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世居少数民族舞蹈简述.doc_第1页
贵州世居少数民族舞蹈简述.doc_第2页
贵州世居少数民族舞蹈简述.doc_第3页
贵州世居少数民族舞蹈简述.doc_第4页
贵州世居少数民族舞蹈简述.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贵州世居少数民族舞蹈简述族别布依族种类布依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流行于贵州省布依族地区,主要表现种棉,摘棉,抽纱,纺线到织成布匹的全部过程。其中表现织布的舞蹈,表演者最少三人,舞时两个男舞者面对面而立,共同拿两根四尺长的方形木棍,此起彼落,模拟织布机上的踏板,另有一女舞者两脚踏在两根木棍上,做织布动作,动作轻巧,载歌载舞。织布舞 铜鼓刷把舞 主要流行于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独山县和荔波县。因表演时以击打铜鼓作为指挥和伴奏,演员手持刷把,翩翩起舞,故称为“铜鼓刷把舞”。花包舞 又称糠包舞,主要流行于贵州省黔南和黔西南布依族地区。多在春节、三月三、六月六等节日期间,在宽敞的坝子上进行。是布依族青年男女最喜爱的舞蹈。龙灯舞 俗称“耍龙”,是布依族人民喜爱的一种娱乐活动。布依族民间有许多有关龙的传说。人们格外喜欢龙,崇拜龙,春节期间,各地都有耍龙的习俗。龙的制作多种多样,有的是用竹篾编扎成龙架,糊上白纸,画上或帖上彩色鳞片。有的是用长幅布匹制作而成。龙分龙头、龙身、龙尾三部分。布依族舞龙具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每年正月初八、九出龙,各村寨都作好准备,迎接龙队进村表演,龙队先向各家各户拜年、祝福,然后表演,直到正月十五、六日才收龙、烧龙,形式非常地隆重。狮子舞俗称“耍狮子”, 是一种具有较高技巧的舞蹈。主要流行于黔西南安龙,册亨一带,是布依族民间龙灯会的主要节目之一,常在春节期间或农闲时表演,也有的人家在婚丧期间表演。转场舞流行于黔西南盘县特区,来源于祭祀。相传老人去世后,要请道士举行“转场”仪式,后来就演变成为“转场舞”。表演时演员穿上红黄颜色道袍,头戴花冠,分别敲击大钹和铜鼓,人们随着节奏翩翩起舞,气氛十分热烈。红灯舞俗称跳“红灯”,布依族一种歌、舞、武术合一的艺术形式,流行于贵阳市乌当区一带,是当地布依族群众每年正月的主要娱乐活动。“红灯”据传源于宋代。“红灯”唱腔是将花灯戏曲、民间小调等融为一体的袭用曲调。演员边舞边唱,颇具特色。刺锤舞 又称“德莎呱”,布依族一种群体性的“武舞”,流行于黔南独山县墨寨乡和荔波县凤阳乡一带。它融合了民间武术的精华及民间舞蹈动作,形成一套独具风格、适合于表演的舞蹈技艺,充分表现出布依族人民驰骋沙场的英姿和不可战胜的威武气概。粑棒舞 粑棒舞广泛流行在贵州省平塘县各乡镇的布依族村寨,以大塘镇胜安洞口寨的粑棒舞最具特色。此舞过去常用于丧葬祭祀之际,一为祭奠亡灵,二为冲淡丧葬时的悲哀气氛。随着时代的发展,此舞已不局限于丧葬,每逢各种节日集会、婚嫁迎娶、立房盖屋或农闲之余,当地布依族群众都会在村寨的晒坝、房前空地或广场舞台等,表演粑棒舞自娱自乐。