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死 水 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 1. 初步了解现代诗的一般特点,把握的思想感情和内涵 2了解时代背景,体会作者愤激炽热的爱国主义情感。 3理解“死水”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4理解作者的反讽手法和赏析三美。教学重点,难点 1. 反讽手法的使用 2. 死水的象征义课时安排: 1教学过程:1. 导入 闻一多的“三美” 闻一多是我国新诗格律的最早探索者和创建者之一。他要求新格律诗具有三种美: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所谓“音乐的美”,指的是音节和旋律的美;所谓“绘画的美”,指的是词藻的运用,要体现出中国象形文字的视觉方面的印象;所谓“建筑的美”指的是节的对称和句的整齐。诗集机构就是这一书一创作。作理率的最好实践。死水,就是他新诗理论的尝试与实验的最完美的作品。这首诗从第二行起,每一行都用三个“二字尺”和一个“三字尺”(即两或三个字组成的音尺,也叫音组、音步或顿)构成的,所以每行的字也一样多;全诗都用形象的词藻,语言雕绘满眼,像死水、丑恶、银沦、残羹、翡翠、桃花、罗统、云霞等词语,这些富有色彩感的词藻,绘声绘色,给人以视觉的绘画感;每行诗收尾的都是双音词,读起来音调和谐,诗歌双行押韵,每节一韵,从内在的韵律来看,每句四顿,富有音乐美。这首诗中从诗歌的外形看,每句九字,每节四句,排列整齐,富有建筑美。作者简介. 作者介绍:闻一多 (1899 1946) 中国诗人,文史学者。名亦多,字友三,亦字友山,家族排行叫家骅,后改名一多。生于湖北浠水。1912 年考取北京清华学校,发表旧体诗文多篇。 1920年7月 ,第一首新诗西岸发表 ,以后连续发表新诗。 1922 年去美国留学,学习绘画,进修文学,研究中国古典诗歌和英国近代诗歌。其间创作、发表了太阳吟、孤雁等诗,表达对祖国的思念。1 923 年印行第一本新诗集红烛 后,开始致力于新诗创作。1925 年自美回国,在北京艺术专科学校任教,并成为徐志摩主编的晨报副刊?诗镌的主要撰稿人。1926 年发表论文诗的格律,提出新诗要具有“音乐的美 (音节) ,绘画的美 (词藻) ,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开创了格律体的新诗流派,影响了不少后起诗人。1928 年,第二本诗集死水出版,收1925 年以后的诗作28首,作品内容更为充实,形式整齐,语言凝练,形成了独具的沉郁奇丽的艺术风格。秋后,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从此致力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抗日战争爆发后,在由北大、清华、南开三校组成的长沙临时大学任教。 1938 年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授。此时,他广泛地研究了中国古代文化遗产,形成一个完整的中国文学史和文化史的研究体系。1944 年加入中国民主同 盟,抗战胜利后出任民盟中央执行委员、云南总支部宣传委员兼民主周刊社社长,成为积极的民主斗士。1946 年7月15 日在云南大学举行的李公朴追悼大会上讲演,抨击国民党,当晚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三.研读诗歌第一小节:总写这沟凝滞的死水。风吹不动,腐烂呆滞,没有一点儿活力和生气,已无可救药是它的特征。爽性让它彻底烂掉,使丑恶更加昭彰。1. 提问:这一小节中的“绝望”、“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突出了死水的什么特点? 明确:突出了死水的凝滞、完全丧失了生命力的特点。它已经风吹不动,腐烂呆滞到极点,没有一点儿活力和生气,已经无可救药了。2.提问:“不如”、“爽性”表达出作者什么情感? 明确:这是作者的愤激之语,表达出作者对死水的厌恶。3.小结:这一小节总写这沟凝滞的死水。风吹不动,腐烂呆滞,没有一点儿活力和生气,已无可救药是它的特征。爽性让它彻底烂掉,使丑恶更加昭彰,突出了死水的特点并表达了作者的厌恶之情。二至第四小节:1导读:作者是怎样具体描绘死水的?指名朗读。2讨论作者的描绘方法: 提问1: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描绘的? 明确: 从色彩、形状、声音几个方面描绘了死水的特点。第2节 ,直承第1诗节的3、4句,主要从色彩、光泽上静态地描写死水的肮脏和污浊。这4句类似“反语”,“翡翠”“桃花”“罗统”“云霞”看成是正面写死水的美。第3节 ,从动态上描写了死水的腐烂变质。霉烂的死水“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那些腐臭的产物“小珠”们如鱼得水,发出洋洋自得的“笑声”,与那些借机事生的“花蚊”臭味相投,共享这“一沟绿酒”。死水的外在表象和内在本质形成强烈的反差,从而传达出诗人“尖锐讽刺”。第4节,以动衬静,写出死水的沉寂。诗人以“青蛙”的歌声,有力地突出死水的寂寞和沉寂,仿佛空山闻鸟语般以动显静。然而,青蛙的鼓噪又怎称得上是歌声,那不过是受死水恩赐者的无耻吹捧罢了。作者在描绘中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的手法,以美好的事物来比喻极端的丑恶。)讨论作者写法的效果:如:为何要用美好的事物来比喻极端的丑恶? 如何理解诗中的翡翠、桃花、罗绮及云霞等形象构思的作用?解释形象 意象 意境分析:诗人借鉴西方现代派始祖之一的波德莱尔“以丑为美”的主张和技巧,营造一种反讽的氛围,揭露、批判丑恶和肮脏。诗人选用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等华丽词语描写这沟死水,使用的是反讽手法,也即作者使用反语,以美的词语写丑恶使其更丑.提示死水华美外表下丑恶的霉变。美与丑交织反差,造成新颖独特的表达效果。丑越写得美,越引起反感,使读者去反思诗人要表达的真实感情,增加了人思考的魅力。