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白诗歌的语言风格2.doc_第1页
论李白诗歌的语言风格2.doc_第2页
论李白诗歌的语言风格2.doc_第3页
论李白诗歌的语言风格2.doc_第4页
论李白诗歌的语言风格2.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6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李白是站在盛唐诗坛高峰之巅的伟大诗人。他在诗歌创作上,为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中国诗歌的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堪称中国诗坛第一人。本文论李白诗歌的创作风格通过对李白诗歌的阅读和思考,并汲取许多学者专家的成果意见,结合本人的阅历,着重从诗人李白的诗歌自然明快的特点、俊逸飘逸的个性和如酒如醉的浓烈情感来阐述其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以及其性格对诗歌的影响和他的诗歌的内涵,从而引起我们今人对优秀古人的学习以及对其优秀品质的传承,努力发展中华民族优秀的先进文化。盛唐文化,孕育出无数杰出诗人,李白是其中最具神韵的天才诗人,他把盛唐诗歌的气、情、神等发挥地淋漓尽致。阅读他的诗歌,我们既能看到那种澎湃激情的胸怀抒发,又能领略到那种神奇宏大的美丽想象;既有浩瀚壮观的瑰丽奇景,又有标举自然天成的明丽意境;既有“济苍生”、“安社稷”的宏伟理想,又有非凡奇特的浪漫主义色彩。他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大胆地运用夸张的比喻,对眼前所见进行艺术的描绘,使形象具有扣人心弦的强大艺术感染力。他的想象奇特而丰富,他把自己的形象思维驰骋于悠远的时间和旷邈的空间之中,而无所拘束。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他还运用各种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创造出特异惊人的艺术形象。更值得注意的是,他总是在强烈感情的驱使下,把夸张的比喻、丰富的想象等表现手法和神话传说巧妙地结合起来,使他的许多诗篇具有豪迈的气势、昂扬的情调、奇特的形象和非凡的意境,从而形成了浪漫主义色彩,对读者产生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加之他那生动、明净、华美而自然清新的语言,更使他光彩耀人,名垂千古。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是继承并发展了庄子、屈原所开拓的浪漫主义传统,创造了典型的浪漫主义诗风,把积极浪漫主义诗歌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是李白对古典诗歌发展的一个重大贡献。李白成为一个伟大的积极浪漫主义诗人决不是偶然的。盛唐时代社会经济的繁荣富庶和在时代精神孕育下形成了他的豪迈性格,炽烈感情,对自己才能的高度自负,和对政治和生活理想的热烈追求,是他诗歌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的思想基础。而他一生存在的深刻的思想矛盾理想与现实、建功立业与隐逸求仙,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切同情和对黑暗腐朽的现实的痛恨等,他要把这一切完美地酣畅地加以表现,也必然要选择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李白大量的政治抒情诗就充分表现了诗人非凡的抱负,奔放的激情,豪侠的气概之浪漫,也集中代表了盛唐诗歌昂扬奋发的典型音调。他多次以大鹏自比,“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上李邕)。但李白在长安三年失意而归,激昂的政治热情,受到现实的冲撞时,他的诗歌便转化为怀才不遇的悲愤狂歌,从胸中喷涌而出“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白狗赌梨栗,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李白还以痛快淋漓的饮酒诗,来排遣怀才不遇的忧愁。将进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与这种豪放奔涌,无所掩抑的感情气势相适应。他在诗中很少对自己的生活经历作具体的详尽的记述,他所要书写的不是具体的生活历程,而是他对生活的感受、他的理想和爱憎。