舞蹈主要是表现一种欢快热烈的情绪和比试技艺,祈求五谷丰登和男女社交等内容。粑棒舞的表演形式,主要分为二类,一类为“三人或四人对击粑棒”的舞蹈形式;另一类为“粑棒技巧表演”的舞蹈形式。二种形式可同时一起表演,也可分开单独表演。 前种形式常于广场表演,后种表演形式不论场地,以一人表演粑棒技巧为主。这类表演包括以下几个粑棒舞组合:坐粑棒、穿牛鼻卷、捶米草、跳克碓、甄子箜饭五种。动作都是历代艺人从生活和劳动中创造和提炼了的带有技巧性、形象性的舞蹈造型。 不论何种形式的粑棒舞,其风格都呈现出粗犷拙朴、敏捷刚劲的特点。粑棒舞曾多次参加省、州调演并获奖;1999年参加贵州省第四届民运会获表演项目第二名,同年代表贵州参加在拉萨举办的全国第六届民运会荣获表演项目银牌奖。族别土家族种类摆手舞据史书记载,最早源于商周时期巴人的军战舞。西汉时,巴人的这种军战舞成为汉宫廷舞乐,被称为巴谕舞。梁又复原称,后改为鞞舞。唐初,巴谕舞列为清高乐。从汉到唐宋,巴谕舞在民间经久不衰。摆手舞有大摆手、小摆手之分。小摆手舞每年岁正月举行一次,主要是表演农事、渔猎活动。大摆手每三年举行一次,内容在小摆手舞的基础上,再加上披西兰卡普表演的军战舞。跳摆手舞时,要吹大土号,唢呐、敲打锣、镲、鼓、燃放三眼炮和鞭炮。人们围成圆圈,男在外圈,女在内圈。除圆圈外,还有纵队、“人”字形队及各种图案队形。舞蹈人数不定,可自由出入。动作要求双手摆动不过肩,膝盖随之伸屈、颤动,手与脚呈顺边运动。舞姿朴实,音乐节奏明快。在跳摆手舞的同时,要唱摆手歌,其歌词有流传久远的固定歌词,也有少量即兴编唱的新歌词。人们且歌且舞,气氛热烈,具有浓厚的土家气息。摆手舞跳丧舞 土家人的祭祀性舞蹈。在老人去世后,鄂西土家人以跳丧、湘西土家人以打丧歌、跳牌来祭奠老人,其间所跳舞蹈,均为跳丧舞。跳丧舞以鄂西的跳丧舞最有特点。它通常为一人在灵前击鼓领唱,其余二人或四人成双成对边歌边舞,跳丧者多为男子。内容有表现历史、生产、爱情等,大都是即兴自编歌词演唱。动作多模拟飞禽走兽和人类的劳动、战争、常如燕儿衔泥,猛虎下山、美女梳头。头、手、肩、腰、胯、臂、脚齐动,还可以边跳边唱边饮。主要动作要求是八字步,绕手,哈腰、曲膝、摆胯。动作夸张、古朴粗犷,有阳刚之美,所塑造的形象生动逼真。跳丧舞唱腔时而高昂激越,时而低沉舒缓,但整个舞蹈音乐欢畅、无悲戚感。花鼓子 喜庆场合和休闲时表演的一种庆祝和娱乐性舞蹈。无伴奏,不化妆,男女双双上场,手持手帕、小扇对舞而歌。内容主要是歌唱爱情,歌词可即兴演唱,也有传统的唱段如十爱十想、探郎、正月里是新春等。整个舞蹈舞姿轻盈,配合精彩的唱词,舞者用手作出各种滑稽的动作,气氛活跃而热烈。八宝铜铃舞 流行于湘西的土家族祭祀舞蹈八宝铜铃舞,是土老司祭祀、祭奠亡灵、解钱时所跳。舞者着八幅罗裙,戴凤冠,右手持牛角号(或舞师刀),左手持铜铃,边舞边吹,边舞边唱,还不时与围观者对唱。八宝铜铃舞有两种:坐堂与行堂。坐堂时土老司坐在凳上用手来完成动作,动作较少。行堂则要求舞者不停地行走舞蹈,动作繁多。唱词多为固定的唱词,有喂马、逗马、上马、跨鞍、奔马、下马、跳水坑、跑马摇铃、过门坎、打神堂、莲花跳等程序。舞蹈粗犷古扑。社粑粑舞 此外,还有集体娱乐舞社粑粑舞,流行于黔东北和川东南土家地区的打闹歌舞,也受到当地土家人的喜爱。