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档简介
2 0 1 1 届研究 葶 浅析 2 0 1 1 年5 月 e a s tc h i n an o r ab r i e f a n a l y s i so n t h e i m a g e s o f3s l a d y i n c h i n e s em e d i a m a j o r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t e l e v i s i o ns t u d i e s m a y 2 0 1 1 华东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郑重声明 本人呈交的学位论文 浅析中国大陆媒体中的 剩女 形象 是在华 东师范大学攻读碍矽博士 请勾选 学位期间 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 的研究成果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 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 的研究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 示谢意 作者签名 毕 日期 枷年5 月 堋 华东师范大学学位论文著作权使用声明 浅析中国大陆媒体中的 剩女 形象 系本人在华东师范大学攻读学位期间在导 师指导下完成的碌彩博士 请勾选 学位论文 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归华东师范大学所有 本人同意华东师范大学根据相关规定保留和使用此学位论文 并向主管部门和相关机构 如国家图书馆 中信所和 知网 送交学位论文的印刷版和电子版 允许学位论文进入 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及数据库被查阅 借阅 同意学校将学位论文加入全国博士 硕士 学位论文共建单位数据库进行检索 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 采用影印 缩 印或者其它方式合理复制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请勾选 1 经华东师范大学相关部门审查核定的 内部 或 涉密 学位论文 于年月日解密 解密后适用上述授权 力2 不保密 适用上述授权 导师签名 涉密一学位论文应是已经华东师范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或保密委员会审定过的学位论文 需附获批的 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申请学位论文 涉密 审批表 方为有效 未经上述部门审定 的学位论文均为公开学位论文 此声明栏不填写的 默认为公开学位论文 均适用上述授权 l 掣 签 扣 胜 少 l 吕程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名单 姓名职称单位备注 华东师范大学 陈虹教授主席 传播学院 华东师范大学 陈卫平副教授 传播学院 华东师范大学 钱春莲副教授 传播学院 年至2 0 1 0 年 剩女 概念确立并成为媒体关注的话题 纵观 剩女 概念的 发展过程 可以看出 剩女 是一个从生活话语而来 由媒体建构 发展至今 已带有隐喻性质的概念 结合 剩女 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 笔者界定了本文所 讨论的 剩女 概念 广义的概念是指自身条件很好却没有归属的人或物 狭义 的概念是指中国出生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受过高等教育 过了2 8 岁未初婚并 有结婚意向的城市职业女性 其次 本文选取中国学术期刊网重要报纸数据库中来自5 3 家报纸自2 0 0 0 年至2 0 0 9 年1 0 5 篇以 剩女 为关键词的文章作为目标样本 采用定性和定量 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归纳当前主流媒体建构了怎样的 剩女一形象 并从电视媒 体的节目类型出发 具体分析媒体是通过怎样的媒体视角以及语言形式来建构 搿剩女 形象 最后 本文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 反思媒体中的 剩女 形象所表现出的在 主流价值 自我评价以及媒体建构倾向性的方面的偏差 关键词 剩女 形象 媒体建构 研究 a b s l 融 c t n o w a d a y s t h ew o r do f 一3 sl a d y h a sa t t r a c t e dm u c hm o r ea t t e n t i o n 丘o mm e d i a o fc h i n a s i n c et h ef i r s tt i m ea p p e a r e di nc h i n a si n t e r a c ti n2 0 0 3 i th a se n d u r e dt h e c o n t i n u ee x p l o i t a t i o nf r o mm e d i a t h i sp a p e rs o c k st oa n a l y z et h ei m a g eo f 3 sl a d i n t h em e d i ao f c h i n a i