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桑尼亚地质矿产特征.doc_第1页
坦桑尼亚地质矿产特征.doc_第2页
坦桑尼亚地质矿产特征.doc_第3页
坦桑尼亚地质矿产特征.doc_第4页
坦桑尼亚地质矿产特征.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地质矿产特征第一节 地质特征坦桑尼亚位于非洲板块的东部,属东非克拉通南段的多多马克拉通地块,该克拉通是东部非洲几个高度成矿的克拉通之一,与赞比亚克拉通、津巴布韦克拉通和南非克拉通很多地方十分相似。东非裂谷系在坦桑尼亚分为东西两支,西支在地表形成一系列盆地、山谷和湖泊,构成坦桑尼亚与西邻诸国的自然分界;东支由肯尼亚裂谷(常称为“格雷戈里裂谷”)向南延伸至境内,分成南东、南、南西三支,形成“坦桑尼亚北部发散带”。非洲大陆大约有13个太古宙克拉通,如西非克拉通、刚果克拉通、卡拉哈里克拉通、坦桑尼亚克拉通等。其中,坦桑尼亚克拉通位列第四(图2-1),因含有金刚石、镍、钴、铜、黄金等矿产而备受全球关注,具有发现世界级矿产的良好潜力。地球物理研究表明,坦桑尼亚克拉通岩石圈厚度可达300-350km。坦桑尼亚地质历史复杂而多样,太古宙以来经历了长期复杂的块体拼贴和造山作用。坦桑尼亚高原主要由前寒武纪火成岩和变质岩组成。太古宙克拉通分布在坦桑尼亚的中部和北部,向北延伸至肯尼亚南部及乌干达西南部。基底岩石覆盖了超过40%的陆地面积,包含各种不同时代(3.4-2.8Ga)和成因的岩石(变质花岗岩和变质沉积岩),是非洲大陆早期陆壳演化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太古代以来,坦桑尼亚一直保持为稳定的克拉通,此后的构造作用仅限于古元古代乌萨迦兰(Usagaran)活动带,分布于克拉通SE侧、乌宾迪(Ubendian)活动带,分布于克拉通W-SW侧;中元古代契巴拉(Kibara)活动带,分布于克拉通的NW侧和新元古代泛非莫桑比克(Mozambique)活动带,分布于克拉通的东部。元古宙活动带呈带状环绕克拉通分布。泛非运动(900-550Ma)后,坦桑尼亚境内经历了相对平静的时期,广泛的准平原化阶段持续了近300Ma。晚石炭纪-早二叠纪,冈瓦纳大陆发生裂解,整个东非处于伸展机制下,沿坦桑尼亚东-东南部海岸沉积盆地沉积了古生代-新近纪的陆相和海相沉积物。第三纪以来,长4000km的东非大裂谷分成东、西两支横断坦桑尼亚元古宙活动带,少量新生代火山岩沿裂谷分布。坦桑尼亚北部,非洲第一高山乞力马扎罗火山分布于东非大裂谷东支的末端,矗立在肯尼亚和坦桑尼亚边境地带;坦桑尼亚西南部沿东非裂谷系西支分布一系列火山岩系,伦圭(Rungwe)火山杂岩即分布其中。图2-1 坦桑尼亚地质简图一、地层坦桑尼亚全境地层出露较广泛,可划分5大岩石地层单元,即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图2-2)。太古宙地层主要分布于坦桑尼亚克拉通,其范围与坦桑尼亚中央高原基本一致。元古宙地层主要环绕太古宙克拉通展布。东非前寒武纪构造事件尚无定论,因研究需要,前人将前寒武系划分成不同的“带”、“系”和“省”。古生代-新生代沉积物覆盖了坦桑尼亚东南部的裂谷地堑、内陆盆地和海岸平原区。图2-2 坦桑尼亚地层柱状图(一)太古宙地层太古宙地层分布于坦桑尼亚克拉通,主要由太古宙花岗岩、片麻岩、混合岩及不规则状散布的绿岩和片岩带组成,向北延伸至维多利亚湖的东部边界及肯尼亚西南和乌干达东南的周边地区。坦桑尼亚太古宙地体与非洲其他克拉通不同,不能划分出独立的片岩、绿岩和花岗岩地体,而是大量的花岗岩混合岩片岩地体所环绕的不同的片岩带。克拉通内部出露的最古老的岩石为古太古代(3.8-2.5Ga),占据了多多马地区中央高原,被元古宙活动带(2.1Ga)所围绕。坦桑尼亚太古宙地体主要可分为3个片岩带:多多马(Dodoma)、尼安萨(Nyanzian)和卡维隆多(Kavilondian)片岩带,片岩带被一系列花岗岩所分割,广泛的花岗岩浆作用发生在2500Ma左右。太古宙岩石地层的下部为多多马超群的变质火成岩、变质表壳岩;尼安萨超群的燧石、变质泥质岩、条带状铁建造;上部为卡维隆多岩系的不成熟的碎屑变质沉积岩,可能源于尼安萨超群(表2-1)。坦桑尼亚克拉通最晚的变质作用时代为2.4-2.7Ga,与东非地区深溶作用和花岗变质作用相一致。相应的岩浆作用阶段时代为2500100Ma,广泛分布于坦桑尼亚克拉通的大部分地区、乌干达的东南部和肯尼亚西部。太古宙主要矿床是后生含金石英脉,位于维多利亚湖金矿区。岩脉产于表壳岩的剪切带中,与花岗岩密切联系。层状金矿床和贱金属(base metal)矿化与尼安萨岩系的条带状铁建造有关。表2-1 坦桑尼亚北部太古宙地层划分对比简表Borg et al.(1990)Paulsen et al.