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7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茶叶的欣赏艺术第二讲 严欣 要目 一 茶之灵气二 赏茶之美三 茶名雅趣四 品茶艺术五 茶艺解说六 名茶鉴别七 沏茶技艺八 咏茶诗词 一 茶之灵气 茶以名山秀水为家 以明月清风为伴 性洁不可污 为饮涤尘烦 茶在茶人的眼里 具有无限的美感 茶人 欣赏茶叶 重在从茶叶中去发掘文化美 艺术美 工艺美和自然美 茶 在中国茶人的眼里是钟山川之灵禀 得天地之和气的灵物 茶 以名山秀水为宅 以明月清风白云为伴 陆羽把茶称为 南方之嘉木 卢仝把茶饼称为 月团 黄庭坚把茶称为 云腴 苏东坡把茶比作 佳人 乾隆皇帝把茶比作 润心莲 这些古文人把最美的字眼献给了茶 可见茶的魅力之大 今人在品茗时 通过精美的茶艺表演 再加上宁静的心境 可更加领略到茶的动人魅力 性洁不可污 为饮涤尘烦 唐 韦应物 在真正的茶人眼里 茶具有无限的美感 在这些茶人眼里 茶中不仅饱含着大自然的信息 而且可联想到人类的高尚品质 可看到历史的缩影 二 赏茶之美 仅仅是茶叶的名称如 碧螺春 就足以让人忆古思今 联想到烟波浩淼的太湖 联想到 吓杀人香 的俗称 联想到康熙皇帝御笔赐名的情景 如果再加上对茶的色香味的联想 必定会达到神游太湖洞庭山 心驰茶乡 领悟到 洞庭无处不飞翠 碧螺春香百里醉 的意境 茶人们在欣赏茶叶时 除了联想之外还有具体的方法 这些方法可归纳为 五品 三看三闻三品三回味 一 五品 五品 是指调动人体的所有感觉器官用心地去品味 欣赏茶 即 耳品 注意听主人 或茶表演者 的介绍 目品 用眼睛观察茶的外观形状 茶的汤色等 鼻品 用鼻子闻茶香 口品 用口舌品鉴茶汤的滋味韵味 心品 对茶的欣赏从物质角度的感性欣赏升华到文化的高度 二 三看 三闻 三品 三回味三看 三闻 三品 三回味都是欣赏茶叶的具体方法 这些方法应综合应用 相互补充 才能欣赏到茶的全貌 1 三看一看是看干茶的外观形状 即看是芽茶 还是叶茶 看是珠茶 还是条索茶 看干茶的色泽 质地 均匀度 紧结度 有无显毫等 二看是看茶汤的色泽 即看茶汤是否清澈 茶汤是否鲜艳明亮 是否具有该品种应有的色彩 三看叶底 即看冲泡后充份展开的叶片或叶芽是否细嫩 均齐 完整 有无花杂 焦斑 红筋 红梗等现象 乌龙茶还要看是否 绿叶红镶边 2 三闻即干闻 热闻 冷闻 干闻主要闻干茶的香型 以及有无陈味 霉味和吸附了其它的异味 热闻是指开泡后乘热闻茶的香味 茶香有甜香 火香 清香 花香 栗香 果香等不同的香型 每种香型又分为馥郁 清高 鲜灵 幽雅 辛锐 纯正 清淡 平和等表现形式 冷闻是指温度降低后再闻茶盖或杯底留香 这时可闻到在高温时 因茶叶芳香物大量挥发而掩盖了的其它气味 3 三品茶要细细品啜 头一品主要是品火功 春茶的加工工艺是老火 足火 生青或有日晒昧 第二品是品滋味 这时应让茶汤在口腔内流动 与舌根 舌面 舌侧 舌端的味蕾充份接触 看茶味是浓烈 鲜爽 甜爽 醇厚 醇和 还是苦涩 淡薄 还是生涩 第三品是品茶的韵味 清代大才子袁枚曾讲 品茶应含英咀华 并徐徐体贴之 即将茶汤含在口中 像含着一朵鲜花一样慢慢咀嚼 细细品味 吞下去时还要注意感受茶汤过喉时是否爽滑 袁枚在品茶时讲要 徐徐体贴 茶 这体贴两个字用绝了 只有对亲人才谈得上体贴 只有带有深厚的感情才有可能去 徐徐体贴茶 我们只有像袁大才子一样 带着对茶的深厚感情去品茶 才能欣赏到好茶 香 清 甘 活 才能品味妙不可言的韵味 4 三回味三回味是茶人在品茶之后的感受 品了真正的好茶后 一是舌根回味甘甜 满口生津 二是齿颊回味甘醇 留香尽日 三是喉底回味甘爽 气脉畅通 五腑六脏如得滋润 使人心旷神怡 飘然欲仙 三 茶名雅趣 白牡丹茶的传说传说在西汉时期 有位名叫毛义的太守 因看不惯贪官当道 于是弃官随母去深山老林归隐 一日母子俩来到一座青山前 只觉得异香扑鼻 经探问一位老者 得知香味来自莲花池畔的十八棵白牡丹 母子俩见此处似仙境一般 便留了下来 一日 母亲因年老加之劳累病倒了 毛义四处寻医问药都无结果 夜晚毛义梦见了一位白发银须灰的仙翁 仙翁告诉他 治你母亲的病必须用鲤鱼配新茶 缺一不可 梦醒后毛义认为此乃仙人指点 