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寒山寺之寒山初探.doc_第1页
姑苏寒山寺之寒山初探.doc_第2页
姑苏寒山寺之寒山初探.doc_第3页
姑苏寒山寺之寒山初探.doc_第4页
姑苏寒山寺之寒山初探.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历史文化研究 姑苏寒山寺之寒山初探 徐 徐 永 恩 内容摘要 姑苏寒山寺世传因唐寒山子得名,张继夜泊诗使之扬名。本文通过现有的历史资料分析考证,姑苏“枫桥”本名“封桥”,宋丞相王郇公珪改“封”为“枫”,而成今之“枫桥”。姑苏寒山寺不称寒山寺,唐前为“妙利普明塔院”,唐宋时期称普明禅院或名枫桥寺,元末顾仲瑛始用“寒山寺”之名。明代之前,没有史料明确记载寒山子曾来过寒山寺,明初姚广孝寒山寺重兴记言寒山子在此“缚茅以居”,后人才普遍称为“寒山寺”。寒山子虽与寒山寺没有实际的联系,但寒山寺却因寒山子而出名。 关键词 寒山子 寒山寺 探索 苏州名胜寒山寺,世传因唐代诗僧寒山子得名,张继一首夜泊使寒山寺名扬天下。现在,寒山寺里纪念寒山子的东西倒不少,大雄殿之前院就有章美书,明崇祯年间刻的“寒拾遗踪”石。大雄宝殿的释迪牟尼佛像背后东墙上嵌有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罗聘所画的寒山、拾得石刻。寒山右手指地,拾得坦胸笑颜,画面上还有讲述寒山、拾得劝人和好欢颜的诗篇:“我若欢颜少烦恼,世间烦恼变欢颜。”南墙上嵌有清代佛教居士大鹤山人郑文焯于1880寒拾殿里一座巨大的莲花座盘上,塑有两个坦胸露乳、蓬头赤足、眉开眼笑的胖子:两手一上一下、手拿方桂圆口净瓶的寒山;左手持腰带、右手持一枝荷花的拾得。 此外,寒山寺里还有寒山子诗刻石,还有以寒拾命名的寒拾亭、寒拾泉等,还有张继夜泊诗刻石,还有历代名人颂寒山的诗文刻石。 寒山寺的一切集中向世人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姑苏寒山寺是唐代诗僧寒山子栖止过的地方,唐代已有寒山寺了。 其实,翻检现有的苏州地方史志,找不到一条宋代以前记载着诗僧寒山子曾在姑苏寒山寺驻足或住持或游历的历史资料,也找不出姑苏寒山寺在唐代已经确实存在的确切证据。换言之,姑苏寒山寺在唐代根本就没有,张继的夜泊诗也不是描写今天所说的寒山寺。 一、枫桥本名封桥 枫桥本名封桥,“枫桥”一词产生于北宋,始于宋丞相王郇公珪。 (一)宋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载: 普明禅院,在吴县西十里枫桥。“枫桥”之名远矣,杜牧诗尝及之,张继有晚泊一绝,孙承祐尝于此建塔,近长老僧庆来住持,凡四十五年修饰完备,面山临水,可以游息。旧或误为“封桥”,今丞相王郇公顷居吴门,亲笔张继一绝于石,而“枫”字遂正。 朱长文,北宋书学理论家。字伯原,号潜溪隐夫,吴县(今属江苏)人。元符(1098-1100)初卒。年十九登进士乙科,以足疾不仕。后以苏轼荐充本州教授,调为太常博士,迁秘书省正字、枢密院编修。 朱长文认为“枫桥”旧或误为“封桥”,是宋丞相王郇公居住吴门亲笔书写张继的夜泊诗并刻石。自王郇公书为“枫”字,而“封”字之名遂晦矣。自此之后“封桥”便得正名为“枫桥”。 案,宋丞相王郇公即王珪。王珪(10191085),字禹玉,华阳(今四川成都)人。累官知制诰,翰林学士。神宗熙宁三年(1070),拜参知政事。九年,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哲宗即位,封岐国公,卒于位。谥文恭。珪仕英宗、神宗、哲宗三朝,以文章致位通显。有华阳集六十卷,附录十卷。北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郇国公王珪居苏州,因书张继诗,易封桥为枫桥。 宋丞相王郇公王珪为“枫桥”正名的言外之意,透出两点信息: 1、“旧或误为封桥”由来已久,即“封桥”之名历史悠久,似乎远在唐张继之前。 2、“封桥”之名在世俗的影响远远超过“枫桥”,可能唐以前根本就没有“枫桥”之名,当然也就谈不上其影响了。否则也无需要丞相出面为之正名。反言之,若“封桥”之名已经沉封淹没无闻,即使“旧或误为封桥”,那也没有必要要丞相为之正名。 (二)清王謇宋平江城坊考引卢熊苏州府志云: 枫桥,去阊门七里。