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问题研究第一章 我国产业结构现状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取得的进展一、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动除改革开放之初略有提高外,第一产业比重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从1978年的28.2%下降到2007年的11.3%。第三产业的比重基本上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从1978年的23.9%提高到2007年的40.1%,但是在1979-1983年、1993-1996年和2003-2007年出现三次下降,但是下降的幅度基本都在1-2个百分点之间。我国三次产业结构中比重波动比较大的是第二产业,1978-2007年间,最高值(2006年)和最低值(1990年)之间相差7个多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的变化大致可分三个阶段:1978-1990年的下降阶段;1990-1997年的上升阶段;1997-2002年的下降阶段;2002年以来的上升阶段。图1:改革开放以来三次产业结构变动情况2002年以来,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呈现比较明显的变化,但是这一变化主要发生在2002-2006年之间,2006-2007年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不大。2007年第一产业比重为11.3%,比2002年下降2.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为48.6%,比2002年提高3.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为40.1%,比2002年下降1.4个百分点。从第二产业内部看,建筑业占GDP的比重变化不大,一直保持在5.4%-5.6%之间;对第二产业比重的变化起主要作用的是工业比重的变化。2002年工业占GDP的比重为39.4%,2006年上升到43.1%,2007年略有回落到43%(见图1)。三次产业结构变化特别是第二产业比重提高的直接原因是增长速度的差异。2003-2007年间,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一直高于GDP和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2003年第二产业增速高于第三产业增速3.17个百分点,直到2006年和2007年,二者的差距才缩小到1个百分点以内。图2:2002-2007年三次产业增长速度比较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8)。二、三次产业内部结构的变动1第一产业内部结构变动2002-2007年间,第一产业内部的农、林、牧、渔4个行业的增长速度呈现很大的波动,其最高与最低增长速度之差分别达到8个百分点、5.07个百分点、5.56个百分点和1.72个百分点。与2002年相比,2007年农业比重下降4.08个百分点,林业比重基本保持不变,牧业比重上升2.11个百分点,渔业比重下降1.73个百分点。表1:第一产业内部结构和增长速度的变化(%) 指标年份结构增长速度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农业林业牧业渔业200254.513.7730.8710.853.907.076.016.12200350.084.1832.1310.570.506.907.305.30200450.053.6633.599.958.502.007.196.05200549.723.6133.7497.846.55200652.743.9529.619.735.395.585.005.99200750.433.8132.989.123.986.902.284.83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8)。2工业内部结构变动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我国的农轻重关系严重失调,片面追求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战略由于不符合中国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已经难以为继。为了矫正畸形的产业结构,1979年4月中共中央确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20年代80年代初期出台轻纺工业优先发展政策,并且调整冶金、化工、机械等重化工业的产品结构,使之能更好地为消费品工业服务。这一产业发展重点的转变符合当时中国资本稀缺、劳动力丰富的比较优势,较好地适应了城乡居民快速增长的消费需要与国际产业转移的趋势。从图4可以看到,改革开放之前工业比重的波动比较剧烈,而改革开放之后则显示出比较强的趋势性。改革开放之前工业比重的剧烈波动主要是由于人为加快工业的增长造成产业结构的极度不合理,从而又将工业增速回调造成的。2002年以来,中国保持了工业化快速发展的趋势,工业占GDP比重不断上升,从2002年的39.4%提高到2007年的43.0%。图3 中国工业占GDP的比重(1949-2007)资料来源:1949-1998年数据来自新中国50年统计资料汇编,1999-2007年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8年。(1)制造业比重2002年以来,工业内部结构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化。从表2可以看到,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从2002年的78.57%提高到2007年的80.29%,2003年制造业增加值比重一度达到81.18%。采掘业增加值比重从9.98%提高到2006年的12.32%,2007年略有下降到11.59%;而电热气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占工业的比重则从10.27%持续下降到8.12%。采掘业比重提高的原因主要在于随着制造业快速增长对矿产品需求的扩张所导致的矿产品价格快速上涨;电热气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比重的下降一方面是由于电力投资增幅的相对缓慢,另一方面则可能是由于节能减排政策的实施,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的下降所致。