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土地文化与少数民族习俗.doc_第1页
黑土地文化与少数民族习俗.doc_第2页
黑土地文化与少数民族习俗.doc_第3页
黑土地文化与少数民族习俗.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黑土地文化与少数民族习俗 黑龙江世居民族都各自有着传统的习俗, 这些习俗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是这些民族的历史积淀, 并以巨大的传承力顽强地制约着本民族的行为和意识。举凡黑龙江地区的民族节 日有: 满族的添仓节、 虫王节、 药香节; 蒙古族的那达慕、 黑灰节、 打鬃节、 打印节; 朝鲜族的回甲节、 回婚节; 回族的圣纪节、开斋节、 古尔邦节; 达斡尔族的阿聂、 抹黑节; 锡伯族的抹黑节、 回迁节; 鄂伦春族与鄂温克族的白那查;赫哲族的鹿神节、 烧包袱、 乌 日贡; 柯尔克孜族的诺鲁孜节、 掉罗勃左节, 等等。 黑龙江世居民族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如赫哲族的鹿神节, 在每年农历的“ 九月九” 举行。活动以祭祀虎神为中心。当天全村人要跟着萨满跳鹿神舞, 故称鹿神节。鹿神节的形成与赫哲人的原始信仰有关, 活动的目的是求神驱鬼, 消灾祈福。古代赫哲人认为万物有灵, 山有山神, 江有江神, 他们为林中的虎、 狼, 江中的鳇鱼都专I l N制了神偶供奉于家中, 鹿神节庆是渔猎民族生产与生活的生动写照。 抹黑节是黑龙江锡伯族、 达斡尔族及蒙古族的传统。每年农历的正月十六, 男女老幼黎明即起青年人双手沾满油和锅底灰, 你追我逐, 争着往对方脸上涂抹。被抹者不但不恼, 反而分外高兴。即使老年人不参加追逐, 也要在额头抹上一点黑灰, 以示吉利。此节 日一说是为了预庆丰收, 一说是当日为“ 鬼日” , 脸上抹黑是为了不让鬼怪认出自己。这一节 日以参与性强而极富特色。 回甲节是朝鲜族一个很有民族特点的传统。它是指老人“ 花甲” ( 六十岁) 生 日时, 子孙亲友及全村都来为老人祝寿, 活动十分隆重热闹。来祝寿的客人身穿盛装 , 过生 日的老人穿上新衣服, 坐在宴席正中。由长子夫妇开始依次跪拜, 敬酒祝寿。席问载歌载舞, 尽情欢乐。回甲节既反映了朝鲜族尊老敬老的传统, 也体现了朝鲜族擅长歌舞, 热情奔放的民族性格。 蒙古族历史上被称为“ 马背上的民族” , 蒙古族的打鬃节与打印节就充分体现了草原文化的这一特点。打鬃节时间不一, 当马驹长到一周岁时, 要进行首次剪鬃, 届时举行隆重的剪鬃仪式。仪式上首先聘请德高望重、 剪技高超的老牧人掌剪, 首席剪鬃者先致剪鬃祝词, 向被剪鬃的第一匹马驹泼洒奶酒, 在马驹的脑门涂抹奶油, 然后开始剪鬃。第一剪剪下的马鬃要送至吉雅神前供祭。然后开始一匹匹地打马鬃。直至所有马都打完鬃后就在草地上举行欢宴, 祝福马群兴旺。打印节一般在青草发芽时举行, 打印节- -N, 人们从远处把马、 牛、 羊赶到指定的草场上。通常由一位骑艺精湛、 烙技娴熟、 通晓马性、 德高望重的牧人执印。执印者要在印具上涂抹奶油并在印把上拴一条哈达。参加套马者排成一列, 待印具在火中烧红, 主持人便宣布打印开始。此时, 众骑手早已急不可待, 个个策马挥杆, 把马群团团围住, 争先恐后套马。草原上顿时人呼马嘶, 蹄声雷动, 烟尘蔽日, 场景极为壮观。骑手每套一匹烈马, 执印者便 在马的左跨中心部位打一印记, 打印的目的最早是用于计税, 后来普遍用于辨识。每个部落、 每个家庭 都有自己的印记, 从不重复或混淆, 极易识别。