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学论文 华东师范大学.doc_第1页
休闲学论文 华东师范大学.doc_第2页
休闲学论文 华东师范大学.doc_第3页
休闲学论文 华东师范大学.doc_第4页
休闲学论文 华东师范大学.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6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华东师范大学 课 程 论 文课程名称: 休闲学与休闲文化 论文题目: 中外休闲文化的差异比较院(系) 孟宪承书院专 业 化学系班 级 2 学号10171551241学生姓名 蓝华授课教师 曾明星时 间 2014.5.20中外休闲文化的比较摘要:休闲是人类文化的基础,是社会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休闲文化是人类对于自己所创造出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的享受和品味。本文通过分析中西休闲文化的特点,比较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分析存在差异的原因,从而对现今国人休闲文化提出改进建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国人的休闲文化向着更健康、更有品位的方向发展。关键词:中外休闲文化;比较;借鉴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foreignleisure cultureAbstract: the leisure is the basis of human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social and cultural. Leisure culture is created by human beings for their own material civilization and spiritual civilization to enjoy and taste. In this paper, by 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d,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so as to put forward suggestions for the improvement of the Chinese leisure culture, takes its essence, goes to its dregs, make Chinese leisure culture toward more healthy, more grade direction.Keywords: Chinese and Western leisure culture; comparison; reference正文:“休闲文化”是指与“休闲”密切相关的一切人类活动及其表现。它包括休闲的方式与内容、休闲的民族特色、休闲的作用和功能、休闲的历史走向等等。随着以严谨、秩序为核心的工业革命的到来,人们的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为了有效地调节身心,人们越来越重视休闲生活,休闲文化也开始冲击人们的视觉和听觉,绊动人们的神经,震撼人们的心灵,成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中西方休闲文化的来源与形成从古到今,世界有四大文化系统:一是中华传统文化系统,也称儒道文化系统;第二个文化系统是印度文化系统,也称佛教文化系统;第三个文化系统是阿拉伯文化系统;第四个文化系统是西方文化系统,也叫做基督教文化系统。1中国传统文化的来源至少有三个方面2:其一是深受老庄哲学的影响,中国人很推崇“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赞誉“体静心闲”。古人以为,宁静可以容纳百川。当内心宁静时,感知事物的能力特别地敏锐和细腻,而置身静境,人很容易进入悠闲,甚至心地明澈的境地。其二是中国很早就形成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隐逸文化,陶渊明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非常有代表性地表达了休闲之境界自我心境与天地自然的交流与融合,体现到了精神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和谐统一。其三是宋代以来俗文学中描写的丰富多彩的休闲娱乐活动。例如,读明清小说不难发现这样一个景象:作者往往用不小的篇幅,不厌其烦地描写人物在一起作诗填词或饮酒作乐的场景。 在西方,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他把休闲誉为“是一切事物环绕的中心”,“是科学和哲学诞生的基本条件之一”。这一思想已成为西方文化的传统。亚里士多德认为闲暇和和平则是生活的最终目的,个人的幸福在于闲暇、而国家的目的在于和平。因为“闲暇自有其内在的愉快与快乐和人生的幸福境界,这些内在的快乐,只有闲暇的人才能体会到。”“唯有安闲的快乐才是完全没有痛苦的快乐。”3在古希腊的哲学家那里,休闲则是真善美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古希腊哲学家们的“词典”里,休闲同知识、美德、愉快、幸福是统一的不可分离的。