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doc_第1页
论我国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doc_第2页
论我国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doc_第3页
论我国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doc_第4页
论我国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我国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内容摘要:刑事被害人的权利与救济是现代人权保护和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顺应国际潮流,结合我国犯罪和刑事被害人的实际。建立我国的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既是建设法治社会的需要,又符合建设和谐社会的国家政策。Content abstract: The criminal victims right and the relief are the modern human rights protection and the government by law construction important content, complies with the international tidal current, unifies our country crime and the criminal victims reality. Establishes our countrys criminal victims country compensatory regime, is not only constructs the government by law society the need, also conforms to the construction harmonious societys national policy.关键词:刑事被害人 国家补偿 必要性 可行性 Key word: victims of crimes the expiation national necessity feasibility刑事被害人,也称犯罪被害人,通常是指那些由于犯罪人的犯罪行为而直接受到身体伤害、精神伤害或者其财产被故意占有或毁坏的人。如果犯罪导致该人死亡,那么其直系亲属也可视为犯罪被害人。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其含义是指国家对一定范围内遭受犯罪行为侵害而遭受人身、财产或精神方面的损害又得不到充分赔偿的被害人及其近亲属,通过法律程序给予一定物质补偿的制度。建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其重要意义在于保障被害人在无法得到犯罪加害人的直接赔偿时能够从其他渠道得到救济和抚慰,以免使被害人因为不可归责于自己的意外灾难而不公平地陷入困境,从而恢复失去的正义,维护社会的秩序与安宁。一、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概述(一)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起源国家补偿刑事被害人的制度早在三千多年以前就产生了。汉穆拉比时期的巴比伦法典(公元前1775年)中便已规定,如果未能捕获罪犯,地区政府应当赔偿抢劫犯罪被害人的财产损失。在谋杀案件中,政府从国库中付给被害人的继承人一定数量的银子。此后,国家补偿逐渐被罪犯赔偿所替代。到公元后18世纪,在欧洲的监狱改革运动风起云涌时,人们又恢复了对国家补偿的兴趣。那一时期的监狱改革家们为囚犯的痛苦而呐喊,并间接地呼吁人们重视被害人的窘境。那时的著名监狱改革专家杰里米边沁主张,社会不应该抛弃那些人身或财产受到犯罪侵害的被害人。后来这一理论经过加罗法洛、菲利等为代表的实证学派的发展,逐步得以确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西兰在1963年建立了第一个刑事损害补偿法庭,此后,英格兰、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家陆续开始对暴力犯罪的被害人实行国家补偿。1985年11月29日联合国大会根据联合国第七届预防犯罪和罪犯待遇大会的决议,通过了关于被害者的决议及其附件为罪行和滥用权力行为受害者取得公理的基本原则宣言,该公约明确规定了国家补偿制度的对象、方式、资金来源和补偿程序。以后更多的西方国家开始考虑或正在建立这一制度。从西方国家的立法情况来看,这一制度是可行的,取得了相当好的社会效果,许多刑事被害人因此渡过了遭致罪犯侵害后的难关,而且更重要的是从感情上巩固了对国家和社会秩序的认同感和信赖感,避免了矛盾的再次激化。(二)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理论基础 1 国家责任理论。