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历代黄河流域铁冶点的地理布局及其演变郭声波我国的冶铁史可以上溯到春秋时代,到战国时,黄河中下游及其附近地区便陆续形成一些比较固定的铁矿采冶点。以后,随着铁冶业的发展,铁冶点不断增加,分布范围不断扩大。封建社会晚期,铁冶点已遍及全国,铁冶业成为社会生产极为重要的部门。本文准备从历史地理角度探讨历代黄河流域及其附近地区(以下省称“黄河流域”)铁冶点的地理布局及其演变规律。 一、历代黄河流域铁冶点的地理布局及其演变我们的第一步是将历代铁冶点的地理布局基本复原。根据有关资料,制成历代黄河流域及其附近地区铁冶点地理布局图(见图13)。我们发现,历代铁冶点的地理布局呈现两大特点:总体上集中于五大区域,地带上散布于山地丘陵。五大区域指燕山太行山崤山山脉(以下简称“燕太崤山”)、山西山地、豫西山地、鲁中山地和关中盆地,总面积不及整个黄河流域的四分之一,而长期保持了约占总数五分之四的铁冶点(见表1)。从具体位置看,大多数铁冶点位于山地或丘陵的边缘、沟谷地带。如太行山的两侧,豫西山地的北、东、南缘,鲁中山地、丘陵的坡谷,关中盆地的周匝,以及阴山贺兰山、六盘山、冀北诸山与高原或平原的结合部。山西山地呈纵向排列,滹沱河、漳河、桑干河、沁河、汾河及黄河,迤逦其间,故而铁冶点错杂于五台、系舟、云中、吕梁、太岳诸山之谷。表1 五大区域铁冶点数与总数的百分比时代所占比区域 例 先秦西汉东汉魏晋北朝隋唐宋辽金元明清现代燕太崤山42%28%25%55%54%34%28%30%48%22%30%28%山西山地5%12%10%15%15%32%18%20%23%33%26%22%豫西山地31%12%25%15%02%9%30%3%18%6%4%鲁中山地11%26%23%15%016%14%013%7%17%10%关中盆地11%10%10%08%9%18%10%3%4%6%12%合 计100%88%93%100%77%93%87%90%90%84%85%76%历代黄河流域铁冶点的总分布范围也是不断变化的。据史记货殖列传,春秋战国时代,北方农牧分界线大致是从关中北缘经龙门、太原、居庸,以迄于碣石,“铜铁则往往千里山出棋置”,显示出这条分界线内铁冶点的分布状况。图1证实了这一点。西汉时农业扩至河套、河西等地 侯仁之乌兰布和沙漠北部的汉代垦区,载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史念海秦汉时代的农业地区,载河山集。,安陶县、临戎县和陇西郡,也都有了铁冶的开拓 安陶铁冶见1957年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古代文化遗址及墓葬的发现情况简报,载文物1961年9期;临戎铁冶见前注侯仁之文;陇西铁冶见汉书地理志。后来匈奴的南徙,又使农牧界线向南退缩,长城一带的铁冶点迅即消失。魏晋北朝,中原板荡,鲁中和豫西的铁冶明显地衰退。北魏时,虽说是“其铸铁为农器、兵刃,在所有之” 魏书食货志。,然亦不过屈指之数。至于唐代,黄河以北的铁冶颇多恢复,尤其是河东道的铁冶点,竟比西汉多出1.5倍,而河南道西部的铁冶点,却依旧停留在魏晋的数目上。安史之乱,使河南道西部农田荒芜、人口锐减,铁冶的停滞,也就在情理之中。北宋时,农区北界南移,铁冶点亦不北逾滹沱河。金元以后,农区北界重抵关塞,铁冶点才重现于冀北、晋北和黄河上游地区。明代俺答款塞,销兵务农,冀西北破天荒燃起铁冶的炉火 张居正答宣府总督郑范溪,载张江陵全集卷25。有清一代,陕甘地区的土地不断开垦,铁冶点亦随之增多。到了现代,阴山贺兰山一带,不仅农收并盛,而且成为我国著名的钢铁工业基地。历史上铁冶点总分布范围的变化,与农业区域的扩大或缩小基本同步。历代铁冶点地理布局有两大重心。A重心在燕太崤山,这里一直保持了约占总数30%的铁冶点(表1)。