族别苗族种类(苗语称“究给”)是种以男子边吹“芦笙”同时以下肢(包括胯、膝、踝)的灵活舞动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民间舞蹈。它流传广泛,普及各苗族地区。 自娱性芦笙最为普及,因对舞者年龄、性别不限、故参加人数甚众,通常在草坪、河坝或山坡空地上活动。常见的活动形式有二种,一种是男的吹小芦笙、女的持花手帕,男一圈、女一圈的把一群吹大芦笙的舞者围在中间,踩着乐曲的节奏、轻轻地摆动着身体绕圈而舞。还有一种是由一对以上的芦笙手作领舞,众人(多为女性)尾随其后围圈而舞。动作随领舞者吹奏的曲调而变化。自娱性芦笙舞,从动作特点上看,又可分为“踩”和“跳”两种,“踩”以两膝的轻微屈伸 并踏着节奏向前移动为特色,“跳”是由动力脚落地后,下肢的颤动以及抬脚踹动,上身随之自然地摆动为特色。前一种娴雅、端庄,后一种柔和、潇洒。芦笙舞习俗性芦笙舞第一种是每年过“花山节”时跳,这是男女青年联欢和选择配偶的佳期,这天所跳的芦笙舞,古时就称为“跳花”或“跳月”,多在月明风清之夜进行。有这类习俗的苗族山寨,一般都设有“跳月”的月亮场或“跳花”的花场。这类芦笙舞尤以黔东南地区盛行的“讨花带” 和黔中地区盛行的“牵羊”较有代表性 第二种:在广西融水一带。舞时手挽手、身体前倾、顺圈往前跳,动作比较简单。参加舞蹈的人数常见为十二人,队形呈三人一横排、四人一竖排的长方阵。表演性芦笙舞般都在节日或集会中以竞技或献技的方式进行表演。有的地方盛行以村寨芦笙队为单位进行集体比赛,如黔东南的从江县、傍洞一带,每逢年节,邻近各村寨以百十人为队同时吹跳比赛,参加比赛的芦笙队以能吹奏乐曲的多寡、声音是否优美、谐和以及动作和步法是否丰富、舞蹈的时间是否持久定优胜。有的地方则以个人竞技的方式进行。这种竞技一般都不设规定动作,每个芦笙手都有施展个人技艺的机会。这类芦笙舞的动作以矮步、蹲踢、旋转、腾跃等为多。竞技者有的以动作的节奏多变,迅疾激烈见长;有的则以能完成较多的高难度动作取胜。表演性芦笙舞内容十分丰富。盛行于黔西地区的有“巧喝酒”、“蚯蚓滚沙”、“滚山珠” 和“芦笙拳”;盛行于桂西山区的有“过门坎”、“猴子上树”和“滚地龙”;盛行于黔东南地区的有“牛打架”、“斗鸡”等多种。前两地区所盛行的主要以炫耀高难技巧博取观众的喝彩;后一地区所盛行的主要是模仿禽兽的习性、神态,以表现出生活的谐趣引人入胜。 “蚯蚓滚沙”、“滚地龙”是舞者跪地下板腰,以头顶地为轴心,随后挺起,边吹奏芦笙边 翻身舞动。? “巧喝酒”是在长凳上置一盛满米酒的杯子,然后,舞者围着长凳边吹、边舞、边下腰喝酒。? “滚山珠”是边吹奏着芦笙边作向前和向后翻滚或倒立、叠罗汉等动作。? “芦笙拳”的形式独具一格,这种舞蹈以舞芦笙者为伴奏和指挥,其余男、女舞者在其指挥下时而互相穿插时而挥拳对打。有时也插入花棍的对击。祭祀性芦笙舞通常是在木鼓、铜鼓的伴奏下跳的。舞者多为中、老年人。吹奏的大芦笙长达三尺至丈余。过去,这类芦笙舞只在“吃牯脏”(杀牛祭祖)时才跳。在庄严、肃穆的气氛中,表现出对祖灵的尊敬和怀念,动作稳重、迟缓。随着社会、文化的进步,现在苗族已很少举行这种有原始宗教色彩的祭祖活动了。因此,这类舞蹈现已不见了。礼仪性芦笙舞也因其活动时的内容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活动形式和特点。