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边城中翠翠形象的塑造作者:杨龙锋内容摘要:边城绘形绘神,巧妙刻画出翠翠在大自然的养育下所具有的优美、健康、自然。这样做的目的是引起读者对美的毁灭的深沉思考,用作者在边城题记中的一句话来说就是“认识这个民族的过去伟大处与目前堕落处”。作者创作边城塑造翠翠这一光彩形象正是建立在批判现代文明扭曲人性的基础之上,从另一侧面批判了与边城相对立的湘西那个物欲横流、道德沦丧的衣冠社会,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边城中翠翠形象的成功塑造给今天的艺术创作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借鉴。关键词:沈从文 边城 翠翠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颗熠熠生辉的文学巨星,其传世杰作边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雄踞一席。边城展示给读者的是湘西世界和谐的生命形态。它发表于1934年,小说描写了山城茶峒码头团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与摆渡人的外孙女翠翠的曲折爱情。青山,绿水,河边的老艄公,16岁的翠翠,江流木排上的天保,龙舟中生龙活虎的傩送边城中的一切都是那样纯净自然,展现出一个诗意的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然而最终美好的一切只能存留在记忆里:天保与傩送一个身亡,一个出走,祖父也在一个暴风雨的夜晚死去,一个顺乎自然的爱情故事以悲剧告终。边城是沈从文美丽而带点伤感的恋乡梦,是沈从文理想的世界,诗意的世界。在边城明净的底色中,作者把自我饱满的情绪投入描绘乡村世界中的人性美和人格美,塑造了作者理想中的美与爱的人生形式的化身翠翠。 1902年12月28日凌晨,湘西凤凰县的一个行伍之家降生了第五个孩子。他学名岳焕,20余年后改名为沈从文。沈从文的家乡“凤凰”地处湘西沅水流域,是湘、川、鄂、黔四省的交界,土家、苗、侗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家乡的自然风物深深吸引着他,他与童年的玩伴流连忘返于家乡的山水之间。青少年时代辗转于湘川黔边境和沅水流域,广泛了解社会生活,积累了宝贵的生活经验和创作素材。在这段时间里他亲眼目睹了湘兵的勇猛威武,也感受到了嗜杀者的残酷暴戾。少数民族长期被歧视的历史,让他养成了特殊的气质,过早地面对杀戮和阴暗,反促使他以后在创作中形成了一种追求真善美的艺术品格。边城就是作者追求这种艺术品格的代表作,可视为一首优美的抒情诗,一幅具有诗意的风景画,也是支撑他所构筑的湘西世界的坚硬的柱石。关于边城的主旨,沈从文自己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着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有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1(P.210)贯穿在作品中的“一件普通人事”就是湘西一个古朴忧伤的爱情故事;“几个愚夫俗子”中最鲜明的中心人物之一就是作者着意刻画的翠翠,通过翠翠的成长历程和她那曲折的爱情故事,表现了作者对理想人生形式的执着追求和渴望。一 翠翠的形象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理想。据沈从文的高足汪曾祺先生考证,翠翠的形象有三个来源:一个是沪溪县绒线铺的女孩子;一个是在青岛崂山看到的女孩子;另一个来源就是张兆和。