n v e s t i g a t et h et e n d e n c i e sa n dd e v i a t i o n so f t h em e d i a f i r s t l y t h ep a p e rs t a r t sf r o mt h ep h e n o m e n o no f h o tn o w sr e p o r t e rf o r 竹3 sl a d y o nw e b s i t eo fc h i n a a n dt h e nc o m b so u t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s t a g e so ft h ec o n c e p to f 3 sl a d y b e s i d e s i l l u s t r a t e st h es o c i a lb a c k g r o u n do f t h ec o n c e p ta r i s ef r o m s e c o n d l y t h ep a p e rs e l e c t e d1 0 5a r t i c l e sw h i c hw a c l o s e l yr e l a t e dw i t h 3 s l a d y a st h et a r g e ts a m p l e c o m i n gf r o m5 3m a j o rn e w s p a p e r si nc n k id a t a b a s e m e a n w h i l e b yu s m go fq u a l i t a t i v ea n dq u a n t i t a t i v er e s e a r c hm e t h o d s t h ep a p e r g e n e r a l i z e sw h a tk i n d si m a g e so f 3 sl a d h a v eb e e np r o d u t e db yt h em a i n s t r e a m m e d i a m o r e o v e r t h ep a p e rm a k e sd e t a i l e da n a l y s i so nt h ec a t e g o r yo ft e l e v i s i o n p r o g r a m st oa n a l y s et h e 讲搬 p 戗翩a n dl a n g u a g ef o r m su s e db ym e d i a f i n a l l y b a s e do nt h ea n a l y s i so ft h ep r e v i o u st e x t t h ep a p e rr e f l e c t so nt h e d e v i a t i o n so ft h ei m a g eo f 3 sl a d y i nm e d i a w h i c hc o n s i s to fm a i n s t r e a mv a l u o s e l f e v a l u a t i o n a n dm e d i ac o n s t r u c t i o n k e yw o r d 3 sl a d y m e d i ac o n s t r u c t i o n a n a l y s i s 目录 弓i 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l 第一章概论 2 第一节 剩女 概念的产生 2 第二节 剩女 概念的发展过程 3 第三节媒体中 剩女 形象的研究现状 7 第二章中国大陆媒体中的 剩女 形象 8 第一节媒体中 剩女 形象及其特点类型 8 一 媒体对 剩女 的报道 9 二 媒体中 剩女 的特点类型 1 9 n 媒体中的女性刻板印象 1 9 o 媒体中的 剩女 刻板形象 2 3 第二节媒体中的 剩女 形象与真实形象的差别 2 4 第三章 剩女 形象的媒体建构 2 6 第一节建构 剩女 形象的节目类型 2 6 一 电视娱乐节目 2 6 二 影视剧 2 8 第二节建构 剩女 形象的媒体视角 2 9 一 男权视角 一 2 9 二 社会文化视角 3 2 三 家庭伦理观视角 3 5 第三节建构 剩女 形象的语言形式 3 7 一 语言的多样性 3 7 二 话题的循环性 3 8 三 叙事的故事性 4 0 第四章 剩女 形象的问题与反思 4 2 一 主流价值的偏差 4 2 二 剩女 自我评价的偏差 4 3 三 媒体建构倾向性的偏差 4 6 结语 4 9 参考文献 5 1 引言 剩女 也称 3 sl a d y s i n g l e 单身 s e v e n t i e s 大多数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 s t u c k 被卡住了 是近几年在媒体上倍受关注和追捧的热词 自2 0 0 3 年在网络初露头 角以来 剩女 形象在媒体上不断被开发和建构 如今已经成为媒体的海量话题和内 容 众多以 剩女 为题材的影视剧和电视节目层出不穷 俨然已经成为一种社会文化 现象 还带来了以网络相亲节目为代表的 剩女经济 的勃兴 引起了社会舆论的广泛 关注 然而 媒体建构的 剩女 形象与真实的 剩女一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媒体究竟是 怎样使得一个原本单纯的社会形象变成一种刻板类型 在这种建构中媒体又表现出怎 样的视角和倾向 媒体的视角和倾向是否存在着差异 鉴于这些问题 笔者选择 浅析 中国大陆媒体中的 剩女 形象 这个论题 立足时代背景 选取中国学术期刊网重要 报纸数据库中5 3 