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别是一家.doc_第1页
词别是一家.doc_第2页
词别是一家.doc_第3页
词别是一家.doc_第4页
词别是一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_李清照的“别是一家”的观点出自其词论一文。词论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篇关于论词的文章,其中追朔了词的发展,兴起直至对词坛宿将的批评,其中提出的“别是一家”说是李清照在考查了数百年词的创作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关于词之文体和题材及主题之规定性的一个鲜明判断,其中提出了词的见解和要求,包括词的高雅,浑成,协乐,典重,铺叙,故实等特征。李清照词论维护了词的艺术体性,维护了词的传统风格。“别是一家”说是李清照继承了苏门论词“自是一家”说的菁华,在其所著词论提出新的词学观点。“乃知词别是一家,知之者少。”(词论)据陈其美李清照年谱载,李清照的词论创作于公元1108年(北宋大观二年),是时,苏轼以诗为词引起了词坛的争论,人们开始对词的体性、功用、特性等问题进行认真思考,晁补之、张耒、李之仪、陈师道都对这些问题发表了看法,李清照把前人有关诗词之别的朦胧的经验感受和零星见解,上升为明确的理性认识和较为系统的本色理论,提出词“别是一家”的观点。内涵第一,形式的严声律李清照先将词体溯源到乐府声诗,以李八郎的故事来说明词跟歌唱的密切关系,后又肯定柳永的协音律,批评晏欧苏等人之词“皆句读不葺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进而提出词应分五音,分五声,分六律,分清浊轻重。可见李清照将协律视为诗词首要区别,将协律视为词的最基本的特色之一,而且对词应协律的要求,有着一整套严格具体或是细致入微的衡量标准。第二,内容的主情致李清照没有阐述情致的内涵,但他标举秦观为主情致的代表。秦词是“情韵兼胜”(四库提要淮海词提要),“多婉约”(张刻淮海词),他“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周济宋四家词选),“他的词的情致,不但表现在直抒胸臆的抒情形态上,如欲将幽恨寄青楼,争奈无情江水不西流(虞美人),还表现在虽直抒胸膛而委婉曲折,刘熙载所谓寄直于曲(艺概词概)”,“少游纯以温婉和平之音,荡人心魄,与屯田,东坡之使气者又不同也。”可以推知李清照所言情致,指柔情离怀、男女恋情的内容。第三,风格的尚文雅李清照肯定江南李氏君臣尚文雅,批评柳永词虽协音律,但“词语尘下”,格调低俗。与文雅同属风格范畴的,还有要浑成,讲究意象的完整和全篇的整体美,李清照批评张先、宋祁等人的词“时有妙语,而破碎何足名家”。还要尚故实,但用故实要妥当圆通,李清照指出秦观少故实,黄庭坚有故实,但多疵病。还要用铺叙,叙事委婉。综上所述,李清照“别是一家”论就是要求词形式上严守律,内容上主情致,风格上尚文雅,以达到严守诗词之别,维护词的本色的目的。贡献李清照词论维护了词的艺术体性,维护了词的传统风格,功不可没。苏轼“自是一家”论和豪放词的出现掀起了词坛论争,争论的焦点集中在三方面:一是苏轼打破声律是否可取,二是用词抒写豪情壮志的得失,三是词的风格是豪放壮美,还是婉约优美。李清照投身到这场论争中,对这三个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起到了重要作用。首先,词是伴随燕乐的流行而形成的,作家按谱填词,歌伎依谱唱词,声律可谓词的第一生命。李清照认为词应遵守声律,而苏轼认为不协音律的做法不对,无疑是基于时人对于词合乐、应歌的现实需要,而且李清照以“分五音、五声、六律,又分清浊轻重”的具体要求,把人们关于词应合乎音律的认识明确化、理论化,为在文体形式上分清词与诗的差异提供标准,以此来维护词的本色。其次,燕乐的俗艳和歌妓在词的创作和传播中的作用使词宜于表达一种深隐幽微的情思,因而李清照的主情致符合词体的实际,苏轼用词抒写豪情壮志只是一种尝试,要非正体。