这时正值寒冬季节 鲤鱼可捉 但到哪里去采新茶呢 正在为难之时 那十八棵牡丹竟变成了十八棵仙茶树 树上长满嫩绿的新茶叶 毛义立即将叶采下晒干 谁知白毛茸茸的茶叶竟像是朵朵白牡丹花 煞是可爱 毛义立即用新茶煮鲤鱼给母亲吃 母亲的病果然好了 于是 白牡丹茶 的故事广为流传 而白牡丹茶也被后人深深喜爱 茉莉花茶的传说很早以前 北京有一位茶商名叫陈古秋 一天 他正在同一位品茶大师在一起研究北方人喜欢喝什么茶时 忽想起有位南方姑娘曾送给他一包茶叶 但至今尚未品尝过 便寻出请大师品尝 冲泡时碗盖一打开 先是异香扑鼻 接着在冉冉升起的热气中 看见有一位美貌的姑娘 两手捧着一束茉莉花 一会功夫又变成了一团热气 陈古秋大惑不解 就问大师其中缘故 大师说 这茶乃茶中绝品 报恩茶 此话提醒了陈古秋 于是他想起三年前曾去南方购茶 夜晚住宿客店 遇见一位孤苦伶仃的少女 泣说因无钱家中尚停放着父亲尸身而无法安葬 陈古秋深为同情 便取出身上银两给少女 三年过去 今春又去南方时 客店老板转交给他这一小包茶叶 说是三年前那位少女嘱他转交的 当时未冲泡 谁料竟是珍品 但为什么她独独捧着茉莉花呢 为破此不解 两人又重复冲泡了一遍 那手捧茉莉花的姑娘又再次出现 陈古秋一边品茶一边悟道 依我之见 这乃是茶仙提示 茉莉花可以入茶 于是次年 陈古秋便将茉莉花加到茶中 谁知竟深受垂青 从此 便有了这种新茶品 茉莉花茶 铁观音的传说 铁观音 是我国十大名茶之一 盛产于福建省安溪县 关于它的名字的由来在民间有两种传说 一说 乾隆皇帝一生饮茶成癖 尝遍名山名茶 一次 他微服游历江南 进入福建一家茶馆品尝了一种茶 感觉其味甘醇爽滑 有一种特殊的天然兰花香气 又色泽暗绿 如铁压手 不觉赞誉此茶香美寒赛观音 此后不久 当地纷纷传闻那日饮茶客人乃当今皇帝 于是约定俗成此茶名为 铁观音 二说 清乾隆年间 安溪有一位叫魏饮的乡民笃信神佛 每天清晨必以清茶一杯敬献于观音菩萨像前 一日清晨 他进山途中发现乱石隙中有一棵茶树 在朝阳的辉映下其叶片闪闪发光 魏饮因好奇而将其移植自己住屋旁 精心裁培 春来枝繁叶茂 遂采撷嫩叶制茶 茶成后他发现此茶较其它茶叶为重 且暗绿似铁 便顺口称其为 重如铁 又因该茶香气浓郁特异 魏饮便用它来供奉观音 久而久之 人们便将此茶改称 铁观音 了 白毫银针的传说白毫银针盛产于我国福建省东北部的政和县 是我国十大名茶之一 此茶色白如银 形状如针 有明目降火的奇效 可治 大火症 关于它的来历在民间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很早很早以前有一年 政和一带久旱不雨 瘟疫四起 很多人家都被染病而无法医治 这时传说在洞宫山上的一口龙井旁有几株仙草 草汁能医治百病 于是很多勇敢的小伙子纷纷去寻找仙草 但都有去无回 有一户人家有兄妹三人 志刚 志诚和志玉 三人商定轮流去找仙草 这一天 大哥志刚来到洞宫山下 这时路旁走出一位老爷爷 告诉他说 仙草就在山上龙井旁 上山时只能向前不能回头 否则采不到仙草 志刚一口气爬到半山腰 只见满山乱石 阴森恐怖 忽听得一声大喊 你敢往上闯 志刚大惊 不觉猛一回头 于是立即变成了乱石岗上的一块新石头 不见大哥回来 老二志诚又接着去找仙草 当他爬到半山腰时由于回头也变成了一块巨石 找仙草的重任终于落到了志玉的头上 她出发后 途中也遇见了白发爷爷 同样告诉她千万不能回头等话 并且送给她一块烤糍粑 志玉道谢后继续往前走 她来到乱石岗 奇怪声音四起 志玉用糍粑塞住耳朵 坚决不回头 终于爬上山顶来到龙井旁 采下仙草上的芽叶 并用井水浇灌仙草 仙草开花结子 志玉采下种子 立即下山 回乡后 志玉将种子种满山坡 乡亲们用它的芽叶治好了瘟疫 此后 当地人民喜爱它而辈辈种植 并给其取名 白毫银针 碧螺春雅名之由来凡是品饮过碧螺春的人 都会由衷赞赏它的嫩绿隐翠 叶底柔匀 清香幽雅 鲜爽生津的绝妙韵味但茶友们是否也会对它那雅韵十足的名称而感到好奇呢 说起它的名称之来历 这里面还有个趣味盎然的故事 碧螺春原名 吓煞人香 茶友们一定会觉得这个名字怪怪的 是怎么叫起来的呢 相传在清康熙年间 有一年洞庭东山碧螺峰上的茶树长得特别繁茂 采茶姑娘们采下来的茶用竹筐装不下了 就把多余的茶放在怀中 茶得热气后透出一阵异香 采茶姑娘们争呼 吓煞人香 吴中方言 