表2:2002-2007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的比重变化(%)比重20022003200520062007采掘业9.98 9.60 12.25 12.32 11.59 制造业78.57 81.18 79.28 79.53 80.29 电热气水的生产和供应业10.27 9.22 8.47 8.15 8.12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8)。(2)轻重工业比重1979年开始,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积极发展轻工业的政策措施,1980年对轻纺实行“六个优先”原则,1981年提出要大力发展消费品生产,1979-1981年的轻工业增长速度超过重工业,重工业比重1981年下降到48.5%。此后直到1998年,中国的重工业比重一直保持在52%左右的水平。从1999年开始,中国进入新一轮重化工业阶段,重工业的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并且与轻工业增长速度的差距越来越大。从表3可以看到,1998年重工业增速比轻工业慢0.6个百分点,1999年以来重工业增速一直超过轻工业增速,2006年二者的增速差距达到4.1%。图6:中国重工业比重变化情况(1978-2007)资料来源:1978-1998年数据来自新中国50年统计资料汇编,1999年后来自中国工业统计年鉴2007表3:1998-2008年轻重工业增长速度的变化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轻工业14.715.213.816.312.3重工业8.59.31316.613.118.618.21717.919.613.2重工业-轻工业-0.61.04.03.30.9资料来源:历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重工业的快速增长使得其在工业中的比重不断提高。从图3可以看到,1998年以来重工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一直呈上升趋势,特别是由于2003年重工业的高速增长,重工业的比重提高很快。到2007年,重工业的比重已经达到70.4%。图3:规模以上重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变化就重工业内部来看,采掘工业和原料工业发展滞后于加工工业的问题长期存在,并出现过几次严重的结构失衡。改革开放之后,虽然我国轻重工业比重处于较为合理的区间,但是由于1985年上半年、1988年和1993年上半年三次出现经济过热,加工工业发展过快,基础工业瓶颈制约加重的矛盾开始不断凸显出来。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调整下,到1990年代中期,我国基础工业的瓶颈制约才基本缓解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中国工业发展报告.2008:中国工业改革开放30年,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年版,第四章。1998年以来,随着中国重新进入重化工业高速增长时期,对能源、资源的需求已经不能满足国内原料和加工工业的需求,不得不大量进口能源、铁矿石等资源,采掘工业占重工业的比重也呈现出持续下降的趋势。重工业内部的比例关系变化单位:%19851986198719881989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采掘工业11.412.412.311.311.511.710.510.310.911.111.612.010.510.0原料工业35.138.639.138.639.941.741.038.938.439.139.440.540.438.8加工工业53.549.048.550.148.546.346.648.546.547.948.349.549.650.450.549.050.452.5注:1998年之前为独立核算工业企业,1998年开始为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有关各年。(3)资本密集型行业的比重变化工业化的过程就是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即资本不断替代劳动的过程。我们用固定资产原值(P)与职工人数(E)的比值P/E衡量要素密集程度的变化。从图7可以看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的资本密集程度有了很大提高,按当年价格计算,1997年是1978年的12倍,按不变价格,1997年是1978年的3.1倍。按当年价格和不变价格,2007年人均固定资产原值分别是1998年的1.9倍和1.6倍。资本密集程度的提高一方面缘于整个工业各行业资本密集程度的提高,另一方面则源于资本密集行业比重的提高。冶金工业、电力工业、煤炭及炼焦工业、石油工业、化学工业、机械工业等6个行业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从1990年的60.4%上升到1998年的65.8%,2007年又进一步提高到75.0%。图4-2 工业人均固定资产变化情况注:1997年以前为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1998年以后为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 1997年以前价格指数采用商品零售价格指数(1950年=100),1998年以后价格指数采用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1991=100)。资料来源:1952-1997年数据来自中国工业经济统计资料 19491984、中国工业交通能源50年统计资料汇编19491999、新中国50年统计资料汇编;1998年以来的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1、2006、2008。表 4-4资本密集型行业工业总产值比重情况单位:%年份冶金工业电力工业煤炭及炼焦工业石油工业化学工业机械工业建筑材料工业造纸工业至比重至比重1970年不变价格1974.610.963.259.119759.03.93.05.611.364.860.41975.512.465.760.819809.013.065.360.21984.912.961.656.71980年不变价格1985.411.458.553.41985.012.364.058.419905.014.768.860.4当年价格1996.113.473.765.8200713.97.02.36.52.181.275.0注:由于工业增加值的基年不同,各产业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不具有完全的可比性,但是能够看出趋势的变化。资料来源:1984年以前数据根据中国工业交通能源50年统计资料汇编19491999数据计算;1990年以后数据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有关各年计算,并对行业进行了相应归并。