词有词的特色,不必非要向诗看齐,“诗之境阔,词之言长”,翻相得益彰,岂不更好。第三,同样是燕乐的俗艳和歌妓在词的创作和传播中的作用使词形成了委婉曲折的婉约风格,李清照通过对北宋词坛名家的批评,明确的提出了词应“尚文雅”、“铺叙”、“典重”、“故实”等一系列审美标准,这对传统词风既是一种有力的维护,也是一种可行的指引。严守声律是着眼于形式,主情致是着眼于内容,“尚文雅”、“铺叙”、“典重”、“故实”等是着眼于风格手法,李清照词论全面的论述了词的本色,维护了词的艺术体性,维护了词的传统风格。李清照所提出的这些审美标准,不论是对后人认识、掌握传统词风的艺术特征,还是进行填词的艺术创造实践,都是有指导意义的。 4评价“别是一家”说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有得有失:首先,维护词学传统,严格诗词界限,有益于发扬词的本体精神与美学风格,但排斥晏、欧、苏词,因而表现出“尊体派”之片面于保守;其次,严守音律,维护了词的音乐特质,但要求“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等等,她是以此作为“别是一家”的佐证,但要求太苛,连她自己的几首名作亦难以遵从。 李清照的词论是词学史上第一篇以史带论的词学论文。它在研究了北宋词的形式与特点,评析了词坛名家创作倾向及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观点。此论一出,立即受到广泛注意,有的肯定,有的否定,毁誉褒贬,意见难以统一。近年来,对这篇文章的研究仍在继续,或辨其真伪,或考其本事,或评其理论得失,或析其观点正误,从不同角度进行考察。这些探索都是十分有益的,不仅加深了对词论本身的理解,也促进了对整个词学理论的探讨。但是应该看到,这篇文章在词学史上的价值,最重要的一点应该是它所体现的主题观念及其在词学史上的意义。本文将从这个方面谈一点体会和认识。 对于词论所体现的主体观念,前人已略有提及。夏承焘先生认为:李清照“提出词别是一家的口号”,要求保持它的传统风格这就是前人所谓尊体”。(评李清照读史札记之一)应该说,“尊体”确是词论作者所体现的主体观念,词“别是一家”就是这个观念的产物。联系北宋词坛创作繁荣、词学论争的现实,把它放在北宋词坛的具体背景上进行考察,就可以更清楚地理解这一点。 词到李清照已经有了漫长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中,词从内容到形式,既有继承,也有发展。从词体方面看已由唐五代的小令发展到长调慢词;从词的表现手法看,也由单薄的抒情发展到以铺叙展衍为能事的叙事、状物、抒情的结合;词的内容也从多倚红偎翠,开始发展为表现多种多样的社会生活。可以说李清照所处的词坛,已开一代之盛,新声竞繁,众体大备,名家辈出,出现了多种艺术风格纷呈的局面;有的以铺叙明白见长;有的以抒怀旷达取胜;有的以婉约清丽为主;有的因富丽精工见称。李清照所面对的词苑,就是这样一片奇花异葩的艺术现实。对于这种局面,应肯定什么,否定什么,每一个词人必须根据自己的创作主张及审美要求,从理论上作出反应。李清照提出词“别是一家”的主张,正是从推崇词体的角度对这个问题的回答。 词“别是一家”的观点,是词学理论发展的结果。理论与实践如影随形,词的创作实践必然产生词学理论。尽管李清照以前的词坛,对词学理论的系统论述尚不多见,但只要把有关词集的序跋,词人的通信,以及散见于词人著作中的只言片语稍加梳理,就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到李清照时,人们对词体的认识正在由卑渐尊,对词体的要求正在由俗趋雅。 我国文学的传统样式是文人的诗文。以民歌为主体的“诗三百”,经儒家阐释和推崇之后,才被尊为经典。而晚出的词,则被视为“小道”、“末造”、“旁行”。词被视为卑体,这是李清照以前词坛的传统观点。这固然与词起源于“胡夷里巷”流行于青楼酒馆有关,也与在理学影响下宋代文人崇古重道的时代背景相关联。词在当时备受轻视的现象是很普遍的,它表现在各个方面。 首先,反映在对词的称谓上。