此茶由此得名 后康熙皇帝下江南 巡抚宋荦以此茶进献 康熙帝对茶大加欣赏 但觉其名不雅 便据其采撷于碧螺峰 茶色碧绿 形曲似螺 又值于早春采撷 因此钦定茶名 碧螺春 从此以后碧螺春茶就成为了历年进贡之茶中珍品 大红袍的传说大红袍属于乌龙茶 产于福建省武夷山 武夷山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 素有 奇秀甲于东南 之誉 大红袍古茶树即生长在这三十六岩峰九曲溪水和古刹错落的天然美景的中心 天心岩产茶区的天心庵 又名永乐禅寺 之西九龙窠山岩之上 古茶树现仅存四株 是我国岩茶中之珍品 素有 茶中之王 的美誉 大红袍 其名始于清代 关于这名的来历有一些近乎神灵般的传说 故事之一是 清代有一位县官得了一种无名之症 虽广求四方名医 均不见疗效 后来天心寺的一位禅师采得此茶 制好送给县官 此茶味极美 县官只饮数次 久治不愈的病就很快好了县官便请来僧人 问何处得此仙茗 僧人告之 于是这位县官便选择吉日良辰 亲临茶崖 焚香礼拜 并将自己的红袍披在树上 从此 人们便称此树 大红袍 了 四 品茶艺术 品茶有三乐 一曰 独品得神 一个人面对青山绿水或高雅的茶室 通过品茗 心驰宏宇 神交自然 物我两忘 此一乐也 二曰 对品得趣 两个知心朋友相对品茗 或无须多言即心有灵犀一点通 或推心置腹述衷肠 此亦一乐也 三曰 众品得慧 孔子曰 三人行有我师 众人相聚品茶 相互启迪 可以学到许多知识 这同样是一大乐事 用具 玻璃茶杯 香一支 白瓷茶壶一把 香炉一个 脱胎漆器茶盘一个 开水壶两个 锡茶叶罐一个 茶巾一条 茶道器一套 绿茶每人3克 卢仝全有两句茶诗云 一片新茶破鼻香 请君速来助我喜 有好壶好茶好水时 总希望有人与我分享 泡好香茶不必独饮 大可以与人慢慢对饮 共享悠闲 正如吉人所言的闻香玩味 也就倍添情趣 通常富于经验的嗜茶的人士皆知道 一般茶叶 应每一克冲开水五十至六十毫升 细嫩的茶叶用水量宜略少 较粗的茶叶用水量则多些 换言之 普通的中型紫砂壶 容量为一百五十毫升至二百毫升者 可放入三至四克的普通茶叶 若是乌龙茶或云南普洱 则可放六克至十克 就个人喜欢的浓淡程度而定 首先要用 鱼眼 开水汤壶 泡茶则以刚刚沸滚的水为佳 煲过久即 老 但第一次的茶汤不饮 只作为清洗茶叶之用 可兼用作浇洗茶杯 到冲第二次时才喝 而且要倒几杯的话 便要轮流倒 务求均匀 不宜注满一杯后才注第二杯 否则 会使每杯的汤质不同 另一方法是先倒进公道杯中 使浓淡均匀 以前的行家品茶 每五克茶叶 冲沸水二百毫升 加盖焖五分钟 才用眼看 用鼻嗅 用口尝 甚至用手摸 称之为 感官审评 其实饮茶除了味觉之外 嗅觉与视觉亦同样重要 若配合好的上等茶壶茶具 一边品茗 一边观赏 而手摸紫砂器或清代精妙的瓷壶斟注 实为人生一大乐事 五 茶艺解说 鉴赏绿茶茶艺十二道第一道点香焚香除妄念俗话说 泡茶可修身养性 品茶如品味人生 古今品茶都讲究要平心静气 第二道洗杯冰心去凡尘茶 致清致洁 是天涵地育的灵物 泡茶要求所用的器皿也必须至清至洁 冰心去凡尘 就是用开水再烫一遍本来就干净的玻璃杯 做到茶杯冰清玉洁 一尘不染 第三道凉汤玉壶养太和绿茶属于芽茶类 因为茶叶细嫩 若用滚烫的开水直接冲泡 会破坏茶芽中的维生素并造成熟汤失味 只宜用80摄氏度的开水 玉壶养太和 是把开水壶中的水预先倒入瓷壶中养一会儿 使水温降至80度左右 第四道投茶清宫迎佳人苏东坡有诗云 戏作小诗君勿笑 从来佳茗似佳人 清宫迎佳人 就是用茶匙把茶叶投放到冰清玉洁的玻璃杯中 第五道润茶甘露润莲心好的绿茶外观如莲心 乾隆皇帝把茶叶称为 润心莲 甘露润莲心 就是在开泡前先向杯中注入少许热水 起到润茶的作用 第六道冲水凤凰三点头冲泡绿茶时也讲究高冲水 在冲水时水壶有节奏地三起三落 好比是凤凰向客人点头致意 第七道泡茶碧玉沉清江冲入热水后 茶先是浮在水面上 而后慢慢沉入杯底 我们称之为 碧玉沉清江 第八道奉茶仙人捧玉瓶传说中仙人捧着一个瓶 瓶中的甘露可消灾祛病 救苦救难 茶艺小姐把泡好的茶敬奉给客人 意在祝福好人们一生平安 第九道赏茶春波展旗枪这道程序是绿茶茶艺的特色程序 杯中的热水如春波荡漾 在热水的浸泡下 茶芽慢慢地舒展开来 尖尖的叶芽如枪 展开的叶片如旗 一芽一叶的称为旗枪 一芽两叶的称为 雀舌 在品绿茶之前先观赏在清碧澄净的茶水中 