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昭君怨”.doc_第1页
再说“昭君怨”.doc_第2页
再说“昭君怨”.doc_第3页
再说“昭君怨”.doc_第4页
再说“昭君怨”.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再说“昭君怨”(一)秋木萋萋,其叶萎黄。有鸟处山,集于苞桑。养育毛羽,形容生光。既得升云,上游曲房。 离宫绝旷,身体摧藏。志念抑沉,不得颉颃。虽得委食,心有徊惶。我独伊何,来往变常。 翩翩之燕,远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父兮母兮,道里悠长。呜呼哀哉,忧心恻伤。 王昭君怨诗(1) 王昭君,名嫱,字昭君(后因避晋文王司马昭讳,晋人改称其为明君,史称明妃),西汉南郡秭归(在今湖北省西部,这里还是大诗人屈原的故里)人。她出身农家,却天生丽质,于汉元帝时入宫。 由于汉宫后妃众多,皇帝“公务繁忙”,无暇全见,便命画工为宫女们画像,由皇帝按图寻芳。于是,宫女们纷纷贿赂当时的首席画工毛延寿。而王昭君自恃其貌,对毛画家的明言暗示置若罔闻,毛怀恨在心,便给昭君的画像上乱点了一些“颜色”。就这样,三年过去,昭君仍未得到召见。 竟宁元年(前3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入汉结好,元帝为表诚意,在饯别时,按画图指了数名宫女赠予呼韩邪。宫女们入朝拜别天子时,王昭君貌惊四座,不仅比身边的几位宫女漂亮百倍,更比后宫诸妃还要美丽。 呼韩邪大喜过望,连连称谢。汉元帝又惊又悔,事后便把毛画家抄家处死。 在匈奴,昭君得到了颇高的礼遇,她被呼韩邪封为“宁胡阏氏”,后生一子,被封右日逐王。数年后,呼韩邪病逝。昭君请归汉朝,当时的汉成帝命她依匈奴风俗,转嫁呼韩邪的长子复株累若鞮单于,昭君从命,又生二女。 昭君死后,葬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郊,据说入秋以后昭君墓上仍然青葱一片,故谓之“青冢”。 昭君出塞,保证了汉匈双方四十年的和平。而王昭君作为一名女子,却承担了太多的孤苦与忧伤。那首四言怨诗借物起兴,笔风哀婉,不仅暗喻了主人公的曲折生平,更贴切地表达了昭君远赴塞外,思念故国的心情。此诗也开辟了宫怨诗的先河,著名的典故及词牌“昭君怨”,便是由此得来。而结合史家观点,纵观昭君生前、身后,所怨者有四:一者画工索财,君王难见;二者去国怀乡,孤苦无告;三者汉主谋和,有伤国威;四者身后千年,战伐未已。其中前两者,应是昭君自己的切身感受;至于后两者,则是后人站在史学高度,赋予“昭君怨”的新的内涵。(二)美丽的女人永远是自信的。她们(多半)不屑于运用手段,花钱求人,认为这是多此一举,而且有伤自尊。 王昭君坚信自己入宫后得到宠爱是理所当然的事。她没想到,一名小小的画工,也会成为她的拦路虎。这很像恃才傲物的才子们,他们总觉得自己是经天纬地的相辅之才,把谁都不放在眼里,更不愿做那些“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奴才事结果,一个个多是愁眉苦脸怀才不遇。封建文人们常把“红颜祸水”挂在嘴边,但很少有人说王昭君的不是。因为他们和昭君“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他们被谪贬的蛮荒之地和昭君的塞外风景有着一样的苍凉与悲壮。饯行会上,汉元帝发现并失去“天下第一美女”的惊诧与懊悔,我们不难想象,这也许是他终生难忘的耻辱。画工毛延寿,确实有欺罪大罪,他死的并不冤枉。后来也有人要为毛延寿翻案,甚至称赞他是大忠臣,说他看到王昭君之美貌,担心皇帝沉溺女色,不理朝政,故而丑化了昭君个人觉得这纯属混淆视听的无稽之谈。“去国怀乡,孤苦无告”:这应该是“昭君怨”最突出的主题。当昭君身着盛装,随着迎亲的队伍缓缓北上,当她在汉朝的边境回望长安,回望比长安更远的渺杳故乡,她知道这一切都是自己的宿命是自己无法改变的非常宿命。但她仍要竭力保持汉廷女子的典雅风范,正襟危坐、沉默无声,犹如一座人人仰慕的美丽塑像。只有等到一个马困人乏的夜晚,她抱起旧时的琵琶,走到寒风阵阵的空旷原野,孤单地弹奏起那段催人泪下的凄清怨曲。这怨,这曲,汉宫的秋月早已熟悉。而今晚:这秋,不是汉朝;这月,不是长安。李白诗云:“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杜甫诗云:“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昭君自述:“翩翩之燕,远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父兮母兮,道里悠长。