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第三讲从汉到元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doc_第1页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第三讲从汉到元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doc_第2页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第三讲从汉到元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doc_第3页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第三讲从汉到元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doc_第4页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第三讲从汉到元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第三讲 从汉到元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课标要求: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考纲:1.古代中国 (3)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20122016年课标全国卷命题思路与考情分析:自主回顾:考点一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从汉到元中枢机构演变;皇权与相权的矛盾)1、秦朝三公九卿制(1)三公职责(2)评价:积极:局限:丞相位高权重2、汉武帝时中外朝制度(1)构成、职能中朝外朝(2)影响:(东汉尚书台取代三公;魏晋南北朝尚书台改成尚书省,增设中书省、门下省;尚未定型。)3、隋唐三省六部制确立(1)职权:(2)关系特点:(3)作用:4、宋朝二府三司制(1)职权:(2)作用:5、元代 废三省 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1)背景(原因或目的)(2)评价:积极:消极考点二、选官制度(目的: )1.西周( 制)标准:2.战国( 制)标准:3.西汉武帝时期( 制)含义:标准:影响:4.魏晋南北朝( 制)含义:标准:影响:隋唐至清( 制)含义:发展历程:隋朝唐朝宋代明清标准:影响:考点三 监察与谏议1、监察制度(目的: 含义: )(1)秦朝:(2)汉代:(3)明清:2、谏议制度(目的: 含义: )(1)隋唐:(2)宋代:(3)明清: 3、评价:积极:局限:重点探究:探究一、三省六部制的演变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它确立于隋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对于三省制,其中尚书省形成于东汉(时称尚书台);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于三国时,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在发展过程中,组织形式和权力各有演变,至隋,才整齐划一为三省六部,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与贯彻执行。各不同时期的统治者做过一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调整和补充。材料一、汉初,窦太后曾想封皇后兄王信为侯,景帝不敢独自作主: 请得与丞相计之。 而丞相周亚夫说: 高帝约 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 今信虽皇后兄,无功,侯之,非约也。 丞相不同意,景帝也只好作罢。在武帝统治的50余年中,曾有12人任丞相,得以善终的只有7人,其他5人或自杀,或下狱死,或被腰斩。因此,公孙贺在被任命为丞相时,甚至 不受印绶,顿首涕泣 。问题:据材料一结合知识分析,两段材料都反映了什么矛盾?概括丞相地位的变化,并从制度层面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矛盾: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变化:位高权重到权利被分割、地位下降;原因:汉武帝实行中外朝制度。材料二、中朝即内朝,由皇帝选用一些亲信侍从如尚书、常侍等组成宫中的决策班子。“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问题:据材料二,分析内朝的特点。1、内朝官地位很低, 2、内朝官多是皇帝宠幸的近臣,外戚、宦官充任,3、 掌管决策权,支配外朝(执行权),材料三、自从中外朝分立之后中朝决策支配外朝丞相的权力日益转移到中朝。和皇帝最为亲密的宦官、外戚,很容易变为中朝的主宰。元帝时,宦官弘恭、石显即以中书的身份专断国政,哀帝、平帝之世(前6公元5),外戚王氏相继把持中朝,终于酿成新莽代汉的结局。问题:依据材料结合知识,评价中外朝制度。积极: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稳定统治。消极:外戚、宦官乱政,统治腐朽黑暗。小结:汉武帝统治时期中外朝的形成,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一个重大变化。它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也显示出解决这一矛盾的必然走向,即:为加强专制皇权,皇帝不断地用左右近臣削夺外朝大臣的权力,待新的机构权势日重而有震主之威时,再用新的心腹近臣组成另一个机构。三省的形成过程是这样,明清时期内阁和军机处的出现也是如此。材料四:三省分权,势必造成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等弊端。为了三省之间协调行动,三省首长定期在门下省的政事堂议事。唐三省六部分工图宋代的二府三司结构图 元代一省制结构图问题:依据以上材料概括从汉到元相权发展的轨迹并分析变化的原因;归纳古代削弱相权主要方式(途径)并分析其影响。轨迹及原因:从汉到宋相权削弱(相权过重,威胁皇权,加强专制主义)元代相权反弹(提高行政效率)。方式:(1)增设机构(内侍机构或正式机构)分割相权,(2)增加运作、决策程序限制相权。