凡属男婚女嫁、新屋落成等喜庆活动,则以动作跳跃、轻快,气氛热烈欢腾为特色。舞者也多在堂中起舞以示祝贺。在丧葬的仪式上,芦笙舞蹈的作用主要是对死者家属的安慰和向死者致哀。在这样的场合,除在入棺仪式上有跨过棺木的跳跃动作外,其余动作均沉稳而有节制。鼓舞是一边击鼓边舞的苗族民间舞蹈。鼓为木制,以牛革蒙于两端,置于架上敲击。 苗族“鼓舞”有悠久的历史渊源。花鼓舞通常活动于春节及“六月六”“八月八”“赶秋”“赶夏”等民族传统节日。它的活动形式是由两人各持两根尺许长的鼓槌、分别站在鼓的两面同时击鼓,另有一人持单棒居中击鼓腰作伴奏。两者节奏要求统一,动作讲究对称。围绕着他们舞蹈的男女均可,多寡不限。从“花鼓舞”派生出来的鼓舞有“双人鼓舞”(男、女均可),特点是击鼓时两人可各打一边 或同时敲击一边,也可一人击鼓,另一人以舞姿作陪衬。动作可随机应变,但十分讲究对比、协调。团圆鼓舞是种有歌有舞的鼓舞形式,舞时由一鼓手在场子中央击鼓伴奏,参加舞蹈的人则围绕着他,踏着节奏明快、时轻时重的鼓点,晃手摆腰地绕圈而舞。每跳完一段后就唱一段山歌、歌和舞交替进行轮回不断,直至兴尽方休。歌词多反映劳动生活和男女爱情的内容。舞蹈基本动作有“大摆”“小摆”“细摆”三种。晃手摆腰是“团圆鼓舞”独有的韵律和风格。跳年鼓舞除在伴奏上多用一铜锣外,其活动形式及动作风格特点与“团圆鼓舞”大致相同。单人鼓舞是湘西苗族普遍喜爱的表演性舞蹈。常在欢庆丰收及其它传统节日里表演。有男子表演、女子表演的两种。男子双手持鼓棒击鼓或双手握拳击鼓,舞蹈动作丰富,有模拟动物形态的动作和武术等多种,动作粗犷有力;女子则是在伴奏者敲击鼓边或铜锣的音响声中,双手各持鼓棒一根、边敲击着斜放在木架上的大鼓边舞蹈的。舞蹈动作多 是表现劳动生产和日常生活,有挖土、插秧、纺纱、织布和照镜、梳妆等,其风格特点除个别地方能见到激烈、豪放者外,大多较文雅、端庄。猴儿鼓舞是种技巧性较强的男子表演性舞蹈。它的近代从“单人鼓舞”和“双人鼓舞” 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历史不过几十年,由于从事这种表演活动的人都必须是训练有素的, 故至今苗族民间仍不甚普遍。在表演时,舞者的击鼓方法也有用槌击的和以拳击的两种。舞蹈的内容主要是表现猴儿进庙偷吃供果时无意中敲响了更鼓后惊慌和对鼓嬉戏的情景。动作有“倒上树”“偷桃”“抓痒”“滚球”“戏鼓”等,十分滑稽、风趣,富有戏剧性。踩鼓舞(苗语称“究略”)是种女子自娱性集体舞蹈。每年春节甚为活跃。其传统活动形 式是:舞蹈开始时,由一名歌舞兼优的鼓手先唱一首号召青年妇女都来舞蹈的“踩鼓歌”,之后敲鼓为舞蹈者作伴奏。鼓手还具有指挥全体舞者变换动作、掌握舞蹈气氛的职能。舞蹈自始至终都是以鼓手为中心围圈进行的。舞蹈者因以佩戴银头饰、项圈、手镯,穿着厚实的花衣长裙为美,动作受到一定制约,使舞蹈相应地形成一种自然地甩手摆腰、轻轻地抬腿踢脚的风格特点。主要动作有“四方舞”“六方舞”“旋转步”等。木鼓舞有的地方也称“跳鼓脏”(苗语称“直质努”),是一种祭祀性舞蹈。过去仅在每隔十三年举行一次全族性祭祀活动“吃牯脏”时才跳,具有原始宗教色彩。最初,跳“木鼓舞”时使用的鼓,是将一根直径约一市尺,长约五、六尺的树干挖空,在两端蒙上牛皮制成的。