作者意反衬死水绝顶的肮脏、黯淡与污秽,进而尖锐讽刺给黑暗的社会以无情的揭露与批判。、为何要写死水的歌声?明确:意在反衬死可怕的、死一般的寂静。阅读最后一小节,教师指导:诗人在前4节冷嘲热讽的基础上,忍不住内心的激愤,用肯定而坚决的口气揭露了“死水”的真面目。一二两句的作者照应开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诗人看透这沟死水毫无希望,它终究逃脱不了覆灭的命运。强调对死水的判断和批判的肯定。三四两句是作者的愤激之语,真实的意图是说:中国的社会已经到了不可挽救的地步了,唯一的办法是加速它的灭亡,用新的社会来取代它。诗人看透这沟死水毫无希望,唯有创造一个新世界,才能找到“美的所在”。3句中的“丑恶”,究竟怎么理解,几十年来看法不一。朱自清先生在给闻一多全集写的序言中引了这四句,他认为“这不是恶之花的赞颂,而是索性让丑恶恶贯满盈,绝望里才有希望”,臧克家不同意这一说法,认为“应该把丑恶意会为黑暗现实的反面,也就是理解为革命”。(诗刊1979年第四期)“丑恶”究竟作何解,应允许学生从作品的实际出发,见仁见智。四. 讨论:新格律诗的“三美”主张是怎样在这首诗中体现的?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和建筑的美,在这首诗里得到了完美的体现与融合5. 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说出“死水”的象征意义写作缘起有 2 ; 1 . 1922 年闻一多赴美留学,不堪外国人的歧视写许多爱国诗篇。 2 .1926 年,怀着对祖国的渴念和期望从美国归来,但北洋军阀统治下的中国,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令他极为失望。正是这种为现实所冷却的爱和期望,成为本诗的思想根基。于是,他便以艳丽鲜明的语言来刻写丑恶,再以精心刻写的丑恶来加强对现实批判与否定的力度。从那愤激的反语中,我们不难体会到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死水究竟象征着什么?分析:一般人认为,死水一诗,从创作、发表到结集出版,随时地不同,至少有三重意义。第一重意义:从死水的创作时间看,“死水”是美国社会的象征。那是一个外表繁华、内里充满罪恶的社会。此诗的后面,署有创作时间:1925年升月。正是在美国芝加哥留学的闻一多先生准备提前回国的前夕。留美期间闻先生的情绪,有两个突出的方面:一是由于他在美国身受种族歧视之苦,对美国社会那种在繁华掩盖下的腐朽与罪恶感到愤怒与厌恶;一是对自己的祖国的无限热爱与思念。在这种情绪支配下,他写下了许多充满爱国反帝激情的诗篇,如孤雁、太阳岭、记菊)等。这种爱国反帝的激情,更集中地表现在他回国前夕所写的洗衣歌、七子之歌、醒呀、死水等诗中,如诗人所说,这些诗是“历年旅外因受尽帝国主义的闲气而喊出的不平的呼声”。 诗人是这样描写“死水”的外表的:一池的“绿酒”,上面有绿的“翡翠”、红的“桃花”、闪光的“罗绮”和灿烂的“云霞”,还“飘满了珍珠”,又有“歌声”。诗人又是这样揭示“死水”的内里的:里面有的是“破铜烂铁”和“剩菜残羹”,这些污秽的东西在这里霉烂、发酵;那翡翠便是破铜之绿,桃花是烂铁之锈,罗绮是油腻的光,云霞是霉菌,绿酒是一沟臭水,珍珠是臭水上的泡沫。可见,“死水”的外表的华美,只是污秽和垃圾的霉变。华美外表的下面是污秽和罪恶。这样的“死水”,不正是美国社会最真实的写照吗?第二重意义:从死水的发表时间看,“死水”象征的是北洋政府。 死水虽然创作于1925年4月的芝加哥,其原意如上所述。那么,到了1926年4月,身在北京的闻一多先生,才特意把它拿出来发表,又有什么新的含意呢?1926年3月18日,就是鲁迅说的“民国以来的最黑暗的一天”,段棋瑞北洋政府血腥屠杀请愿的爱国学生,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闻一多先生怀着满腔义愤,声援学生的爱国斗争。他选择此时发表死水,正是用以表达自己对北洋政府的深恶痛绝。也就是说:这个北洋政府已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态度是这样的决绝、激烈!第三重意义:从死水诗集出版时间看,“死水”象征的是黑暗的中国现实。 1927年,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闻一多先生对于祖国的美好希望破灭了。他结束了诗人的生涯走进了学者的书屋。 1928年,他编成他自己的第二部诗集,取名“死水”出版,作为向诗坛的告别。他亲自为诗集设计了封面与封底,采用的是通盘的黑纸,只有封面的上方贴有小小的金色签条,写着书名与作者。整个封面封底散发着忧郁、沉闷的气息。人们看到这以“死水”命名的黑色诗集,心中就会浮起“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的诗句。这个时候,死水一诗和死水这一书,又有了另外一层寓意了。 到这时候,在闻一多先生心目中,“死水”象征的是黑暗的中国现实,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现实激愤而又失望的情绪,也表现了他与反动统治者不合作的态度。 教师板书: 凝滞的死水 1节 总写 肮脏、污浊的死水(2节) 静态描写:色彩、光泽上 手法:反讽 烂变质的死水(3节) ( 动态描写) 沉寂的死水(4节) (以动衬静)死水 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 一、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现代诗歌的一般特点,把握死水的思想感情和内涵。 二、领会死水“反讽”“象征”的手法。 三、鉴赏诗歌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四、诵读指导贯穿全诗教学,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兴趣和能力。 难点、重点分析 一、“死水”象征什么? 死水一诗,从创作、发表到结集出版,随时、地不同,一般有三种看法。 