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青阳生态县建设规划.doc_第1页
安徽省青阳生态县建设规划.doc_第2页
安徽省青阳生态县建设规划.doc_第3页
安徽省青阳生态县建设规划.doc_第4页
安徽省青阳生态县建设规划.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安徽省青阳生态县建设规划(20122020)(报 批 稿)青阳县人民政府安徽省环境科学研究院2013年6月青阳生态县建设规划编制组规划委托单位:青阳县人民政府规划编制单位:安徽省环境科学研究院规划项目编号:aies ghh-001/2013规划编制负责人:何祥亮(工程师)规划参编成员:王晓辉(高级工程师) 高 翔(工程师)何姚(高级工程师)豆长明(博 士)关伟(高级工程师)吴 楠(工程师) 方云祥(工程师)葛菁(工程师)贾黎(工程师)规划技术审核:王 建(教授级高工)规划编制时间:二o一三年六月前 言当前,环境与发展问题已成为国际、国内广受关注的重大问题。面对全球及区域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以及工业化追求的经济效益与提高人居环境质量的矛盾,使得探求更加理想的城市发展模式和人类聚居形式,建设一个高效、健康、文明、和谐的社会,创造宜人的人居环境,并保障区域生态环境安全,正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国际机构和学术团体越来越重视的课题。建设生态型城市,促进生态文明发展,已经引起了全球的广泛关注。党中央、国务院一贯高度重视生态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将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了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大目标之一。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思想,为我们应对能源环境危机和气候变化指明了方向,有助于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在全社会倡导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为最终形成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社会体系和文明形态奠定了基础。原国家环保总局早在2004 年就提出了开展生态省、生态市及生态县建设的要求。在此之前的2003 年,安徽省就已经开始实施“生态安徽”战略、“861”行动计划等重要措施,称坚持用近二十年的时间建成基本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生态省区。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环境质量改善为前提,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充分发挥区域生态与资源的优势,统筹规划和实施环境保护、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实现安徽全省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生态县是在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其建设范围和深度都有较大的扩展,坚持经济、社会和生态三个效益相协调的原则,以低碳、循环经济为主导,以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为重要前提,以生态文化为灵魂,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有组织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行政区域单元。青阳县地处黄山东北麓,位于安徽省东南部皖南山区,生态环境优美,生态地位突出。2006年起青阳县开始生态县建设规划编制工程,2008年7月青阳县人大常委会批准青阳县生态县建设规划,青阳生态县创建工作启动。为了进一步巩固青阳县现有生态环境以及生态建设成果,同时响应池州市2012年发布的中共池州市委、池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和池州市创建国家生态市工作实施方案,青阳县为加快县域生态建设,推进区域社会经济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并相应池州市相关决定,青阳县委、县政府决定委托安徽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对青阳生态县建设规划进行修编,进一步明确青阳县“十二五”期间需要开展的各类工程建设,用于指导地方生态创建工作。规划编制过程中得到安徽省环保厅有关领导和专家的大力支持,青阳县环境保护局认真承担了具体的组织协调任务,县有关委、局、办等单位积极参与了编制工作,省内有关生态、环境专家在编写过程中也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在此致以诚挚的谢意!