在那些揭露现实的诗中,他也并不对所要揭露和批判的事实作具体的细致的描述,他不是让事实本身去感染读者,也不是在叙述了具体的事实以后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去发表议论,他只是把事实概括的描述,而在描述中倾注诗人的强烈的爱憎。李白的诗歌的题材是多种多样的,这也是他浪漫主义创作风格的一个组成部分。他的七言古诗(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梁甫吟等);五言古诗(古风59首);具有汉魏六朝乐府民歌风味的长干行,子夜吴歌等,七言绝句(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等)都成为盛唐的名篇。李白在唐代已经享有盛名。他的诗作“集无定卷,家家有之”。李白与盛唐似乎是两个相辅相成的现象,密不可分。盛唐因李白平添了几许辉煌,李白基于盛唐滋长着他的灵气。但这二者又是那么相悖,以致生活在盛唐中李白的人生轨迹是那样曲折、不尽如人意。“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这是我们当代人对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赞誉,即使用现代的标准来衡量,李白也是一位国际级的文学大家、一位纯粹的诗人。而当时的他对政治抱有一定的热情,现在看来,那只是他的一厢情愿。他那浪漫主义的气质与严酷的政治现实格格不入。李白也曾一度被唐玄宗召见,接到诏书的李白当时踌躇满志,春风得意,“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在大唐多若满天繁星的诗人中,李白是唯一被人们誉为既有侠肝义胆,又有仙风道骨的浪漫主义诗人。许多诗歌抒发了作者主观的思想感情,经历的丰富人生,心头汹涌的时代波澜,血管里跳动着时代的脉搏。表现出的豪放飘逸诗风,确实给人们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以至使我们说起李白,就可以想象出一个飘然不群的诗仙形象。正如许多伟大的作家一样,在李白的全部作品中,也包含着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方面的因素,但就他的主导倾向而言,他却是一个积极浪漫主义的大师。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者,他虽然也接受了诗经现实主义的影响,但对他影响更深的却是楚辞中屈原的作品。李白和屈原有相似的政治理想和不幸遭遇,同样有着不满现实的反抗精神,也有着可以媲美的高贵品质和艺术天才。以这些共同的特点为基础,他必然会走上屈原所开辟的积极浪漫主义的道路,并根据他自己的生活实践和艺术实践对它有所丰富和发展。李白继承并发展了屈原的传统,他把自己“安社稷”、“济苍生”的政治理想和道家愤世嫉俗的精神以及游侠思想中反抗强暴、救弱扶倾的精神结合起来,对祖国表示了热爱;对被压迫被损害的人民表示了真挚的同情;对封建制度所孵育出来的黑暗现象表示了深刻的憎恨和愤怒;对统治阶级中的权贵们表示了强烈的反抗和蔑视他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确比屈原具有更广阔的内容。在表现手法上,他也继承了屈原的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并使之发展,特别是汲取了民间诗歌中的夸张手法,在创造性地运用中加以提高,使这一表现手法益臻完美。在描写对象上,他所接触到的题材也比屈原更为广阔,因之,他对于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范围,也就更加广泛。他不仅在抒写“自我”和寻仙、梦游等易于施展浪漫主义手法的主题上采取了这种手法,就是在反映战争以及描写日常生活和自然景色的主题上也常常采取这种手法,以驰骋他“想落天外”的想象力。他是通过这样的幻想境界来表达自己对敌人残暴、丑恶的憎恨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古风其十九)迄今为止,无论是研究者笔下的李白,还是活在一般人心中的李白,都不外乎于此。其实自贺知章称李白为谪仙人起,李白的形象就定型了。唐天宝元年,三十多岁的李白前去谒见当时已经名重海内的贺知章,拿出自己的作品乌栖曲,贺知章看后赞赏说:这首诗真可以泣鬼神了!李白又拿出蜀道难让其指教,贺知章看后称李白为“謫仙人”,于是,李白以诗仙之名登上诗歌的舞台。后来,李白回忆贺写到:“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长安一相见,呼我謫仙人。昔好杯中物,今为松下尘。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巾。”这种定型化了的历史人物形象,增加了李白的传奇色彩,使后世骚人望尘趋拜。当然这种定化了的诗仙形象,也使人们与李白产生了一种近乎膜拜者与偶像之间的距离。可是我们读着他留下来的诗歌,循着诗人的思想情感轨迹,走入李白心灵殿堂的时候,仍可感到诗人的诗篇魅力无穷。