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比清官重要范文.doc_第1页
制度比清官重要范文.doc_第2页
制度比清官重要范文.doc_第3页
制度比清官重要范文.doc_第4页
制度比清官重要范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制度比清官重要范文 大清相国王跃文制度比清官更重要摘要难道我们这个时代还要提倡陈腐的清官意识吗?时代发展到今天,人们都知道制度建设非常重要,这是常识。 但是,这同效法前贤并不矛盾。 道德层面做人的基本准则是亘古不变的永恒价值。 东方早报因为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的推荐,你的这部历史小说大清相国目前在书店和网络上已经卖脱销。 这件事情是否对你的生活产生了影响?你怎么看王岐山推荐该书呢?王跃文大清相国在被报道王岐山推荐之前已销售40多万册,持续长销。 我的所有作品都是刚出版时畅销一两年,随即走入长销阶段。 领导同志把自己喜欢读的书讲出来,一则体现真性情,二则也推动读书活动,能让更多的人多读书,这是件好事。 我习惯于书出版之后就不再过问旧作,会投入下一部作品的创作。 最近经常接到媒体采访电话,或到外地讲学、电视访谈的邀请。 但不断创作,才是作家应该做的事。 东方早报你的作品大部分是现代题材,大清相国反而是个例外,你怎么会对康熙年间历史,和陈廷敬这个人物感兴趣的?王跃文我写大清相国只是非常偶然的机缘。 有一年我去山西阳城陈廷敬的故居皇城相府参观游览,听了当地人对这位先贤的介绍,顿生敬仰之心。 随后,我查阅了陈廷敬相关的历史资料,读了大量同时期的清代正史和野史、笔记,积累了写作素材。 越读史料,写作的冲动越强烈。 然后就写了这部小说。 东方早报陈廷敬为官50余年,也就是说你写了清代50年的历史,有些事件和人物都是真实的。 你花了多大精力做史料准备?王跃文我不是专门从事清史研究的专家,不从学术门径去读史书。 我买了一套清史编年,从清顺治开始每天发生什么事情,大臣们是怎么奏报的,皇帝是怎么批示的,下面是怎么执行的,一天天记载下来。 我把康熙朝的两大本全部读完。 这套书虽不是原创史书著作,但史料都是从清史稿、清实录、国朝纪闻以及当时同清朝有交往的日本、朝鲜等国的史书中辑录的。 读这样的书,帮助作家熟悉历史、掌握史实已足够了。 另外,清史稿中关于陈廷敬及其同僚的记载文字,我都通读过。 但是,写小说仅仅读正经史书是不行的,必须读反映当时生活的杂书。 生活的现场感,古代生活的体温、肌理、细节等等,只能从杂书中读到。 我派陈廷敬出差查案东方早报有一个疑问是,小说故事性很强,其中最好看的部分就是陈廷敬查案的内容,但这些内容多大程度上夸张甚至杜撰了史实?王跃文我写的那些事情都是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有些是陈廷敬直接办理的,有些未必是陈廷敬亲自处理的。 这并不违背历史小说创作的习惯。 比如,陈廷敬受命督理钱法,史书有确切记载。 比如,陈廷敬参王继文(时任云南巡抚)之罪确有其事,但派他赴云南实地查案是小说虚构。 东方早报你写陈廷敬大半生内容,为何主要写他断案?王跃文陈廷敬终身都是京官,没有做过地方大员。 他虽是文翰出身,但又很有实干才能,不然像督理钱法这样具体的经济工作皇帝不会派他去管。 可是,我写小说的时候就碰到一个问题,天天让他在户部或吏部衙门里坐着,天天替皇帝看折子,未免太没有意思了。 所以,我派陈廷敬出差查案。 陈廷敬虽没有到地方上任职,出差的事是常有的。 