该理论认为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是国家所承担的保护公民人身、财产安全责任的具体体现。由于国家垄断司法权、政府独占防卫力量,因此应该负有保护人民免受攻击及失窃的责任。因为,国家既然禁止公民携带或持有武器,就意味着国家承担了对公民防卫的责任,自然国家也就应该保证公民不受暴力犯罪的侵犯。这种国家有预防犯罪使人民免于被犯罪侵犯的责任来源于公民与国家所订立的社会契约。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卢梭在其社会契约论中指出:“每个人的力量和自由是他生存的主要手段,但为了使社会由一种自然状态过渡到一种文明状态,人们就必须寻找到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卫护和保障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卢梭:卢梭文集,李常山,何兆武译,红旗出版社1997年版,第32页。“并且由于这一结合而使每一个与全体相联合的个人只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样的自由。”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23页。所谓的结合形式就是国家。然而“在这方面,自然状态有许多缺陷。”洛克:政府论,下篇,瞿菊农叶启芳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77页。因此,国家应该赔偿个人因国家不能预防犯罪给其造成的损失,然后再从罪犯那儿把钱追回来。如果公民成为刑事犯罪的受害者,遭受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损失,国家就应该为其没有尽到保护职责而承担相应的责任,付出相应的代价。英国现代著名哲学家、法学家和社会改革家杰里米边沁认为:“假如罪犯没有财产,被害人就得不到补偿?答案是否定的,补偿总是如同惩罚一样必要。因为补偿是公益的目的之一,维系着社会的安宁。这种公费补偿建立在一条公理之上,一笔钱款分摊在众人中,与在一个人或者少数人身上相比,对每个捐献者而言,实在微不足道。”边沁:立法理论刑法典原理,孙力,李贵方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68页。 因此,社会不应该抛弃那些人身或者财产受到犯罪侵害的被害人,有责任保护他们的国家应当补偿他们的损失。2人道及社会福利理论。该理论认为通过社会政策来改善和关心每个社会成员的生活,这是整个社会的一种责任,当社会成员因犯罪被害而致残、死亡或者贫困、无人供养时,国家对被害人提供福利性的补助,体现出国家利益与公民利益的一致性。3社会保险说。该理论认为社会保险的目的是使人们能够应付意外的事件,国家对刑事被害人进行补偿是一种附加的社会保险,这些社会保险的费用取之于国家税金。对于受到犯罪侵害这一问题也应该视为社会保险帮助解决的意外事件。在被害人不能从其他渠道获得赔偿的情况下,由国家给予补偿而不是由被害人独自承担这一事件的损失。4.公共援助说。该理论认为国家对刑事被害人的补偿是一种对处于不利社会地位者的公共援助,被害人受到犯罪侵犯后,由于身体受到损害或财产受到损失,往往就会演变成处于不利社会地位者。出于人道主义的考虑,国家应该给予援助,但仅仅是一种道义上的责任,而非法律责任,应对补偿规定条件、设置限额。5.命运说。该理论认为犯罪是客观存在的,被害人之被害是因为不幸遇到了被害机会,由于其被害而使其他人得以幸免遇害,因此,被害人的损失应当有被害人和其他没有遭受犯罪侵害的幸运者共同负担。笔者认为,在诸多学说中国家责任理论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它体现了现代法治国家的义务观。从我国的国家性质来看,国家责任说也应该是我国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理论基础,我们的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政府应该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最根本利益,既然人民中的一员受到了犯罪分子的侵害且从犯罪分子那里得不到应有的赔偿,代表人民利益的国家就应当给予该受害者以适当的补偿,因为这既是对国家没有尽到保护人民的合法权益的不负责任的一种“惩罚”,也是符合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二、我国刑事被害人获得救济的现状我国现行法律中对被害人的损害赔偿主要反映在国家赔偿法、刑法、刑事诉讼法等规定中。国家赔偿法第十五条规定公安司法机关在错拘、错捕、错判以及采用刑讯逼供的非法暴力造成公民人身伤亡时、错误采取强制措施或执行财产刑给公民造成损失时应由国家承担赔偿责任。刑法第三十六条规定:“由于犯罪行为而使被害人遭受经济损失的,对犯罪分子除依法给予刑事处罚外,并应根据情况判处赔偿经济损失。”