青阳生态县建设规划编制组2013年 5 月30日ii目 录第一章 总 则11.1任务由来11.2 规划编制范围与期限11.3 生态县建设目的和意义21.4 规划主要依据31.5 规划编制技术路线5第二章 基本情况与趋势分析62.1 自然地理概况62.2 社会经济概况102.3 主要自然资源状况112.4 生态环境现状182.5 生态县建设条件评价23第三章 生态县建设指导思想与目标303.1 指导思想303.2 基本原则303.3 生态县建设的功能框架303.4 规划目标31第四章 生态功能区划与生态经济分区394.1 生态功能区划394.2生态经济分区43第五章 生态县建设的主要领域和重点任务465.1 生态产业发展规划465.2 生态环境保护规划615.3 生态人居环境建设规划765.4 生态文化建设规划835.5 可持续发展能力保障体系建设规划87第六章 生态县建设重点工程规划及经费估算956.1 生态县建设重点工程956.2 生态县重点工程投资预算及融资方案106第七章 生态县建设效益分析及实施保障措施1087.1 生态县建设效益分析1087.2 生态县建设规划实施保障措施109附图1 青阳县行政区划图附图2 青阳县地形地貌图附图3 青阳县河流水系图附图4 青阳县土壤类型图附图5 青阳县植被类型图附图6 青阳县土地利用现状图附图7 青阳县土壤侵蚀强度分布图附图8 青阳县生态功能区划生态县建设规划 第 36 页第一章 总 则1.1任务由来随着人类社会不断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自然生态平衡失调、臭氧层破坏、气候多变、荒漠化加重,使得国际社会不断寻求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1992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就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达成了全球性共识。我国政府积极响应,在1994年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将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在全国范围内要求将中国21世纪议程作为各级人民政府制定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计划的指导性文件。1995年原国家环保总局就倡导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以县域规模为主的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青阳县所在地池州市于1996年被国家批准为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和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2003年9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向国家环保总局提出将安徽省列入国家生态省建设试点的申请并获得批准。2003年10月,安徽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在京通过专家论证。2004年初,安徽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审议通过安徽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并由省政府发布和组织实施。实践证明,在县域开展生态示范区建设是使人力、物力和资源等生产要素能更好地组合和配置,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措施。青阳县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皖南山区北部,东临南陵、泾县,南连石台、黄山,西交贵池,北与铜陵接攘,地处安徽省旅游热线“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之间。青阳县是全省21个山区县之一,也是中国21世纪议程试点地区、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于此同时,池州市2012年发布中共池州市委、池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和池州市创建国家生态市工作实施方案,设计于2015年创建国家生态市。因此,为加快青阳县生态建设,推进区域社会经济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并相应池州市相关决定,青阳县委、县政府决定委托安徽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对青阳生态县建设规划进行修编,明确青阳县“十二五”期间需要开展的各类工程建设,用于指导地方生态创建工作。1.2 规划编制范围与期限本次规划范围为池州市青阳县全境,包括8个镇3个乡,国土总面积达1204km2。参见附图1。本规划期限为2012年2020年,以2011年为规划基准年,生态县建设将分以下三个阶段:20122013.12:生态县建设启动期(近期,以省级生态县为目标)2014.12014.12:生态县建设达标期(中期,以国家级生态县为目标)20152020年:生态县建设巩固期(远期,以稳定达标为目标)1.3 生态县建设目的和意义本项规划属于总体性区域发展规划,是进行生态县建设的指导性文件和行动依据,同时也是县相关部门制定行业和产业规划的依据或参考依据。随着生态县建设的不断推进,县政府将根据实际情况对本规划进行适时调整补充和完善。根据县委、县政府部署,本项规划以达到省级生态县为初始目的,以达到国家级生态县为基本目的,同时参考国家级和省级两套验收考核标准。随着生态县建设工作的不断推进,县政府将根据实际情况适时申报国家级生态县。生态县建设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基础,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促进区域生态环境系统良性循环。生态县建设是青阳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载体,是实现青阳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方式,是促进其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的重要途径,符合青阳县经济发展战略要求和人民意愿。1.3.1是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载体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表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要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青阳县地处风景秀丽的皖南山区北部,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不全面,到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与全省同步基本实现现代化,任务艰巨。