豹隐记谈云:“旧作封桥,王郇公居吴时书张继诗,刻石作枫字,相承至今。”天平寺藏经多唐人书,背有“封桥常住”四字朱印。知府吴潜至寺赋诗,云“借问封桥桥畔人”,笔史言之,潜不肯改,信有据也。翁逢龙亦有诗,且云寺有藏经,题“至和三年,曹文乃写,施封桥寺。”作枫者非。熊尝见佛书,曹氏所写,益可信云。又枫泾桥通鲁班塘,即此。案:王謇(18881969),原名鼎,字佩静,号瓠庐,晚署瓠叟,江苏吴县人。1915年毕业于东吴大学,师从章太炎等。历任宣统吴县志协纂,江苏省立苏州图书馆编目主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等职。学问博洽,精熟吴中文献掌故。家有海粟楼,藏书甚富。一生勤于著述。宋平江城坊考则是他的传世之作,突出反映了他在研治平江图及苏州史志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卢熊,昆山(今属江苏)人,字公武。元末曾为吴县教谕。明初授中书舍人,后迁兖州知府。著有苏州、兖州二志及孔颜世系谱等。豹隐记谈为宋人周遵道笔记。卢熊认为“作枫者非”。其理由有: 1、天平寺藏经的书背有“封桥常住”四字朱印。 2、知府吴潜曾至天平寺赋诗,有“借问封桥桥畔人”之句,“笔史言之”,吴潜不肯改,“信有据也”。 3、翁逢龙称天平寺有藏经,题有“至和三年,曹文乃写,施封桥寺”等字样。按:至和三年即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翁逢龙的生卒年不详,是南宋著名词人吴文英(1200?1260?)亲兄长,字际可,号石龟,四明(今浙江宁波)人。丁丑吴潜榜进士。理宗嘉熙元年(1237)通判平江府,后知建昌府。擅长文学,有诗集。“丁丑”即嘉定十年(1217)。吴潜为什么不肯改?这其中必有缘故。 案:吴潜(11951262) 字毅夫,号履斋,宣州宁国(今属安徽)人。宁宗嘉定十年(1217)举进士第一,授承事郎,迁江东安抚留守。理宗淳佑十一年(1251)为参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枢密使,封崇国公。次年罢相,开庆元年(1259)元兵南侵攻鄂州,被任为左丞相,封庆国公,后改许国公。后谪建昌军,徙潮州、循州。与姜夔、吴文英等交好,词风近于辛弃疾。著有履斋遗集,词集有履斋诗余。 吴潜于嘉熙元年(1237)八月十七日任苏州知府,词友吴文英是他的幕僚。 吴文英(1200?1274?),字君特,号梦窗,晚年又号觉翁,浙江宁波人。据乾隆浙江通志选举表记载,其兄翁逢龙,其弟翁元龙,字时可,号处静擅长于词。吴文英可能是过继给吴家,改姓吴,自幼善弄文词,因耽于诗词,绌于经义而未登科第,与仕途无缘。吴文英在苏州住了近12年,后住杭州。淳佑九年八月(1250年),吴潜任绍兴地方官,下访梦窗,并招其入幕。十一年(1252年),吴潜离任,梦窗也离开绍兴回到杭州。 值得注意的是,吴文英是翁逢龙的亲弟,又是吴潜的幕僚,吴文英其兄翁逢龙又是丁丑吴潜榜进士,也做了平江府通判即吴潜的幕僚。可见,吴潜与翁逢龙的关系非常密切,他们既是师生又是上下级同事也是词友。很明显,翁逢龙提到过天平寺藏经有“至和三年,曹文乃写,施封桥寺”的题记,吴潜不可能不知道,或者很可能就是他们在闲聊时提到的,因此,吴潜在天平寺赋诗当然不肯改去“封”字,换言之,吴潜也认为是“封桥寺”而不是“枫桥寺”。王謇所说的“信有据也”,当即此。 (三)清程祖庆吴郡金石目: 鲁国闵君墓志,大中祥符五年,子仁度书。文云:“孤子闵仁度时葬严君,请钱塘浮屠氏居简为文志其墓。闵君名荣,东吴人也。不仕奉佛,力行善事,以大中祥符四年五月微疾而逝。以明年壬子岁二月八日卜葬于长洲华乡封桥官塘西。” 据吴郡金石目记载:鲁国闵君墓志,是闵君之子仁度所书。大中祥符五年,“葬于长洲华乡封桥官塘西”。案:“大中祥符”是北宋真宗年号,大中祥符五年即公元1012年。此则材料记述的时间比王珪书张继诗改字仅早45年,足可以证明在王珪改字之前,古枫桥均作“封桥”。 清韩崇宝铁斋金石跋尾及清程祖庆吴郡金石目均著录“封桥常住”一刻。 另外,封桥之名的由来,是因为封桥乃苏州西部的水上关隘,桥下河中建有移动木栅,木栅关闭,水路即被封煞。也有人认为大运河在此经过,又是官道所在,南北舟车在此交会,这里是水陆交通要道,每到夜里就要封锁起来,故名封桥。距封桥堍10米处,古时建有一座雄险的铁岭关,为陆路关隘,这也可作为封桥是水上关隘的旁证。 