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北省潜江市文昌高中2015届高三5月考试文科综合历史部分24先秦诸子站在不同立场,提出了多种形态的国家起源论。有先秦学者认为原初民始生之时,人各持己义,“天下之乱也,至如禽兽然,无君臣上下长幼之节,父子兄弟之礼,是以天下乱焉。是故选择天下贤良、圣知、辩慧之人,立以为天子,使从事乎一同天下之义。”上述材料体现的是A老子的“自然生成”说 B墨子的“除乱尚同”说C荀子的“止争息乱”说 D孟子的“与民教化”说25.张居正担任内阁首辅时期制定了一个考成规制:以内阁稽查六科(六科是明初设立的吏、户、礼、兵、刑、工六科,各设给事中,辅助皇帝处理奏章,稽查驳正六部之违误),以六科稽查六部、都察院,六部、都察院稽查巡抚、巡按。这一规制的实施说明此时的内阁 ( )A已经威胁到皇权 B有了一定的行政权C取得了中央的监察权 D真正具有了宰相之实26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是建立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基础上的,生息老死与自然村很少迁徙的人们,习惯于本地的生活,也习惯于本地的风俗,血缘关系和长老权威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因此,适应这种社会结构的思想意识便显得非常重要。下列最符合材料中思想意识形态要求的是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27中国近代外交家黎庶昌任职伦敦八载,上敬陈管见折,其认为:“轮船、火车、电报、信局、自来水火、电器等公司之设,实辟天地来未有之奇,而裨益于民生日用者甚巨,虽有圣智,亦莫之能违矣。”“凡事皆由上下议院商定,国王签押而行之,君民一体,颇与三代大同。”其观点为A、学习西方技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B、西方技术的传播改变了中国传统制度C、清政府不重视西方技术的使用 D、体现了洋务派当时的主张28刘新宇在论抗日战争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中指出:“抗日战争引起了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的重新分化和组合,为后来国共两党的进退埋下了伏笔。”以下表述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是A、抗战初期,大多数中国人认同国民党的正统地位B、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赢得了中国农民的普遍支持C、随着抗战的进行,国民党的群众基础日渐流失D、抗战期间,各民主党派从对国民党的认同发展到脱离对国民党的依附29孟德斯鸠在罗马盛衰原因论中说:“没有比在法律的借口下和装出公正的姿态时所做出的事情更加残酷的暴政的了。因为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说不幸的人们正是在他们得救的跳板上被溺死的。”在此,孟德斯鸠认为A法律有阶级性 B法律地位至上 C司法必须公正 D法律并非万能30在30年代大危机中,法国政府特别强调财政平衡,实行“维持预算平衡”和通货紧缩等措施。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936年才有了一定的改变。因此,法国A政府赢得了法国民众的信任 B经济疲软的时间长于美德等国C最大限度地维持了企业利益 D基本上避免了经济危机的冲击31洋务运动期间,李鸿章等人大量购买外国装备来搞中国国防。原因有二:一是采购大吃回扣二是人力成本高很多有关系的中国人想方设法挤进“有钱途”的洋务单位,吃拿卡要。由此可见A洋务运动实际上被外国控制 B封建官僚管理体制弊端明显C洋务派借自强之名中饱私囊 D当时中国没有建立军工企业32有学者称:“法国革命者在谈人权的人字时是非常抽象的,不带任何种族、宗教、国家乃至阶级的差异。不长时间就给包括新教徒、犹太人在内的几乎所有法国人公民权在不太长一段时间里实现了普选制和人民大众的政治参与权,并且彻底的摧毁了封建大地产而让广大农民得到了自己的小块土地。”据此判断,该文作者认为法国人在革命的价值取向上更侧重于 A自由 B平等 C共和 D法制33建国初期,我国制定了土地改革法、惩治反革命条例、婚姻法、工会法、惩治贪污条例、人民法院暂行组织条例等一系列重要法律。1954年又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从1949年到1957年,中央制定的较重要的法规性文件共1261件。这说明建国初期 A我国全面学习苏联的立法经验B法律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发挥了重要作用C政协很好地代行了人大的职能D工业化建设和三大改造推动了立法工作34.1946年9月,苏联驻美大使在给国内的报告中写道:“(目前)美国鼓吹的对苏联采取强硬路线的政策,是目前通往大国合作道路上的主要障碍。”美国“强硬路线”的实质是A.谋求战后的世界霸权 B.维护欧洲政局稳定C.遏制苏联势力的扩张 D.加强对西欧的控制35.面对2009年的金融危机,德国前外长费舍尔曾说:“在这场全球危机结束时,欧洲只会变得更加无足轻重,欧洲不是在寻求更紧密的团结,而是正在这场危机中重新国家化,让自己回到过去。”这表明 A.欧洲一体化进程受挫 B.欧盟将失去世界一极的地位C.欧洲联盟正走向解体 D.金融危机促使欧洲更加团结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廷议又称集议,是中国古代朝廷的议事制度。每逢遇到事关国家利益的大事,君主为了集思广益,要召集或责成垂相等召集中央有关官员,在廷臣会议上共同讨论,达成初步的共识后,将廷议结果呈达御前,由君主裁决。它既区别于君主通常的听政方式如早朝等,1与各个职能部门内部讨论、议决有关问题的“部议”相区别。