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奴》主题蕴涵和叙事艺术的研究---开题报告.doc_第1页
《碧奴》主题蕴涵和叙事艺术的研究---开题报告.doc_第2页
《碧奴》主题蕴涵和叙事艺术的研究---开题报告.doc_第3页
《碧奴》主题蕴涵和叙事艺术的研究---开题报告.doc_第4页
《碧奴》主题蕴涵和叙事艺术的研究---开题报告.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师范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学 生 姓 名班级学号专业小学教育指 导 教 师设计(论文)题 目碧奴主题蕴涵和叙事艺术的研究选题意义、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一、选题意义苏童于1980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中国作家协会江苏分会驻会专业作家。1983年开始发表小说,代表作有园艺、红粉、妻妾成群,其中妻妾成群被张艺谋改编成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蜚声海内外。近期,苏童创作了长篇小说碧奴,它带我们回到了遥远的古代,以其丰富的想象力为我们重现了一幕幕令人目眩神迷而又精心动魄的精彩场景为了生存而练就九种哭法、送寒衣前为自己举行葬礼、装女巫吓走顽童、被当作刺客示众街头、众青蛙共赴长城小说中,碧奴的坚韧与忠贞击退了世俗的阴谋、人性的丑恶,这个在权势压迫下的底层女子以自己的痴情、善良在沧桑乱世中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的传奇。笔者立足于近六年的研究成果,分别对碧奴的主题蕴涵和叙事艺术两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以期为今后研究碧奴的主题蕴涵和叙事艺术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二、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一)研究现状对于碧奴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碧奴从凡人到神的进程”和“探索人和墙的冲突”。有学者认为碧奴是一次对神话的重述,将孟姜女化身为“碧奴”,千里寻夫历经种种磨难,在泪水哭倒长城中人性美得到升华,体现了由“人”到“神”的转变。其次人与墙本身就是个矛盾体,碧奴要冲破种种阻碍,受尽凌辱与磨难,最后墙倒了,个性得到了解放。正如苏童本人所言的两个主要主题“碧奴从凡人到神的进程”和“探索人和墙的冲突”。第二,存在。在绝望中坚持信仰,在绝望中乐观而又认真。在一个不允许哭泣的世界里,哭泣正在变异,人的整个身体都变成了泪泉,泪会在任何时候从身体的任何地方倾泻而出。这是苏童对身体、对存在的一种大胆想象。正是因为存在的意识,造就了碧奴从人性到神性的过渡,赋予碧奴特殊的人格魅力。第三,寻找。一路向北,到千里之外的大燕岭为岂梁送上寒衣。碧奴的寻夫是一个完全绝望的过程,无望和徒然是她自己都十分明了的,但她仍然执意前行,在孤独中坚守,在行走中坚持,像一个战士,也像一个疯子。在碧奴的周围,有很多人都具有奇特的哭泣功能,他们失去亲人的悲伤感并不亚于碧奴。但与碧奴相比,与其说他们缺少的是坚持和坚贞,不如说他们缺少的是上路的勇气。只有碧奴一个人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寻找之路。其实,在中国传统文学作品当中,寻找并不是克服思念之情的主要方式,而更多的是等待。薛仁贵和王宝钏的故事即是明证,碧奴似乎是一个发生在更早的历史时期的特例,一个本身就带有孤独色彩的故事,所以它具有更多的神话意味,暗示着“寻找”比“等待”更具感动人心的力量。第四,关于爱情。梅秀在对神话原型的现代化建构中提到“在苏童的神话重述中,最清晰动人的主线莫过于爱情。人间情爱,正是神话的灵魂所在。”“苏童善于塑造女性形象,但是无论是妻妾成群中温婉、精致、有才情的颂莲,还是红粉中善良、执著、刚毅的秋仪,都比固执、痴情甚至有点愚笨的碧奴显得更加可爱一些。然而,正是在这个女子身上,展现了人世间真正爱情的姿态。一个柔弱的女子,承担了千里寻夫这样一个艰苦而无望的过程。责任的另一头,是质朴的爱情与之平衡。可怜的是, 碧奴到了大燕岭, 发现丈夫杞梁早已尸骨全无。她在大燕岭幽幽的哭,在断肠崖凄凄的哭,一直哭到石头流泪,山崩地裂。杞梁杞梁,你不出来就让我进去,长城轰然倒塌。