有的称词为“曲子”,如王灼谓:“盖隋以来,今之所谓曲子渐兴”(碧鸡漫志);又如柳永驳晏殊的责难时说:“只如相公,亦作曲子”(宋张舜民画墁录),从侧面反映了曲子不登大雅之堂。“曲子”之称,始于五代,宋人仍沿旧说,说明他们对这一观念的承袭。有的称词为“小词”,如王安石读晏殊词,笑曰:“为宰相而做小词可乎?”(宋魏泰东轩笔录卷五)有的称词为“诗余”,而且名于书,宋人词集有不少以“诗余”为称。这表示了以词为诗之余的看法。 其次,在词的创作上也大都不及写诗作文认真。对于填词的目的,多认为是娱宾遣兴,自愉娱人。如欧阳修采桑子(西湖念语)小序说:“因翻旧阙之辞,写以新声之调,敢陈薄技,聊佐清欢。”晏几道序小山词曰:“试读南部诸贤绪余,作五、七字语,期以自娱”。这种佐欢娱人的传统是与花间集一脉相承的,“花间”词人多是以婉丽绮迷的笔触,作词以佐酒宴歌席之欢。花间集序云:“则有绮筵工资,绣幌佳人,递叶叶之花笺,文抽丽锦;举芊芊之玉指,拍按香檀。不无清绝之辞,用助妖娆之态。”这种传统一直延续至北宋词坛。可以说,词在北宋文坛是作为与载道之文、言志之诗鼎足而三的抒情手段存在的,而这时所抒之情又多是男欢女爱、佐欢闲适的情。直到苏轼、辛弃疾,词的抒情才更侧重于家国之愤、经济之怀。 再次,在题材上,由于对词的轻视,所以用以入词的题材也多是风月之事,男女之情,遂形成词为“艳科”的传统看法。文人在诗文中不敢写、不屑写的东西便全部涌入到词的这块阵地上。那些写起诗来板着面孔、一本正经的人,写起词来也尽塞进些花前月下的私情喁语。如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写文是“正人君子”,作诗是“迁客骚人”,填词则是个“多情种子”。他把在诗文中不能写的夫妻绣房的戏言、闺中调笑写入词中,以至“走来窗下笑相扶,爱道画眉深浅入时无”、“等闲妨了绣功夫,笑问双鸳鸯字怎生书?”(南歌子)就总体来看,宋人多是严肃为诗文,戏谑作小词的。如胡寅题酒边词描写作者写词,往往是是即兴而作,“随亦自扫其迹,曰谑浪游戏而已。”正因为这种创作态度,就使词的内容变得软媚侧艳,甚至黄色下流。这又引起了连锁反应,增长了人们对词体的轻视,甚至认为正经文人是不能作词的,柳永就因好写“淫冶讴歌之曲”,而被仁宗黜退。钱惟演“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欲阅小词。”(欧阳修归田录卷二)词只能在厕所中读,可见当时人们轻贱词体之一斑。 略览李清照以前的词学理论,因词为“艳科”而蔑视词体的看法是相当普遍和顽固的。但是,文学理论来源于创作实践,文学创作发展了,文学观念也相应发生变化。随着宋代词作的繁荣,词逐渐成为一代之盛,艺术风格多彩缤纷,词作内容的含量也在增大,它不但被用来写艳情,也广泛地被用来抒豪情,在某种意义上,词也兼有正统诗文言志的功能。特别是苏轼作为一代词人之雄登上词坛后,词在他的笔下发出了奇光异彩,遂成了“一代之文学”,人们对词体的看法也发生了变化,词体有了渐尊的趋势。 这种推崇词体的趋势在理论上的表现最早见于苏轼及其门人的词序词评中。他们提出要打通诗词的界限,移词就诗,承认词与正统的诗应占有同等的地位。苏轼在答陈季常书中说:“又惠新词,句句警拔,比诗人之雄,非小词也。”(东坡续集卷五)黄庭坚小山集序也说:“戏弄于乐府之余,而寓以诗人之句法,清壮顿挫,能动摇人心。”这种同诗挂钩以提高词体地位的作法,是宋以来文学评论中俗文学争地位惯用的方法。词如此,后来的小说、戏剧也都是通过与诗攀比以提高地位的。另一方面,苏门词人也有不同意把词混同于诗,而要求词应“本色当行”的。他们与前一种观念途径虽殊,但目的一致,都是要推尊词体。如陈师道后山诗话云:“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这就为词确立了一种标准,为诗词之别立下界石,词就是词,它应有自己的面目。这正反映了人们词学观的自觉,而这种自觉的具体化就是看重词是一种有别于诗的文学样式。李之仪跋吴思道小词中也提到:“长短句于遣词中最为难工,自由一种风格,稍不如格,便觉龌龊”。词“自有一种风格”与要求词应“本色当行”一致。这都为李清照词“别是一家”之说奠定了基石。 李清照对于前人的观点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内容更丰富,立论更全面,眼界也更广阔。