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谁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春秋战国时期人才流动现象及启示摘要:本篇论及春秋战国时期人物的生平事迹,凸显社会变革时期人才流动现象之频繁,人才流动范围广大的特点。并从当时社会状况入手,分析原因。从而得出对今天人才流动的启示。关键词: 春秋战国 人才 流动 变革 百家争鸣 争霸 战争春秋战国时期,人才辈出,他们纵横在中国版图的大江南北,凭着智慧的头脑与三寸不烂之舌深得君心,很大程度影响了政局的变迁。一 人才流动之典型案例伍子胥原为楚臣,逃难到吴国,立下赫赫战功;孙武本为齐人,因内乱出走吴国,使吴以一隅之地称霸;范蠡本楚人,作为越国大夫,跟随勾践入吴称臣,灭吴后急流勇退,定居齐;卫鞅本魏人,身怀大志入秦,经孝公支持,左庶长得以大刀阔斧改革;吴起本卫人,其妻为齐人,经国君赏识,先后拜官于鲁、魏、楚国;张仪本魏人,游说于秦,经惠文王提携,官至相位;范雎本魏人,其“远交近攻”之计,经秦昭王接受,后拜为相;乐毅先祖乐羊本为魏文侯手下将领,受封于灵寿,后被赵占,转为赵国人,先后任职于赵国、魏国、燕国。信陵君无忌生于魏国大梁,窃符救赵后留赵十年,最后重回魏国;蔡泽本为燕人,游历与秦,经秦昭王赏识,由客卿升为相位;李斯本为楚国上蔡人,赴秦施才,经秦王赵正任用,终为开国丞相。吕不韦本卫人,门客三千,转辗于秦,后至相位;荆轲生于卫,本为春秋齐国大夫庆丰后代,后又效忠燕太子丹,捐躯燕国。由上可见,春秋战国时期的英才流动的范围,北抵燕山,南至长江流域,西傍陇西,东达大海。在这约北纬30-40度,东经105-120度的区域内,人才们的政治行动在大大小小的国度间循环活跃着。在交通落后的当时,贤才不远千里,长途跋涉,靠着脚力或马车,苦苦寻觅着能实现个人价值、给予他安定生活的国家。我们不难发现,战国时期人才无论来自何方,效命于秦的人数较多,这为秦后来平定六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春秋战国时期人才流动之频繁,范围之广是前所未有的,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一) 经济上,铁器、牛耕的使用使生产力得到很大提高,大量私田得到开垦,社会经济水平显著上升。个人认为这就解决了平民出行的粮食问题,使他们有更大的物质基础经济实力去游走他国。商业的日益繁荣,交通的发展,各地之间经济文化交流密切,打破了以往闭塞的状态,激发人才们游学游历的决心。(二) 政治上,春秋战国时期处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时期大变革时期,政治格局变化无常。大国间争霸,大国兼并小国的频繁战争,使百姓饱受战乱之苦,不得不流连各地。人才的流动也就伴随着人口迁移、民族融合而空间频繁。(三) 教育上,人才培养渠道增多,使得更多博学之士涌现。孔子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有教无类”的思想深入社会实践。使得当时的“草根阶层”享有受教育权。(四) 统治者争霸的需要。各国统治者野心勃勃,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上风,纷纷组织变法改革,发展经济,招揽人才,为一统天下而服务。为打破旧贵族顽固势力,他们迫切需要补充新鲜血液。新兴的地主阶级需要各方面人才来进行轰轰烈烈的变法改革运动,在各国相继不断进行,出现了魏文侯任用李悝变法,楚悼王用吴起变法,韩国申不害改革,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等。(五) 思想上,哲学流派百花齐放,思想异常活跃,学术氛围空前浓厚。百家争鸣促使社会观念、选拔人才标准的转变。儒家思想提倡,衡量社会地位的准则应该是成就而非出身。只有博学和道德高尚的人才有资格从事劳心工作和担负管理任务。如: “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孟子) “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皆使其人载其事而各得其所宜。上贤使之为三公,此贤使之为诸侯,下贤使之为士大夫。”(荀子) 墨家思想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主张“尚贤”,反对任人唯亲。 没有了周朝分封制下森严的等级制度,各派学说在人才选拔方面都提出相似观点尚贤,得人才者得天下。