在吴语中,“封”和“枫”同音,而吴语和北方语的“枫”字也是同音。张继是襄州人,属北方语区,他到吴地旅行,客船停泊于寒山寺后江村桥和封桥之间,听人指说“封桥”而误以为是“枫桥”。作诗时,误将“封桥”写成了“枫桥”。“江封渔火”也就成了“江枫渔火”。 辞源也认同:“本称封桥;后因唐张继枫桥夜泊诗,得此名,故相承作枫。”从唐代张继夜泊诗到宋时朱长文著吴郡图经续记,时间已经相隔二三百年,故朱长文称“枫桥之名远矣”! 二、唐、北宋无寒山寺 (一)现存史志里找不到在宋丞相郇公王珪书张继诗改名之前有关于“寒山寺”的记载。 宋范成大吴郡志载: 普明禅院,即枫桥寺也。在吴县西十里,旧妙利普明塔院也。 注引宋孙觌记:“枫桥寺者,距州西南六七里。枕漕河,俯官道,南北舟车所从出,而巍然独无恙,殆有数矣。寺无石志,按吴郡图经,实妙利普明塔院,而不著经始之岁月。唐人张继、张祜尝即其处作诗记游。吟诵至今,而枫桥寺亦遂知名于天下。” 案: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苏州吴县(江苏苏州)人。累官吏部尚书、拜参知政事,进资政殿学士,卒谥文穆。有文名,尤工于诗,为南宋四大家之一。著有石湖集等。范成大编撰的吴郡志是我国地方志中的名著。 孙觌记即孙觌的枫桥寺记。孙觌(10811169),字仲益,晋陵(今常州)人。大观三年进士。曾提举鸿庆宫,号鸿庆居士。建炎二年至三年间,任平江知府。晚年归隐洞庭西山。日与诗僧韵士啸傲于丰林邃壑之间,与诸多名刹胜区结有笔墨之缘。此记当是王珪改“封”为“枫”后,最先记载枫桥寺而不是记载寒山寺的文章。 无论范成大的吴郡志还是孙觌的枫桥寺记,还是宋初李宗愕的吴郡图经均未提到寒山寺,很明显枫桥寺之名不可能早于丞相王郇公王珪书张继诗改字之前。 由上可知,今寒山寺的前身是“妙利普明塔院”。比较流行的说法认为:此寺最初只是供养妙利普明菩萨舍利的一个塔院而已,普明即智顗高弟普明禅师。 这里有必要详细介绍一下普明禅师,因为有人把普明禅师当作吸引寒山子来今寒山寺的原因。据续高僧传卷19记载: 释普明。本名法京。俗姓朱氏。会稽人。少小志操有异恒童。有僧乞食因即劝云。郎子既有善性,可向天台山出家,其中有四依菩萨在彼说法。遂以陈太建十四年,逾山越涧来入天台。正值智者处坐说法。下讲竟,顶礼归依愿尽此生以为弟子。智者笑云:“宿誓愿力今得相遇。”晓夕左右伏膺无懈,专求禅法兼行方等般舟观音忏悔,诵法华经一部。 至祯明元年,陈主敕迎智者出都,从往金陵居光宅寺。专以禅思为业。同堂坐者奉命检校。俄而陈国云亡。智者(即天台开宗祖师)即上江州庐山东林寺。明(普明)于陶侃瑞像阁内。行观音忏法。见一僧,云:“所名法京,未为嘉称,可改为普明,此名晓朗,照了三世。”忏讫,启智者述之。便云:“此冥中所示,宜即改旧从新。”又随智者往荆州玉泉寺,每于泉侧练若专思。智者反路台峰令造大钟,天台供养。 智者圆寂后,普明禅师遵照他的遗愿于隋炀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营建天台国清寺。在建寺过程中每多神异,浙东诸州男女黑白皈向者数不可记,所得布施随缘喜舍,不积私财。年86奄然而化。普明当生于梁大通年间,历梁陈隋诸朝,入灭于隋大业年间。毕生笃志修行外,协助智者修造寺院卅余处,精于铸钟,长于空化,影响深远。 央视国际寒山寺一文认为“苏州枫桥为当时南北水陆必经之地,归葬枫桥当属可能”。愚以为普明禅师既然圆寂于天台国清寺,就不可能归葬到今枫桥,因为普明禅师一生中没有和姑苏发生过什么联系,更不可能预知后世,为了吸引寒山子而归葬枫桥。 “妙利普明”并不是实指国清寺的普明禅师,因为在僧史里,“普明”一词很常见。 关于普明菩萨之久远劫前本事,广载于如来诸经论中。如大宝积经说,菩萨乃多宝世界,宝积佛前之弟子。首楞严三昧经说,文殊菩萨未来世成佛,其名为普明。又华严经说,菩萨乃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之代表,作华严法会之参席众。法华经说,释迦文佛受记声闻弟子陈憍如未来世成佛,其名为普明。又“八十八佛名”中,亦有普明佛之名号。虽则诸经论所言不尽全同,然其旨味亦甚吻合,莫非是为了说明普明菩萨远本之难思难议。称“普明菩萨”,意谓菩萨乃倒驾慈航之佛位菩萨,为辅弼王法弘化而示居因位;言“普明佛”,则知菩萨久远劫前早成正觉也。总之,“妙利普明”的意思,就是说此菩萨能以光明普遍照破世间一切痴暗,使大地一切众生同沾妙利。 (二)宋人诗文绝少提寒山寺。 