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doc_第1页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doc_第2页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doc_第3页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高一(一)班 王海伦 教学目标:1.学习作者巧妙地将文学叙事手法运用于新闻写作中,新闻写作方法。2.品味文章中的细节描写,理解其深刻内涵并分析其表达效果。3.感悟作者的情感倾向和作为新闻记者的历史使命感,认清法西斯纳粹的罪恶,反思人性,引发学生的现实关怀,爱好和平。教学重点:1.理解与赏析文中的细节描写。2.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与其深刻的思考。 教学难点:分析品味文章语句,理解作品的深刻意蕴,挖掘本则新闻的价值意义。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质疑探究、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解读文本。教学流程:布置预习:1.初读课文,自主学习课文中生字词,并初步概括文章内容。2.阅读关于新闻文学常识与法西斯纳粹的知识。第一课时: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 这里是个平静的小镇,这里也曾经是恐怖的死亡工厂,这里见证了人性的堕落,也凝结着一个民族的苦难,这里是二战期间纳粹建立的可怕的集中营,也是人类历史无法跳过的一页,这里就是奥斯维辛。2.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奥斯维辛的新闻,美国作者罗森塔尔的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首先,请大家结合导学案及背景音乐与图片思考,如果要你为奥斯维辛画一幅画,你会选择什么颜色作为底色,并解说理由。明确:冷色调:灰色,因为那是一段惨绝人寰的历史,是对幸存者来说黯淡无光的回忆;蓝色,泛着金属的冷光和寒意;白色,表现人们的迷茫麻木与法西斯的冷酷无情;黑色,曾经在那里的人们的生活是暗无天日的,他们每天都要面对严刑拷打,黑色象征着阴暗的牢房和死难者的墓地;红色,无辜的死难者鲜血的颜色。好,同学们已经给出了不同的颜色,那么今天我们来一起走进奥斯维辛,来深入体会它的色彩。2、 品读文本,揣摩情感1. 请同学们齐读前两段。2. 同学们看第一个思考题: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什么?明确:阳光明媚、白杨起舞、儿童游戏3. 这是一派怎样的景象?明确:美好的、祥和的、欢乐的景象。4. 如果说色彩的话,那应该属于冷色还是暖色?明确:暖色。5. 可是作者却说,这是“最可怕的事情”,“这真像一场噩梦,一切都可怕地颠倒了”,作者为什么这样说?“噩梦”、“可怕地颠倒”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明确:美好的景象与布热金卡的历史不相配。历史上的布热金卡是一个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充满了恐怖阴森的气氛,灰暗的天空、沉闷的色调才是与它最相配的景象。而如今这个曾经充满罪恶的地方却充满着朝气与生机,因此感到“可怕”。6. 作者不去控诉法西斯,反倒指责诗意的生活。作者无一句正面控诉,却字字愤懑、句句悲怆。文中有哪些词语强化了这种情感?明确:作者使用了“居然”一词,带有吃惊的语气,表现出一种难以接受的情绪。同时,作者运用排比,连用四个“不该”、两个“永远”,增强语势,从而凸显布热金卡这个地方令人毛骨悚然的气氛,饱含对法西斯暴行的切齿痛恨,同时也告诫人们不能忘记法西斯犯下的滔天罪行。7. 文中说,“在布热金卡,本来不该有阳光照耀,不该有光亮,不该有碧绿的土地,不该有孩子们的嬉笑。”作者是否认为阳光明媚、绿树成荫这种祥和的景象本身是错误的?明确:不是。作者说的是反语,即运用跟本身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本意,含有讽刺的意思,有时比正说更有力量。“阳光明媚、白杨起舞、儿童游戏”就是客观的现象,而客观的现象本身是没有错的,只是作者在这里运用了反语,认为布热金卡不该有这样的景象,因为布热金卡曾经残酷的历史,与这里的美好景象不相符合。8. 作者反复了两次“永远”,认为布热金卡不该有这样美好的景象,那布热金卡应该有什么?不该有充满欢乐、生机的景象,那应该有什么?明确:应该充满恐怖的、阴森的冷色调,天空不该是阳光明媚的,而应该永远是灰色的、灰暗的。