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瓦戈医生的人道主义.doc_第1页
日瓦戈医生的人道主义.doc_第2页
日瓦戈医生的人道主义.doc_第3页
日瓦戈医生的人道主义.doc_第4页
日瓦戈医生的人道主义.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帕斯捷尔纳克的长篇小说日瓦戈医生是一部人道主义作品,它继承并发展了西方古代文学与近代文学中的人道主义精神,在解冻文学“文学应当回到伟大的人性问题上来”的基础上,使此作品的人道主义意蕴走向了更高峰。由于此部作品在人道主义方面的辉煌成就,文学界把它与双城记和九三年并称人道主义的三座丰碑。论文在阐述人道主义发展基础上,结合欧洲作品,对日瓦戈医生的表现形态加以剖析,继而把此作品的特征和双城记、九三年相对比,以来揭示此作品的人道主义意蕴。关键词:人道主义;表现形态;特征“人道主义”一词是从拉丁文humanistas(人道精神)引申来的,最早是古罗马思想家提出的,是指一种能够促使个人的才能得到最大限度发展的,具有人道精神的教育制度,这是人道主义最初的含义。虽然古希腊还没有人道主义思想体系,但是在古希腊的文学作品中却闪耀着强烈的人道主义思想光辉。古希腊神话、英雄传说描写的对象主体虽然是神和半人半神的英雄,但他们都有人一样的形体和性格,都有同人一样的七情六欲。就连万神之主宙斯也常常从俄林匹斯山上溜到山下,与人间女子偷情。英雄传说中的赫拉克勒斯完成的杀猛狮、擒野猪、扫除二十年没有清扫过的奥吉亚斯牛圈等十二件丰功伟绩,充分体现了人的价值。古希腊荷马史诗中的人道主义精神得到了更大程度的张扬。“在近代,人道主义在理论上有两个重要发展阶段。一个是文艺复兴运动时期,另一个是启蒙时期。它们对近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于用。”十四世纪初,人文主义作家以人权反对神权;以个性解放追求个人幸福反对禁欲主义;以理性反对蒙昧主义和神秘主义。初步构建起人道主义的理论体系。十八世纪西方的启蒙主义运动是文艺复兴运动的继续和发展。启蒙主义者提出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博爱和主权在民等思想,直接成为大革命时期资产阶级民主派的政治纲领的理论基础。“自由、平等、博爱”,也成了启蒙主义运动最鲜明最有号召力的旗帜。启蒙主义作家致力于构建“理性的工国”,以实现“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继承了人文主义、启蒙主义的人道主义精神。但他们却反而着力批判人性中的弱点。如萨特在间隔中写道:“你就是我的地狱”。秃头歌女中一对夫妇在一起生活了二十几年,见面时却不认识,表现了人与人心灵难以沟通。 社会主义批判地吸收了人文主义、启蒙主义的人道主义精神。但前苏联、中国都走了一段弯路。前苏联对人道主义基本上采取了否定的态度,尤其在斯大林执政时期,对人道主义进行了彻底的批判使前苏联的文学走入了死胡同。“一九五三年三月五日斯大林逝世前后起,苏联国内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开始发生剧烈变化。一九四八年苏共中央发布了一系列关于文艺问题的决议和讲话;一九五二年在苏共第十九次党代会上,马林科夫和法捷耶夫都就文学的典型问题作了发言;随后,真理报和文学报都发表了专论,批评了过去创作中的无冲突论。”而至一九五六年二月苏共二十大以后,苏联国内的形势则急转直下,这在苏联意识形态的各个领域都有强烈的反映,在文学领域内反映得尤为突出。以小说解冻为标志,涌现出一批“解冻文学”,要求“文学应当回到伟大的人性问题上来”。在文学中迅速出现了不久前还不可能面世的一些作品。