(1991)Borg (1992)ThicknessSystemAeon砾岩和石英岩砾岩和石英岩砾岩和石英岩300m卡维隆多元古宙不整合不整合不整合-流纹岩流长英质火山岩流长英质火山岩流500m尼安萨上部太古宙粗粒块状长英质火山碎屑岩块状和层状凝灰岩块状和层状凝灰岩200m火山角砾凝灰岩粗粒火山碎屑岩50m火山角砾凝灰岩和黑色页岩30m条带状铁建造(BIF)长英质火山碎屑岩凝灰岩/燧石BIF凝灰岩/燧石岩相200-400mBIF条带状燧石岩相0-150m磁铁矿/赤铁矿/燧石岩相100-500m地层缺失地层缺失地层缺失枕状玄武岩和辉长岩底部长英质火山岩长英质火山岩300m尼安萨下部太古宙石墨页岩1000m不整合不整合不整合-片麻岩和混合岩片麻岩和混合岩片麻岩和混合岩多多马1.多多马超群(Dodoma Supergroup)多多马超群呈近东西向展布于坦桑尼亚克拉通的中部,由各种高级变质的花岗岩、混合岩及变质表壳岩等组成,主要包括黑云角闪片麻岩、角闪岩、含赤铁矿石英岩等,走向SEE或NEE,倾角陡倾。岩石局部经历了强烈的混合岩化作用和花岗岩化作用,可见麻粒岩相岩石组合及辉石片麻岩产于低级变质的滑石绿泥片岩、绢云母片岩和含刚玉片岩中。坦桑尼亚克拉通南部麻粒岩相变质岩局部可过渡为混合岩,并被辉长质岩石侵入。多多马超群的岩石时代可能与尼安萨超群相同或略早,但早于与之伴随的绿岩和花岗岩。多多马超群中变质表壳岩多呈带状分布于花岗岩地体中,走向NWW-SEE。岩石经历了多期变质变形作用,最晚的变质作用Rb-Sr法年龄为2500100Ma和258060Ma。目前,多多马超群中具商业价值的矿床知之甚少,需要进一步地质调查。2.尼安萨超群(Nyanzian Supergroup)尼安萨超群不整合叠加在多多马超群之上,主要包括基性和长英质火山岩、条带状铁矿石及与之伴生的低级变质沉积岩(绿岩带岩石组合)。绿岩带呈不规则状透镜体产于花岗岩地体中,经历了强烈的褶皱作用,可见残留的陡倾向斜。尼安萨超群岩石可划分为下部和上部两部分组成,下部主要为基性火山岩;上部主要为长英质火山岩及化学沉积物,两者之间未见明显的接触关系。在盖塔山(Geita Hills)地区,尼安萨超群的下部系列中,基性岩石主要包括玄武辉长岩、拉斑玄武岩,科马提质玄武岩极少出露。枕状熔岩保留了很好地脱挥发份结构。未发现典型的科马提岩。局部地区可见石墨片岩呈夹层产于玄武岩中。也可见少量的流纹岩流和含石英长石斑晶的角砾岩管产出,岩石中含有基性火山岩捕虏体,岩石后期发生硅化,常见浸染状黄铁矿。上部系列岩石主要包括条带状铁建造、火山角砾凝灰岩、块状和层状凝灰岩、长英质火山岩等,其中条带状铁建造从底到顶含有三个不同的岩相:磁铁矿-赤铁矿-燧石岩相:微-中条带状磁铁矿-赤铁矿和含铁-硅氧化物的燧石比率,下部约为3:1,上部约为4:1,向上逐渐过渡为燧石岩相,两者之间夹有极少量的基性和中性凝灰质夹层。条带状燧石岩相:为条带状燧石含少量富磁铁矿层或薄层,白色和红色凝灰岩层呈层状夹于燧石中,厚度可达50cm。凝灰岩/燧石岩相:是条带状铁建造的最上部单元,化学沉积物和碎屑沉积物交互产出。该相下部岩石普遍硅化,上部凝灰岩的厚度和含量均占优势。火山角砾凝灰岩呈灰棕色,以细粒火山碎屑岩石为主,含浮石碎块和圆形火山角砾。局部地区火山角砾凝灰岩横向上变为黑色页岩或黑色石墨页岩,并含有球状黄铁矿和层状黄铁矿。岩石具轻碳同位素组成,可能部分为生物成因,部分为变质成因。块状和层状凝灰岩呈灰色,红棕色。细粒结构,局部见斑状结构,含有少量布丁状或角砾状燧石层。长英质火山岩为流纹岩,呈灰色、粉红色,细粒结构,流动带状构造,含长石、石英斑晶,基质由石英和绢云母化长石组成。局部岩石硅化强烈,含有大量浸染状细粒黄铁矿。在盖塔和卢马加沙绿岩带中,尼安萨超群的下部系列最大沉积厚度可达5000m。上部系列以长英质熔岩、凝灰岩、铁质燧石、条带状含铁建造(BIF)岩石组合为特征,少量变质泥质岩。条带状含铁建造与长英质凝灰岩紧密共生。条带状含铁建造的最大厚度可达100-400m,而长英质熔岩的最大厚度在2000-4000m之间。绿岩带普遍经历了绿片岩相变质,局部达石榴角闪岩相。岩石发生褶皱,轴面陡倾,形成东西向面理。尼安萨绿岩带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赋存了大量的金矿床。3.卡维隆多超群(kavirongian Supergroup)卡维隆多超群主要分布在坦桑尼亚(穆索玛-马拉绿岩带)的最北部,在邻区肯尼亚广泛分布,在坦桑西南部Lupa金矿北部出露,是太古宙地层序列的最上部单元(Walraven et al,1994),不整合覆盖在尼安萨超群之上,岩石发生褶皱,褶皱轴走向E-W向。主要由砾岩、石英岩、粗粒长石砂岩、粉砂岩、页岩、千枚岩和凝灰岩组成。少量薄层火山岩呈夹层状产出,锆石U-Pb年龄为26678Ma。在结构上和组成上,卡维隆多砾岩成熟度低-中等,以尼安萨超群中氧化的条带状铁建造砾石为主,少量脉石英砾石,缺少基性岩砾石。卡维隆多超群底部和中部的砾岩中碎屑岩型金矿可能来源于尼安萨超群或内生的含金地层。(二)元古宙地层坦桑尼亚境内,元古宙可划分出4个活动带,环绕坦桑尼亚克拉通展布,即乌宾迪活动带(古元古代),分布于克拉通W-SW侧;乌萨迦兰活动带(古元古代),分布于克拉通SE侧;中元古代契巴拉活动带,分布于克拉通的NW侧以及泛非莫桑比克活动带(新元古代),分布在克拉通东侧。元古宙地层主要出露于上述活动带中,从下到上可划分为乌宾迪超群、乌萨迦兰超群、卡拉戈维-安科瑞安超群、布科巴超群。