千姿百态的茶芽在玻璃杯中随波晃动 好像生命的绿精灵在舞蹈十分生动有趣 第十道闻茶慧心悟茶香品绿茶要一看 二闻 三品味 在欣赏 春波展旗枪 之后 要闻一闻茶香 绿茶与花茶 乌龙茶不同 它的茶香更加清幽淡雅 必须用心灵去感悟 才能够闻到那春天的气息 以及清醇悠远 难以言传的生命之香 第十一道品茶淡中品致味绿茶的茶汤清纯甘鲜 淡而有味 它虽然不像红茶那样浓艳醇厚 也不像乌龙茶那样酽韵醉人 但是只要你用心去品 就一定能从淡淡的绿茶香中品出天地间至清 至醇 至真 至美的韵味来 第十二道谢茶自斟乐无穷 六 名茶鉴别 近年来十大名茶也出现了很多假冒产品 以下是这些名茶的主要特征和识假方法 1西湖龙井产于浙江杭州西湖区 茶叶为扁形 叶细嫩 条形整齐 宽度一致 为绿黄色 手感光滑 一芽一叶或二叶 芽长于叶 一般长3厘米以下 芽叶均匀成朵 不带夹蒂 碎片 小巧玲珑 龙井茶味道清香 假冒龙井茶则多是青草味 夹蒂较多 手感不光滑 2碧螺春产于江苏吴县太湖的洞庭山碧螺峰 银芽显露 一芽一叶 茶叶总长度为1 5厘米 每500克有5 8万至7万个芽头 芽为白毫卷曲形 叶为卷曲青绿色 叶底幼嫩 均匀明亮 假的为一芽二叶 芽叶长度不齐 呈黄色 3信阳毛尖产于河南信阳车云山 其外形条索紧细 圆 光 直 银绿隐翠 内质香气新鲜 叶底嫩绿匀整 一般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 假的为卷曲形 叶片发黄 4君山银针产于湖南岳阳君山 由未展开的肥嫩芽头制成 芽头肥壮挺直 匀齐 满披茸毛 色泽金黄光亮 香气清鲜 茶色浅黄 味甜爽 冲泡时看起来芽尖冲向水面 悬空竖立 然后徐徐下沉杯底 形如鲜笋出土 又像银刀直立 假银针为青草味 泡后银针不能竖立 5六安瓜片产于安徽六安和金寨两县的齐云山 其外形平展 每一片不带芽和茎梗 叶呈绿色光润 微向上重叠 形似瓜子 内质香气清高 水色碧绿 滋味回甜 叶底厚实明亮 假的则味道较苦 色比较黄 6黄山毛峰产于安徽歙县黄山 其外形细嫩稍卷曲 芽肥壮 匀齐 有锋毫 形状有点像雀舌 叶呈金黄色 色泽嫩绿油润 香气清鲜 水色清澈 杏黄 明亮 味醇厚 回甘 叶底芽叶成朵 厚实鲜艳 假茶呈土黄色 味苦 叶底不成朵 7祁门红茶产于安徽祁门县 茶颜色为棕红色 切成0 6至0 8厘米 味道浓厚 强烈 醇和 鲜爽 假茶一般带有人工色素 味苦涩 淡薄 条叶形状不齐 8都匀毛尖产于贵州都匀县 茶叶嫩绿匀齐 细小短薄 一芽一叶初展 形似雀舌 长2至2 5厘米 外形条索紧细 卷曲 毫毛显露 色泽绿润 内质香气清嫩 新鲜 回甜 水色清澈 叶底嫩绿匀齐 假茶叶底不匀 味苦 9铁观音产于福建安溪县 叶体沉重如铁 形美如观音 多呈螺旋形 色泽砂绿 光润 具有天然兰花香 汤色清澈金黄 味醇厚甜美 入口微苦 立即转甜 耐冲泡 叶底开展 青绿红边 肥厚明亮 每颗茶都带茶枝 假茶叶形长而薄 条索较粗 无青翠红边 叶泡三遍后便无香味 10武夷岩茶产于福建崇安县 外形条索肥壮 紧结 匀整 带扭曲条形 俗称 晴蜒头 叶背起蛙皮状砂粒 俗称 蛤蟆背 内质香气馥郁 隽永 滋味醇厚回苦 润滑爽口 汤色橙黄 清澈艳丽 叶底匀亮 边缘朱红或起红点 中央叶肉黄绿色 叶脉浅黄色 耐泡6至8次以上 假茶开始味淡 欠韵味 色泽枯暗 七 沏茶技艺 三 茶艺特别提示 让品茶人了解茶 特别是我国各类名茶的沏茶技艺 是一门融传统技艺与现代风韵为一体的品茶艺术 具体包括 品茶环境 茶叶选择 水质鉴定 茶具选用 茶艺人才选拔 茶艺音乐等 茶艺流程讲究礼貌待人 款款有序 协作细腻优美 富有茶的神韵 使人们在品茶过程中得到美的享受 1 择器与品茗俗话说 水为茶之母 壶是茶之父 要获取一杯上好的香茗 需要做到茶 水 火 器四者相配 缺一不可 这是因为饮茶器具 不仅是饮茶时不可缺少的一种盛器 具有实用性 而且饮茶器具还有助于提高茶叶的色 香 味 一件高雅精美的茶具 本身还具有欣赏价值 富含艺术性 选配茶具除了看它的使用性能外 茶具的艺术性如何 成了人们选择时的另一个重要标准 1 选配茶具要因地制宜我国地域辽阔 各地的饮茶习俗不同 故对茶具的要求也不一样 如福建及广东潮州 汕头一带 习惯于用小杯啜乌龙茶 故选用 烹茶四宝 潮汕风炉 玉书碨 孟臣罐 若琛瓯泡茶 以鉴赏茶的韵味 2 