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七条也规定:“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物质损失的,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寥寥数语,就构成了我国法律中对被害人的权利保护的全部内容。按照现行法律,被害人只有在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实施了有严重后果的违法行为后才有可能从国家那里得到赔偿,也只能在犯罪分子具有经济赔偿能力的情况下才可能索回物质损失。至于国家无侵害被害人的行为,犯罪分子又没有经济能力赔偿时被害人该怎么办,法律没有做任何规定。这种情况对某些被害人是很不公平的,当一些奉公守法的公民遭受国家行政执法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的侵害时,他们受到的损害可能能够得到足够的弥补,当他们遭受一些比较富裕的犯罪分子的侵害时,他们的损失也可能得到弥补,万一不幸受到了一贫如洗的犯罪分子的侵害,也只有自认倒霉了,而现实生活中大多数致使受害者损失惨重的案件的制造者都是比较贫困的,特别是抢劫等暴力犯罪,而且这种情况还无法强制执行,正因为如此,现实中往往出现犯罪分子还没有被捕,受害人已经债台高筑甚至家破人亡的悲剧。在没有制定相关的国家补偿法律法规的情况下,受害人的损失能否得到弥补是取决于加害人的经济状况的未知数,这种情况使宪法规定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成了一句空话,也与国家提倡的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理念不相符合。例如2006年的邱兴华杀人案中,惨案的制造者邱兴华被执行枪决,11个被害人家庭都拿到了判决书,但其中的刑事附带民事赔偿只是一张“法律白条”,即使执法机关强制执行,他们也根本不可能从贫困的邱兴华那里得到法律所要求的赔偿,因为邱兴华一贫如洗,根本无法执行。而且这些受害者的家庭都和邱兴华的家庭那样贫困。像不少这样的情况都是对被害人的雪上加霜,有的被害人还可能因此产生报复加害人或其家属的念头,导致新的刑事案件的发生,严重地破坏了社会安宁,而且不利于建设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三、建立我国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必要性(一)实现社会正义的必要。正义是一个随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因人而异的抽象概念。古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认为,“正义乃是使每个人获得其应得到的东西的永恒不变的意志”。西塞罗认为,正义是“使每个人获得其应得的东西的人类精神取向”。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研究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64页。亚里士多德将抽象的正义划分为分配正义和矫正正义两个范畴,指出了正义作用的双重性。分配正义关注的是社会成员或群体成员之间进行权力、权利、义务和责任的分配问题,矫正正义则要求使受到破坏的不平等的境况恢复到最初的平等状态中去。如果社会的一名成员侵犯了另一名成员的利益,那么矫正正义就要求偿还属于受害者的东西或者对他的损失进行赔偿。美国法学家博登海默认为,当政府未能提供安全与治安方面的基本保障时也可以认为是非正义的,为此发生的矫正正义就是国家也须承担一定的责任。前博登海默书,第266页。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正义价值就体现在当被害人由于不可归责于自己的原因遭受犯罪行为伤害后,即使不能从加害者那里获得自己所失去的,也会看到国家向他伸出援助之手,帮助他恢复已被破坏的秩序。国家通过此项制度,保障了人人不会因为犯罪这一社会的顽疾而陷入过度绝望的的境地,社会也因此减轻了震荡和不安。为犯罪所破坏的利益分配格局也在一定程度上被国家所修复。当代美国法哲学家、伦理学家罗尔斯把社会体制的正义作为首要的正义,从补偿制度的机制作用来看无疑是有深刻意义的。(二)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和谐社会的基础是社会成员共同遵守的规则。在我国的的涉法、涉诉上访中,被害人上访所占的比例较大,有些国家机关也经常是通过提供适当补偿的做法维护被害人的权益,但是这种国家补偿的做法,由于缺乏制度保证,属于特事特办,不具备规则所具有的强制性、稳定性和确定性,标准难以掌握,具体执行差别悬殊,容易导致一些纠纷长期得不到解决,也出现和助长了一些被害人方非正当要求、过分要求和攀比的不良趋向。而且对于那些没有设立补偿制度的地区的被害人来说又是一种新的不公平。