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篇课内文言练习题(含答案).doc_第1页
24篇课内文言练习题(含答案).doc_第2页
24篇课内文言练习题(含答案).doc_第3页
24篇课内文言练习题(含答案).doc_第4页
24篇课内文言练习题(含答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4篇课内文言文习题演练卷 姓名: 1.论语十则(一)1、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3分)A、由,诲女知之乎 B、男女衣着(zhu),悉如外人C、与儿女讲论文义 D、男有分,女有归,大道之行也 2、下列与“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句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A、先帝知臣谨慎 B、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C、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D、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译文: 。(2)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译文: 。4、下列各选项对曾子的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本章所讲的“自省”是自我修养的基本方法。B、曾子认为答应了别人的事情就不能出尔反尔,对人要真诚。C、曾子这里所讲的“信”有两个涵义:一是信任,二是信用。其内容是朋友之间要诚实不欺,说真话,说话算数。D、本章中曾子提出了“忠”和“信”的范畴,就是替别人办事要尽心尽力,与朋友相交要真实守信,这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石。5、来到武溪中求学,是一种全新的生活的开始,能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吗?答: 。(二)1、下面句子省略成分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3分)A、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B、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C、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D、悬泉瀑布,飞漱其间2、下面划线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有朋自远方来 B、为人谋而不忠乎C、择其善者而从之 D、不亦乐乎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译文: 。(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译文: 。4、对选文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2分)A、第三、四则主要阐述了学习方法的问题。B、第六则是说为人要终身遵守的准则,揭示了儒家所倡导的待人接物的宽容态度。C、第七则主要阐述了学习态度的问题。D、选文中有些话已成为成语,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比如第六、七、十则分别概括为:“见贤思齐” 、“任重道远”、“已所不欲,勿施于人”。5、论语在我国各方面起着非常大的影响,上至治国平天下,下至修身齐家。“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一格言讲的是学习态度。请结合文意联系自身的感悟作简要评析。(3分)答: 。2.公输 墨子(一)1、下面句子中的“之”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A、子墨子闻之(代词,指“公输盘为楚造云梯者,成,将以攻宋”这个消息) B、宋何罪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将宾语“何罪”前置) C、臣以王吏之攻宋也(结构助词,的) D、荆之地方五千里(结构助词,的)2、翻译下列句子。(4分)(1)胡不见我于王? 译文: ?(2)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译文: 。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墨子热心救世,反对战争。在得知楚将攻宋的消息后,为阻止战争爆发,昼夜兼程,不辞辛劳,赶到楚国进行劝说。B、墨子辩术高明。他先言其他,诱使公输盘落入圈套,然后一针见血,从几个方面批驳了公输盘的行为,让公输盘理屈词穷,无话可说。C、公输盘在墨子的劝说下,明白了攻宋将使自己陷入不义的境地,于是听从了劝说,主动带墨子去劝说楚王。D、这段文字以对话为主,语气时缓时急,语言长短交错,富于表现力,从中可以感受到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4、文中画线句中“吾不言”的背后隐藏着公输盘怎样的心理?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3分)答: 。(二)1、下面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A、此城危急存亡之秋也 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B、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C、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 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D、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 虽杀臣,不能绝也2、翻译下列句子。(4分)(1)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译文: 。(2)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译文: 。3、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2分)A、公输一文叙述了墨子同公输盘、楚王论辩的经过,说明楚国攻打宋国不会有好结果,促使楚王放弃攻宋。B、公输一文充分体现了墨子散文论辩性强、富有逻辑性的特色。C、墨子勇于面对问题,说服了楚王。这表面,对不义之战,要敢于斗争。D、公输一文通过对话,充分体现了墨子“民为贵,君为轻”的政治思想。4、子墨子在与楚王的最后交锋中,为什么要提及“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的情况?(2分)答: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一)1、选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3分)A舜发于畎亩之中(起,指被任用) B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安逸) C人恒过,然后能改(过去) D曾益其所不能(增加。曾,同“增”) 2、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分)A.必先苦其心志 行拂乱其所为 B.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出淤泥而不染C.舜发于畎亩之中 宋何罪之有 D.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贤于材人远矣A项“其”:都是代词,都指代“将接受大任的人”B项“而”:连词,表承接;连词,表转折 C项“之”: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不译,宾语前置标志D项“于”:介词,“给”;介词,表比较,“比”3、下面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选文第一段列举古代圣君贤臣起于微贱的事例作为论据。B、选文第二段对所举事例加以概括,得出要增长才干,必须先经受艰苦磨炼的观点。