第一种看法:从死水的创作时间看,“死水”是美国社会的象征。 第二种看法:从死水的发表时间看,“死水”象征的是北洋政府。 第三种看法:从死水诗集出版时间看,“死水”象征的是黑暗的中国现实。 二、如何理解诗中的“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等形象构思的作用? 分析:诗人营造了一种反讽的氛围,揭露、批判丑恶和肮脏。诗人选用“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等华丽词语描写一沟死水,将丑恶写得很美。美与丑交织反差,造成新颖独特的表达效果。丑越写得美,越引起反感,使读者去反思诗人要表达的真实感情,增加了促人思考的魅力。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大家还记得1999年澳门回归的时候那首动听的歌曲吗?“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名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母亲!母亲!我要回来,母亲!母亲!”它的作者就是闻一多先生,在这首诗歌中融入了闻一多先生浓浓的赤子之心,我们今天要来学习的这首先生的名作死水,也是这样一首镌刻着深深爱国之情的诗篇。下面让我们走进使人闻一多,了解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二. 作者简介: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湖北浠水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幼年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1913年考入清华学校,1922年毕业后赴美留学,研习绘画、文学。1923年出版诗集红烛。1925年回国,历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武汉大学、青岛大学、清华大学等校教授。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特务杀害,用自己的鲜血谱写了爱国主义的不朽诗篇。闻一多的诗歌表现了对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的痛恨,抒写了对祖国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在艺术上,闻一多的诗歌想象奇特,结构整饬,形式整齐,音节和谐,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3、 初读死水,整体感知。 引导题(只思考,不必回答): 1 说说读这首诗时,你的感受是什么。 2 说说读这首诗想到了哪些画面。 3 你觉得作者意在表现什么样的情感? 以上问题,学生们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不难感受。 (让学生在反复吟诵作品的基础上,把握诗作的大意) 全诗5节。 第1节,总写这沟凝滞的死水。风吹不动,腐烂呆滞,没有一点儿活力和生气,已是它的特征。爽性让它彻底烂掉,使丑恶更加昭彰。 第2节,直承第1诗节的3、4句,主要从色彩、光泽上静态地描写死水的肮脏和污浊。 这4句类似反语,“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看成是正面写死水的美。 第3节,从动态上描写了死水的腐烂变质。霉烂的死水“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那些腐臭的产物“水珠”们如鱼得水,发出洋洋自得的“笑声”,与那些借机生事的“花蚊”臭味相投,共享这“一沟绿酒”。 第4节,以动衬静,写出死水的沉寂。诗人以“青蛙”的歌声,有力地突出死水的沉寂,仿佛空山闻鸟语般以动显静。 第5节,总之,诗人围绕死水的呆滞、肮脏和霉烂,创造出一系列丑恶的意象,将痛恨的感情隐藏在“反讽”的背后。 四、二读死水,探究意象意义,体会诗人的感情,分析诗歌“三美”。 讨论:你觉得如何朗读才能表现诗人的情感,说说理由。 明确:体味意象的情感、重音、节奏。 (一)分析意象特点,探究形象意义。 引导题: 1 死水的“绝望”表现在哪里? (学生可以根据诗中一些具体的意象来谈,言之成理即可) 诗人是这样描写死水的外表的:一池的“绿酒”,上面有绿的“翡翠”、红的“桃花”、闪光的“罗绮”和灿烂的“云霞”,还“飘满了珍珠”,又有“歌声”。诗人又是这样揭示死水的内里的:里面有的是“破铜烂铁”和“剩菜残羹”,这些污秽的东西在这里霉烂、发酵;那“翡翠”便是破铜之绿,“桃花”是烂铁之锈,“罗绮”是油腻的光,“云霞”是霉菌,“绿酒”是一沟臭水,“珍珠”是臭水上的泡沫。可见,死水的“华美”,处处是污秽和垃圾的霉变,这些意象的共同特征就是绝望、无生气。 2 如何表现这种“绝望”的?(手法分析) 分析:诗人营造了一种反讽的氛围,揭露、批判丑恶和肮脏。诗人选用“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等华丽词语描写这沟死水,将丑恶写得很美。美与丑交织反差,造成新颖独特的表达效果。丑越写得美,越引起反感,使读者去反思诗人要表达的真实感情,增加了引人思考的魅力。 3 探究形象意义。 形象大于思想,诗尤其如此。意象是诗人创造想象的产物,怎样体会诗中的意象,取决于吟诵者的再造想象。一个人所处的时代、所站的立场、所经历的生活以及所具有的思想倾向等,都会影响其审美趣味。你认为死水象征什么呢? (怎样理解“死水”这一意象的寓意,不要强求统一。可以具体到一条臭水沟,也可以抽象到物极必反的哲理。象征的是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时期,抑或国民党反动统治时期的中国,还是表面极其繁荣的美国,甚至是整个世界,应由学生去联想,允许他们见仁见智。让学生在吟诵中把握诗中的意象,再造想象,创造出各自心中的诗的意境。从而体味诗人经过运思而构成的寓意深刻的有象征意义的形象。) 