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科学第4章知识点(复习提纲).doc_第1页
九上科学第4章知识点(复习提纲).doc_第2页
九上科学第4章知识点(复习提纲).doc_第3页
九上科学第4章知识点(复习提纲).doc_第4页
九上科学第4章知识点(复习提纲).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4章 代谢与平衡第1节 食物与摄食一、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营养物质功能糖类人体最重要的供能物质脂肪人体内贮藏能量的物质,单位质量释放能量最多(热量价最高)。蛋白质人体细胞生长及组织修补的主要物质,占细胞干重50%以上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维生素功能类型缺乏症含量丰富的食物含量很少,对人体生命活动起调节作用维生素A夜盲症胡萝卜、玉米、肝脏维生素B神经炎,脚气病糙米、粗面、瘦肉、内脏维生素C坏血病新鲜蔬菜、水果维生素D佝偻病、骨质疏松症鱼肝油水细胞的主要组成成分,约占体重的60-70%,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都离不开水。无机盐构成人体组织的重要材料,如:钙、磷(构成骨骼和牙齿)、铁(构成血红蛋白)。食物纤维 刺激消化腺分泌消化液,促进肠道蠕动,利于排便; 减少大肠癌的发病率,减少肠道吸收脂肪,预防心血管病等。二、热量价食物在体内氧化和在空气中燃烧氧化有相似之处,放出的热量相同,但进行的方式不同。同样质量的不同食物中所含的能量也不一样。如何设计实验来证明哪种食物提供的能量多?通过测量食物燃烧放出热量的多少来测定食物中的能量;选用的食物应是容易燃烧的,并具有典型性;控制条件为相同质量结论:同样质量的食物中,花生仁(脂肪)所含的能量最多。讨论:实验所得的结果比理论值偏低,因为有热量散失到空气中。三、动物的摄食各种动物特有的捕食方式和捕食器官:1、海葵:触手2、昆虫:口器 蛾蝶类虹吸式口器 蝇类舐吸式口器 蜂类嚼吸式口器蚊类 刺吸式口器 蝗虫咀嚼式口器3、鱼类:以浮游生物为食的鱼类,用滤过方式获得食物。具有与水中捕食相适应的特殊器官:鳍快速游动 侧线感知方向和水位齿肉食性鱼类口内有齿 鳃滤过性取食、进行呼吸 4、更多具有特有捕食器官、捕食方式的动物。捕食器官:青蛙的舌、螳螂的捕捉足、猫的爪 捕食方式:蜘蛛织网捕虫、蛇类头部感受红外线刺激的器官能通过红外线定位进行捕食。四、人消化系统的重要器官牙1、牙的形态:牙冠、牙颈、牙根。2、牙的结构:牙釉质、牙骨质、牙本质、牙髓、血管和神经3、牙的分类:按形态及功能分:切牙、尖牙、前磨牙、磨牙按存在的暂久分:乳牙、恒牙。4、牙的功能咀嚼 辅助发音和语言 保持面部正常形态5、牙的保护:如果食物在牙缝中酸化后,就会腐蚀牙齿,时间一长就会形成龋齿(蛀牙),因此我们要保护好牙齿、预防龋齿,就必须做好每天的牙齿清洁工作。第2节食物的消化与吸收一、消化系统的结构 二、食物的消化:在消化道内将食物分解成为可以吸收的成分的过程。1、消化的类型:物理性消化: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和胃、肠的蠕动,将食物磨碎、搅拌,并与消化液混合。化学性消化:通过各种消化酶的作用,使食物中各种成分分解为可以吸收的营养物质。2、消化的过程:见下图三、营养物质的吸收: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壁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小肠与吸收相适应的结构特点:很长;小肠内表面的皱襞和小肠绒毛;小肠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小肠内有多种消化液。以上特点大大地增加了小肠的吸收面积,加快了营养物质的吸收。四、酶:1)概念:生物体活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蛋白质,又称生物催化剂。2) 功能:催化生物体内的各种化学反应。3)特点:高效性、专一性、多样性。4)影响因素:温度和pH。五、关注合理营养和食品安全合理营养:按时进餐、不偏食、不挑食、不暴饮暴食、均衡摄入五类食物(平衡膳食宝塔)食品安全:蔬菜瓜果必须清洗干净、不吃有毒的食物(馊饭菜、发芽的马铃薯)、买检疫合格的食品、保持厨房和炊具的干净第3节 体内物质的运输一、血液实物展示:血液分层1、成年人的血液总量约占体重的7%8%。一个体重50千克的人,他体内的血量约为3.54.0升。构成血液的成分有液态的血浆,以及各种血细胞。2、实验:观察血涂片名称形态和结构特点功能红细胞无细胞核,呈两面凹的圆饼状,富含血红蛋白。数量最多,红色,最易观察。运输氧和一部分二氧化碳白细胞有细胞核,是最大的血细胞,但数量最少,白色。包括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等多种防御和保护,如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能吞噬侵入人体内的病菌;淋巴细胞还与机体的抗传染功能有关。血小板无细胞核,比红细胞和白细胞都小得多,形状不规则,最难发现止血和加速凝血血红蛋白特点:血红蛋白在氧浓度高的地方容易和氧结合,在氧浓度低的地方又易与氧分离。血红蛋白的功能:帮助红细胞运输氧,也能运输一部分二氧化碳。