如:柯涅楚克的剧本翅膀、佐林的剧本客人、杜金采夫的不是单靠面包、特瓦尔托夫斯基的长诗华西里焦尔金游地府、尼古拉耶娃的前进中的战斗、索尔仁尼琴的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叶甫图申科的诗歌斯大林的继承者们等等。鲍帕斯捷尔纳克的小说日瓦格医生也在此时在意大利出版,随后又获1958年诺贝尔文学奖金。虽然由于当时苏联最高当局及全苏批判和声讨的压力,作者声明“自愿拒绝接受诺贝尔奖金”,但充满人性的作品和对国家、民族和人类的命运有着良知的作家是不会被历史遗忘的,一九八八年一月,新世界杂志正式刊登了日瓦戈医生这部小说。因此这部与双城记和九三年并称人道主义三座丰碑的伟大作品才与众读者见面。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生所写的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一个时期,他着意刻画旧知识分子在十月革命前后的理想、希望、期待、欣喜、沮丧和失望,他们的代表人物便是日瓦戈医生。通过他们的言语和行为来肯定人性、人道主义的价值。此前对日瓦戈医生的研究著作很多,如主体命运的反思、论的悲剧精神和精神谱系探源等,但从人性、人文和人道主义角度探讨的很少,仅有历史与人性的冲突和人道主义的三座丰碑等几篇。本文不涉及中国作品,仅与欧洲的相关作品加以比较,发表一下自己对这部作品所显现的人道主义意蕴的看法和观点。一、日瓦戈医生人道主义的表现形态日瓦戈医生肯定了革命是人道的集中体现,肯定了武装保卫革命政权平定叛乱的正当和必要,反对一切形式暴力的人道主义,谴责了新的政权模式,坚决维护个人的自由民主权益,通过帕斯捷尔纳克的人道主义的表现形态都呈现在读者眼前。帕斯捷尔纳克的人道主义具体涵指有以下几点:一是描绘了拉拉屈辱的过去。日瓦戈医生是一部宣扬人性和人道主义的作品,但此前提是在当时的恶劣环境下造成的无数人的悲剧。正如欧洲文学作品如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等一样,最悲惨的莫过于女主人公的命运了。拉拉不仅是革命失败的牺牲品,也是毁坏她一生的阴险律师和无耻政客科马罗夫斯基的牺牲品。女主人公拉拉还是十六岁的中学生时便已出落得非常标致,她父亲已故,而父亲的朋友后来又成为母亲情人的有名的大律师科马罗夫斯基就利用她的天真幼稚,施展迷魂阵使她失了身,并保持关系达半年之久。纯洁的拉拉惊醒过来惊骇异常,她勇敢地脱离家庭独自谋生,去做家庭教师以求摆脱纠缠。可是科马罗夫斯基还企图趁人之危把拉回到任其蹂躏的地位。刚强的拉拉憎恨这个毁了自己一生的人,向这个奸诈好色之徒射出了复仇的子弹。拉拉的悲剧使她不仅恨科马罗夫斯基,也使她对社会产生了恐惧感。“他是她诅咒的人,她恨他。她每天想的就是这些”“她也就越发感到周围生活的可怕。生活中什么让她震惊?是雷鸣,还是闪电?不,是侧目而视和低声诽谤。到处都是诡计和摸棱两可的话。每一根线都像蛛丝一样,一扯,线便断了,但想要挣脱这个网,只能被它缠得更紧”在当时沙皇的专制或者以后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进而向社会主义过度的时期,国家动荡不安,人心惶惶,社会上各种角色纷纷登上舞台,弱肉强食的现象屡见不鲜,以拉拉为代表的底层人民很多都走向了悲剧,这不是科马罗夫斯基这样单个人造成的,这是整个国家、整个社会的造成的,在当时人性、人道主义荡然无存。作家以同情的笔调叙述了拉拉的屈辱和不幸,赞扬了她的拼死反抗和捍卫自己人格的人文主义精神,继承了俄罗斯文学中同情被污辱与被损害者的人道传统。二是表达了对自己理想中“十月革命”的颂扬。欧洲文学中描写英国革命和法国革命的作品也不乏其有,但多数作家把着眼点重点放在了血腥和暴力,对革命持批判的态度。如狄更斯的双城记,描写的弥漫法国全社会的革命狂热所造成的“恐怖”令人毛骨悚然,对法国革命持绝对的否定观点。