(4) 工业参与国际分工结构的变化从新中国成立直到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很低,1978年我国出口总额仅为99.5亿美元。随着1978年以来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与世界经济的交往不断增多,我国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越来越高。1980年,我国制成品出口额占制造业增加值和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11.4%和9.5%。从2002年开始,制成品出口快速增长,到2006年制成品出口额与制造业增加值、工业增加值之比已经分别达到108.5%和71.4%。中国出口产品在在世界市场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根据WTO的统计,1978年中国出口额仅为99.55亿美元,2006年达到9690.73亿美元,其中制成品出口额的增长最为迅速,出口额从1980年的87.12亿美元增加到8954.33亿美元。中国产品出口的快速增长推动了中国产品在世界出口额中所占比重的大幅度提高。1978年,中国产品出口额仅占世界总出口额的0.78%,到2006年,中国产品出口额占世界出口额的比重已经达到8.03%,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的世界第三大出口国。制成品出口额的比重达到世界制成品出口额的10.84%,其中,服装出口额占世界服装出口额的30.63%,纺织品占22.27%,办公和通信设备占19.80%,其中电子数据处理和办公设备、通信设备分别占26.13%和22.71%,机械和运输设备也占到10.46%。19802006年中国出口产品占世界出口额的比重单位:%198019851990199520002006农产品1.472.352.432.542.963.45 食品1.402.132.492.723.143.69 燃料和矿产品合计0.891.821.341.541.441.70 燃料1.411.421.171.00 制成品合计0.800.841.853.364.6810.84 铁和钢0.311.213.373.078.69 化学品0.801.271.872.073.57 医药品1.651.44 机械和运输设备0.160.891.623.1410.46 办公和电信设备合计0.080.071.052.404.5019.80 电子数据处理和办公设备5.0226.13 通信设备6.7822.71 集成电路和电子元件1.747.44 汽车产品0.050.080.140.271.42 纺织品4.626.929.1410.2722.27 服装4.008.9415.1918.2430.63 总计0.891.401.802.883.868.03资料来源:根据WTO Statistical data(网址/)数据库数据计算。可以说我国已经深深地融入全球生产网络之中。随着国际分工方式的转变,我国与世界的商品往来逐步从产业间分工逐步演化为产业内分工和产品内分工。对于一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或者说一国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可以用垂直专业化的程度来衡量。垂直专业化(vertical specialization)是指一种商品的生产过程延伸为多个连续的生产阶段,每一个国家只在某个连续的特殊阶段进行专业化生产。垂直专业化比例则是指进口品用于出口的价值对出口额的比率,类似于“来料加工”的程度。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利用中国的投入产出表对我国出口贸易中的垂直专业化程度进行了计算,他们的计算结果表明,我国出口贸易中垂直专业化的价值比率从1992年的14%上升至2003年的21.8%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中国出口贸易中的垂直专门化与中美贸易,世界经济,2006 (5) 。,表明我国参与国际垂直分工的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图4:我国制成品出口额占制造业和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变化资料来源:制成品出口额数据来自WTO statistics database,制造业和工业增加值数据来自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 database。(5)工业分行业结构变化2003-2007年间,行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比重上升最多的依次是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以及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在这些行业中,除农副食品加工业外,均为提供原料、设备的重工业部门。2003-2007年间,行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比重下降最多的依次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烟草制品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以及纺织业,这些行业比重的下降并不是因为增长速度变慢,而是增长速度低于其他工业行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仍然是最大的两个制造业部门。表5:2003-2007年工业分行业结构的变化行业20032005200620072003-2007年的变化煤炭开采和洗选业2.74 4.00 3.94 4.01 1.27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5.69 6.67 6.57 5.51 -0.18黑色金属矿采选业0.35 0.59 0.65 0.79 0.45有色金属矿采选业0.42 0.59 0.74 0.83 0.41非金属矿采选业0.39 0.39 0.42 0.44 0.05其他采矿业0.01 0.00 0.00 0.00 0.00农副食品加工业3.49 3.80 3.83 3.97 0.47食品制造业1.59 1.62 1.61 1.59 0.00饮料制造业1.90 1.61 1.58 1.61 -0.29烟草制品业3.75 2.85 2.61 2.49 -1.25纺织业4.54 4.49 4.35 4.20 -0.34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2.18 1.97 2.01 1.94 -0.25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1.41 1.31 1.29 1.26 -0.14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0.63 