选配茶具要因人制宜在古代 不同的人用不同的茶具 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不同地位与身份 如历代的文人墨客 都特别强调茶具的 雅 宋代文豪苏东坡在江苏宜兴讲学时 自己设计了一种提梁式的紫砂壶 松风竹炉 提壶相呼 独自烹茶品赏 职业有别 年龄不一 性别不同 对茶具的要求也不一样 如老年人讲求茶的韵味 要求茶叶香高 味浓 重在物质享受 多用茶壶泡茶 年轻人以茶会友 要求茶叶香清味醇 重于精神品赏 多用茶杯沏茶 3 选配茶具要因茶制宜自古以来 比较讲究品茶艺术的茶人注重品茶韵味 崇尚意境高雅 强调 壶添品茗情趣 茶增壶艺价值 认为好茶好壶 犹似红花绿叶 相映生辉 一般说 饮用花茶 为有利于香气的保持 可用壶泡茶 然后斟入瓷杯饮用 饮用大宗红茶和绿茶 注重茶的韵昧 可选用有盖的壶 杯或碗泡茶 饮用乌龙茶则重在 啜 宜用紫砂茶具泡茶 饮用红碎茶与工夫红茶 可用瓷壶或紫砂壶来泡茶 然后将茶汤倒入白瓷杯中饮用 如是品饮西湖龙井 洞庭碧螺春 君山银针 黄山毛峰等细嫩名优绿茶 除选用玻璃杯冲泡外 也可选用白色瓷杯冲泡饮用 简单地说 绿茶宜用玻璃杯冲泡 花茶宜用瓷质盖碗冲泡 乌龙茶宜用紫砂壶冲泡 4 选配茶具要因具制宜选用茶具 一般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要有实用性 二是要有欣赏价值 三是有利于茶性的发挥 2 择水与品茗茶人有句口头禅 叫做 茶有各种茶 水有多种水 只有好茶 好水味才美 古人对宜茶水品的论述颇多 说法也不完全一样 综合起来 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论点 1 强调择水先择 源 如唐代陆羽 茶经 中的 其水 用山水上 江水中 井水下 明代陈眉公 试茶 诗中的 泉从石出情更洌 茶自峰生味更圆 都认为 宜茶水品的优劣 与水源的关系甚为紧切 2 强调水品在 活 如北宋苏东坡 汲江水煎茶 诗中的 活水还须活火烹 自临钓石汲深情 大瓢贮朋归春瓮 小勺分江入夜铛 宋代唐庚 斗茶记 中的 水不问江井 要之贵活 等等这些 都说明宜茶水品贵在 活 3 强调水味要 甘 如宋代蔡襄 茶录 中认为 水泉不甘 能损茶味 明代罗廪 茶解 中的 梅雨如膏 万物赖以滋养 其味独甘 梅后便不堪饮 说的是宜茶水品重在于 甘 只有水 甘 才能出 味 4 强调水质需 清 宋代大兴斗茶之风 强调茶汤以白为贵 这样对水质的要求 更以清净为重 择水重在 山泉之清者 明代熊明遇说 养水须置石子于瓮 不惟益水 而白石清泉 会心亦不在远 这就是说 宜茶用水需以 清 为上 5 强调水品应 轻 3 品茗环境力求茶的质地优良 水质纯净 冲泡得法 茶器精美 这是饮茶的基本要求 但要使饮茶从物质享受上升到精神和艺术的享受 那么 品茶与周围环境间的关系就显得相当重要了 清山秀水 小桥亭榭 琴棋书画 幽居雅室 当然是理想的品茗环境了 品茗环境包括的方面很多 通常由园林 建筑物 摆设等几方面组成 凡层次较高的聚会茶宴 不但要求室内摆设讲究 而且力求居室 建筑富有特色 如果周围自然景色美观 当然是品茶的理想场所了 而设在车船码头 大道两旁 田间工地的茶水供应点 除了要求清洁卫生之外 并无多大讲究 家庭饮茶 环境是固有的 难以选择 但在有限的空间 通过一定的努力 同样可以营造一个适宜的品茶环境 可以选择在向阳靠窗的地方 配以茶几 沙发 台椅等 尽量把室内之物放得整洁 窗明几净 尽量做到安静 清新 舒适 干净 同样也能成为令人赏心悦目的品饮场所 4 煮水温度苏东坡有诗云 活水还必活火烹 活火即无烟无味 洁净的火苗 这样的火才烹得出老嫩适宜的水 一般为 绿茶 80 90 花茶 90 95 乌龙茶 100 唐朝陆羽在 茶经 中说到 其沸如鱼目 微有声 为一沸 缘边如涌泉连珠 为二沸 腾波鼓浪为三沸 二沸水煎茶最好 水老水嫩均不取 泡茶的水温因茶而异 八 咏茶诗词 一 联句联句是旧时作诗方式之一 由两人或多人共作一首 相联成篇 多用于上层饮宴或朋友间的酬答 这种联句的茶诗在唐代之后开始出现 如茶圣陆羽和他的朋友耿湋欢聚时所作的 连日多暇赠陆三山人 诗 一生为墨客 几世作茶仙 湋 喜是樊阑者 惭非负鼎贤 羽 禁门闻曙漏 