家报纸媒介与 剩女一密切相关的文章1 0 5 篇作为目标样本 分析当 前主流媒体建构了怎样的 剩女一形象 并选取其他类型的媒体资源和素材 具体分析 媒体是如何建构 剩女 形象的 包括建构 剩女 形象的节目类型 语言模式 媒体 视角等 通过借鉴有关 剩女一的社会学研究 尝试分析媒体建构的 剩女 形象与真 实 剩女 形象存在的差异 从而归纳出主流价值 剩女 自我评价以及媒体建构倾 向性等三种差异 通过具体分析 力图引申出媒体建构 剩女 形象的得失和启发 希 望本文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引起传媒理论界乃至全社会对 剩女一群体的重视和 关注 第一章概论 第一节 剩女一概念的产生 剩女 是近几年在媒体上倍受关注和追捧的热词 使用百度搜索引擎 输入 剩 女 关键词 2 0 0 3 年仅有2 条相关信息 到2 0 0 9 年爆发至近2 2 6 0 0 条相关信息 可以 看出 剩女 形象逐步被媒体关注 成为媒体的海量话题和内容 通过年份搜索 可以发现从2 0 0 0 年至2 0 1 0 年 媒体关于 剩女 的报道呈现几何 式增长趋势 图一 剩女 最早源于民间俗语 剩男不剩女 意思是只有男性担心找不到配偶 没 有女性嫁不出去的道理 李敖先生于1 9 6 1 年写作的 假如我是女人 一文中 也对这 句俗语有过引用 这年头儿 有剩男无剩女 后来 剩女 一词逐渐脱离民间语境 被媒体赋予了新的意义 关于 剩女 的定义 网络上的描述有以下几种 定义一 指现代都市女性 她们绝大部分拥有高学历 高收入 高智商 长相也无 2 可挑剔 因她们择偶要求比较高 导致在婚姻上得不到理想归宿 而变成 剩女一的大 龄女青年 定义二 剩女 意思是指挺大年龄还没把自己嫁出去的女人 这个词语的出现源 于传统社会习俗的一种古老的恐慌 李银河 2 0 1 0 7 6 定义三 所谓 剩女 是大都市中高学历 高收入 高年龄的一部分在婚姻上得 不到理想归宿的大龄女青年 这里面暗含了这样几个因素 第一 大龄未婚 第二 高 学历带来的高收入 第三 生活在城市里 据此界定 我们对 剩女一下一个定义 城 市中受过高等教育的大龄未婚 通常指3 0 一4 4 岁 女性 1 定义四 剩女 为出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 学历本科及以上 都市未初婚白领女 性 在我国 都市是指北京 上海 杭州 广州等经济相对发达一些的城市 白领一 概念的外延有两种指称 一种是广义上的 指非体力劳动者 另一种是狭义上的 特指 大中型公司企业中的管理和行政人员 本研究采用广义上的含义 具体到本研究 都市 白领指的是我国各大都市的 在行政单位的公务员 事业单位的管理和技术人员以及大 中型公司企业中的管理和行政人员等 2 第二节 剩女一概念的发展过程 剩女 概念的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 2 0 0 0 年至2 0 0 6 年 这一时期是 剩女 概念从无到有的酝酿时期 在 网络上可以查到的资讯中 近似目前 剩女 内涵一词的报道最早一篇为2 0 0 1 年1 1 月 8 日 人民网生活频道转载 中国青年报 的一篇报道 嫌男人太孩子气 香港单身女 人增多 3 香港城市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教师梁丽清指出 经济转型下q o q0 0 0 回内地 结婚的男性增加 使得香港本地 剩女 更多 开始把 剩女 从 有剩男无剩女 高丙吉 剩女 现象的经济学思考 经济研究导刊 2 0 1 0 年第1 6 期 第1 2 9 页 2 黄志兰 女大未婚一 剩女 择偶心理状态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 0 0 8 年5 月 3 h t t p w w w p c o p l e c o m c n g b s h c n g h u o 7 6 1 2 3 2 0 0 1 11 0 8 1 6 0 0 5 1 7 h t m l 的俗语中分离出来 成为一个特殊名词 媒体引用专家的说法 其主要的关注点是放在 香港单身女性增多的原因以及在社会转型中女性择偶观 婚姻观的变化 也可以看出 剩女 概念最早是由社会学界提出的 是对 单身贵族 大龄女青年 等社会现象 关注的衍生 这一时期 能在百度上搜索到的2 3 篇报道 除了一些关于独身主义心理咨询的信 息 还有就是对七十年代社会风气的描述 所指的 剩女 绝大部分都是对谚语 有剩 男无剩女 的简单引用 大多使用 大龄女青年 白骨精 1 单身贵族 2 北大 荒一3 等词来形容类似的社会群体 相比较来说 其中 大龄女青年 与 剩女 的概 念最为接近 可见在 剩女 一词出现之前 媒体就已经对这一社会现象给予了持续的 关注 从下表可以看出2 0 0 0 年至2 0 0 6 年关于 大龄女青年 报道数量的变化趋势 图二 第二阶段 2 0 0 6 年至2 0 1 0 年 是 剩女 概念确立并被媒体关注的阶段 2 0 0 6 年 是一个特殊的时间点 时尚 c o s m o p o l i t a n 2 0 0 6 年2 月刊推出情人节特别专题 欢迎来到 剩女 时代 图三 并联合腾讯进行了 情人节爱情恐慌 剩女 1 白骨精 是指白领 骨干 精英女性 2 单身贵族 是指单身贵族是指没有固定伴侣 没有子女 又富有的人 3 北大荒 为网络流行词汇 其含义是身在北京的大龄女青年 处于没有丈夫和固定男友还 荒 着的状态 h t t p b a i k e b a i d u c o m v i e w 2 4 6 7 5 h t m l w t p t t 4 时代来临 的话题策划 图四 不仅定义了 剩女一的概念 形成目前网络的普遍定 义 而且让 剩女 光明正大地成为一种时尚和潮流 从 剩女一危机到原因分析再到 