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山栖隐寺题.doc_第1页
仰山栖隐寺题.doc_第2页
仰山栖隐寺题.doc_第3页
仰山栖隐寺题.doc_第4页
仰山栖隐寺题.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仰山栖隐寺题 作者 陈言贵悬念思虑问天公,缘来缘去圆外空。真佛栖隐竹影中,一花五叶送清风。方圆默契百五十,两株银杏仍苍翠。十八塔台立原在,灵光返本九十六。引读:(一)仰山栖隐寺位于江西宜春城南23公里的明月山集云峰下,由慧寂禅师亲手创建于唐会昌五年(公元845年)。兴起于宣宗元年,由当时的宰相裴休和江西观察使韦宙大力支持营建;原寺额“栖隐寺”三字为唐宣宗亲笔题赐。宋太宗赵灵太平兴国年间,“栖隐寺”奉敕改名为“太平兴国寺”。从而太平兴国寺已不再是单一的沩仰宗道场,改成了所谓“十方选贤住持院”,也就是不管属于哪种派系,只要有名的高僧大德,就可以被请来住持该寺院。但在元朝大德七年冬(公元1304年初)该寺一度毁于火灾。于8年后又在原址矗立起来,元仁宗亲题“大仰山太平兴国寺”匾额一块。清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太平兴国寺又曾一度毁于火灾后,最后一次重建,并改额为“兴国古寺”。到上世纪60年代,兴国古寺全被焚毁,仅剩寺前两棵当年慧寂禅师亲手所植的银杏树。直至本世纪初,从恢复古文明胜迹和发展旅游出发,又重建了栖隐寺。现在的仰山栖隐灵寺于2006年又矗立在原址上,更加雄伟,古朴;“108塔冢”,“18座台”,“96圆相”等回光返顾,吸引着众多游客。(二)沩仰宗在中国佛教的五家七派中兴起最早。此宗的开始者灵祐(771853)和他的弟子慧寂(813891),先后在潭州(现湖南长沙宁乡县)的沩山和袁州(现江西宜春)的仰山,于唐元和年间创立的。是以沩和仰二山为宗名,故称沩仰宗。其继承发扬道一、怀海的“理事如如”的精神,主张万物皆有佛性,若明心见性,即可成佛。沩仰宗的禅风是不尚强辩,贵在小处见大,幽香暗渡。这种禅风适合于那些根机深厚,品性内秀的温厚之人。禅法“方圆默契”,例如:沩山摘茶次,谓仰山曰:“终日摘茶,只闻子声,不见子形,请现本形相见。”仰山撼茶树。沩曰:“子只得其用,不得其体。”仰曰:“和尚如何?”沩良久。仰曰:“和尚是得其体,不得其用。”沩曰:“放子三十棒。”仰曰:“和尚棒,某甲吃,某甲棒,教谁吃?”沩曰:“放子三十棒。”体用语似争而默契。人天眼目云:“沩仰宗者,父慈子孝,上令下从,尔欲吃饭,我便捧羹;尔欲渡江,我便撑船;隔山山见烟,便知是火;隔墙见物,便知是牛”。亦方圆默契意,以故96种圆相接引后学。唐末五代时此宗颇为繁兴,无奈后世学人业缚日重,背离了沩仰宗的初衷,及宋渐绝其迹。终至与临济宗合并,而其法脉约一百五十年终止。(三)慧寂十四岁生日那天,依照南方人的习俗,父母决定为他择聘完婚。慧寂在百般反抗而无效之下,只有采用斩断自已两个手指的措施,迫使父母妥协。于是,他参谒耽源禅师出家为僧。耽源十分器重弟子慧寂,没多久,就将一本世代相传的六代祖师圆相图交给了他。可是,慧寂只看一遍即将它丢入火炉。他的这一举动连师父也被惊呆了,并说:“要它作什么!”师父说:“你说得轻松,这么重要的东西已传了多少代啊!”慧寂见师父急了,忙说:“你要是还需要它,我再重记一遍就是了。”说着即刻把那本96种圆相原原本本一笔不差地写下来了。可见慧寂有着多么超人的记忆,由此也可见少年慧寂对一切名相的蔑视。慧寂大约二十岁的时候参师沩山灵祐。初见面时,灵祐问:“你是无主的沙弥还是有主的沙弥?”乖巧的慧寂立即就说:“无主沙弥。”灵祐又问:“你的主是谁?”慧寂就从法堂的西边走到东边,然后侍立在那里,以示甘愿接受沩山灵祐教导,甘愿挚弟子礼于灵祐的门下。紧接着,慧寂便向灵祐请教:“什么是真佛的住所呢?”沩山回答他说:“要想无想时的妙趣,接着再返过来思索,等到想到尽处,再回到事物的本源上来,这样,就能达到性与相的统一,事与理的不二,那也就是真佛的所在了。”仰山听罢顿时大悟。从此慧寂在灵祐身边随侍了15年之久,并共同创立了中国禅宗中的一个重要的派别“沩仰宗。”师徒的长年相处,他们之间总是能达到奇妙的默契。有一次,一个僧人从很远的地方前来向沩山灵祐问法,但因为因缘不合,那个僧人很快就下山了。可是正好被在山坡上放牛的慧寂看见,便迎上去问:“为什么这么快就下山呢?”那僧人垂头丧气地说:“和尚问我,你叫什么,我回答说叫归真,和尚说,归真在哪里?我不知何意,因此无法应对。”慧寂告诉说:“你再回去,跟和尚说,我现在能回答了。和尚如再问你归真在哪儿,你就说,在耳里,在鼻里,在眼里。”僧人返回去了,然而当僧人把慧寂教他的话转述了一遍后,沩山灵祐立即就知道,这是慧寂的话。沩山大声地斥责那僧人说:“弄虚作假的家伙,这是你能说出来的话吗,这分明是能教化500人的高僧说的话。滚下山去!”慧寂来到江西袁州(今宜春)城南的仰山弘法并接引学人。在他的身上表现出慧能以来南禅宗的“佛在自心,不可外求,一切众生,皆可成佛。”继承师父沩山灵祐的“无思”的理论,强调不可执着于外在的有形世界,否则便会妄起争执,不得自在,无法达到对佛法的悟解。这一观点表现在他与弟子南塔光涌的一段对话里。光涌参见临济后回来,慧寂问他:“你去干什么?”光涌说:“参见和尚。”慧寂问:“你看见和尚了吗?和尚像个什么样?”光涌回答得十分巧妙:“和尚如果像个什么,和驴和马又有什么区别?”在光涌看来,外在的世界只是一种形象的差别,人不可执着于此。慧寂对光涌的见解十分赞赏,感叹着说:“这真是一尊肉身佛啊。”对联:(一)奉道以济世,参佛而远尘。 (二)秋月清凉被众物,春日滋味益群生。(三)惊醒世间名利客,唤回苦海梦迷人。唐、慧寂诗偈一首:滔滔不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