顾渚入晨烟 湋 拜井孤城里 携笼万壑前 羽 闻喧悲异趣 语默取同年 湋 历落惊相偶 衰赢猥见怜 羽 诗书闻讲诵 文雅楼兰荃 湋 未敢重芳席 焉能弄绿笺 羽 黑池流研水 径石涩苔钱 湋 何事重香案 无端狎钓船 羽 野中求逸礼 江上访遗编 湋 莫发搜歌意 予心或不然 羽 联句最少由两人共作 多则不限 据 吴门四才子佳话 载 明代四才子也曾留下了一首绝佳的茶诗联句 唐伯虎 祝枝山 文征明 周文宾四人一日结伴同游 至泰顺 今属浙江温州 境地 酒足饭饱之后 昏昏欲睡 唐伯虎说 久闻泰顺茶叶乃茶中上品 何不沏上四碗 借以提神 顷刻间 香茶端上 祝枝山说 品茗岂可无诗 今以品茗为题 各吟一句 联成一绝 联句如下 午后昏然人欲眠 唐伯虎 清茶一口正香甜 祝枝山 茶余或可添诗兴 文征明 好向君前唱一篇 周文宾 泰顺茶庄的老板对此联句赞不绝口 视技山建议将诗送与老板 以换四包好茶 茶庄老板令伙计取来四种茶叶 分送四人 自此 茶庄便将当地名茶四味 包装成盒 谓之 四贤茶 并将四才子这首联诗刻印传布 于是 泰顺茶叶也随之名扬四方 茶诗联句更多的是在茶宴或茶会上的即兴之作 茶客往往围绕着一定的中心 规定一个韵字 每人一联或一句 组成一首诗 这种创作方式往往被友情诚挚的故旧知友们所选择 以增进沟通 理解 或表达离情别绪等等情怀 如唐代的政治家 书法家颜真卿在浙江湖州刺史任上时 曾邀请友人月夜啜茶 与陆士修等人即兴作 五言月夜啜茶联句 泛花邀坐客 代饮引清言 陆士修 醒酒宜华席 留僧想独园 张荐 不须攀月桂 何假树庭萱 李崿 御史秋风劲 尚书北斗尊 崔万 流华净肌骨 疏沦涤心原 颜真卿 不似春醪醉 何辞绿菽繁 叶昼 素瓷传静夜 芳气满闲轩 陆士修 诗的首联 泛花邀坐客 代饮引清言 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 它道明了茶饮能助人清谈 使人畅所欲言 增加交流 促进了解 加深友谊 几个志趣相投的友人聚在一起品茗谈心 清新脱俗 淡雅逸趣 这是何等高雅的享受 联诗联句是文人雅士聚会时最常见的风雅之举 曹雪芹在 红楼梦 中多次描写了大观园中的贵族男女的吟诗联句 其中不乏咏茶的绝佳联句 如第七十六回秋夜大观园即景联句 妙玉所续的联句为 芳情只自遣 雅趣向谁言 彻旦休云倦 烹茶更细论 又如芦雪庵即景联句 为宝玉与众姐妹相聚于芦雪庵 割腥啖膻 饮酒赏雪时所共吟 以眼前的事物为题材写成 其中有 烹茶冰渐沸 宝琴 煮酒叶难烧 湘云 将茶事描写得自然生动而不落俗套 二 一七体 茶诗之中有一种 一七体 这种诗体是我国唐朝的一种古体诗种 类如古埃及的金字塔 是有趣的 宝塔诗 排列为一 二二 三三 四四 五五 六六 七七 首句一字 末句七字 韵依题目 全诗一韵到底 平仄也有讲究 中间字数依次递增 各自成对 由于这种诗体格律规范较严 过份讲究形式 因此创作难度极大 在浩瀚的唐诗之中显得凤毛鳞角 而天才诗人元稹的咏茶 一言至七言诗 却将这种诗体运用如神 妙趣横生 茶 香叶 嫩芽 慕诗客 爱僧家 碾雕白玉 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 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 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 将知醉前岂堪夸 此诗又可如此排列 作阶梯状 茶 香叶 嫩芽 慕诗客 爱僧家 碾雕白玉 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 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 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 将知醉前岂堪夸 据 唐诗纪事 卷39记载 此诗是元稹与王起等人欢送白居易以太子宾客分司宾客的名义去洛阳 在兴化亭送别时 元稹的即席诗 白居易以 诗 为题 写了一首 元稹以 茶 为题 写了这首 元稹与白居易为挚友 常唱和 当时白居易的心情较为低回 思想有些消沉 临别之际 元稹咏诗劝慰 诗人咏茶 起句点题 以后每二句为一组 对仗工整 