他们对人道主义的宣扬是建立在批判革命带来的恶果基础之上的。但此作品则不然。几乎是作家代言人的主人公日瓦戈医生有过三次对革命的颂扬。第一次是在第一次大战尚在进行时强烈感受到人民的反战情绪和革命热情为驱散护士拉拉“悒郁寡欢”的神色说的:“社会主义宛如一片海洋,所有个人应该像无数溪流一样汇聚其中”,“我是非常希望能成为这种昂扬振奋精神的一部分”!第二次是在十月革命前的一次家庭聚会上,他断言:“俄罗斯注定会是争取社会主义统治的第一个国家”“没有任何其它的结局”。第三次才是被众人引用最多的赞颂“十月革命”的名言:“多么出色的手术啊!拿过来就巧妙地一下子把发臭多年的演疡切掉了!既简单又开门见山,对几百年来的非正义作了判决。”日瓦戈医生感觉舅舅他的表现变得让人认不出来了(从战场回到莫斯科后)。但两人却因为对革命的意见的不谋而合使彼此双方感到人生得一知己足已的感叹,“因为双方的想法是那样的不谋而合,两个人不时发出大声的感叹,两手抱头在房间里快步走来走去,或者跑到窗前,一言不发地用手指轻轻敲着玻璃,为这样相互理解而感到惊讶。”这所有一切基于日瓦戈对祖国人民的真诚热爱、对真理正义的热烈追求、对历史和现实的透彻了解,发自内心,自然而然。这就是他自愿留下忠心为新政权服务的原因。看看当时的残酷现实吧,无数革命者的被捕入狱,战争中死去的士兵和农民,多少家人流利失所,当然沙皇统治下的社会环境严重扼杀了如他这般有着青春活力和自由思想的人。这一切使他对革命无限憧憬和向往。他回敬那些挑拨者:“对我们的困境我感到自豪。对那些让我们变得光荣向我们奉献贫穷的人,我是尊重的。” 这说明,帕斯捷尔纳克的人道主义精神所包容不仅有对推翻沙皇专制制度、甚至有对结束贫富悬殊的私有制的衷心拥护。三是谴责了内战双方的恐怖暴力。西方具有人道主义性质的作品基本上都反对恐怖暴力(除雨果认为暴力是法国革命走向成功必须的手段外),此作品中造成的无数人物的悲剧也使作者跟多数人一样极力反对恐怖暴力。从莫斯科向乌拉尔迁徙途中的见闻,尤其是被迫扣留在游击队里的亲身体验使日瓦戈的思想产生激变。他谴责了极“左”派过火的政策,例如“粮食征购队”对农民利益的损害,对抗拒者的镇压等。他更谴责“白军和红军比赛残酷。”内战使得城市乡村变成废墟,民众流离失所。白军煮活人,剥人皮,砍掉俘虏的手、腿,驱赶他爬回游击队带去恐吓。一个游击队员因为手上“沾满”“老爷、军官”的鲜血而神经错乱,白日见鬼,为害怕白军报复在“一阵无法克制的悲伤中”手刃钟爱的妻儿家少四口。红军也与白军同样“扎死受难的敌人”、枪毙投靠白军的士兵,没完没了地杀人。这种情绪反映出日瓦戈并不理解在外国武装干涉者和国内残余反动武装相互勾结妄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时,采用暴力还击的必要。在当时那种情况下,对待外国武装干涉者和国内残余反动武装采取一定暴力反击是应当的,一味的妥协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这是作者与以前相比是一退步,起码相对于雨果是一退步。(雨果的九三年)四是批判的人心的不古。在欧洲文学中也不乏这样的例子出现,如巴黎圣母院中的副主教、德伯家的苔丝中的亚雷等,他们摧残了了女主人公的贞洁和生活,他们就是活着的魔鬼。日瓦戈医生中刻画了除了万死不能赎其罪的大律师科马罗夫斯基外,对别的人物也颇用笔墨。在日瓦戈医生从莫斯科向瓦雷金诺迁移的火车上有个叫瓦夏的劳役工。他的经历更让人心痛。“瓦夏的叔叔没有提出一定回来的确实保证,沃罗纽克就不能放他出去。叔叔和婶娘于是就提出把侄子留下来作担保。沃罗纽克这才同意了。瓦夏于是被关了进去,叔叔被放了出来,可是叔叔和婶娘从此就没再回来。”就这样一个可怜的孩子被自己的亲叔叔和婶娘欺骗了。