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粉病防治方法参考.doc_第1页
白粉病防治方法参考.doc_第2页
白粉病防治方法参考.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白粉病防治方法参考白粉病的种类很多,但其发病症状、流行方式和防治方法等大致相同,可为害月季、紫薇、金鸡菊、十大功劳等多种园林植物。一、园林植物白粉病症状、病原及发病规律症状:白粉病主要危害植物的叶片和嫩梢,也危害枝条、叶柄、花蕾、花芽等部位。发病初期,叶上出现褪绿小圆黄斑,逐渐扩大,以后着生一层白色粉状物,严重时全叶披上白粉层。病部表面长出一层白色至灰白色粉状霉层,也是白粉病的典型特征。后期白色粉状霉层出现黄绿色不规则斑点,渐变为淡灰色,受害病叶或枝条上有黑色小粒点产生,也有白粉始终不产生黑色小点。被害植株矮小,生长不良,叶子凹凸不平或卷曲,枝条发育畸形,不能开花或开花畸形。严重时,叶片萎缩枯死,以致整株死亡,影响植株的生长和观赏价值,连年发病可严重削弱其生长势。病原:病原菌为真菌,属子囊菌亚门、核菌纲、白粉菌目的各种白粉菌属。菌丝体叶表寄生,以叶正面为主,也可生于叶鞘上。白粉病的白粉是分生孢子堆,分生孢子呈椭圆形或长椭圆形,念珠状串生,产孢量大。闭囊壳聚生,少数散生,暗褐色,扁球形。无色。分生孢子的发芽适温为17-25,30以上时会受到抑制。发病的湿度范围非常宽,空气相对湿度在23%-99%之间均能发病,发病主要决定于因季节变化而引起的气温和降雨的变化。 发生规律:白粉病菌以菌丝体或闭囊壳在病残体、病芽上越冬。翌年春天气温回升时,闭囊壳成熟,释放子囊孢子,越冬菌丝体也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借风的气流或雨水传播,形成初侵染源,侵染叶片和新梢。生长季节可发生多次重复侵染,该病主要发生在春秋两季,以4-6月、9-10月份发病较重,尤以秋季发病严重。栽植于树荫下的园林植物发病严重,全光照下的植株发病轻;栽植密度大、通风条件差的植株发病重;夏季空气湿度大利于发病;氮肥使用过多容易引起病害发生;温暖干燥利于分生孢子的传播,发病迅速;连续下雨不利于白粉病的发生;嫩叶比老叶易感病。夏季高温抑制分生孢子的萌发。二、园林植物白粉病防治方法未发病前要及时喷施药物进行预防。休眠期均匀喷洒一遍波美3至5度的石硫合剂,消灭越冬病源。在早春植株萌动前,喷一次7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可杀死越冬病菌。植株展叶后,每隔半月喷施一次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连续3至4次,巩固预防效果。发病后要及时采取药物防治措施。在白粉病初发时可喷15的粉锈宁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每隔7天至10天喷一次,喷药时先叶后枝干,连喷 3至 4次,可有效地控制病害发生。还可使用防治白粉病的其他有效药剂,如醚菌酯、丙环唑等。病情蔓延后,可喷40多菌灵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连喷2至3次,每隔10天至15天喷1次。上述药物交替使用,防治效果较显著。其中粉锈宁的残效期可达20天至25天,喷药后受害部位的白粉层变暗灰色,干缩并消失。喷洒农药应注意,整个植株均要喷到,药剂要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