从他诗文中可以看出来。 他最得意的出差是随康熙皇帝南巡,饱览江南风光。 有一年随康熙到了杭州,皇帝居然给他放假叫他去游西湖。 但是,我在史料中看到,有官员跟皇帝南巡时偷买江南女子带回去享乐或送人,两江总督阿山同杭州知府陈鹏年有隙,故意命陈在钱塘江湍急处搭台供皇帝检阅水师。 写小说,这些都是最精彩的故事。 所以,皇帝给陈廷敬放假,到我笔下就成了皇帝命他私下巡访。 康熙放纵了官场的贪腐东方早报小说的最后,陈廷敬自己总结为官之道是“等忍稳狠隐”五字,小说结构大体上也是围绕着这五个字来展开。 这五字是从何而来的?王跃文不是刻意总结出来的,而是从人物刻画中自然生发出来的。 记得苏东坡兄弟二人双双中进士的时候,老太后高兴地说我朝得了两个当宰相的料子!结果,苏东坡兄弟没有一个当上宰相。 苏东坡的官场悲剧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我想他才华过于出众也是重要原因。 陈廷敬14岁中秀才,21岁中进士,可谓少年得意。 但是,官场老手们岂能让黄口小儿得意?所以,他必须先得等和忍,待到能做事的时候还要学会稳,一旦大权在握则要大刀阔斧建功立业,即所谓狠。 这里讲的狠不是心狠手辣,而是敢于铁腕任事。 但是,毕竟宦海风高,不可过于恋栈,当隐之时就要功成身退。 东方早报在小说里,尽管有像陈廷敬这样的好官,但官场依然是灰色甚至凶险的。 在你的写作概念里,官场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地方?王跃文皇权时代,毕竟不是现代政治,也没有现代法制,不管有多少看上去很铁的“律例”,都是不可能实现理想的清明政治的。 比如,清初朝廷规定,官员不得同商人往来,凡向商人借银一千两者,论死罪。 但是,事实上是做不到的。 “律例”不敌“陋规”,潜规则往往占上风。 京官外放,得打点在京同僚,拜托往后有事多多关照,这份礼叫“别敬”;夏天来了得给京官送礼,叫“冰敬”;冬天来了也得给京官送礼,叫“炭敬”。 地方上官场下级打点上级,也有各种陋规名目,如寿礼、灯节、代笔、后司、家人等等。 清代京官清廉自守会很穷,放下去做地方大员才能发财。 有些京官外放,没钱应“别敬”之礼,只得找钱庄或富商借钱。 按照清朝制度,这是要治罪的。 陈廷敬不贪,除了他自己的操守过硬之外,有个重要原因是他家里富有。 陈家早在明代就是大户,算是山西很早的煤老板;他家铸的犁铧销往全国各地,最远销到东南亚。 东方早报小说最让人感慨的是,即便是康熙这样的皇帝,对官场的腐败也无法完全根除,有时候甚至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你是基于什么样的想法,来写这样一个时常装糊涂的皇帝?王跃文不是我刻意要把康熙写成这样的形象,他本身就是这样的一位皇帝。 陈廷敬的同僚刘相年给康熙皇帝上折子说,察访两淮浮费甚多,开列名目四项,其中第二项为“省费,系江苏督抚司道各衙门规礼共三万四千五百两”。 康熙皇帝在“省费”之后朱批“此一款去不得,必深得罪于督抚,银钱无多,何苦积害!”康熙皇帝认为这笔“省费”并不太多,但它相当于云南、贵州等边远省份巡抚衙门一年的正项收入。 依当时朝廷规定,官员派下去,皇帝必得“引见”。 康熙曾对将去杭州赴任的知府说,苏杭自古繁华,人心反而不纯朴。 那位官员说,如果当地绅户胆敢犯科,臣必当按律处置。 康熙却说,治理地方以安静为务,不必吹毛求疵。 康熙皇帝讲究所谓以宽治天下,实则是放纵了官场的贪腐。 他甚至根本就不相信有真正的清官,很多大学士都说曾任湖南巡抚的户部尚书赵申乔清廉,康熙皇帝说我相信赵申乔是个清官,但要说他做地方大员时一干二净,朕未必相信!