3、血细胞的再生:血细胞都有一定的寿命,人体内的血细胞每时每刻经历着衰老、死亡和再生。人体内的红骨髓具有造血功能,担负着血细胞的再生任务。4、解读血常规检查报告单1.如果红细胞数量或血红蛋白低于正常值,称为贫血。2.如果白细胞数量(包括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偏高,说明有炎症。5、动脉血与静脉血:动脉血:含氧量高,血呈鲜红色;静脉血:含氧量低,血呈暗红色。6、血液的功能输送氧气、二氧化碳、各种营养物质、代谢产物以及激素的功能,还能起预防保护作用,血液对调节体温也有重要作用。二、心脏1、位置:人体胸中部偏左下方2、功能:心肌有力地收缩和舒张将血液输向全身。3、结构:4腔(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两瓣(房室瓣与动脉瓣)。4、心脏内血流方向:心房心室动脉房室瓣与动脉瓣只能向一个方向打开,能够控制血液定向流动,防止倒流。5、心脏本身的营养供应:由冠状动脉(冠脉循环)为心脏提供营养物质和氧气。6、心动周期:心脏每跳动一次的时间,心率是每分75次的人其心动周期为60/75=0.8(S),下图每格代表0.1秒:注意:1.心室收缩时:房室瓣关闭、动脉瓣打开;心室舒张时:房室瓣打开、动脉瓣关闭;2. 心脏每次舒张的时间长于收缩时间,这有利于血液流回心脏,也有利于心脏持久地工作。三、血管血管类型管壁特点管腔特点血压高低血流速度主要功能动脉较厚、弹性大小最高快把血液从心脏送到全身各处(离心方向)静脉较薄、弹性小大,内有防止血液回流的静脉瓣最低较慢把血液从全身各处送回心脏(向心方向)毛细血管仅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最小较低最慢,红细胞单行通过便于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四、血液循环1、血液在由心脏和全部血管组成的封闭的管道中,按一定方向周而复始地流动,称为血液循环。血液在一次完整的循环过程中要流经心脏两次,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部分。2、血液在一次完整的循环过程中要流经心脏两次,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部分:体循环过程: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全身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肺循环过程: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注:由于心室需用更大的力将血液输送出去,所以心室壁较心房壁厚,同时由于体循环路线较肺循环长得多,因此左心室的壁较右心室的壁厚。)3、血液循环的主要功能不断将氧气、营养物质和激素等从“源地”运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器官,并将器官组织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代谢产物带到排泄器官排出体外,以保证生理活动正常进行。注意:注射或口服药物要到达受伤或发炎部位,一般至少要两次经过心脏;若是治疗肺炎,则至少一次经过心脏!五、心率、脉搏与血压1、心率: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称为心率。健康的成人安静时心率约为每分钟75次。2、脉搏:心脏每次收缩都会产生很大的压力,此压力沿着动脉向前推动血液,使所有动脉都受到压力,形成脉搏。脉搏和心率是相同。中医在诊断疾病时常把手指放在腕部的桡动脉处来诊断疾病。3、血压:血液在血管内向前流动时对血管壁产生的压强称为血压。 收缩压:当心脏收缩时,动脉血压达到的最高值称为收缩压。健康人在1218.7千帕 舒张压:心脏舒张时动脉血压降到最低的值称为舒张压。健康人在812千帕 高血压:如果一个人的舒张压经常超过12千帕,则其血压称为高血压。 低血压:如果一个人的收缩压经常低于12千帕,则其血压称为低血压。第4节 能量的获得一、食物中提供的能源物质糖类(主要的能源物质)、脂肪(贮存能量的物质)、蛋白质(能供应少量的能量)。二、获得能量的途径呼吸作用:1、呼吸作用的概念:细胞利用氧将葡萄糖等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叫呼吸作用。2、呼吸作用的意义:维持体温;为生命活动提供动力。三、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食物通过消化和吸收,并且通过循环系统将营养物质传送到每一个细胞。然后营养物质在细胞中,在酶的作用下发生氧化作用,释放出能量。其中糖类物质为人体最主要的能量来源。1.有氧呼吸 糖类+氧二氧化碳+水+能量2.无氧呼吸剧烈运动时,肌肉急需大量的能量,但仅靠呼吸运动和血液循环不能满足其需求,所以细胞就进行无氧呼吸,一些高等植物在水淹的情况下也可进行短时间的无氧呼吸: 葡萄糖乳酸+能量(少量) 动物细胞 葡萄糖酒精+二氧化碳+能量(少量) 植物细胞意义:是对能量需求的一种暂时补充。无氧呼吸有机物分解不彻底,放出的能量很少且产物有害,故不能将无氧呼吸作为能量获得的主要途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