宋人诗文中只题枫桥寺而没有题及寒山寺。范成大的吴郡志收录宋人张师中、程师孟、孙觌、张孝祥、郭附等人相关几首诗,无一首提及寒山寺。张师中、程师孟之诗与韦应物、张祜、皎然之诗及其他诗人题咏被清程德全刻石,立于今寒山寺壁。 张、程之诗收在吴郡志,紧接在张继诗后,张师中诗无标题,程师孟诗紧接张诗后面,其一无标题,其二的标题为游枫桥偶成。按照志书编排的一般常规,凡与词条同名的附系诗文,可以不标注题目。张、程之诗是附于“普明禅寺即枫桥寺”条下,按理,张、程之诗的诗题应当是枫桥寺。程师孟的第二首即注明标题,可以比照,作为旁证。张、程二诗的诗题,绝对不可能是程德全刻石所云的张师中游寒山寺,程师孟的寒山寺。 程德全在刻石后有一段附记: 余既写寒山、拾得诗,刻石壁间,继念古今过客咏题斯寺者众矣,何竟让枫桥夜泊一绝独有千古,岂诗之传不传,亦有幸有旨幸耶?致事稍暇,随笔选录,得韦苏州以次十数首,迄归愚尚书而止。意为妙利古刹,重拭爪痕,寒山有知,当不笑余多事也。张懿孙诗,曲园太史已昉王郇公故事,大书植石,故不具录云。 案:程德全(1860-1930),字纯如,号雪楼,四川云阳人,廪贡生出身,宣统元年调任江苏巡抚。捐俸集资,修葺寒山寺,并刊刻寒山子诗集一卷,延请叶昌炽纂修寒山寺志三卷。 从附记可知,程德全选刻这些诗,是“致事稍暇,随笔选录”,因为是随笔选录,当然不可能详细考证,故依前人以讹相传而已。 张师中,里籍生卒未详,仁宗皇佑二年(1050),以屯田员外郎充秘阁校理,旋改集贤校理,至和中知邵武军。程师孟(1015-1092):字公辟,宋吴县(苏州)人。进士甲科,历知楚、遂、洪、福、广、越、青州,治行东南有政绩。以光禄大夫卒。张、程二人与王珪的生活年代相同,当然知道王珪改“封”为“枫”之事,诗题作枫桥寺非常合乎情理。 其后宋人诗文亦无提及寒山寺。检叶昌炽的寒山寺志志诗,收录宋人诗范成大枫桥、陆游宿枫桥、薛季宣吴江放船至枫桥湾、释英重到枫桥等,诗余部分又录孙觌过枫桥寺示迁老、俞桂枫桥寺、张孝祥等人的诗。陆游宿枫桥诗有“七年不到枫桥寺”之句,这些诗都只提枫桥或者枫桥寺,没有一首提到寒山寺的。 南宋末年薛师石诗寒山寺坏,庄产尽为势家所夺。余游天台,甚为普贤惜之。陈约甫摄郡,号不畏强御者,必能与寒山出气:“寒山寺废佛灯寒,有客来游欲住难。夙世闾丘今摄郡,不妨饶舌似丰干。” 案:薛师石(11781228),字景石,号瓜庐,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工诗善画,平生未仕,筑室会昌湖上,与赵师秀等唱和。理宗绍兴元年卒,年五十一。有瓜庐集等。薛师石此诗并不一定指姑苏寒山寺。理由有: 即使诗提及寒山寺,但观其内容和诗题(即小序)均涉及天台,也不能说明此诗指苏州寒山寺。因为天台寒山子居住的地方就有寒岩寺,亦称寒山寺。 陈约甫生平事迹不详,难以考定他“摄郡”是苏州还是台州。退一步就算是陈约甫摄郡苏州,既“号不畏强御者”的陈约甫,竟丝毫没有为寒山出气之动作,也就是说陈约甫没有修复寒山寺(至少至今还没有发现关于陈约甫修复寒山寺的历史记载),薛师石所寄托的“必能与寒山出气”属子虚乌有。 姑苏之有关寒山寺的史籍均未收录薛师石之诗,莫非史家认为薛师石之诗本就不是写姑苏寒山寺的?如果单凭此诗就断言薛师石“确认不移地将寒山与寒山寺密切相关联” ,理由并不充分。 宋人即使提及寒山寺,那已经是南宋末年的事了。 宋周弼有一首枫桥寒山寺诗,曰:“江枫吟咏工,幽寺冷遗踪。不改前朝路,犹闻半夜钟。地凉汀月皎,村迥水烟浓。试问谁曾见,憔应独有松。”案:周弼(11941257?),字伯弜,祖籍汶阳(今山东汶上)。南宋宁宗嘉定(12081225)间进士。十七年(1224)即解官。以后仍漫游东南各地,是否复官不详。卒于理宗宝佑五年(1257)前。生前刊有端平集十二卷,已佚。后人摘其古律体诗近二百首,编为汶阳端平诗隽四卷。不知此诗作于何年,当是漫游东南时所为,亦即嘉定十七年(1224)之后,此时距南宋灭亡仅有50年了。此诗当是迄今发现的正宗写寒山寺之诗,可惜寒山寺志等均未收录此诗。 此外,宋绍昙禅师的偈颂104首,其中有一首云:“半夜客船钟,渔火愁眠省。不见老寒山,泪湿吴云冷。幽鸟啼霜月影斜,野桥枫叶翻红锦。击碎重关,枯山未泯。”又一首云:“吴江风急浪翻空,声击枫林半夜钟。惊起客船尘梦破,踏翻大地去无踪。寒山抚掌,庞老捶胸。”绍昙禅师偈颂乃随心所言,可以说是张继诗的翻版,所言的“寒山”,很显然指寒山子其人而非寒山寺,自然也不能归属于寒山寺名下,故寒山寺志等苏州地方志亦见未收。 (三)张继未泊枫桥。 张继夜泊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虽说张继一绝开创了姑苏寒山寺,使之成为名胜古迹。但其诗给后世留下许多谜团。 1、诗题当是夜泊松江。 张继(725?779?) (据国学数字文化网,另据百度知道在线回答称其死于“大历末年”即779年),字懿孙,排行二十,出身于一个世代诗人的文人家庭。唐代襄阳出现了许多有才能、重操守、不甘流俗的人物。在他之前有杜审言、孟浩然,与他相先后的有同年中进士的鲍防(723790)、柳浑(716789)等。 张继在这样一个社会环境下成长,家庭又累代词伯,积习弓裘,文品人品俱佳。当他满怀壮志赴长安力图大展,适逢李林甫、杨国忠相继为相,贤才遭斥,佞幸日进。然而,他决不讨好权贵。这种傲视权贵,不愿逆志屈己的性格,决定了他“固将愁苦而终穷”的一生。 玄宗天宝十二年(753年),他考中进士,此后仕履不详,两年后,安史乱起,他避乱南下,后又在吴越一带漂泊,到过严州、会稽,也曾在苏州逗留过。 大概在大历四五年间(769、770年),他供职于武昌,至于任何官职,则不详。大历末以检校祠部员外郎任洪州盐铁判官。后来,他与夫人相继死于洪州,留下稚子,身后境况十分凄凉。有张祠部诗集。 唐建中元年(780),文学家高仲武编成中兴间气集二卷,为现存十种唐人选唐诗之一。选录自至德元载(756)至大历末年(779)的诗,包括钱起等26位诗人一百三十二首。因所选皆是安史之乱后唐肃宗、代宗中兴时期的作品,故以“中兴”为名。大部分是“大历十才子”派流连光景、送别题咏的篇章。其书仿照河岳英灵集的体例,对每位诗人略加评述。 考高仲武,为高登次子。高仲武,字达夫,渤海(今山东滨县)人。任右班殿直、忠州刺史。而据萧山高氏谱载,仲武曾任丹丘尉,后出任彭蜀二州刺史,又转沧浪州,后因五世孙高琼显贵,于嘉祐八年(公元1063年)被宋廷追赠刑部侍郎。高仲武的生活年代与张继同时,在高仲武的中兴间气集里,选了张继三首诗,其中包括夜泊,但诗题却是夜泊松江。同时代的高仲武选录张继的诗,诗题作夜泊松江应当是最有说服力的。 范成大的吴郡志,虽收录张继诗,排在张祜诗之后,但诗题也作夜泊,很显然,范成大对张继的诗题非常怀疑,没有直录枫桥夜泊,只作夜泊,给后人留下谜团。因此,有理由相信张继诗题最初就是夜泊松江而非枫桥夜泊。 2、从诗的内容看,张继亦非泊于枫桥。 如果张继的船就停泊在今寒山寺外枫桥下,那么他听到的半夜钟声,一定是从岸上寺中发出,为什么他的诗句要说是“姑苏城外寒山寺”,而且这钟声好象传了好长时间才是“到”客船呢? 可见,他的船并不是停泊在寒山寺下,或说枫桥下,而是离开寒山寺及枫桥还相当远的松江上。这样,第三、四句诗才符合情况。枫桥夜泊这个诗题,看来是宋代人改的。既然张继的夜泊如此闻名,为什么与他同时的唐代诗人,竟没有一个泊枫桥或夜泊枫桥或者泊枫桥寺,来欣赏寒山寺钟声呢? 理由很简单,这里是贩贸所集的米市豆市,因为离县衙不到十里,来姑苏者根本没有必要在枫桥住宿,所以此处没有驿站。范成大的吴郡志载:“枫桥,在阊门外九里道旁,自古有名,南北客经由,未有不憩此桥而题咏者。事具枫桥普明院。”(17)注意吴郡志所说的“憩”字,是在这里休息一下,而不是“宿”、“住”、“晚泊”之类。“枫桥,在阊门西七里,地与长邑合治,为水陆孔道,贩贸所集,有豆市、米市,千总驻防。”(乾隆苏州府志)旧时有“欲知豆米钱,打听枫桥价”之说。当地诸老说:“自阊门至枫桥十里,舟樯云集,唱筹邪许之声,宵旦不绝,舳舻衔接,达于浒墅。”宵旦不绝的邪许之声,怎么能使过往客商安心夜泊于枫桥下?因此可以说,张继乘船,极有可能停泊在苏州城外吴江或称松江上的某一个码头边歇夜,愚以为诗人极有可能就夜泊于松江,或松陵驿或松江渡或震泽口。吴江的下游就称松江,故至今合称吴松江。 案:吴郡志载:“松江南与太湖接,吴江县在江濆。垂虹跨其上,天下绝景也!”清徐崧的百城烟水载:“江南,为长桥湖东南岸,桥接城东门,自西北向东南,桥下水即古之吴凇江头、太湖尾。长桥湖东北通官塘,有浮玉州桥达庞山湖。庞山湖西北为今吴凇江口,湖西北沿城岸为荡上。旧谚云:浪打成桥东北风。又谚云:长桥为链塔为椿。凡唐诗所称松江者,皆此。”下系唐人诗有:宋之问的夜渡吴松江怀古、杜牧泊松江、白居易松江亭携乐观渔、许浑泊松江渡,还有皮日休、陆龟蒙、张怀、刘长卿等人颂吴松江诗。 百城烟水又载:“松陵驿,在县治南。唐时建。时未置县,设驿以待使客。”下有唐人羊士谔松陵驿诗,李郢、方干晚泊松陵驿诗。又:“松江亭,在县东口。