1. 乌宾迪超群(Ubendian Supergroup)主要分布在乌宾迪活动带中,由沉积和火成成因的高级变质岩及再改造的太古宙岩石组成。主要岩石类型为片麻岩,含少量基性、超基性侵入体、晚期花岗岩,大理岩少见。构造线方向主要为北西向,变质作用主要为石榴角闪岩相,少数达到麻粒岩相。表2-2 乌宾迪带地体的地质特征(据Stendal et al.,2004)地体主要岩石类型线理方向卡图马(Katuma)片麻岩,混合岩,石英岩麻粒岩,变质基性岩NE-SW依库鲁(Ikulu)片麻岩,麻粒岩,榴辉岩NW-SE乌宾迪(Ubende)角闪岩,片麻岩,变质基性岩NEE-SWW瓦克尔(Wakole)片岩富含硅铝酸盐NW-SE乌非帕(Ufipa)花岗质片麻岩NW-SE尼卡(Nyika)麻粒岩(含堇青石)E-W乌旁瓦(Upangwa)变质斜长岩NW-SE卢帕(Lupa)变质火山岩,花岗岩,花岗质片麻岩NW-SE前人研究表明,乌宾迪活动带由8个不同的构造岩石地体(或块体)组成,即卡图马、依库鲁、乌宾迪、瓦克尔、乌非帕、尼卡、乌旁瓦、卢帕(表2-2),总体呈NW-SE向延伸,块体间以断层或剪切带为界。2. 乌萨迦兰超群(Usagaran Supergroup)乌萨迦兰超群分布于太古宙克拉通的南部和西部,出露在乌萨迦兰活动带中。与乌宾迪超群相似,乌萨迦兰超群主要由泥质成因的麻粒岩和黑云母片麻岩等组成,常见石英岩。大部分地区遭受了麻粒岩相变质作用。构造线方向以南西向为主。乌萨迦兰超群可与加拿大地盾的变质格林威尔省(Grenville Province)相对比。乌萨迦兰超群可划分出两个构造岩石系列,即伊斯马尼(Isimani)序列和康斯(Konse)群,两者呈构造接触或不整合接触关系。伊斯马尼序列:位于康斯群的东部,原称为“乌萨迦兰高级变质岩”,为一套高角闪岩相-麻粒岩相-榴辉岩相岩石,包括片麻岩-角闪岩系列和无角闪岩的片麻岩系列。榴辉岩相的峰期变质条件为温度750,压力18千帕,同时代的麻粒岩相变质条件为温度780,压力10千帕。广泛的角闪岩相变质作用叠加在高压变质作用之上,其变质条件为温度为500-700,压力4-6千帕。伊斯马尼序列中,沉积成因的片麻岩中出现蓝晶石片岩;岩浆成因的基性岩石具有玄武岩型地球化学特征。乌宾迪超群与乌萨迦兰超群的麻粒岩相岩石中富含多种色彩鲜艳的宝石。康斯群:由低级变质(低角闪岩相-绿片岩相)的变质火山岩和变质沉积岩组成,走向NE-SW向,延长超过200km,宽5km。康斯群包括姆库鲁拉(Mkulula)、鲁阿哈河(Ruaha River)、克里姆贝(Kilimbe)、基库尤(Kikuyu)、萨姆瑞萨(Thumbirisa)、姆瓦纳(Mhwana)等6个组组成,各组之间呈整合接触关系,出露总厚度约350m,其中姆库鲁拉组由火成石英岩(orthoquartzite)组成,厚约100m;鲁阿哈河组主要为砾岩,厚约10m,整合覆盖在姆库鲁拉组之上;克里姆贝组由砂岩和泥岩组成,厚约50m,与鲁阿哈河组呈整合接触;基库尤组由基性熔岩和凝灰岩组成,厚约50m;萨姆瑞萨组由厚约35m的白云石大理岩组成:姆瓦纳组是康斯群的最上部单元,由砂岩夹含铁石英岩组及富锰砂岩组成,厚约10m。康斯群为周缘前陆盆地沉积。3. 卡拉戈维-安科瑞安超群(Karagwe-Ankolean Supergroup)卡拉戈维-安科瑞安超群是契巴拉褶皱带的一部分,出露于坦桑尼亚的西北端,较乌宾迪超群与乌萨迦兰超群年轻,具有明显不同的岩石类型和组构,主要由泥质板岩、千枚岩、绢云母片岩和石英岩等组成,反映了浅水相沉积环境。岩石经历了低-中高级绿片岩相变质作用。该群花岗岩中见有脉状锡钨矿化蚀变晕。卡拉戈维-安科瑞安超群走向近南北向,因花岗岩穹窿而变形,石英岩抗风化,呈脊状沿花岗岩穹窿环状展布。4. 布科巴超群(Bukoba Supergroup)布科巴超群主要分布于坦桑尼亚西北部,时代跨越新元古代-古生代,主要包括砂岩、硅质岩、页岩、白云质灰岩、燧石及杏仁状熔岩,岩石未变质,但经历了弱变形作用。布科巴超群可与布隆迪境内的马拉加斯(Malagarazi)超群相对比,自下而上划分为艾迪萨(Itiaso)、布森达-马森瓦(Busondo-Masontwa)、克根拉-弗兰(Kigonero Flags)、布科巴砂岩(Bukoba Sandstone)和优哈(Uha)群组成,其中艾迪萨群和布森达-马森瓦群出露于布科巴超群的南部,分布在坦桑尼亚克拉通与乌宾迪带之间,艾迪萨群由石英岩和千枚状页岩组成,被厚约1500m的卡帕拉咕噜(Kapalagulu)层状侵入体侵入,其沉积时代可能为前新元古代;布科巴砂岩群先前被认为属新元古代,但谭克(tack)等研究表明,布科巴砂岩群时代为中元古代,是契巴拉前陆的一部分,该群中基性侵入岩的Ar-Ar年龄为l37910 Ma、l35510 Ma。克根拉-弗兰群由细砂岩、页岩、灰岩、白云质灰岩组成;优哈群由加维(Gagwe)杏仁状熔岩(600m)、拉加拉(Ilagala)白云质灰岩组(150m)和曼尤瓦(Manyova)红层(400-600m)组成。该群整个序列的时代可能归属为新元古代。