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晁福林先生总结春秋时期礼的发展变化主要表现在:首先,人们对于礼的重要性质有了明确认识。在贵族中,无论哪个层次,都对礼高唱赞歌,至少在口头上都不敢亵渎礼仪,他们都把礼作为巩固自己的地位或图谋发展的重要工具。其次,各种礼仪逐渐下移,即使卿大夫的僭越,也未尝不是礼仪下移的一种表现。再次,礼制逐渐系统化与理论化,仪礼礼记等书虽然在春秋时期尚未成书,但礼书中的许多内容则形成于春秋时期。复次,仪、法两者逐渐从礼中分离出来,但它们与礼又有着密切联系,反映了不同的阶级和阶层对子礼的不同要求。最后,春秋后期,礼在社会中的作用实际上有所减弱,尽管社会上守礼、复礼的呼声仍然很高,但礼的颓势却未逆转。总之,在不同的礼仪场合中,俎的放置方位各有明确的限定,且俎中所盛的肉食,种类不同,形式各异,这使俎的名称和功能也有了不同的划分。另外,俎所盛牲肉还具有生熟之分,仪礼乡饮酒礼记:“其牲,狗也,亨于堂东北。俎由东壁,自西阶升。”郑注云:“亨狗即孰,载之俎,馔于东方。”贾疏曰:“亨狗于东方,孰乃载之于俎,馔陈于东壁,”是俎盛熟食之例。腥俎用于祭祀供奉之用,熟食之俎则用于人的食用。周人在进行聘射宴享及祭祀之礼时频繁用俎,在这些礼仪活动中,存在着“彻俎”、“归俎”的行为,可以说就是俎实这种象征意义的表达方式。“彻俎”可见于以下一些记载,如:仪礼乡饮酒礼:司正升自西阶,受命于主人。主人曰:“请坐于宾。”宾辞以俎。郑注曰:请坐者,将以宾燕也。俎者,肴之贵者。辞之者,不敢以礼杀当贵者。仪礼乡饮酒礼记:彻俎,宾、介、遵者之俎,受者以降,遂出授从者。主人之俎,以东。“彻俎”一般都在献酬之礼和祭祀之仪结束后进行,而只有彻俎后,人们才能坐下来进行以亲和友好为目的燕饮活动。可见,俎食在周人的礼仪活动有其深刻的含义。俎食有贵贱等级之分,“凡为俎者,以骨为主。骨有贵贱。殷人贵髀,周人贵肩。”是其证。另仪礼乡射礼云:“宾俎,脊、胁、肩、肺。主人俎,脊、胁、臂、肺。肺皆离。皆右体也。进腠。”郑注云:“以骨名肉,贵骨也。宾俎用肩,主人用臂,尊宾也。右体,周所贵也。若有尊者,则俎其馀体也。”可见周人在对牲肉的处理上有贵骨、贵右、贵肩的特点。因此俎实在聘射宴饮等礼仪中就转变成了尊卑贵贱的象征,是确定人们身份等级的一种媒介。如仪礼乡饮酒礼记载:“宾俎,脊、胁、肩、肺。主人俎,脊、胁、臂、肺。介俎,脊、胁、肫、胳、肺。”从中可知,宾最贵,主人次之,而介最贱,从宾到介,通过各自俎实的不同使贵贱之等得以区分。从仪礼中可见,觯、爵在周人的宴飨祭祀中出现的相当频繁,且有尊卑之分,仪礼乡饮酒礼记载:“献用爵,其他用觯。”郑注曰:“爵尊,不亵用之。”贾疏首肯其说,云“献宾、献众宾等皆用一升之爵,至酬及旅酬之等皆用三升之觯。以献为初相敬,故用爵,以酬之等皆用为相劝,故用觯”。可以推断,爵、觯这两种酒器在周代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在先秦时期,风俗的形成与礼制有着密切的联系,与礼之间有时候很难分离,有些俗就是礼,有些礼也就是俗。而在以礼乐制度闻名的周代,这个特点表现的愈加明显,尤其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礼与俗的界限已不易严格分开,礼的俗化和俗与礼交合,构成了春秋战国时期最有特色的文化现象。这个时期的俗更可以称为礼俗,所谓礼俗,即以礼节俗,习俗中有礼的成分。而饮食风俗属于社会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周代,饮食习俗同样具有与礼制紧密结合的特点。在周代,养老礼还与很多饮食礼仪相关,礼记王制载:“凡养老:有虞氏以燕礼,夏后氏以飨礼,殷人以食礼,周人修而兼用之。”可见,周人通过兼用燕礼、飨礼、食礼等不同的饮食礼体现尊长敬老的精神。此外,周代的乡饮酒礼也以尊长敬老为宗旨。史载孔子“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注引孔云:“乡人饮酒之礼主于老者,老者礼毕出,孔子从而后出。”是乡饮酒礼这一特点的明证。又如周礼地官党正云:“国索鬼神而祭祀,则以礼属民而饮酒于序,以正齿位。