0.71 0.75 0.88 0.25家具制造业0.44 0.53 0.55 0.55 0.12造纸及纸制品业1.62 1.59 1.52 1.49 -0.13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0.80 0.64 0.61 0.59 -0.21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0.60 0.53 0.51 0.47 -0.12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3.07 2.75 2.54 2.65 -0.42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5.87 6.08 5.93 6.27 0.40医药制造业2.44 2.12 1.99 1.95 -0.49化学纤维制造业0.70 0.67 0.66 0.69 -0.01橡胶制品业0.88 0.82 0.79 0.82 -0.06塑料制品业1.82 1.76 1.83 1.83 0.01非金属矿物制品业4.17 3.89 4.01 4.14 -0.02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6.73 8.00 7.69 7.70 0.97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2.15 2.67 3.51 3.83 1.68金属制品业2.31 2.35 2.44 2.57 0.26通用设备制造业3.79 4.11 4.17 4.36 0.58专用设备制造业2.40 2.33 2.52 2.62 0.22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6.90 5.31 5.42 5.96 -0.94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4.82 4.95 5.07 5.17 0.35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8.29 7.93 7.78 6.77 -1.52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1.06 1.02 1.06 0.99 -0.07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0.83 0.79 0.77 0.78 -0.04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0.03 0.08 0.10 0.14 0.11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8.59 7.92 7.59 7.54 -1.05燃气生产和供应业0.18 0.19 0.21 0.26 0.08水的生产和供应业0.45 0.36 0.35 0.31 -0.14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有关各年计算。(6)金融危机对工业增长的影响2007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达到11.4%,成为1995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2008年上半年,我国经济仍然保持持续高速增长的势头。但是2008年下半年特别是4季度以来,随着美国金融危机的进一步加剧并蔓延到全球,我国经济也开始进入经济周期的下行阶段,特别是作为我国经济增长最主要推动力的工业增长速度出现大幅度下滑。从图5可以看到,规模以上工业月度增加值增速从2008年7月开始下降,从2008年6月的16%下降到9月的11.4%,由于工业增加值增速仍在10%以上,当时并未引起高度的重视。但是自10月份开始,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月度增速下降到10%以下,并于11月下降到5.4%,是10年来月度增速的最低点。并且与之前的工业增速下降相比,2008年6月至2009年1月间的增速下降时非常急剧的,在5个月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下降了10.6个百分点。图5:1998-2009年规模以上工业月度增加值同比增速说明:为消除春节假期带来的不可比性,不包括1月和2月数据。工业增长速度的急剧下滑的重要原因是高增长行业的增速快速下滑。在2002-2007年的经济高速增长阶段中,重工业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轻工业。2002-2007年间,规模以上重工业增长速度比规模以上轻工业增长速度快1个百分点以上,2003年和2006年两年重、轻工业增长速度之差甚至超过4个百分点。然而,作为典型的周期性行业,重工业自然成为金融危机下受冲击最大的部门。从轻重工业的月度增长情况可以清楚地看到金融危机冲击前后轻重工业增长速度的逆转。2008年上半年,重工业月度增长速度最多超过轻工业5个百分点,而到2008年11月,重工业增长速度已下降到3.4%,落后轻工业增长速度6.7个百分点。图6:重工业与轻工业月度增长速度比较构成国民经济的各行业的增长速度往往存在差异,有的行业增长速度很快,有的行业增长缓慢,还有的行业则处于衰退之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始终保持接近10%的增长速度,这要得益于一批高增长行业(主要是工业行业)对经济的推动,这些高增长行业的增长速度往往达到20%甚至30%。高增长行业的有无、多寡和增长情况不仅关系到一国经济的增长速度,而且与产业结构调整、增长方式转变以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密切相关。产业结构的变动是各产业增长速度差异的结果。2003-2007年,我国工业保持高速增长,而工业的高速增长又主要得益于一批高增长行业的推动。我们计算了2003-2007年以及2007年工业各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工业增加值采用2003年不变价,即利用分行业大类的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对各年度分行业的工业增加值进行调整。从表6可以看到,如果将增长速度超过工业平均增长速度的行业作为高增长行业,除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烟草制品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医药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橡胶制品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以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等12个行业外,其他26个行业的增长速度均高于规模以上工业的平均值。