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文学思想基本上是以儒家的思想为主体.doc_第1页
苏轼的文学思想基本上是以儒家的思想为主体.doc_第2页
苏轼的文学思想基本上是以儒家的思想为主体.doc_第3页
苏轼的文学思想基本上是以儒家的思想为主体.doc_第4页
苏轼的文学思想基本上是以儒家的思想为主体.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章 蘇軾的文學思想基本上是以儒家的思想為主體,而把佛家 思想及道家思想作靈活的運用,然後再進一步把這三種思想溶合在一起,成為獨特的東坡風格。他主張文章要順其自然,在他一篇答謝民師書中的評論文章說:“大略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但行於所當行,常止於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橫生”所謂 行於所當行,常止於所不可不止 ,正是順其自然的意思。所以東坡的文章通常沒有固定的形態,如前赤壁賦與後赤壁賦在短短的幾個月中,對赤壁的感觀已不同,所描寫的內容風格就有了差異。以下依據蘇軾的生平,將他的文章作一概略介紹。文章刑賞忠厚之至論喜雨亭記超然臺記放鶴亭記潮州韓公文廟碑石鐘山記前赤壁賦後赤壁賦(一)仁宗嘉祐二年,參加科舉以刑賞忠厚之至論而出名。可以賞,可以無賞,賞之過乎仁;可以罰,可以無罰。罰之過乎義。過乎仁,不失為君子;過乎羲,則流而入於忍人。故仁可過也,義不可過也,古者賞不以爵祿,刑不以刀鋸。賞以爵祿,是賞之道行於爵祿之所加,而不行於爵祿之所不加。刑以刀鋸,是法之威施於刀鋸之所及,而不施於刀鋸之所不及。先王知王下之善賞不勝賞,而爵祿不足以勸也;知天下之惡不勝刑,而刀鋸不足以裁也。是故疑則舉而歸之於仁,以君子長者之遣待天下,使天下相率而歸於君子長者之道,故曰:忠厚之至也。以上節錄原文之第四段賞析此段說明刑賞的意義,而歸於居心的忠厚。此篇為蘇軾在宋仁宗嘉祐二年考進士時的試卷,當時他才二十二歲。古代科舉命題,多出自四書五經,是題出於尚書大禹謨:罪疑惟輕,功疑惟重。孔安國注:刑疑附輕,賞疑從重,忠厚之至。故題為刑賞忠厚之至論。全文大意:在闡明在位者如何行使刑賞,使人民歸向於善,才能合乎用心忠厚的最高表現。其後在殿試上進策二十五篇,其中教戰守策最為有名。(仁宗時代,正是所謂宋朝“百年無事的太平盛世”,但實際上已經危機四伏。蘇軾見微知著,居安思危,提出了改革弊政的革新主張,以革新派的面目走上了政治舞臺。) 蘇軾散文中的大量史論、政論文章,可說是專門的議論文,大都以史實及事實為依據,無不慧眼獨具,切中要害,如留候論、賈誼論、范增論等,往往都能大膽地提出新穎的見解或翻舊案而立新說。 (二)仁宗嘉祐六年至英宗治平三年。這四年中蘇軾任鳳翔簽判,他的上司陳希亮,其兒子陳季常是蘇軾的好友 (後來蘇軾到黃州時,曾為季常寫了一篇很有名的方山子傳,因同時期的著名作品很多,在此不另介紹。)在鳳翔期間曾發生春旱,後來下了大雨,有一亭子剛好在此時落成,蘇軾為其取名“喜雨“,並作了一篇喜雨亭記。既以名亭,又從而歌之。歌口: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為襦;使天而雨玉,饑者不得以為粟。一雨三日,伊誰之力?民曰大守,太守不有。歸之天子,天子曰不。歸之造物,造物不自以為功。歸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上文節錄原文之末段賞析文中極力渲染人們久旱逢甘雨的歡樂,充分體現蘇軾民以食為天的民本思想,反映了作者與百姓同憂共樂的感情。全文結構謹嚴,脈絡清晰,如剝繭抽絲。語言輕快活潑,文筆淋漓酣暢,充分表現作者的喜悅心情,富感染力。這篇文章可以充分展現出蘇軾年輕時的個人思想及風格。(三) 熙寧七年至十年,這三年蘇在山東密州任知州,在城內修建了一座台子,並寫了封信給在濟南的蘇轍,請他為臺命名。蘇轍為其取名“超然臺”,同時寫了一篇超然臺賦給其兄。而東坡則為臺作了一篇超然臺記。凡物皆有可觀。苟有可觀,皆有可樂,非必怪奇偉麗者也。鋪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飽。推此類也,吾安往而不樂?夫所為求福而辭禍者,以福可喜而禍可悲也。人之所欲無窮,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盡。美惡之辨戰乎,而去取之擇交乎前,則可樂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謂求禍而辭福。