生态县建设就是贯彻“十八大”精神,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改善生态环境,加快经济发展,全面推进社会文明进步,加快青阳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1.3.2是实现青阳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方式青阳县地处皖南山区北部,区域水土流失严重,虽经治理,目前仍处于生态脆弱的恢复阶段;经济发展对资源的利用强度和环境负荷正加剧着对本县发展的制约。不解决这些问题,发展将难以健康延续。生态县建设的基础工程就是在区域系统整体优化的框架内,加强水土等基础资源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促进资源潜力强化和环境功能改善,为社会经济发展构筑有良好支持功能的平台,保障可持续发展。1.3.3是促进青阳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青阳县经济一直处于稳步增长的状态。十一五末全县生产总值突破40亿元大关,2011年全县生产总值达约为54亿元,财政收入为8.5亿元,累计比上年同期增长31%。然而,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经济增长仍是靠高投入、高消耗来实现的。单位产出的能源和资源消耗及污染物排放量较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不断增加。县域部分河段存在污染隐患,部分区域水土流失问题未能完全控制,局部地区空气质量下降,生活垃圾和部分危险废物尚未得到有效的安全处置,区域整体生态功能较弱。生态县建设的基本任务就是以经济发展为核心,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从整体上构建一个结构、功能、形态崭新的生态经济运行模式,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1.3.4符合青阳县经济发展战略要求青阳县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优势。把资源与环境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是区域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青阳县提出“生态立县、工业强县、旅游兴县、商贸活县、城镇带动”的发展战略,核心就是利用资源与环境条件促进经济快速、高效、可持续发展。生态县建设是通过建立优化发展与进一步改善发展条件之间的辩证关系,确保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1.3.5符合青阳人民的意愿青阳县人民在解决温饱之后,迫切要求生活更加富裕、生活环境更加舒适、生活方式更加文明、生活品位更加高尚。生态县建设追求的正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社会文明进步,全面提高生活质量,使群众得到实惠。生态县建设适应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必将得到社会公众的拥护和积极参与。1.4 规划主要依据(1) 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国发1998 36号);(2)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国发2001 38号);(3) 全国生态功能区划(2008);(4)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hj/t 192-2006);(5) 生态县、生态市建设规划编制大纲(试行)(环办2004 109号);(6) 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修订稿)(环发2007 195号);(7) 关于进一步深化生态建设示范区工作的意见(环发2010 16号);(8) 安徽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皖政2004 14号);(9) 安徽省生态环境保护规划(20062007年);(10) 安徽生态省建设行业实施意见和市县规划编制指导细则(皖生态2004 2号);(11) 安徽省生态功能区划(2003);(12) 安徽省省级生态县创建工作考核验收及管理办法(试行)(皖生态20093号);(13) 安徽省池州生态市建设规划(2004);(14) 中共池州市委、池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2012);(15) 池州市创建国家生态市工作实施方案(2012);(16) 安徽省青阳县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年);(17) 青阳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18) 青阳县创建省级生态县实施方案(2010);(19) 青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20) 安徽省青阳县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2011);(21) 青阳县“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20112015年);(22) 青阳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23) 青阳县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42010 年);(24) 青阳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92020年);(25) 