对策一应俱全 这些议题的设置也成为之后报道的母命题 剩女 题材成为媒体的新 宠 网络报道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图一 剩女一在网络的火热也引起了传统媒 体的关注 2 0 0 6 年2 月2 7 日的电视读报类节目 马斌读报 在 9 l j 没有孩子就沦为 职场 剩女 的新闻中引用了这个概念 首次关注到职场歧视未婚女性的问题 2 0 0 7 年8 月1 7 日 剩女 入选教育部 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 2 0 0 6 1 的 2 0 0 6 年汉语 新词语选目挣 剩女一正式得到了官方的注意 图三 硼7 可 融缝韵i 多参 瞅 鞠咱建氟置枷豫静 置剞噬嬲嘛 硪蛹埘啪簟i 曼幻 曩酷猁f 髓 奠镊出色 咖 埘眇椭人谴 孙蛆奢仃幡投 两跌噩直 女 憎 蹙羹氨鼍明 奠f f l 勾摹韭 为 i t 为掌 舶关连疆心地准鲁薯 糠 堆螂 硼糖强烈嘲 越界屡茁譬1 面珥e 嘴划d 噎醯馐 翻蝇 f 孵死7 m 匮敷邈豳嗵敛 图四 1 h t t p w w w m o e e d u 饥慨k 陋幻 i 1 1 i c h a y i l 鼬佣雕獬 哆 j s p 6 l e i d 2 5 9 3 f i l 哟 p c 酬i c a t i 伽佃墒躔l 锄l 萨2 0 0 6 年 汉语新词语选目 p d f f i l e t y p l a s 乎昌l 5 兹 0 而从下图可以看到 从2 0 0 7 年开始 剩女 作为高频词出现在百度新闻报道中 4 0 0 0 0 媸3 0 0 0 0 冀2 0 0 0 0 絮1 0 0 0 0 o 百度新闻关于 剩女 和 大龄女青年 的报道数量对比图 2 0 0 02 0 0 1 2 0 0 2 2 0 0 32 0 0 42 0 0 52 0 0 6 2 0 0 7 2 0 0 8 2 0 0 92 0 1 0 报道年份 年 图五 中国社会特殊的传统观念和社会变革直接导致这些敏感的社会议题的出现 而 剩 女 概念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改革开放 为中国社会带来了经济和文化的重大变迁 也带 来了中国传统婚姻观念和择偶观的变化 1 9 8 0 年 婚姻法 颁布实施之后 不论是在农 村还是城市 人们的自主择偶意识都在不断增强 自主婚姻呈迅速上升趋势 现今 我 国自主婚姻已占主导地位 其中女性的自主婚姻率为6 9 7 2 1 随着义务教育政策以及 城市独生子女政策的推行 越来越多的女性与男性享有了同等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有数据表明 目前在全国尤其是以城市考生为主的地区 女生升学的比例递增速度非常 快 有赶超男性的趋势 并且学历越高女生比例越高 大部分学科研究生中女性多于男 性 女性的高学历教育 使其结婚年龄相对推迟 有研究资料显示 国家计划生育政策 的实施 打破了中国传统的重男轻女观念 生男生女都一样 的观念被城市家庭普遍 接受 加之受到国外单身文化的浸染 以及经济的发展和开放程度的加深 中国社会逐 渐形成自己的单身文化和单身群体 剩女 被社会学家认为是第三次单身浪潮的体现 1 杨新科 改革开放条件下中国择偶观念的变化及发展趋势 j 1 西北人口 1 9 9 7 3 3 43 7 6 纵观 剩女 概念的发展过程 可以发现 剩女 是一个从生活话语而来 由媒 体建构 发展至今已带有隐喻性质的概念 笔者以为 广义的 剩女 概念是指自身条 件很好却没有归属的人或物 狭义的概念是指中国出生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受过高等 教育 过了2 8 岁未初婚并有结婚意向的城市职业女性 争议最多的就是关于 剩女一的 年龄界限 目前很多报道中9 0 后的父母开始出现在相亲市场 更增加了对 剩女一年 龄界限的讨论 在众多媒体报道中 剩女 概念与婚姻的关联最大 中国 婚姻法 第6 条规定 结婚年龄 男不得早于2 2 周岁 女不得早于2 0 周岁 而由于女性需 要生育的特殊情况 决定了女性有生育年龄的限制 有研究证明 女性生育的最佳年龄 段是在2 4 2 9 岁之间1 因此 2 8 岁仍未初婚的女性 会错过最佳生育年龄 鉴于此 本研究将 剩女打年龄的界限划定在2 8 岁 第三节媒体中 剩女刀形象的研究现状 剩女黟在2 0 0 6 年成为网络的高频词之后 首先得到的是来自语言学界的关注 2 0 0 7 年之后社会学者对 剩女 现象进行了持续的社会学解读 自2 0 世纪7 0 年代末社 会学研究恢复以来 婚姻家庭课题成为热门 社会学家对社会的婚恋观和择偶观进行了 一系列的社会调查和趋势推测 社会学者关注城市青年择偶观念的变迁 大城市婚配比 例的失调及城市大龄未婚女性的婚姻障碍等问题 其中就包括对 剩女力择偶观的调查 和研究 2 0 0 9 年之后 理论界对 剩女刀现象的研究增加了社会性别 经济学和心理学 研究等新的视角 随着 剩女 形象在电视剧 电影作品中的大量出现以及电视相亲类节目的兴起 传媒学界越来越关注这一现象 但是传媒学界对媒体中 剩女 形象的研究并不多 2 0 0 9 年初以 剩女 为题材的贺岁片 桃花运 和 非诚勿扰 上映 引起了业界对 剩 1 葛月萍等 妊娠年龄与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分析 中国妇幼保健 2 0 1 0 年第2 5 卷 第1 4 8 6 页 7 女 题材影视剧的进一步研究 例如杨纪平学者在 剩女 的衷情合奏曲 中分析了影片中塑造的 剩女 错位的情感 对两性关系进行关照 体现了男人与女人 之间的差别和权力关系问题 也剖析了当下社会中的婚恋危机问题以及婚恋危机背后的 女性悲剧意识 文红霞学者的 