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2010高考物理实验复习专题.ppt_第1页
物理:2010高考物理实验复习专题.ppt_第2页
物理:2010高考物理实验复习专题.ppt_第3页
物理:2010高考物理实验复习专题.ppt_第4页
物理:2010高考物理实验复习专题.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物理实验复习专题 物理高考对实验能力的要求 1 能独立完成所列的十九个学生实验2 能明确实验目的 能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3 能控制实验条件 会使用实验仪器4 会观察 分析实验现象5 会记录处理实验数据 并得出结论6 能灵活地运用已学过的物理理论 实验方法和实验仪器去处理问题 加强实验教学 增强实际动手能力 一直是高考物理命题的重要走向 高考分数17 20分 占卷面13 以上 近年高考实验命题的特点 1 重视基本仪器的选择和使用的考查2 注意联系实验实际操作技能的考查3 注重对实验思想 实验方法的理解和应用的考查 更注重对新情景中处理问题的迁移能力的考查 实验复习的分类 1 基本仪器的使用2 测量性实验3 验证性实验4 研究性实验5 设计性实验 了解不同类型实验的设计思想和解题方法 基本仪器的使用 基本仪器主要有 游标卡尺 螺旋测微器 托盘天平 秒表 打点计时器 测力计 滑动变阻器 电阻箱 直流电流表 直流电压表 多用电表 示波器 传感器等这类实验的要求是 了解仪器的基本结构 熟悉各部件的名称 懂得工作 测量 原理 掌握合理的操作方法 会正确计数 明确使用注意事项等 详细了解 测量性实验 以某一原理或物理规律为依据 通过测量相关的物理量 实现测定某个 或某些 物理量 或物理常数 为实验目的 高中物理实验要测量的物理量主要有 质量 长度 时间 力 加速度 温度 分子直径 电流 电压 电阻 电阻率 电动势 内电阻 折射率 波长 教材学生分组实验 测量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 数据处理方法 公式法和图象法 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 摆长的确定与测量 累积法测周期的方法 计时起点 终点位置的选择 处理数据方法 公式法和图象法 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 实验原理的理解 区分油酸体积和油酸酒精体积 用双缝干涉测光的波长 会调整实验装置 会正确计数 测量性实验的要求 1 明确被测物理量的含义2 懂得实验原理3 掌握正确的实验方法 了解所有仪器 器材的规格 性能 会安装和调试整个实验装置 选择合理的实验步骤 正确进行数据测量 能分析和排除实验中常出现的故障4 妥当处理实验数据5 对实验结果能科学地进行误差分析 看看例题 验证性实验 用实验的方法来验证已知规律 或结论 通过实验过程的再现 加深对规律适用条件和结论的理解 这类实验有 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大量的课堂课堂演示实验要求明确验证的规律 懂得实验原理 实验装置和实验步骤的确定 必须考虑到规律能否成立 要求能有效地尽量减小误差的分析 教材学生分组实验 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测力计使用时注意事项及计数 力的图示要素要齐全 如何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合力 画平行四边形的工具与方法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入射球与被撞球的大小 质量的关系 槽口的水平调节 两球平均落点的确定方法 两球飞行的水平距离的确定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验证方法 如何从纸带的数据中确定 EP和 EK 看看例题 研究性实验 通过实验来探索某种物理规律 研究某个物理问题 研究性实验在教材和考纲中的比例较过去有大幅度地增加 意在训练实验的主动性 自觉性 培养创新意识 教材学生分组实验 探索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 应在弹簧弹性限度内增加钩码的个数用描迹法画出电场中平面上的等势线 实验器材的选择 三张纸的叠放顺序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 测量和控制电路的选择 对图象物理意义的理解把电流表改装成电压表 半偏法测电流表内阻的原理 电流表改装电压表的原理 校对改装电压表的电路 