按古老风俗,舞时要一新一旧同时使用,祭祀活动过后,就将旧鼓送往悬崖陡壁任其腐朽风化,新鼓则放置屋梁上保存起来,待下次“吃牯脏”时取下,与当年新制的鼓并用。现在的“木鼓舞”,由于后来仅在男子中传播和普及,鼓手多由寨中男性长者担任,因此无论是活动形式或舞蹈动作、鼓点、击奏方法,均与以前大不相同了。如今在部分苗族山区已成为文化娱乐形式之一。所表现的也主要是一些如“斗牛”、“宰牛”、“狩猎”等与苗族人民生活和劳动有紧密连联的内容。上身前倾弓腰甩胯的舞姿、顺手顺脚的动作,以及在雄浑的木鼓敲击声的伴衬下奔驰跳跃的步法构成了它与众不同的风格特色。铜鼓舞(苗族称“究略高”)是用一头有面、中空无底、呈平面曲腰状称为铜鼓的打击乐 器伴奏的舞蹈。也是我国南方少数民族一种有代表性的、源远流长的舞蹈文化。早在公元四世纪之前(春秋末期),铜鼓就出现在乐舞场面之中了。至今,苗族还保存着较完整的演奏形式和舞蹈形式。击铜鼓时“以绳耳悬之,一人执木槌力击、一人以木桶合之,一击一合,使其声洪而应远”(贵州八寨县志稿)。苗族铜鼓舞的活动形式,现在常见的是将铜鼓悬于庭前或场坝之中,由击鼓者一手执木槌敲鼓腰,另一手持皮头槌击鼓面伴奏。舞者则围成圆圈、踏着顿抑分明、铿锵有力的鼓声,时里时外,且进且退地舞蹈着。至兴高采烈时,还击掌呼号、喊出“嗨哧哧”之声以助兴。其动作主要是来源于狩猎生活、农业生产劳动和对动物形态动作的模拟,如“骑马”“赶鸭 ”“捕鱼”“捞虾”等。 中国苗族的支系繁多而分布广阔,形成了数量众多、内容丰富的歌舞品种。除以上介绍者外,贵州省“花溪苗”的芦笙舞、“红粘苗”的跳硐、“花苗”的花树舞、流传在丹寨县的古瓢舞、云南省苗族的芦笙舞、广西壮族自治区苗族的芒哥舞,以及斗牛、牵羊、花棍舞等,种类之多不胜枚举。族别侗族种类“耶”是侗歌的一种,所谓“多耶”就是在合唱“耶”时的集体舞蹈。这种边唱边跳的歌舞形式,主要流行于侗族南部方言地区,如贵州的黎平、从江、榕江及广西的三江和湖南的通道等地。每年正月,全寨男女都要身着盛装,集合于鼓楼坪上或“萨岁”坛前,手牵手或只手搭肩,围成圆圈,跳起整齐而有节奏的步伐,边舞边唱,边甩手作拍。“多耶”无乐器伴奏,以歌声曲调来统一舞步,变换队形。在贵州椿江的开尧、归教、归利及黎平的流黄、高进等地,还盛行着一种叫做“龙蜕皮”(侗语叫“龙喘”)的“多耶”舞。它与一般“多耶”不同的是,人们并不围成个圆圈,而是青年男女们分别列成两个纵队,旋绕成螺丝圈,先由外向里绕,再由内向外盘旋,其步伐也是依歌声而发生变化。这种舞蹈多表演于“萨岁”坛前,实际上是一种祭祀舞蹈。多耶芦笙舞“芦笙舞”,侗语称之为“多伦”,“伦”即芦笙,“多”有吹、唱、动、跳等多种含义。娱乐性芦笙舞以“伦依”、“伦周”、“伦堂”、“伦哈”为主要内容。“伦依”是芦笙头的独吹独跳。“伦周”是在芦笙头跳完一段或两段时,突然加进二三人合跳,从而成了既有独舞,又有双人舞、三人舞、四人舞的小型套舞。侗语中的“周”是“双”的意思,所谓“伦周”就是泛指由独舞变成双人以上的舞蹈。“伦堂”是围成大圆圈跳的舞蹈,参加的人很多,少则数十人,多则一二百人,往往是倾寨而动。如果有外寨人参加,那就是一寨一堂,也有的大寨分成两堂的。有的地区男女合跳,有的地区实行男女分跳,男在内圈跳,女在外圈掌灯照明。“伦堂”舞曲较为繁复,有十二支之多,每三支曲为一组,共四组。