在当天, 人们云集而来, 观赏套马。姑娘们则趁此良 机选择意中人, 而小伙子则尽力在姑娘面前表现自己套马的技艺。打印节这一种古老的记忆文化, 在草 原上一直流传至今。 黑龙江民族虽各有其节庆习俗, 但随着历史发展, 文化融合不可能避免。表现在节庆习俗上就是你中 有我, 我中有你。特别是一些人E l 较少的民族, 在现代化步伐日益加快的背景下, 其节庆风俗正处于消 失的边缘。 中原汉文化节庆节俗传人黑龙江约在辽金时期。洪皓 松漠纪闻 中记载, 女真人初兴时, “ 皆不知记 年” , “ 是以草一青为一岁” 。但是至与辽、 宋发生战争以后, 却“ 浸染华风” , 了解了元旦、 元夕等。 松漠纪闻 中曾记载道: “ 女真旧不知岁月, 如灯夕皆不晓。己酉年( 1 1 2 9 ) , 有中华僧被掠至其阙, 遇上 元, 以长竿引灯球表而出之以为戏。女真主吴乞买见之大骇, 问左右日: 得非星邪? 左右以实对 后数年至燕, 颇识之, 至今遂盛。 ” 这表明是北迁僧人首先传播了上元节张灯的习俗。随着黑龙江地区汉 族移民的增多, 汉民族逐渐成为黑龙江地区的主体民族, 因而汉族节庆风俗也自然成为黑龙江地区主要节庆 习俗。元旦、 上元、 清明、 端午、 中元、 中秋、 重九、 除夕等岁时不仅汉族过, 其他民族也逐渐加入其 中。但由于自然环境的不同, 这些中原传人黑龙江后其习俗却发生了很大变化。 首先, 受黑龙江特殊气候的影响, 以农耕为主的汉族移民逐渐掌握了农忙、 农闲的生产节奉。并根据 生产节奉对岁时节庆活动做了调整, 遇到农忙季节的就淡化一些, 而农闲季节则加重了的分量。如春节, 在黑龙江虽然从形式上也是扫尘、 贴春联、 贴窗花、 倒贴“ 福” 字、 贴年画、 守岁、 放爆竹、 拜年、 回娘家、 祭祖等, 但整个春节的氛围要更为浓烈 , 更具“ 年味” 。在时间上, 从腊八开始就拉开了过 年的序幕。正如民谚: “ 小孩小孩你别哭, 过了腊八就杀猪; 小孩小孩你别馋, 过了腊八就是年。 ” 每家杀都要广请亲朋好友。往往一顿酒席过后, 一头猪的四分之一就吃掉了( 俗称一角肉) 。从这一天开始, 各家就开始包饺子、 蒸馒头( 俗称干粮) , 忙着过年的准备了。各家包饺子都请亲戚邻居帮忙, 这既是一个劳动的过程, 也是一个社交聚会的难得机会, 进而沟通信息, 增进亲情友情。 妇女旗袍无开禊,不扎腰带,一般更适合体形美,衣襟、领袖常沿有较宽的花边,所谓“大镶大沿”者。经过多年的改革演变,女式旗袍向紧身细腰发展,更能突现妇女的曲线美,至今为各族妇女所喜爱,甚至传至国外。 马褂是套在长袍外的外上衣,园领、对襟、扣绊,四面开禊,适于马上活动,故云马褂。春秋用夹,冬用皮棉。亦有大襟、琵琶襟(带襟、在襟下短三寸,加以底扣,如抱琵琶)、短袖、长袖之分。一般“身长齐脐,袖长及肘”。后期长袖对襟者较为普遍。长袍马褂在清代及民国时期曾被用作礼服。 坎肩俗称背心,满族亦称马甲。对襟、无领、无袖。有对襟直翘,园翘、捻襟、琵琶襟、一字襟、巴图鲁(满语、勇士)坎肩等名目,坎肩穿着方便,套在长袍外面有护心背及装饰作用。如今亦习惯于穿在外衣里面,作内衣用。 皮大哈是满族皮大衣的俗称,裁剪简单,长及膝盖,一般不挂面,毛朝外穿。后来为贵族精制,成为皇家亲王外出时的行服。 为了适于骑射,满族男人鞋子以靴为主。有钱人多穿“蹚蹚马”。“蹚蹚马”为半高靿,有的鞋靿全是皮制的,有的半皮半布,即从脚脖以上是青大绒的。里子絮一层薄棉花纳好,显得挺棒。穿“蹚蹚马”里面要穿毡袜。鞋面皮子多为青色,底是黄色皮子。在鞋帮和底缝接处的前脸抽上褶,底稍上翘,做得结实,不仅满族男子喜穿,蒙古族和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