这一切都在强调,这里曾经是一个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所以作者在开头的两段,就给我们造成感情上的震撼,心灵上的压抑。9. 好,我们找同学再朗读一下前两段,注意读出沉重、深沉的情感。 10.课文的第三至五段主要介绍了奥斯维辛的现状与历史,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在新闻中回顾历史有什么作用?提示:回顾奥斯维辛的历史,增加新闻的历史厚重感。 11.从同学们了解的背景资料及上节课的分析来看,奥斯维辛曾经是一个可怕的人间地狱。那么对于这个如此可怕、如此惨绝人寰的地方,作者是不是直接描写了它是如何迫害犯人的?明确:不是,是通过作者和参观者的感受。12.那么我们就一起来跟随参观者的足迹,了解一下他们都看到了什么?请同学们浏览文章6-15段,画出参观者的足迹。明确:毒气室、焚尸炉女牢房实验室纪念墙地下室 13.我们跟随参观者的足迹,看到了他们参观的这些地方,那么作者对于参观者的变化是如何表现的呢?在文中找出体现参观者变化的词语?明确:表情茫然,停下脚步,浑身发抖表情惊惧万分,张大嘴巴,叫不出来羞愧注目被窒息,跪下14.我们看参观者前后的变化,从表情茫然到最后的被窒息,以至于跪了下来,随时随都要作祷告,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为什么会有前后如此截然不同的变化?明确:人们表情、感情的变化,从侧面表现了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恐怖、可怕,这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无法想象的,无法想象纳粹暴行的惨绝人寰、令人发指与灭绝人性。三、课堂小结这堂课我们主要分析了奥斯维辛的现状与历史及参观者的变化,希望同学们可以感受到文章压抑、沉重的气氛。第二课时:1、 温故知新上节课我们主要分析了奥斯维辛的现状与历史,相信同学们已经感受到了文章压抑、沉重的气氛,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这则新闻,重点分析其中的细节描写。二、品读文本,揣摩情感 1.我们说之前的阳光明媚、白杨起舞、儿童游戏等温暖的景象,与同学们认为奥斯维辛应有的底色:黑色、灰色、白色等一系列冷色构成了强烈的反差。那么这节课请同学们在文章中找出,除了这些反差之外,还有哪些语句表现了这种反差?请同学们再次浏览6-15段,文中还有哪些语句构成矛盾反差?找出并赏析,以四至五人为小组进行讨论,最好在导学案上写一写。明确:(1)第6段:“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这句话呼应标题,表明本文的题目也包含着矛盾。在纳粹之后,这里已经没有什么新闻了,或者说谁都不希望这里再有什么新闻。虽然没有新闻,但作者却写出了这篇新闻,因为作者有身为作者非写不可的使命感。所以说这篇新闻,是对法西斯的控诉,以及对死难者的悼念。奥斯维辛曾经的苦难,是一段让人不能忘却的历史。而不忘记历史,是为了让人们珍惜今天的和平。(2)第8段:“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身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正在怒放。”“毒气室和焚尸炉”象征着冰冷的死亡,怒放的“雏菊花”象征着勃勃的生命,两个反差极大的事物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幅令人难以忘却的画面,揭露了法西斯摧残美好生命的罪行,强烈的对比可以引起人们的反思。同时也表明,即使纳粹再残暴,也无法阻止生命的进程,正义必将战胜邪恶。(3)第13段:“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这又是一处令人震撼的细节描写,在集中营长廊那数以千计的已遇难的囚徒的照片中,照片中的人们都知道他们面临着死亡,所以他们大多数人的表情是木然的,他们面对死亡惊惧、害怕但却无可奈何。然而在这些照片中,竟然有这样一张充满青春与梦想的脸,她在温和地微笑着,表现了一种对于死亡的超脱。但是现在这美好的生命已经化为灰烬,这正是对法西斯最有力的控诉。一个美丽可爱的姑娘,明知自己将死却还笑得那么甜,是何等的悲凉。 (4)第15段:“参观者们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这是一处非常特殊的细节描写,也是本文唯一的一处语言描写。“够了”二字用语简洁,却余味深长。参观者本来是来参观旅游的,但随着一幕幕、一幅幅画面的展示,参观者们再也无法忍受下去了,对解说员说,够了。这短短的两个字,背后的潜台词是什么?参观者实在无法忍受法西斯令人发指的罪行。我们之前说过,作者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并没有直接写这些犯人是如何受酷刑的,但是这些无声的焚尸炉、毒气室以及死难者的照片,已经让人无法忍受了,让人无法想象曾经在这里的人们所受的苦难。