投影: 象征意义的三种看法: 第一种看法:从死水的创作时间看,“死水”是美国社会的象征。 此诗的后面,署有创作时间:“1925年4月”。这是在美国芝加哥留学的闻一多先生准备提前回国的前夕。留美期间闻先生的情绪,有两个突出的方面:一是由于他在美国身受种族歧视之苦,对美国社会那种在繁华掩盖下的腐朽与罪恶感到愤怒与厌恶;一是对自己的祖国的无限热爱与思念。在这种情绪支配下,他写下了许多充满爱国反帝激情的诗篇,如孤雁太阳岭忆菊等。这种爱国反帝的激情,更集中地表现在他回国前夕所写的洗衣歌七子之歌醒呀死水等诗中,如诗人所说,这些诗是“历年旅外因受尽帝国主义的闲气而喊出的不平的呼声”。华美外表的下面是污秽和罪恶。这样的“死水”,不正是美国社会最真实的写照吗? 第二种看法:从死水的发表时间看,“死水”象征的是北洋政府。 1926年3月18日,就是鲁迅说的“民国以来的最黑暗的一天”,段祺瑞北洋政府血腥屠杀请愿的爱国学生,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闻一多先生怀着满腔义愤,声援学生的爱国斗争。他选择此时发表死水,正是用以表达自己对北洋政府的深恶痛绝:这个北洋政府已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那就让它见鬼去吧;“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态度是这样的决绝、激烈! 第三种看法:从死水诗集出版时间看,“死水”象征的是黑暗的中国现实。 1927年,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闻一多先生对于祖国的美好希望破灭了。他结束了诗人的生涯走进了学者的书屋。1928年,他编成他自己的第二部诗集,取名“死水”出版,作为向诗坛的告别。他亲自为诗集设计了封面与封底,采用的是通盘的黑纸,只有封面的上方贴有小小的金色签条,写着书名与作者。整个封面封底散发着忧郁、沉闷的气息。人们看到这以“死水”命名的黑色诗集,心中就会浮起“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的诗句。这个时候,死水一诗和死水这一书,又有了另外一层寓意了。到这时候,在闻一多先生心目中,“死水”象征的是黑暗的中国现实,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现实激愤而又失望的情绪,也表现了他与反动统治者不合作的态度。 小结:本诗通过对“死水”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的多角度、多层面的谱写,揭露和讽刺了腐败不堪的社会,表达了诗人对丑恶现实的绝望、愤慨和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 (二)确立重音、语调、语气。(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朗读诗歌,并说说这样读的理由) 示例1: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绝望”“半点”要重读,强调诗人的主观感受,也写出了污秽、滞塞、完全丧失了生命力、无可救药的特点,任凭清风吹过也毫无生气。这里的“清风”的象征意义也不难理解;“不如”“爽性”正是诗人忧愤的心情的写照,要读出决绝的语气。) 示例2: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绣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也许”是一个假想,可以有一个心理停顿。“绿成”“绣出”等动态的词语要强调,这里运用了“反讽”的手法,语调要用曲折调,读出讽刺的语气。) 示例3: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 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那么”指代上文,要强调。其他处理同“示例2”。) 示例4: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诗人在前4节冷嘲热讽的基础上,忍不住内心的激愤,揭露了“死水”的真面目。诗人看透这沟死水毫无希望,惟有创造一个新世界,才能找到“美的所在”。“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句,不是简单的重复,与第1节相比,要读出情绪的变化,语气要更加肯定。“断不是”应重读,“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中“丑恶”究竟怎么理解,几十年来看法不一。朱自清先生在给闻一多全集写的序言中引了这四句,他认为“这不是恶之花的赞颂,而是索性让丑恶恶贯满盈,绝望里才有希望”。臧克家不同意这一说法,认为“应该把丑恶意会为黑暗现实的反面,也就是理解为革命”。“丑恶”究竟作何解,应允许学生从作品的实际出发,见仁见智。) 以上的处理要在师生、学生之间读读议议中完成,使学生在读中加深理解,朗读中表现理解。对一些“点”的理解、鉴赏可以穿插其中。 (三)三读死水,分析句式上的特点,体味“三美”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 1 确立朗读停顿,体味节奏特点。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2232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2322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2322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2322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2232 铁罐上/绣出/几瓣/桃花。