剩女时代的爱情迷局 解读 一文 阐明了 桃花运 用女性视角集结五种情感类型 讲述了当代女性的细腻的情感生活 张扬了 女性的美好特质 并以女性的美好救赎了欲望泛滥的都市男性 学者对媒体中 剩女 形象的研究观点往往存在着主观的对立 比如杨纪平 文红 霞两位学者 在坚持 婚前守贞 的章迎这个 剩女 形象解读上 杨纪平学者认为她 是被动的 并且在等待中失去了女性的主动权 结婚的结局看似幸福 却隐含了女性的 等待甚至是绝望 而文红霞学者则在角色对比中认为 她是坚持自我的女性 所以最终 获得了幸福 可以看出对电影作品中 剩女 形象的解读和研究 是存在很大主观性的 除此以外 其他研究文章例如 剩女 的后爱情时 越剩越美 丽 影视剧中的 剩女砀等对 剩女 题材作了描述性介绍 第二章中国大陆媒体中的 剩女一形象 第一节媒体中 剩女一形象及其特点类型 本论文把目标锁定在中国主流媒体 生活中的徐小姐非常乐观 碰到问题总是一笑了之 看到周围的朋友一个个走 进婚姻殿堂 徐小姐会真诚地祝福他们 而对于自己 她说她一点都不急 反而觉得一个人过日子更加轻松自 在 市社科院有关专家指出 男大当婚 女大当嫁 的传统正面临着一定程度的挑战 单身不再代表不幸 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变化 很多年轻人不认为结婚是必需的 让爱作主 从被动单身到主动单身 这已成为这次 单身潮区别于前两次的最大特点 1 3 作者用这个自信的 剩女 形象反映了当今择偶观的变化以及新一轮单身浪潮的到 来 没有把 剩女一置于被动的地位 她自信地选择了生活方式 并且乐在其中 不是 带着面具生活 也不是 外表光鲜 内心苦闷 然而 更多的报道把 剩女 现象引导为一种社会问题 因此 剩女 的正面情 绪被选择性地筛除掉 负面情绪相对放大了许多 具体来看报道的话语 剩女一形象 的负面词频超过正面词频 尴尬 焦虑劳和 无奈 等词语的反复出现 为受众勾 画出 剩女 的群体表情 有研究表明 在众多媒体中形成对 剩女 形象的重复消息 而重复导致消息接受者对这一信息的反面观点减少 随后便是认同的增加 c a c i o p p o p e t t y 1 9 7 9 例如 城市 不婚 族其实很无奈 1 海归 在故土上寻找归属感 2 和 过度减肥暗藏多种心理疾患 3 国外有研究表明 在我们每天的日常生活经历中 某些字总是配以某些情感经验 例如快乐 魅力等字词通常配以正面的情感 而悲观 焦虑等则配以反面的情感 情感 的刺激可以被视为无条件的刺激 诱导出情绪的反映 而当一个字产生的刺激有计划地 伴随着此种无条件的刺激时 这个字便会成为一种有条件的刺激 并且也会引出情绪的 反应 s t a a t sa n ds t a a t s 1 9 6 8 有关 剩女 的报道在很大比例上把 剩女 形象 与 尴尬 焦虑 悲观 等负面意义联系在一起 使受众产生反面的评价及态度 2 0 0 9 年1 月1 1 日 工人日报 在相亲活动现场 记者看到单身男女都很热情地交谈着 从每个人2 分钟的自 我介绍到各种游戏活动 才艺表演 无不显示着他们优秀的一面 但光鲜背后却是大龄未婚的尴尬 过度 减肥暗藏多种心理疾患 2 0 0 9 1 0 2 3 健康报 都市 剩女 的心理复杂多变 有些人往往陷入期待与失望的自我 矛盾之中 于是认为自己能够掌控的只有身体了 因此过度减肥 白领女性长期处在工作的最前沿 工作 思 想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光鲜的外表掩饰不住内心的焦虑和忧郁 同样可能表现出进食的问题 2 2 0 0 9 年l o 月2 2 日 新华日报 薛宁芸 澳洲金融硕士 在澳洲的时候 她在芒特艾萨做银行主管 工作稳定 薪水丰厚 她的学历 她的能力 她的独立自主 可能并不是男人想要的 而她想找的男人似乎都成了别人 的丈夫 眼看着红颜一天天老去 她悲观地想 或许只能找离婚男人了 3 2 0 0 9 年l o 月2 3 日 健康报 都市 剩女 的心理复杂多变 有些人往往陷入期待与失望的自我矛盾之中 于 是认为自己能够掌控的只有身体了 因此过度减肥 白领女性长期处在工作的最前沿 工作 思想压力之大可 想而知 光鲜的外表掩饰不住内心的焦虑和忧郁 同样可能表现出进食的问题 1 4 使搿剩女 成为令人怜悯的对象 忙工作 是媒体报道中 剩女 的生 是事业惹的祸 可是我们从媒体的描述中并没获得 剩女 作为优秀职业女性的更多 证明 婚姻是女人的归属 被一再强调 媒介把不同职业 不同背景的未婚女性聚集 成一个群体 把女性引向家庭这个小圈子 剩女 的婚姻问题从个人隐私转变为 都 市公共话题 剩女 成为被婚姻问题困扰 并且需要救助的 弱势群体一 无形中消 解了 剩女 的社会价值和能力 以及其社会精英的地位 在有关 剩女 的报道中 过于挑剔 一词 已成为 剩女 的重要特征 也成 为贯穿始终的主题词汇 2 0 0 8 年之后的报道中 则更进一步升级为对 剩女 物化的批 判 随着2 0 0 9 年婚市追捧 经济适用男 有专家宣称 剩女 择偶观出现理性的回归 而2 0 1 0 年之后相亲类电视节目的播出 引发了一场关于 拜金 的大讨论 呼吁回归 麟 爱情 节目中一些 剩女 典型成为众矢之的 在大讨论的矛盾话语中 剩女一变 得面目全非 成为衰老 可悲 无价值并且贪婪的群体 例如 城市 不婚 族其实 很无奈 1 还有多少人相信爱情 2 有学者指出 人们对物质性择偶标准的重视程度是与其社会经济地位呈负相关的 妒 t 麦尔顿 1 9 7 6 但这一研究结果并不符合中国国情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和物质生活 水平的提高 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和欲望与目前的生活水平之间存在着差距 同时 1 2 0 0 9 年1 月1 1 日t i a r