她从词史的角度,着眼于北宋整个词坛,而又注意词坛名将的具体考察。在史的探求与微观的研究中,得出自己的结论,并通过对具体作家的评价反映出词“别是一家”的内涵。表述了词在思想内容,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方面的不同要求。她通过对秦观、黄庭坚的批评,提出词在内容上要尚故实,在艺术形象上要主情致;对苏轼的评价表明词在音乐上要协律;批评张先、宋祁等“虽时有妙语,而破碎何足名家”,意在表明词境要混成,要构成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在对柳永、贺铸词的评语中表露了词的风格应该典重、高雅;晏几道的词中“苦无铺叙”,则说明词要擅铺叙。李清照正是通过这些不同测面的探索,才得出了词“别是一家”的结论。而这个结论的内涵就是要求词必须讲究音乐美、形式美和形象美,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必须有别于诗,显出词的“本色”来。 既然李清照词论从审美的高度对词的音乐、形式以及形象提出“别是一家”的观点,作词应该强调艺术上的追求,这就对词的这种俗文学有了雅的要求。词本是民间之物,现存最早的民间词是敦煌曲子词。这些词内容上多是反映妇女生活与男女恋情,风格上通俗明白,语言多俚俗平近。这些特点对文人词有一定影响,所以文人作俗词曾在唐五代特别是宋初词坛风靡一时,柳永是其代表,此外欧阳修、黄庭坚、秦观等人也作过俗词。但随着词为文人所重视,内容更加广泛,艺术上要求典雅,俗词的发展便受到限制。政治上有宋仁宗对柳永的贬斥。李清照的词论评论柳永词“辞语尘下”是从理论上对俗词的批评,而词坛上苏轼的豪放词从创作上对俗词加以抵制,这就标志着作为俗文学的词不能再按照民间词的路子走下去,开始了由俗趋雅的变化。由上所述,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第一,李清照词“别是一家”之说,旨在通过严分诗词疆界,确立词的独特个性,从而达到尊体的目的。而这一观念是在词体繁荣,词学争论纷起的背景上形成的,是对前人及同时代词理论的继承、总结和发展,所以集中体现了一代人的意识。可以看出,尊崇词体在李清照的时代已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倾向,说明了词人对于词这种文学形式的自觉。第二,词“别是一家”的理论也表明了词这种由民间发展起来的俗文学,快要走完作为俗文学的路,开始了向雅化道路的转折。从我国文学发展的趋势看,由俗到雅是各种文学样式发展的基本规律,诗是这样,词、曲、小说也大致如此。当着一种产生于民间的俗文学,受到人们的重视,并从理论上进行探讨,这种文学形式便露出了雅文化的端倪。李清照词论所体现的“尊体”观念就是词由俗转雅的理论标志。以上两点认识正是词论“尊体”观念的意义所在。李清照的词论首先论述的是词的起源问题,乐府声诗并著,最盛于唐。开元、天宝间,有李八郎者,能歌擅天下。时新及第进士开宴曲江,榜中一名士,先召李,使易服隐姓名,衣冠故敝,精神惨沮,与同之宴所。曰:表弟愿与坐末。众皆不顾。既酒行乐作,歌者进,时曹元谦、念奴为冠,歌罢,众皆咨嗟称赏。名士忽指李曰:请表弟歌。众皆哂,或有怒者。及转喉发声,歌一曲,众皆泣下。罗拜曰:此李八郎也。这里李清照要说明的就是词和音乐的紧密联系。“从历史上看,诗在诗经的阶段也是可以歌唱的,就诗歌的性质来说,雅、颂基本上是为特定的目的而写作、在特定场合中使用的乐歌,国风大多是民歌。”(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节),但是到后来诗里面就分成了两支,一是文人诗,二是在民间流传的乐府诗。“乐府一词,在古代具有多种涵义。最初是指主管音乐的官府。汉代人把乐府配乐演唱的诗称为歌诗,这种“歌诗”在魏晋以后也称为乐府。同时,魏晋六朝文人用乐府旧题写作的诗,有合乐有不合乐的,也一概称为乐府。继而在唐代出现了不用乐府旧题而只是仿照乐府诗的某种特点写作的诗,被称为新乐府或系乐府。宋元以后,乐府又用作词、曲的别称。因这两种诗歌的分支,最初也都配乐演唱的。