C、文章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D、选文先谈人,主要体现“死于安乐”;后论国,主要体现“生于忧患”。 (谈人体现“生于忧患”,论国体现“死于安乐”4、翻译句子:(4分)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译文: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译文: 。5、阅读第段,说出就“国”而言,“死于安乐”中的“安乐”指的是什么。(3分)答: 。(二)1、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C、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D、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2、比较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国恒亡 河曲智叟亡以应 B.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C.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安能辨我是雄雌 D. 国恒亡 则有去国怀乡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对此句理解有误的项是( )(3分)A全文只有此句是用来论证“死于安乐”的。 B此句是对历史上大量亡国事实的高度概括。 C此句是针对国君治国而言,告诫国君要居安思危,否则死于安乐。 D此句是从正面论证受磨炼的益处。 4、填空题:(2分)全文的中心句是( )。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 ) 。 (用课文词语回答) 5、本文认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炼,请你根据自己的认识,用个实例验证这个观点。(2分) 答: 。4.鱼我所欲也孟子(一)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得”含义相同的两项是( ) (3分 )A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B得之则生,弗则得死。 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D余因得遍观群书。2、选出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 ) (3分 )A、得之则生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B、舍身而取义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C、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D、二者不可得兼 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3、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译文: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译文: 。4、选出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 ) (3分 )A、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二者不可得兼”。 B、首段用“舍鱼而取熊掌”的常情来比喻“舍生而取义”的道理。 C、第二段主要用对比的方法说明不应为物欲所获而丧失本心。 D、文中运用了不少两两相对的句子,形式优美,情感强烈,说理透辟。5、作者在文中赞扬的是怎样的人?批评的是怎样的人?(2分)答:赞扬的是 ,批评的是 。(二)1、选出词义相同的一项。( )(3分)A、今:今为宫室之美 今天下三分 B、与:呼尔而与之 所识贫乏者得我与 C、已: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历三世 D、为:乡为身死而不受 或异二者之为2、选出品读有误的一项( )(3分)A、本文以“鱼”比喻为正义,以“熊掌”比喻为生命; B、“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是指“这种本性”,即“羞恶之心”;用原文句子说就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C、“此之谓失其本心。”该句中的“此”是指“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受“万钟”。 D、“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的直接原因是“生亦我所欲”、“死亦我所恶”。3、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译文: 。(2)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译文: 。4、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的深层含义是什么?(4分)答: 。5. 愚公移山 列子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惩山北之塞/惩前毖后中 B、聚室而谋曰/不谋而合中 C、寒暑易节,始一反焉/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焉 D、河曲智叟亡以应/亡羊补牢中2、翻译下列句子。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3、下列关于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开头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暗示了愚公移山的困难很大。B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的目的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C从杂然相许”和“邻人京城氏之霜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两句可看出愚公移山受到众人的拥护。D选段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4对文中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愚公之妻“献疑”,智叟“笑而止之”,这可看出两人都坚决反对愚公移山。 B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可见愚公移山受到众人拥护。 C文章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写作手法来突出人物形象。 D文章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5. 【甲】文写山的高峻、遗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神的搬山对塑造愚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6. 曹刿论战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肉食者谋之肉食者鄙,未能远谋B又何间焉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C弗敢加也万钟于我何加焉 D忠之属也属予作文以记之2、翻译下列句子。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下列关于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将战”“公将鼓”“公将驰”中的“将”字,均与“肉食者鄙”的“鄙”相照应。B.本文第二段把庄公和曹刿的不同指挥方式作了对比描述。C.“既克,公问其故”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D.本文剪裁得当,作者详写战前曹、庄二人的对话,略写战斗的场面及战后的分析。