可见在当时真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但这也有点无可厚非,当时新政府刚刚建立,外国入侵者和国内反叛军勾结,内忧外患,新政府为了维护国家政权政府使用了非常政策,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为了活命和生存可以使用一切手段,就连日瓦戈医生也有过偷木取暖的经历,何况那些市井小人呢。可见人道主义的存在与否,与环境有着莫大的关系,但毕竟是这些人使人性消失不见踪迹。帕斯捷尔纳克对这些丧失人道主义的人批判的同时也没有把他们隔离出来,可见他也注意到了当时环境的重要性。五是全力塑造了独善其身的“思想者”的形象。帕斯捷尔纳克在女性和革命的观点上如果不是独具一格的话,在反对独裁统治、强权压制、捍卫人的主体意识、独立精神、自由思想上绝对是自己创新和高度成就的亮点。日瓦戈是作家同情与肯定的人物。他秉赋高,资质不凡,教养他的不仅有父母早亡的不幸身世,基督福音的博爱精神,还有渊博的文、史、哲和自然科学知识。他的一生自觉地遵循两个原则:一是“以善为善”,执着于身体力行地贯彻博爱精神,要在实际生活中做些对社会有益的事。为此,他选择了医生职业。无论在一次大战期间、内战期间、无论在莫斯科、远东,也无论在平时或被绑架到游击队里,他都以其高超的医术履行着救死扶伤的天职。一是祟尚自由,坚决维护人的价值、尊严。为此,他在社会大变革中,既不迷信权威,也不屈从强权,始终洁身自好、正直不欺,头脑清醒、特立独行,不顾利害地服从内心的自由意志。他和操生杀大权的游击队长唇枪舌战,指出:“共同完善的观点”“离现实还很远,可仅仅为了这些议论,人们就血流成河,目的抵偿不了手段”。公开宣称:“我假定你们是俄国的解放者,可我对你们还是不感兴趣。”即使是最要好的朋友戈尔东和杜多罗夫,对他们违背良心与“官方”一致的公式化的谈话,他也一针见血地指出:“我听你讲到流放的时候你如何成长、如何受到再教育时感到非常难受。这就像一匹马说它如何在驯马场上自己训练自己。”就是为了避免这一点,他放弃行医去干卖苦力的活计。这在以古拉格群岛为标志的恐怖的三十年代,需要何等的磊落胸怀、道德勇气!帕斯捷尔纳克通过主人公表达出了自己对知识分子、对革命、对暴力、对人的思想的观点,他觉得捍卫人的主体意识、独立精神、自由思想和以善为善、祟尚自由、坚决维护人的价值、尊严比什么都重要,日瓦戈医生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思想便是作者所揭示的人道主义的又一内涵:便是对个人的人格尊严、思想自由的坚决维护。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生通过自己独到新颖的表现形态,把人道主义意蕴以不同与传统的形式表现在生活、生命、爱情和革命等方面,从而使自己心目中的美好的人文主义世界勾画出来,完成了对传统人道主义作品的超越。二、三座丰碑特征之比较双城记、九三年和日瓦戈医生三部文本写作的年代,从1859年到1874年,再到1953年,前后相距百年。它们描绘蔚为壮观的、重要的历史事件,在文学领域为人道主义树起了三座丰碑。狄更斯的人道主义以“温和”为特征。我们在过去评论的基础进行深刻分析:首先,我们仍要坚持“否定之否定”,即否定狄更斯对法国革命的否定。法国革命对人类的功绩不容抹煞、暴力革命的原则不容怀疑。其次,我们又要肯定在狄更斯的否定中所包容的合理成份、正义因素。狄更斯描写的弥漫法国全社会的革命狂热所造成的“恐怖”以及革命报复的残酷,连法国革命坚定的拥护者雨果也不能不痛心疾首。而且,狄更斯对新、老压迫者同样下场的揭示也不至是作家惩恶扬善的主观愿望,而是寄寓着黑格尔所论证的“合理的必然是存在的”的历史预见。罗伯斯庇尔的结局是其佐证。也就是说,早在一百多年前,狄更斯借助于本民族的历史经验就已洞若观火地揭露并批判了法国革命即欧陆式政治模式的负面效应,狄更斯“温和”的人道主义所显示的极强的历史穿透力不是令我们这些后人自愧弗如吗?