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三专题三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ppt_第1页
历史必修三专题三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ppt_第2页
历史必修三专题三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ppt_第3页
历史必修三专题三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ppt_第4页
历史必修三专题三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七十多年马克思主义走得那样慢 十月革命以后就走得这样快 因为它走得这样快 所以一九一九年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就不同了 五四运动以后 很快就晓得了打倒帝国主义 打倒封建势力的口号 在这以前 哪个晓得提这样的口号呢 毛泽东 1945 4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欧洲 开始在欧洲走路 走得比较慢 那时我们中国除极少数留学生以外 一般人就不知道 我也不知道世界上有马克思其人 以前有人如梁启超 朱执信 也曾提过一下马克思主义 不过以前在中国并没有人真正知道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 1 早期传入 1 早期传入的条件 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的壮大 知识分子探索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爱国心 2 代表人物 梁启超发表文章称马克思是社会主义的鼻祖 革命党人朱执信发表文章 介绍马克思 恩格斯的生平与学说 一些无政府主义者曾介绍过马克思的学说和思想 麦喀士 马克思 日尔曼人 社会主义之泰斗也 今之德国 有最占优势之二思想 一曰麦喀士之社会主义 二曰居志埃 尼采 之个人主义 麦喀士谓 今日社会之弊 大多数之弱者为少数之强者所压服 新民丛报 1902年 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在1905年创办同盟会后 鼓励激进革命青年朱执信写 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 并发表在1906年初的 民报 第2号上 文中在记述马克思和恩格斯生平时 第一次介绍了 共产党宣言 的写作背景 中心思想和历史意义 并逐句翻译了 共产党宣言 第二章中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十项要求 还作了解释 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中国产业工人人数 单位 万人 归纳马克思主义在当时没有在中国产生影响的原因 第一 缺乏阶级基础 第二 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 第三 缺乏实践效果 1 利用文章宣传 法俄革命之比较观 庶民的胜利 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李大钊 1889 1927 字守常 河北乐亭人 1913年赴日本留学 入早稻田大学政治科 开始接触社会主义思想 1914年组织神州学会 进行反袁活动 次年为反对 二十一条 发表通电 号召国人誓死反抗 1916年5月回国 任 甲寅日刊 编辑 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是把马克思主义全面介绍到中国的第一人 2 开设课程利用讲坛宣传 民主主义劳工主义既然占了胜利 今后世界的人人都成了庶民 也就都成了工人 我们对于这等世界的新潮流 应该有几个觉悟 第一 须知一个新生命的诞生 必经一番苦痛 必冒许多危险 第二 须知这种潮流 是只能迎 不可拒的 一九一七年的俄国革命 是 世纪中世界革命的先声 第四 须知今后的世界 变成劳工的世界 我们应该用此潮流为使一切人人变成工人的机会 不该用此潮流为使一切人人变成强盗的机会 凡是不做工吃干饭的人 都是强盗 我们要想在世界上当一个庶民 应该在世界上当一个工人 诸位呀 快去工作呵 李大钊 庶民的胜利 民主主义劳工主义 占了胜利 是指什么 这种潮流 又是指什么 民主主义劳工主义 占了胜利 是指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这种潮流 是指社会主义运动 根据材料 分析李大钊对于 这种潮流 的态度 首先他认为 是只能迎 不可拒的 鼓励人们为建立一个全新的社会勇往直前 其次认为建立新社会新世界 必须要 经一番苦痛 必冒许多危险 警告人们要作好付出代价的准备 我第二次到北京期间 有三本书特别深地铭刻在我的心中 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这三本书是 共产党宣言 陈望道译 这是用中文出版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书 阶级斗争 考茨基著 社会主义史 柯卡普著 到了1920年夏天 我已经在理论上和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 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而且从此我也自认为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 课堂探究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够吸收中国的知识分子 1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使无产阶级队伍壮大 他们在五四爱国运动中显示了巨大的力量 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提供了坚实的阶级基础 2 第一次世界大战充分暴露了帝国主义侵略与争霸的本性 通过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和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鲜明对比 认识到只有马克思主义才是救国的良方 3 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科学性 它是指导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解放的理论体系 课堂探究 五四运动后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是什么 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 阶级基础 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思想基础 十月革命第一次把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 为中国革命指明新的出路 国际影响 五四运动的爆发促进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的相结合 直接原因 最根本的是中国革命实践的客观需要 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 由学术思想转变为社会改造指导思想 1 李大钊 把马克思主义当做人类客观地观察社会发展历史的工具 2 陈独秀 突出了马克思主义的战斗色彩和实践精神 关注马克思主义如何指导中国革命 中国社会主义如何实现等问题 2 奠定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思想基础 1 上海共产主义小组 1920年9月 把 新青年 改为公开理论刊物 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宣传 创办半公开的 共产党 月刊 介绍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等 2 各地共产主义小组 深入工人群众进行宣传组织工作 推进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 知识归纳 近代中国三次思想解放潮流及其比较 1 近代三次思想解放潮流 19世纪末 资产阶级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围绕要不要变法 要不要兴民权 实行君主立宪 要不要提倡西学 改革教育制度 进行了一场激烈论战 这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思想的正面交锋 形成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1901 1907年 资产阶级革命派与保皇派之间 围绕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政府 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 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问题 展开一场论战 使民主革命思想得到传播 形成又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 以民权 平等和达尔文的进化论为指导思想 以民主 科学为主要内容 前期新文化运动 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思想解放的新潮流 2 近代三次思想解放潮流的比较 相同点 以民族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为基础 都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用西方思想武器反封建专制统治的斗争 都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的发展 2 近代三次思想解放潮流的比较 不同点 直接斗争对象不同 第一次是封建顽固势力 第二次是保皇派 第三次是北洋军阀政府及封建思想的核心 儒家思想 领导力量不同 第一次是资产阶级上层维新派 第二次是资产阶级中下层 革命派 第三次是资产阶级激进派 主要内容不同 第一次资产阶级维新思想 希望走实现君主立宪制的改良道路 第二次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 希望走实现民主共和制的革命道路 第三次资产阶级民主科学思想 希望实行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 作用不同 第一次为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 第二次为辛亥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 第三次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 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质疑与思考 如何从文明史观 现 近 代化史观的角度看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从文明史观看 它是中西文明碰撞的必然趋势与选择 鸦片战争时期的林则徐 魏源等人 他们曾提出 师夷长技以制夷 的主张 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向西方寻求真理的思想和口号 具有划时代的启蒙意义 维新思想是把西方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结合 救亡与启蒙并举 传播了西方的资产阶级政治学说 革命派是借鉴西方天赋人权 主权在民的民主思想 以三民主义为旗帜 从现 近 代化史观看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鸦片战争时期的林则徐 魏源等人 他们曾提出 师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