诗中二三两句 写茶叶香 芽嫩 赞菜质优 暗喻好友白居易品质优秀 四五两句 写茶受诗客与僧家 实言好友深受广大诗人与僧人的爱慕 六七两句 写茶的外形和碾磨 接下去两句写煎茶及茶汤的色泽 形态 嗣后两句写诗人与茶相陪 情谊深厚 最后写茶的功效 夸茶 洗尽古今人不倦 诗人巧妙地用 夜后邀陪明月 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 将知醉后岂堪夸 几句来劝慰白居易 表达了两人之间真挚的感情 三 回文诗在茶诗中 最有奇趣的要数回文诗 回文 是利用汉语的词序 语法 词义十分灵活的特点构成的一种修辞方式 回文诗词有多种形式 如 通体回文 就句回文 双句回文 本篇回文 环复回文 等 通体回文 指一首诗从末尾一字倒读至开头一字 另成一首诗 就句回文 指一句内完成一个回复过程 每句的前半句与后半句互为回文 双句回文 就是下一句为上一句的回读 本篇回文 就是一首诗词本身完成一个回复 即后半篇是前半篇的回复 环复回文 指先连读至尾 再从尾字开始环读至开头 总之 这种回文诗的创作难度很高 但运用得当 它的艺术滋力是一般诗体所无法比拟的 如唐代吕岩创作的 玉连镮 回文诗 酒箴 神伤德坏身荒国败 仅八个字 却能组成16首回文诗 宋代是回文诗创作的鼎盛时期 苏轼也曾作过这种读后令人拍手称奇的诗作 苏轼是一位卓越的艺术天才 他在诗 词 文 书法 绘画等方面均有建树 为北宋时期多才多艺的文化巨人 他一生嗜茶 并精于茶艺 留下了70多篇咏茶的诗赋文章 内容涉及评茶 种茶 名泉 茶具 尝茶 煎茶 茶史 茶功等各方面 形式有古诗 律诗 绝句 茶词 杂文 赋 散文以及回文诗 苏轼的茶回文诗有 记梦二首 诗前有短序 十二月二十五日 大雪始晴 梦人以雪水烹小茶团 使美人歌以饮 余梦中写作回文诗 觉而记其一句云 乱点余花吐碧衫 意用飞燕吐花事也 乃续之为二绝句 序中清楚地记载了一个大雪始晴后的一个梦境 在梦中人们以洁白的雪水烹煮小团茶 并有美丽的女子唱着动人的歌 苏轼沉浸在美妙的情境中细细地品茶 梦中写下了回文诗 梦醒之后蒙眬间只记得起其中的一句 于是续写了两首绝句 其一 酡颜玉碗捧纤纤 乱点余花吐碧衫 歌咽水云凝静院 梦惊松雪落空岩 其二 空花落尽酒倾缸 日上山融雪涨江 红培浅瓯新火活 龙团小碾斗晴窗 这是两首通体回文诗 又可倒读出下面两首 极为别致 其一 岩空落雪松惊梦 院静凝云水咽歌 衫碧吐花余点乱 纤纤捧碗五颜鸵 其二 窗晴斗碾小团龙 活火新瓯浅焙红 江涨雪融山上日 缸倾酒尽落花空 清代的黄伯权 清本着名诗人黄遵宪之侄 还创作过一首 茶壶回文诗 其诗如下 落雪飞芳树 幽红雨淡霞 薄月迷香雾 流风舞艳花 其诗又可回读为 花艳舞风流 雾香迷月薄 霞淡雨红幽 树芳飞雪落 清代诗人陈琼仙曾以秋天的景物为名创作27首回文诗 总标题名为 秋宵吟 其中 秋月 一首 算是首茶诗 它写诗人于月下泛舟 树木与山峦在模糊的月光下移动着 诗人品茗弹琴 在竹声中诗兴颇浓 诗云 轻舟一泛晚霞残 洁汉银蟾玉吐寒 楹倚静荫移沼树 阁涵虚白失霜峦 清琴瀹茗和心洗 韵竹敲诗入梦刊 惊鹊绕枝风叶坠 声飘桂冷露浸浸 其诗可回读为 浸浸露冷桂飘声 坠叶风枝绕鹊惊 刊梦入诗敲竹韵 洗心和茗瀹琴清 峦霜失白虚涵阁 树沼移荫静倚楹 寒吐玉蟾银汉洁 残霞晚泛一舟轻 在回文茶诗中 最有名的要数清代张奕光的 梅 香暗绕窗纱 半帘疏影遮 霜枝一挺干 玉树几开花 傍水笼烟薄 隙墙穿月斜 芳梅喜淡雅 永日伴清茶 其诗倒读为 茶清伴日永 雅淡喜梅芳 斜月穿墙隙 薄烟笼水傍 花开几树玉 干挺一枝霜 遮影疏帘半 纱窗绕暗香 由于回文诗的用韵 形式要求苛刻 所以历代留传下来的绝大多数回文茶诗诗意不够新鲜 完整 有的甚至莫名其妙 辞意混乱 成为一种无聊的文字游戏 玉连环回文诗的一种 由八字首尾连成环形 每四字一句 或左或右 以任何一字为起端 皆可成文 四 竹枝词竹枝词是原唐代巴蜀一带的民歌 自刘禹锡仿作后 成为文士竞相习用的文学形式 竹枝词专以泛咏地方风土为分 其中有不少是反映茶乡 茶市 茶俗的 如以下几首 范成大的 夔州竹枝歌 白头老媪簪红花 黑头女娘三髻丫 背上儿眠上山去 采桑已闲当采茶 元人马祖常的一首竹枝词 红蓝染裙似榴花 盘蔬饤饾芍药芽 太官汤羊厌肥腻 玉瓯初进江南茶 明王稚登一首 专咏西湖龙井 