雨果的人道主义以“革命”为特征。“他的写作在双城记之后,却又高高擎起了法国革命的旗帜,激情满怀地礼赞它在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伟大功绩,毫不含糊的捍卫暴力革命的伟大法则,揭示出它始终是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获得解放、走向新生的重要途径之一,这是雨果人道主义的第一贡献。”尤其可贵的是雨果的阐释 “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还有一个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的思想,也就是“革命即人道、人道即革命”的思想,它不仅是对“九三年”这段历史公案的了结,而且是首次如此清彻透辟、明白无误地传导出清算了“欧陆革命模式”的负面影响的法国革命的思想精髓。时至今日,它仍有其现实针对性、历史前瞻性。帕斯捷尔纳克的人道主义是维护个人主体精神的人道主义。帕斯捷尔纳克在对待暴力革命问题的态度上与狄更斯相近(文本曾描绘日瓦戈一家人在远东漫长的冬夜围坐在昏暗的煤油灯下聚精会神的阅读双城记的情景),这是他在雨果立场基础上的退步。然而,帕斯捷尔纳克在反对独裁统治、强权压制,捍卫人的主体意识、独立精神、自由思想上,反映出20世纪精神文化的最大特点,也可以说是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它的高度成就。因为,肯定和高扬个体的主体性是对20世纪反历史的典型的时代征候的最强有力的批判。这既表现在对第一次大战帝国主义甚嚣尘上的战争宣传上;又表现在对第二次大战法西斯主义煽动起的战争狂热上;还表现在对前苏联“斯大林模式”摧残、扼制人性自由上。从这个意义上说,文本的思想具有时代的尖端性。 交叉比较显而易见,三位作家的人道主义各具个性。狄更斯既对法国革命表示理解和同情,又视革命为“浩劫”,是充满“仁爱”精神的、反对一切形式暴力的人道主义。雨果正面肯定了革命是人道的集中体现、肯定了武装保卫革命政权平定旺岱叛乱的正当和必要,同时又批判了以“革命”的名义不施人道的暴力恐怖,是革命与人道统一、以人道为革命的前提与归宿的人道主义。帕斯捷尔纳克的人道主义要复杂得多。在肯定革命即人道的问题上与雨果相似,又在反对一切形式暴力问题上与狄更斯一致,还在谴责新的政权模式、坚决维护个人的自由民主权益上构成自身特点。三、结语日瓦戈医生这部殊荣备享、毁誉纷呈的史诗性巨著,是20世纪俄罗斯文学留给世人的一部经典。日瓦戈医生里所涵盖的这一切历史事件似乎都可以满足企图领略历史沧桑的人们的渴求。自1957年在意大利首先问世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深切关注,或冷落、批判,或赞誉、推崇,但却无法改变它的存在。它塑造的日瓦戈这个形象,不仅是知识分子的典型,更重要的是人性的象征。在帕斯捷尔纳克的人道主义世界里,心灵、艺术、美、大自然可以浑然一体,人与大地和宇宙紧紧相连,通过这部作品,不仅打破了苏联对人道主义的全盘否定,也促使人道主义主义从“批判人性中的弱点”走向了“回到伟大的人性问题上来”的正规,使人道主义走向了新的辉煌。同时,为社会主义大国中国对资本主义人道主义的批判继承提供了经验。日瓦戈医生这部作品,因它深刻的、丰富的人道主义意蕴和内涵曾一度在俄罗斯国内外文学界引起强烈的反响,并一度延伸至整个欧洲,经过沧桑岁月的洗礼,它仍是各国畅销的书籍之一,其人道主义已永驻人们的心田,也因为它的这一点,使它更能与世长存。 注释:1人道主义,南阳理工学院党委宣传部下达文件,2003年3月16日。2韩广信文化与人道主义,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