青阳县城乡规划建设“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2015 年);(26) 青阳县林业“十二五”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规划(20112020年);(27) 青阳县“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20112015年);(28) 青阳县“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29) 中共青阳县委、青阳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青阳县美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2012);(30) 与项目有关的其他材料,及其它法律、法规、标准及文件。1.5 规划编制技术路线图1-1 青阳生态县建设规划编制技术路线图2013年6月 安徽省青阳生态县建设规划(2012-2020年)第二章 基本情况与趋势分析2.1 自然地理概况2.1.1 地理位置青阳县位于安徽省西南部、长江下游平原与皖南山区交界处。行政区域介于北纬30193051与东经1174611805之间。该县东界南陵、泾县,南连石台县、黄山市黄山区,西与贵池市毗连,北接铜陵县。县城所在地蓉城镇地处县域中心。青阳地处皖南山区东北部,九华山脉绵亘中南部。地势南高北低,南部高山峭拔,中部为丘陵,北部多平原、圩区。有海拔千米以上高峰多座。十王峰海拔1344米,为全县最高点。青通河及支流七星河中下游沿岸为岗畈相间的河谷盆地。青通河、九华河北流入长江,南阳河、陵阳河南流入太平湖。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6.1,年降水量1500毫米。矿藏有煤、白云石、铁、锰、铜等。318国道东西过境,103、219省道南北延伸。青通河、七星河均可通航,童埠港可通长江。九华山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九华山森林公园系国家级森林公园。九华山慧居寺菩萨、罗汉塑像,化城寺、肉身殿,陵阳乡太平山房,均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1.2 地质地貌青阳县在大地构造上位于杨子准地台的次级单位下扬子台坳。地质构造复杂,岩浆活动频繁。境内有大面积酸性岩浆岩分布,出露沉积岩,以早古生界的寒武系、奥陶系、志流系最发育,其他各系仅零星分布。县城区出露地层主要为寒武系和石灰系。青阳县岩石,主要有花岗闪长岩、花岗岩及岩脉,其面积约占总基岩的75%。青阳花岗闪长岩的入围岩为寒武系上统至志云留系下统地层。接触面一般向外倾,岩体北部倾角为43度左右,南部为21度左右。九华山花岗岩体大致沿印支期青阳岩体中心部位侵入,故岩体西半部与青阳岩体呈侵入接触关系,东半部侵入于黄柏岭复背斜轴部(七都复背斜的东延部分)。青阳岩体、九华山岩体发育的岩脉有正长斑岩脉,石英正长斑岩脉、花岗斑岩脉。青阳县北靠长江天堑,南临太平湖,境内概貌,南部为中山区,九华山脉高峻奇伟,山间河谷深切,庙前、陵阳两个盆地嵌入山脉两侧。中部为丘陵区,丘岗连绵,岗冲起伏。北部边缘除少数500米左右低山外,大多为河谷平原和洼区,地势比较平坦,河流纵横展布,从全县整个地貌看,具有以下三个特点:背斜的隆起地带具有侵入剥蚀构造地貌特征,向斜的低洼地带具有堆积地貌特征,向斜与背斜的低洼、高岗地带具有流水地貌特征。(1)中山地貌:主要分布于县境西南,以九华山脉为主体。面积200余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20%。绝大部分属于花岗岩地貌。一般海拔在800米以上,相对高度在500至600米。坡度在5080度。天柱峰、九子岩的坡度近于90度,成为悬崖峭壁。多数山峰顶部呈笋状,峰顶陡峭。(2)低山地貌;分布于本县各乡镇,面积约342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38.2%。一般海拔为400500米,相对高度250300米,坡度多为2535度,多数山顶呈浑圆形,山坡较平缓。(3)丘陵地貌:广泛分布于蓉城、新河、木镇、乔木、丁桥、杨田等乡镇等乡镇,占全县面积的33%。绝大部分属剥蚀低丘、剥蚀堆积浅丘,小部分属高丘。浅丘分布在童埠、新河乡境内,一般海拔50100米,坡度较平缓,一般为1020度。低丘分布在县境东北部,一般海拔100200米之间。高丘主要分布在九华山脉边缘地带,一般海拔在200400米之间,呈带状。(4)岩洞:全县名岩30余座,大小溶洞、石窟60余个。2.1.3 气候气象青阳县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夏热冬寒,春秋温和,雨量充沛,日照时长,无霜期短,梅雨期40天左右,秋季干燥,冬有冰雪。(1)气温青阳县根据34年(19561989年)资料统计,年均气温为16.1,最高年份17(1961年),最低年份15.3(1957年)。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3.1,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8.7,极端最低气温-16(1969年2月5日),极端最高气温40.6(1966年8月9日),平均初霜期在11月3日前后,平均终霜期在3月28日左右。全年无霜期最高为252天(1960年),最低为189天(1966年),平均为218.8天。(2)降水青阳县自然降水丰沛,降水量地域性差异也很大。县境以九华山区为降水中心。丁桥、竹阳雨量明显少于蓉城地区,仅占九华山区年降水量的70%。雨量分布由南向北递减。年平均降雨量为1526.5mm。降雨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秋、冬季,即当年9月至次年2月降雨量较少,占全年降雨量的30%,春、夏季38月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70%;降雨量最多的月份为入梅季节的5月,最长连续降水达13天。降雪期短,仅1、2、12月份偶有降雪。雪日较少,年平均只有12天。初雪在12月16日,终雪在3月8日。最早的初雪为11月11日,最晚终雪在4月13日。积雪日较少,年平均10天,最大积雪为25厘米。