东方早报所以康熙、陈廷敬这样的君臣根本无法遏制、根除官场腐败。 王跃文就是缺乏好的制度建设。 但建设好的制度又谈何容易?今人都难以做好的事情,怎么能指望古人做好?东方早报除了陈与康熙之外,小说里最鲜活的人物就是高士奇,你写这个人物在官场的成功和他最后的全身而退,目的是什么?有时候会觉得没有道理,康熙为何对他宠爱有加。 王跃文康熙是个性格极其复杂的人。 他常把以宽治天下放在嘴上,更多时候却是霹雳雷霆。 陈鹏年一直被阿山打压诬陷,终被治罪。 康熙南巡时,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替陈鹏年做保山,在康熙面前磕头磕得额上出血他才松口。 康熙晚年的时候,立储之事谁说谁就该死。 有位刑部尚书提起立储的事,被康熙下令钉在墙壁上哀号三日而死。 可是,他对高士奇却格外怜惜。 这也是有缘由的。 康熙读书启蒙的时候,随便问到什么东西,高士奇都能对答如流。 所以,康熙皇帝一直说,他学会读书是高士奇领他入的门径。 高士奇其实学问不深也不精,没有中过进士。 但这个人很聪明,是个什么都懂一些的杂家,很能讨皇上欢心。 又因他出身贫贱,康熙皇帝对他反而多了份怜爱之心,曾亲口说高士奇自小是吃过苦的,一辈子很不容易。 小说无影射现实的意思东方早报小说里没有写太多官场里的阴谋诡计、尔虞我诈,反而非常主旋律地写陈廷敬这个人。 王跃文主旋律是官方提法,读者有时候会不爱听。 其实什么说法不重要,要紧的是看作品。 大清相国写的是陈廷敬50多年的官宦生涯,以及他在官场的事功。 从史料来看,陈廷敬学养深厚,品行端方,才能卓越,颇有建树。 这样的先贤令我肃然起敬,我写这部小说的重要初衷就是向陈廷敬致敬。 东方早报陈廷敬某方面可以看作是中国历史上的官员典范,这样的典范有何现代意义呢?王跃文我用小说讲述这位古人的故事,经常面临一个责问难道我们这个时代还要提倡陈腐的清官意识吗?我觉得这个问题提得有些莫名其妙。 时代发展到今天,人们都知道制度建设非常重要,这是常识。 但是,这同效法前贤并不矛盾。 离开时代性不说,道德层面做人的基本准则是亘古不变的永恒价值。 我曾这么概括陈廷敬的形象清官多酷,陈廷敬是清官,却宅心仁厚;好官多庸,陈廷敬是好官,却精明强干;能官多专,陈廷敬是能官,却从善如流;德官多懦,陈廷敬是德官,却不乏铁腕。 我认为,这些对当下官员仍有借鉴意义。 东方早报这部小说写清朝官场,写君臣关系,写臣工关系,写官民关系,写这样一部小说的现代意义是什么?王跃文小说不是政治教科书,文学作品得以存在并流传的意义,在于其本身的文学魅力。 如果确有值得挖掘的现实意义的话,只能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是任何时候都需要继承的。 这也可以理解成所谓现代意义。 东方早报小说里的各种腐败形式和官场问题,比如官员好大喜功、形式主义、政府摊派、政令不通、买官卖官、贪腐等在当下可能依然存在,当你写这些内容的时候,考虑的其实是当下?王跃文我没有考虑当下,更无影射的意思,所有素材都是从史料中来的。 史载,“康熙二十九年九月初六日,从山东巡抚佛伦疏奏,该省今年正赋豁免,秋成丰收,绅衿人民愿于每亩收获一石者捐出三合,以备积贮,计全省可得二十五万余石。 我想象不出佛伦是如何知道丰收了的老百姓愿意捐粮给官府的,而且老百姓意见很统一,每亩收获一石者都肯捐出三合。 那时候又没有电话,官员下乡也没有汽车坐,怎么就把全省老百姓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