一、李白的诗歌具有自然明快的特点自然明快的优美情韵,主要体现在他那些随口而发、颇多神来之笔的诗句里。如独坐静亭山:“众鸟离飞近,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这是一首写片刻超然意趣的绝句佳作,一人独坐时的寂寞心情与寂静的山景忽然冥会,感受到与自然相亲近的温暖,人与山刹那间灵性相通,不仅诗人看山,山也在看诗人,浑然一体了。诗人把这种心领神会的感受信口说出,仿佛毫不费力,但在相看两不厌的人与山的冥会中,仿佛走进了一个童话世界,一切都有了生命,一切都富有性灵。似有未曾说出且不必说出的无限情思在其中,韵味无穷。再如劳劳亭:“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借春风有情来写离别之苦,说春风吹过而柳色未青,似乎有意不让人折柳枝送别,话语极为明白易晓,景物很简单,情思事实上也只是灵心一闪的感悟,蕴含却委曲深长。李白诗歌能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出无尽的情思,随口说出而趣味丛生,既自然,又含蓄,真实简练而蕴涵丰富。他的爽朗的性格,自由自适的气质,反映到他的诗歌里,就形成清新俊逸的情思韵味。如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又如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再如关山月:“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这许多明白明快的语言被李白运用自如,恰到好处。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其二:“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把一个水、月、白云连成一体的琉璃世界,和在这个世界里产生的奇妙想象,写的那样明净秀美,如入神仙境界。其五:“帝子潇湘去不还,空馀秋草洞庭间。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美的湖泊,美的传说,空灵明快,跃然如画的境界,表现出一种超脱于尘世之外的皎洁明净的心境。在创作的过程中,诗人的感情往往如喷涌而出的洪流,不可遏止地滔滔奔泻,其间裹挟着强大的力量。因此,在诗体的选择上,他较少运用多有限制的律诗,而偏爱便于纵横驰骋、随意抒写的以乐府体为主的古诗,这一类诗体在李白那里,比前人更为放纵自由。例如蜀道难大量运用长短不齐的杂言,劈头就用了独特的句式:“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接下去忽而五言,忽而七言,时而短至三、四字,时而又长至十几字,如:“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在句式的屈伸变化中把诗人的激情一步步推向高潮。李白生长在蜀地,二十五岁经三峡出蜀就再也没有回去过。而蜀道难是乐府旧题,历代作品均以山川险阻备言蜀道之难。而李白的蜀道难诗中驰骋丰富的想象,运用夸张的手法,生动地描写了难于上青天的蜀道之高俊险阻,是典型的艺术想象的产物。同时将人间险恶与蜀道难进行对比,隐含着对唐王朝前途的忧虑。李白诗歌的跳跃性也是极强的,往往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开阖动荡中坦露变幻无常的感情活动。贯穿在这些飞跃之中的,不是生活的逻辑,而是情感的踪迹。例如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云: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首两句从忧愁落笔,但从三句开始境界忽然一变,诗人抖擞精神,情绪变得高昂起来,以至于想上青天,览明月。“抽刀”两句又从天上跌回到人间,愁闷像回潮般再度袭来。但诗人不愿被这种消沉的情绪吞噬淹没,终于再次挣脱出来飞向自由的空间。诗人就在这样大起大落的飞跃之中,披露了其内心深沉的痛苦,感慨去日苦多,因饯别友人,他登上高楼,望长风飞燕,俯仰身世,感慨万千,说出了怀才不遇的心情,暗喻自己和朋友们的才学和抱负,也表现了他睥睨忧患的达观性格。全诗一唱三叹,跳跃起伏,前后照应,抑扬协调,在大起大落中显示出豪放气质,荡涤着一股清越之气,令诗歌清秀神奇。在慷慨苍凉的歌声中,我们听到一个崇高的心灵的人对庸俗社会的抗议,而不是消极颓废的哀吟。李白诗歌的语言,用他自己的诗句来说,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他写有大量的乐府诗,几乎占全部诗歌的四分之一,是唐代写乐府诗最多的诗人。他最擅长的七言歌行,其渊源本起自乐府;而用为唐代乐府的绝句也正是李白所运用自如的。这一切都说明李白的诗具有接近于歌谣的特点,实际上也就是使诗歌语言更多地从新鲜活泼的生活语言中得到充实和丰富,并加以提炼、升华。