3222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2232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2232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3222 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3222 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3222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2322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2232 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2322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2232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2232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2232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2322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2232 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2322 小结:死水是新格律诗的代表作之一。从形式看,全诗五节,每节四句,每句九字,排列非常整齐,内部又有变化,结尾双音节收尾;从韵律看,二四句为脚韵,每节有所变换,读起来十分和谐。每行诗又以四音节为主。由于内在节奏的高度和谐一致,加上严格的双行押韵、每节一韵的音响效果,使全诗的节奏十分鲜明。从这个角度上说,体现了音乐之美。 2 分析“建筑美、绘画美”。(学生可以理解到句式整齐、全诗遣词造句多绘声绘色即可) 五、四读死水,体味诗人情感。(形式可以多样,如分组读、男女分读、指名朗读) 六、小结。 七、作业:读下面几首诗,就闻一多先生诗歌中意象、思想感情、表现手法,任选角度,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赏析文章。 发现 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 “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 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 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 我来了,不知道是一场空喜。 我会见的是噩梦,哪里是你? 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 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 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 我问,(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 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 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 七子之歌(澳门)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了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七子之歌(台湾)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 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 我胸中还氲氤着郑氏的英魂, 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 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 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水一战。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死水 教学设计3一、导入新课两种方式:1)七子之歌大家会唱吗?还记得作者是谁吗?2)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学习一个成语:流水不腐,户枢(shu)不蠹(du)。(枢:门上的转轴;蠹:蠹虫,一种咬器物的虫子,蛀蚀)出处:吕氏春秋*尽数“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提问:你对这个成语的理解?意为:流动的水不会腐败变臭,经常转动的门轴不会生蛀虫。比喻经常运动的东西不易受侵蚀。为什么“流水不腐”呢?因为它有生机和活力,水中会有水草生长,游鱼小虾生存。相反,不流动的水就会因为缺乏生机和活力而变成一潭死水。时间一长,还会腐败变臭,让人避之唯恐不及。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首诗却是以“死水”为题的。这就是闻一多先生的死水。板书:死水、闻一多 二、作者简介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湖北浠水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他出生于世家望族,书香门第,幼年时深受古典诗词熏陶并酷爱美术。1913年考入清华学校,1922年毕业后赴美留学,学习绘画和文学。1923年出版诗集红烛。