4、齐军重兵压境,曹刿问“何以战”,鲁庄公前两次回答被否定,最后一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说“可以一战。”从曹刿与鲁庄公问答的过程中,你认识到他们各是怎样的人?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7.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孰视之B.宫妇左右无不私王/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C.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徐公不若君之美也2、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2)、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3、下列对文意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面对妻、妾、客的不同程度的赞美,邹忌不盲目轻信,对别人的褒奖能理智判断,冷静思考,从中悟出道理。B、齐威王胸怀宽广,能虚心纳谏,身体力行,从而使齐国内政修明,吸引各诸侯国前来朝见。C、邹忌运用设喻的方式劝谏齐王,主要是为了铲除齐王身边的小人,从而达到广开言路、民富国强的目的。D、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启示我们说话要达到最佳效果,就要注意对象,用语委婉,还要对方可接受的方式。4、邹忌劝谏齐王的策略,高明在哪里? 8. 出师表 (诸葛亮)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宫中府中,俱为一体/百废俱兴B、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C、使内外异法也/渔人甚异之D、衡于虑,而后作/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2、翻译句子1、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2、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3.对这两段文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葛亮分析蜀汉的危急形势,意在引起后主刘禅的高度重视。B.诸葛亮指出蜀汉的有利条件是有一些忠臣志士因感念先帝之恩而愿报效后主。C.诸葛亮指出后主刘禅应和有司一起处理赏罚之事,以显示公平严明的治理。D.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提出了广开言路和赏罚严明的建议诚宜开张圣听。4.诸葛亮是如何使刘禅认识到“亲贤远佞”的重要性的? 9. 桃花源记 (陶渊明)1、选出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 )A.便舍船/舍生取义 B. 不足为外人道也/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C. 遂与外人间隔/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D.遂与外人间隔/遂迷,不复得路2、用现在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3、根据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 (2)找出文中最能反映桃源人热情好客的两个句子。 (3)根据选段内容,在下面的空格处填入适当的成语。欲脱尘网,陶渊明志寄;,欧阳修情醉滁西琅琊。(4)从第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1);(2);(3)。(5)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的诗句,文中哪句话与其表达的意思相近? (6)桃花源中人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 4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是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 B本文既然名为“记”,当然就是一篇记叙性的文章。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特点,因为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D本文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10. 与朱元思书 (吴均)1、选出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 )A.天下独绝/猿则百叫无绝 B.猛浪若奔/虽乘奔御风不以急也C.负势竞上/至于负者歌于途 D.一百许里/先生何许人也2、用现在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2)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3、根据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作者描绘异水时,抓住了 、的特点;描绘奇山,紧扣、的特征。(用自己的语言概括)(2)文中“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 (3)文中“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下列对本文的解说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与朱元思书”中的“书”是作者写的信,“猛浪若奔”的“奔”为奔驰之意。B“夹岸高山。皆生寒树”一句写映入视野的两岸山林,以“高”状山,以“寒”状树,照应“奇”字。C从结构上看,本文为总分结构。D第二段前两句写江水的清澈,着眼于静态;后一句写急流、猛浪,着眼于动态。11. 三 峡(郦道元)1. 选出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 )A.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自三峡七百里中 B.良多趣味/此皆良实C.虽乘奔御风不以急也/故虽有名马 D.属引凄异/属予作文以记之2. 翻译下列句子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3.简答第3段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 , ”的静景,也描写了“ , ”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本文写景善于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寥寥几笔,便能将景物的神韵表现出来,如只用“,”8个字,便写出了春冬之时的江水澄澈,景色明媚。作者写三峡秋景抓住了什么事物?突出了什么气氛? 4.(链接题)选出下面不是写“水清”的一项()A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B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C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D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12. 马 说(韩愈)1. 选出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 )A.才美不外见/见渔人,乃大惊 B.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死,死国可乎C.一食或尽粟一石/食之不能尽其材 D.安求其能千里也/其真不知马也2. 翻译下列句子(1)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3. 按原文填空。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 。表明千里马“不以千里称也”必然性的句子: 。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揭示本文主旨的句子是: 。 