二、中西方休闲文化的比较 1:休闲文化的基础不同中国休闲文化以儒家入世与道家出世为基础。呈现出静态的特征。辞源对“休”和“闲”的诠释分别表述为:“休”除了人们所理解的“倚木而休”的“休息”、“休假”之外,其词源的意义还包括“美善”、“喜庆”的意思,表现作为主体的人的一种生命状态或生活感受。“闲”除了“安静”、“闲暇”的意思之外,其词源的意义还具有“中间”、“中规中矩”的意思,并引申为“法度”、“中道”的意思。中国人在休闲时喜欢群体性的热闹氛围,即使是寻找静态的生活和休闲空间,也往往依托于群体性的基础之上。儒家主张修身养性,向内实现心灵的宁静、与外界的平衡。如孔子精神修养的过程是“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道家更强调以静制动,人要把握“道”,也要用“心斋”、“坐忘”等,静的办法,才能到达“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绝对自由的境界。西方人的休闲文化和休闲理念是以崇尚个性自由、解放为主要特征的,强调的是生活的极致动态或静态,强调以我为主的休闲生活方式,并以此作为舒适生活的一种标志。亚里士多德就曾将“休闲”定义为:“不需要考虑生存问题的心无羁绊的状态(absence of the necessity of being occupied)”。他们毫不在意投入的多少,只注重自己的感受。西方人休闲,追求的是个人的感受而非虚荣。通过个体生命的实践感受来领悟生命的意义。休闲是生命的一种形式,是将幸福通过个体的生命实践,让人的肉体和灵魂都处在良好的状态,以培养人的美好的德性的方式,从容面对错综复杂的人生世界。2:休闲的方式不同在中西方传统休闲文化中,中国人的传统休闲活动以静态休闲为主,而西方人的传统休闲活动以动态休闲为主。从前的中国,受儒教道教的影响,中国人的传统休闲活动则多是一些平和悠闲、修身养性的项目,花样繁多,简便易行,一般不需要太大的经济投入。如打拳、练气功、种花、养鱼、听戏、打麻将、串亲戚等,多呈现一种静态特征。在活动公用方面,中国传统的运动休闲文化重在向内发觉心灵世界,如猜谜、国画等;从健身方式来看,中国的则是从整体着眼,将强心健身与生活方式融为一体,如放风筝、踢毽子等。4 明代洪应明在其菜根谭中概括了中国人静态的休闲观和人生观:“从静中观物动,向闲处看人忙,才得超尘脱俗趣味;遇忙处会偷闲,处闹市中能取静,便是安身立命工夫。” 当代中国休闲活动经历了跳舞、聊天和搓麻将的流变过程。跳舞是在改革开放之初受西方文化影响的产物,虽一度来势汹涌,但很快退缩于都市的歌舞厅中,而聊天和搓麻将这些静态的娱乐,则成为中国人休闲生活中最普遍,最流行的内容之一。如果人们仅仅把跳舞、聊天、打麻将作为工作之余调节身心、修身养性的手段,做到适当恰到好处,那便是可取的。但如果过于迷恋,影响到工作和学习,甚至把麻将作为赌博的工具,那就违背的休闲的宗旨了。由于西方民族以冒险勇进、外向探求的性格为主,他们特别崇尚伏尔泰的至理名言“生命在于运动”,于是他们的休闲方式就透着一股激情与力量,如拳击、击剑、登山等;他们经常从事一些运动竞技项目和具有冒险性质的刺激性运动,如滑雪、溜冰、摔跤等,西方重在向外张扬人的个性。活跃、热情点燃了他们的激情,激励人们向往更高、更远和更强。 3:休闲的目的和功能不同中国传统的休闲文化重在向内发掘心灵世界,西方传统的休闲文化重在向外张扬人的个性;中国传统休闲文化的功能重在调适性情,追求心灵慰藉,而西方传统休闲文化的功能则重在缓张筋骨,追求感官刺激;中国人面对着明月清辉、和煦微风常感到飘飘然的快意,而西方人却以为要取得飘飘然的快意只有去高空跳伞,去滑翔,去蹦极来实现。西方人通过挑战生命的极限与大自然抗争,来张扬人的个性,西方流行的蹦极、跳伞、飞车特技等休闲活动均以生命为赌注去孤注一掷。他们认为,正是这种危险性才使休闲活动具有极大的魅力。而中国人的休闲则主要是为了开掘内心世界,使内心世界丰富多彩,并通过顿悟和神游来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西方人在传统休闲活动中重视追求物质享受,如美国的就业人口中60%从事服务性工作,为享受服务,在交通工具上,在酒店舞厅中,在球场乐园里,都挤满了度假享乐的美国人,他们挣钱享受,甚至借钱享受,以至享受者自身遭到异化。这是因为西方人没有发掘出中华民族休闲文化的调适心灵的功能。在中国人看来,大自然永远是和我们共呼吸的,是最能激发人心底产生共鸣的。所以,中国人一直认为休闲的真谛在于投身于自然、认同于自然,并在自然中陶冶出更加美好的心灵世界。中国人将其独特的智慧和审美情趣施附加于休闲生活,结果获得了无限的乐趣。他们通过生活艺术化和艺术生活化,把各种生活中极其平常的现象和极为普通的事物,点化成颇富玄机的精神享受。5三、中西方休闲文化产生差异的原因 1:民族性格的不同。西方的海洋文明形成和工商社会使西方民族产生了动态性格和冒险勇进的民族个性,而中国的大陆文明和农本社会则使中国人了静态性格和稳健内敛的民族个性。所以,可以说中西两方在休闲文化的差异,主要是源于各自社会所根植的文化土壤及其所派生出的民族性格特征。另外,中西双方在民族性格特征上的不同,还表现为不同的自然物崇拜:西方人崇拜太阳神,这使其休闲文化上体现出积极、主动、热烈等特点;而中国人崇拜月亮神,由此体现出被动、恬淡、内敛等特点,所以造成双方在休闲文化上产生差异6。中国传统文化旨在通过休闲活动,从广阔宇宙中找寻一种和谐之道,在物我交融的境界中达到慰藉心灵的目标;而西方人则注重热烈的感官享受,期望借纵欲来实现以自我为主体的人格意识。所以有人就中西休闲做了比喻说“西方古代娱乐生活,恰似耀眼炽热的太阳,振奋这人们的精神,给予人们奋发的力量,而东方古代的娱乐生活,则更像温柔仁慈的月亮,守护着人们那恬静和谐的梦,抚慰着人们那宽仁宏大的心。”2:中西方的休闲价值观不同在儒家文化里,先儒强调建立以“仁”为理想的道德人格的重要性,孜孜以求道德的充实,人格的伟大,情操的完美。