a 像林小姐这样一群 从小优秀到大一的女人 常常有这样的心态 觉得自己很 不错 所以在择偶时也比较挑剔 除了要求个子比自己高 收入比自己多 年龄比自己大 学历不比自己低的 硬条件之外 还要温柔体贴 最好能做家务 是个懂生活的精致男人 她们寻找另一半时 讲求心灵的契合 门当户对 这导致让她失去很多机会 本应 吸取教训 可是 她们反而要求得更严 更加 精挑细选 虽 然她们的要求看上去也很现实 但事实上她们把爱情和婚姻过分理想化 最后 高不成 低不就 2 0 1 0 年5 月7 日 中华工商时报 婚恋网 世纪佳缘 上开展过一次 完美新娘 选拔奏 有将近几千名 剩女 报 名 有住房 本科学历 月薪5 0 0 0 元以上几个 硬件 成为 剩女 找老公的普遍标准 而有房子在以上几个条件 当中所占权重最颇大 超过七成女网友要求未来老公至少拥有一套住房 报名参加比赛的女性大多在2 4 岁至2 8 岁之间 7 0 以上都具备大学本科学历 其中不乏硕士和博士 究竟为什么有这么多高学历女性成为 剩女 世 纪佳缘 网站的一项男女单身调查显示 征婚女对另一半在经济实力方面的期望 尤其是对房子的要求过高 显然 男人的财富和地位成为男人在婚姻市场的主要资源 而女子的容貌和青春则成为女人拥有的重要资源 1 5 也与传统的爱情理想革命化的意识形态形成反差 众多研究都表明年轻人及文化程度较 高者更重视伴侣的经济社会地位 他们不仅关注对方的学历 职业 智力等隐性的潜能 而且对住房 收入 财产等显性的经济条件也予以厚望 尤其是文化程度较高的被访者 对未婚伴侣的要求更高 无论是对容貌 身材 健康等生理条件 学历 职业 收入等社 会经济条件 还是对人品个性和双方相容互补的考虑 均多于教育程度较低者 1 剩女 在社会生产中获得了自身的地位 并在职场竞争中取得和男性同样的成就 这本身是符合现代社会妇女地位的提升以及妇女自身进步的趋势的 有研究指出 女 性在社会生产中争取到一定权益 必然反应到婚姻家庭意识形态上 这就与传统核心家 庭角色固化存在严重对抗 剩女 危机爆发也就不可避免一 剩女 总想把自身在社会生产中出类拔萃的良好状态带入婚姻家庭领域 单纯地 认为经济上的地位可以取得其他领域的话语权 根据自身的风格建立起一种理想状态的 婚姻模式 而得到的结果却是在社会生产中的有所作为和在婚姻家庭领域中的无所作 为 于是出现了 剩女 自身建构的理想婚姻与社会现实婚姻之间的冲突和断裂 而这 种断裂不仅在于社会建构女性快慢的事实 还在于女性主体自我建构的状态 而媒体中 剩女 形象的 挑剔理想化 正是在这种冲突和断裂中 社会对 剩女 理想婚姻 状态想象的否定 剩女一的危机是 剩女 根据事实引起的需求与传统社会婚姻价值 的维系因素之间的冲突 在女性主体意识兴起的今天 是女性代表的自我价值取向与男 性代表的社会价值取向之间的矛盾 是女性多元化的择偶观与男性相对择偶观之间的矛 盾 正如贝克所讲 这在人们的共同生活方式的外表下已经存在无论在任何一种情况 下 妇女对平等的期望与工作和家庭中不平等的现实之间的尖锐矛盾 都被转移到家庭 内外的私人领域 媒体把 剩女 形象细节化 虽然可能描述的是个人的事实 但在一定程度上把社 会 剩女 群体的困境状况放大了 2 0 0 9 年由百合网联合全国妇联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 中国社会工作者协会婚介行业委员会共同推出的 2 0 0 9 中国人婚恋状况调查报告 指 1 徐安琪 择偶标准 五十年变迁及其原因分析阴 社会学研究 2 0 0 0 6 丝 1 6 出有4 1 2 9 6 的未婚女性担心自己嫁不出去 而担心自己娶不到老婆的男性只占到被调查 总数的8 1 并且有超过4 4 1 的女性坚持不降低标准 数据被多家媒体引用 用来证 明目前 剩女 普遍的群体性焦虑 被边缘化的恐慌在 媒介引导的社会一中成为心灵焦虑或动荡的来源 这种恐慌带 来的可能是婚姻新秩序的倒退 早婚回潮以及婚介市场低龄化倾向都能证明这一点 大 众媒介通过劝说方式传递知识 形成舆论 信仰和概念 它往往扮演了一种意识形态的 角色 强化已经存在的事实和已经建构的社会关系 媒体通过一定方式把社会角色和行 为模式放大 暗示被社会认同的行为 为了保持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转 以男性为主导的 社会对女性提出了新的建构要求 并造成传统女性与现代女性的人为割裂 在媒介话语 中 嫁给富人的全职太太会比 剩女 更幸运些 相对于 剩女 群体 报道中还出现非剩女形象 而她们往往是 剩女力的婚姻竞 懿 争者以及批判者 诸如过早进入婚恋市场的 女大学生 和 9 0 后 还有 三不女修 的报道 就能够看出对 剩女 处境的报道倾向 比如 侏婚女性 幸福从 三不 开始 1 在这篇报道中 三不女 和 剩女 都是对大龄未婚女性的称呼 可是这两者之 间却发生了冲突 三不女劳把 剩女一界定为 自怨自艾 以及 被男人嘲笑的 过 一 了季的老女人 是需要从 阴霾一中走出来的有心理问题的女性 通过这一系列话语 的建构和形象的对比 报道把 剩女 形象进行了比较消极的解释 再如 1 2 0 0 9 年1 2 月2 日 中国消费者报 三不女 这一新名词最早是在天涯论坛当中一篇名为 剩女滚开 我们都是 三不女 的帖子中出现的 作者是一位3 2 岁的未婚女性 在别人眼中已是名副其实的 剩女 她在帖中写道 写 这个帖的目的 一是受够了自称 剩女 的女人们的自怨自艾 二是跟大家分享如何做一个 三不女 也就是新时 代的魅力女性 而不是被男人嘲笑的 过了季的老女人 此帖一出便在网络上备受热议 许多网友纷纷表示自 己其实一直就是按照 三不女 的标准生活的 这回可找到 组织 了 与 剩女 不同的是 三不女 在感情上 提倡放下包袱 自强自立 在生活上推崇 网购生活 而 三不女 的出现正是呼吁 剩女 们能从阴覆中走 出来 成为新时代的魅力女性 1 7 女大学生 毕业就结婚 曲线就业 