当然翠翠的原型并不是只产生于这三个女孩子,也不是简单的组合在一起,而是沈从文感情经历的一次总结,和他的感情经历是分不开的。翠翠形象具有其复杂的形成过程,是沈从文长期的思乡情结孕育出来的一颗明珠。 首先,翠翠的出身具有传奇性,是其父母圣洁爱情的结晶。翠翠的母亲即老船夫的女儿与茶峒的一位军人热恋并怀孕,军人既不能回归军队损坏军队的名誉,又不能遵从恋人的意愿与之远走高飞,便服毒殉情;船夫女儿痛爱腹中的一块肉,等生下翠翠后,饮冷水过度致死,追随情人而去。因此,翠翠一来到人世间,便是爱的精灵,美的化身。 其次,在老船夫的呵护关爱下,翠翠一天天地长大。“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鹿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从从容容在水边玩耍了。”这段文字绘形绘神,巧妙刻画出翠翠在大自然的养育下所具有的优美、健康、自然。具有理想的人性美,是边城的风日山水把她出落成一个眉清目秀、聪慧动人且带几分矜持、几分娇气的少女。所以,翠翠既是人的至性爱的精灵,又是大自然孕育教化的“湘西苗族文化女神”。 第三,翠翠不仅是大自然长养的,同时也是边城理想社会孕育教化出来的理想的人性代表。翠翠淳朴的性格的形成同时离不开社会环境的熏陶。在沈从文的笔下,边城世界瑰丽而温馨,是一个充满爱与美的“桃源”。这里人性皆真,人情皆美。由每个人身上所焕发出的人性美人情美营造了这个世界。这里人人勤劳,为他人做奉献。这里虽有贫贱之分却无为富不仁者,如船总顺顺,从不因家境富实而盛气凌人,却常常体恤穷苦人,送给老船夫鸭、粽子老船夫死后他资助并组织安排料理丧事。这里未经商业文化浸染,商人亦重义轻利,如老船夫前来买肉,屠户特意切一块好肉免费送他。这些无不表现出仁厚纯朴的土性乡风。 第四,翠翠思想性格的形成和发展自然受到这一系列人物的活动影响,尤其是几乎形影不离的老船夫就是翠翠成长的最好教本。老船夫在小溪上摆渡五十年如一日,从没误过工,从不收份外的赏钱,万不得已收下了一枚铜子,也要回赠一把烟叶。女儿和屯防军人相爱并发生了暖昧关系,他不加一个有份量的字眼,仍然把日子平静的过下去;女儿殉情后他默默地承担抚育孙女的义务,“口中不怨天,心却不能完全同意这不幸的安排”。“他从不思索自己的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地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在抚养翠翠长大以后,他以苦命的女儿为鉴,最大的心愿是让翠翠得到自由幸福的爱情,“翠翠大了,他也得把翠翠交给一个人,他的事才算完结!交给谁?必需什么样的人方不委屈她?”为此他遵循苗族婚恋习俗,让翠翠的婚事由她自己作主。他自觉已经老了,唯一丢不下的是孙女的终身大事,于是把此事摆在垂暮之年上竭尽心力。面对几次挫折不罢休不气馁,独自忍气吞声以致郁闷忧愁而突然离世。老船夫身上勤劳本份,慈爱善良,柔中有刚的美德,以及在他身上所体现出的人情美和伦理美,直接影响着翠翠个性和人生观的形成。小说第十三章写翠翠因爱情的挫折倍觉感伤、凄凉,想来想去,好几次都哭了起来,老船夫说的两句话就证实了这一点,“不许哭,做一个大人,不管有什么事都不许哭,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才配活到这块土地上!”老船夫还通过讲故事来启发翠翠如何面对人生的挫折:“说了些那个可怜母亲的乖巧处,同时且说到那可怜母亲性格强硬处,使翠翠听来神往倾心。”正是在老船夫的影响下,翠翠的思想与身体一样健康成长,“翠翠显得懂事了些,为祖父煎了一罐大发药,逼着祖父喝;又过屋后菜园地摘取蒜苗泡在米汤里作酸蒜苗。一面照料船只,一面还时时刻刻抽空赶回家来看祖父,”老船夫死后,先前追求过翠翠母亲的杨马兵又来照料翠翠。杨马兵说到了老船夫死前的一切,翠翠因此明白了祖父活时所不提到的许多事。“翠翠把事情弄明白后,哭了一个夜晚。”