这是眼泪造就的神话,更是爱情造就的神话”。 执着地追求爱情,这是碧奴用眼泪,用不屈的人格,坚强的毅力,让我们看到了真实的人性和灵动的生命。第五,从语言的角度研究碧奴的叙事艺术。小说语言优美,华丽铺张,大量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碧奴和其他人的描写可以说是宏大的,从文字本身就很是吸引研究者阅读,激发了学者研究的兴趣。第六,从想象空间的角度研究碧奴的叙事艺术。碧奴以瑰丽的想象引起了较多学者的评论,这些评论多从结构和情节这两方面展开。付祥喜便从结构的角度出发探讨碧奴的叙事风格,他的徘徊在神话的建构与结构之间一文中指出“独特性成为苏童写作碧奴的潜在的标准,也成为阅读碧奴的一把钥匙。为了独特性,苏童用碧奴这个名字取代已经符号化的孟姜女,又用全身都会哭却经受住了比神话中的孟姜女更多、更大的磨难来塑造碧奴的形象。姑且不论他这种做法是否成功地超越了孟姜女这个神话原型,至少应当承认,他对独特性的追求,确实使比孟姜女形象要饱满的碧奴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苏童写碧奴,不仅仅是要将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简单重述,更是要超越故事,把它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加入了碧奴在寻夫途中的种种遭遇以及百万青蛙与蝴蝶一起上大燕岭的催人泪下的场景。从情节角度出发的有张绍利的飞翔的理想瑰丽的想象评苏童的。文中指出“文本的独特性在于苏童出色地运用了神话中隐含的空间想象,对千里送寒衣和哭倒长城这两个情节进行了渲染。碧奴千里送寒衣使叙述空间的想象不再停留在一个封闭的地方而具有开放性。走向长城的道路就是小说故事开展的空间。”吴义勤在“戴着镣铐跳舞”评苏童的长篇新作一文中提到“在碧奴中苏童显示出了为单薄的故事添油加醋的非凡想象力。在小说中, 碧奴千里送寒衣无疑是主要情节, 但为赋予这个情节以完整的前因后果,作家不惜作了大量的铺陈渲染。信桃君的传说是小说的楔子, 但这个楔子却有多重的叙事学价值, 隐含了其后贯穿小说的多条线索: 它既隐喻性地揭示了碧奴生存环境、生存背景的严酷, 预示了碧奴命运的走向与结局, 又以眼泪的禁忌, 开启了小说关于眼泪的神奇想象与叙说”。第七,从意象的角度研究碧奴的叙事艺术。“一个意象可以被转换成一个隐喻,但如果它作为呈现与再现不断重复。那就变成了一个象征,甚至是一个象征(或神话)的一部分。”周婷婷在论的叙事策略中谈到:“碧奴给读者印象最深的便是碧奴的哭,即泪水意象。泪水意象串联起了整个的叙述内容,也可以说,它引导了故事得以发生的可能。”同时指出“泪水在这里已由一个重复出现的意象而转化成了一个具有极强隐喻功能的象征体。”“隐”的喻体,既可以增加文学作品的艺术性,又可以对其主题意蕴,进行形象化的阐释。由于小说文本中所涵盖的信息量是比较大的,所以隐喻的喻体一般不会是琐碎、零散的叙事单位,它往往是文本中反复出现的一个意象,或者是能够反映小说文本主题的一个固有的环境话语而贯串于整个小说文本当中。”同时还认为“碧奴的泪水使鹿人们纷纷想起了远方的母亲,无论他们怎样阻止记忆的发生,但遥远的乡村、田里的庄稼、爹娘、兄弟的模糊的脸,都纷纷涌入了他们的记忆,他们丢弃了头上的鹿角,开始哭泣,并纷纷离开,奔向了回家的路。在这里,碧奴的泪水对异化的他们进行了救赎,他们纷纷寻找家乡的举动,恰恰说明了碧奴的泪水触动了他们的精神故乡,并进而帮助他们找到各自的精神皈依。”“可以说,碧奴的泪水在人群中掀起了忏悔的高潮。”意象以及隐喻的使用,使碧奴的形象更加丰满与深刻,是碧奴从“凡人”到“女神”的升华,救赎了很多人。第八,从陌生化技巧角度研究碧奴的叙事艺术。丁帆在:一次瑰丽闪光的叙述转换涉及到“浪漫神话的另一个重要元素还体现在作者试图用一些拟人化的动物描写和意象,以及拟动物的人的描写,来建构一个具有童话色彩的浪漫神话世界。那个一开始就陪伴碧奴走上漫漫征途的青蛙,使小说一下子就具有了神秘的象征主义格调”, “而鹿和马人的描写,不仅仅是一种历史表达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他们可以将人的世界的话语转换成另一种动物语言,从一个超越人类的高度来表达和审判人类的行为。”第九,从人物刻画的角度研究碧奴的叙事艺术。吴义勤在“戴着镣铐跳舞”评苏童的长篇新作一文中提到“苏童巧妙地施展了他在人物刻画方面的绝活, 他不从碧奴的整体形象入手, 而是把她分解成一个个细节、一个个动作、一个个意象, 力求全方位地展示碧奴之成为碧奴的过程。”碧奴在“哭”和“走”上下了功夫,五次哭泣,在“走”中遇到的种种磨难无不展示了一个外表柔弱但内心坚定的女子形象,深化了主题。