山田香土赤如沙 上种梅花下种茶 茶绿采芽不采叶 梅花论子不论花 清康友祥一首专咏茶器 州西陶老制茶垆 赤日行天雨伞舒 一至官场人送礼 陶垆名已传江湖 清佚名作 上海洋场竹枝词 咏高大雅致的上海丽水台茶楼 台名丽水上三层 龙井珠兰香味腾 楚馆秦楼环四面 王孙不压曲栏凭 清周顺侗 篿川竹枝词 描写了当时西乡茶户的生活 三月春风长嫩芽 村庄少妇解当家 残灯未掩黄粱熟 枕畔呼郎起采茶 茶乡生计即山农 压作方砖白纸封 别有红笺书小字 西商监制白芙蓉 六水三山却少田 生涯强半在西川 每到三月 茶芽萌发 家中少妇残灯下将黄粱煮熟 唤醒丈夫去山上采茶 茶被压制成方形茶砖 用白纸缄封 贴上有小字的线笺 到集市卖 以维持一年生计 五 排律以下是齐己的一首五言排律 咏条十二韵 百草让为灵 功先百草成 甘传天下口 贵占火前名 出处春无雁 收时谷有鸯 封题从泽国 贡献入奉京 嗅觉精新极 尝知骨自轻 研通天柱响 摘遶蜀山明 赋客秋吟起 禅师昼卧惊 角开香满室 炉动绿凝铛 晚忆凉泉对 闲思异果平 松黄干旋泛 云母滑随倾 颇贵高人寄 尤宜别柜盛 曾寻修事法 妙尽陆先生 齐己名德生 姓胡氏 潭之益阳人 出家大沩山同庆寺 复栖衡岳东林 自号衡岳沙门 这首五言排律的茶诗共有十二联 前二联首先介绍了百草之灵的茶所具有的品性 后十联分别描绘了茶的生长 采摘 入贡 功效 烹煮 寄赠等一系列茶事 语言上的对仗堪称一绝除首尾二联外 每联上下两句都对仗工整 极显语言的优美整饬 公元752年 李白与侄儿中孚禅师在金陵 今南京 栖霞寺不期而遇 中孚禅师以仙人掌茶相赠并要李白以诗作答遂有此作 六 古诗以下是李白的一首五言古诗 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并序 尝闻玉泉山 山洞多乳窟 仙鼠白如鸦 倒悬清溪月 茗生此中石 玉泉流不歇 根柯洒芳津 采服润肌骨 楚老卷绿叶 枝枝相接连 曝成仙人掌 似拍洪崖肩 举世未见之 其名定谁传 宗英乃禅伯 投赠有佳篇 清镜触无盐 顾惭西子妍 朝坐有余兴 长吟播诗天 此诗是一首咏茶名作 字里行间无不赞美饮茶之妙 为历代咏茶者赞赏不已 它生动描写了仙人掌茶的独特之处 前四句写景 得天独厚 以衬序文 后入句写茶 生于石中 玉泉长流 根柯洒芳泽 采服润肌骨 好的生长环境培养了上乘的品质 最后八句写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七下期末五三数学试卷
- 2025年法学考研知识宝典法哲学预测试题及答案解析
- 二零二五年新型环保雨棚安装工程安全生产合同
- 平安小学二年级数学试卷
- 权威三年级数学试卷
- 二零二五年度茶山茶业供应链租赁经营合同
- 2025年湖南澧水流域水利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公开招聘13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国家电投资本控股招聘2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宁波2024年数学试卷
- 2025浙江海宁市实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招聘2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公共基础知识试题(附答案)
- 战术基础动作低姿匍匐
- 2025年公文核改竞赛试题及答案
- 2025年秋季学期开学第一次中层班子会上校长精彩讲话:向小处看往实里干朝远处谋
- 有机硅行业面试攻略:高级岗位面试题库
- 2025历年退役军人考试题库及答案
- 第一二单元月考综合试卷(试题)四年级上册数学沪教版
- TCCEAS001-2022建设项目工程总承包计价规范
- 倍智tas人才测评系统题库及答案
- 混凝土浇筑令
-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分数乘加、乘减运算和简便运算(例6、例7)》教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