这个“哭”字不仅是翠翠因祖父去世而哭,而且是理解了祖父生前为她的婚事奔波劳累,为自己的爱情伤心而哭。在这个关键时刻,杨马兵代替祖父而成为翠翠的靠山、信托人。翠翠也逐渐坚强起来。在各色人等的关怀下,翠翠的个性因此不断走向成熟完美。同时老船夫的善良厚道,顺顺的豪爽慷慨,杨马兵的热诚质朴,作为美好道德品性的象征,对翠翠形象也是有力的映衬。 第五,翠翠身上的美主要还是通过她的爱情故事逐步展现出来的。翠翠的爱单纯、自然、真挚,是少女的天性,翠翠对傩送的爱情超过一切世俗利害关系,是非物质的,象梦一样,有个成长过程,大体经历了萌生、觉悟与追求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翠翠对爱情的萌生阶段。在小镇看龙船初遇公傩送,就对傩送有个难忘的印象。傩送邀翠翠到他家等爷爷,翠翠误认为要她到有女人唱歌的楼上去,心时觉得受了侮辱,就轻声地骂他:“你这个悖时砍脑壳的!”傩送不但不恼她,还打发家里的伙计举火把送翠翠回家。后来知道是傩送二佬,想起来先前骂人的那句话,心里又吃惊又害羞。到家见着祖父,“另外一件事,属于自己不关祖父的,却使翠翠沉默了一个夜晚。”爱情的种子就这样在少女的心里朦朦胧胧地萌芽、生发。翠翠被这件事情困扰着,可是连自己也不想是什么原因。以后的节日里,翠翠同她的祖父也看过同样的热闹,留下一个热闹的印象,但这印象总不如那个端午经过的事情甜美。 第二阶段是翠翠对爱情的觉悟阶段。两年后的端午节,祖父和翠翠到城里看龙船,从祖父与长年的谈话里,听明白是傩送在下游六百里外青浪滩过的端午。翠翠和祖父在回家的路上走着,忽然停住了发问:“爷爷,你的船是不是正在下青浪滩呢?”这说明翠翠此时的心正在飞向傩送身边,表示她的爱情意识已完全觉醒。二老过渡,到翠翠家中做客。二老想走了,翠翠拉船。“翠翠斜睨了客人一眼,见客人正盯着她,便把脸背过去,抿着嘴儿,很自负地拉着那条横缆。”既不轻浮又不撒野,表现出对爱情的自觉、自矜与自尊。从此翠翠爱看迎婚送亲的喜轿,欢喜地把野花插在头上,爱听别人唱缠绵的歌,可又不愿意别人说破她的渴望与追求;有时他仿佛孤独了一点,爱坐在岩石上向天空一片云一颗星凝眸;她本来天真好动,现在变得羞涩文静了,她的内心泛动着爱的暖流这个正值豆蔻年华的纯情少女的爱心,象山涧溪水那样清澈透明。在作者看来,这是一种最美好最纯洁的人类情感。 第三阶段是翠翠对爱情执著追求的阶段。她在爱上傩送之后,没有想到摊送的哥哥天保也爱上了她,对天保的托媒求亲,翠翠出于对爱情的忠贞专一,明确向爷爷表示拒绝,心里老想着送鸭子的傩送,早将天保求亲的事忘掉了。傩送上山为她唱歌传情,她虽在睡梦中不知歌的内容,但她在梦中感到身体随着美妙歌声漂浮起来,“飞窜过悬崖半腰”,去摘象征美好爱情的虎耳草,追觅着甜蜜幸福的爱情。然而翠翠与傩送的爱情忽然受到严重挫折,傩送远走他乡,爷爷突然长逝,使翠翠在一夜之间长成大人。她痛苦悲伤但没有倒下,她谢绝船总顺顺让她住进他家的好意,“以为名分既不定妥,到一个生人家里去也不大方便,还是不如在碧溪暂等。”她像祖父那样坚守摆渡的岗位,苦恋着并等待着傩送的归来。这些情节充分表现了翠翠性格坚强的一面。谢绝船总的好意是维护自己人格的尊严,也是对世俗传统婚姻观念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抗争。翠翠准备接受种种磨难,而等待傩送的归来。这是勇敢接受不幸命运的挑战,是对爱情的忠贞。在爱情挫折中,翠翠的性格因此展现着柔中有刚的美。尽管翠翠身上重复着与母亲相似的悲剧,但翠翠与傩送没有母亲与军人那样双双殉情而死,翠翠远比她绝望的母亲更勇敢更坚强,她怀着希望与自己坎坷的命运作持久的抗争。由此可见,翠翠不仅具有少女的天真无邪、活泼开朗的个性,而且还具有在生活中逐渐成长起来的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美德:勤劳、朴实、勇敢、坚强。 