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医药文化.doc_第1页
山西医药文化.doc_第2页
山西医药文化.doc_第3页
山西医药文化.doc_第4页
山西医药文化.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西中医药文化发展摘要本文论述了从古至今山西中医药文化的大致发展历程,侧重于山西中医药文化医学名家及其著作,重点介绍了名儒名医傅山。关键词:山西、中医药文化、著作、傅山山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在这里,形成了在中华文明史上具有独特地位的、史学界公认与“燕齐文化”、“邹鲁文化”并称为中华文化三大支柱之一的“三晋文化”,也创造了光辉灿烂的独具山西特色的中医药文化。在这里,历代医家孜孜以求,不懈奋斗,为祖国医学的创立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山西的中医药文化,以历史久远、尊医礼贤而著称。一、山西中医药文化的起源中医文化中的针具最早的是石针和骨针。山西多山多石的地理环境为此提供了便利条件。当代科学考察最新结果证明,神农尝百草发生于山西高平羊头山一带的“神农乡”。在那里,发现了神农城等遗迹。西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的植物药、矿物药等也与山西的气候、矿产资源、地理环境有密切关系。尧舜时期,据古籍记载,人们已经知道舞蹈健身的作用了。黄帝内经中说人们先民用“导引按跷”的办法治病。“导引”是宣导,“按”为按摩推拿,“跷”即手舞足蹈。而此时期的巫咸相传为帝尧之臣,他能用祈祷的方法治病,还可以“祝树树枯,祝鸟鸟坠”。列仙传中称彭祖为“帝颛顼之玄孙,陆终氏之中子。历夏至殷末,八百余岁。常食桂芝,善导引行气”。在他的房前开垦荒地,栽培药物。二、春秋战国时期的山西中医药文化春秋时期,左传秦医缓和中记载的医缓、医和的医事活动,独以在山西的活动入载。其中,“晋侯梦大厉”篇中“医缓为之”段,首推“膏肓”之说,直使其连赞“良医也”,“厚为之礼而归之”;又有“晋侯求医医和视之”段,以赵孟为例,从“良医”之道论及养生之理,令赵孟直呼“良医也”,并“厚其礼而归之”。名医扁鹊祖籍虽然不在山西,但他在山西的活动时间很长。他的活动称为山西古代中医文化发展的珍贵史料。如他在平定县为赵简子治疗“简子病”、在平陆县虢国太子治疗“尸厥”、被刺前在永济一带行医救人等。三、汉代山西的中医药文化汉代中医针灸治疗仍然占据着重要地位。而此时期的山西名医并不多。义竘是西汉武帝时期的女医,同时她也是史料记载中中国第一位女中医。义竘是今山西永济县人。她精通医术,多以汤药针灸治病。卫汛,师从名医张仲景。著有四逆三部厥经、妇人胎藏经、小儿颅卤方等书。其中小儿颅卤方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儿科专用书。四、魏晋南北朝山西的中医药文化山西的中医药文化在魏晋时期发展较为迅速。出现了鲍玄、鲍姑、昙鸾、李修等医学大家。而葛洪、王叔和、皇甫谧、陶弘景等名医也都与山西有着联系。鲍玄、鲍姑父女是山西长治人。鲍玄精通岐黄,兼通道家学术。鲍姑精通针刺,尤其擅长灸术,喜欢用越冈天产之艾治疗人身赘瘤。山西闻喜裴家是当时全国著名的世家。裴秀、裴頠皆精通医术。裴頠在哲学上反对玄学清淡,在医药上重视药物治疗结果,主张改革太医权衡,认为“药物轻重,分两乖互,所可伤夭,为害尤深”。除此之外,名医王叔和一传是山西高平人,他的脉经是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对中医发展有重要影响。王叔和还精通伤寒学,其著作外台秘要被列为唐代之前伤寒八家学说之一。五、唐代山西的中医药文化唐朝时期,山西的中医文化得到全面发展。“药王”孙思邈对山西中医文化发展有重要影响。此时山西也涌现出众多医学大家,太原的王方庆、韩保升,翼城的郑注、薛景晦,永济的司空舆等都留下了重要的医学著作。此外,唐朝盛行“为人子不知医,不足以为孝”的思想,所以许多政治家和文学家也都兼通医术。如宰相狄仁杰,文学家王勃。狄仁杰是太原人,尤善针术。王勃是河津人,嗜好医学,曾说“为人子不知医,不足以为孝”,师从曹元,尽得其要。其著作黄帝八十一难经.序是十分宝贵的医学资料,开医经研究之先河。医语纂要是山西医话、医论的滥觞。另外,白居易的兄弟白行简也精通医术,是山西太原人。他的天地阴阳交欢大乐赋至今犹存。甘肃人李听曾任山西地区节度使,嗜好医学,时常收集药方,将收集来的药方贴满墙壁。