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重点整理.doc_第1页
文学概论重点整理.doc_第2页
文学概论重点整理.doc_第3页
文学概论重点整理.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文学流派:由思想倾向、文学见解、艺术风格相近或相似的作家群,自觉或不自觉形成的、并以有影响的文学成果作为标志的创作派别。2 “期待视野”:是接受美学代表人物尧斯提出来的。指文学接受者事先拥有并作为标准或框架而带入接受活动的全部经验和知识积累,包括接受者从已读过的文学作品中获得的经验、知识,对不同文学形式和技巧的了解以及接受者的生活经历、文化水平、欣赏趣味等,它相当于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中的先在的“图式”。3 文学批评:在鉴赏的基础上,运用某种理论对文学文本及其相关的文学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和评价的阐释活动。4 原型: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所提出的概念。是一种源于历史文化传统的原始意象。文学理论所说的原型,是指对不同时代的文学创作产生影响、并激发了读者情感反应的那种构思、形象、意象或情节类型。5 俗文学 俗文学:为满足读者娱乐、消遣需要创作的文学 ,与雅文学相对。其特征是通俗性、传奇性和娱乐性。6 典型化:现实主义文学的艺术概括的基本方式。即通过收集、分析大量的生活材料,从中提炼出最能体现某种人物或某种生活现象特点的素材进行整合、虚构,在艺术加工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经过艺术加工,文学所创造的艺术形象既是个别的,又因为体现了同类现象共有的特点而具有普遍的意义。7 母题:源于传统的、不可再分的最基本的情节因素。来自民俗学,原本是指反复出现于不同文本的、与叙事类型化特征相关的最小单元或成分。母题源于传统,显示了文化传统向叙述形式的转化、浸渗和凝聚。可以突破时代、地域、文化等限制而不断出现,从中可以见出文学和文化传统、民族文化和审美心态的深刻影响。8 文学活动:文学活动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形态之一,既是人类审美活动的高级形态,又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二、填空1.现实主义是一种以_写实性的形象和形态,通过_典型化的艺术概括来表现社会现实和人生经验的文学类型。2.西方的创作天才论源于柏拉图的“_诗灵神授”说。3中国文论史上第一篇系统讨论文学创作问题的是_陆机_的_文赋_。4_风格_作为文学创作的最高境界,是作家成熟的标志,是作家刻印在自己作品中而区别于其他作家的徽章。5审美意象的生成要经历三个阶段,即审美感知、审美体验、审美判断6德国美学家伊瑟尔首先提出了_召唤结构的概念,用以指称文学文本所特有的结构特征。7作为批评方法的读者批评又称为“_读者反应批评、_”,这一批评所经历的三个不同而又有联系的学派是阅读现象学. 文艺阐释学_接受美学_。8. 文学欣赏最基本、最重要的三种能力是语感 体认 想象9孔子在坚持“思无邪”标准的同时,还把“温柔敦厚”作为他的评诗标准,刘勰、钟嵘等提出评诗的标准则是“_风骨”,司空图以“_味”论诗,严羽以“ 兴趣_”评诗。10人类历史上的传播媒介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_语言媒介_阶段_文字媒介_阶段和_电子媒介_阶段。11创作活动中作家与生活的关系建立在从“体验化_”到“_对象化”的基础之上。12以接受活动的性质和形态分,文学接受分为:_阅读_、_欣赏 和_批评三类;以接受“再创造”的程度分,文学接受分为:_积极接受_和_消极接受_两三、分析1艺术家本身,艺术家不是孤立的人。丹纳艺术哲学这段话反映出文艺创作活动的特点。任何作家的创作都要受时代、社会和民族的既定的文学风气的影响,即使大作家也是如此。尽管文学活动是一种以个性化为追求目标的创造性精神生产,但是一个作家写什么和怎样写其实并不完全取决于自己,任何个体的想象都不可能完全摆脱时代、社会和文学成规的影响。2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孔子这段话反映出儒家对文学的看法,其根本在于强调诗歌的教化作用,但也指出了文学的功能。“兴”指出了文学的感发功能;“观”指出了文学的认识功能;“群”指出了文学的谐和功能;“怨”指出了文学的怨刺功能。兴观群怨说体现出孔子对文学功能的认识,而且这种功能是文学文本经读者接受之后才能实现的社会功能。3“单是命题,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鲁迅 这段话指出了文学接受的特点。 不同的读者在文学接受中带有不同的“期待视野”,动机与目的是其中重要的构成要素,动机与目的形成接受“意向”。动机和目的表现了个体对接受的特殊需求。动机与目的成为读者感受和理解文本的具体“场域”。四、简答1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有哪些特征?(1)内容上的“向内转” 其一: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观性、主观化的特点。其二:以人的心理生活、心理感受,特别是潜意识心理,作为文学表现的主要内容。 (2)表现上的“隐喻性” 现代主义文学往往用间接的、暗示的、象征的表现方式来表达思想感情和塑造艺术形象。