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西南大学考研实验心理学PPT讲义17.ppt_第1页
(免费)西南大学考研实验心理学PPT讲义17.ppt_第2页
(免费)西南大学考研实验心理学PPT讲义17.ppt_第3页
(免费)西南大学考研实验心理学PPT讲义17.ppt_第4页
(免费)西南大学考研实验心理学PPT讲义17.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05章知觉实验 一 知觉研究的基本变量二 知觉现象的研究三 视觉实验四 听觉实验 视觉实验 一 视觉研究中的基本变量二 视觉研究中的基本实验三 颜色视觉四 颜色的心理效应 一 视觉研究中的基本变量 一 视觉的物理刺激及其测量 二 视觉实验中的变量 一 视觉的物理刺激及其测量 1 可见光谱2 单色光的单位3 光度学 1 可见光谱 光的心理物理特征 光具有三维特征 波长 纯度和振幅 与此相对应的有三维心理特征 不同波长引起人们不同的色调的感觉 纯度是光波成分的复杂程度 它引起的视觉反应是饱和度 振幅是光的强度或能量单位 它引起的视觉维度是明度 二 视觉实验中的变量 1 自变量 刺激变量背景条件被试者特点 2 控制变量 累积效应是对人体 或生物 有影响的环境条件或有关因素 如药物等 多次暴露所造成的生物效应的累积或叠加 累积效应通常有三种情况 一种是多次暴露的效应形式的简单相加 一种是形成比简单相加更为重的效应 还有一种是比简单相加更为轻的效果 视觉机能的特点提醒我们要注意刺激时间 面积在视网膜作用点产生的累积效应 视觉研究还要注意刺激强度的变化是属于明视还是暗视阶段 刺激的投射点是在视网膜的中央凹还是边缘 在颜色视觉的研究项目中必须控制的变量似乎更多 更复杂 3 因变量 一般在视觉实验中 刺激变量借助于仪器 因而较为严密 然而 视觉实验在如何定量因变量方面 就不如自变量定量那么精密 在大多数情况下 实验研究者记录到的因变量值相对于严格定量的刺激量值而言 一般是很粗糙的 有的甚至只是一些非量化的判断反应 因此 研究者能否根据因变量推断某种视觉现象发生的过程和特点 首先取决于为保证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而采取的措施是否有效 其次涉及处理因变量的技术是否适用及合理 刺激 反应的保证措施的关键在于 控制 额外变量 而后的处理工作按照因变量的性质 有的是直接的 有的是间接的 当一项实验的因变量值是定量时 后期处理就能直接进行 例如 有相当部分的视觉实验采用调整法程序 被试者调定的量值一般都能够直接读出 如明度差别阈限实验 但有的实验只能通过被试作口头报告来表达他的比较判断结果 例如 在颜色后象的研究中 由于被试者根据主观经验得到的现象报告结果 实验者只能将这些报告汇总后进行处理 间接地获得某些数据资料 由于因变量是由实验者观察或记录的变量 因此 不管实验者用什么方式处理因变量 都必须先作好因变量的记录工作 有时候 实验者要借助计量仪器才能读出被试的反应量 为了防止度量时产生偏差 记录时就要注意操作技术 如用照度计测量入射光 硒光板与光源之间的距离和相对角度都必须限定好 否则 差之毫厘就会导致严重误差 实验者对记录口头报告的结果也要作出限定 一些限定有时候可以明确告诉被试者用规定范围内的词汇报告自己的感觉经验 有时候要防止暗示 限制标准只能由实验者掌握 其目的是使被试者报告中的各种表达都可能被纳入相应的等级范围以内 这样 一个统一的指导语就十分重要了 总之 视觉实验的因变量要能达到灵敏反应视觉过程或现象的程度 实验者必须很仔细地设计实验 严格地把握好自变量 控制变量和因变量 二 视觉研究中的基本实验 一 明度阈限 二 视觉适应 三 后象 四 闪光临界融合频率 五 视觉掩蔽 六 视觉对比 七 视敏度 视觉中的时间因素 视觉中的空间因素 一 明度阈限测量 明度是眼睛对光源和物体表面的明暗程度的感觉 思考 如何测量明度绝对阈限和差别阈限 二 视觉适应 1 暗适应2 明适应3 间视觉 1 暗适应研究 人眼对低亮度环境的感受性缓慢提高的过程 称为暗适应 暗适应曲线 1 暗适应机制 化学反应说 克劳福德 Crawford 1947 用分光描记法确定视杆细胞中的视紫红质的化学反应过程是暗适应过程的机制 视紫红质 visualpurple 是一种化学感光物质 在曝光时被破坏变色 在暗适应中又重新合成而恢复活性 视紫红质的化合过程 视紫红质 光 暗 视黄醛 蛋白质 2 外界条件对暗适应过程的影响 布兰查德 Blanchard 1966 研究了适应前的照明作用 下图是他所得的结果 3 暗适应与瞳孔大小的变化 伴随暗适应的还有瞳孔大小的变化 从明亮处进入黑暗处 在10秒钟瞳孔扩大到最大直径的三分之二 达到完全扩大约需要5分钟 这个过程中 瞳孔的直径由2毫米扩大到8毫米 