夫求禍而辭福,豈人之情也哉物有以蓋之矣,彼遊於物之內,而不遊於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內而觀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其高大以臨我,則我常眩亂反復。如隙中之觀鬥,又焉知勝負之所在?是以美惡橫生,而憂樂出焉,可不大哀乎!上文節錄原文之第一、三段賞析本文借臺抒寫心志,配以臺上所見景色,點出自己能享受怡然物外之遊的樂趣。全文說理透徹,文思溫潤,議論宏偉。這時東坡的道家思想已慢慢呈現出來 。從文思到文風,都受到了莊子的影響。(四) 熙寧十年至元豐六年。這二年,在徐州做知州,他有個朋友名叫張六驥,別號雲龍山人,在彭城 (今江蘇銅城縣) 建了一座亭,亭中養有二鶴,早上放出去,晚上又會飛回來,蘇軾常與朋友在亭中飲酒賞玩,因有所悟,故作了一篇放鶴亭記。郡守蘇軾時從賓客僚吏,往見山人,飲酒於斯亭而樂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隱居之樂乎?雖南面之君可與易也。易曰:鳴鶴在陰,其子和之。詩曰:鶴鳴于力皋,聲聞于天。蓋其為物,清遠閑放,超然於塵垢之外,故易詩人以比賢人君子。隱德之土,狎而玩之,宣若有益而無損者;然衛懿公好鶴,則亡其國,周公作酒誥,衛武公作抑戒,以為方惑敗亂無若酒者,而劉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後世。嗟夫!南面之君,雖清遠閑放如鶴者,猶不得好,好之,則亡其國;而山林遁世之士,雖荒惑敗亂如酒者,猶不能為害,而況於鶴乎!由此觀之,其為樂未可以同日而語也。山人析然而笑曰:有是哉!上文節錄原文之第三段賞析本文在描寫隱士的情趣,假使是帝王,連愛鶴也會招來禍害;但作為一個隱士,就是縱酒也不要緊,反而可以逍遙自在,過放逸的生活。本段敘述隱者和南面王在生活情趣上迥然不同。隱士不但可以養鶴,甚至縱酒,還可以傳名;國君卻不然。這篇文章,妙在氣勢縱橫,自然清暢,完全是作者性情的流露。放鶴亭並不算是名勝,卻因這篇文章的關係,也同時流傳下來。此篇所言不僅與超然臺記不謀而合,同時此文中他道家思想的表現更是顯露無遺。(五) 神宗元豐二年至八年。在這七年間,蘇軾歷經烏臺詩案及流放黃州,這對他的打擊很大。他深深的體會到人生就像一場夢,在個性上已不像年輕時那樣的熱情、奔放、衝動,而慢慢的因對事實的看透而顯得更為成熟。也因此在這段期間,他的文學已達到了一個高峰。此時期的名作很多,最著名的文章首推前赤壁賦及後赤壁賦。【前赤壁賦】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於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曰。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鳴嗚然,如想如慕,如泣如訴,餘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潸蛟,泣孤舟之嫠婦。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鬱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因於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於悲風。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食。客喜而笑,洗盞更酌,餚核既盡,杯盤狼籍。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全文節錄賞析這是一篇文賦,保留了傳統賦體的對話特點,同時大量使用散句,行文揮灑自如,奔放豪邁;情、景、理水乳交融,景中含情,情中寓理;全文波瀾起伏,由喜而悲,轉悲為喜,但始終喜中含悲,悲中見喜,具有很高藝術水準。全文的結構:首先點明與客泛舟赤壁下,描寫江山風月的景色,是何等飄軒逸。按著,借簫聲引起悲感,並引客人的談話,道出曹氏往事,指出人生易盡,不如江水明月的無窮,又是何等黯淡。繼而,引自己的看法,來回答客人,說明物我水月,皆無窮盡,且吾人可以共享山風明月的樂趣,又是何等超脫。結尾,以痛飲酣睡收結,又是何等暢快。此篇行文,有如天馬行空,空靈媚逸,筆端寄興,如有神助。清人力望溪曾評道:此賦文境邈不可攀,非惟他人不能摹傚,即子暗更為,亦不能如此調適而暢遂。蘇軾謫居黃川時四十七歲。那年秋天,他和客人遊於湖北黃岡城外的赤壁,睹景興懷,有感作賦。並不是專賦火燒赤壁曹吳的故事,只不過借曹吳的事,以表江山風月的當存罷了。