B重心有一个变化过程:唐以前在燕太崤山东南,唐以后在燕太崤山西北(表2)。先秦的铁冶巨富,如鲁之曹邴氏、山东(即崤山以东)之程郑、梁之孔氏、赵之郭纵 史记货殖列传。,无一不在燕太峭山以东。十六国时,仅有的冶铁记载是后赵的渑池、丰国和南燕的商山 晋书石季龙载记、慕容德载记。北朝的新式炼钢法产生于襄国 北齐书綦毋怀文传。,牵口的铁制品亦名冠一时,可见B重心依然在燕太崤山以东游移。迄今为止,考古发现的唐以前的数十处冶铁遗址,只有一处在燕太崤山以西 陕西考古所凤翔队陕西凤翔南古城村遗址试掘记,载考古1962年9期。,亦可为佐证。唐代,B重心逐渐向河东道转移,并州铁器开始受到称赞:“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 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载全唐诗卷219。;“锋芒利如欧冶剑,劲直浑是并州铁” 任华怀素上人草书歌,载全唐诗卷261。北宋的燕太崤山以西,铁冶点仍在增加,河东的铁冶发展尤速:大通监的积铁,在真宗时尚可供诸州军数十年鼓铸,以致有人奏请权且罢采 宋史宋抟传。,有时陕西铸钱用度不足,河东的积铁还要入关支援 宋史食货志。元代山西铁冶点虽未见增加,但仅大通一地的云子铁年贡量就达十万斤 明史食货志。,可见山西的铁冶方兴未艾。明清时代,B重心已在山西固定下来,直到民国初,山西还因为铁冶的兴盛而使外国人垂涎不已。到了现代,钢铁工业更如雨后春笋出现在包括贺兰山、阴山、鄂尔多斯高原在内的西北地区。表2 黄河流域铁冶点布局B重心的转移时代所占比地区 例 先秦西汉东汉魏晋北朝隋唐宋辽金元明清现代燕太崤山东南42%44%52%30%23%20%29%30%19%31%27%18%燕太崤山西北16%28%23%15%23%45%44%40%32%46%43%40%二、历代黄河流域铁冶点地理布局的决定因素首先是铁矿分布。黄河流域的铁矿,主要分布在中朝地台河淮凹陷、山西褶皱带、淮阳地盾、鲁中突起和渭南古陆等地质构造带 张鉴模从中国矿业看金属矿产的分布,载科学通报1955年9期。从地形上看,大体相应的区域分别是燕太崤山、山西山地、豫西山地、鲁中山地及关中盆地。正如图13所示,这几个区域自古以来恰好就是铁冶点的主要分布区。这表明,铁冶点的区域分布受到铁矿布局的限制。据研究,最初的铁冶脱胎于铜冶 刘云彩中国古代高炉的起源和演变,文物1978年2期。,故而先秦的铁铜共生矿带如秦岭北缘、中条山、太行山、桐柏山 见山海经五藏山经符禺山、英山、騩山、虎尾山、穿委山、白马山、铜山诸条。、鲁山 管子地数篇。,都是铁冶的发轫地。鲁中山地铁矿的品位在黄河流域来说,普遍偏高(表3),故春秋乃至战国初期的铁冶以齐国最为发达 见管子海王篇。豫西山地东缘铁冶点的出现也较早,备受称道的“宛钜铁釶” 荀子议兵篇。、“韩卒之剑戟” 史记苏秦传。,便是靠了地利的缘故。山西铁冶发达较迟,当与矿石品位的偏低有关。表3 黄河流域部分铁矿品位(%)燕太崤山山西山地豫西山地鲁中山地关中盆地其它地区地区滦县鸡冠山渑池平盂、上党晋北少室山红山金岭镇利国潼关华阴宣龙陕北品位3040445325352540486165502837253448582539铁矿的地带性分布,从根本上决定了铁冶点的区域分布;但是各地铁矿的共生关系及品位都不尽相同,各个时期的冶铁规模、技术及燃料、交通等条件也不一致,因此,各区域铁冶点的出现或早或晚,并且常常在铁矿分布带内发生局部的变化。其次是燃料来源。我国早期的冶铁燃料是木炭。春秋晚期,临淄南郊有一座林木秀美的牛山,到战国中晚期,竟变为濯濯童山 孟子告子上。原因何在?临淄城建于公元前九世纪中叶,终孟子之世,未见再有大规模的土木营建,但是城中却有两个很大的冶铁作坊 群力临淄齐国故城勘探纪要文物1972年5期。,管子所谓“断山木,鼓山铁”,就是齐国铁冶的记述,临淄又位于著名的金岭镇富铁矿带,因此,牛山的童秃,铁冶难逃其咎。