(3)风律青阳县风向多为东北到东北偏东,随季节变化,风向也不断变更。3至4月风向不定,5至8月为夏季风控制,风向以东北风为主,9至12月为冬季风控制,风向以西北风为主。秋季常有台风末梢波及,形成猛烈的强风和骤雨,每年至少有23次。冬季风速较大,一般为45级。8级以上大风在九华山区时有发生。年平均风速全县为每秒1.6米,九华山百岁宫为2.6米。无风频率为28%。(4)云雾与日照年平均云量为7层。云量最多为的5至6月,一般可达到8.2层以上;云量最少的11至12月,在5.8层以下。年平均阴天63天,昙天122天,晴天180天。雾以冬春两季最盛,年平均雾日16.1天。年平均日照为2106.7小时,日照率为48%。1962年日照2358小时,为最多;1980年日照1840.2小时,为最少。年平均日照率最多达60%,最少为41%。上半年日照短,3月最短为120小时;下半年日照长,8月最长为250.4小时。(5)温度与蒸发青阳县年平均相对湿度(水气压)为16.5毫巴。月份变化与气温变化相似。1月最小,平均6毫巴;7月最大,平均30.6毫巴。年平均蒸发量为1306.3毫米。1月最小,平均在44.9以下。7月最大,平均在207.4毫米以上。月平均蒸发量最大为310.5毫米,最小为22.7毫米,年最大蒸发量1658.4毫米,最小1135.4毫米。(6)气象灾害气象灾害主要有寒潮、梅雨、伏旱、秋风寒、秋旱、暴雨、冰雹等灾害,尤以寒潮最为严重,寒潮平均每年出现5至6次,范围广、降温快,48小时连续降温在10以上,一般出现在11月至翌年3月。特别是春寒对午季作物和早稻育秧危害甚大,常造烂秧、死苗。秋冬以后的寒潮常伴有大风雪、霜冻和持续低温,造成积雪深厚,房倒树折、邮电交通受阻等严重灾害。青阳县暴雨也常见,日降水量可达50毫米,主要集中在5至8月,暴雨次数占全年的75%。除1月和12月外,2月至11月都有暴雨出现。暴雨平均初日是4月21日,终日为8月16日。初终间隔日数为113天,其分布山区多于畈区。2.1.4 水文特征青阳县水系以九华山为分水岭,山南陵阳河、三溪河,属青弋江支流,入太平湖;山北青通河、九华河注入长江。流量主要受降雨量支配,旱期量小,汛期、雨季量大。青阳境内地表水主要来源于青通河、九华河、陵阳河、三溪河及七溪河。其中,青通河为青阳县主要河流。发源于九华山东部岔泉岭,源头芙蓉溪,由东阳涧、游龙涧、菖蒲涧、垂云涧、石船涧等汇流成溪,溪长约10km。青通河水质良好,含有铁、锌、汞等微量元素。支流有七星河、东河、东山河等,其中七星河为最大支流。按地貌单位分,青阳县地下水属山丘类型,多为岩溶裂隙水和岩基裂隙水。地下水的补给以大气降水为主,并以泉和渗流的方式排入河道形成河川径流。县内浅水层地下水主要分布于青通河、九华河河谷平原及支流两岸,蓉城、木镇、新河、庙前、酉华等乡镇,一般在地面深约6至7m可见水,属地下水丰产区,地下水储量未经勘查。青阳县清泉密布,其中以潮泉(间歇泉)为奇。另有瀑布与深潭。2.1.5 土壤植被全县土壤总面积161.4万亩,包含红壤、黄棕壤、紫色土、石灰岩土、石质土、粗骨土、潮土和水稻土八个土类,下分为13个亚类、40个土属、75个土种(见附图)。(1)红壤:红壤是本县地带性土壤中一个最大的土类,面积64.6亩,占全县土壤总面积的39.9%。根据成土条件和发育阶段,可分为黄红壤和红壤性土2个亚类。(2)黄壤:面积5.2万亩,占土壤面积的3.3%。主要分布陵阳,朱备、九华3个乡的中山650米以上地带,平均海拔820米。根据母质类型及土壤属性划分粘盘黄棕壤、黄棕壤性土、暗黄棕壤3个亚类。(3)紫色土:面积17.6万亩,占自然土壤面积的10.8%。分布在县境北部岗丘。成土母质是紫色岩类的残坡积物,土层厚30至120厘米,土体呈紫色或紫棕色,按其属性划分酸性紫土一个亚类。(4)石灰(岩)土:面积24.6万亩,占土壤总面积15.2%。分布蓉城、庙前、东堡等12个乡镇的低山、丘岗。是石灰岩类风化物发育形成的岩性土。按其土类划分黑色石灰土和棕色石灰土两个亚类。(5)石质土:面积7404亩,占土壤总面积的0.4%,分布陵阳,朱备、九华、酉华等乡的中山顶部,岩石裸露占65%以上,坡度陡,一般在40至70度。土壤处于初期发育阶段,石质土划分硅铝质石质土一个亚类。(6)粗骨土:面积12.1万亩,占土壤总面积7.4%。分布在东堡、杨田、朱备、陵阳等10个乡的低山上部,成土母质为花岗岩的残坡积物的风化碎屑层,土质浅薄,平均厚度12.5厘米,含有机质3.95%,少氮缺磷缺钾。(7)潮土:面积8651.1亩,占土壤总面积的0.5%。分布于青通河、九华河、陵阳河两岸。成土母质为近代河流冲积物与地下水水化作用和长期旱耕熟化而成,土层深厚,平均2至4米。按成土条件划分灰潮土一个亚类。(8)水稻土:俗称水田,在县内有2个亚类:潴育型和潜育型。水稻土是本县主要的耕地土壤,面积35.6万亩,占耕地面积95%以上,广泛分布于全县各乡村。青阳县植被分区上属常绿与落叶交替的过渡地带,树种有600余种,含有稀有树种和名贵中药材。县境原始植被无存。除耕作地带外,多为天然次生稀疏乔木、灌木丛和草本植物群落,或由人工栽培的用材林、经济林、防护林及部分天然的薪炭林。全县被覆盖率可分为6种不同类型,分别为次生针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针阔叶混交林区、栽培植被区、灌丛区和天然植被区。2.2 社会经济概况2011年是实施青阳县“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全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重点工作,抢住机遇,顽强拼搏,着力开创工业集群化、城乡一体化、农业产业化、民生普惠化发展新局面,努力实现经济社会进位赶超、跨越崛起、和谐发展,较好地完成了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据初步核算,全县实现生产总产值546370.2万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3.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8525万元,增长4.6%;第二产业增加值292676.2万元,增长18.8%;第三产业增加值175169万元,增长9.7%。三产结构进一步优化,调整为14.4:53.6:32.0,其中,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5.3%,比上年提高3.5个百分点。