(三)古生代-新生代地层坦桑尼亚境内古生代-新生代地层主要分布于坦桑尼亚西南部的滨海盆地中,从晚石炭世-第四系皆有出露。1. 古生代地层卡鲁超群(Karoo Supergroup)卡鲁超群,命名于南非,从南非一直延伸至坦桑尼亚北部边界,境内主要分布于坦桑尼亚的西南部,大致呈北东-南西向延伸,由陆相沉积岩石组成,时代为晚石炭世-早侏罗世。在达累斯萨拉姆附近,岩石相变为同时代的海相岩石。卡鲁超群经历了长期的剥蚀和侵蚀作用,期间多次被冰期、火山作用和海侵作用而间断,主要岩石类型为粗砂岩、页岩、含煤粉砂岩等。该群不整合于前寒武纪(古元古代-新元古代)变质基底之上,因含煤而闻名。2. 中生代地层坦桑尼亚中生代地层零星分布,主要包括侏罗纪河口湾(Estuarine)沉积物和海相沉积物,白垩纪陆相和海相沉积物。少量研究集中在鲁夸(Rukwa)湖裂谷盆地和坦桑尼亚南部滨海盆地。鲁夸湖裂谷盆地中,代表性的中生代地层为“红色砂岩群”(Red Sandstone Group),以陆相砂岩为主,少量泥岩,含恐龙蛋和骨骼、软体动物和爬行动物类、硅化木化石,时代为晚侏罗世-晚中新世。该群出露长约600m,最大沉积厚度大于3000m,呈角度不整合覆盖在卡鲁超群之上。可进一步划分出加卢拉(Galula)组和萨恩为萨恩韦(Nsungwe)组,加卢拉组由红色、粉红色、紫色偶尔白色砂岩、砾岩和泥岩组成;萨恩韦组与加卢拉组呈低角度(1-2)不整合接触关系,主要由红色、栗色、桔黄色、白色和棕褐色砂岩、粉砂岩、粘土岩、凝灰岩和砾岩组成。“红色砂岩群”之上被晚第三纪-更新世“湖相岩层”(Lake Beds)覆盖。“红色砂岩群”大约在130-150Ma时开始沉积,形成与早白垩纪时期冈瓦纳大陆裂解有关。晚白垩世-古近纪海相沉积物分布于达累斯萨拉姆以南坦桑尼亚滨海地区,从鲁菲吉河南部沿走向延伸至坦桑尼亚与莫桑比克边境地区,局部被新近纪角度不整合覆盖。基尔瓦(Kilwa)和林迪(Lindi)地区出露广泛,呈连续的带状展布,施吕特(Schluter)(1997)将其命名为基尔瓦群(Kilwa Group),从桑托尼阶-早渐新世,地层沉积序列基本连续,白垩纪与第三纪界线以断层为界。主要岩石类型由粘土、粘土岩和泥灰岩等组成,自下而上可划分为桑托尼阶-马斯特里赫特阶组(Nangurukuru)、基维(Kivinje)组、马萨卡(Masoko)组和潘德(Pande)组。3. 新生代地层坦桑尼亚古新世-现代沉积物广泛出露。古新世海相沉积物分布于坦桑尼亚南东部基尔瓦-基维至林迪地区,呈南北向展布。主要由粘土(岩)、砂(岩)、灰岩、泻湖相泥(岩)组成。中新世-全新世海相、河流-海相、陆相、湖泊、冲积沉积物分布广泛,其中海相、河流-海相、陆相地层主要分布在坦桑尼亚海岸地带及邻近地区,包括奔巴(Pemba)、桑给巴尔(Zanzibar)、马菲亚(Mafia)岛。古新世-更新世至现代湖相沉积仅局限于内陆地区,分布于吉尔伯托流域、鲁夸湖及其东部地区、马拉加斯盆地、希尼安加盆地、穆索玛盆地、伊亚斯湖盆地、玛亚拉盆地、娜拉恩盆地、欧杜瓦盆地及其他地区。总的来说,新近纪沉积物主要由粘土、砂岩、砾岩、砂、砾石、粉砂、凝灰岩等组成。此外,少量新生代陆相火山岩分布在坦桑尼亚北东部乞力马扎罗及西南部伦圭地区。二、构造坦桑尼亚境内构造变形较为复杂,不同地史阶段及不同构造背景下形成的构造形迹不同。可划分出三个主要大地构造单元:太古宙绿岩带、元古宙活动带和新生代东非裂谷系(图2-3)。(一)太古宙绿岩带早期变形事件形成了开阔、紧闭、局部等斜褶皱,褶皱轴近水平,在抗风化的条带状铁建造中保存良好,成为鲸鱼背状背斜的核部。苏库马兰德(Sukumaland)绿岩带中可见第二期褶皱,也具挤压特征,形成褶皱,褶皱轴近直立,褶皱形态包括S型、Z型、挠曲和膝折。两期褶皱叠加形成复杂的干涉样式,在其他太古宙绿岩带中也很典型。(二)元古宙活动带坦桑尼亚境内,元古宙划分出4个活动带,即分布于坦桑尼亚克拉通W-SW侧的古元古代乌宾迪活动带和SE侧古元古代乌萨迦兰活动带;分布于克拉通的NW侧的中元古代契巴拉活动带;以及分布在克拉通东侧的新元古代泛非莫桑比克活动带,活动带环绕坦桑尼亚克拉通展布。1. 乌宾迪活动带(古元古代)走向NW-SE向,从刚果东部经坦桑尼亚南西侧,一直延伸至马拉维湖的北部,全长超过600km,宽200km。该活动带北段,中元古代卡拉戈维-安科瑞安超群岩石呈角度不整合叠覆其上,又被坦桑尼亚西部新元古代布科巴超群岩石不整合覆盖。该活动带南缘,与NE-SW向古元古代乌萨迦兰活动带合并,形成E-W向构造组构。两个活动带时代一致。图2-3 坦桑尼亚大地构造图乌宾迪活动带的早期变形和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发生在2100-2025Ma,以E-W向、SEE-NWW向面理为标志,乌萨迦兰活动带也受到该期变形的影响,可能是沿坦桑尼亚SW边缘与刚果克拉通碰撞造山的产物。第二期变形仅限于乌宾迪活动带,以大型NW-SE向左行剪切带为特征,叠加在早期变形之上,形成了8个陆块。第二期变形随晚造山-后造山钙碱性花岗岩基的侵入(约1860Ma)而终止。l725Ma左右,局部地段发生构造再活化。第三期变形以新元古代(约750Ma)乌宾迪剪切带再活化为特征,表现为左行脆-韧性剪切带,形成退变质矿物组合,被碱性深成岩体侵入。