1925年回国。回国后开始潜心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和古代文化。在新诗格律化方面提出“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40年代起,投身爱国民主运动。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三.整体感知1.听录音带。明确生字词。 2.思考:这是怎样一沟死水?A学生大声地读 B全班同学齐读 3.请学生回答讲直观感受,板书:肮脏,绝望,死亡,死寂. 4.再齐读课文,体会作者在诗中蕴涵了怎样的的感情。 1读第一节。体味作者饱含的情感明确:愤激,绝望、厌恶、憎恨(第一节,总写这沟凝滞的死水。它已经风吹不动,腐烂呆滞,没有一点儿活力和生气,已无可救药。不如让它彻底烂掉,使丑恶更加昭彰。)提问:A死水有什么样的特点?明确:凝滞、完全丧失生命力B对“不如”“爽性”的理解。明确:愤激之情,希望它“丑”上加“丑”,加速灭亡。从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死水愤激、绝望、厌恶、憎恨之情。 2读2-4节体味作者饱含的感情。明确:讽刺(第二节,直承第一诗节的三、四句,主要从色彩、光泽上静态地描写死水的肮脏和污浊。这四句类似“反语”,“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看成是正面写死水的美。第三节,从动态上描写了死水的腐烂变质。霉烂的死水“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那些腐臭的产物“小珠”们如鱼得水,发出洋洋自得的“笑声”,与那些借机孽生的“花蚊”臭味相投,共享这“一沟绿酒”。第四节,以动衬静,写出死水的沉寂。诗人以“青蛙”的歌声,有力地突出死水的寂寞和沉寂,仿佛空山影动空极闻鸟语般以动显静。) a提问:这三节作者是具体描绘死水。大家找找看,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描绘的。明确:第二节:用视觉写死水之脏。“翡翠”是破铜之绿,“桃花”是烂铁之绣,“罗绮”是油腻的光泽,“云霞”是霉菌的色彩。“翡翠”“桃花”等本是华美、温润鲜艳,但在这里读者却一点都感受不到,反而令人恶心。 第三节:主要用嗅觉写死水之臭,写死水发酵时的情景:“死水如酒,臭气熏天。泡沫如珠,乱蚊成群。 第四节:主要用听觉写死水之死寂。青蛙的鸣叫不是清醒者的呼叫,也不是丑恶者的挽歌。而是一种装饰,一种衬托,着死水中的蛙鸣,让人感受到死一般的寂静。b提问:在这三节中,作者运用了哪些意象来写“死水”?它们的本来面目是什么?明确:破铜-翡翠;铁锈-桃花;油腻-罗绮;霉菌-云霞;死水-绿酒;白沫-珍珠c提问: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明确:我们可以看出死水的外表华丽,但内在丑恶,外表与内在存在极大的反差,而这表面上的华美,正是作者有意装饰,这在表面上是一种反语。丑的美化,使丑更昭彰了,更丑,从而造成新颖独特的表达效果,越能够引起读者的反感,从而使我们去反思隐藏在诗人华美文字后要表达的这真实感情。这就是我们今天学到的一种新的表现手法:反讽。 3阅读最后一节。体味作者情感。明确:愤慨至极,无情诅咒本诗中最能表现作者意图的是第五节,该如何理解“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明确:表达了作者对光怪陆离的社会现实的深恶痛绝。反映了诗人理想中的“美”与现实生活中的“丑”的尖锐对立,诗人对死水的彻底绝望,期望旧社会的毁灭。(第五节,诗人在前四节冷嘲热讽的基础上,忍住内心的激愤,用肯定而坚决地口气揭露了“死水”的真面目。“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诗人看透这沟死水毫无希望,它终究逃脱不了覆灭的命运。) 四、全班同学自读课文,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死水呢?“死水”究竟象征了什么呢? 第一重意义:从死水的创作时间看,“死水”是美国社会的象征。华美外表的下面是污秽和罪恶。这样的“死水”,不正是美国社会最真实的写照吗?第二重意义:从死水的发表时间看,“死水”象征的是北洋政府。死水虽然创作于1925年4月的芝加哥,其原意如上所述。那么,到了1926年4月,身在北京的闻一多先生,才特意把它拿出来发表,又有什么新的含意呢?1926年3月18日,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三 一八惨案。闻一多先生怀着满腔义愤,声援学生的爱国斗争。他选择此时发表死水,正是用以表达自己对北洋政府的深恶痛绝。也就是说:这个北洋政府已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那就让它见鬼去吧;第三重意义:从死水诗集出版时间看,“死水”象征的是黑暗的中国现实。1927年,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闻一多先生对于祖国的美好希望破灭了。他结束了诗人的生涯走进了学者的书屋。1928年,他编成他自己的第二部诗集,取名“死水”出版,作为向诗坛的告别。他亲自为诗集设计了封面与封底,采用的是通盘的黑纸,只有封面的上方贴有小小的金色签条,写着书名与作者。整个封面封底散发着忧郁、沉闷的气息。人们看到这以“死水”命名的黑色诗集,心中就会浮起“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的诗句。这个时候,死水一诗和死水这一书,又有了另外一层寓意了。到这时候,在闻一多先生心目中,“死水”象征的是黑暗的中国现实,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现实激愤而又失望的情绪,也表现了他与反动统治者不合作的态度。(无须都讲给学生听,看情况而论。) 说到这里,我们又温故了以前我们曾经学过的,在诗歌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象征。