农业生产继续稳定发展,工业生产增长加快,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市场销售增长较快,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新进展,对外贸易发展较快,居民收入稳定增加。但是当前青阳县经济运行中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增长相对不快,特别是一产,增长百分点相对较低。加个上涨压力加大,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经济发展方式比较粗放。近十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青阳县坚持工业强县战略,狠抓园区建设和招商引资,围绕三大主导产业,逐步发展起了集群经济。目前,青阳县工业涉及11个行业,主要有:非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加工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加工业、装备制造业、轻纺及服装加工业、竹木制品加工业、建筑材料业等。根据规模企业数量和产值利税情况,归纳起来,工业主导产业为机电制造和非金属材料两大产业(有色金属加工中的线缆企业并入机电制造产业)。2011年与2006年相比,第一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4.7%下降到14.4%,第二、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2011年第二产业累计达到292676.2万元,比重由2006年的38.7%上升到2011年的53.2%;第三产业迅速崛起,2011年第三产业累计达到175169万元,比重由2006年的36.6%调整到2011年的32.0%。由此可见,青阳县 “二、三、一”的产业格局已经初见雏型。2.3 主要自然资源状况2.3.1 生物资源(1)森林资源2009年,青阳县林地面积70257.05公顷,占国土总面积(114001公顷)的61.37%,活立木总蓄积3603437立方米,森林面积57298.82公顷,森林覆盖率50.26%,林木绿化率58.70%,林业总产值达到6.12亿元。林地数量与结构如下:1)林地面积按地类划分有林地面积55009.16公顷,占78.36%;灌木林地面积11777.06公顷,占16.62%(其中,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地2289.66公顷,其他灌木林地9487.40公顷);未成林造林地面积2321.68公顷,占3.37%;苗圃地面积10.87公顷,占0.02%;无立木林地面积843.94公顷,占1.21%;宜林地面积286.86公顷,占0.41%;林业辅助生产林地7.48公顷,占0.01%。2)林地面积按类型划分在有林地面积中,乔木林地面积49705.97公顷,占90.44%;经济林地面积3907.79公顷,占6.98%;竹林地面积5303.18公顷,占9.56%。(有林地面积包括乔木林地、经济林地和竹林地面积,乔木林地面积不含乔木经济林地,经济林地包含乔木经济林地和灌木经济林地。)3)有林地面积按林种结构划分其中:防护林面积21820.06公顷,占31.06%;用材林面积40965.17公顷,占53.20%;薪炭林面积93.21公顷,占0.19%;经济林面积3907.79公顷,占6.98%。4)林地面积按主导功能划分林地面积按主导功能划分为生态公益林地和商品林地。根据青阳县2010年国家级和省级公益林调查结果,全县林地面积按主导功能划分现状是:生态公益林地全县共区划生态公益林地21820.06公顷,占全县林地面积的31.06%,全部为重点公益林地。其中国家级公益林地面积17793.32公顷,占81.50%;省级公益林地4026.74公顷,占18.50%。生态公益林地按地类权属划分,有林地15585.76公顷,占公益林总面积的71.40%,其中国家级13106.86公顷,省级2478.90公顷。灌木林地6054.10公顷,占公益林总面积的27.80%,其中国家级4552.80公顷,省级1501.30公顷;未成林地180.20公顷,占公益林总面积的0.80%,其中国家级133.76公顷,省级46.50公顷。生态公益林地按林种划分,均为防护林21820.06公顷,占100.00%。其中,水源涵养林9201.70公顷,占公益林总面积的42.20%。水土保持林12618.36公顷,占公益林总面积的57.80%。生态公益林地按优势树种分,杉木类面积1051.36公顷,蓄积86441立方米;松树类面积3011.80公顷,蓄积258127立方米;阔叶树类面积8147.90公顷,蓄积378923立方米;针阔混交林类面积1105.50公顷,蓄积58718立方米;经济林面积104.10公顷,蓄积2259立方米;竹林面积2819.70公顷(含竹木混交林),蓄积2436立方米,毛竹7790442株;灌木林面积5579.70公顷,散生木蓄积696立方米。生态公益林地按其保护等级划分,一级保护面积为3179.10公顷,占公益林总面积的14.60%,其中国家级3179.10公顷;二级保护面积为733.0公顷,占公益林总面积的3.40%,其中国家级733.00公顷;三级保护面积为17907.90公顷,占公益林总面积82.00%,其中国家级13881.30公顷,省级4026.70公顷。生态公益林地按其功能等级划分,功能等级为一级的公益林面积为8325.40公顷,占公益林总面积的38.20%,其中国家级7439.70公顷,省级885.70公顷;功能等级为二级的公益林面积11116.30公顷,占公益林总面积的45.90%,其中国家级8047.30公顷,省级1969.00公顷;功能等级为三级的公益林面积3478.30公顷,占公益林总面积的15.90%,其中国家级2306.40公顷,省级1171.90公顷。生态公益林地按其生态区位分,生态区位为江河源头8790.30公顷,占公益林总面积的40.30%,其中国家级7502.90公顷,省级1287.40公顷;江河两岸7305.90公顷,占公益林总面积的33.50%,其中国家级5744.10公顷,省级1561.80公顷;湖库周围619.60公顷,占公益林总面积的2.80%,其中国家级486.60公顷,省级133.00公顷;荒漠化和水土流失地区5104.10公顷,占公益林总面积的23.40%,其中国家级4059.70公顷,省级1044.50公顷。商品林地全县商品林地48436.99公顷,占全县林地面积的68.94%。