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5-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高三年生物第一轮复习).docx_第1页
专题15-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高三年生物第一轮复习).docx_第2页
专题15-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高三年生物第一轮复习).docx_第3页
专题15-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高三年生物第一轮复习).docx_第4页
专题15-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高三年生物第一轮复习).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15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测控导航表知识点题号基础题组能力题组1.反射及反射弧1,4,5,7112.神经调节810,13,153.体液调节及其与神经调节的关系2,3,6,912,14 1.(2010年台州质量评估)下列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正确的是()A.神经中枢的兴奋可以引起感受器兴奋B.兴奋在反射弧中以神经冲动的方式双向传递C.细胞膜内外K+、Na+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础D.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并引起突触后膜兴奋解析:神经中枢的兴奋可引起效应器兴奋;兴奋在反射弧中传导时只能单向传导;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时,可以使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答案:C。2.(2011年山东济南一模)关于人和高等动物激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激素的本质是蛋白质B.激素的合成场所是高尔基体C.激素在成分上都含有元素C、H、OD.激素是由外分泌腺细胞分泌或人工合成的高效能物质解析:A,激素的本质不一定是蛋白质,如性激素属于脂质;B,激素的合成场所不一定是高尔基体,如胰岛素属于蛋白质,合成场所是核糖体;C,激素都是有机物,必然有C、H、O;D,激素是由内分泌腺细胞分泌的。答案:C。3.(2011年广东汕尾质检)健康人处于低温环境中感到冷,此时,人体最可能发生的是()A.皮肤内毛细血管收缩B.皮肤产生冷觉C.肝脏产热减少D.分泌甲状腺激素减少解析:健康人处于低温环境中,下丘脑感受到变化,通过神经体液发送信息,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等分泌增加,汗液分泌减少,毛细血管收缩;同时,骨骼肌和内脏(主要是肝脏)等产热增多。冷觉、热觉等感觉的产生是大脑皮层。答案:A。4.(2011年山东济南一模)如图是一个反射弧的部分结构图,甲、乙表示连接在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表。当在A点加以一定的电流刺激,甲、乙电流表的指针发生的变化正确的是()A.甲、乙都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B.甲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乙不偏转C.甲不偏转,乙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D.甲发生一次偏转,乙不偏转解析:当在A点加以一定的电流刺激,甲电流表的指针会发生一次偏转,由于突触的单向性,乙电流表的指针不会发生偏转。答案:D。5.(2010年福建三校联考)如图示意一个反射弧的结构。就此图分析下面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直接刺激肌肉可以引起其兴奋收缩,但不能在g、f、e处检测到膜电位变化B.刺激皮肤引起肌肉收缩时,可在e、f、g处检测到膜电位变化C.若g以下处受损,针刺皮肤能够在f处检测到膜电位变化D.若f处受损,针刺皮肤能在肌肉处检测到膜电位变化解析:该反射弧中皮肤为感受器,肌肉为效应器,兴奋由皮肤传至神经中枢再传至肌肉,若g以下处受损,不影响皮肤向神经中枢的传递,故f处可检测到膜电位变化,若f处受损,则会阻断兴奋向肌肉的传递。答案:D。6.(2011年上海奉贤质检)下图细胞、和物质E、F的关系可能是()细胞细胞物质E物质FA下丘脑细胞垂体细胞促甲状腺激素受体B效应T细胞病原体抗体抗原C甲状腺细胞垂体细胞甲状腺激素受体D传出神经元传入神经元神经递质受体解析:下丘脑细胞只能释放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细胞;抗体只能由效应B细胞合成;甲状腺细胞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可反馈作用于垂体细胞;兴奋只能从传入神经元传向传出神经元。答案:C。7.(2010年广东东莞考前模拟)下图是反射弧的组成示意图。请据图回答:(1)图中为,图中虚线所围成的部分属于反射弧中的。(2)图中所示包含神经突触处;孩子生活在刺激丰富的环境中该结构的数目将。(3)图中A、C和D箭头表示人体内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其中错误的是处(填箭头旁字母)。(4)E、B为神经纤维上的实验位点。如果在E处膜外安放如图所示的灵敏电流计,给予B点一个强刺激,电流计指针发生次偏转,原因是。(5)某种药物可以阻断青蛙屈肌反射活动。将药物放在B处,刺激E,肌肉收缩;将药物放在F处,刺激E,肌肉不收缩。该实验结果证明。