唐人建,后废。”上述所列唐人诗,不管其诗题是“晚泊”还是“夜泊”,还是“泊”,内容都与松江相关,这些诗均可作为张继没有夜泊枫桥的旁证,可以证明张继也泊于松江而非泊于枫桥! 再说,北宋前还称封桥,张继怎么能夜泊枫桥呢? 而且,诗句里的江枫的“枫”并非“枫”字。 王珪写刻的枫桥夜泊诗碑已失,也没有拓本传到今天,不知有无文字异同。南宋时龚明之的中吴纪闻,提到这首诗,第二句作“江村渔火对愁眠”。明代苏州书家文徵明再写张继诗刻石。此碑已经漫漶不清,清经学家俞樾(曲园)重书刻张继诗碑。 俞樾这块碑的正面写张继诗,后附跋语云:“寒山寺旧有文待诏所书唐张继枫桥夜泊诗,岁久漫漶。光绪丙午,莜石中丞于寺中新葺数楹,属余补书刻石。俞樾。碑阴还刻有附记八行,行21字,行书。文曰: 唐张继枫桥夜泊诗,脍炙人口,惟次句“江枫渔火”四字,颇有可疑。宋龚明之中吴纪闻作“江村渔火”,宋人旧籍可宝也。此诗宋王郇公曾写以刻石,今不可见,明文待诏所书亦漫漶,“江”下一字不可辨。筱石中丞属余补书,姑从今本,然“江村”古本不可没也。因作一诗附刻,以告观者:郇公旧墨久无存,待诏残碑不可扪。幸有中吴纪闻在,千金一字是江村。俞樾俞樾(1821-1907)清末学者,字荫甫,号曲园,渐江德清人。道光进士,官翰林院编修,河南学政。晚年讲学杭州诂经精舍,在苏州建有曲园小居。光绪丙午是光绪三十二年(1906),筱石中丞是江苏巡抚陈夔龙。陈夔龙见状也写了一段题记,刻在俞樾碑侧。正书五行,行32字。文曰: 张懿孙此诗,传世颇有异同。题中枫桥,旧误作封桥。吴郡图经续记已据王郇公所书订正。诗中“渔火”,或误作“渔父”,雍正(当为康熙)辑全唐诗所据本如此。然注云:“或作火”,则亦不以“父”为定本也。中吴纪闻载此诗作“江村渔火”,宋人旧籍,足可依据。曲园太史作诗以证明之,今而后此诗定矣! 光绪丙午,余移抚三吴,偶过此寺,叹其荒废,小为修治,因刻张诗,並刻曲园诗,以质世之读此诗者。贵阳陈夔龙。龚明之 (10911182) :南宋苏州昆山(今属江苏)人,字希仲,一作熙仲,号五林居士。年六十始举乡贡,以特恩廷试,年已八十二。吴士在朝者以孝义荐之,得荐监南岳庙。以孝行著名于乡里。淳熙五年(1178),乡人请于朝,授宣教郎,致仕。居昆山黄姑别墅,作期颐堂。著有中吴纪闻。(见范成大吴郡志卷27 395页1999年8月江苏古籍出版社)龚明之的生活年代与孙觌仅差几年,其中吴纪闻乃宋人旧籍“可宝也”,这就是俞樾在按今本书写张继诗后,还要再写附记及作诗的原因所在。 有人认为“江枫”是指江村桥和枫桥,其实这种说法也很牵强附会,因为古人还没有把江村桥与枫桥两座桥各抽取第一个字来合称两物的语言习惯。又“江枫”若作两桥之名,更减去原诗许多意象许多雅趣。 综上可见,张继诗的原貌应当是夜泊松江:“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村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宋本”为城下,见赵文),夜半钟声到客船。”诗中既无“枫”字,也无“枫桥”,很明显是后人传抄之误或是口口误传,或好事者故意改之,使成为今天的枫桥夜泊诗。 3、唐诗中“寒山寺”皆非实指。 既然诗题是夜泊松江,诗中也没有“枫桥”,甚至连“枫”字也没有,因此,张继诗与枫桥毫无关涉,故张继诗中“寒山寺”实是泛指诸山寺院。 除张继诗外,全唐诗中共有三首诗言及“寒山寺”,即韦应物(约737791后)寄恒璨诗、刘言史(约742813)送僧归山以及僧皎然闻钟。 韦应物的寄恒璨(全唐诗卷188)诗云: “心绝去来缘,迹住人间世。 独寻秋草径,夜宿寒山寺。今日郡斋闲,思问楞伽字。” 案:韦应物,京兆万年(西安)人,贞元四年(788)始任苏州刺史三年,人称韦苏州。除这首寄恒璨外,还有宿永阳寄璨律师、简恒璨等诗。其寄璨师云: “林院生夜色,西廊上纱灯。时忆长松下,独坐一山僧。” 璨师、璨律师即恒璨,居住在安徽来安县某寺。可见, 韦应物此诗所咏当为唐代永阳(今安徽省来安县)秋日景物人事,“寒山寺”系泛指。愚怀疑有好事者把寄恒璨的诗题改为宿寒山寺,给今人考证增加了难度。本来与今寒山寺无关的诗,被这样一改,俨然成了颂寒山寺之诗。刘言史的送僧归山(全唐诗卷468)诗云: “楚俗翻花自送迎,密人来往岂知情。夜行独自寒山寺,雪径泠泠金锡声。” 很明显,诗意说的是楚地冬日山寺情景,诗中“寒山寺”与今苏州寒山寺亦了无干系。这两首诗可作为张继诗中“寒山寺”并非专指的旁证。 