因此,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使之法律化、规范化,是完善救济制度,体现公平正义,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机制。(三)实现人权保障的必然要求。在有德行的政治制度和宪政实践中,每个人都应享有被尊重和被保护的权利,沃德金说这是政治道德的一种要求,甚至认为权利就是“个人握在手里的政治王牌”罗纳德沃德金:认真对待权利,信春鹰,吴玉章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导论”第6页。早期的自然法学家从人类抽象的存在出发,认为人权就是“自然权利”,包括作为一个人应享有的自由、平等、自治、获得幸福的权利。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权的范围不断扩大,在一个法治社会里能否获得政府充分及时的司法救济也是衡量这一社会人权状况的重要依据。由此,人权理论扩展并关注到社会制度对公民的保护和救济程度。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正是顺应时代潮流而产生的重要国家救济制度,他使公民在现代社会生存的权利,生活的权利又多了一份保障。但是我国对人权的研究经历了一个比较曲折的历程。直到2004年宪法第四修正案才增设“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这是在规范意义上明确宣告了作为一项概括性条款的人权保障原则在我国的确立。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意味着国家对社会关系的调整要更加注重确立权力和权利的平衡、权力和责任的平衡、权利和义务的平衡。但在理论研究和司法实践中,我们一贯只重视对被告人权利的保护,渐渐遗忘了犯罪人对被害人权利的侵害,被害人被排除出局而成为旁观者,在刑事诉讼中成为一个被动的客体,或仅仅是一个证人。但是在理论上,国家之所以打击犯罪,惩罚犯罪分子,不仅是因为犯罪分子的行为扰乱了社会秩序,危害了国家利益,也是因为犯罪分子的行为侵害了被害人的合法权益(虽然有些犯罪的被害人是抽象的、不具体的),甚至可以说正是因为犯罪分子的行为侵害了被害人的合法权益才导致其行为的非法性。惩罚犯罪是为了更好地保护人权保护每一个奉公守法而受到罪犯侵害的公民的人权,使他们的精神得到抚慰,损失的物质财富得以弥补,也为了避免其他更多的奉公守法的公民受到不应有的侵害。而如果我们只重视对犯罪分子的打击却忽视了对被害人权利的保护岂不是舍本求末?只重视对被告人权利的保护却忽视被害人的权利甚至可以说是不分轻重、颠倒重点。因此,我国有必要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这既是对国家和社会利益、刑事被害人利益、刑事被告人利益的平衡,也是国家对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责任的承担。(四)遏制犯罪的重要举措。被害人学的研究表明,不能简单地把犯罪和被害看成一个绝对静止的概念,相反,应当将犯罪和被害置于社会互动中来加以研究。被害也是犯罪发生的原动力之一,被害人在遭受侵害后若不能获得公正的待遇,如果未追究犯罪人的责任、被害人没有得到应有的经济补偿等,会产生对加害人的仇恨和对有关机关不满的怨恨心理,此种心理往往会推动被害人采取报复行为来实现自我与他人的再一次“平等”。据公安研究中的数据表明,自2001年以来,我国刑事立案每年均在400万以上,破案率为40%50%。再具体到2004年,我国公安机关共立刑事犯罪案件4718122万起,共破获刑事案件2004141万起。 中国法律年鉴,中国法律年鉴社2005年版,第195页。换句话说,2004年我国的破案率只有42.5%,而且这些数据不包括犯罪“黑数”。被害人遭受犯罪行为的侵害,是“第一次被害”;当他们得不到有效保护和救济时,就是“第二次被害”了。因此,为维护社会秩序,减少犯罪总量,避免被害人向犯罪人转化的“以血还血、以牙还牙”现象的出现,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是必要的。通过这种制度对被害人进行适当的补偿,恢复被侵害的合法利益,防止其心理失衡向犯罪人转化,从而达到消除矛盾和冲突,控制犯罪,减少社会动荡,维护社会稳定的目的。 四、建立我国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可行性 (一)从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看,我国有能力对刑事被害人进行补偿。到2008年刚好是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经过改革开放,我国已扭转了“一穷二白”的的落后局面,综合国力大大增强,财政收入一直稳步增长,例如,2004年,我国财政收入206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1.4%。2005年财政收入突破3万亿元,比上年又增加5232亿元。