六、宋金元时期山西的中医药文化宋元时期,由于官方对医学的极度重视、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宋明理学、周敦颐太极学说等,中医文化发展迅速。大量的医学著作被编撰和修订,私人著作纷纷出版,大量医学名家出现。在此期间,山西也涌现了众多名家,促进中医文化的发展。冯文智,太原阳曲人。世代从医,太平兴国年间他专程来到都城,自荐参加朝廷修补编撰医学大事,并应试通过,被封为乐源县主簿。因治疗明德太后有功被加封为“尚药奉御”,并赐予金紫袍带。冯文智在朝期间爱能,有两部医方问世,其一是神医普救方,其二是太平圣惠方。在冯文智修补医学后,山西裴宗元又奉赦校正医方书。他与陈师文、陈承编成的校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十卷刊刻于世,至今仍存。 高若讷,山西榆次人。宋史记载有“名医我出卫州,届本高氏学焉”。他强学善记,因母亲生病兼通医学,其医学造诣之深连国医都自叹不如。当时张机的伤寒论、魏晋的千金方、王焘的外台秘要等书都是经过高若讷的考校修订后重新流传于世。他还著有素问误文阙义一卷、伤寒类要四卷,开伤寒论研究之先河。庄绰,南宋文学家、医学家,山西清徐人。曾患疾疟,得到陈了翁家传的膏盲腧穴法才自治而愈。后参详诸家学说著成灸膏盲腧穴法一卷、本草节要三卷、脉法要略、庄氏家传等。其中灸膏盲腧穴法被元代窦桂芳与佚名氏黄帝明堂灸经、金代何若遇子午流注针经、元代窦杰针经指南集陈一书,题名针灸四书。该书成为针灸界历来重视的针灸古典文献。马宗素,山西临汾人师从名医刘完素。他对热病颇有研究,喜欢用药喜寒凉,忌湿热。著有伤寒医鉴。许国桢,元代山西曲沃人。其祖父、父亲皆精通医术。曾为元世祖配药,元世祖嫌弃药苦,于是进言“良药苦口利于疾,忠言逆耳利于行”,世祖大悦。许国桢官至辅相,是元代以来官位权威最重的汉族官吏。宋代医学研究一大特点是许多知识分子、文学家从事医学研究,例如苏轼、沈括。山西也有政治家文彦博、史学家司马光、诗人元好问、宰相杜思敬等。文彦博,山西介休人。以千金方、外台秘要为蓝本,著成药准一卷,重订本草图经、节要本草图。司马光,山西夏县人。他在医学上的成就是著成医问七卷。此书与唐王勃的医语纂要共开山西医案、医话、医论的滥觞。元好问,山西忻州人。家中所藏医书丰富,曾著有集验方。杜思敬,山西沁县人。世人称为“杜宰相”。他对医学注重实用,著书有论有方、简略的当。曾说“医不专于药、而舍药无以全医;药不必于方,而舍方无以为药”,著有济生拔萃。宋元时期山西影响较大的方剂学著作有太原王衮的王氏博济方、盛行江南的杨氏家藏方、汾阳县郭坦的十便良方。方书有新降县李春华的外科奇方、永济县袁从艺的云庵妙选方、曲沃县许国桢的御药院方、定襄县周侯的周氏卫生方、永济县赵素的风科集验名方等。七、明代山西的中医药文化明代山西中医药文化发展愈好,记在史册的名医就有四十多人,有著作流传的就有二十多人,真可谓名医辈出。此时山西医学影响最大的首推杨继洲的针灸大成。杨继洲,其祖籍有待考证。曾三针治好监察御史赵文炳的痿痹之疾。后针灸大成首刊于平阳。武鸣冈,山西介休人。相传他得异人传授,决人生死若神。其脉法精妙世人称之为神。韩昌,山西洪洞县人。人称“韩神医”。元代曾避难于岳阳山中,遇一老僧相传秘术。回乡后,医术大增,世人称之为“神医”。韩昌精通望诊,他“遥见人之颜色,即知祸福生死,时刻不爽”。他的女儿嫁到庞家,为别人送亲时路过娘家门口被韩昌看到,韩昌大呼“女死矣”,果然女儿半夜忽然心痛而亡。韩医妇,山西介休人。是一位精通噎食的女医。噎食,即现代医学中的食管疾病造成的吞咽食物困难。宋铨,潞城人。嘉靖八年,有路人酒醉摔倒左腿骨折,宋铨给他服用三粒药丸,用手热敷患处,很快,伤者就起行如常。八、清代山西中医药文化清代时期,山西中医药文化发展空前鼎盛。其医学名家众多,著作论述繁复在同时期都极为突出。中医各科逐步分出,包括医经研究、脉学、舌象、伤寒、湿病、本草、方剂、针灸、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眼科、喉科等。其内容之广、质量之高皆超越前朝。薛仁附,山西曲沃人。自幼聪敏,博学强识,有“博物”之称。他精通岐黄之术,治病多有奇险。王文辉,山西介休人。弃文从医,医术高超,百姓谓之为神。著有方案。张钧铣,浮山人。善观人气色,精通针灸,活人无算。著有医治论案、乡药刍言传世。张组,山西阳高人。善治疗伤寒,张组之子张云翼、之孙张聪、张明、张智皆精通医术,世人称之为“三世儒医”。以上皆为内科名家。外科名家有襄陵张庆,著有外科决胜二卷。洪洞李恒吉,著有外科秘要二卷。长治杨禄章,善治疮痍。