壹命齿于乡里,再命齿于父族,三命而不齿。”郑注云:“党正饮酒礼亡,以此事属于乡饮酒之义,微失少矣。”孙怡让也认为:“谓行乡饮酒之礼于党学之序也。”以正齿位,就是确定长幼之序。又礼记乡饮酒义载:“乡饮酒之礼,六十者坐,五十者立侍以听政役,所以明尊长也。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所以明养老也。民知尊长养老,而后乃能入孝弟,民入孝弟,出尊长养老,而后成教,成教而后国可安也。君子之所谓孝者,非家至而日见之也,合诸乡射,教之乡饮酒之礼,而孝弟之行立矣。”礼记经解云:“乡饮酒之礼,所以明长幼之序也。乡饮酒之礼废,则长幼之序失,而争斗之狱繁矣。”综合而言,乡饮酒礼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令人们明长幼之序,立孝悌之行,从而使社会和睦安定。总之,周人通过多种方式,如对后代的言传身教、对老人日常食饮的特殊照顾、制定相关饮食礼仪等等,确立长者备受尊崇的社会地位。同时,统治阶层也利用尊长敬老这一社会风气,达到稳定自身统治的目的。另外,在周代,周人的养老已从习俗向礼仪化、制度化方向发展,在敬老的礼仪中,老年高级官吏始终是敬老的重点和敬老活动的重要内容。中国风俗史两周卷陈绍棣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 年,第 349350 页。时至战国,如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所说:“夫少者侍长者饮,长者饮,亦自饮也。”又云:“鲁人有自喜者,见长年饮酒不能釂则唾之,亦效唾之。”又云:人有少者欲效善,见长者饮无余,非斟酒饮也,而欲尽之。”韩非子所载表明在战国时期,少者侍饮之礼虽还存在,但已趋向于僵化、形式化。失去了原有的恭谨肃穆的气氛,尊老的内涵也发生了变质。当然,我们不能因此就认为战国时,人们不再尊长敬老,而只能说此时已缺乏相应的礼制保障。这与战国时期礼坏乐崩的整体时代背景是密切相关的,在周礼被破坏无余的条件下,区区侍饮之礼的尊老含义被大打折扣也就十分正常,不足为奇了。周礼的种类说法多样,礼记王制云:“六礼:冠、昏、丧、祭、乡、相见。”大戴礼记本命载:“礼义者,恩之主也。冠、昏、朝、聘、丧、祭、宾主、乡饮酒、军旅,此之谓九礼也。”见于仪礼的则为十三礼,分别为士昏礼、士冠礼、士相见礼、乡饮酒礼、乡射礼、燕礼、大射仪、聘礼、公食大夫礼、觐礼、丧服、士丧礼、既夕礼、士虞礼、特牲馈食礼、少牢馈食礼、有司彻。周礼春官大宗伯中为五礼,分别为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仪礼中的礼多限于士阶层,因此虽名目繁多却并不全面,大宗伯中五礼之说虽简要但包含甚广,而六礼、九礼可以说已包含于大宗伯中的五礼中。因此,周代的礼制,周礼春官大宗伯之说最具有概括性和代表性。周代还有饮酒礼,除仪礼乡饮酒礼对其有详细记载之外,还可见于其他多种史料记载,如康王时高卣盖铭文“ (唯)十又(有)二月,王初 (祼)旁,唯还,在周。辰才(在)庚申王 (饮)西宫”唐兰先生认为其中“ (饮)”为举行饮酒礼。唐兰: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征,中华书局,1986 年,第 133134 页。穆王时器 簋“ (唯)六月既生霸,穆王才(在) (方)京,乎(呼) (渔)于大池。王 (饗)酉(酒)”唐兰先生认为飨酒为合众饮酒之礼。同上,第 363364 页。以及共王时器 鼎“丙午,天君卿(饗) 酉(酒)”同上,第 440 页又如晏子春秋外篇第八载:“晏子没十有七年,景公饮诸大夫酒。”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载:“季氏饮大夫酒,臧纥为客。”左传成公十二年载:“享以训共俭,宴以示慈惠。共俭以行礼,而慈惠以布政。政以礼成,民是以息,百官承事,朝而不夕,此公侯之所以扞城其民也。”礼记经解:“乡饮酒之礼,所以明长幼之序也。乡饮酒之礼废,则长幼之序失,而争斗之狱繁矣。”乡饮酒礼中的宾、介在其他文献中也有反映,国语鲁语下云:“公父文伯饮南宫敬叔酒,以露睹父为客。”