进入眼球的光线增加到10到20倍 4 暗适应的应用 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迈尔斯曾经特制一种红色护目镜 戴上这种红色护目镜后既能使视锥细胞在明暗视场中都有较高的感受性 又能使视杆细胞相对地不受视场光线的变化而保持暗适应状态 一些暗室用红灯照明 也是运用同样的道理 2 明适应研究 明适应 或亮适应 lightadaptation 是指在光亮中视觉感受性很快下降的过程 明适应时 眼的感受性不是提高 而是降低 与暗适应正好相反 布兰查德 Blanchard1931 用阈限法揭示 视杆细胞在极端黑暗转入极亮的条件下 其感受性下降100万倍 赖特 Wright 1934 用间接方法求得光适应曲线 发现中央凹的光适应过程很快 它暴露在光线中一分钟后就几乎全部完成 1 明适应范围 眼睛适应光强度变化的范围很大 这个范围约达到13个对数单位 大约要比最弱的绝对阈限的光强一万亿倍 2 明适应的机制 光适应过程中 眼睛首先通过调节瞳孔大小来适应光线刺激的强弱变化 光量的增加 瞳孔在3至4秒钟内就能迅速缩小以保护视网膜 免使过强光线对它的损伤 与此同时 视杆细胞作用转到视锥细胞作用 瞳孔的放大和缩小是调节的第一道关口 它的大小根据进入眼睛的光线强度的变化 上图列出不同视场亮度下 眼睛进行适应时的瞳孔直径 瞳 孔面积的平均值 但是仅仅凭借缩小了的瞳孔还无法适应高强度的光 研究者发现 在视网膜的外层还有许多黑色颗粒 它们是一些具有保护作用的物质 能减少直接作用于感光细胞的光能量 所以 遇上强光刺激 人们会保护性地闭上眼睛 或戴上太阳镜 使眼睛逐渐适应光照水平的变化 3 间视觉 间视觉是介于暗视觉和明视觉之间的一个视觉阶段 研究者一般认为 当光亮达到10 3烛光 平方米以上时 视锥细胞便被激发 这是间视觉的表现 间视阶段是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相互作用的阶段 三 后象 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以后 感觉现象并不立即消失的现象 四 闪光临界融合频率 视觉的时间辨别 一个间歇频率较低的光刺激作用于我们眼睛时 就会产生一种一亮一暗的闪烁感觉 随着光的刺激的间歇频率逐渐增大 闪烁现象就会消失 由粗闪变成细闪 当每分钟闪光的次数增加到一定程度时 人眼就不再感到是闪光而感到是一个完全稳定的或连续的光 这一现象称闪光的融合 闪烁刚刚达到融合时的光刺激间歇的频率称为闪光临界融台频率 CFF 闪光临界融合频率是人眼对光刺激时间分辨能力的指标 是物理刺激与生理心理机能相互作用的结果 是受刺激的时空因素以及机体状态制约的感觉过程 1 测量闪光临界融台频率的方法 转盘闪烁方法电子仪器 2 影响闪光临界融合频率的因素 疲劳光相的强度刺激面积杆体细胞和锥体细胞的闪光临界融合频率不同 五 视觉掩蔽 在某种时间条件下 当一个闪光出现在另一个闪光之后 这个闪光能影响到对前一个闪光的觉察的现象 六 视觉对比 由光刺激在空间上的不同分布引起的视觉经验 有明暗对比 颜色对比 明暗对比 颜色对比实验 七 视敏度 视敏度是指分辨物体细节和轮廓的能力 是人眼正确分辨物体的最小维度 视敏度通常以找出两个物体之间的最小间隔来表示 它受物体的网膜映象 照明等因素的制约 1 视角与网膜映象2 视敏度测定及其特征3 影响视敏度的因素 1 视角与网膜映象 对象与眼睛所成的张角 叫做视角 视角的大小决定映象在视网膜上投射的大小 2 视敏度测定及其特征 医学界用视力表测定视敏度 它是以视角的倒数来表达的 其公式为 检查视敏度的几种常用方法 觉察能力测试再认能力测试解象能力测试定位能力测试 a 觉察能力测试 觉察测试采用一条线或一个点 只需让被试者判断在一个视野里刺激是否存在即可 b 再认 即识别 能力测试 c 解象能力测试 解象是知觉某一模式具体元素之间分离的能力 d 定位能力测试 定位是感觉两根线是否连续或彼此有些错为的能力 3 影响视敏度的因素 1 不同亮度会影响视敏度亮度增加 则视敏度增加 两者关系是对数关系 2 物体与背景之间的对比度不同 视敏度将受到影响当物体与背景之间的对比度加大时 则视敏度提高 反之 视敏度降低 3 视网膜不同部位的视敏度也不同因为锥体细胞对细节分辨起主要作用 所以 在视网膜中央凹处 即锥体细胞集中之处 视敏度最大 4 视觉的适应影响视敏度暗适应时眼睛的视敏度不如明适应时的视敏度高 这是因为视杆细胞与视锥细胞在功能上不同的结果 克雷克 Craik 1939 让被试者被适应有一定照明的空旷视野 然后转向另一视野 并要求被试者报告看到的是两条平行黑线还是一条黑线 结果发现 在眼睛适应的空旷视野和试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