“伦堂”舞曲较为繁复,有十二五之多,每三支曲为一组,共四组。曲调有“集合曲”、“启程曲”、“借路曲”、“通知曲”、“团结曲”、“引路曲”、“入堂曲”、“开堂曲”、“转身曲”、“画眉曲”等等。按规定,奏第一曲时要求舞蹈动作稳健扎实,优美洒脱;第二曲时要稍加蹲转和跳跃;到第三曲,应有较大幅度地跺地、蹲摆、跳跃、旋转等动作。整个舞蹈节奏和动作随着乐曲逐组发生变化,队形也分合交替,穿插进出,呈现出一派欢乐热烈约气氛。“伦哈”共有九支舞曲,三支为一组,是为三组。“伦哈”是芦笙舞中的大型男性集体舞,要有两个芦笙队对赛。在侗语中,“哈”是比赛的意思。比赛的程序为合赛、分队赛、决赛等(各三支曲子)。参赛的芦笙舞选手要想取得胜利,除了应掌握好基本的传统动作外,还应有临场发挥的技巧,善于以舞蹈形式模拟各种动物动作和表现日常生活的各种活动。在这些动作中,有鱼跃、采花、斗鸡、赶虎、猫旋柱、鹰翔、拌草、滚车、盘龙等。这些动作有些是师传,有些则是靠自己创造。表演性芦笙舞主要是由“伦唠的”(即“祭把祖舞”)、“伦披他”(即“翻身组舞”)、“伦定”(以腿部动作为主的舞蹈)、“伦伯”(以上身动作为主的舞蹈)所组成。“伦唠的”是一种男性大型组舞,参加者有身着彩衣的青少年,他们手持芦笙,边吹边舞;有披蓬毯、持长矛的青壮年汉子,他们的舞带有一些战斗动作;有披蓬毯、摇环铃的中老年人,他们持珠帘和羽毛伞,缓缓向前,舞步轻摇,显得格外老成持重。各部分相对独立,但又是一个整体,在舞曲的伴奏下,此起被落,纵横交错,进出穿插,疏密有致,配合十分默契。这套组舞分“前导曲”、 “进堂曲”、“踩堂曲”、“道贺曲”等,动作复杂,节奏明快,难度较高,场面变化较大,参加者没有经过专门训练是很难胜任的。“伦披他”属表演性芦笙舞中的中小型集体舞,以翻身、旋转动作为主,其中较常见的有“翻身舞”、“滚车舞”、“赶猎舞”等。“伦定”和“伦伯”是表演性芦经舞中的单项舞蹈,技巧性动作较多,对演员的形体、韵律感以及造型能力要求较高,常见的动作有“欢乐舞”、“鱼上滩”、“鹰盘寨”、“山风凰”等。这些舞蹈动作都是由老艺人经过言传身教、精心培训而成的少年“芦笙头”来表演的,技巧娴熟者才能上场。款会舞蹈“款会”是侗族社会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表现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的一种重要形式,为达此目的,各种仪式如祭场、宣读款词、盟誓、军事检阅等是必不可少的,不如此即不足以体现它的神圣性。在“款会”的全过程中,分别穿插各种舞蹈,既可调节气氛,又能使如此庄严活动增加几分美的感受。此类舞蹈自成体系,多为竞技性很高、力度很强、气氛激烈的“武舞”,其演出者均为男子。常见的舞蹈有“出征舞”、“凯旋舞”、“盾舞”、“长短刀舞”等,还有对抗性较强的“响又响鞭”、“矛枪铁尺”,几近于武术表演。参舞者都经过严格挑选和训练,他们年轻力壮,身怀绝技,一个个英姿讽爽、威风昭凛,身上或披战袍,或赤膊裸身抹油着彩,在场地上不停腾挪跳跃,挥舞兵器,在一阵阵“杀!杀!”的喊叫声和人群中展现身手。此类舞蹈反映了侗族人不畏强暴的性格。坡会舞蹈坡会舞蹈是指侗族青年男女在坡会上跳的抒情舞蹈。