君主们在争夺更多的土地、人口的同时也竞相争取人才。 (六) 贵族豪门纷纷收养门客。为扩大社会影响力和政治势力,招揽各地贤才聚集,“养士之风”盛行。 “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致食客三千人。当是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馀年。”(史记魏公子列传) 二 对流动人才思想的透视 时势造英雄,在时局动荡的春秋战国,贤才们适应历史的需要活跃在当时的政治、思想舞台上,他们在建功立业之前就已经显露出与世俗不同的个性:吴起的母亲去世,求学于曾申门下的他并没有回家,因妻子是齐国人阻碍自己在鲁国做官,便杀妻已取得君主信任。 “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尝学於曾子,事鲁君。齐人攻鲁,鲁欲将吴起,吴起取齐女为妻,而鲁疑之。吴起於是欲就名,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鲁卒以为将。将而攻齐,大破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这些行为也是对儒家传统道德伦理约束的严重挑衅,但思想开放的春秋战国,道德的是非准则并没有完全定型,谁又会因此而否定吴起变法的历史功绩呢? 从人才流动的动机来看,他们的目标是强国+明君,是一个让他大展宏图的舞台,一个不再听信小人猜疑他们、宽厚爱人的君主。贤才与统治者的个人魅力相互吸引着,但统治者始终把握着生杀主动权,一旦发觉自己的地位构成威胁,便想尽办法除去效忠他们的贤臣。范蠡、商鞅、李斯等人施展了抱负,却失去了信任。 从人才流动的方向来看,目的地是富庶之国都。今天的东南沿海发达城市总是会精英荟萃,而西部落后地区却总是无人问津。春秋战国时期亦如此。秦的咸阳、楚国郢、赵国邯郸、齐国临淄都是鼎鼎有名的商业城市。商品的丰富、人口的稠密对人才聚集也有一定吸引力。 三 春秋战国人才流动现象的启示 1. 人才要找准位置,把握机遇,持之以恒。商鞅没有选择其他君主,执着赴秦,因为他确立了自己政治生涯的未来发展方向。他通过孝公宠臣景监,适时把握拜见君王的机会。他三见孝公,身携法经,不厌其烦阐述变法之策,坚持不懈。 2大势过后要懂得急流勇退,再重新选择流动地点。范蠡是明智的,举国欢庆之时,功成身退,才避免了文种被勾践此间自杀的悲剧。 范蠡曾遣人致书文种:“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他选择了继续流动,忠以为国,智以保身。 3. 改革中要平衡利益,避免过激措施。权倾一时也会有被施以车裂之刑的结局,国君支持也会有来自小人的重重阻力与陷阱。4. 与今天的对比: 回顾共和国史,1958年1月9日,经全国人大常委会讨论通过,毛泽东签署一号主席令,颁布了新中国第一部户籍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这个条例以法律形式严格限制农民进入城市,限制城市间人口流动,在城市与农村之间构筑了一道高墙。 人才源于人口,又高于人口。80年代以前的人口流动限制造成人才不能自由流动,对国家经济文化发展造成了巨大损失。 2000多年前的诸子百家们没有“地方保护主义”的约束,游历列国,汲取各地的文化精华,结合自身经历,著述辩论,才有了文化的空前大繁荣,推动社会进步。 市场经济的今天,人才市场早已饱和的现实中,我们更应该向先秦的贤者们寻求求职之道,他们的辩论之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机电设备安装动态监控与数据分析
- 水稻调酸课件
- 失智老年照护上海城建职业12课件
- 工程项目的竣工与验收管理方案
- 水稻根系发育课件
- 建筑工程项目建筑工程水利设施方案
- 影视艺术特性54课件
- 有效滤过压14课件
- 二零二五年度建筑总包、分包商联合施工安全管理合同
- 二零二五版个人信用贷款合同范本及税务处理指南
- 个人养老金课件
- 2025至2030中国氧化钪行业需求状况及未来趋势前景研判报告
- udi追溯管理制度
- 新能源产业园区厂房物业管理及绿色能源应用合同
- 读书分享《教师的语言力》
- 2025年5月上海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物理试题及答案
- 医院医患沟通谈话记录范本
- 资金往来清账协议书
- 《2025年CSCO肾癌诊疗指南》解读
- 财务审核协议书范本
- 石材检验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