影响:积极-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稳定统治;集思广益,减少决策失误;分工明确,互为补充,提高效率。消极-相互扯皮、效率低下;导致政治黑暗、腐败(宦官、外戚专权、朋党之争)探究二、人才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完善考试制度,有利于选拔人才,任用德才兼备的人则国兴,任人唯亲,姑息养奸则国衰。我们应树立科学正确的人才观,尊重知识和人才。材料一1、依据材料一结合知识完成下表:背景(原因)时期选官制度方式标准影响夏商周战国、秦中央任命汉代魏晋南北朝隋唐-清末2、概括我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趋势(选拔方式、标准、选官主体),这反映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什么发展趋势?选官趋势:选拔方式:由世袭到举荐再到公开考试,渐趋公开严密科学;标准:由家世、军功、品行才学、门第出身到(成绩)才学,逐步趋向、公平、客观; 主体:地方举荐到中央选拔制度趋势: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不断成熟小结:古代选官和用人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社会兴衰。因此,选官制度是保证和巩固统治者统治的重要举措;历代选官制度在执行初期都主要起到巩固统治的积极作用,但这些制度在执行的后期,逐渐影响和阻碍社会的发展;探究三、监察与谏议从上图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每一级新的行政区的形成,都由相应的中央巡察官作为媒介,新的行政区直接或间接来自原有的监察区。中央权力由监察权向行政权转化,又产生新的监察权,再转化为新的行政权,如此循环不已。实际上,清代在巡抚总督之上已经有了新的监察官,就是清廷经常派出的钦差大臣、经略大臣、参赞大臣之类。问题:1、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特点:单线纵向模式(效率);以上制下;地位较低;逐渐独立。2、评价我国古代的监察与谏议制度。课堂训练:1. (2013年山东卷)11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A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B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C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D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2.(2014年山东卷)14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A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 B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C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D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 3.(2014年四川卷) 4读表1,据此不能得出的认识是表1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时期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金元明清高层政区州路行省布政使司省统县政区郡郡州州路、府、州府、直隶州/州府、直隶州县级政区县县县县县县州、县A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 B州的地位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演进趋势C政区层级的调整促进了地方自主性 D二级制和三级制是古代政区层级的主体4. (2015年安徽卷)13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这体现了()A地方无选官权 B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C察举制的弊端 D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5. (2015福建卷)15元初,中书省“省规”:三日一奏事,军国急务不拘于此限;定时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逐项讨论,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这表明中书省()A专为处理军国急事而设 B强调集体议决防止大臣专权C通过分割权力强化相权 D任何决策之事实时禀报皇帝6. (2015广东卷)13针对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的现象,有朝臣说:“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由此可知,该朝臣()A反对中央集权 B主张建立内阁C主张加强相权 D反对三省六部制7.(2015年山东卷)14唐宋时期,地方官任职避亲、避籍渐成定制。该制度旨在()A瓦解宗法体系 B防止地方势力膨胀C健全地方行政机构 D完善地方监察制度8. (2015四川卷)2“中书、尚书令在西汉为少府属官,在东汉亦属少府,虽典机要,而去公卿甚远。魏晋以来,浸以华重。唐遂为三省官长,居真宰相之任。”这段话意在指出()A汉代少府份属九卿,位尊权重 B唐代中书令和尚书令是真宰相C中书令和尚书令地位逐渐提高 D三省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9.(2015天津卷)2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A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 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 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10.(2016全国甲卷)25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