材料一 尚书周官记载:“议事以制,政乃不迷。”西汉参加廷议的包括会卿(政府理政大臣)、列侯(国家元老)、二千石(熟悉京师地方情况)、大夫(“掌议论,)、博士(“掌通古今,)。东汉时,“凡国有大造大疑,太尉与司徒、司空通而论之”,有时也吸收其他高级官员参加,而且参加者要“署议”。北魏时,“参论国治,经纶王道,以为常式”。唐代政事堂议事,程序规范,秋序井然,“有军国大事,则议之。由唐历五代,不改其制”。宋代设置了廷议的固定场所,参加者的排编程式固定化,廷议的议程程式化,设有掌管廷议的监议御史。明代的廷议形式为群臣集议,但廷议结果“卒出于一人之见”,“统于一二尊官”。摘编自林乾论中国廷议制度对君权的制约材料二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摘编自林乾论中国古代廷议制度对君权的制约魏源指出言路不通对治理国家的危害,认为古代圣人“取于臣也略,而取于民也详”。郑观应在论议政中写道:“泰西列国,其都城设有上下议政院。上院以国之宗室勋戚及各大员当之,以其近于君也。下院以绅者士商、才优望重者充之,以其迩“议院者,所以通君民之情也于民也。”使英公使薛福成说:下议院之权,与上议院相维制;。凡议政事,以协民心为本。大约上下议院之权,与君权、相权相维制。”康有为进谏光绪帝:“令士民公举,略分府县,约十万户而举一人,令会议于太和门,三占从二,下部施行。所有人员,岁一更换。”1908年,清政府颁布各省咨议局章程:“各省采取典论之地,以指陈通省利病,筹计地方治安为宗旨议员公同集议,候本省大吏裁夺施行。遇有重大事件,由该省督抚奏明办理。” 摘编自魏源集康有为政论集(l)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廷议制度的特点,(9分)并指出这一制度在唐代以后呈现出的发展趋势。(6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清末有识之士对于言路与决策的关系问题的认识发生了什么新变化?(6分)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这些新认识。(4分)41(12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请参考给出的示例,概括文中编号处文句所包含的历史信息,并分析该现象出现的原因及影响。(除示例外,任选两处作答即可)示例:文句 信息:社会上出现了统一(政令与文化)的倾向。分析:国家长期战乱,人心思定;推动政治和学术的统一。选考题(请考生在第45、46、47、48四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第一题计分。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45.(15分)(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一中国民众在义和团运动中所显示的巨大反抗力量与生命力,使西方列强深为震慑,从此不敢轻言瓜分中国以慈禧为首的清王朝最高执政集团,在追究并清算“原教旨”式的保守派在庚子事变中的责任之后,出于对权威危机的恐惧,于是一变而为新的改革政策的积极推行者。从庚子事件到辛亥革命以前,清王朝在其最后十一年中发起了一场大规模的社会改革运动清末新政。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材料二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述清末新政出现的历史背景。(6分)(2)阅读材料二的表格,有学者认为:清末新政的经济政策,“导致了资产阶级利益与专制制度的冲突越来越大”。结合史实说明该观点的合理性。(9分)46【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自无不变者其用人议政,仍操之自上,则两得之矣吾今开国会,尚非其时也。康有为日本变政考材料二谭嗣同认为:“中国所以不可为者,由上权太重,民权尽失”;主张“废君统,倡民主,变不平等为平等”。他称赞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常说,认为“法人之学问,冠绝地球,故能倡民主之义”。白寿彝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在君权与宪政方面的主要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有为提出这一主张的背景。(8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康有为和谭嗣同在中国宪政改革方面观点的异同。(7分)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一清初承明旧制,官至极品俸银不过180两、禄米180斛,七品知县年俸仅45两。州县官员不能借以维持生活。火耗又称“耗羡”、“羡余”是正税之外无定例可循的附加税,也是默许州县官在收税时加征银两。雍正二年(1724)降旨实行耗羡归公,同时各省文职官员于俸银之外,增给养廉银。各省根据本省情况,每两地丁银明加火耗数分至1钱数分银不等。耗羡归公后,作为政府正常税收,统一征课,存留藩库,酌给本省文职官员养廉。雍正皇帝:火耗归公材料二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观四民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清世宗(雍正)实录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雍正帝推行的“火耗归公”政策。(9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雍正帝的观点及其依据。(6分)参考答案B D AAB CBB BB AA 40(25分)【答案】(1)特点:由各级各类高官集议国家大事;历史久远;服从或服务于君主专制统治,是这一制度的补充形式;在历史上曾起过积极作用。