韦昭注云:“礼:饮,尊一人以为客也。”露睹父就是大夫阶层的这种饮酒礼指定的尊贵的宾客,而介也必定存在,只是未作说明。礼记乡饮酒义云:“主人拜迎宾于庠门之外”郑注云:“庠,乡学也。州、党曰序。”乡饮酒礼行在乡校。诗经豳风七月云:“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毛传云:“公堂,学校也。”七月描写的就是乡人在年终岁尾聚会乡校,饮酒燕乐的场景。左传昭公元年载:“夏四月,赵孟、叔孙豹、曹大夫入于郑,郑伯兼享之。乃用一献。赵孟为客。礼终乃宴。”是一献之证乡饮酒礼在献酬之礼结束后,都载有众宾脱履燕坐的礼节,其目的是“至此盛礼俱成,酒清殽干,宾主百拜,强有力者犹倦焉。请坐者,将以宾燕也”,“是相亲之心也”。也反映了燕礼、乡饮酒礼的献酬之礼为立行,并且同样很辛苦。仪礼乡饮酒礼郑注云:“钟鼓者,天子诸侯备用之,大夫、士鼓而已。”但马承源先生指出,周代贵族阶层的用钟标准为:天子四组,诸侯三组,卿大夫两组,士一组。在春秋以后,钟的使用也很混乱。马承源:中国古代青铜器,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年,第 25 页。可见卿大夫和士也可以有钟鼓之乐。周代贵族这种宴饮有乐的特点从出土的青铜乐器中也可得以体现,这类乐器最著名的莫过于战国早期的曾侯乙墓编钟,此外,春秋后期的子犯编钟铭文云“孔淑且硕,乃苏且鸣,用宴用宁,用享用孝”,刘雨、卢岩编著:近出殷周金文集録,中华书局,2002 年。春秋后期王孙诰编钟铭文云“阑阑苏钟,用宴以喜,以乐楚王、诸侯、嘉宾及我父兄、诸士”,刘雨、卢岩编著:近出殷周金文集録,中华书局,2002 年。皆是卿大夫阶层宴会场合用编钟奏乐的证明,但也不能排除僭礼的因素,即超出了规定的两组定制。王晖先生指出:周代礼仪崇尚古风还表现在宴饮宾客之中。上古的玄酒明水不仅用在郊祭大飨等祭礼中以表示隆重的祭祀,而且也用在宴饮宾客等礼仪活动中。王晖:商周文化比较研究,人民出版社,2000 年,第 408 页。这正是饮食礼仪反朴归真特点的一个极好反映。“离开等级制度就没有周礼”,金景芳:中国奴隶社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年,第 152 页因此,在礼乐文明鼎盛的西周时期乃至春秋时期,等级性都是其社会的最具代表性的特征,左传昭公七年载:“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皁,皁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马有圉,牛有牧,以待百事。”正是这种特征的真实说明。 在中国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中,礼乐文化已有相当长的历史。相传在五帝时期,礼乐文明己经萌芽,此时期若干礼的要素(如礼仪、礼器、礼制等)已出现并渐次形成。龙山文化时期,古代中国己进入礼制时代。考古学者在对龙山文化时期的墓地发掘中发现,墓中的随葬品随墓大、中、小规模而呈金字塔比例递减,且不同的墓有不同的陪葬品。高炜先生在对龙山墓地研究的基础上,得出如下结论:礼制形成于龙山时代,而且作为中华文明固有的特点之一,礼乐制度同城市、文字、金属器、礼仪性建筑等要素一样,是中国进入文明时代的一项标志。24何谓“礼”?许慎说文示部:“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鳖,矍,亦声。”说文登部:“矍,行礼之器也。从豆,象形。”按:“礼,履也。”此外,荀子大略有:礼者,人之所履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云:“周易序卦传:履,足所依也。引申之,凡所依皆曰履。此假借之法。屡,履也。礼,履也。履同而义不同。”按:“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矍。”礼有五经,莫重于祭,故礼字从示。矍者。行礼之器。许慎揭示出礼与原始宗教祭祀在发生意义上的关联性。