象征是创作中的一种表现手法。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象征手法,把无生命的事物与人的感情结合起来,把动植物与人物的心理活动联系起来。例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我们曾经学过的茅盾的白杨礼赞、周敦颐的爱莲说、高尔基的海燕都运用了象征的手法。 五、吟诵中体会“三美”主张。 明确:音乐美:押韵和谐: 沦,美,花,霞,沫,破 格律严整:2232 2322 2333 2322; 2232 3222 2232 2232双行压韵,每节一韵,从内在的韵律来看,每句四顿,富有音乐美 我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绘画美: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绿酒、白沫。这些辞藻色彩华丽,回声绘色,鲜艳如画,给人以视觉的绘画感。 建筑美:行数,字数整齐,每句九字,每节四句,排列整齐. 六、小结 格律诗诗歌的一种。格律诗是指唐以后的古诗,分为绝句和律诗。篇式、句式有一定规格,音韵有一定规律,变化使用也要求遵守一定的规则。它是古老和传统的诗体,结构严谨,字数、行数、平仄或轻重音、用韵都有一定的限制。“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格律诗。如中国的近体诗(绝句、律诗)、西方的十四行诗、五行打油诗、四行诗、西班牙的八行诗、意大利的三行诗以及日本俳句等。格律诗是在字数、韵脚、声调、对仗各方面都有许多讲究的诗。它规定诗有定句,句有定字,字讲平仄,严格压韵,而且律诗的中两联要对仗等。它是根据汉语一字一音,音讲声调的特点和诗歌对音乐美、形式美、精炼美的特殊要求而产生的,所以具有相当强的生命力而流转不息。格律诗对声律的要求极为严格。声律包括压韵和平仄,其中又以平仄最重要,正如毛主席所说:“因律诗要讲平仄,不讲平仄,即非律诗。”(给陈毅同志的一封信)格律诗分为绝句和律诗,都分五言和七言,律诗还有排律。那种以为绝句就是律诗的分割的观点应该说是不正确的,绝句产生在律诗之前,绝句产生的时候格律诗还没有完全定型,故而还有不合律的古绝存在,如床前明月光。格律诗的定字定句要求大家大体都知道,值得一提的是律诗的中间两联一定要对仗。韵脚方面格律诗多以平韵为主,起首一句可压韵也可不压韵,其他的单句尾字讲究平仄,一定要与韵脚的平仄相反。那么最难的,应该就是句中字的平仄问题了。这里,我们简单地说一下格律诗的创作规则。关于格律诗的创作,王永义先生编了个歌谣,可供参考:格律不难记,二四六分明。首句仄平仄,或为平仄平。上下句要对,邻句粘即成。四字防孤平,末防三连同。七绝重一遍,七律也就成。双末押平韵,单末多仄声。七言去两字,五言不费功。起收式怎知?首句二末定。大体意思是:近体诗的格律不难记住,每句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一定要符合。第一句的第二四六字应该是仄平仄,或者是平仄平。上句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与下句第二四六字的平仄要对立,邻句,就是第一联的末句和第二联的首句,第二四六字的平仄要相同。七言第四个字一定要防止出现孤平,它自己是平音而左邻右舍都是仄音就叫孤平,每句末三个字应防止全平或全仄。确定了绝句格律的步骤,再重复一遍就成了律诗的格律。律诗双句末一字都是平声,押一个韵,单句末一字多数是仄声。七言诗的格律去掉前面两个字,注意,此时第四字应为第二字,就成了五言诗的格律了。一首格律诗是平起还是仄起,是平收还是仄收,都要看第一句第二字和该句末一字。新格律诗派1923年,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陈源等人发起成立新月社,开始是个俱乐部性质的团体,共后,因提倡现代格律待而成为在诗坛上有影响的社团。新格律诗派因此逐步形成,由于新格律诗派源自于新月社,所以也称为新月派。1925年,闻一多回国,徐志摩接编晨报副刊,并于1926年4月1日创办诗刊,团结了一大批后期新格律诗派的新诗人。新格律诗派是中国新诗史上活动时间长并在创作中取得了较高成就的诗派。新格律诗派提出了“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提倡格律诗,主张诗歌的色彩美和意境美,讲究文辞修饰,追求炼字炼意,其鲜明的艺术纲领和系统理论对中国新诗的发展进程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新格律诗派诗人中,徐志摩是最有代表性的杰出诗人。(一)格律体新诗的三种基本形式古代格律体诗词,或为四联,寓起承转合之法则;或分上下阙,提供写景抒情之方便。但它对反映今天的新生活和容纳新语言,局限性较大,也容易束缚诗人的思想感情。而格律体新诗往往由诗人根据主题内容的需要自定框子,具有无限多样的表现形式,诗人对形式的创造和使用便有了较大的主动权,也较好地避免了自由诗的非诗化倾向,可以说是对古典诗歌体式的破与立,也是对自由诗的随意性的一种必要约束。格律体新诗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基本形成了以音韵和节奏对称为基础的三种诗体形式,即整齐对称式、参差对称式和复合对称式。其中:整齐对称式又包括六种基本形式,即:朗诵型整齐式(全为两字步收尾而形成的整齐体式,如戴望舒烦忧)、吟诵型整齐式(全为三字步收尾而形成的整齐体式,如穆仁最初的)、混诵型整齐式(朗诵型和吟诵型混合使用的整齐体式,如卞之琳寂寞)、变步整齐式(包括各诗行字数相等而音步数不相等的整齐体式,如刘年红酒,以及同一诗节各诗行音步相同、不同诗节各诗行改变音步的整齐式,如李长空垂钓)、变言整齐式(同一诗节字数相同、不同诗节音步相同而字数不相等的整齐式,如万龙生风筝)和杂言整齐式(各诗行音步相同、但各诗行字数不一致的整齐式,如如李长空命运);参差对称式又包括七种基本形式,即:开放型参差式(句式先短后长的参差式,如黄淮有些人)、收缩型参差式(句式先长后短的参差式,如李长空自画像)、凸型参差式(句式首尾短中间长的参差式,如李长空中秋月)、凹型参差式(句式首尾长中间短的参差式,如李长空反对)、夹心参差式(诗节中二、三、N诗行位于该诗节首尾诗行的正中间的参差式,如闻一多的忘掉她)、菱形参差式(诗节中首尾诗行位于该诗节二、三、N诗行的正中间的参差式,如闻一多的你莫怨我)和变形参差式(参差式里的六种诗式相互组合的复合式,如李肇星在莫扎特和希特勒的故乡);复合对称式是由整齐式和参差式组成的复合式,如艾青盼望,一、二段为“凸型参差式”,第三段为“三步六言整齐式”。