(9分)趋势:唐宋时期开始程式化和规范化;到了明朝逐步流于形式,为少数官员所左右。(6分)(2)变化:认为参加议政的应该有官有民;应向西方学习,成立民意代表机构议政院;各行省和中央的重大决策应以社会舆论为基础。(6分)评价:作用:有利于集思广益,减少决策失误;有利于促进民主化进程。(2分)实现条件:在晚清的社会政治条件下难以实现。(2分)41(12分)答案示例:【答案】文句信息:商人活跃且有可能获得较高的政治地位。(1分)分析: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业繁荣;(2分)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交流。(2分)文句信息:贵族养士蔚然成风。(1分)分析:诸侯兼并,各国为增强国力,招揽人才;(2分)有利于人才的流动和学术思想的活跃。(2分)文句信息:百家争鸣。(1分)分析:社会动荡,民生痛苦,学者们从不同的立场出发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2分)促进思想解放,奠定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2分)45【答案】(1)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为清政府赢得了喘息的机会;以慈禧为首的清王朝统治集团的积极推动和执行。(6分)(2)合理性:一方面,奖励实业的措施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壮大了资产阶级队伍,有利于推动反专制的民主革命的发展。(4分)另一方面,清政府的专制腐朽无法真正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反而会阻碍其发展,所以利益冲突越来越大。(5分)【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回答问题,答案就在材料中。根据材料一中“中国民众在义和团运动中所显示的巨大反抗力量与生命力,使西方列强深为震慑,从此不敢轻言瓜分中国”可知义和团运动的作用,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为清政府赢得了喘息的机会。“保守派出于对权威危机的恐惧,于是一变而为新的改革政策的积极推行者”可以看出以慈禧为首的清王朝统治集团的积极推动和执行。(2)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信息的获取和解读能力。从表格中“综合性法规”“奖励章程”可以看出清末新政时期经济政策鼓励发展工商业,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可知,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来分析。积极方面有利于壮大了资产阶级队伍,有利于推动反专制的民主革命的发展。从消极方面来看清政府的专制腐朽实际上会阻碍其发展。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 清末新政?清末新政的全面性认识48.(15分)46【解析】本题第(1)问考查康有为宪政思想内容和背景,内容根据材料一直接概括,背景结合19世纪末政治、经济、思想归纳。第(2)问考查康有为和谭嗣同宪政思想的比较分析。根据材料一、二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知识逐点比较概括。【答案】(1)主要思想:民智未开,宣扬保君权,自上而下变法,强调开过会时机不成熟。(4分)背景:19世纪末民族危机加深,康有为为受西方近代政治学说影响,产生变法救国的思想。(4分)(2)同:倡导西方资产阶级民权思想。(3分)异:康有为主张渐进改革;谭嗣同提出废君权、倡民权的激进主张。(4分)48【答案】(1)积极意义:有利于集中征税权力,减轻人民的额外负担;增加了外官的薪酬,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减少贪污行为。(6分)局限性:实际执行中州县官容易暗中加派,不能从根本上改善吏治。(3分)(2)观点:强调农业的重要性,抑制工商业的发展(重农抑商)。(2分)依据:人地矛盾日益严重;工商业的发展会造成农业劳动力的减少,对农业发展不利。(4分)【解析】试题分析:(1)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官至极品俸银不过180两、禄米180斛,七品知县年俸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高校餐饮服务合同模板(3篇)
- 目标练:去括号法则的应用
- qcc知识考试题及答案
- 教育机构劳动合同中教师薪资及补贴发放协议
- 2025公务员温州面试题及答案
- 央美考研专业试题及答案
- 计算机专业线上试题及答案
- 2025至2030中国园林绿化产品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前景调查研究报告
- 小班下学期副班工作总结
- 初中现代诗歌教学课件
- FZ/T 13002-2014棉本色帆布
- 视频监控解码器dec6108用户手册
- CA-2100E(新机)可燃气体报警控制器使用说明书
- 2022环保检测作业指导书(HJ1237-2021机动车排放定期检验规范)
- 水泵技术规格书说明资料
- 苏科版三年级上册劳动第四课《橡皮泥塑》课件(定稿)
- 法理学-(第五版)完整版ppt全套教学教程课件(最新)
- 《峨日朵雪峰之侧》教案
- 全息经络刮痧疗法(内部培训)课件
-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PPT课件
- 高压氧质控标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