第十,从女性化视角研究碧奴的叙事艺术。亦有部分评论者从该角度进行较新颖的研究,如赵彬、苏克军的名字背后的隐喻和象征对苏童新作题名的索解。文章通过对碧奴二字的拆分组合,凸显女性化色彩和深层象征意蕴。(二)存在问题1研究者对碧奴的主题蕴涵的探讨尚不深入,作品所拥有的丰厚内容未得到充分剖析。2研究者对碧奴的叙事艺术的研究还不充分,有待深入研究。研究目标与内容一、研究目标本文通过探讨碧奴主题蕴涵和叙事艺术,诠释该作品所蕴含的“爱情”与“人性”这两个既有历史感又有现实性的主题;品鉴其精湛的语言、陌生化的叙事技巧和独特的结构。二、研究内容(一)引言(二)碧奴的主题蕴涵(2)为情千里洒泪水(3)为义千里历苦难2寻找缺失的人性(1)感性与理性的冲撞碧奴与“鹿人”碧奴与“马人”(2)善良与丑陋的对比碧奴与赶牛车的驼背碧奴与慢慢失人性的男孩(三)碧奴的叙事艺术1精湛的语言(1)宏大叙事青蛙、蝴蝶哭长城碧奴漫漫寻夫路(2)奇特想象青蛙通人性“鹿人”、“马人”成兽性(3)多样修辞2陌生化的技巧(1)独特性的瑰丽想象(2)超越性的历史重构3双重结构(1)表层结构域深层结构(2)显性结构与隐性结构(四)结语研究方法、步骤和措施一、研究方法(一)文献检索法笔者将大量查阅相关学者对碧奴主题和叙事的研究成果,详实、客观和全面的了解关于碧奴主题和叙事的研究现状,并进行系统分析、整理,提出自己的观点,为本论题研究提供强有力的理论依据和可贵的经验借鉴。(二)成果分析法收集、整理研究成果、资料,通过系统的对比分析、整理,在前人的基础上加以总结并提出自己的观点,以此对碧奴主题和叙事做更全面的研究。二、研究步骤和措施(一)研究准备阶段1选题、了解论文设计要求2查阅国内外文献资料3初拟论文提纲,撰写开题报告(二)调查研究阶段1阅读论文相关资料、修改完善研究方案2撰写论文初稿(三)成果形成阶段1论文修改2论文继续修改、定稿、答辩准备3论文答辩研究的总体安排与进度 一、研究准备阶段(一)查阅文献资料、确定论文选题 2012年4月27日5月4日(二)查阅有关资料、形成文献综述 2012年5月5日6月20日(三)拟定论文提纲、撰写开题报告 2012年6月21日11月15日二、论文写作阶段(一)研读文献资料 2012年11月下旬(二)撰写论文初稿、完成毕业论文书、文献综述 2012年11月22日2013年1月10日三、成果形成阶段(一)论文修改 2013年1月上旬2月中旬(二)完成外文翻译表、论文定稿 2013年2月中旬3月中旬(二)论文答辩准备工作 2013年3月中旬4月上旬(三)论文答辩 2013年4月上旬4月中旬主要参考文献1周颖.“突围“转换的价值何在关于碧奴的一些思考J.社会科学论坛,2008(4):108-111.2梅秀.碧奴对神话原型的现代化建构J.文学教育(下),2009,08(25):122-123.3付祥喜.徘徊在神话的建构与结构之间评苏童的新作碧奴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7,27(2).4张绍利.飞翔的理想瑰丽的想象评苏童的碧奴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202-204. 5吴义勤.“戴着镣铐跳舞”评苏童的长篇新作碧奴J.南方文坛,2007(3):75-78.6朱光潜朱光潜全集:2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2637周婷婷.论碧奴的叙事策略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8(5):109-202.8丁帆.碧奴:一次瑰丽闪光的叙述转换J.文艺争鸣,2007(4):69-73.9赵彬,苏克军.名字背后的隐喻和象征对苏童新作碧奴题名的索解J.名作欣赏,2007(06).10李瑞萍.碧奴与“孟姜女哭长城”故事的演绎J.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6).11周涛.注目民间的叙事伦理由碧奴所想到的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4):64-66.12张学昕.自由地书写人类的精神神话-读苏童的长篇小说碧奴J.当代作家评论,2007(1):80-84.13郑艳.由碧奴看苏童小说色彩意象的变化J.文学教育,2009(08):144-145.14张俊芳.想象的力量浅读苏童的碧奴J.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2009(11):88-89.15黄雪玲.评苏童碧奴对孟姜女传说的在叙述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