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服务站建设情况汇报材料.doc_第1页
留守儿童服务站建设情况汇报材料.doc_第2页
留守儿童服务站建设情况汇报材料.doc_第3页
留守儿童服务站建设情况汇报材料.doc_第4页
留守儿童服务站建设情况汇报材料.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留守儿童和服务站建设工作情况 一、 留守儿童工作情况随着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进城务工,催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产生了不可忽视的教育管理问题。据统计,全县共有留守儿童3100人,其中学龄前留守儿童430人。近几年来,该县发挥妇联、教育、团县委等部门的职能作用,落实关爱措施,形成工作合力,促进了全县“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有力推动了和谐社会建设。(一)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成立了“留守儿童”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制定“留守儿童”管理的相关政策,督促各部门落实责任,定期召开“留守儿童”管理工作联席会议,研究“留守儿童”管理的各项工作。2007年5月,县妇联下发了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工作思路和措施。各学校相继成立了“留守儿童”工作机构,建立了详实的“留守儿童”管理档案和亲情联系制度,营造了全员参与的管护网络。妇联、团县委、教育、公安、工商、文化等相关部门密切配合,成立了社会关爱救助网络,形成了全社会参与、多位一体的“留守儿童”管理网络,育人合力得到显现。(二)勇于探索,建立托管机制。一是实施保育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建立“留守儿童”接管机制。为解决大批农村“留守儿童”的监管难题。从2002年开始大力开展农村保育寄宿制学校建设,共投资2000余万元对学生宿舍、食堂等进行新建或改造,为学校对“留守儿童”进行整体接管提供了硬件支撑。各寄宿制学校加强管理,对儿童从生活上关爱、学习上关心、心理上呵护,解决了“留守儿童”管理的最大难题,保证了“留守儿童”“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二是落实“代理妈妈”,建立“留守儿童”代管机制。全县统一推行了“留守儿童”“代理妈妈”代管工作,各学校为每名“留守儿童”配备“代理妈妈”。“代理妈妈”由儿童亲属、教师和组织联系的社会各界人士共同组成。县妇联以“关爱一个儿童、稳定一个家庭、安定一方社会、造福一代后人”为宗旨,开展了“代理妈妈”爱心行动,向社会公开招募了近300名有爱心、有责任感、有一定家庭教育经验的女性作为“代理妈妈”,给予“留守学生”精神关爱,加强其家庭教育,帮助其解决困难,从而唤起全社会对他们的关注、关心、关爱。县妇联创建的“代理妈妈爱心工程”项目,被评为市妇联2006年特色工作优秀项目。(三)开展活动,落实救助措施。一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弥补“留守学生”心理缺失。全县各学校都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了“心理咨询室”,聘请心理咨询师,适时对儿童进行心理咨询,用科学的办法解决“留守儿童”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二是开通亲情联系绿色通道,缝合“留守儿童”亲情纽带。全县各中小学及时掌握儿童家长和委托监护人的联系电话,向儿童及家长公示了“代理妈妈”的电话号码,每月为“留守儿童”免费提供一次与父母通话的机会,要求“代理妈妈”每月与儿童父母和委托监护人通一次电话。县妇联、县电信局免费为留守儿童安装亲情电话623部,亲情绿色通道的开通,使“留守学生”与父母的感情更加融洽,促成异地沟通。三是建立温馨家园,让“留守学生”感受家的温暖。学校以班级或者行政村为单位成立“留守儿童”小家庭,以年级或学校为单位建立“留守儿童”大家庭,定期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家庭活动,负责管理“留守儿童”走亲访友、待人接物、调节心理、避暑防寒、购买物品等,使留守儿童在学校找到家庭的良好感觉。