所以,我们需要把中国文学史上的不同意义的“乐府”区别清楚。”(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这里可以看出一个问题就是词的产生是和乐府分不开的,“唐天宝十三载(公元754年),始诏法曲与胡部合奏。自此乐奏全失古法,以先王之乐为雅乐,前世新声为清乐,合胡部者为宴乐(燕乐)。古诗皆咏之,然后以声依咏以成曲,谓之协律。”(沈括梦溪笔谈)。沈括所讲的就是词产生的另外一个要素胡乐的进入所带来的影响。而敦煌曲子词的发现从另外一个方面说明了词的产生和民间音乐的关系。从目前的文献资料来看,李清照首先引用李八郎的典故,侧重词的产生和音乐密不可分的关系是没有错的,这里有一问题就是诗在最初也是一种歌词现象,而在后来的发展阶段体现为“诗缘情”和“诗缘志”的冲突,而在音乐性这个方面就是所剩无几了。到最后文人诗就变得不适合歌唱了,刘永济的词论中说:“唯有近体,章有定句,句有定字,长于整饬而短于错综,其弊也拘,能常而不能变者也,故其道易穷。而词体承之以兴,参奇偶之字以成句,合长短之句以成幸,复重而为双叠,演而为长慢,字句之错综既已极矣。(律诗八句中也有错综,但太简耳。) 而五声从之参伍其间,变乃无穷。”这一点正是给了词巨大的发展空间,词要注重的领域就是诗所丢弃的歌词传统。而这一点也是李清照所再三强调的。词源详载张先其父张枢作词时反复修改以求协音的经历云:先人晓畅音律。每作一词, 必使歌者按之, 稍有不协, 随即改正。曾赋惴鹤仙一词云“ 粉蝶儿, 扑定花心不去。” 此词按之歌谱, 声字皆协, 惟“ 扑” 字稍不协, 遂改为“ 守” 字, 乃协。又作惜花春起早云“ 锁窗深” , “ 深” 字音不协, 改为“ 幽” 字, 又不协, 改为“ 明” 字, 歌之始协。”唐圭璋编词话丛编第一册, 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56页。从上文可以看出宋人对词协律的要求已经到了不顾词意的地步,“扑”与“守”、“深”、“幽”、与“明”之间完全是大相径庭的,但张枢竟然能对其随意替换。苏轼其后不顾协律,对词进行诗化的改造。我想同这种只有形式,没有内容的文学现象有着一定的联系。正是基于词的音乐性这一点,李清照对北宋的几大词人进行了品评,而正是这样的品评引起了后代一些词学家的批评。“易安历评诸公歌词,皆摘其短,无一免者, 此论未公,吾不凭也。其意盖自谓能擅其长,以乐府名家者。退之诗云: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 可笑不自量。正为此辈发也。”这是胡仔的苕溪渔隐丛话中所见到的对李清照词论最早的评价,胡仔主要指责李清照自傲于对音律的擅长从而贬低别的词人。不过从李清照的品评来看,她所说的还是有一定道理的。看她对晏几道、欧阳修和苏轼的评价: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茸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何耶?盖诗文分平仄,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且如近世所谓声声慢、雨中花、喜迁莺,既押平声韵,又押入声韵;玉楼春本押平声韵,有押去声,又押入声。本押仄声韵,如押上声则协;如押入声,则不可歌矣。因为词一直是作为“诗余”的身份出现在宋朝文人的文化生活中的,何谓“余”?论语中有这样的话“其余不足观也已。”,“余”就是多余、可有可无的意思。晏几道、欧阳修和苏轼都不是专业的词人,也不可能将词提到什么样的高度,所以他们对词的写法,不可能严格到完全符合音律的地步,是确实存在的现象,特别是苏轼更开拓出诗化的一面。如果说柳永是在词的排调即形式方面丰富了词,苏轼完全就是词的内容乃至境界的开拓者。而李清照很明显是反对苏轼在这个方面所做的事情。这里要指出的一点就是在历史上像苏轼这样的文化天才是不可以模仿的,如同唐诗中的李白诗,所以李清照反对苏化的词应该有一层考虑就是,后人会在对苏词的模仿上走上一条歧途,造成画虎不成反类犬的现象。