据考古研究,河南古荥镇西汉荥阳一号冶炉日产生铁半吨至一吨,平均每产一吨约需木炭七吨 河南省博物馆等河南汉代冶铁技术初探,载考古学报1978年1期。就以日产半吨计,一年就需一千二百八十吨木炭,相当于三千二百立米木材的产量(一般按木材比重0.5吨/立方米,出炭率20%计)。又按一亩林裁木一立米计,一座铁炉一年可剃去三百多亩山林。可见铁冶毁林之剧。北宋时,冶铁规模较大的利国监和莱芜冶,依然是“采矿伐炭” 苏轼元丰元年上皇帝书,载东坡奏议卷2。、“斩木为铁” 李昭妃吕正臣墓志铭,载乐静集卷29。,以至于有人哀叹:“今齐鲁间松林尽矣,渐至太行、京西、江南,松山大半皆童矣。” 沈括梦溪笔谈卷24。在黄河中游,大片森林也在坎坎刀斧声中缩小,消失。唐宋以后,陇上、秦岭北麓和陕北的森林大半从地图上抹掉,豫西、晋中的森林也残存不多了 史念海历史时期黄河中游的森林,载河山集二集。这些森林的消失,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是不能否认,以铁冶为主的冶铸业,起到了很大的破坏作用。可见在燃煤未普遍使用之前,铁冶的发展史,就是当地森林的消亡史,森林的消亡,反过来必然影响当地铁冶点的持续。因此,就在北宋,当一些矿区的森林逐渐伐尽的时候,煤的开采已遍及河北、山东、陕西及河南 朱翌猗觉寮杂记卷上。,并开始较多地用于冶铁。在徐州,元丰初发现了煤矿,太守苏轼以之冶铁为兵,作石炭行纪之:“根苗一发浩无际,万人鼓舞千人看。投泥拨火愈光明,烁玉流金是精悍。南山栗林渐可息,北山顽矿何劳锻。为君铸作百炼刀,要斩长鲸为万段!”以煤代木的燃料革命,显示了强大的威力,人们的欣喜,是可以想见的。金元时,北方的煤冶已获得优势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1。明代以后,我国的铁冶业已普遍用煤 宋应星天工开物卷10。到了现代,不仅华北平原两侧煤区的铁冶有了新的发展,就是古代鲜见铁冶的阴山贺兰山、河套、冀西北等地的钢铁工业,也因当地煤矿的次第开采而兴盛起来。以煤代木,不仅挽救了铁冶的危机,而且促进了黄河流域铁冶点地理布局重心从燕太崤山东南向富蕴煤矿的西北地区的转移。 第三是交通状况。黄河流域的几个主要铁矿分布区,大都位于山地、丘陵。自然地形的崎岖,交通工具的简陋,长途输挽的劬劳,以及经济效益的权衡,使人们不得不就山开采,近山冶炼。管子和山海经每谓铁产某山,即见先民在荜路蓝缕的开拓中,必定是靠山设冶的。秦代卓氏“即铁山鼓铸”,就是一例。汉代的铁官,也都因矿而置 续汉书百官志。山阳郡虽无铁矿,也可借东邻鲁国薛县的矿山设铁官。 魏晋以后,华北平原疏浚和开凿了不少可资舟揖的河渠,人们用来将矿石或成品铁运送出山,在重要的军事据点,经济都会或交通枢纽建立新的铁冶点。比如北魏的牵口和碻磝,均非铁矿分布地,因为是军事重镇,设冶以备不时 魏书食货志;宋书索虏传。,固然在情理之中,但如果牵口不是濒临白沟,碻磝不是挽扼黄河,铁冶原料和燃料从何而来?元代景州虽无铁矿,但御河在迩,农业发达,因而置有铁冶 元史百官志、食货志。,除去旧铁回炉外,太行山的矿石、成品铁和煤,都可沿漳、洹、淇、清诸水而至。除此而外,人们还为个别铁冶点专辟了一些水道。唐代莱芜之普济渠 新唐书地理志。、清代峄县之运铁河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32。,即属此类。 不过,古代水路运输毕竟规模有限,且不稳定,常因河渠的涸溢、淤塞或改道而中断。所以,古代远离矿山的铁冶点既不多见,也不久长。只有在近现代铁路、公路等先进的陆路交通运输工具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自然地形的羁绊之后,铁冶点的地理布局才有了新的变化:其一,铁冶点加速向冀西北、阴山贺兰山、河套及六盘山以西地区扩散;其二,许多既无内河航运又无铁矿分布而陆海交通便利的大中城市如西安、唐山、青岛、银川等,出现了规模较大的钢铁工业,为各地经济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工业原料。