乐府诗自初唐以来没有多大发展,李白则融古朴森茂的汉魏乐府和清新明丽的六朝乐府为一炉,以其俊逸的才气创造了新鲜的诗歌语言。他有很多诗篇的用语就是直接从乐府民歌中点化而来的,如静夜思系从子夜秋歌“秋风入窗里”一篇化出;而他的“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金乡送韦八之西京)、“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梦游天姥吟留别)等,又显然受到南朝乐府西洲曲里“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的启发。他的上三峡诗则是以古代民歌三峡谣为张本改造而成。歌谣原词为:“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李白诗云:“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还有许多诗篇,虽然不是直接由民歌改造而来,却在语言风格上保持了率真自然、明朗流转的风格,深得民歌韵味。如: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宣城见杜鹃花)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长随君,君入楚山里,云亦随君渡湘水。湘水上,女萝衣,白云堪卧君早归。(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但是,并不是说李白的诗歌语言局限在乐府民歌的范围,实际上,他也广泛汲取了前代文人诗歌的精华,形成通俗而又精炼,明朗而又含蓄,清新而又明丽的风格特色。他的“自然”并不仅仅是除去雕饰,浅显明白,而且是语近情遥,具有丰富的意味。总之,李白善于博采前人的成就而自成高格,堪称炉火纯青的语言大师。李白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往往是人格气质的直接投射,具有以气夺人的特点。二、李白的诗歌写出了俊逸的情韵和飘逸的个性李白的七绝,以山水诗和送别诗为多,他有一种与天地自然融为一体的气质,以其天真纯朴的童心与山水冥合,触发出新奇灵感,无论写景言情,都具有俊逸风神的爽朗情韵。如: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早发白帝城)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山中问答)类似的七绝佳作,在李白诗中不胜枚举。这些作品,多写诗人在大自然怀抱和日常生活中获得的审美感悟及片刻情思,属兴到神会、一挥而就的自然天成之作。所表现的是自然的美和普通的人性、人情,平易真切,极富生活情趣,有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李白诗歌的飘逸风格,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有精当的评价。“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春日忆李白),他以内行对诗的直感,以精警的诗句,对李白诗歌作出了准确而简要的概括。“清新”、“俊逸”是就李白诗歌风格特点直接而言的,“飘然思不群”,则是指他创作构思的特征。“飘然”言其意象漂移不定迷离恍惚的情态,“思不群”是指他的艺术构思能够超拔流俗。他举重若轻,挥瀚雾散,笔走龙蛇,从而写出“惊风雨”、“泣鬼神”的动人篇章。“无敌”则誉其天才超轶,举世无匹。以诗的语言风格而论,李白诗不仅清新俊逸而卓特,极萧散洒脱之致。飘然与俊逸,简言之即飘逸,这是李白诗歌风格的主要特征。继杜甫之后,历代诗人和评论家对李白诗歌的风格,多有一语中的的评赞。王安石说:“白之诗歌,豪放飘逸,人固莫及。”他们都拈出了“飘逸”二字,以概括李白的诗歌风格。南宋藏书家晁公武云:“白天才英丽,其辞逸荡隽伟,飘然有超世之心,非常人所及,读者自可别其真伪也。”“飘然有超世之心”的性格与“逸荡隽伟”之诗句,构成了他诗歌飘逸的风格。也就是说,李白诗歌飘逸的风格,不仅是他独特个性的表现,而且是通过语言的外壳表现出来的。读者可以根据这种飘逸的风格,辨识其诗的真伪。我国传统的文学批评,常常不是用抽象的理论概括,而往往是用感人的形象描述。对于李白诗歌风格之研究,历代更多的人,则以形象的笔触描绘其诗歌飘逸的情态,有很强的可感性。李阳冰称“其言多似天仙之辞”。刘全白谓“才调逸迈,往往兴会属辞”。从他们对李白诗歌风格的具体描绘中,显示与概括了李白诗歌风格的特征,前人或径直称其诗风格飘逸,或以形象的笔法,状其飘逸之态。由此可见,李白诗歌风格之飘逸,为历代诗歌评论家所公认。虽然,飘逸二字不能概括李白诗全部风格特征,但它是李白诗歌风格的金光闪闪的一个徽章。飘逸风格是老庄思想作用于艺术趣味的反映,显示出潇洒闲逸离脱尘俗的艺术境界。飘逸重在逸,带有超脱凡俗的神仙风貌,裴敬在翰林学士李公墓碑中描写了李白这种飘然若仙之状:“先生得仙秀气耶?不然,何异于常人耶?”或曰:“太白之精下降,故贺监号为谪仙,不其然乎!