(3)形象的“符号化” 现代主义文学的形象,一般来说具有符号特点、象征意味和一定的抽象性。现代主义文学的形象并不是某个现实形象的直接摹写,而是一种具有指代特点的符号,指向形象之外的某种观念或意义。2什么是典型化?典型化是作家艺术家用以概括现实生活创造典型形象的方法。即通过收集、分析大量的生活材料,从中提炼出最能体现某种人物或某种生活现象特点的素材,进行整合、虚构 ,在艺术加工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经过艺术加工,文学所创造的艺术形象既是个别的,又因为体现了同类现象共有的特点而具有了普遍的意义。3谈谈你对接受活动中“再创造”的理解。文学欣赏是读者在作家创造的基础上,以自己的人生经验来感受、体认和想象文学文本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和艺术形象的过程,它使文学欣赏成为一种接受者参与的创造性的活动。文学欣赏再创造形成的原因:文学文本的特点:文学文本的不确定性、形象语言的模糊性要求读者通过想象来填补文本的空白,以自己的经验来感受和理解文本,这种参与性使文学文本不再具有独立性。欣赏活动的特点:文学欣赏是情感感受的过程,只能在读者积极参与下,以自己的经验来感受、体认文本所表达的人生经验,形成二者在思想情感上的沟通和交流,才能形成欣赏的审美效果。欣赏创造是作家创造的补充和深化文学欣赏的创造不具有原创性,它只是对文本空白的填充、丰富和延伸。文学欣赏因此是一种再创造。4试举例说明创作个性与心理学意义上的个性之间的关系。(1)创作个性是体现在创作活动中的、与众不同的感受、想象和表现方式,它使一个作家在题材选择、形象创造和意义提炼上,都有了自己独有的特点。(2)心理学的个性指一个人的心理特征,是个人特有的兴趣、气质、天赋、能力和性格等心理因素的总和。(3)创作个性受到心理学意义上的个性影响,这应该是不争的事实。虽然创作个性与心理学“个性”有关,但创作个性不等于是“个性”,也不一定是“个性”在创作中的表现。因为文学史上大量存在这样的文学现象:文学创作既可能是“文如其人”:“文”是作家人格的显现;文学创作也可能是“文非其人”:“文”与作家的人格全然有别。文如其人仅在格调,不在内容。5文学创作与文学接受之间的互动关系:(1)文学创作和文学接受作为文学活动的两个组成部分,形成了互动的关系。创作是文学活动的起点,在互动关系中居于支配地位。但是接受是实现文学文本价值的重要环节。(2)文学创作对接受的影响和制约: 文学创作是接受活动得以形成的基础和前提; 文学创作对接受的引导,这一点更为重要。(3)文学接受对创作的制约: 文学文本只有通过接受才能实现其审美价值,成为具有现实意义的文学作品; 文学接受可以推动创作,具体表现为接受的阅读需要为创作提供了动机。6(1)艺术生产和物质生产发展不平衡的表现: 某一时代产生的艺术样式,并没有随着物质生产水平的提高而发展,反而衰微甚至消亡,因而成为一种典范; 从横向比较而言,是指同一时代的国家里,某些物质生产水平较低的国家反而取得了更高更大的艺术成就。(2)对这种不平衡现象,应该把经济基础放在具体的历史形式中考察。这种不平衡现象并没有否定经济基础对文学起着根本的制约作用,而是物质生产决定艺术生产的特殊表现形态。 某些艺术形式产生于物质生产水平较低的历史阶段,随着物质生产的发展,它们失去了生存的条件和基础,也就不可能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横向比较这一方面,从纵向发展来看,一国文艺的发展仍然有其经济基础。因此,马克思的这一理论仍然指出了经济基础对文学的根本性制约作用,但艺术生产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而且经济基础对文学的制约作用也要通过中间环节才能实现,因而会产生不平衡的现象。7俗文学是为满足读者娱乐、消遣需要而创作的文学,与雅文学相对。俗文学区别于雅文学的审美特征主要在于:(1)通俗性,这是俗文学的根本特征; (2)传奇性,主要表现为故事情节的传奇性; (3)娱乐性,这是俗文学所承担的首要使命。五、论述1、结合具体作品,谈谈你对“文学批评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问题的看法。首先,如果承认存在所谓的“文本原意”,那就意味着:文本原意是作家事先在创作中设定好的,接受者只需去发现它。但是接受理论认为,任何接受行为都是接受者带着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感情体验去对文本进行再创造,文本意义生成于接受的过程中。其次,文本自身的意义不确定性特点、充满有待于读者去填充的空白的特点以及接受行为的特点都决定了接受的最终结果必然是千差万别的。那么如何才能判定彼此千差万别的阐释的有效性程度,就需要用“文本原意”这把尺子来衡量。也即判断解释合法性与有效性的根据在于获得和读者意图无关的文本原意,但是要获得文本原意又只能依靠读者的解释,然而任何解释行为都不可能与读者无关,不可能没有读者意图的参与。试图找到不受接受者影响的文本意义几乎是不可能的。而如果不承认有所谓的“文本原意”,那么又该如何怎么判断接受活动的合法性和读者的接受水平?怎么区分文本的优劣呢? 一方面,接受需要一个客观的标准来规范;另一方面这个客观标准的制定又是不可能的。矛盾由此产生。2、结合实际例证,谈谈你对接受活动“再创造”的理解。文学欣赏是读者在作家创造的基础上,以自己的人生经验来感受、体认和想象文学文本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和艺术形象的过程,它使文学欣赏成为一种接受者参与的创造性的活动。文学欣赏再创造形成的原因:文学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