此后郑玄又将“礼”释为与“醛”相通,见于仪礼士冠礼注,其中说:“礼于昨”,郑注:“今文檀作酸”;又士昏礼:“宾如授,如初擅”,郑注:“古文檀为醋”。后有学者综合许慎与郑玄的说法,将甲骨文中的“鳖”释为“擅”认为“橙”最初指“奉神人之器”,“又推之而奉神之事通谓之礼”,即“礼”最初是指以器皿盛两串玉祭神灵,后来兼指酒献祭神灵,其后以“礼”指一切祭祀神灵之事。25综上而得,礼即表现一种对先祖圣贤、国家社翟的种种感情。既然礼与对神灵的祭祀有关,礼是否就起源于祭祀?有关礼的起源,早在先秦诸子时期就备受关注。后来,学术界的研究存有多种说法:礼起源于风俗说;礼起源于宗教说;礼起源于制欲说;礼起源于祭祀说等。但是由于每一种说法都符合礼制史的部分实际,或者符合某一种礼制,各家都自成一说。这似乎可给我们一种启发,礼的形态千差万别,林林总总,若立论的角度或选取的对象不同,某一种礼的具体起源也将不同。因此,对乡饮酒礼礼起源这一问题的探讨,绝不可采取一种武断的方式。就目前所看到的较为可靠的文献资料而言,孔子关于“礼之初”的论述应当最早:夫礼初也,始于饮食。太古之时,烙泰掌豚,污禅杯饮,责样土鼓,犹可以致敬鬼神。及其死也,升屋而号,告曰:“高!某复!”然后饮腥宜熟。形体则降,魂气则上,是谓天望而地藏也。故生者南向,死者北首,皆从其初也。(孔子家语问礼)。此外,在礼记礼运中有同样的记述: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潘黍牌豚,污尊而杯饮,釜样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及其死也,升屋而号,告曰:“皋!某复!”然后饭腥而笠孰,故天望而地藏也。体魄则降,知气在上,故死者北首,生者南乡,皆从其初。由此窥见,孔子也认为礼起源于祭祀。从考古发掘来看,原始人类食用烘熟的黍米、烤制的小猪或是在地上挖坑制成的酒蹲中的酒,所有这些都是为了祭祀之用。在这个基础上,从三代文化的角度谈乡饮酒礼的起源,将得出如下结论:乡饮酒礼礼起源于原始的祭祀。在距今4500一4000年的龙山文化时代礼制形成的基础上,夏朝不但存有其独有的礼制,孔子称之为“夏礼”,存在用于祭祀的礼仪活动,而且有了新的发展,并与后来的“殷礼”、“周礼”并列。26夏代的礼乐文化,由于书网有间,文献不足,迄今难知其详。近些年来,考古研究的发现可为研究夏礼提供有利的文献佐证。礼记表记载孔子言:“夏道尊命”。这种对“命”的尊重和敬畏源于原始人对自然的敬畏。夏代时期社会生产力水平仍然十分低下,人们的认识水平也被局限于一定的水平之内。这“决定了精神生活的样式,也就决定了礼的纯朴。”周代社会对后代的教育和培养主要是在学校中进行的。学校是教育的重要场所。西周时期的学校,历经夏、商二代的发展已初具规模,分为国学和乡学两大系统。国学即设于王城和诸侯国都的中央官学,乡学则是设于乡、州、党等郊外地方行政区域中的地方官学。关于国学,在宗周有“学宫(辟雍)”、“射庐”、“大池,、“浮宫”等形式。关于乡学,据孟子滕文公上称:“设为库序学校以教之:库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库,学则三代共之。”朱熹说:“库以养老为义,校以教民为义,序以习射为义,皆乡学也。学,国学也。共之,无异名也。伦,序也。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此人之大伦也。库序学校,皆以明此而已。”礼记学记亦有:“家有塾,当有库,术有序,国有学”的记载。这些教育机构在周代都是练习射艺和举行射礼的场所。其中序是乡射礼举行的场所,据郑玄仪礼目录说,每年的春秋两季,州长都要在州的学校,即序中举行乡射礼。在城中的学宫中或近郊大学中举行的射礼即大射礼。仪礼乡射礼记:“君国中则皮树中,于郊则间中。”郑注:“国中,城中也,谓燕射也;于郊,谓大射也,大射于大学。”即燕射,大射则在大学中举行。韩诗说说:“辟雍者,天子之学所以教天下春射秋飨。”(大雅灵台正义引五经异义)又白虎通辟雍曰:“大学者,辟雍,乡射周代,在举行射礼之前要先举行乡饮酒礼。周礼地官乡大夫曰:“三年则大比,考其德行、道艺,而兴贤者、能者。乡老及乡大夫帅其吏与其众寡,以礼礼宾之。”乡大夫首先要以主人的身份在乡学与州学与贤能之士饮酒,以示对人才的尊重,以便于形成一种尊重人才的风气,此种饮酒礼仪称为乡饮酒礼。