侗乡的坡会,往往是侗家青年男女社交与恋爱的场所,他们聚在一起共跳具有强烈表达情爱意愿的坡会舞,其目的自然是为了物色对象,表露情愫,加深了解。这类舞蹈有“妹跺脚”、“甩头帕”等,大都动作细腻,步伐轻盈,舞姿优美,体态风韵,情意绵绵,着意于表现青年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相对意中人的眷恋。舞龙舞狮此类舞蹈受汉族影响而产生,但也发展出“二龙抢宝”、“火龙游走”等形式。族别彝族种类包括“打跳”、“跳脚”、“左脚舞”、“跳歌”、“跌腿”、“跳月”(即“跳乐”)等圆圈舞,流行于云南省西部与四川省凉山交界地区、云南省西南部的彝族和相邻的其他少数民族之中。自娱性舞蹈打歌与汉族古代的踏歌极为近似。现存于云南省巍山县巍宝山文昌阁,绘制于清代乾隆时的踏歌图便记录了当地的舞态。每当节日和喜庆之时,人们挽手围圈,载歌载舞或随乐而舞,舞蹈始终以下肢动作为主。打歌 跳弦因舞者双手持“烟盒”边敲边舞,故也被称为烟盒舞。 烟盒舞流行于云南省中部和南部红河、石屏、建水等地彝族支系尼苏人居住地区。舞蹈分为“正弦”和“杂弦”两类。“正弦”融双人自娱性舞蹈与表演性舞蹈为一体,主要传统段子有哑巴砍柴、鸽子度食等,舞姿优美轻盈、活泼风趣。而“杂弦”则是在“正弦”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来的,是一种表现人物、具有故事情节的歌舞小品。其中哑巴摸鱼、童子拜观音等具代表性的节目达百余种。当地所流传的“是人不跳弦,白活几十年”的口头禅,可说明跳弦在人们生活和心目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罗作 也称“罗索”,是流行于云南省红河南岸彝族支系尼苏人中的另一种圆圈舞。曲调欢愉跳跃,节奏鲜明而强烈,伴之以快速摆手、错步、踏脚等舞蹈动作,特别受到青年们的喜爱。跳三弦也称大三弦、跳月,是云南省中部地区彝族支系阿细人、撒尼人喜爱的自娱性舞蹈。在大、中、小三弦和高、中、低不同音色的竹笛伴奏下的跳三弦,是“火把节”不可缺少的舞蹈。披毡舞 是四川省凉山地区彝族所特有的舞蹈形式。舞者以披毡为道具,通过双臂的伸展、收拢、摆动与身体旋转,来模仿鹰、熊的姿态。该舞现已成为彝族的代表性表演舞蹈。族别仡佬族种类踩堂舞:又叫踩台舞,是在丧葬仪式中跳的舞蹈。每当仡佬族老人辞世之后,便把死者停在堂屋中,然后在遗体前跳踩堂舞,以此来表示对死者的哀悼和怀念。因系在灵堂前跳舞,灵堂又通常设在堂屋中,故名为踩堂舞。踩堂舞的舞者均为男性,三、四人为一组,一人吹芦笙,一人打钱杆,一人摇铃、一人舞丝刀,边舞边唱挽歌。舞蹈时身体微曲,来回跳跃,舞步右脚落地稍重,成蹉步。舞蹈过程主要靠队形的变化来完成。队形变化有“四瓣花”、“柳穿鱼”、“梅花阵”等。 踩堂舞牛筋舞牛筋舞:仡佬族在老人大病初愈后,跳牛筋舞庆祝,祈望老人健康长寿。主跳者是老人的大女婿或大侄女婿,陪跳者是女性亲属。主跳者背一个竹编蒸笼,笼中放只空碗,手执一条30多公分长的熟牛筋。陪跳者手拿一根筷子,设法敲响笼中的碗,敲响一次,主跳者喝一杯酒,陪跳者的筷子若被牛筋挡住落地,陪跳者也要被罚饮酒一杯。舞毕,将数斤鲜牛肉和牛筋献给老人,祝福老人健康长寿,犹如牛筋一样坚韧有力。 狮舞狮舞:是很受群众喜爱的娱乐活动,具有杂技艺术的特色。