教材学生分组实验 用多用电表探索黑箱内的电子元件 掌握多用电表测电压 电流 电阻的方法 欧姆表中电源的正 负极和红 黑表笔正 负插孔区别 二极管理符号及正 负极和导电性能传感器的简单应用 半导体光敏元件和热敏元件在电路中的控制作用 研究性实验的要求 明确实验目的 能正确选择实验方法 选择相应的实验器材 显现观察到的物理现象 测量某些物理量 作进一步定量分析 要求通过归纳推理 在实践动手和分析结合的过程中 能领会典型的基本研究方法 培养对问题研究 探索的能力 看看例题 设计性实验 根据实验目的 运用已掌握的物理规律 实验方法 选择熟悉的仪器 器材同 独立设计的新的实验方案 设计方案包括理解实验原理 选择和配置合适的实验方法 实验器材 安排正确的实验步骤 设计科学的数据处理方法 采用客观的误差分析方法 最后给予总结和评价 高考可以考查其中的几个方面 设计性实验步骤中的几个主要环节 1 实验原理的选择和确定 根据实验的目的 要做什么 根据问题的依据 用何规律一旦实验原理确定下来 就可根据实验目的及问题的依据 选择实验方法 拟定实验方案 看看例题 2 正确地选择实验器材和实验装置选择器材 装置遵循的几个原则 安全性原则 可行性原则 准确性原则 方便性原则 特别是电学实验 设计性实验步骤中的几个主要环节 看看例题 3 设计实验操作程序 实验步骤正确的实验步骤是实验成功的重要环节 正确的实验程序设计必须注意 确保实验顺利完成与成功 保证实验器材的安全 设计性实验步骤中的几个主要环节 看看例题 4 实验数据的分析 处理方法 1 列表法把被测物理量用表格的形式分类列出的方法 记录表格一般应包括表号 标题 主栏 宾栏 数据 备注等 列表法大体反映某些因素对结果的影响效果或变化趋势 常用来作为其他数据处理方法的一种辅助手段 设计性实验步骤中的几个主要环节 实验数据处理的方法 2 算术平均值法将待测物理量的若干次测量值相加后除以测量次数 即得该待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实际应用上往往用多次测量值的平均值代替真实值 求取算术平均值时 必须按原来测量仪器的准确度决定应该保留的有效数字的位数 实验数据处理的方法 3 图象法测得的量按自变量和应变量之间的关系在直角坐标平面上用图线表示出来的方法 根据实验数据在坐标纸上作图的原则要求是 准确 清楚 布局合理 便于应用 1 合理选取坐标原点2 两坐标轴的分度要恰当3 要有足够多的描点数目4 画出的图象应尽可能穿过较多的点或是尽可能多的描点分布在图线的两侧作图法可以减小实验中的偶然误差 实验数据处理的方法 4 逐差法一般用于等间隔线性变化的测量中 看看例题 5 误差分析减小误差的方法 1 减小偶然误差 多次测量 求其平均值 多次测量 作图象求值 2 减小系统误差 减小系统误差措施 完善实验原理 改进实验方法 恰当选择仪器精度 量程 校准测量器材 3 误差分析 从实验原理分析 从实验器材分析 设计性实验步骤中的几个主要环节 看看例题 6 设计性实验分析的基本思路 1 根据问题的重要依据 要求 构造相关的物理情景 2 确定实验原理 选择实验方法 3 明确所要测定的物理量 选好实验器材 确定实验步骤 4 做好数据记录和处理 进行误差分析 设计性实验步骤中的几个主要环节 看看例题 基本仪器 游标卡尺 不用估读 基本仪器 秒表 不用估读 基本仪器 电阻箱 不用估读 基本仪器 螺旋测微器 基本仪器 电压表 基本仪器 安培表 基本仪器 万用电表 基本仪器 示波器 基本仪器 托盘天平 基本仪器 物理天平 基本仪器 双缝干涉仪 基本仪器 打点计时器 返回 例题1 在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实验中得到一条如图所示的纸带 按时间顺序取0 1 2 3 4 5 共6个计数点 每相邻计数点有4个打印点未画出 用刻度尺测出各计数点到0计数点的距离分别为8 69cm 15 99cm 21 87cm 26 35cm 29 45cm 通过电磁打点计时器的交流频率为50Hz 则物体的加速度为m s2 在打出计数点3时物体的速度的大小为m s 逐差法要求时间等间隔 故此纸带只能采用1 5点间四段位移 例题解析 S1 S2 S3 S4 由数据得 S1 d2 d1 7 30cmS2 d3 d2 5 88cmS3 d4 d3 4 48cmS4 d5 d4 3 10cm 由逐差法求加速度分别为 a1 S3 S1 2T2 1 41m s2a2 S3 S2 2T2 1 39m s2 计算平均值求物体的加速度为 a a1 a2 2 1 40m s2 打3点时的速度为 v3 S2 S3 2T 0 518m s 例题2 测量金属的电阻率 实验中要利用伏安法测电阻 通常用伏安法测电阻时 可采用如图所示的甲 乙两种电路 试分析两种电路测电阻的误差及减小误差的条件 用R真 R测分别表示待测电阻Rx测量值 RA RV分别表示电流表和电压表的内阻 例题解析 电流表外接法 测量值小于真实值 当RV Rx时 