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2007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4.66万元,从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四位。全国财政收入达到5.13万元,增长1.71倍(其中2006年为3.93万亿元),外汇储备超过1.52万亿美元。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光明日报2008年3月6日第二版。因此,国家财力有能力保障对被害人进行一定的经济补偿。同时国家也正在着手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包括完善再分配制度,建立司法救济制度。而对刑事被害人进行国家补偿就是一项重要的司法救济制度。此外,国家通过刑事追诉,没收罪犯所得和罚金,可用于补偿金的来源。还有强制罪犯劳动改造所获得的财产,各级政府机关的罚没收入,这些财产都来源于犯罪分子或者违法者,也应考虑用于弥补因犯罪而造成的损害。(二)从我国一些地方的实践来看,对刑事被害人进行补偿的举措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司法实践中,有些国家机关通常也是采取国家补偿(确切说应该是政府补偿)的方式,给被害人一定的经济补偿以维护被害人的合法权益,促使被害人停访息诉。近年来,我国有些地方政府已经在实践中尝试对被害人进行经济补偿。例如:河北省石家庄市政府对2000年石家庄市靳如超爆炸案的受害者以及遇难家属发放补助。2007年底,福建省莆田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刑事案件被害人救助暂行规定。明确规定救助的对象为刑事案件中生活困难的人,包括赡养、抚养等三类家庭生活严重困难的申请执行人。这样的措施不仅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犯罪被害人及其家属的生活困难,同时还稳定了被害人情绪,维护了社会正常秩序。(三)从社会的心理接受程度来看,对刑事被害人给予补偿,易为民众所接受。刑事被害人遭受重大人身损害,承受着巨大悲痛。他们是无辜的群体,不仅在身体上、精神上创伤沉重,而且又由于案件没有侦破,或者犯罪人赔偿能力有限等原因不能获得有效赔偿,致贫、返贫现象比较突出。给予这些被害人适当的经济补偿,既可以减轻被害人的损失和痛苦,抚慰他们受到创伤的心灵,又顺应了同情弱者的社会心理,容易为人们的心理感情所接受,并且能增加民众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四)世界上已经有多数国家建立了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这都是我们国家可以借鉴的。自从新西兰建立起国家补偿制度后,英国、荷兰、美国、日本、韩国、德国、法国、甚至我国台湾都建立起了国家补偿制度。在补偿原则,补偿机关,补偿金的来源与管理,补偿对象与数额的限制以及补偿程序等方面都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五、构建我国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设想 (一)补偿原则我国目前虽然经济发展良好,财政收入较多,但人口众多,国情复杂且总体上还不算富裕,这决定了我们既要考虑被害人的补偿需要,又要平衡各方利益,还要考虑国家财力。因此,我国的被害人补偿应有以下原则:(1)以犯罪人赔偿为主,以国家补偿为辅的原则。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本身是救济性的,只有在被害人遭受损失而又从加害人那里获得不了赔偿的情况下才可要求国家补偿。(2)有条件性原则。国家补偿一般不能对所有的被害人都进行补偿,从有关国家的相关制度来看,在补偿对象方面,通常限于暴力犯罪的被害人且限于死者的近亲属及重伤害者本人,而一般过失犯罪,财产犯罪的受害人不属于补偿对象。在补偿条件方面,一般也应以被害人因受到犯罪侵害而不能维持基本生活为条件。(3)有限补偿原则。国家补偿的救济性决定了其不可能满足被害人全部获偿的要求,国家补偿的只能是被害人实际受损失的一部分,只要保证被害人不因受到犯罪侵害而生活陷入极度窘迫就可以了。(4)货币补偿原则。补偿原则上应采用货币形式,这是因为货币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较易量化,有利于使国家掌握较为公平的标准,统计补偿金额,进行补偿基金的收支预算。(二)补偿对象和条件接受补偿的主体范围是建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首要问题。接受补偿的主体范围,包括补偿的对象、条件等。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来看,补偿对象应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