搭建以8至12张大方桌一层层叠垒而成的高台,最上面的桌子四条腿朝天,总高度10多米。一个舞狮班子,少则四五人,多则15人。一般同时登台表演的是4人。两个人扮狮子,把狮头狮皮披盖在全身,只露两脚;另外2人分别装扮成孙猴和笑脸和尚。有时还有同时出场的小狮子。族别水族种类铜鼓舞源于古代祭典活动,它从祭坛演变为民间的日常舞蹈,据传至少已有几百年的历史。现在,水族在过“端”节、过“卯”节,庆丰收,以及婚娶、丧葬期间,都要跳铜鼓舞。这种舞蹈把撒秧、栽秧、薅秧、打谷等大田耕作活动的种种动作融入其中,表演者随着鼓声的节奏,踏着雄壮的步伐,旋转起舞,鼓点从慢到快,从低沉到高昂,直到急密如雨,嗄然而止,舞步也跟着由缓而急,由快而密,到马上收步,使观众既兴奋又愉悦。铜鼓舞 芦笙舞 芦笙舞本是苗族舞蹈,水族很早就从苗族学来,所以直到现在,水族仍称芦笙为Pu?5(乐管)miu(苗族),即“苗族的乐管”,称芦笙舞为“苗族的舞蹈”。芦笙舞流传地区很广泛。表演时,一般是三男六女(1949年以前,水族芦笙舞没有妇女参加,需要时,男扮女装。而苗族芦笙舞则是男女一起合跳)。舞蹈开始,表演者两手掌心相向,平置于胸前,向左右交叉跳动,或蹲地左右摆头。头戴银角、银花,并插上五彩的雉尾,身着彩色的古装舞女,男的前引,边吹边跳,女的随着芦笙的节律翩翩起舞。排头吹小芦笙者负责换调门,队形随调子的变换而异,跳完一圈,换一个调,每换新调子,都由小芦笙引吹,然后大中芦笙齐鸣,最后加入大筒。小笙音轻而脆,合奏响亮雄壮,节奏鲜明突出,气氛极吸引人。斗角舞 斗角舞又叫“斗牛舞”,相传远在明朝初年,水族祖先看到苗族有斗牛“吃牯脏”祭祖的场面,既热闹又隆重。水族因为穷,没有水牛,于是用竹篾编成斗笠,用木头削成水牛角的样子,安在斗笠顶端两侧,做成牛头,两人各拿一个,模仿牛相斗的架式,跳起了“斗角舞”。 斗角舞一般由五把芦笙,五支莽筒伴奏。吹芦笙者边奏边舞。由最小的一把芦笙领舞。舞蹈的唯一道具是竹篾制作的“牛头”,前部拴上鸡毛裙,后部披彩色绸布。两个拿“牛头”道具的舞者半蹲着身子,随着芦笙的曲调声旋转起舞,另有五个男扮女的“姑娘”,头上戴着用三根白鸡毛、一根野鸡毛和竹篾编成的帽子,腰里拴着有白鸡毛的花裙子伴舞。舞蹈动作幅度大,显示了水族人民粗犷奔放的性格。1983年在中美洲演出中受到外国观众的好评。族别仫佬族种类仫佬族舞蹈,有“白马舞”为纪念白马娘娘而跳,动作刚健明快,重视武艺。花灯舞吸收了依饭节师公表演“手诀罡步”等动作。白马舞族别畲族种类盘瓠是畲族传统的始祖,敬祀盘瓠为畲族全民的共同心态。从唐代开始畲民就有祭祀盘瓠的习俗。而每逢祭祀盘瓠都要跳日月舞、龙头舞、龙伞舞和迎祖舞等。日月舞,表现盘古开天辟地、造日月照人间的神话,男女演员各4人,每人左右两手分执道具日(红)月(白)模型,同声齐唱,“左手拿日太阳现,右手拿月照凡间;天上日月车车转,十二时辰分得正。”伴着锣鼓钹节拍,两手转动日月模型,左右穿梭,翩翩起舞。龙头舞,表现祖先龙麒因帮助高辛平息外族侵犯有功被招为驸马的故事。跳舞队伍中有的捧祖图、有的举龙杖、有的举龙头。龙杖由房长擎举龙头(四个)由男女各二人相对而立,用两手合举,举上举下反复数次,以示崇敬。队形有原地跳动、行进姿势、左右穿插等。龙伞舞配合龙头行进,有跳跃动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