剪切带为东非裂谷系西支脆性裂谷断层的发展提供了有利场所。一般认为,乌宾迪带是太古宙坦桑尼亚克拉通与刚果克拉通2100-2025Ma碰撞的产物,形成了E-W向分布的麻粒岩和榴辉岩。2. 乌萨迦兰活动带(古元古代)呈NE-SW向展布,形成于2.05-1.8Ga。带中发现世界上最古老的、与俯冲有关的低-中温榴辉岩。与乌宾迪活动带相似,乌萨迦兰活动带也是伊布缅(Ebumian)构造期碰撞增生的产物,逆冲在坦桑尼亚克拉通之上,其东部和北部受新元古代(620-690Ma)冈瓦纳大陆汇聚造山作用有关的东非造山带再改造。3. 契巴拉活动带(中元古代)呈NE-SW向展布,形成于1400-1000Ma左右。该带南起赞比亚、安哥拉、扎伊尔,向北东经布隆迪、坦桑尼亚、卢旺达直至乌干达的西南部,全长近l500km,宽400km,其西部以刚果克拉通为界,东部以坦桑尼亚为界,被后期的地台沉积物(布科巴和马拉加斯超群)覆盖。坦桑尼亚境内卡拉戈维-安科瑞安带仅为其一部分。契巴拉活动带早期变形发生在126515Ma左右,以紧闭-等斜褶皱(F1)及具轴面劈理(S1)层间褶皱为特征。从微观到露头尺度皆可观察。第一期变形在变质较强的岩层中表现明显。第二期变形发生在11899Ma左右,形成契巴拉活动带的主构造,产生S2轴面劈理或细褶皱劈理。在基伍省、卢旺达和布隆迪,F2褶皱为近直立,走向NE-SW或NW-SE间变化。区域尺度的大型剪切带(约25km)经布隆迪东部至坦桑尼亚,该带含大量基性-超基性岩体,伴有Ni、Ti、V、Cr、Cu等矿化,在坦桑尼亚和布隆迪又被称为镍带。第三期变形约740Ma,为泛非变形,表现为南北向开阔褶皱(F3)。契巴拉带矿产资源丰富,是中东非地区重要的大型矿集区,含有大量与花岗岩有关的矿床,发现了锡、钨、金、铍、铌一钽、锂、氟碳铈矿、铀矿等矿产。契巴拉活动带为陆内碰撞造山带,经历了多期伸展和挤压作用。4. 莫桑比克活动带(新元古代)最早由赫尔姆斯(Arthur Holines)定义,呈N-S向延伸,全长约6000km,是新元古代(640-620Ma)东、西冈瓦纳碰撞缝合带。坦桑尼亚境内长约l000km,表现为不连续的线状多山地体。带内出露的前寒武纪韧性变形高压/高温岩石组合,包括麻粒岩、片麻岩、变质斜长岩、超基性岩,认为是冈瓦纳大陆汇聚时形成的缝合带,而大理岩、石英岩、片岩、变泥质岩等大陆架型沉积岩石组合的出现,表明伴随着莫桑比克洋关闭,新元古代变质变形作用之前存在古老的大陆边缘。坦桑尼亚NE,莫桑比克带可划分出帕拉干(Parangan)、肯当恩(Kondoan)和崩干(Bongan)变形及褶皱事件。帕拉干变形的时代可能在泛非前。北侧,帕拉干面理走向北东、倾向西,可能含有两个阶段的近同轴褶皱。南侧,面理倾向变为南北向。肯当恩变形(主莫桑比克事件)表现为典型的斜卧褶皱(倾向SE)、不对称褶皱及明显交叉的线理。晚期的变形事件(崩干变形)在坦桑尼亚克拉通附近形成了NE-NNE向的弯滑褶皱。坦桑尼亚东部,泛非事件可能包含不同的变质历史。研究表明,莫桑比克活动带中,大部分陆壳是由大鲁阿哈河(Great Ruaha river)之北的太古宙地壳与大鲁阿哈河之南的元古宙地壳残片组成,可能是泛非活动期间,太古宙坦桑尼亚克拉通和元古宙乌萨迦兰活动带再次改造的结果。(三)东非裂谷系东非裂谷系地表表现为一系列连续、独立的构造盆地,呈线状延长几千公里,盆地间被浅滩分隔,以隆升的裂谷肩为界,盆地受断层制约,形成下沉的地堑或沟槽。东非裂谷系主要分为东、西两支,东支长2200km,从北部Afar三角经主埃塞俄比亚裂谷、奥莫-图尔卡纳低地、肯尼亚格雷戈里裂谷,终止于坦桑尼亚北部发散带盆地;西支长2100km,从北部艾伯特 (Albert)湖至南部马拉维 (Malawi)湖,西支裂谷可分为三部分:1. 北部包括艾伯特、爱德华 (Edward)、基伍 (Kiwu)湖,走向由NNE逐渐变为N-S向。2. 中部走向NW-SE,包括坦噶尼喀湖 (Tanganyika)、鲁夸湖。3. 南部主要由马拉维湖和一些小盆地组成。坦桑尼亚北部,东非裂谷系东支由肯尼亚裂谷(常称为“格雷戈里裂谷”)向南延伸至境内,分成南东、南、南西三支,形成“坦桑尼亚北部发散带”。其中南西支埃亚西湖终止于坦桑尼亚克拉通;南东支形成潘佳妮裂谷,可能继续向南东延伸至印度洋海岸;南支裂谷向南进入曼雅拉盆地,往多多马地区逐渐消失。坦桑尼亚南部境内,东非裂谷系西支从坦噶尼喀湖一直延伸到马拉维湖。坦噶尼喀裂谷长超过700km,宽达70km,基本被600km长的坦噶尼喀湖掩盖。坦噶尼喀盆地北部被NW走向断层分割成三个不对称的亚盆地,盆地的西侧一大型的弧形铲状正断层为界,盆地中部和南部也被NW走向断层分割成亚盆地,常以平原和狭窄的丘陵为界;鲁夸湖盆地以走滑断层为界,主盆地长超过200km,宽60km。马拉维裂谷长650km,宽60km,大部分被马拉维湖掩盖。裂谷肩在裂谷中部超过2000m,南部约l500m。由4个半地堑盆地构成,盆地间被NW向走向断层分隔。东非裂谷系最主要特征为狭长的拉伸地带,与上地幔软流圈上涌引起的岩石圈减薄有关。主构造表现为正断层、走滑断层、倾滑断层,有时为反转断层。火山作用伴随着裂谷作用。