作者在刻画翠翠形象时将人物的语言、行动描写与心理描写结合起来,展示了翠翠的个性特征和丰富的内心世界。翠翠正值豆蔻年华,作者静观默察,敏感揣摩少女在青春发育期个性心理所表现的各种情态,通过粗线条的外部刻画与细腻入微的心理描写,从而把羞涩、娴静、温柔的个性惟妙惟肖地突出出来。如同样写翠翠的摆渡,在见到傩送时用“抿着嘴儿”、“不声不响”、“很自负地”拉缆等几个动作的勾勒,便把她见到恋人时内心的羞涩而又自矜、激动而又自尊、温柔而又娇气,力透纸背地传达出来;而给新娘子摆渡却写她的触景生情,她“站在船头,懒散地攀引缆索,让船缓缓的过去”,这就把翠翠对将来做新娘的那般纯情的遐想、幸福的憧憬,描绘得含蓄而又传神。为刻画翠翠的形象作者还善于把“水上人的语言”和“充满泥土气息的语言”移到纸面上来,如写翠翠向老船夫撒娇:“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这简洁贴切地刻画出少女翠翠的伶俐天真和娇气。 作者在刻画翠翠形象时还重视用葱郁的远山,清澈的溪水,溪边的白塔,翠绿的竹草等山水风景与端午赛龙舟,捉鸭子比赛及男女唱山歌传情等风俗人情作为环境的铺垫与映衬,尤其是端午节风俗的描写,自然而贴近生活,是对于作为大自然女儿性格的形成与发展的诗意烘托。翠翠与傩送的一见钟情,碾坊与渡船作为陪嫁归谁的矛盾等,都先后发生在几个端午节里。对于老船夫和翠翠只有过节才可能离岗进城。没有端午节,也许就不存在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故事。正是热闹非凡的端午节习俗,使翠翠耳濡目染,感觉到生活的美好、温馨和诗意,使翠翠慢慢培养起爱生活、爱别人,也学会爱自己的思想性格,使翠翠学会了从容地面对生活,学会爱,懂得爱。二 翠翠这一艺术形象还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既批判了汉族陈旧的婚姻观念,同时也充分引起读者对美毁灭的思考,“认识这个民族的过去伟大处和目前堕落处”,并且这一成功的艺术形象也为今天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借鉴,对我国当前精神文明建设也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 第一,借翠翠的爱情悲剧对汉族婚姻观念表示深恶痛绝,并给以深刻的批判,歌颂了追求自由婚姻的一对少男少女,表现了自己反封建的叛逆精神。这实质上也就是沈从文所要表现的理想的人生形式的重要内涵之一。从表面上看,翠翠爱情故事中的所有人物,都是一群平常善良的人,作者所表现的似乎是一个谁也没有错的悲剧。从本质上讲,以翠翠为中心人物的恋爱悲剧,其实并非完全是谁也没有错的悲剧。 苗汉两个民族婚俗的对立与矛盾,是悲剧产生的一个根本原因。苗族的婚俗是男女自由恋爱成婚。傩送以“马路”求婚,是苗族习俗。翠翠是一个生性活泼、喜爱唱歌的姑娘;傩送是一个任性酷爱自由的小伙子,他相信唱山歌能够使翠翠心领神会,于是他月夜上山唱歌,虽然当夜翠翠睡着了,但事后由老船夫转告,使两人情投意合,心心相印,照理说两人应该终成眷属。汉族成婚,是男女双方父母等家长通过托媒决定。所谓“车路”是汉族的婚俗观念。这种观念在小说中通过天保及其父顺顺得以表现。天保虽然真心爱翠翠,而翠翠却并不爱他,他一厢情愿地托媒求婚自然告败,反而怨恨老船夫:“鬼知道那老的真心要把孙女嫁个会唱歌的水手,还是预备规规矩矩地嫁个人!”可见天保把老船夫看成是翠翠婚事的主权人。船总顺顺在天保死后对前来探听傩送婚事意向的老船夫持冷淡的态度,对傩送欲娶翠翠的要求不予答应,他还逼儿子接受王团总家的那座碾坊,使傩送气得离家出走,这些都在顺顺身上表现出汉族的“父母之命”的婚俗观念。两种婚俗观念冲突的结果,使热恋中的翠翠与傩送生生分离。 第二,如前所述,沈从文在所创造的边城世界里,通过翠翠这一艺术形象,寄托着个人的美好理想。那么作者为什么要把翠翠与傩送自由恋爱的故事处理成悲剧?