(6)某患者体内产生一种抗体,这种抗体可与神经递质的受体结合并使其失活,导致患者肌肉萎缩,说话和吞咽困难,最后因呼吸障碍而死亡。这种疾病从免疫调节看属于病。解析:(1)从所在神经元结构上有神经节,可以判断为传入神经元,则是感受器。(2)只要有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就是一个突触。(3)图中和C处相连的是神经元细胞体,因此,C所在神经元应该是突出前神经元,兴奋只能向突触后神经元传递,因此箭头应该向下。(4)由于神经冲动在突触中传导的方式为化学信号,即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决定了突触传递的单向性。刺激B处,神经冲动不能沿反射弧传到E处,所以也不会发生指针偏转。(5)药物放在突触F处,刺激E,肌肉不收缩,说明兴奋传导被阻断,放在B处刺激E,肌肉收缩说明兴奋传导未被阻断,即说明药物可以对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突触中传递起阻断作用。(6)自身抗体对自身产生伤害现象,属于自身免疫病。答案:(1)感受器神经中枢(2)4增多(3)C(4)0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5)这种药物在神经系统中对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有阻断作用(6)自身免疫8.(2011年重庆南开中学质检)如图是电子显微镜下的某一突触模式图,请据图回答:(1)当神经冲动传导至时,会导致释放到里,并扩散至上,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电位变化。(2)突触间隙的存在,使神经信号传导只有在某些化学物质即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参与下才能进行,神经递质由神经细胞合成加工,形成突触小泡,后者再与融合,而使神经递质进入突触间隙,这种物质出细胞的方式是。(3)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与相应的神经递质结合,根据细胞膜的成分分析,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的化学本质最可能是。(4)乙酰胆碱在发挥作用后,很快就被胆碱酯酶所破坏。研究发现有机磷杀虫剂能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使乙酰胆碱不被破坏,结果使人体的系统失去控制,动物常处于震颤、痉挛之中,终至死亡。解析:(1)当神经冲动传到突触前膜时,会导致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到突触间隙里,并扩散至突触后膜上,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电位变化;(2)突触小泡的膜和突触前膜(细胞膜)融合,经外排把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3)突触后膜上接受神经递质的受体其化学本质是糖蛋白;(4)乙酰胆碱属于兴奋性递质,发挥作用后应立即被水解,有机磷杀虫剂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使乙酰胆碱不被破坏,结果使突触后神经元持续兴奋,使人体的神经系统失去控制,动物常处于震颤、痉挛之中,终至死亡。答案:(1)突触前膜突触小泡神经递质突触间隙突触后膜(2)细胞膜(突触前膜)外排(胞吐)(3)糖蛋白(蛋白质)(4)神经9.(2010年广东珠海质检)下丘脑在人体生理调节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请据图回答问题(甲、乙、丙、丁为人体内某种结构或细胞,A、B、C、D为激素)(1)当人体处于寒冷环境中,图中激素A(填名称)在血液中的含量明显升高,其作用是,这一生理活动的调节方式是;同时激素D(填名称)分泌也增多,并且骨骼肌产生不自主战栗,写出引起骨骼肌战栗的神经传导途径:传入神经传出神经骨骼肌。(2)当人体内的血糖浓度降低时,丁可以直接感知血糖浓度的变化,也可以接受下丘脑的控制,通过有关神经的作用分泌的(填激素名称)增多;同时激素D也增多。上述过程从反射类型看属于反射。(3)下丘脑除参与图中的调节过程外,还能分泌(填激素名称),由甲释放到血液中,调节人体内水的平衡。(4)如果血液中物质A的含量过高时,会抑制下丘脑和甲的分泌活动,这种调节作用称为。解析:从图中可以得出:甲是垂体,乙是甲状腺,丙是胰岛B细胞,丁是胰岛A细胞。A是甲状腺激素,B是胰岛素,C是胰高血糖素,D是肾上腺素。既有神经又有激素参与的是神经体液调节,低级神经中枢参与的是非条件反射,高级神经中枢(大脑皮层)参与的是条件反射。答案:(1)甲状腺激素加快物质氧化分解,提供更多能量神经体液调节肾上腺素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2)胰高血糖素非条件(3)抗利尿激素(4)反馈调节10.(2010年长沙一中、雅礼中学联考)取新鲜的神经肌肉标本(实验期间用生理盐水湿润标本)设计了如图的实验装置图(点位于两电极之间的正中心)。在图中、四点分别给以适宜的刺激,下列实验判断错误的是()A.在处给以适宜刺激,电流计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B.在处给以适宜刺激,电流计不偏转C.在处刺激,肌肉收缩,在神经肌肉接头处(神经肌肉接头类似于突触)信息传递方式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D.在处刺激,可以得出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传导的结论解析:神经肌肉接头类似于突触,当兴奋由传至肌肉时,由电信号变为接头处的化学信号,至肌肉细胞时又转变为电信号。在处刺激,在图示范围,只能显示兴奋由传向肌肉,不能得出双向传导的结论。答案:D。11.(2011年安徽阜阳质检)刺激某一个神经元引起后一个神经元兴奋。