酒在人们日常的交际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 酒文化是以酒为特质载体,以酒行为为中心的独特文化形态。由 于生活习惯、历史背景、传统习俗、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和 社会规范等的不同,中(主要指汉民族)西方(主要指英语 国家)的酒文化呈现出风格迥异、丰富多彩的民族特性。 除酿酒原料、酿酒工艺及酒产品方面的差异,饮酒文化在中西方的差异可以看成是酒文化的核心差异,这种差异与中西方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的文化渊源有紧密联 系。 对中西方饮酒行为文化进行比较研究,颇有意义。中国文化渊源及饮酒行为 据考古发现,中国酒已有 7000 年的历史。 有文字记载始于夏朝,距今也有 4000 多年的历史。千百年来,酒便 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浸润着华夏儿女的文化取向:即 所谓无酒不成礼、无酒不成席。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思想及道家思想。儒家入世、道家出世。 儒家讲先天下之忧而忧,道家认为政治渺小艺术永恒。 对儒家而言,“礼”是儒家的道德规范,指人们的行为 规范、规矩、礼节等。 酒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饮酒活动的 道德规范,长期以来对中华民族饮酒者的内心修养起到了重要作用 1。 在儒家先哲们看来,酒主要是礼仪的象征,他们把饮酒行为视为学礼、施礼的过程。 酒与礼的结合,是从早期社会的祭祀活动开始的,随后人们把供奉酒 水作为尊祖敬神的祭祀之礼,应用到现实社会政事中。 “礼”的内涵不断延伸,最终演变成为一系列对社会成员 进行等级身份定位的政治伦理秩序。地方乡里长幼有序、尊长卑少的饮酒习俗; 在官场饮宴活动中则转化为爵秩 有等、尊贵卑贱一系列严格的礼仪戒规及宴饮禁律 2。中国是礼仪之邦, 这种礼仪文化在与酒有关的汉字 中也多有反映,如:“酬”,“主人敬客也”,是主人向客人劝酒;并逐渐形成与酒有关的酒令、酒歌、酒舞等专门的文 艺形式,不少地区仍有以歌劝酒和且歌且舞且饮等习俗。酒的实用主义入世倾向也十分明显。 商务文化中则更是 必不可少的一种交际方式或者说饮酒在商务宴请中就是工作的一部分。 因此,酒是社会的酒,酒事即人事。中国酒文化实质上是以道德规范为中心的文化,以儒家为主导的中国传统酒文化看来,内省式的道德修养寓于酒行为也高于酒行为。孔子曰“唯酒无量,不及乱”,就是说各人饮酒的多少不能有具体的数量限制,以饮酒之后神志清晰、形体稳健、举止如常态为限度。“不及乱” 即为孔子鉴往古、察当时、戒来世而提出的酒德标准 3。2000 多年来,儒家所倡导的酒德、酒礼思想,对于抑制酗酒闹事、醉酒伤身,发挥了积极作用,儒家酒德、酒礼 思想的政治教化,使得中国酒文化沿着礼仪化方向发展。 道家爱酒,与其自由逍遥、自然恬淡的人生观紧密相 关。道家美学精神更与酒结下了天生的缘分,道教的炼丹 术则为中国蒸馏酒的诞生提供了技术条件。 文人墨客假 借酒精的作用,活跃了思维引发了诗文的意境,在艺术的王国中,道家特有的挟自由精神的酒文化,对艺术家的惊 世骇俗之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草书张旭,人称“草圣”, 系“饮中八仙”中的成员之一,其得意之作多写于酒酣之 后。可以说,在琴棋书画、戏剧歌舞、诗词歌赋及其他文学 100 酿酒科技 2010 年第 6 期(总第 192 期) LIQUORMAKING SCIENCE TECHNOLOGY 2010 No6(Tol192) 作品中无不飘逸着浓浓酒香。 魏晋时 期的“竹林七贤”独 尊老庄,借酒表达了对礼法社会的不满和反抗,在一般情 况下不敢说的话、 不敢做的事, 通过酒的媒介都说了做 了。 道家人生哲学所体现的这种酒文化即自由精神,与儒 家所倡导的酒礼酒德大相径庭。 