R测越接近R真 误差越小 用R真 R测分别表示待测电阻Rx测量值 RA RV分别表示电流表和电压表的内阻 例题解析 电流表内接法 测量值小于真实值 当Rx RA时 R测越接近R真 误差越小 1 采用电流表内接法的条件 Rx RA采用电流表外接法的条件 Rv Rx 例题解析 电流表内 外接判断方法 用试触法进行判断 当 即Rx大电阻 时用内接法 2 当不满足Rx RA和Rv Rx关系时 当 即Rx小电阻 时用外接法 当时 用内 外接法均可 3 当Rx RA Rv的阻值未知时 例题3 用三棱镜测定玻璃折射率的实验 先在白纸上放好三棱镜 在棱镜的一侧插上两枚大头针P1和P2 然后在棱镜的另一侧观察 调整视线使P1的像被P2挡住 接着在眼睛所在的一侧插两枚大头针P3和P4 使P3挡住P1和P2的像 P4挡住P3和P1 P2的像 在纸上标出的大头针位置和三棱镜的轮廓如图所示 1 在图上画出所需的光路 2 为了测出棱镜玻璃的折射率需要测量的量是 3 计算折射率的公式是n P1 P2 P4 P3 1 如图所示 画出通过P1 P2 P3 P4的光路 注意棱镜内的哪部分路径必须画出 例题解析 2 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入射角i 折射角 或线段EF OEGH OG 3 折射率为n sini sin 或 E F H G O i 返回 例题4 某同学用图1所示的装置 通过半径相同的A B两球的碰撞来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图中PQ是斜槽 以为水平槽 实验时先使A球从斜槽上某一固定位置G由静止开始滚下 落到位于水平地面的记录纸上 留下痕迹 重复上述操作10次 得到10个落点痕迹 例题4 再把B球放在水平槽上靠近槽末端的地方让A球仍从位置G由静止开始滚下 和下球碰撞后 A B球分别在记录纸上留下各自的落点痕迹 重复这种操作10次 图1中0点是水平槽未端R在记录纸上的垂直投影点 B球落点痕迹如图2所示 其中米尺水平放置 且平行于G R O所在的平面 米尺的零点与O点对齐 1 碰撞后B球的水平射程应取为 cm 例题4 2 在以下选项中 哪些是本次实验必须进行的测量 答 填选项号 A 水平槽上未放日球时 测量人球落点位置到O点的距离B A球与B球碰撞后 测量A球落点位置到O点的距离C 测量A球或B球的直径D 测量A球和B球的质量 或两球质量之比 E 测量G点相对于水平槽面的高度 例题5 在 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的实验中 已知打点计时器所用电源的频率为50Hz 查得当地的重力加速度值为9 80m s2 测得所用的重物的质量为1 00kg 实验中得到一条点迹清晰的纸带 如图把第一个点记作O 另选连续的4个点A B C D作为测量的点 经测量知道各点到O点的距离分别为62 99cm 70 18cm 77 76cm 85 73cm根据以上数据 可知重物由O点运动到C点 重力势能的减少量为J 运动的增加量为J 取三位有效数字 由0点到C点 重力势能的减少量为Epc mgh 7 62J 例题解析 打点时间间隔为T 0 02s 打C点时纸带 即物体 的瞬时速度为 即动能的增加量为 返回 例题6 某同学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 A B两球同时落地 说明 某同学设计了如图乙的实验 将两个斜滑道固定在同一竖直面内最下端水平 把两个质量相等的小钢球 从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静止释放 滑道2与光滑水平板吻接 则他将观察到的现象是 这说明 例题7 测定电流表的内电阻的实验中 备用的器件有 A 电流表 量程0 100 A B 标准伏特表 量程0 6V C 电阻箱 阻值范围0 999 9 D 电阻箱 阻值范围0 99999 9 E 电源 电动势2V 有内阻 F 电源 电动势6V 有内阻 G 滑动变阻器 阻值范围0 50 额定电流1 5A H 有若干电键和导线 例题7 1 如果采用图 a 所示的电路测定电流表A的内电阻 并且要想得到较高的精确度 那么从以上备用的器件中 可变电阻R1应选用 R2应选用 并在 a 图上补画电阻元件符号 电源应选用 用字母代号填写 2 按电路图 a 连接实物图 E S1 R2 S2 R1 R2 R3 S1 S2 E D C F 返回 例题9 利用简便的器材 请设计一个测定当地重力加速度g值的实验方案 例题解析 方案一 用单摆测定g值 利用简便的器材 请设计一个测定当地重力加速度g值的实验方案 实验原理 可得 g 4 2L T2 选择器材 细线 约1m 匀质小球 测量 测摆长L 测周期T 计算 g 例题解析 问题 不能准确测出重心 如果没有小球 只有一石块 怎么办 确定原理 代换掉l0 两次测量 实验过程 设线下端到石块重心距离为l0 