当给予某种药物后,再刺激同一个神经元,发现神经冲动的传递被阻断,但检测到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量与给予药物之前相同。这是由于该药物()A.抑制了突触小体中递质的合成B.抑制了突触后膜的功能C.与递质的化学结构完全相同D.抑制了突触前膜递质的释放解析:当刺激某一个神经元后,会引起兴奋,当兴奋传到神经末梢时,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受到刺激,释放出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然后与突触后膜(后一个神经元)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产生兴奋。若该药物抑制了突触小体中递质的合成或释放,则检测到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量应比给予药物之前的少;由于检测到神经递质的量与给予药物之前相同,但下一个神经元又没有兴奋,说明神经递质没有和受体结合,这可能是由于该药物和受体结合的缘故,即抑制了突触后膜的功能,但无法说明该药物与递质的化学结构完全相同。答案:B。12.(2011年吉林东北师大附中质检)如图表示人进食后血液中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相对含量的变化,其中两条曲线表示健康人两种激素的变化趋势,另一条曲线表示糖尿病患者胰岛素的变化趋势,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曲线b表示糖尿病患者血液中胰岛素相对含量的变化趋势B.在曲线c上升时,人体下丘脑还可通过有关神经的作用,促进肾上腺素的分泌C.曲线a表示的激素是人体内唯一能降低血糖含量的激素D.人体通过a、b激素的拮抗作用,可使血糖含量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上解析:据题意可知,曲线a为胰岛素的变化趋势,曲线c为胰高血糖素的变化趋势,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B细胞受损,胰岛素的分泌不会因进食后血糖浓度升高而增多,故为b,在曲线c上升时,人体下丘脑还可通过有关神经的作用,促进肾上腺素的分泌来升高血糖浓度。人体通过a、c激素的拮抗作用,可使血糖含量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上。答案:D。13.(2011年东北师大第三次考试)如图表示将刺激强度逐渐增加(S1S8)后,一个神经细胞细胞膜电位的变化规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在S1S4期间,细胞膜上没有离子的进出B.在S5S8时期,细胞膜的电位是外正内负C.刺激强度达到S5以后,随刺激强度增加引起兴奋的电位逐渐增强D.刺激要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诱导神经细胞产生神经冲动解析:由图可知,在S1S4期间,没有引起细胞膜上动作电位的产生,但是仍然存在离子的进出;在S5S8时期,细胞膜产生了动作电位,只有兴奋部位电位是内正外负;刺激强度达到S5以后,其刺激已经可以产生动作电位,所以随刺激强度增加引起兴奋的电位不再变化。答案:D。14.(2010年浙江杭州质检)下图表示人体内生命活动调节的途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当血糖含量降低时,图中参与调节的内分泌腺不止一种B.胰岛B细胞的分泌活动不受过程的调节C.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经下丘脑的调节为神经调节,由构成反射弧D.如果图示中的内分泌腺为甲状腺,则激素的增加可引起激素和的减少解析: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合成抗利尿激素,由垂体后叶释放,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水的吸收,使尿液减少,此过程应为神经体液调节。答案:C。15.(2011年河南郑州质检)突触是神经元之间相互接触并进行信息传递的关键部位,在神经系统正常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调节控制作用,根据对下一级神经元活动的影响,可以把突触分为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下面图1和图2是分别表示这两种突触作用的示意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神经递质合成后首先贮存在内,以防止被细胞内其他酶所破坏。当兴奋抵达神经末梢时,神经递质释放,并与位于突触(前/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在图1中,当某种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时,引起Na+大量内流,使后膜的电位逆转成,从而产生兴奋,而在图2中,当另一种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时,却使Cl-内流,由于抑制了突触后神经元(静息电位/动作电位)的产生,所以无法产生兴奋。(2)氨基丁酸(GABA)是脑内主要的抑制性递质,突触释放的GABA在体内可被氨基丁酸转氨酶降解而失活。研究发现癫痫病人体内GABA的量不正常,若将氨基丁酸转氨酶的抑制剂作为药物施用于病人,可抑制癫痫病人异常兴奋的形成,从而缓解病情。试分析其原因。(3)不同麻醉剂的作用机理不同:有些麻醉剂属于递质拟似剂(能与受体结合,并且结合后产生与递质作用时类似的效果),有些麻醉剂属于受体阻断剂(阻碍递质与相应受体的结合),那么,递质拟似剂类的麻醉剂主要作用于(兴奋性突触/抑制性突触)。(4)一个神经元可接受许多不同种类和不同性质神经元的影响,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