并能根据此三种基本形式创作出无限多样的具体形式,亦即一诗一体。(二)格律体新诗的其它约定形式所谓“约定形式”,即经过诗人们千百年的创作实践而逐渐固定下来的那些艺术表现体式。如我国的七律、七绝、五律、五绝和各种词牌曲牌,以及欧美的十四行诗、日本的俳句等,都属于约定形式。格律体新诗经过近百年的创作实践,部分诗体的雏形已经形成,且正日益成熟。现分述如下:1.十四行体:十四行体,又称“商籁体”,语句整齐、短小精悍、格律严谨、富于音乐效果。它起源于意大利,后来流传到英、法、德、西诸国,并适应各国语言的特点,产生了不同的变体。例如,意大利十四行诗体的韵式为:abba,abba,cde,cde;而英式为:abab,cdcd,efef,gg。此外,还有ABBA,ABBA,CDC,DCD或ABBA,ABBA,CDC,EDE等押韵格式。中文十四行诗的创作由闻一多发起,实践者包括徐志摩、梁宗岱、孙大雨、冯至、卞之琳、林子、唐湜、屠岸、蓝菊荪、余冠英、万龙生、王端诚、余小曲、李长空、周拥军、张先锋等几代诗人,他们在创作中不仅演变出多种驯化变体,还创立了一种特殊而又十分严谨的体式“花环体”它是由十五首“十四行”合成的组诗,其中前十四首采用顶真手法,即每首的末行都是下一首的首行,而第十五首又全部用前十四首的首行组合而成。十四行体代表作有冯至的十四行集、唐湜的海陵王和幻美之旅、林子的给他、屠岸的屠岸十四行诗、万龙生的十四行、八行诗百首等诗集和王端诚的花环体组诗秋菊之歌、张先锋的驯化体长诗四姑娘山的传说等。例证较多,不再列举。2.四行体:相当于绝句,不同之处在于运用现代白话诗的语言及格律进行新的演绎。例证较多,不再列举。3.八行体:相当于律诗,不同之处在于运用现代白话诗的语言及格律进行新的演绎。例证较多,不再列举。4.岸柳倒影式:即第二节是第一节形式的倒置。可以是一字不变地倒置,如李长空笼鸟;也可以是两段文字内容不同,但形式倒置,如李长空屈原。5. 民歌体:民歌是劳动人民在生活和劳动中自己创作、自己演唱的歌曲。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传统民歌以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方式生存于民间,并在流传过程中持续不断地经受着人民群众集体的筛选、改造、加工和提炼。因此,流传至今的民歌集结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身份、不同经历的人民群众集体的智慧和情感体验,日臻完美,成为人民群众思想情感表达的结晶。北方民歌大多是对应式的两句体结构,如陕北的“信天游”、山西的“山曲”、甘肃和青海等地的“花儿”等;南方民歌则常见四句结构,其中有的是两句体的重复或稍加变化的重复。湖南、湖北、四川流行的“赶五句”和“连八句”,就是以两句体结构为基础的。例证较多,不再列举。6. 汉俳体:是仿照日本俳句的形式,以中文创作的韵文,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后,中日文化交流的产物。最初的汉俳是依照日本俳句句式翻译的作品,后来再出现直接用中文创作的汉俳,1980年由赵朴初定型。由于中文为单音节语言,与复音节的日语不同,汉俳改俳句的十七音为十七字,同样分三句,为“五七五”的体制。句子节奏参照五言和七言近体诗,五字句的节奏一般为23式、32式、14式;七言句的节奏一般为25式、34式、43式,个别的还有16式等。汉俳分自由体和格律体两种。自由体又称散体、新诗体,即无任何平仄和押韵规定,可用白话文写作,近似新诗;格律体规定平仄和押韵,用文言写作,近似词的小令,所以亦可视为一个词牌。无论是自由体还是格律体都有季语(又称“季题”),即表示季节的词语,但要求没有日本俳句那么严格,季语通常放在首句。因汉俳在国内创作不甚普遍,且缺乏优秀作品的支撑,不再列举。7.郭小川体:又称“新辞赋体”,它借鉴了我国古代辞赋的特点,结合现代汉语规律创造而成。短句长排,诗行大体整齐,格式对应,并大量使用铺饰、重叠、排比、夸张、对偶等表现手法,加上结构、词藻、音韵、节奏等方面的考究,有效地增强了诗的情感浓度与语言力度,造成一种磅礴的气势,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例证参见当代诗人郭小川的诗歌作品。8.贺敬之体:又称“阶梯式”,大量运用叹词,为表现战斗豪情而服务。例证参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与出土方合同范本
- 包工程劳务合同范本
- 婚礼堂打造合同范本
- 医药回款合同范本
- 2025办公家具购销合同范本
- 店铺转兑合同范本
- 甲方租赁仪器合同范本
- 渣土车辆运输合同范本
- 私人借款协议合同范本
- 废旧机油回收合同范本
- 吉安市新庐陵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及下属子公司2025年第二批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笔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5至2030年中国生长激素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战略规划报告
- 大疆:2025大疆机场3操作指导书
- 2025年12345热线考试题库
- 2025年卫生健康行业经济管理领军人才试题
- 绿色矿山培训课件
- hiv职业暴露培训课件
- 2025年重庆市高考物理试卷(含答案解析)
- 小番茄栽培技术课件
- 女职工普法宣传教学课件
- (高清版)DB22∕T 5159-2024 预应力混凝土桩基础技术标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