温馨家园使学校的阳光照进了留守少年儿童的心灵,帮助他们驱散了内心阴霾,重新振作起健康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四是开展多种形式的救助活动,建立“留守学生”救助机制。大力推行县直单位或部门结对帮扶学校制度,为留守贫困儿童解危帮困被定为工作的重要内容。各学校认真贯彻落实对留守贫困儿童实施“两免一补”等惠民政策。县、乡镇和学校均成立了贫困儿童学生救助机构,专门负责筹集救助资金,开展贫困救助。县综治委开展了“万千花蕾关爱工程”活动,团县委开展“希望工程”活动,相关部门积极参与,动员全社会开展救助活动,几年来共救助儿童、学生10000余人次。每年的“六一”儿童节,对部分学校、幼儿园的师生进行了慰问,对残疾儿童和特殊家庭的子女也给予了特殊关爱,三年来,共为园、校捐款达15.4万元,救助面临失学的女童42人。(四)加强教育,着力营造良好环境。在全县倡导开展了“美德在家庭”评选活动,聘请宜昌市家庭教育讲师团为广大家长讲课2次,参加听课的家长达2000余人,全县广大家庭争做学习型、文明型、和谐型家庭的氛围更加浓厚。开展“四自”教育活动,培养“留守儿童”坚强的品格。针对“留守儿童”组织开展了“自尊、自立、自律、自强”的“四自”教育活动和“远离不良嗜好、不良场所、不良人群”的“三远离”主题教育活动,引导“留守儿童”人格上自尊、生活中自立、独处时自律、成长中自强。组织公安、交通、消防、卫生、文化、城管、药监等部门,开展学校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为“留守儿童”营造良好成长环境。在县综治委的统一领导协调下,定期开展整治工作,营造了有利于“留守儿童”成长的良好环境。 二、 留守儿童服务站建设情况根据省、市妇联意见,县妇联结合本县留守儿童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进行实地考察后,确定某村为2008年度全市建立的唯一省级留守儿童服务站,并于2008年4月向省、市妇联进行了申报,目前各项工作有序。主要工作是三个方面:(一)提高认识,健全组织。我们认为,做好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是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为此,县妇联把留守儿童服务站建设作为今年的重点工作之一来抓,在该村开展试点工作。一是调查摸底。县妇联组织专班到该村深入调查研究,为服务站建设掌握第一手资料。据统计,全村共有妇女同志1334人,经摸底调查现外出务工234人,全村共有留守儿童45人,占全村儿童总数的31.5%,其中学龄前儿童18人。目前,已建立健全了留守儿童档案。二是成立机构。成立了以村妇代会主任为站长、村妇代会委员为成员的安鹿村留守儿童服务站组织机构,具体负责留守儿童服务站日常工作。三是建章立制。建立了管理、服务等规章制度,确保了有章可循、规范运行。(二)筹措资金,加强建设。县妇联克服办公经费紧缺困难,在村委会已有的设施上,已投入经费3000余元,购买了体育器材(乒乓球桌、羽毛球拍、象棋、跳棋),采取购买和书店捐赠的方式建立了阅览室,现有图书800余册,积极为服务站建设创造条件。(三)搭建平台,开展活动。一是开展爱心妈妈结对帮扶活动。经与留守儿童所在学校和临时监护人联系后,在全村募集了45名爱心妈妈与45名留守儿童结成帮扶对子,要求爱心妈妈每学期至少与所在学校联系3次以上,每月与临时监护人联系一次以上,及时了解儿童学习、生活及心理状况,并及进给予帮扶。二是开展“六一”文体活动。今年的“六.一”儿童节,服务站组织留守儿童开展了打乒乓球、打羽毛球、下棋、讲故事比赛等文体活动,共有34名留守儿童参加了活动,有的并在服务站用亲情电话向远方的父母汇报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孩子们度过了一个快乐的“六.一”儿童节。三是开展村党员与贫困儿童结对帮扶活动。在45名留守儿童中,有2名留守儿童家境非常困难,父母不得已外出务工,因无技术,全靠干体力活争点儿钱,在外生活开销后,寄回家的钱廖廖无几,年迈的爷爷奶奶身体差,还得看病吃药,仅靠几亩良田维持生计,家庭生活非常困难,站长汪丽了解情况后,与村支书商量后,由一名村支委与这两名儿童结成了帮扶对子。我县留守儿童工作及服务站建设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与上级领导的要求相比,与人民群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