沁洲霍迎祉尤善针灸,著有救急方。山西的中医药文化传承,突出表现为名儒多医,亦文亦医。其中名儒名医集大成者首推傅山。傅山,字青竹,后改为青主,别号多达二十多个。明末清初太原阳曲县人。他一人集思想家、文学家、书法家、医学家于一身,名冠古今,誉享海内。其字被当时称作“一字千金”、“国初第一”;其画被列为神品。明灭亡之后,他以医问世,卖药市上,凡沉疴固疾,应手而愈,登门求方者户常满。曾在太原三桥街设“卫生堂”,救人甚多,方圆数百里,百姓皆知医家傅青竹。他的医术入神,晋人称“医圣”、“仙医”。后人对傅山学术成就的评价是“字不如诗,诗不如画,画不如医,医不如人”。中国医籍考中记载,“山西名医首推傅山”。傅山之所以有这么高的医学成就,归根于他研究诸子学的深厚功底。一方面,他的哲学知识帮助他研究医学,反过来医学知识又加深他对诸子哲学的理解。傅山以诸子解医,读览医经能够融会贯通,善于举一反三。其卫生馆的楹联是:以儒学为医学,物我一体;借市居作山居,动静常贞。这也是他儒医合一的真实写照。对于傅山的医学水平和境界,张凤翔在傅先生女科序中与汉代张仲景做过比较:“昔人称张仲景有神思而乏高韵,故以方术名。先生既擅高韵,又饶精思,贤者不可测如是耶?”这一比较,突出了傅山的“高韵”。而这种“高韵”来源于他渊博的学识和可贵的开拓精神,以及他关心民生、爱护民众的高贵情操。这些在傅山的医德、医论、医术中有充分的体现。傅山论医、首重医德。他在医药论略中批评那些自以为是、高傲自满、草率对待患者的医生,提出“卤莽应接。正非医王救济本旨。”终其一生,傅山都坚持“医王救济本旨”。他在晋中行医时,不收酬金,只求眼前食足,对前来问症求药的农夫热情招待。傅山取得如此成就与他独特的治学特点不能分离。傅山不仅博闻强识,而且善于开拓创新,自出心裁。嵇曾筠在传中指出:傅山“精通岐黄,邃于脉理,而时通以儒义,不拘于叔和、丹溪之言”。其善于辩证用药,不拘泥于古方。傅山还十分重视医学典籍。他认为从黄帝到张仲景,他们的医学理论都是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是有实践经验、真知灼见的“尝药圣”。喜好以兵法喻治法也是傅山治学的一大特点。中医历来有援物比类的方法,以兵法喻治法也是中医的一个传统。傅山的一则杂记高度体现了这一思想:“医犹兵也。古兵法陈图,无不当究,亦无不当变。运用之妙,在乎一心。妙于兵者,即妙于医矣。总之,非不学问人所可妄谈。”用药处方千锤百炼是傅山治学的第三个特点。傅山在药物学和方剂学方面,认为要了解药性大纲,又要注重“用药之微”,因为患者、病因病的传变有很多复杂因素影响,所以用药处方不可草率。张凤翔说其“诊疾也微而臧,其用方也奇而法,有非东园、丹溪诸人所能及者”。傅山的临床医学著作,过去公认是傅青主女科。近年经考证得出,傅山医学著作甚多,大多采取“秘传”、“秘授”方式流传下来。这些著作包括:临床基础理论著作外经微言、药物学著作本草秘录、综合性临床著作辩证录、大小诸症方论和石室秘录、专科著作傅青主女科、傅青主男科、青囊秘诀(外科)。其中傅青主女科被当代中医妇科奉为经典。此外,傅山还提出了不许治者不治,以心药治心病等医理。总之,无论从学识、医术、医德哪方面来看,傅山都是山西“名儒多医”的典型代表。这种文人治医的景象,使山西中医药科学在传承发展中时刻凸显着理性治学的光芒。山西中医药文化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它与“三晋文化”、“晋商文化”水乳交融,呈现出坚毅执着、不屈不挠的光彩。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当民国政府“废止旧医”,全国的中医药普遭挫折之时,山西的中医药活动却逆势而上,迎难而进,令人称奇。当此之时,大江南北名医大师纷纷北上,云集太原,兴学堂,办学会,开医馆,创杂志,授学课徒,悬壶诊病,盛极一时,领袖全国,形成了万花凋零一花独放的独特风景线。山西的中医药文化,更主要表现在勇于创新,敢为人先方面,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三大主力转战山西,首创了第一个中药注射剂柴胡注射液,使中药注射液剂从其问世之时便具有了“太行精神”的伟大内涵。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山西独创的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宫外孕取得巨大成功,震惊海内外,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