1 都是事业惹的祸 自身条件不错 小若希望自己的另一半至少比自己年长 个5 岁左右 学历至少要跟自己大致相当 要有自己的事业 可是这样的年纪和条件的男人 早就被其他人抓 去做丈夫了 身边可以与她匹配的男子越来越少 工作忙得一塌糊涂 谈情说爱的时候只想睡觉 还没有迷糊 过来 那个把匹配的适婚对象也迅速被其他闲暇大把的女孩子抢走 直到3 0 岁上同学会的时候 那些不如她漂 亮 能干的昔日同学 个个挽夫携子小鸟伊人做幸福小女人状 小若才蓦然发现 自己已然成了剩下来的那个 一的形象来再现复杂多变的 剩女 群体 媒体中 剩女一的特点类型 媒体中的女性刻板印象 有大量的研究证明媒体中的女性形象与真实的形象存在着偏差 对女性塑造中刻板 印象的研究已经成为女性研究的 1 7 显学 女性主义媒介理论认为 媒介反映了社会 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价值观念 从而对女性或对她们不予表现 或用刻板印象对他们进行 描述 以此象征性地贬损妇女 一1 那么 媒介对于女性形象的刻板描述是如何表现的呢 1 女性在媒介的表现中存在被忽略的现象 女性在媒介中经常遭到冷遇 观察女性和男性出现的频率就能发现存在不平等 例 如 电视中出现的男性比女性多 男性更多地扮演领导的角色 f e j e s 1 9 9 2 而女性 则大多起到次要作用 女性的出现 多是与家庭生活 名人风流韵事 儿童养育 对妇 女暴力等内容有关 女性是男性的对象 是男性这一 主体 的 客体 是被开发 被认识 被掌握的对象 因此 女性符号被运用的次数多 恰恰不是妇女在文化上的主 动态势所决定的 而是她们的被动地位决定的 2 在主流新闻报道中 尤其是与国家 发展 政府决策等被主流社会认可的有价值的报道中 妇女及妇女问题的报道非常少 有研究表明 在我国八家主导报纸 人民日报 光明日报 法制日报 经济日 报 农民日报 中国青年报 工人日报 文汇报 的新闻版报道作品中 男 性新闻人物在出现频率 被引用频率和被拍摄频率等多方面都远远超过女性 其中在有 言论引述的新闻人物中 男性占9 1 0 5 女性占9 男性如领导 负责人等占男性新闻人 l gt u c h m a n h e a r ta n dh o m e i m a g e so f w o m e na n dt h em e d i a o x f o r dp r e s s 1 9 8 7 p 5 2 美 劳拉 斯 蒙福德 午后的爱情与意识形态一肥皂剧 女性与电视剧种 j 转引自潘知常 林玮 传媒 批判理论 m 北京 新华出版社 2 0 0 2 第2 9 5 页 1 9 物的7 0 而女性新闻人物中政治角色仅占1 8 7 1 相对于女性占人口总数的5 0 这一 事实而言 女性特别是职业女性在媒体中的表现严重不足 在中国 女性在媒介中出现 频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不仅是因为男性是掌控媒介形象的主力 更重要的可能是传统的 性别观所致 2 媒介对女性形象表现中存在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是女性媒介批评中一个关键词语 其对应的英文是s t e r e o t y p e 美国社会 心理学家希尔顿 h i l t o n 给出的定义是 刻板印象是指社会商队某一群体的特征所 作的归纳 概括的总和 它并不一定有事实根据 也不考虑个体差异 仅仅是存在于人 们头脑中的一些固定看法 但对人们的认知和行为却能产生重大影响 2 中国学者卜卫 给出刻板印象的定义是 人们对某个社会群体形成的过分简单化的 滞后于现实变化 的以及概括性的看法 力3 学者们已经论证了以年轻受众为市场的媒介产品是如何潜藏着 性别传统观念 以及如何引导男孩和女孩向传统社会所期望的那些目标和理想靠拢 李 普曼 w a l t e rl i p p m a n 指出 妇女刻板形象的体系可能是我们个人传统的核心 是 我们社会地位的防护 一 l i p p m a n 1 9 9 2 也就是说 刻板形象就是媒介再现的社会价 值标准 但它 决不能与妇女的真实生活经历相混淆 m a r yp r y a n q u o t e df r o mk i t c h 2 0 0 1 3 斯图尔特 霍尔 s t u a r th a l l 认为刻板形象是一种意指实践 是维持社 会与符号秩序的组成部分 可以从三个层面理解其作用 即刻板形象化对 差异 加以 简化 提炼 并使 差异 本质化和固定化 刻板形象化有效地应用了 分裂策略 以其封闭的 排他的实践 用符号确定各种边界 刻板形象化往往是权力等级的体现 也就是说 刻板形象化是福柯所谓的一种 权力 知识 游戏 其根据某一标准区隔人 群 并把被排斥者作为 他者 建构起来 而大众媒介习惯于把男性作为标准人群 在 1 冯嫒 解析表象 关于把家报纸新闻版新闻的研究报告 选自金一虹 刘伯红主编 m 上海人民出版社 2 0 0 5 p 3 0 3 2 i 前更加多样化 但在性别上的类型还是非常单一 不仅如此 如果女性的性格不够温柔 那她就必须改变自己 在这样的叙事中 媒体在教女性如何改变自己成为 赏心悦目一 的女性 从外表到性格 都要顺应传统文化对女性的要求 3 智力能力的刻板印象 研究发现 在大多数广告的旁述中 女性描述 男性肯定是一个基本模式 女性更 多扮演的是一些被引导 被告知的角色 女性的智力被限定在追逐时尚 享受和爱情 很少在工作 社会事务以及科技上动脑子 而男性则更多地被描述为以事业为生命的开 拓者 相对而言 广告中的女性在家务能力以及挑选生活用品时 往往表现得比男性更 精明更在行 在这种表现的背后其实还是维系着原始的 男主外 女主内 的社会认知 例如新碧浪洗衣粉电视广告就反映了这种智力上的刻板印象 新碧浪洗衣粉广告分镜头脚本一览 镜头长度西面内容同期声和画外音 10 0 0 0 0 0 0 