皎然的闻钟载全唐诗卷820-48,诗曰:“古寺寒山上,远钟扬好风。声馀月树动,响尽霜天空。永夜一禅子,泠然心境中。” 诗僧皎然,名昼,姓谢氏,长城人,灵运十世孙也。居杼山。文章俊丽,颜真卿、韦应物并重之,与之酬倡。贞元中,敕写其文集,入于秘阁。诗七卷。这首闻钟就是一篇状飞动之趣,写真奥之思的佳作。前四句写钟声响起时的意境,末尾点出这种意境和心境相合,超然物外,未写心境而心境全出。很显然,首句“古寺寒山上”,句中“古”与“寒”对举,意即“荒凉寒寂的山上有座古老的寺庙”。句中的“寒山”,分明不是指寒山子或者寒山寺,倘若指寒山子或者寒山寺的话,那么是寒山寺建在古寺上还是寒山建在古寺上,还是古寺建在寒山子上?无论如何解释都是非常可笑的。后人竟把此诗也作为讴歌寒山寺的诗作刻石纪念,荒谬至极。 孙觌的枫桥寺记里说“唐人张继、张祜尝即其处作诗记游”。全唐诗卷511载张祜枫桥一诗。诗云:“长洲苑外草萧萧,却算游城岁月遥。唯有别时今不忘,暮烟疏雨过枫桥。” 范成大吴郡志照录作张祜诗,但没有诗题。 案:张祜(792854),字承吉,清河人,以宫词得名。长庆中,令狐楚表荐之,不报,辟诸侯府,多不合,自劾去。尝客淮南,爱丹阳曲阿地,筑室卜隐。集十卷,今编诗二卷。然据吴企明先生考证,张祜的枫桥诗乃晚唐诗人杜牧的怀吴中冯秀才。杜牧怀念吴中冯秀才的咏怀诗变成了张祜的颂枫桥,诗题不同,其含义相去甚远。此亦属好事者故改之,为枫桥增色耳!姑苏寒山寺里,至今还收藏着韦应物宿寒山寺,张祜枫桥,皎然闻钟诗刻碑。真是将错就错。 三、寒山子未至寒山寺 寒山子事迹最早见于唐末天台道士杜光庭(850933)所撰仙传拾遗,其文曰: 寒山子者,不知其名氏。大历中,隐居天台翠屏山。其山深邃,当暑有雪,亦名寒岩,因自号寒山子。好为诗,每得一篇一句,辄题于山间石上。有好事者随而录之,凡三百余首。多述山林幽隐之兴,或讥讽时态,能劝励流俗。桐柏征君徐灵府序而集之,分为三卷,行于人间。 杜光庭(850933年),字宾至,一说字圣宾,号东瀛子,处州缙云(今中国浙江)人。唐朝时著名道士。唐懿宗咸通(860873)年间,由于屡次科举考试不第,如天台山学道,拜应夷节为师,修习上清派吞日月气诸法(服气之法)。后来唐僖宗闻名召见,赐给紫袍,任麟德殿文章应制,为内供奉。中和元年(881),随唐僖宗入蜀,后留在成都。随后被前蜀王建所用,任光禄大夫尚书户部侍郎上柱国蔡国公,赐号广成先生。王衍时,为传真天师,崇真馆大学士。晚年居于青城山,死后葬在清都观。杜光庭的生活年代略晚于寒山子,又在寒山子的居住地天台山生活多年,尽管道释不相往来,如果寒山子去了苏州,那么杜光庭不可能不在文中提及,可是他只提及最早收集寒诗者为天台道士徐灵府(约761843)。 寒山诗集在唐书艺文志、通志、宋史艺文志、焦竑经籍志等中均有著录。在南宋刊刻的寒山诗集中,寒山诗前皆有唐台州刺史闾丘胤一篇序,诗集后有南宋天台国清寺僧志南的三隐集记。 考志南作于淳熙十六年(1189)的三隐集记,也找不出有关于姑苏寒山寺或苏州枫桥之类的记载。寒山子的生活在中唐。据深圳大学钱学烈教授最新考证:“寒山子生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即725730年间,卒于文宗宝历、太和年间,即825830年间,比笔者以前考证之年代下推约30多年,这个结论大概是比较经得住推敲的。”她深入分析寒山诗后认为: 寒山子是30岁离家到天台,在此隐居70多年,是位百岁有余的老翁。据其晚年之诗“老病残年百有余,面黄头白好山居”(注:老病(一九六)。),“寒山子,长如是,独自居,不生死”(注:寒山(三一一)。);“重岩中,足清风。独自坐,一老翁”(注:重岩(三一)。)等等,可知寒山子晚年一直生活在天台山而未曾离去。关于寒山子之死,闾丘序中谓:“退入岩穴入穴而去,其穴自合,莫可追之”。其后的宋高僧传卷十九和志南三隐集记所记寒山之死,均据闾序。此序虽为后人伪造,且带有神话色彩,但从中可大致肯定寒山子是在天台山岩穴中入灭的,而不是离开天台山,卒于他处。 也就是说寒山子从30岁入天台山,在天台山居住了70年,直到老死岩穴,没有到过苏州寒山寺,更没有在姑苏寒山寺作住持。据此,寒山子卒于825830年,而张继卒于大历末年即779年(见前文),按钱学烈教授的说法,寒山子的卒年推前30年,张继也比寒山早逝,就是说张继死在寒山子之前,即使寒山子在苏州创建寒山寺,张继又怎么能知道呢?很显然,张继诗里所说的寒山非是今寒山寺。 再者,寒山还活在世上,按常例,当其本人在世之日,是不会以其名字作为寺刹名称的。 