商品林地面积按地类划分,有林地37768.60公顷,占77.97%;灌木林地7673.21公顷,占15.84%;未成林地2688.24公顷,占5.55%;苗圃地10.87公顷,占0.02%;宜林地288.55公顷,占0.60%;林业生产辅助用地7.48公顷,占0.02%。5)林地面积按权属划分 全县林地权属以集体为主。在全部林地面积中,国有8532.72公顷,占12.15%;集体61724.33公顷,占87.85%。在集体所有林地中,属农户家庭承包林地面积22280.05公顷,占36.10%;联户合作经营林地面积6194.99公顷,占10.04%;集体经济合作组织经营林地面积33249.29公顷,占53.87%。6)林地面积按森林起源划分林地面积按森林起源划分,全县现有天然林面积31188.89公顷,人工林面积39068.16公顷,天然林与人工林面积所占比例分别为44.63%和55.37%。7)林地面积按质量等级划分全县林地总面积公顷,质量分等评定为五个等级,其中i等级林地面积2587.62公顷,占林地总面积3.71%,ii等级林地面积16596.81公顷,占林地总面积23.57%;iii等级林地面积34954.61公顷,占林地总面积49.81%;iv等级林地面积14025.18公顷,占林地总面积19.93%;v等级林地面积2092.83公顷,占林地总面积2.98%。8)林地生产率现状全县林地生产率为78.6立方米/公顷。9)乔木林按龄组面积蓄积2009年,乔木林面积49705.97公顷,蓄积3523855立方米。其中,幼龄林面积15499.12公顷,蓄积395315立方米,中龄林面积17750.53公顷,蓄积1642362立方米,近熟林面积9938.26公顷,蓄积857808立方米,成熟林面积5356.55公顷,蓄积534320立方米,过熟林面积1129.21公顷,蓄积94050立方米。表1.1 乔木林按龄组面积蓄积比例表 龄组比例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过熟林面积百分比(%)31.2035.7320.0110.782.27面积比例权重1416951蓄积百分比(%)11.2246.6124.3415.162.67蓄积比例权重41796110)林业重点工程按工程类别划分,全县现有林业重点工程林地面积26211.31公顷,其中退耕还林工程面积1776.18公顷,长江防护林工程面积111.27公顷,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工程面积2503.80公顷,重点生态公益林经营工程面积21820.06公顷。从总体上看,青阳社会和生态环境良好,森林资源持续增长,用材林基地已具规模,木材加工网络初步形成,林业科技广泛被林农接受并产生效益,经济林发展全面启动。但林业上还存在着林种和林龄结构不合理,可利用资源少;经济林、竹林比重小,缺乏主导产品;木材加工企业技术、设备落后,规模小,产品单一,营林措施粗放,效益不高等诸多问题。(2)野生动物资源野生动物 据调查,境内野生动物主要有:两栖类7科24种,常见的是蛙类;爬行类9科47种,常见的有龟、鳖、蛇、蜥蜴等;鸟类33科117种,常见的有苍鹰、麻雀、山班鸠、啄木鸟、大山雀、家燕等;哺乳类15科37种,常见的有野猪、兔子、狼、豪猪、狗獾、松鼠、短尾猴等。属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30余种。其中属一级保护的有鸟类1种,即白颈长尾雉;哺乳类3种,为云豹、黑麂、梅花鹿。二级保护的20余种,如鸟类的鸢、苍鹰、白鹇、勺鸡;哺乳类的穿山甲、大灵猫、小灵猫、豹、黄麂、猕猴、短尾猴等。属省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10余种,有益及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8种。(3)野生植物资源青阳共有1461种,分属176科633属。珍稀植物有银杏、青钱柳、马褂木、四照花、香果树、金钱松、青檀、杜仲、厚朴、水杉、天竺桂、三尖杉、粗榧等。主要乔木树种有杉木、马尾松、湿地松、火炬松、苦槠、枫香、檫木、青冈栎、泡桐、香樟、桂花、毛竹等。(4)九华山风景名胜区九华山风景名胜区位于青阳县境内,由池州市直管。九华山在我国植被分区中属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由于受地形影响,基带向上呈垂直地带性分布。九华山风景区内植物资源丰富。除蕨类、苔藓植物外,种子植物有147科、585属、1234种,占安徽省种数的近60%,其中,裸子植物7科、13属、19种;被子植物140科、572属、1215种。国家级珍稀保护植物近20种,主要有金钱松、香果树、花榈木、红豆树、马褂木、天女花、毛红椿、紫楠木等。此外,还有青钱柳、银杏、青栲等树龄为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高大树种以及观赏价值极高的树木花卉分布在本区内。风景区内动物资源也较为丰富。陆生脊椎动物共有220种,其中,两栖类2目、6科、9属、19种;爬行类3目、9科、25属、31种;鸟类14目、33科、94属、128种;哺乳类8目、18科、34属、42种。计有云豹和白颈长尾雉2种国家级保护动物,虎纹蛙、赤腹鹰、雀鹰、红隼、勺鸡、红角鸮、斑头鸺鹠、猕猴、短尾猴、穿山甲等18种国家级保护动物。是安徽省重要的动物保护地之一。(5)青阳盘台省级自然保护区青阳盘台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青阳县酉华乡田屋村,介于东经11739-11748、北纬3019-3027 之间。总面积为540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206顷,缓冲区面积160.6公顷,实验区面积173.4公顷。保护区类型为森林生态,主要保护对象为森林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区内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有白颈长尾雉、云豹、黑麂、梅花鹿,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老鹰、鸳鸯、小鸦鹃、穿山甲大灵猫、豹等;无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为银杏、金钱松。