这样做的目的是引起读者对美的毁灭的深沉思考,用作者在边城题记中的一句话来说就是“认识这个民族的过去伟大处与目前堕落处”。要搞清这个问题,必须联系当时的历史情况。茶峒地区是偏僻蛮荒之地,为历史上犯人流放之处,苗族等少数民族在这里世代耕作,过着自由自在的牧歌生活。到18世纪才开始在这里推行封建宗法制度,尤其是在上个世纪初,封建军阀、国民党反动派在这里进行黑暗统治,残酷地屠杀无辜民众,镇压苗民起义,加上地方的土豪劣绅,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青少年时代的沈从文经常目睹发生在家乡的饥荒、暴乱与杀人如麻的惨景,从小就产生了非暴力抗恶的人道主义思想。作者正是受千疮百孔的现实所感发,通过翠翠等艺术形象的塑造,讴歌健全的人生形式,呼唤自由的美好的牧歌式社会的回归,批判了当时湘西的封建宗法社会。作者用意就在于从道德视角出发,为湘西民族和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注入美德和新的活力,并观照民族品德重造的未来走向。1(P.211)沈从文在谈到边城的创作时说: “拟将过去和当前相对照,所谓民族品德的消失与重造可能从什么方面着手。”1(P.212)他期待着将这种理想化的生命形式“保留些本质在年青人的血里和梦里”,去重新塑造我们民族的品德1(P.212)。作者创作边城塑造翠翠这一光彩形象正是建立在批判现代文明扭曲人性的基础之上,从另一侧面批判了与边城相对立的湘西那个物欲横流、道德沦丧的衣冠社会,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沈从文深知理想的人生形式只能存在于理想之中,现实中翠翠那种朴素的人性美正在日渐泯灭,因此他在歌唱这首牧歌的同时,又渗进了一丝沉郁、一丝隐痛,致使其温柔平和的牧歌中又混合着一层淡淡的悲愁,而且翠翠的爱情波折和无望等待从整体上成了人类生存处境的象征。所以翠翠形象的塑造成功地实现了作者所要表现的主题:讴歌理想的人生形式,并审视我们民族的昨天和今天。 第三,边城中翠翠形象的成功塑造给今天的艺术创作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借鉴。沈从文之所以能创造出这个爱与美的化身,根本原因有两点。一方面他对故乡湘西人民的生活有透彻深入的了解和深厚的感情:另一方面是他个人坚持独特的文学理想。作者在边城题记中说:“对于农人与兵士,怀了不可言说的温爱,这点感情在我一切作品中,随处可以看出。我从不隐讳这点感情。”2(P.3)作为永远只承认是“乡下人”的沈从文不仅对故乡有着割舍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双方解除合同协议模板
- 台球厅协会合同协议书
- 关于主播合作合同范本
- 出租电脑免押合同范本
- 变更签证补充合同范本
- 合同变更增量补充协议
- 各种建材租赁合同范本
- 别墅泳池维修合同范本
- 农村木房买卖合同范本
- 冲浪俱乐部义工协议书
- 院感紫外线消毒培训课件
- 2025年安全教育平台登录入口与模拟试题集
- 公司注销原合同补充协议
- 2025-2030中国区块链技术在供应链金融中的信用穿透效应
- 护理学用药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2025年《铁道概论》考试复习题库(含答案)
- 2025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招生统一考试政治试题及答案解析
- 益生菌与肝性脑病改善-洞察及研究
- 前掷实心球教学课件
- 2025年【小学】汉字听写大会竞赛题库(含答案)
- DGTJ08-2004B-2020 建筑太阳能光伏发电应用技术标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