表6:2003-2007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年均增速及2008年月度增速变化行业2003-2007年平均2008.32008.113月-11月规模以上工业总计23.9217.85.412.4煤炭开采和洗选业26.97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8.724.87-2.2黑色金属矿采选业38.1935.88.327.5有色金属矿采选业29.411910.48.6非金属矿采选业26.9424.912.612.3农副食品加工业24.7617.311.75.6食品制造业26.723.79.714.0饮料制造业23.16烟草制品业15.888.830-21.2纺织业24.33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24.7213.311.91.4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23.64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36.9528.815.313.5家具制造业34.9717.412.45.0造纸及纸制品业25.1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20.53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19.9310.213.7-3.5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9.9514.5-8.322.8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24.3415.6-3.318.9医药制造业22.23化学纤维制造业23.3912.4-5.317.7橡胶制品业22.7720.10.719.4塑料制品业24.7非金属矿物制品业26.927.211.615.6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25.4215.8-6.322.1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27.94150.514.5金属制品业27.9118.58.310.2通用设备制造业31.7721.8813.8专用设备制造业30.0325.819.46.4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25.6222.73.619.1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25.8822.912.510.4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27.7916.5-0.216.7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28.6620.51.918.6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22.44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83.853233.4-1.4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21.5716-1.117.1燃气生产和供应业35.5237.25.631.6水的生产和供应业12.27资料来源:2003-2007年平均增速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有关各年计算,2008年月度增速引自国家统计局网站“月度数据”。罗斯托认为,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社会分工日益深化,带动整个产业发展的已不是单个主导产业,而是几个产业共同起作用,他将此称之为“主导部门综合体”。3我国的高增长行也表现出“成群”增长的特征。通过前述分析可以发现,我国1998年以来的高增长行业主要集中在食品、皮革、木材、家具、造纸、医药、金属冶炼加工、机械、交通运输设备、电气、电子、仪器仪表、煤气生产、邮电通信、房地产和社会服务业等部门。这些行业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当然这种划分不是绝对的,三类的具体行业有所交叉。一类是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密切相关的行业,包括食品加工业、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家具制造业、医药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煤气的生产和供应业。第二类是带有重化工业特征的行业,包括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普通机械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这类产业的高速增长明显带动了我国重工业比重的提高,使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出重新“重工业化”的特征。重化产业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原材料工业,包括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化学原料等;加工工业,包括普通机械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文化办公用机等行业。第三类是能够体现中国资源禀赋或者说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主要包括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等,RCA指数显示这些行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4进入2008年下半年以来,原来的高增长行业成为金融危机下增长速度下降最快的行业。由于工业各行业增长速度的变化并不一致,我们以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增长速度为基准,表6列出了2008年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速度最高点的3月及增长速度最低点的11月份各工业行业的月度增长速度情况及两个月份之间的增长速度之差。