呜呼哀哉,忧心恻伤。” 在古代,交通不便,加上汉匈关系的微妙,昭君虽贵为匈奴单于的阏氏,其行动自由也是受到限制的。事实上,昭君出塞后,便再未回到中土。一般的出嫁,两口子闹别扭,女方还有娘家回,而王昭君,别说回家,就是回国,也是梦想。何况在那语言不通,习俗不合的漠北草原,她几乎连个说体己话的人都没有。可是,尽管凄凉至此,仍有不少有见地的文人,发出了另类的感慨。唐朝王睿有诗云:“莫怨工人丑画身,莫嫌明主遣和亲。当时若不嫁胡虏,只是宫中一舞人!”是的,皇帝身边的确美女如云,爱自然是爱不过来,但走马观花地看一遍,总不困难吧。最终还是发生了“美女走失”的憾事,难道此中全是画工的责任吗?“汉宫秋月”之冷清,由此可见一斑。也许,王昭君的绝美,就缘于她的离开。失去的总是最美好的真若观察久了,她也未必艳色无双。就如我们今天评说谁是第一美女,这种争论哪有尽头?又想起王安石明妃曲中的句子:“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福祸相依,昭君如果真在汉朝做了皇妃,其命运,也未必能够安好。这好似红楼梦中远嫁异国的贾探春当初谁能想到,她几乎是“金陵十二钗”中结局最好的一个。在呼韩邪死后,王昭君无奈地转嫁给呼韩邪长子复株累若鞮,这种在看似有违伦常的做法,多半令昭君很是苦恼。当然,这也只是后世书生“想当然”的猜测。其实:凡是你所钟爱的女子,不管最终嫁给谁(除了你),都会落个不是不是吗?又看到一种传说:由于年龄相近,新单于比起老单于,和昭君处得更为和谐也许这是善良百姓们的传言,缘于他们对王昭君这个可爱女子的怜惜。(三)“昭君出塞”,引起后人评议最多的,怕要数汉朝政府的“怀柔政策”了。唐朝东方虬有诗云:“汉道方全盛,朝庭足武臣。何须薄命妾,辛苦事和亲?”元朝杨奂用反讽笔法道:“玉貌辞金阙,貂裘拥绣鞍。将军休出战,塞上雪偏寒!”照他们的说法,就应该“宜将剩勇追穷寇”,把匈奴部落彻底消灭,何苦又送女人又送钱的,丢人啊。 其实,我们经过思考:昭君出塞,和汉初的“委屈求全”是有着本质区别的。 汉初,自高祖刘邦白登之围以后,汉军不敢与匈奴争锋(插说一句:刘邦打仗确实不怎么样,若不是韩信在,他不是项羽的对手。由此假设,如果项羽一统江山,与冒顿单于对打,那才是龙虎斗!)吕后对匈奴,更是以妾自称。这个时期的“和亲”,汉朝是在“求和”。但是自武帝朝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之后,汉军已渐占上风。这时期的“和亲”,只是“谋和”。而当时的呼韩邪则是在匈奴各部落斗争中失利后对汉“诚心”示好,汉朝又怎好翻脸“消灭”人家?此时的婚嫁与赠礼,不好说是居高临下的,但起码是地位平等的,谈不上有损汉朝威武。不过有人要说了:你占了上风,还要谋和,也是一种软弱虽然可以用“宽仁”来粉饰它农耕民族,总是这样保守,缺乏游牧民族的“狼性”。像人家活在马背上的匈奴人多强悍,自己不种地,有需要就去抢劫,多潇洒!而汉人,只会修个万里长城,结果还落下个“万里长城万里空”防不胜防的结局。 其实,这里也谈不上民族的硬与软、强与弱。有句俗语叫做“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匈奴地处荒漠,物产稀少,一旦遭遇天灾,不劫掠,便别无生路;而汉朝地域广阔,物产丰富,特别是士大夫阶层,小日子过得都很滋润。打个不很恰当的比方:(抛开剥削关系不谈)匈奴人就像贫农,而汉朝人就像地主,匈奴人遇到荒年,食不果腹,不劫你劫谁?而汉朝人,似乎没有必要去抢掠匈奴人司马相如的“家徒四壁”起码还有四扇墙,匈奴人大概连墙都没有。活不跟死斗,历来如此。况且从今天看,和亲,又促进了多民族之间的融合,“诗豪”刘禹锡不也是匈奴后裔吗?我们不能藐视某个少数民族,随着上百代人的水乳交融,谁能确保自己的血管里流的是百分百的汉人血?当然,不论是非何解,“昭君出塞”的和亲举动,终不能从根本上确保汉匈关系的永久和睦,更不能保证从此以后的天下太平。关于昭君之死,史学界众说纷纭,此处难下定论。但她去世后不久,西汉便经历了王莽之乱。东汉复国后,又和匈奴发生了数次冲突。至于后来的五胡乱华、蒙古侵宋、满清入关云云,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农耕民族的大小战争,更是举不胜举了。昭君地下有知,也要不得安宁,又添新怨了!后人游经青冢(昭君墓),回望千百年间战争与和平的幽幽历史,亦有着诸般感慨。我且以清代纳兰性德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