由上面两式得 例题解析 方案二 用打点计时器测定g值 利用简便的器材 请设计一个测定当地重力加速度g值的实验方案 实验原理 重锤下落过程中 mgh mv2 2 处理数据 作v2 2 h图图线斜率即为g值 例题解析 方案三 用滴水法测定g值 利用简便的器材 请设计一个测定当地重力加速度g值的实验方案 实验原理 水滴做自由落体运动 h gt02 2 迁移方法 让前一滴水滴落到盘子而听到声音时后一滴水恰好离开水龙头 再测出n次水击盘子声音的总时间tn 则t0 tn n 1 可得 g 2h n 1 2 tn2 返回 例题11 如图 某电压表的内阻20k 50k 之间现要测量其内阻 实验室提供下列可选用的器材 待测电压表V 量程3V 滑动变阻器 最大阻值1k 电流表A1 量程200 A 电流表A2 量程5mA 电源E 电动势3V 电键S和导线若干 1 所提供的电流表中 应选用 2 为了尽量减小误差 要求测多组数据 试画出符合要求的实验电路图 选择电流表的方法 1 计算最大电流 安全性原则2 指针偏转1 3量程以上 准确性原则 例题解析 1 最大电流 I UV R 3V 20k 150 A 选A2 量程5mA 安全 但指针偏转小于1 3量程 选A1 量程200 A 安全 准确 2 选择电路 多测数据 分压 返回 例题13 一学生使用多用电表测定图示电路中R1和R3的阻值 R1 R3 他的主要实验步骤如下 A 把选择开关旋至 1k的欧姆档上 B 把表笔插入插孔 进行调零 C 把两表笔同时与两端接触 发现这时指针偏转适中 随即记下欧姆数值 D 把开关旋至 100的欧姆档 把两表笔同时与的两端接触 指针偏转适中 随即记下欧姆数值 E 断开电路开关 实验完毕 这个学生在两次测量时 违反了哪些使用规则或操作程序 例题14 测一个量程为3 0V的电压表的内阻Rx 约几千欧 采用电路如图 可供选择的实验步骤有A 闭合开关SB 将电阻箱R0调到最大值C 将电阻箱的阻值调到零D 调节变阻器R的阻值使电压表示数为3 0VE 断开开关SF 把滑动变阻器的触头P滑到a端G 调节电阻箱R0的阻值 使电压表示数为1 5V 读出此时电阻箱R0的阻值H 把滑动变阻器的触头P滑到b端I 按图连接电路 注意断开开关S 1 将必要的步骤选出并按合理顺序排列 2 若在上述实验步骤中 读出R0的阻值为2600 则该电压表的内阻RV 由于系统误差 测量值 选填 偏小 偏大 例题解析 返回 2600 偏大 例题16 利用如图A所示的电路可测出电压表的内阻 电源的内阻可以忽略 R为电阻箱 当R取不同阻值时 电压表应有示数 若电阻箱阻值为R1时 电压表示数为U1 电阻箱阻值为R2时 电压表示数为U2 1 计算电压表内电阻的表达式 2 若多次改变电阻箱阻值 在图B作出图线 请说明如何得出电压表内阻值 1 当电阻箱阻值分别为R1 R2时 电压表对应的示数为U1 U2 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得 E U1 U1R1 RVE U2 U2R2 RV 例题解析 电压表内阻为 2 由E U UR RV可得 当R 0时 1 U 1 E当1 U 0时 RV R 图线延长线与横轴交点的绝对值等于电压表的内阻 1 E RV 返回 例题17 如图 将一个改装的电流表接入电路进行校准 发现待测表的读数比标准表的读数偏大一些 如表头G的Ig是准确的 出现的误差可能是下述哪种原因引起的 A Rg的测量值比真实值偏大B Rg的测量值比真实值偏小 C 所并联的R并比公式计算出的偏小 D 所并联的R并比公式计算出的偏大 例题18 要测量2节干电池串联而成的电池组电动势E和内阻r 约几欧 有以下器材 电压表V1 量程3V 内阻1k 电压表V2 量程15V 内阻2k 电阻箱 0 9999 开关 导线若干 某同学用量程为15V的电压表连接电路如图 实验步骤如下 1 合上开关S 电阻箱R调到R1 10 读电压U1 2 合上开关S 电阻箱R调到R1 20 读电压U2 3 由U1 E rU1 R1U2 E rU2 R2解得E r 为了减少实验误差 上述实验在选择器材和实验步骤中 应做哪些改进 返回 例题19 如图 水平桌面上有斜面体A 小铁块B 斜面体的斜面曲面 由其截面图可以看出曲线下端的切线是水平的 现提供的实验测量工具只有 天平 直尺 其他的实验器材可以根据实验自选 请设计一个实验 测出小铁块B自斜面顶端由静止逼上梁山到底端的过程中 摩擦力对小铁块B做的功 要求 1 请在原图中补充画出简要实验装置图 2 简要说明实验中要测的物理量 3 简要说明实验步骤 4 写出实验结果的表达式 重力加速度g已知 B A 1 构造物理情景 例题解析 B A 2 确定实验原理 3 确定实验方法 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 斜面高度H桌面到地面的高度hO到P点的距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