东非裂谷系东支,新生代火山活动十分发育,而西支火山活动相对较弱。坦桑尼亚北部的“恩戈罗恩戈罗(Ngorongoro)-乞力马扎罗(Kilimanjaro)火山带”与东非裂谷系的东支裂谷有关,南部伦圭火山与东非裂谷系西支裂谷有关。三、岩浆岩坦桑尼亚岩浆岩较为发育,除古生界和中生界外,都有岩浆活动。中太古代前期主要表现为大规模酸性岩浆侵入,并伴随中基性超基性的火山喷发,形成规模巨大的花岗岩岩基和一些零散分布的铁镁质基性、超基性岩;中太古代后期到新太古代早期,主要表现为间歇式酸性火山喷发深源镁铁质基性火山喷发,形成坦桑北部大面积的(尼安萨超群和卡维隆多超群)花岗质火山沉积变质岩和尼安萨群深源镁铁质超基性、基性火山岩、变质玄武岩;新太古代晚期表现为大面积的花岗岩侵入和太古代末期的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的侵入为特征。从野外观察,太古代末期的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也侵入到前期形成的岩体中,并多呈线状和环形分布,地貌上构成独特的自然景观;太古代末期多多马克拉通(古陆核)就已形成当今的格局。元古代的岩浆活动较太古代大为减弱。在古元古代早期以基性超基性的角闪岩、辉长岩、闪长岩、榴辉岩和铁镁质超基性岩为主,并伴正长岩和花岗岩的侵入,但规模都较小。古元古代中期为间歇期,没有岩浆活动。古元古代晚期又有一次酸性岩浆浸入;中元古代只有晚期的小规模岩浆活动,如南部的闪长岩和西北部的花岗岩(高温矿产)和中部的超基性小岩体。新生代时大规模的基性超基性火山喷发,乞力马扎罗山、恩戈罗戈罗火山就是在这一时间形成的。第二节 矿产特征一、矿产资源概况坦桑尼亚克拉通是非洲大陆重要的太古宙克拉通之一,以盛产金矿、金刚石等矿产而闻名,其中维多利亚湖东、南侧绿岩带中的金矿、希尼安加地区含金刚石金伯利岩管等是重要的矿床类型,如盖塔金矿、世界第二大金伯利岩管姆瓦堆(Mwadui)金伯利岩管等。坦桑尼亚矿产资源丰富,19世纪末德国殖民时期,开始进行矿产资源勘查与开发工作,现已查明矿产50余种。金属矿产主要有金、铜、铁、锡、钨、锰、镍、铬、钴、钛、铂族元素等;非金属矿产有金刚石、铝土矿、磷酸盐、萤石、石墨、石膏、石盐、云母、石棉、石灰岩、大理岩、花岗岩、各类宝玉石等;能源矿产有铀、煤、天然气等(图2-4),其中金、金刚石、宝石等是坦桑尼亚重要的优势矿种。坦桑尼亚维多利亚湖东、南部的太古界绿岩带是世界级金矿带,历史上曾生产过近百吨黄金。坦桑尼亚中北部是重要的钻石产地。已探明的主要矿产及储量为:黄金3000万盎司,钻石250万吨(含量6.5克拉/吨),煤15亿吨,铁3亿吨,磷酸盐1000万吨,天然气470亿立方米。大陆、桑给巴尔及近海海域存在若干储油前景良好的区域。目前已有多家矿业开采公司在坦注册,主要依靠外国资金和技术,其中大部分从事黄金开发。坦桑尼亚矿产资源调查工作相对薄弱,相当部分的国土尚未进行过地质矿产勘查。就已有资料来看,坦桑尼亚的矿产资源潜力非常大,已知矿产的埋藏深度多在200米之内,露天矿床多,易于开采。目前,除黄金、镍、天然气等矿产较大规模开发外,其他多数矿产仍未得到有效开发利用。图2-4 坦桑尼亚主要矿产资源分布图二、优势矿产资源(一)金属矿产1. 金矿坦桑尼亚金矿资源十分丰富,主要分布于坦桑尼亚北部维多利亚湖东侧和南侧地区、坦桑尼亚南部及西南部地区。近年来发现的金矿床主要赋存于太古宙绿岩带、元古宙乌宾迪岩系和新生代岩层中。绿岩带中主要的金矿床有:穆索马马拉(Musoma-Mara)(维多利亚湖东)、盖塔卡哈马(Geita-Kahama)(维多利亚湖南)和恩泽加塞肯克(Nzega-Sekenke)金矿田。乌宾迪岩系中两个重要的金矿田为卢帕(Lupa)和姆潘达(Mpanda)。近年来坦桑尼亚金矿勘查开发投资超过数十亿美元,勘查开发主要是在已生产金矿周边。坦桑尼亚全国已探明可开采的黄金储量为2200吨。2006年黄金产量为60吨,2009年为62吨,为非洲第三大黄金生产国。黄金出口占全国矿产品出口总额的90%以上。表2-3 坦桑尼亚主要金矿储量(美国地质调查局网站Mineral Yearbook)金矿山矿山所属公司矿石量(百万吨)品位(克/吨)金储量(吨)布里扬胡鲁布里扬胡鲁金矿公司(巴利克金公司,100%)36.110.4375盖塔盖塔金矿公司(安格鲁阿散蒂公司,100%)68.03.0202北马拉北马拉矿山公司(巴利克金公司,100%)36.53.1112布兹瓦吉巴利克金公司,100%72.71.5112金普兰德雷索卢特矿山公司13.11.622图拉瓦卡潘戈矿山公司(巴利克金公司70%)1.19.510总计227.53.7833截至2007年,16个大、中型金矿产地的金储量共计833吨,资源量约1500吨(表2-3)。布里扬胡鲁(Bulyanhulu)矿区金矿品位10.4克/吨,金储量375吨,资源量395吨(金矿品位10.5克/吨)。布兹瓦吉(Buzwagi)矿区金矿品位1.5克/吨,金储量112吨,资源量131吨(金矿品位1.4克/吨)。盖塔矿区金矿品位3.0克/吨,金储量202吨,资源量387吨(金矿品位3.5克/吨)。