本文揭示了当时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政治主张? 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6.选出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 ( )A“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寓指能发现和赏识人才的人。B 贯穿全文的中心句是“其真不知马也”。C 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D作者认为世界上缺乏的是人才和发现人才的人。13.陋室铭1、选出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3分)A无案牍之劳形/何陋之有 B往来无白丁/其中往来种作C有仙则名/ 不能名其一处 D无丝竹之乱耳/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孔子云:“何陋之有?” 3、文中表现作者对自己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之情的语句是 , 。(2分)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2分)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表现了作者希望为国效力、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出了环境的清幽雅致。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写出了作者生活情趣的高雅。D、文章举诸葛庐、子云亭的例子,是为了说明“陋室”不陋的道理。14.小石潭记1、选出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3分)A伐竹取道/齐师伐我 B乃记之而去/停数日,乃去C如鸣珮环/四面竹树环合 D凄神寒骨/林寒涧肃2、翻译句子: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3分) 3、第一段写了 和小石潭的概貌。第二段中“皆若空游无所依”与文中“ ”相呼应,这两个句子体现了潭水 的特点。(3分)4、对文章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第一段通过一系列的动词,叙写了发现小潭的经过,在移动变换中引导读者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B文中写潭中游鱼既表达作者欢悦的心情,又侧面衬托水清。C第三段非常成功地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用北斗星的曲折和蛇的爬行来形容小溪的形状,用狗的牙齿来形容小溪的丙岸,使我们倍感形象逼真。D听到悦耳的水声,看到美丽的小石潭,欣赏着美丽的鱼儿,作者感到快乐,暂时忘掉了烦恼失意,然而眼前景物的幽深寂静又使他感到凄凉难耐。15.岳阳楼记1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A.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媵人持汤沃灌 B.去国怀乡/乃记之而去C.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予观夫巴陵胜状 D.春和景明/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3分) 3作者认为一个人应当有“ , ”的抱负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正体现了今天 的精神。(3分)4选出对文章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3分)A第二段的“异”是指不同的自然景物引发出的“迁客骚人”不同的感触,即“悲”与“喜”两种不同心境。B“衔远山,吞长江”中的“衔”和“吞”,用拟人手法把洞庭湖这一无生命之物写得极具生命之感,活灵活现地表现了“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突出了洞庭湖的气势。C文中写景并不是作者的目的,作者真正的意图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D本文全用骈偶短句,流利畅达,简洁凝练,叙议结合,文质兼美,具要很强的感染力。16.醉翁亭记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A、名之者谁/不能名其一处也 B、负者歌于途/忘恩负义C、春和景明/四时之景不同 D、游人去而禽鸟乐也/去国怀乡2、翻译句子: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3分) 3、文章开始写“山行”和“闻水声”都暗寓一个“乐”字,接着道出全文的主线“ ”;下文承“山水之乐”写出山中朝暮和四时之景,点出“ ”,使读者如入佳境;接着描绘出一幅太守与民共享山水之乐的风俗画,至全文收束处,用“ ”画龙点晴地勾画出全文的主旨。(3分)4、下列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滁人游”的欢悦情景侧面反映了太守治下的政治清明;写“滁人游”,衬托了“太守醉”。B这篇散文从山水相映之美、朝暮变化之美、四季变幻之美、动静对比之美这几方面描写醉翁亭的秀丽景色,达到情与景的交融,意与境的相谐。C“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一句表达作者仕途失意,寄情山水,与民同乐,排遣内心郁闷的思想感情。D“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意为:太守说的谁?就是庐陵欧阳修。17.伤仲永 王安石(一)1.下列句子中“其”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B父利其然也C.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D彼其受之天也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3、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泯然众人矣” ,说明了一个 的道理。4.课文标题 “伤仲永”“伤”的是方仲永由一个神童沦为“众人”的经历,并由此说明的道理是( )。A.后天的教育和自身的学习是成才的关键。B.先天的察赋在成长中的重要作用。C.物质利益毁灭人才。D.乡人称誉使人骄傲。 (二)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A.未尝识书具 即书诗四句 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蒙乃始就学C.不能称前时之闻 不以千里称也D.从先人还家 先帝不以臣卑鄙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3、“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4.对伤仲永一文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方仲永由一个神童变为一个平庸之人的原因在于他的父亲对他不加教育和培养。B.我们从方仲永这个故事要得出这样的教勺11:一个人无论先天条件怎样好,都不能放松后天的学习。C.“玉不琢,不成器。”王安石的伤仲永一文,就是用一个神童的悲剧故事说明了这个道理。D.伤仲永是一篇一事一议的议论文,作者主要议论了后天学习对人成长的重要性。 18.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1下列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组是( )(3分)A、蒙辞以军中多务 或以钱币乞之 B但当涉猎 卿今当涂掌事 C. 及鲁肃过寻阳 人恒过,然后能改 D见往事耳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3、孙权劝吕蒙读书的原因是 从文中找一个成语形容吕蒙的变化 。吕蒙的变化给你的启示: 。 4、对孙权劝学一文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吕蒙的变化说明要想让人刮目相看,一定要自己善于学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