【後赤壁賦】是歲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將歸於臨皋。二客從予,過黃泥之板。霜露既降,葉盡脫,人影在地,仰見明月。顧而樂之,行歌相答。 已而嘆曰:有客無酒,有酒無餚;月白風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舉網得魚,巨口細鱗,狀似松江之鱸。顧安所得酒乎?歸而課諸婦。婦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時之須。於是攜酒與魚,復遊於赤壁之下。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普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矣!予乃攝衣而上,履巉巖,披蒙茸,踞虎豹,登虯龍,攀棲鶻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蓋二客不能從焉。劃然長嘯,草木震動,山鳴谷應,風起水湧。予亦悄然而悲,肅然而恐,凜乎其不可留也。返而登舟,放乎中流,聽其所正而休焉。時夜將半,四顧寂寥。適有孤鶴,橫江東來。翅如車輪,玄裳縞衣,戛然長鳴,掠予舟而西也。須臾客去,千亦就睡。夢一道士,羽衣蹁仙。過臨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遊樂乎?間其姓名,俯而不答。嗚呼噫嘻!我知之矣。疇昔之夜,飛嗚而過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顧笑,子亦騖悟。開戶視之,不見其處。全文節錄賞析蘇軾繼前赤壁賦後,在同年十月,又寫了一篇後赤壁賦,其間相隔三個月,而江山的景色,幾乎要辨認不得了;可是蘇軾一遊再遊,都能歸結到享受江山的樂趣,也可以看出他雖遭貶謫,仍然心境曠達。兩篇遊赤壁的賦,都以遊樂為主題。前後兩篇賦的作法不同:前賦在寫實景,後賦在寫虛境,虛以實寫,機杼迥然不同。前賦末了有超然高舉的論調,已入悟境;這篇卻借孤鶴掠舟,道出一段夢鏡,已翩然若仙了。此外,該時期尚有著名小品記承天寺夜遊及前頁所提之方山子傳。(六) 哲宗紹聖元年至四年。這三年,蘇軾被眨到惠州的時期,在任內,他曾寫了一篇很有名的文章潮州韓公文廟碑,乃因潮州人重修韓愈的廟,請他為廟立碑,故而完成此文。自東漢以來,道喪文弊,異端並起。歷唐貞觀、開元之盛,輔以房、杜、姚、宋而不能救。獨韓文公起布衣,談笑而麾之,天下靡然從公,復歸於正,蓋三百年於此矣。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奪三軍之帥。此豈非參天地,關盛衰,浩然而獨存者乎?蓋嘗論天人之辨,以謂人無所不至,惟天不容偽。智可以欺王公,不可以欺豚魚;力可以得天下,不可以得匹夫匹婦之心。故公之精誠,能開衡山之雲,而不能回憲宗之惑;能馴鱷魚之暴,而不能弭皇甫縛、李逢吉之謗;能信於南海之民,廟食百世,而不能使其身一日安之於朝廷之上。蓋公之所能者,天也;其所不能者,人也。 以上節錄原文二、三段賞析碑誌類的文章本源於詩,屬於韻文,通常該在金石上,用來歌功頌德的。由於這是一篇廟碑,蘇軾把韓愈渲染成為神。因此在文中不免有些近於神話,以讚揚韓愈精神的不朽。在此可以看出他對韓愈的景仰極深,他的歌頌和評價如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兩句,已成為不變的定論。(七) 紹聖四年至徽宗建中靖國元年。這幾年是蘇軾最落魄的時期,他從惠州再調至儋州有三年之久。這段時期,他寫了兩篇很重要的文章:一是 書傳十三卷,他以其一生從事政冶的經驗、讀書的心得、個人的遭遇感受,予以溶合而寫成的學術上的著作。二是 志林十三篇,論歷史成敗與歷史人物,譬如論商鞅、論范增等。而在臨死前,仍寫了一篇很重要的文章石鍾山記。水經云:彭蠡之口,有石鐘山焉。酈元以為下臨深潭,微風鼓浪,水石相搏,聲如洪鐘;是說也,人常疑之。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 ! 至唐李渤,始訪其遺蹤,得雙石於潭上;扣而聆之,南聲函胡,北音清越,抱止響騰,餘韻徐歇;自以為得之矣。然是說也,余尤疑之,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獨以鍾名,何哉? 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 乎? 酈元之所見聞,殆與余同,而言之不詳。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