我们也看到,这些城市离矿区都不是太远,其距离总是限制在矿石和燃料运输费用的许可范围之内,说明交通运输的发展,对合理调整铁冶点的布局固有助力,也有一定限度。只有等将来交通运输有更大的发展之后,一个能充分利用所有自然资源的有利于国民经济全面发展的铁冶点布局,方可渐渐勾绘出来。 此外,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社会需要,也是促进铁冶业发展、铁冶点增加的动力。比如,铁冶的产生,就应归功于西周春秋时代幪幪的黍稷禾麻。因为稼穑既盛,铁农具便应运而生 见国语齐语。,难怪出土的先秦铁器,绝大多数都是镬、锄、镰、锸、铲、斧之类 见上海博物馆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有关各篇。前述农业进退与铁冶点地理布局的变化关系,也正反映了社会生产需要对铁冶的推动。 冶铁技术的提高,对铁冶点地理布局的变化有间接促进作用。比如煤的广泛用于铁冶,就是在明代发明了焦炭炼铁、改进了鼓风器之后得到推广的 北京钢铁学院中国古代冶金第三章。;三国时水排的用于铁冶 三国志韩暨传。,又使水力资源较富的燕太崤山东侧、豫西山和鲁中山地的铁冶经久不衰。 政治军事形势对铁冶的影响十分明显。一般说来,政治较为稳定的时代,铁冶业发展,铁冶点增加;如果在一定时期、一定地区发生战争,那么这一时期、这一地区的铁冶必然受到破坏,铁冶点相应减少,乃至消失。不过,在长期分裂对峙的局面中,除了瓯脱地带以外,出于军事需要,各割据中心仍可保持一定数量的铁冶点(见图1魏晋、北朝部分)。人口的地理分布,也是影响铁冶发展的重要因素。承平之世,人户滋繁,铁冶业都欣欣向荣;战争蹂躏,生民涂炭,铁冶则遭破坏。以北宋以前相当于今河南和山西地区的人口与铁冶点的升降关系为例(图4),大体相似的变化曲线,表明人口地理布局的变化与铁冶点地理布局的正比关系。 10倍 9.1 8倍 河6倍 南4倍 4.1斯拉夫 户3.2 数2倍 山 西 户 数 2.3 1.5 0.9 西汉 东汉 魏晋 北朝 隋唐 北宋 4倍 3.5 河 3倍 3 南 铁2倍 1.7 冶 山西铁冶点数 1.3 数1倍 1.1 0.3西汉 东汉 魏晋 北朝 隋唐 北宋图4 河南、山西人口和铁冶点的升降关系(人口资料分别采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副校长在全体教师大会上的讲话:让每一堂课都成为师生共赴的成长之旅
- 化学空气氧气试题及答案
- 装饰公司物资管理办法
- 智能化驱动与供应链融合-洞察及研究
- 规范餐饮标准管理办法
- 财务外包交付管理办法
- 融资招投标管理办法
- 《无形资产管理办法》
- 行政仓库库存管理办法
- 老小区如何管理办法
- 2025年新《公司法》知识竞赛题库(附含答案)
- (2025秋新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全册教案
- 八年级心理健康体验式教学计划
- 二手房资金监管协议书
- 甘肃省会宁县2025年上半年公开招聘辅警试题含答案分析
- 消防监控考试题初级及答案
- 2025年太阳能海水淡化项目经济效益评估报告
- 《小学开学第一课》课件
- 新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活动手册答案
- 4D厨房区域区间管理责任卡
- 人教版九年级英语课文单词知识点精讲第一单元ppt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