北马拉(North Mara)矿区金矿品位3.1克/吨,金储量112吨,资源量137吨(金矿品位2.8克/吨)。金普兰德(Golden Pride)矿区金矿品位1.6克/吨,金储量22吨,资源量56吨(金矿品位1.4克/吨)。图拉瓦卡(Tulawaka)矿区金矿品位9.5克/吨,金储量10吨,资源量13吨(金矿品位9.3克/吨)。2. 贱金属矿(铜-铅-锌) 资料来源:坦桑尼亚矿产资源发展机遇。坦桑尼亚矿产能源部,2005。坦桑尼亚最重要的、有找矿远景的贱金属矿产地分布在太古宙绿岩带中,但是已知有产出的见矿点是在元古代绿岩带。元古代后期岩系的贱金属局限于卡鲁系的中小规模、低品位的铜矿。姆潘达姆瓦姆巴矿山是唯一有着铜、铅产量的矿山,锌一直没有生产。因多年来很少对贱金属矿床进行勘探,多数矿产地缺少详细的资料。太古宙绿岩带中,铜矿的矿产地较多,但大部分矿床小、品位低。铜矿床主要与太古宙绿岩带中长英质火山岩有关。主要有布里扬胡鲁和萨米娜(Samena)矿床。布里扬胡鲁矿床:该铜矿产于卡哈马绿岩带中,金含量较高,平均达l5g/t,为含金-银-铜石英硫化物脉,铜的平均品位为0.52%,银品位为11.4 g/t,可采储量达13.64吨。巴利克公司正在开采金矿资源,同时回收铜矿,年平均生产铜精矿(含量l 2%)2.5万吨。萨米娜矿床:1959-1963年,英国海外地质调查局矿产勘探项目中发现了黄铁矿-磁黄铁矿体,黄铁矿和磁黄铁矿的比例是13:7,并且含有少量的铜、铅、锌、金。位于盖塔绿岩带中部的长英质熔岩中,含少量凝灰岩和条带状铁建造。矿石中硫含量13%-26%。推测资源量达200吨,具有一定的铜矿潜力。萨米娜矿床成因属于塞浦路斯(Cyprus)型块状硫化物型或相关的块状硫化物型矿床。卡哈马山丘:卡哈马山丘位于马拉绿岩带的马拉河东岸,在老马拉金矿南部大约6.5千米处。铜矿存在于含金的卡哈马矿脉,紧接东马拉辉长岩南部的花岗岩接触变质带。平均宽度是2.2米,铜矿和金矿品位分别是2.3%和8.5克/吨。铜矿黄铜矿的形式出现,在氧化带以辉铜矿和氧化物的形式出现。恩泽加东部绿岩带矿区:虽然没有过具有经济价值的锌矿化的记录,还没有对贱金属进行过勘探,但该矿区尤其是在绿岩带的潜力很大。恩泽加东部的绿岩带矿区的几个矿点:维拉山丘,维拉北部,曼尤瓦,姆瓦莫拉和恩古鲁山丘。1981-1982年,矿产部进行全国航空地球物理勘测时,在恩泽加发现了几个铁帽区和地球物理异常带。钻孔中发现了锌矿化,锌的品位高达4.6%(岩心长度大于6.5米)。通过进一步的钻探和地球物理勘探可能会确定更多的储量。元古宙岩石中,浸染状低品位铜矿分布广泛,常产于基性片麻岩中,仅有不足1%的铜矿产于变质沉积岩中。唯一开采的矿山位于帕里(Pare)山的松加地区。铅矿主要分布在姆潘达地区,其他地区也有少量矿产地。姆潘达姆瓦姆巴矿区主要矿床有:老姆瓦姆巴矿和帕里铜矿。老姆瓦姆巴矿矿位于姆潘达地区,是重要的贱金属产地,脉状裂隙中铅矿伴随铜、金、银多金属矿,但不含锌。1950-1961年产量达l94.8万吨,平均品位:铅2.4%、铜0.6%、金1.45g/t、银78g/t。另外,l937-1947年金产量为247.8kg。帕里铜矿位于北马拉山的西侧,l955年发现,勘探开发持续到1959年,铜产量为247吨,平均品位为10.18%。矿化作用沿石英-辉石麻粒岩的水平剪切带和片状断裂带发育。该矿床与其他小型铜矿远景区靠近主逆冲带的下部边界分布,在尤散基地区松加,平行马拉山延长l5km。主要金属矿物包括黄铜矿、方黄铜矿、铜蓝、孔雀石、蓝铜矿。铜硫化物呈浸染状或小囊状块状硫化物形式产于剪切变形的麻粒岩中。帕里铜矿可能属于变质层状铜矿床,但资料欠缺。3. 镍-铬-钴-铂族元素矿镍-铬-钻-铂族元素具有相似的地质背景,主要产于:(1)层状基性侵入岩如辉长岩、斜长岩。(2)超基性岩如橄榄岩、纯橄榄岩和蛇纹岩。它们在基性或超基性岩浆房中呈熔融的硫化物液滴或氧化物晶体聚集。坦桑尼亚北部维多利亚湖以西至卢旺达、布隆迪边界的狭长区域内蕴藏丰富的镍矿资源;西部坦噶尼喀湖附近、西南部马拉维湖附近也有一定分布。根据坦桑尼亚能源矿产部资料,上述地区除藏有丰富的镍矿资源外,还有钴、铂族金属、铜和钽等金属矿产。坦桑尼亚和布隆迪边界的卡班加(Kabanga)是一个较大的硫化镍-钴矿床,位于卡盖拉省(Kagela)恩加拉(Ngara)地区。主要为镍黄铁矿,伴生磁黄铁矿和黄铜矿,呈块状或基体硫化物形式产出。橄榄岩、辉石岩及少量辉长岩,侵入元古宙卡拉戈维-安科瑞安超群的千枚岩岩石序列中。萨顿(Sutton)勘探公司资料表明,卡班加镍矿床总储量为12.7万吨,镍品位2.1%,铜品位0.30%,钴品位0.16%。卡帕拉古鲁矿床位于卡班加南340km,与卡班加镍矿床类似,镍和铜硫化物产于层状苏长岩的底部,超基性侵入体由苏长岩、纯橄岩和方辉橄榄岩组成。沿剪切带岩石遭受剪切变形,强烈蛇纹石化。铬铁矿矿层局部出现。红土风化层厚达40m,覆盖在侵入体之上。卡帕拉古鲁矿床赋存3种类型矿石,含铂族元素矿脉与铬铁矿和零散分布硫化物矿体共生、块状硫化镍矿、含铂族元素和铜的镍红土矿。4. 铁矿主要分布在坦桑尼亚西南部,沿鲁胡胡河河北部带状延伸,与尼亚萨湖之间被利文斯通山脉的高大山脊分隔,最重要的矿床是利甘加(Liganga)钛磁铁矿。