从李清照的话中,可以看出她的意图不是否定这些文人词,她所想建立的是词的一种特有规范,正如诗在唐朝完成了它从内容到形式的标准化建设,李清照是想按照唐诗的模式给宋词下一个定义,所以她要做的就是完全将诗和词的手法、用途和领域完全分开。为此,协律只是李清照所强调的词“别是一家”的最重要的方面,另外词论中其他的几个观点也很值得注意:(1)高雅,不满柳永“词语尘下”; (2)浑成,不满张先、宋祁诸家“有妙语而破碎”; (3)典重,不满贺铸的“少典重”。 (4)铺叙,不满晏几道的“无铺叙”。 (5)故实,不满秦观“专主情致,而少故实”,黄庭坚“尚故实而多疵病”。(6)词旨正确,不满晚唐词的郑卫之音和南唐的“亡国之音哀以思”李清照在划清词与诗的界限之后,剩下的问题就是词自身的特点如何表现,词固然可以是一家,但这一家的成员是哪些?李清照在对北宋词人的总结出这些点,所以我们不应该将上文中李清照的品评看作是一种批评性话语,而解释为她从前人的词作中体会到词整体美感是如何建构的,它需要哪些规范,这正体现了李清照作为一个杰出女词人所拥有的视野,不是停留在某一部作品的优劣上面,而是深刻感觉到在词发展到她那里,应该有一个主体性的地位,而不是“诗余”这样作为文人的消遣之物,词走到李清照这一步,它应该成为严肃的表达体,这一点在李清照南渡以后的词作中有着更为完美性的表达。李清照晚年由于身世的关系,词风显得更为深沉,可以说达到了她自己在词论中的理想境界,可以参看后人对声声慢?寻寻觅觅的评价。柳永虽然在宋词的发展过程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如词论中所言:“始有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但柳词有一个毛病就是因为柳永一生仕途不顺,潦倒于歌楼妓馆之间,作有大量的艳词,甚至于有一些淫词荡语。这样的现象在诗的发展历程中同样可以看到,孔子讽刺郑卫之地的音乐是靡靡之音,主要是因为这些地方的民歌有着一些过于直露的表达,很明显这样的话语是不可能被上层的文化人士所接受,你可以说这是一种意识形态,但这确实我们历史中不可避免的文化现象,同样的问题也出在词身上。所以词要想正式进入主流的文化话语系统就必须要避免柳永部分词作中俗和淫的一面,李清照对于这个问题有着深刻的认识,因为在北宋词的发展历程中,不是柳永一个人有这样的问题,很多词人都有,比如在诗歌上有重大成就的黄庭坚就有一些比较低下的词作,所以不认清、不解决这个问题,词是没有办法获得自身的正常发展。“浑成”和“典重”则是指词的风格问题,而“铺叙”和“故实”则是创作手法的问题,这四点要求正好构成了词创作整体上的要求。而这些点李清照也是建立在对前人文学成就吸收的基础上,“铺叙”历来多属诗文辞赋的写作手法。文心雕龙? 诊赋云“ 赋者铺也。” 柳永创作慢词, “ 始铺叙展衍” 李之仪跋吴思道小词。近人夏敬观手评乐章集谓其“ 层层铺叙” 为“ 用六朝小品文赋作法” 。晏几道后于柳永而所作的多属小令, 未能从较长篇幅展开铺叙, 故李清照引以为憾。她本人之作, 如声声慢一连十四叠字, 张端义贵耳集即谓之“ 用文选诸赋格” 。而“故实“也见于文心雕龙?议对云“ 采故实于前代, 观通变于当今。”在故实这个方面,黄庭坚由于受其江西诗派创作主张的影响,在写词方面典故用的过多也是毛病,所以李清照指责其“尚故实而多疵病”。而在秦观这里“ 词虽婉美, 然格力失之弱”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秦观虽然是苏门六学士之一,但其词的风格更接近于柳永而不是苏轼,所以他的词多用白描而少用典故,另外一个方面就是由于人生的悲惨遭遇,其词有过于悲痛之处。“少游词境最为凄婉。至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则变而凄厉矣”(王国维人间词话)。而李清照也早于王国维看出秦观的这些缺点,所以她想如果辅之以“故实”和“富贵态”,秦观的词可以更上一个境界。从李清照对晚唐词和南唐词的评价则可以看出她在词旨上的追求,可以肯定的是如果词想在文学上获得一个更高的地位,它必须在词的思想内容上摆脱歌女之词的传统,表达上更让主流的文化系统所接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