无尽的伤痛,无尽的愤懑,无尽的期盼,尽在这短短的两个字中慢慢展开。现在请同学们再次体会这种情感,来齐读一下这句话,语速可以慢一些,感情沉痛些。2.文中有许多细节描写,而这些细节描写营造了巨大的反差效果。作者正是通过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法西斯的灭绝人性,表达了自己对法西斯的控诉,对死难者的悼念,同时也表达了对生活在和平的今天的我们的警醒铭记历史,珍爱和平!3.我们从这则新闻出发想一下,我们学习的各种文体中,小说中细节描写是最多的。几乎可以这样说:没有细节描写,就没有小说。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之间的差异,往往就在那些细枝末节之上,小说的生动之处,也常常就是那些最富特征的细节描写。鲁迅是一位高超的小说大师。孔乙己的细节描写,仅用极精炼的笔墨去摹写人物的特质气韵,来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1)以形传神的肖像细节。试看孔乙己在小说中亮相的两个细节:“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穿的虽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这两个细节文字至简,而含义极丰。“站着喝酒”表明这个科举场中的失败者已经跌落到“短衫帮”的下层社会;长衫的脏破,又显示了他的穷苦不堪和懒惰至极;然而他还是一定要穿长衫,则表明他一无所有,所以只能靠这件又破又脏的长衫来保住一点“读书人”的“体面”。一两句肖像细节就勾勒出了一个迂腐穷酸好吃懒做又死要面子,死不肯放下读书人架子的人物形象。 (2)极富个性化的语言细节。透过孔乙己满口的“之乎者也”、“君子固穷”、“窃书不算偷”等极富个性化的语言,我们就可以看出:孔乙己是一个深受封建教育毒害的迂腐的封建知识分子形象。(3)彼此映衬的动作细节。孔乙己一文中的动作细节很多,而让人过目难忘的莫过于下面两个细节:“排出九文大钱”和“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排”,既对酒店表示出分文不少,自己是规矩人,又能对短衣帮的耻笑表现出若无其事来。“摸”,不仅真切地反映了孔乙己此时的经济处境,同时也表明了孔乙己沮丧的内心世界。 小说以含有丰富思想的形象感染读者,而每一个形象又都由无数生动的细节组成的。分析小说时,可以把分析典型的细节作为突破口,从中悟出作者独运的匠心,发现一片新奇的天地。4.我们回到这篇文章。没有什么新闻,却写成了新闻,最终还获得了美国新闻界的最高奖“普利策新闻奖”,打动了千千万万的人,这正是本文的一大特点充满矛盾,又富含意蕴。5.好,最后我们来看一下文章的结尾,新闻的起点与终点都是布热金卡一片平和的现状,但老师相信同学们应该都感觉到了二者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是不同的,是哪里不同呢?明确:新闻的开篇与结尾虽都是很平实的记录,但由于文中介绍了奥斯维辛可怕的历史,经过了对奥斯维辛的参观,所以在结尾,作者是想要提醒我们,为了明媚的阳光、成荫的绿树与游戏的儿童,我们要记住历史,拒绝战争,珍惜和平。圆圈式的写作不是为了回到原点,而是为了螺旋式的上升。3、 课堂小结在我国,同奥斯维辛一样,哈尔滨侵华日军的731部队也在静静的躺着,河北卢沟桥上的石狮子也在默默的蜷伏着,南京大屠杀纪念碑前每天都会迎来许多的参观者,在那里,也没有什么新闻,但所有这些地方的一草一木却在时刻提醒我们,反对战争,向往和平,以史为鉴,强我中华!四、课后作业1.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1960年获得了美国新闻界的最高奖“普利策新闻奖”。假设你是普利策新闻奖工作委员会的工作委员,请你写一篇200字左右的颁奖词。 明确: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突破新闻“零度写作”原则,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中,它召唤起人们关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它的发表充分地表现了一个新闻记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成为新闻史不朽的名篇。2.1970年,德国总理勃兰特访问波兰,跪对死难者纪念碑。2005年,在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60周年纪念会上,德国总理施罗德再次为纳粹犯下的罪行表示道歉,并希望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