2.3.2 水资源资源总量:根据流域面积和多年平均降雨量计算,全县地表水量丰年为22亿立方米,平年约18亿立方米,枯年约15亿立方米,历年平均产水量18.23亿立方米。径流深平均8001200毫米,径流量11亿立方米,约占降水量的60%。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约7千立方米,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矿泉水:全县山泉水大多属于季节性间歇泉,资源丰富。水质类型属重碳酸镁钙型(hco3mgco),物化较高(钙54、镁15.8、钠2、重碳盐331、ph7.58)。经华师大化学系化验,达到饮料矿泉标准。已开发利用庙前六泉矿泉水,开采量200m3/d。2.3.3 土地资源青阳县土地总面积114355.78公顷。其中,农用地100062.5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7.50%,农用地中耕地27257.4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3.84%,林地62371.3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4.54%,园地5148.3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50%,其他农用地5285.3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62%;建设用地7723.9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6.75%,建设用地中城镇工矿用地1477.8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29%,农村居民点用地4278.7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74%,交通水利用地1832.3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60%,其他建设用地135.0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12%;其他土地6569.2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74%,其他土地中水域1800.6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57%,自然保留地4768.6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17%。 土地资源利用特点为:(1)土地利用类型丰富多样,林地面积较大。青阳县土地利用类型丰富多样,其中林地面积较大,林地面积62371.3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4.54%。(2)其他土地面积比较小,土地利用率高。青阳县其他土地面积6569.29公顷,占土地面积的5.74%,可供开发利用的不多。土地利用率为94.26%。(3)人均土地面积小,人均耕地地区差异大。青阳县人均占有土地面积6.45亩,人均占有耕地面积1.59亩。各乡镇人均耕地差异较大,蓉城镇、庙前镇人均耕地不足1.20亩,木镇镇、新河镇和陵阳镇人均超过2.40亩。(4)农村居民点用地粗放,集约利用水平不高。青阳县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为4278.79公顷,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达238.85平方米,集约利用水平不高。(5)后备耕地资源不足,开发难度较大。青阳县未利用地多为裸岩石砾地,现行科技水平下很难开发为耕地,滩涂和荒草地面积较小,且开发难度较大,后备资源开发潜力小。2.3.4 旅游资源青阳紧邻黄山、太平湖,境内有国家5a级风景区佛教圣地九华山,旅游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得天独厚。经旅游部门认定的全县旅游资源单体329个,涉及52个基本类型,占国家级标准旅游资源基本类型总数的33.5%,其中优良级旅游资源24个,大多数集中分布在九华山脉及其周边乡镇。青阳县内旅游资源类型丰富多样,根据2005年调查结果,青阳县调查的331个旅游资源单体中地文景观类资源有89个,涉及2个亚类,9个基本类型;水域风光类资源有17个,涉及4个亚类,4个基本类型;生物景观类资源30个,涉及1个亚类,3个基本类型;遗址遗迹类资源30个,涉及1个亚类,5个基本类型;建筑与设施类资源122个,涉及7个亚类,21个基本类型;旅游商品类资源21个,涉及1个亚类,5个基本类型;人文活动类资源22个,涉及2个亚类,3个基本类型。散布青阳县内各地的人文景观与当地自然风光互为辉映,相得益彰,是青阳悠久历史文化传承的见证,带有鲜明的皖南地域文化特征,兼具浓郁的佛教文化色彩。按其所在区域及旅游线路,划分为中部、西部、南部及东北4大景区。南部景区:主要指陵阳镇,主要为传统徽派建筑风格的古邑古村、古祠古桥及古寨遗址等。西部景区:包括庙前、九华、杜村3乡镇。主要为与九华山相关的佛教寺院、古镇古村,以及古建、古墓、摩崖石刻等。中部景区:包括县城蓉城镇和九华山东麓的朱备镇,主要有异地迁建的古祠堂,以及西式教堂、佛教寺院、古建石塔等。东北景区:包括杨田、新河、木镇、酉华、乔木、竹阳、丁桥诸乡镇,主要有古代名人墓葬、历史遗迹、遗址,以及佛教寺院等。根据2005年修编的安徽省青阳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52020)中对青阳旅游资源的布局原则,“以依托九华山、面向两山一湖,发展独具特色的旅游服务接待为基础,开发宗教文化、生态文化与历史文化观光旅游为龙头,休闲度假旅游为主体”的战略定性,确立“自然与宗教旅游为一体的皖南核心旅游区”的战略定位,塑造“佛国九华、灵秀青阳”的旅游战略形象,以青阳县城为九华山乃至“两山一湖”旅游区的旅游接待、旅游商品集散、休闲会展和交通枢纽中心,通过“大九华无障碍旅游区”建设,引领池州旅游融入长三角旅游经济辐射带,带动青阳旅游产业的全面发展,塑造“两山一湖”旅游区个性鲜明的北大门。从区域旅游分析,青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