故为诗格高旨远,若在天上物外,神仙会集,云行鹤架,想见飘然之状。”李白性格爽朗,胸襟开阔,志气恢宏,在诗中表现出一种安逸闲适与不执着世情的心境。山中问答表现了这种超然物外的安逸心情: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诗里流露出飘飘出尘之想。李白的许多诗歌,都呈现出一种“别有天地非人间”的超脱凡俗的优美的艺术境界。夜泊牛渚怀古、赠孟浩然、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寻雍尊师隐居、听蜀僧浚弹琴、秋登宣城谢眺北楼、清溪行、春日醉起言志、送友人入蜀、月下独酌等,这类诗闲逸洒脱,风格爽朗,神韵悠然,奇思络绎,妙语横生,表现出悠闲飘洒的情致。譬如送友人入蜀:见说蚕从道,崎岖不易行。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写沿途风物,并对行者以安慰,这是送行诗常见的格局,此诗不以构思精巧见称,而以飘逸取胜。妙在将极为艰险之旅程,写得轻松而优美,使行者不但不将蜀道视为畏途,而且如寻幽探胜,以勇往也。友人赴蜀,蜀道之艰难崎岖不可回避。“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如此艰难的情景,写得却十分轻松。“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秦栈”、“蜀城”之风景又如此可爱诱人。唐宋诗醇的编者评云:“此诗颔联承接次句,语意奇险,五六则秾纤矣。颔联极言蜀道之难,五六又见风景可乐,以慰征夫,此两意也。一结翻案,更饶胜致。”此诗虽写旅途之险峻,却能以轻快的笔调出之,气度从容,极尽潇洒飘逸之态。又如寻雍尊师隐居:群峭碧摩天,逍遥不记年。拨云寻古道,倚树听流泉。花暖青牛卧,松高白鹤眠。语来江色暮,独自下寒烟。此诗写峰峦迭嶂摩天入云的深山老林中独有的恬静幽美的境界,神韵悠然,逸态横生,吐语如转丸珠,又如白云卷舒,清风与归,足以概括这类诗的艺术特点。李白送人、登览、怀古、访友之作,大都写妙手偶得,毫不费力,却极见艺术功力。如夜泊牛渚怀古:“牛渚西江夜,晴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 这首诗写景清新而不粉饰,即景生情,景中寓情,抒情豪爽豁达而不忸怩作态,从胸中自然流出浑然流畅,妙句天成。江上枫叶纷纷落去,溶进了多少诗人的辛酸和感慨。明朝文学家王士桢给予这首诗很高的评价:“太白诗牛渚西江夜枫叶落纷纷,诗至此,色相俱空。正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画家所谓逸器是也”。李白的五言近体诗,短篇乐府及部分七言绝句,都具有这种艺术特色。李白飘逸风格的表现,或在情绪上有飘逸出尘之想,或在诗人风度上有飘逸洒脱之态,或在诗的标格上骨秀气清,语言无粘皮带骨之病,无艰深带涩之弊。大体而言,一为俊逸,其诗神韵悠然,有手挥五弦、目送归鸿之妙。三、李白写的酒醉诗具有浓郁香烈的情感诗与酒,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最具民族特色的孪生子。盛唐时期,中国更是诗酒结合的狂热世界。酒因其口感热辣、味道醇厚、令人迷狂的特性而成为一代诗豪的兴奋剂,催生了无数脍炙人口的酒诗。李白则更将酒与诗的关系演绎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其诗风也因酒的参与而显得更为豪放、悲壮与飘逸。美酒芬芳,醇醪味厚,曾吸引历代多少迁客骚人畅怀痛饮,尽情吟咏。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吟酒诗,超越众家,更具特色。特色之一,吟酒诗数量众多,在李白全集中所占比例相当大。钟山语录引王安石的语说:(李白)“识见污下,十首九说妇人与酒”。这固然是诬蔑夸张之辞,但李白吟酒诗数量不少是事实。刘熙载艺概将李白的诗分为“言侠、言仙、言女、言酒”四类,语虽不免偏颇,而言李白吟酒诗多则属不虚。李白千首诗中,诗题出现“酒”字,以及与酒有关的“饮”、“酌”、“醉”等字的篇什,如对酒、九日龙山饮、月下独酌、春日醉起言志等,有50余首;在诗行中涉及“酒”、“醉”等字的诗作,近240首。可见其吟酒诗比重之大。特色之二,这类诗以多变的艺术手法表现丰富的思想内容。杨载诗法家数云:“兵家之阵,方以为正,又复为奇;方以为奇,忽复是正,出入变化,不可纪极。”以此形容李白的吟酒诗,也是恰切的。李白的吟酒诗,不是用浓墨重彩渲染酒的形、色、味,而是侧重于言情述志,写诗人本人与他人的狂欢痛饮,有醉翁之意不在酒的用心。有的于诗题著上“酒”或“醉”之类的字,诗里却不著一字,于诗外虚写之,如铜官山醉后绝句;有的在诗中以一句或数句加以概述,如江行寄远、饯校书叔云、金陵凤凰台置酒;有的在全篇中铺陈开来,如襄阳歌、将进酒等,而像月下独酌、待酒不至等篇,几乎无一句不与酒有关,重重叠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