主要矿床有:利甘加、乌卢古鲁山(Uluguru Mountains)、姆巴巴拉(Mbabala)、玛亚拉锰榴石英岩、伊特韦(Itewe),其中 利甘加位于恩琼贝(Njombe)南60km,是利文斯通山区最大的铁矿产地。利甘加和其他矿体呈陡倾的透镜状产于乌宾迪超群的斜长岩质辉长岩中,成因上介于布什维尔德型Fe-Ti-V矿床和斜长岩型Ti矿床之间。矿石基质主要由密切共生的磁铁矿、钛铁矿、半自形磁尖晶石晶体、细脉状绿泥石组成,其中磁铁矿含量为55、钛铁矿22、尖晶石10、绿泥石13。利甘加矿床铁矿资源量推测为150万吨。乌卢古鲁山矿床位于莫罗戈罗南部,几个钛磁铁矿体产于斜长岩体中,其地质背景和矿物组成与Liganga矿床相似。该矿资源量达800万吨,铁品位为40,钛品位10。目前尚未设立探矿权。该矿距铁路/公路和达拉斯萨拉姆港口近。姆巴巴拉矿位于卡雷马(Karema)北部,距坦噶尼喀湖10km。透镜状磁铁矿和赤铁矿产于角闪片麻岩中,含铁56,TiO2 14.4。赤铁矿由磁铁矿变质置换形成,钛含量高,呈透镜状产于角片麻岩中。伊特韦铁矿位于丘尼亚(Chunya)镇南西10km,1974-1978年由中国调查组调查,主要为褐铁矿和赤铁矿矿化,估计资源量为5千万吨,铁含量32。5. 钛矿钛铁矿主要赋存于海滨砂矿中,沿东部海岸分布。加拿大的蒂明(Tiomin)资源公司目前正在印度洋沿岸90千米的范围内进行钛矿勘探,其中潘佳妮和塔基瑞(Tajiri)远景区发现钛铁矿、金红石和锆石矿化。6. 钨-锡矿坦桑尼亚锡矿全部产于北西端卡拉戈维矿区中,主要有肯瓦(Kyenwa)矿床,其南部l50km的路勒戈(Rulenge)地区具有相似的地质背景,可能具有相似的矿化作用,但研究程度低。矿区围岩为新元古代卡拉戈维-安科瑞安超群低级变质沉积岩。钨矿与锡矿一样,仅产于卡拉戈维矿区。姆潘达矿区艾宾迪-加潘达(Ibindi Njiapanda)地区见有含白钨矿和钨铁矿脉,但没有产量。此外,维多利亚湖绿岩带含金矿脉中含有少量的黑钨矿和白钨矿。自1935年以来,卡拉戈维矿区累计生产黑钨矿250-300吨。该矿区含有查姆亚娜(Chamunyana)、卡鲁古(Karugu)、卡组穆鲁(Kazumeru)和基班达(Kibanda)四个产区,它们具有相似的地质背景,且黑钨矿与石英脉有关。在查姆亚娜、卡鲁古、卡组穆鲁产区中,石英脉切穿千枚岩和邻近的花岗岩。除黑钨矿外,还含有毒砂、赤铁矿、白云母和电气石。石英脉宽可达l.5m,黑钨矿平均含量l.0-l.5。7. 稀土坦桑尼亚稀土主要分布与西南部姆贝亚地区。产于伟晶岩和碳酸岩中,其中碳酸岩最重要。 韦古山(Wigu Hill):莫罗戈罗省韦古山碳酸岩岩墙矿床最有希望。韦古山高600m,地处偏远,距基萨基西北约7km,距塞卢斯北部约10km。韦古山碳酸岩或碳酸岩墙中含有稀土矿物氟碳铈矿、独居石、磷铝铈矿。其顶部稀土含量最高。碳酸岩墙0.5-4m宽,切割霓长岩化片麻岩和麻粒岩。局部岩墙中稀土氧化物含量达20,主要由铈氧化物和镧氧化物组成。坦桑尼亚-中国地质野外考察队及马里亚诺(MARIANO)(1973)报道了几个不同的岩墙,包括两类碳酸岩岩浆,黑云碳酸岩(sovite)和韦古山西侧的铁白云石碳酸岩(rauhaugite),两者颜色明显区别。黑云碳酸岩中可见细粒棕色六方柱氟碳铈矿和重晶石(重晶石-天青石)假晶。矿物组成包括石英58、氟碳铈矿29、重晶石13。中粗粒铁白云石碳酸岩中,绿色六方柱独居石、方硼石、菱锶矿和重晶石假晶与石英共生。矿物组成包括菱锶矿35、方硼石(parasite)26、石英l7、重晶石11、独居石10。绿色铁白云石碳酸岩中,稀土总含量为22,还可见粉红色六方柱磷铝铈矿和重晶石。稀土矿物产于在0.5-4m宽几百米长的碳酸岩墙中。姆贝亚地区,发现数个稀土含量较高的碳酸岩。森戈里碳酸中高镁、富磷,镧特别富集,可达9100ppm;恩古拉(Ngualla)碳酸岩具有稀土潜力;潘达山碳酸岩杂岩富含烧绿石,也有较高的轻稀土含量。里哈戈萨沼泽(Lihogosa Swamp):距恩琼贝约10km。铝矿物中富含磷酸盐,稀土产于铝红土的铝土矿中富含绿帘石-磷灰石花岗岩风化的产物。全岩分析表明红土中轻稀土含量是新鲜岩石的l0倍,与中国红土相似。稀土的萃取率及经济价值仍需要测定。(二)非金属矿产1. 金刚石坦桑尼亚是世界上主要金刚石资源国之一。金刚石探明矿石储量250吨(品位6.5克/吨),主要分布在坦桑尼亚西北部希尼安加省。这里有世界上最大的金伯利岩管,直径1.5km。目前,坦桑尼亚国内已知的300处金刚石母岩金伯利岩体中约20%含有钻石。此外,还有600多处地质特征类似的金伯利岩岩体及东非大裂谷、鲁克瓦湖和塞勒斯盆地边缘的冲积钻石砂矿。全国已探明钻石矿储量超过5000万克拉。坦桑尼亚的钻石生产至今仍由英国资本控制,现已形成相当规模。据坦桑尼亚中央银行统计,1999年,钻石产量为23万克拉,2000年超过30万克拉。坦桑尼亚本国对钻石没有现代化加工能力,其生产的原始钻石,绝大部分由国际钻石商戴比尔(D,Biers)公司垄断,经包销直接出口至英国和比利时,加工后的产品进入国际市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