如果说“君子”是以“仁”为理想的道德人格象征,那么,儒家则并不强调外在的强制性力量对人的制约,不注重物质生活环境和客观社会条件对人的影响,而是主张通过人的内心自觉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特别是人在“内省”当中深刻领悟人的本质力量,使人在与客观对象之间保持和谐的互动关系当中,突出人的主体智慧,获得安身立命的终极关怀建构。孔子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其意在于在物质相对匮乏的环境中,仍不失生命意义的探寻与领悟,也可以说,是以泰然处之的休闲方式,将人对物质的需求转化为人的心理的精神需求,使人在世俗生活中,取得精神上的平静与安宁,在有限的生涯中追求无限的生命价值,使主体的理性内容与客体的感性形式保持和谐一致,故孔子提出“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人生实践方式,也是要求在现实人生当中品尝审美人生的快乐,使人进入和谐的审美人生境界。而在道家文化里,以求“道”为最高宗旨的人生哲学,则认为“道”是客观存在的、最高的、绝对的天地之大美。“道”是自然,也是本体。人对“道”的观照,以求“道”为人生终极指向,则是人的最大快乐之处。老子的“道可道也,非常道也。名可名也,非常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在于强调人对万事万物都应悟道。“无名”、“有名”都来源于“道”,构成“道”的两种不同的形态和境界。悟道是洞悉万事万物奥妙的门径。而庄子所谓“吾游心于物之初”,本意是依附自然之道,游于美、愉悦的和谐之中,即“逍遥游”当中的“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在这里,“游”是一种人生方式,一种人生境界,其中没有人生的功名心,没有世俗的利害冲突。“游”就是“无为”,就是“不知所求”,“不知所往”,不受利害计较,不受目的纠缠,也不为世俗的功名利禄所累,不拘束,不牵强,不勉为其难,活跃而追求自由,逍遥而富有生机。7西方人信奉天人分离和主客对峙的传统理念,由此走上了以征服自然为目的的道路;这映射到休闲文化上便为带有剧烈性的、富有竞技性的休闲活动。而中国人则崇尚天人合一及主客混融,使得其踏上了另一条道路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体现在休闲活动上就是将自身融入大自然,使其成为自然的一个部分。自然在抚慰中国人的心灵方面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对他们的心性也起着无可替代的调节作用。四、对西方休闲文化的借鉴著名的未来学家格雷厄姆莫利托曾预测,到2015年,人类将走过信息时代的高峰期而进入休闲时代,休闲将成为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会带来两个变化:第一,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发生很大的变化,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人们也将有更多的闲暇时间;第二,随着经济全球化、网络化的到来,文化之间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也会在越来越多的方面体现出来。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休闲需求、休闲价值观、休闲方式都在潜移默化地发生变化8。 光阴似箭,已进入31世纪。我认为与西方休闲文化相比最大的差距在于人们的休闲观念。比较系统的现代的休闲在我国刚刚起步,而在发达国家早已成熟。我们是天天忙的得昏头转向,人家是休闲玩得累。对于发达国家的人们来说,休闲需求是日常的必需品,而在我国许多地方,到处都是“5+2”、“白+黑”的全日制工作状态。作为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大国,对于社会、企业和个人而言,创造财富是非常重要的。与发达国家相比,在我国劳动至上的观念和伦理在历史上是根深蒂固的,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人们对于休闲的理解有偏差,有人认为休闲可有可无,甚至有人还带有一些负面的判断,他们并没有意识到,休闲是一个十分严肃的涉及到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问题。第二个明显的差距在供给方面。长期以来,人们对于休闲不太重视,不管在城市还是乡村,休闲的空间、设施、服务和产品相较发达国家都严重不足。第三个差距存在于舆论环境和教育方面。在我国,不论是专业性的休闲意识教育,还是针对个体的休闲技能的培训都明显不足,也没有引起相关方面的重视。但是在国外,休闲的意识从小就被植入了脑海中,甚至被当成了终身教育。9面对我国现代休闲文化的一些不足及缺陷是,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第一:挖掘传统休闲文化的精华,弘扬民族精神。我国传统休闲文化以春节、端午、中秋为代表的节日文化为主线,亲朋欢聚,猜谜赏灯,吟诗作赋,舞文弄墨,琴棋书画、花鸟虫鱼等等不一而足。第二:尚“静”重“养”、以“仁”为本、以“和”为宗、追求“从心所欲不逾矩”,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伦理精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