽的胚轴部分向四周长出白色绵絮状菌丝 病苗基部腐烂而枯死立枯病为病株萎蔫 枯黄 茎基部变褐 软腐易拔断 水稻烂秧病症状 病原 真菌病害绵腐病 属鞭毛菌亚门真菌 绵霉属立枯病 属鞭毛菌亚门真菌 腐霉属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镰刀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丝核菌属 腐霉菌以菌丝 卵孢子在土壤中越冬 菌丝或卵孢子产生游动孢子囊 孢子囊成熟后萌发产生游动孢子 游动孢子靠水传播和侵染 低温削弱了秧苗的生活力 引起发病镰刀菌以菌丝 厚壁孢子的形式在多种寄主病残体上及土壤中越冬 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 借气流传播 进行初侵染 在病苗上产生分生孢子 进行再侵染丝核菌以菌丝 菌核在病残体上和土壤中越冬 以菌丝蔓延传播和菌核随流水传播 初侵染来源 发病规律 精选种子避免用有伤口的种子播种 要适期播种做好种子处理 培育壮苗 提高播种和育苗技术秧田水层过深 播种后发生 浮秧 翻根 倒苗 等造成烂秧的 要立即排水 促进扎根搞好肥水管理 避免用冷水直接灌溉 在3叶期前早施断奶肥 切实掌握 前控后促 和 低氮高磷钾 的施肥原则 防治技术 农业防治 防治立枯病可选用5 5 浸种灵II号5000倍液浸种 对水稻立针期的立枯病有显著防治效果播种覆土后 可选用5 5 浸种灵II号3000 5000倍液2 3kg m2药液喷洒也可选用30 土菌消水剂3 4ml m2加水3kg 在播前浇透水后喷雾 防治技术 药剂防治 防治绵腐病在发病初期及时喷洒0 2 硫酸铜液1500kg hm2 喷药时应保持浅水层 如绵腐病严重时可将秧田换水冲洗2 3次后再施药 或在进水口处用纱布袋装硫酸铜100 200g 随着水的流动溶入秧田 药剂防治 防治技术 稻曲病 一般病穗率为4 5 严重的地块可达50 以上病粒率为0 2 0 4 最高可达5 以上局部地块减产可达20 30 使秕谷率 青米率增加 当稻谷中含有0 5 病粒时能引起人畜中毒 症状 在水稻开花后到乳熟期的穗部发生在中下病菌侵入稻粒后 在颖壳内形成菌丝块 破坏籽粒组织 菌丝块逐渐增大 颖壳合缝处略张开 露出淡黄色块状的孢子座孢子座逐渐膨大 最后包裹颖壳 使病粒比健粒大 倍 厚垣孢子黄绿或墨绿色 表面发生龟裂一般稻穗中仅形成部分病粒 病粒中心为菌丝组织密集构成的白色肉质块 识别要点 一穗中有部分籽粒颖壳变成稻曲病粒 比健粒大 倍 黄绿色或墨绿色 病原 1 病粒2 厚垣孢子3 厚垣孢子萌发 病原 有性态属子囊菌亚门真菌 麦角菌属无性态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绿核菌属厚垣孢子墨绿色 球形或椭圆形 表面有疣状突起菌核扁平 长椭圆形 初为白色 老熟后变黑色 通常一个病粒内产生 粒菌核 着生在病谷两侧包住谷颖 以 粒最常见 成熟时容易脱落 初侵染来源 此病以菌核在地表越冬厚垣孢子可在被害的稻粒内及无病稻谷颖壳上越冬 发生规律 农业防治 因地制宜选用抗病良种建立无病留种田 注意晒田 发病的地块收割后要及时耕翻 选用不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