另外,在宋高僧传、景德传灯录、释普济五灯会元等宋代佛家著作中,也没有提到关于寒山子来过姑苏寒山寺或枫桥之类的记载。南宋末年间或有人提及寒山寺,元末顾仲瑛泊阊门诗云: “枫叶芦花暗画船,银筝断绝十三絃。西风只在寒山寺,长送钟声搅客眠。” 案:顾仲瑛(13161369),名瑛,一名阿瑛,字仲瑛,别字德辉,晚号金粟道人,元昆山人。曾筑玉山草堂,元末削发为僧。之后,高启等元末明初诗人屡屡使用“寒山寺”之名,使寒山寺名胜大噪。 成书于明初洪武年间的卢熊苏州府志开始载有:“寒山禅寺,去城西十里,旧名普名禅院,在枫桥。人或称为枫桥寺。” 之后,颂寒山寺的诗文不断出现,元末明初的苏州僧人姚广孝的寒山寺重兴记最为突出。今人写姑苏寒山寺所引的资料均出自姚广孝于明永乐十一年的寒山寺重兴记:出阊门西不十里,即枫桥,桥之南去寻丈地,寒山寺在焉!临运河塘,其塘北抵京口,南通武林,为冲要之地。舟行履驰,蝉联蚁接,昼夜靡间。唐元和中,有寒山子者,不测人也。冠华皮冠,著木履,被蓝缕衣,掣风掣颠,笑歌自若,来此缚茅以居。暑渴则设茗饮,济行旅之渴。挽舟之人,施以草屦,或代其挽,修持多行甚勤。 寻游天台寒岩,与拾得、丰干为友,终隐入岩石而去。希迁禅师于此创建伽蓝,遂额曰“寒山寺”。寺当山水之间,不甚幽邃,来游者无虚日。唐诗人张懿孙赋枫桥夜泊,有“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之句,天下传诵,于是黄童白叟皆知有寒山寺也。自唐历五代及宋与元,寺凡几兴废,碑刻澌泯无考。粤自永乐三年,深谷昶禅师老成有戒行,札授住持,赤手奋发。方丈则设寒拾、丰干之像,不敢忘其所自也。其同参友云海请余记,勒石以告夫来者。 永乐十一年十月,长洲姚广孝撰。 案:姚广孝(13351418),明长洲(苏州)人,名道衍,字斯道。14岁出家,洪武十五年,道衍侍燕王。永乐即位,录功第一,拜为太子少师,复其姓,赐名广孝。 其实,姚广孝的寒山寺重兴记漏洞百出。 首先,颠倒了时空和因果先后。姚记称寒山子“来此缚茅以居,寻游天台寒岩”。寒山子的身世至今还是个谜,“寒山子者,不知何许人也。”众所周知,寒山之名是他隐居天台寒岩后自号寒山子。“寒山子本无氏族,始丰县西有寒明二岩,以其于寒岩中居止而得名也。”如果说他在苏州“缚茅以居”,还没有去寒岩的话,就没有寒山子之名。JP其次,称“希迁禅师于此创建伽蓝,遂额曰寒山寺”,毫无根据。 案:石头希迁禅师(700791),广东肇庆府高要县人,俗姓陈,禅宗曹洞宗的开宗大师,人称“无际大師”。天生聪颖敏捷。及至年长,希迁志愿出家修行,赴曹溪,投禅宗南宗六祖慧能门下。慧能逝世后,前往吉州青原山靜居寺,寻依其师兄青原行思禅师,终于了悟心性。唐玄宗天宝初年(742),希迁禅师离开青原山至衡岳的南寺,于南寺东边的石台上结庵而居,时人称为“石头和尚”。希迁禅师在南台二十三年,教化许多弟子。代宗广德二年(764),希迁应门人之请,往湖南长沙大兴禅风,与当时在江西的马祖道一禅师,各据一方,称并世二大士。圆寂于唐德宗贞元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享年九十一岁。有参同契等。 纵观希迁禅师一生的活动范围均在广东、江西、湖南一带,毕生为禅宗曹洞宗弘化佛法,与苏州无涉,更没有可能来苏州“创建伽蓝”。再说寒山子生活,往来于天台宗祖庭国清寺在天台,与丰干、拾得为友,天台乃佛教天台宗的根据地,希迁禅师作为曹洞宗的开创者,不可能来苏州创建寒山寺。希迁禅师卒于唐贞元六年(791),他不可能过十五年,起死回生创建寒山寺的。 希迁禅师果真创建了姑苏寒山寺,那么诸多僧史如宋初的宋高僧传卷九、景德传灯录卷十四、祖堂集卷四等应该会有记载,然编查诸僧史,均无相关记载。对于姚广孝的寒山寺重兴记称“希迁禅师于此创建伽蓝,遂额曰寒山寺”的说法,曾有人质疑过。“寒山唱道,梵夹无徵,惟顾沅吴郡文编引姚广孝记云:其事既不载于僧史,余藏抄本逃虚子集亦无此文。” 希迁禅师果真如创建了于姚广孝寒山寺重兴记中所创建了寒山寺,那么诸多的唐人,宋人怎么均看不见听不到,文献也不言及此事,而惟独姚广孝能看到听到么? 其三,寒山寺重兴记对寒山子外表的记述,与闾邱胤寒山子诗集传里对寒山的描写“桦皮为冠,衣裘破蔽,木屐履地”,一模一样。 其四,清程德全就怀疑唐代不叫寒山寺。其寒山寺志序云: 其寺之确为何地,辽哉不可穷诘矣!宋人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