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隔振相关知识.ppt_第1页
主动隔振相关知识.ppt_第2页
主动隔振相关知识.ppt_第3页
主动隔振相关知识.ppt_第4页
主动隔振相关知识.ppt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7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主动隔振相关知识学习汇报 国内外研究现状 1 空气弹簧隔振 2 磁悬浮隔振 3 学习总结 4 主要内容 1国内外研究现状 山东大学针对柴油机等船载动力机械的主动浮筏隔振系统哈尔滨工程大学的舰船主机辅机的双层隔振系统主动隔振研究 日本Mitsuhashi等研究的船用柴油机双层隔振系统 川崎重工的Sakamoto等 25 采用电磁式主动执行机构代替液压伺服机构研究了柴油发电机组的主动隔振技术 美国开发的主动噪声和振动控制系统 ANVC 哈尔滨工程大学的舰船主机辅机的双层隔振系统主动隔振研究 2空气弹簧隔振 1 船舶主机气囊隔振系统动态特性分析 海军工程大学振动与噪声研究所提出了将气囊隔振器应用于船舶主机隔振 介绍了该隔振装置的特性 并进行了动力学分析 各气囊压力的分布而对主机输出端的位移有一定影响 通过优化设计使联轴节的振动最小 图1气囊隔振系统示意图 气囊隔振器的刚度按照下式确定 式中 是气囊表压和大气压 V是气囊容积 是气囊的有效面积 n是气体变化过程的多变指数 x是气囊的垂向变形 气囊隔振器的横向刚度通常由试验数据的刚度 其大小与气囊隔振器的结构形式有很大关系 图2气囊隔振器与橡胶隔振器动态性能表2气囊隔振系统与橡胶隔振系统的位移响应可见 气囊隔振系统的隔振性能远远优于橡胶隔振系统 在稳态激励下产的位移也在可容许的范围内 表3同气压分布情况主机输出端动态位移由计算结果可知 气囊隔振系统的固有频率 力传图3不同压力分布的系统动态响应递等特性对气囊隔振器的气压分布不敏感 2 空气弹簧隔振平台的振动传递率研究 机械设计与制造 计算了其结构参数固有频率为10 0rad s和阻尼比为0 0153 压电式加速度传感器获取激励信号 经过频域积分 将信号转换为位移信号 利用单自由度振动系统模型求出了其振动传递率 利用位移求得振动传递率 利用激振频率求得的振动传递率该空气弹簧隔振平台对低频的隔振效果不是理想 对高频的隔振效果比较理想 但达到一定程度后 振动传递率的变化就很缓慢了 3 汽车囊式空气弹簧变刚度特性拟合分析 西北工业大学 通过有限元仿真得到空气弹簧的动态特性曲线并进行弹簧刚度的多项式拟合 研究了定压条件下 不同初始高度 初始负载 对空气弹簧动态曲线的影响 空气弹簧初始高度不同 则空气弹簧的特性曲线也发生改变 当空气弹簧初始高度相同且无负载时 得到的理论刚度曲线和仿真刚度曲线基本相同 由于初始高度不同 实际空气弹簧承载刚度值比理论工况下大 实际刚度变化曲线并非等同于计算公式中依照形变量偏移后的初始刚度曲线 4 空气弹簧参数对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西南交通大学 利用空气弹簧参数的计算方法 分析了连接管路直径 管长 气囊体积 附加气室体积等设计参数对空气弹簧悬挂系统性能的影响 管长对空气弹簧隔振因数的影响气囊体积对空气弹簧减振因数的影响 附加气室对空气弹簧动力性能的影响 2磁悬浮隔振 3 磁悬浮隔振器动态电磁力实验与建模 中国科技大学对原有模型进行了修正 给出了新的考虑频率因素的修正模型 并且设计了基于MTS809的动态电磁力实验建模方案 直接根据电磁力实时测量数据辨识得到动态电磁力修正模型 而不需要对磁路进行任何假设 采用模型 随频率增大 也随之增大 电磁力是不同的 在气隙较小时 频率越低电磁力越大 但随着气隙增大 这种趋势有所改变 而且 动态电磁力曲线与静态电磁力曲线有明显的不同 说明了动态电磁力实验建模与用频率修正模型的必要性 4 主动隔振作动器刚度放大与控制误差分析 中国科学院 研究了主动隔振系统中作动器的刚度放大与控制误差问题 分析了控制器的输出误差均匀分布时主动隔振系统的隔振性能 传递函数 利用作动器与小刚度弹簧串联获得大刚度的方法 作动器分别直接和间接驱动减振体的刚度变化曲线 由此图可以看到 如果在AVI系统采用如图2所示的作动器刚度放大机构 只有在大幅度提高控制器相对精度的情况下才不致恶化主动隔振系统的隔振性能对作动器的输出刚度放大 降低了系统对反馈增益的要求 但以提高控制器的相对精度和作动器行程为代价 但刚度放大机构的有效输出行程与刚度放大倍数成反比 对控制器的相对精度要求与刚度放大倍数成正比 5 基于磁悬浮隔振器的主动隔振控制实验研究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提出的一种改进的归一化变步长的LMS算法 设计了自适应前馈主动隔振控制律 并在实验平台上进行了实验 磁悬浮隔振器的基频主动隔振效果显著振频率为5Hz时目标点的加速度响应 对目标点的振动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 4学习总结 通过阅读一些国内文献 我对主动隔振技术的国内外发展现状有了一定了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