在强调礼仪纲常、伦理秩 序的儒家文化占主导地位的中国封建社会里, 这种自由 精神正好作为一种有益的互补,强调主体的自由意志,强 调用艺术的眼光看待宇宙自然、社会人生诸问题4。 此 外 ,我 国 传 统 医 学 笃 信 “酒 为 百 药 之 长 ”,酒 具 有 “通血脉, 散湿气”,“行药势, 杀百邪恶毒气”,“除风下 气”,“开胃下食”等作用。 传统医学认为,酒为水谷之气, 味辛甘,性热,入心、肝二经,适量饮酒有畅通血脉、活血 行气、祛风散寒、健脾胃及引药上行、助药力之功效。 在中国,酒常常被当做一种工具。 所谓“醉翁之意不 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知心而寓之酒,人 们更多的是依靠饮酒而追求酒之外的东西。 酒在中国人 眼里更多的是被当作一种交际的工具。 所以在中国的酒 文化中, 相对缺乏对于酒本身进行科学而系统的理论分 析和品评,更在意饮用它后带来的美妙作用。 2 西方文化渊源及饮酒行为 英语中有许多与汉语“酒”相对应的词,但都不能完 全相对应。 Alcohol 原指酒精,现在泛指任何含有酒精能 醉人的饮料,像葡萄酒、啤酒、烧酒等。 Drink 通称包括酒 的各种饮料,也可特指酒。 Liquor 、spirits 指的是非发酵的 烈酒及蒸馏酒。 Wine 源于拉丁语 vinum ,一般指发酵过 的葡萄酒等果酒。同样西方的酒也有很长的历史。考古学 家考证, 人类在 10000 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开始了葡萄 酒酿造。 通常认为,葡萄酒起源于公元前 6000 年的古波 斯,那时有了葡萄种植和葡萄酒酿造。 西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希腊罗马文化和基督 教文化。在西方,酒文化和希腊、罗马神话不可避免地相 互影响、相互交融。英语中一些关于酒文化的词语也打上 希腊、罗马神话的烙印,这是中国酒文化无法对应的。 例如,希腊神话中的酒神狄奥尼索斯(Dionysus),在罗马神 话中称巴克斯(Bacchus)。 而中国仅有类似杜康造酒之类 传说, 没有酒神这种说法,酒神在中国指的是酒量大的 人, 与神话无关。 酒在西方被认为是酒神赐予人们的礼 物,也是人们丰收的象征。古罗马诗人贺拉斯说:“酒是可爱的,具有火的性格、水的外形”。 圣经记载道,耶稣基督在最后的晚餐把葡萄酒分给门徒,并且告诉他们,葡萄 酒是自己的血,让人们记住他是为了替人们赎罪而死的。 因此,英语中的酒含有丰富的宗教意义,许多著名的葡萄 酒都可以在中世纪的修道院找到源头。 在不少西方人眼里,酒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品,拥有魅 力和生命,而葡萄酒更是其中的代表。 美国作家威廉杨 格曾经说,一串葡萄是美丽、静止与纯洁的,一旦压榨后, 它变成了动物,有了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深海矿产资源勘探技术深海矿产资源勘探技术装备研发与培训与考核报告
- 2025年航空货运市场格局分析与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 篮球场合同合作合同范本
- 粪肥运输合同协议书模板
- 电池置换合同协议书模板
- 门窗厂投资入股合同范本
- 生产经营权转让合同范本
- 精装房装修出租合同范本
- 高标农田服务协议书模板
- 江苏叉烧酱采购合同范本
- 新版《医疗器械经营质量管理规范》(2024)培训试题及答案
- 糖尿病的治疗模板
- 职业培训机构收费及退款政策管理制度
- 生态园区建设施工合同要点
- 事业单位法人证书丢失管理改进措施
- 生理学课件全套课件
- 心内科叙事护理
- 农药采购项目方案投标文件(技术方案)
- 《正弦、余弦函数的性质-第一课时(周期性和奇偶性)》名师课件2
- 2024年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全程电子课本
- 设备吊装作业施工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