从表6可以看到,2008年11月,有13个工业行业的增长速度低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速,这些行业中的一半以上都是原来的高增长行业,其中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纤维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以及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6个行业出现负增长。国际金融危机对工业行业的影响不但体现在高增长行业数量的减少,而且体现在工业行业(包括高增长行业)增长速度的大幅度下降。从增长速度的变化情况看,有18个行业在3-11月份增速下降的幅度超过工业平均水平,这些行业中有13个行业是原来的高增长行业,其中燃气生产和供应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其他采矿业以及造纸及纸制品业等6个行业的增长速度跌幅超过20%,这些行业中的大部分也是原来的高增长行业。结合以上分析我们还可以发现,11月份增速低于工业平均水平的行业或者11月份相对3月份增速下降超过工业平均水平的行业绝大部分是投资品行业或者出口占比较大的行业,而只有食品制造业是消费主导型行业。3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变动与工业内部结构相比,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变化相对较小。从表7可以看到,主要服务业行业只有金融业比重有较大提升,其比重从2002年的9.2%提高到2007年的11.1%。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比重的变化均不大,其变动幅度均在一个百分点之内。表8进一步反映了第三产业细分的行业结构的变化情况。表7:2002-2007年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变化(%)年 份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其他200215.020.039.520038.911.040.4200414.411.141.2200514.811.241.3200614.718.35.710.011.439.9200714.618.25.711.111.838.6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8)。表8:2004年和2006年第三产业细分的行业结构的变化(%)20042006占GDP比重占第三产业比重占GDP比重占第三产业比重第三产业40.3810039.98100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5.8214.415.8914.73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2.656.562.516.29 批发和零售业7.7919.297.3018.26 住宿和餐饮业2.295.682.265.66 金融业3.378.354.0110.02 房地产业4.4911.114.5611.41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1.644.071.553.87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1.102.731.142.84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0.481.190.451.11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1.553.841.674.18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1.644.061.513.79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0.651.620.631.56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3.849.513.598.98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8)。三、我国工业化发展阶段及其与产业结构变动的关系产业结构是随着经济发展而改变的。配第克拉克定理指出:随着经济发展即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再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霍夫曼定理则指出,在工业化进程中,霍夫曼比例(消费资料工业的净产值和资本资料工业的净产值之比)是不断下降的,据此可以把工业化划分成四个发展阶段。库兹涅茨研究了经济发展与三次产业所实现的国民收入的比例关系。钱纳里运用投入产出分析等方法,分析了产业结构转变与经济增长的一般关系以及结构转变和工业化各个阶段的基本特征。他的研究结论表明:产业结构转变同经济增长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不同收入水平上产业结构的状况不同,并构建出产业结构转变的标准形式。根据经典工业化理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工业化水平,一般可以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工业结构、就业结构和空间结构等方面来进行衡量。对工业化阶段划分最具影响力且广为认同的是钱纳里的“3大6小”阶段论。钱纳里在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中,把人均GDP作为综合反映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按照人均GDP的变化,他将经济发展分为准工业化阶段(初级产品生产阶段)、工业化实现阶段(包括工业化初级阶段、工业化中级阶段、工业化高级阶段)和后工业化阶段(包括发达经济初级阶段、发达经济高级阶段)。国内学者陈佳贵等人根据钱纳里的工业化理论和工业化阶段划分的标准,提出了衡量我国工业化不同发展阶段的标志性指标(最主要的是人均GDP)及其范围。他们将经济发展分为前工业化阶段、工业化实现阶段和后工业化阶段,其中工业化实现阶段又分为工业化初期、工业化中期和工业化后期。根据他们的分析,我国作为一个整体,目前的工业化水平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后半段,但是各地区的工业化水平存在很大差异,例如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已进入工业化后期的后半阶段,而大多数中西部省份仍然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 陈佳贵:中国工业化进程报告1995-2005年中国省域工业化水平评价与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19-43页。如果按照工业化的一般理论,我国的工业比重仍然处于上升阶段(至少还没有到下降阶段)。