2 主妇介绍新碧浪洗衣粉 知道我是怎么样发现碧浪省钱的吗 20 0 0 2 0 5 丈夫试用廉价钢笔 弄到身上墨水 全靠我那爱买便宜货的老公 3 0 0 0 5 d 0 1 0丈夫骑自行车 车把断掉 丈夫摔了一身泥 省越多 污渍就越多 丈夫推给妻子不知名洗衣粉 妻子则选用碧 他居然想用便宜洗衣粉解决 我要让他知道碧 40 0 1 1 7 浪 浪才是性价比更高的洁净选择 碧浪配方专为机洗而设 强效除顽渍 只洗一次 50 0 1 7 2 2 两种洗衣粉的机洗对比 比三次更洁净 60 0 2 2 叫0 0 2 5 妻子胜利 对镜头讲述经验 事实是 碧浪一次洁净 更经济 妻子和丈夫坐在沙发上 沙发坏掉 妻子望着 70 0 2 5 0 0 2 7 无 丈夫叹气 丈夫不好意思地笑 80 0 2 7 0 0 3 0 碧浪特写及字幕机洗洁净大师 碧浪 2 2 这则广告 丈夫更有生活 得很弱势 甚 家务方面更在 让女性的从属 二 媒 媒体建构 刺意味的是媒体并没有把重点放在这种社会革命的意义上 而是放在 被婚姻剩下一的 尴尬处境上 这不仅是媒体在传播中的策略 对消费者潜意识中的 既定事实 的重申 被证明具有更好地传播效果 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媒介自身所处社会性别文化造成的性 别意识偏见 从前文对媒体中 剩女 形象的分析可见 媒体中的 剩女一形象包括有 渴望婚姻的 结婚狂 有把工作视为 丈夫 的 女强人一或 工作狂 有 恨嫁一 心理疾病的 宅女力 有物质至上的 拜金女修 还有容易上当的受害者 性经验丰富的 小三 以及挑剔刻薄的 小资 等 媒体对 剩女 群体刻板形象的塑造体现为类型 化 集群化和拼贴化 剩女 的刻板印象是媒介对性别刻板印象惯性的衍生 性别的刻板印象来源于社 会性别 主要包括对男女两性的性格 智力 社会分工 家庭角色等方面的定型化 在 大众媒介自觉或不自觉地对男女两性进行角色定型化的描述中 观众形成了自己对两性 的刻板印象 对于新兴的 剩女 群体 媒体一方面延续传播传统的女性定性角色 一 方面把 剩女 这种新女性形象塑造成刻板印象 这种从男权中心文化的角度来塑造女 性形象 其实也是一种性别歧视 第二节媒体中的 剩女一形象与真实形象的差别 2 0 0 7 年8 月1 7 日 剩女 入选教育部 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 2 0 0 6 1 的 2 0 0 6 年汉语新词语选目 在网络引发了网友的广泛热议 也引起了媒体的进一步关注 笔者以为 媒体对 剩女 形象的过度报道 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种夸大和歪曲 在一个开放进步的社会 只要她有结婚的意愿 女性在任何时候都有找到好伴侣的机会 许子东在电视谈话节目 锵锵三人行 中认为 剩女 这个词本身就是一个男权主义 的词汇 在媒体报道中大量使用 北京剩女已达5 0 万 婚介所男女比例1 1 0 一 青年中男多女少 以致婚姻市场对男性青年人口挤压情况严重 我国未婚青年性 别比偏高趋势明显 等说法 其实已经被证实存在统计方法上的偏颇 有社会学家指出 我国尚未出现明显的所谓 剩女 现象 剩女 的提法既不科学也不公平 面对媒体塑造的 剩女 我们更想了解现实生活中的真实 剩女刀是什么样子 的 目前 对社会上的真实 剩女 这一群体的研究还很少 但已经比较有说服力的 证据表明 真实的 剩女 形象与媒体塑造的 剩女 形象之间存在着差异 黄志兰在 其论文 剩女 择偶心理状态研究 中使用问卷调查和访谈问卷等方式 比较科学客 观地调查出真实 剩女 在择偶期心理状态的情绪和认知水平 并与已婚妇女 剩男一 及其他群组进行了比较研究 其研究成果表明 第一 剩女 的情感孤独体验非常显著地高于已婚女性 而在生活体验上 剩女 的孤独低于已婚女性 并显著低于 剩男 这说明虽然 剩女 暂时没有婚恋关系的 另一半 但是她们的社会人际关系并不孤独 且在生活满意度的两个指数上 剩女 群组和其他群组差异都不显著 第二 剩女 能够客观认识现状 正确体察自己在择偶过程中出现的情绪 情感 状态并进行适当调整 大部分受访者认为压力主要来自工作而不是择偶 虽然普遍有点 着急 但是都没有影响到正常的学习生活 并且随着年龄和情感经历的丰富 心态渐渐 1 h t t p w w w m o e e d u 矧 斛瞄肽i c h a l 抛伽粥 s s o f y i 妒6 l 溯9 3 6 l 蜘 p 声印p l i 硒嘶 d f 6 l 锄l e 2 0 年 汉语新词语选目 p a f f i l e t y p e c l a s s l 平和 所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知识题库-人社练兵比武劳动竞赛试题及答案(三十八)
- 2025短期工劳动合同书
- 2025建筑施工承包合同
- 装备能源管理优化-洞察及研究
- 插花教学课件
- 玩具可持续设计原则-洞察及研究
- 供应链政策安全分析-洞察及研究
- 解热镇痛抗炎药
- 2025年事业单位笔试-上海-上海中医儿科学(医疗招聘)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公司法务知识培训讲话课件
- 克痉方湿热敷:缺血性脑卒中后上肢肌肉痉挛康复新路径
- 血常规检验中的质量控制
- 高尿酸血症健康管理方案
- 秋季肌肤护理课件
- 泪腺肿瘤护理课件
- 中建幕墙安装工安全培训课件
- 高端住宅保洁服务策划方案
- 大单元教学培训
- 公墓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 混合痔护理教学课件
- 矿井物探工作管理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