我们利用世界银行WDI online数据库的数据,计算了1970年以来几个工业占GDP比重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典型国家的工业比重与人均GDP的关系。从表9可以看到,阿根廷、巴西、墨西哥3个工业占GDP比重发生明显转变的国家,工业占GDP比重开始出现下降的转折点时,其经济发展水平(人均GDP衡量)并不相同,但按2000年不变价美元衡量的人均GDP均在3500美元以上,按2000年不变价国际元衡量的PPP人均GDP均在6790国际元以上。而2006年我国按2000年不变价美元衡量的人均GDP和按2000年不变价国际元衡量的PPP人均GDP分别只有1595美元和6621国际元。如果按照人均GDP来衡量,我国工业比重离转折点还差很远,如果按照PPP衡量的人均GDP来衡量,我国似乎已经到了转折点。但事实上,由于各国实际情况存在很大差异,在人均GDP多大的阶段工业比重开始下降并无定规。我们同样使用WDI online数据库的数据计算人均GDP与工业比重的关系,发现二者并不存在相关性,相关系数很小。从具体国家的情况来看也是如此。例如,韩国的工业比重在1988年和1993-1995年间达到最高点的42%,但直到2006年这一比重仍然高达40%,而此时其人均GDP和PPP衡量的GDP已高达13865美元和20572国际元。表9:3个典型国家工业占GDP比重的转变国家转变时间转变前一年比重2006年比重人均GDP(2000年不变价美元)人均GDP,PPP(2000年不变价国际元)阿根廷197751337,20211,309巴西198846313,5186,790墨西哥198838274,7127,354资料来源:World Bank. WDI online.四、产业结构变动的原因分析产业结构的变动是各产业增长速度差异的结果。决定哪些行业能够成为高增长行业的主要因素是一国的资源禀赋条件、收入水平提高对需求结构的影响以及技术变革情况。20世纪末以来,我国的经济实力、人民生活水平、城镇化水平都有很大的提高,成为推动与改善人民生活有关的行业以及相应的重化工业的高速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同时低成本制造优势也促进了与出口有关产业的高速增长。第一、消费结构升级的推动力。居民的消费结构升级是影响产业增长速度从而产业结构变动的决定性因素。按照国际经验,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以后,社会消费结构将会由温饱型向发展型、享受型升级。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以2000年不变价格美元计算,1990年我国人均GDP为392美元,2001年达到1021美元,突破1000美元大关,2006年进一步增加到1595美元。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居民对衣、食、住、行以及文化娱乐、医疗保健的需求提高,自行车、收录机等千元级消费品让位于电视、空调、电脑等万元级商品,汽车、住房等10万元级商品逐步进入家庭,从而推动与改善消费者生活的食品、家具、医疗、房地产、交通运输设备、电器电子等行业的高速增长。第二、城镇化水平提高的推动力。我国城镇人口比重已从改革开放之初1978年的17.92%提高到2007年的44.94%,特别是1996年以来,我国城市化率加快,城镇人口比重以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以上的速度提高。近10多年来,我国大幅增加了对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其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也明显提高。这些投资在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全面发展的同时,无疑也为重化工业带来了巨大的增长和扩张机会。由于城镇化率的快速提高以及城镇居民对住房的需求快速增长,从而带动房地产业的发展,并拉动钢铁、化工、机械等相关行业的高速增长。第三、低成本制造的国际竞争力。大量素质较高并且廉价的劳动力、较低的交易成本、完善的工业配套体系不但使我国本土企业获得低成本优势,而且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将制造环节转移到我国,使我国成为世界最具竞争力的制造平台。特别是在生产趋于全球化和国际分工趋于垂直专业化的情况下,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经济结构也在不断转型,逐步由制造业为主转移到服务业和研发行业,其在国内的生产制造设施和制造能力也转移到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而“中国制造”能够将我国的劳动力优势与重化工业的劳动密集型环节有机结合起来,这种结合不但顺应了发达国家重化工业转移的趋势,也有利于继续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从而推动了出口导向行业的快速增长。1998-2006年间,我国钢铁出口额年均增长速度达到33.2%,机械和运输设备(包括办公和通信设备、汽车产品等)出口额年均增长速度达到31.8%。而钢铁、机械和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安全技术部工作总结
- 民营医院合同模板6篇
- 2025年绿色建筑材料市场推广与政策支持下的绿色建筑产业政策优化措施研究报告
- 2025年福建省龙岩市第一医院招聘7人模拟试卷(含答案详解)
- 2025年康复医疗行业体系建设与运营模式变革趋势报告
- 2025年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信息化对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企业战略调整策略报告
- 2025年福建省福安市教育局招聘7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网校专用)
- 胶片碎纸机制造合同5篇
- 课题研究教学设计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3-5-人教版2004
- 婚内财产协议书(合集15篇)
- 室内安装标识标牌施工方案
- GB/T 17775-2024旅游景区质量等级划分
- 小学数学情境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 《福建省整体装配式卫浴间标准设计图集》
- 中药冷敷技术操作方法及常见疾病的中药冷敷技术
- 地方政府的组织结构课件
- 【公开课教案】《蹲踞式起跑》教案
- 病毒性脑炎临床路径(2016年版)
- 装修公司审计报告范本
- 从问题专题到课题学校科研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公开课一等奖市优质课赛课获奖课件
- 艾青自述 我的创作生涯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