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八年级(下)第七单元课文梳理2.doc_第1页
语文版八年级(下)第七单元课文梳理2.doc_第2页
语文版八年级(下)第七单元课文梳理2.doc_第3页
语文版八年级(下)第七单元课文梳理2.doc_第4页
语文版八年级(下)第七单元课文梳理2.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文版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教师版)八年级(下)第七单元课文梳理226.岳阳楼记 (一)文学常识1.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祖籍邠州(今陕西省彬县),后迁居苏州吴县(江苏市吴县)。为北宋名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思想家,生前与包拯同朝。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死后谥号文正,史称范文正公。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较深。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对当时朝政的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傜役。宋仁宗采纳他的建议,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政”。可惜不久因为保守派的反对而不能实现,因而被贬至陜西四路宣抚使。后来在赴颍州途中病死,卒谥文正,有范文正公集传世。2.岳阳楼(江南三大名楼之一),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古城西门城墙之上,下瞰洞庭,前望君山,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美誉,与湖北武昌黄鹤楼、江西南昌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1988年1月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岳阳楼主楼高19.42米,进深14.54米,宽17.42米,为三层、四柱、飞檐、盔顶、纯木结构。楼中四根楠木金柱直贯楼顶,周围绕以廊、枋、椽、檩互相榫合,结为整体。作为三大名楼中唯一保持原貌的汉族古建筑,其独特的盔顶结构,更是体现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能工巧匠的精巧的设计和技能。北宋范仲淹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更使岳阳楼著称于世。3.记:一种文体。可以写景、叙事,多为议论。但目的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抱负(阐述作者的某些观念)。(二)创作背景1.本文写于庆历六年(1046年)。因得罪了宰相吕夷简,范仲淹贬放河南邓州,庆历五年(1045年)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请范仲淹作记。并附上一幅洞庭晚秋图,写此文时作者并未登临岳阳楼,只凭借此图写出了岳阳楼记。2.范仲淹和滕子京为同乡同榜进士,范因衽政治改革遭排斥,被贬邓州。滕子京在范的举存下,先知泾州,后知庆州。在庆州任上,滕被诬告擅自动用官钱十六万贯,被朝廷贬谪到岳州当知府。滕心里有些愤慨,范担心他惹出大祸,早就想机会劝劝他。恰好滕重修岳阳楼,请范“作文记之”,范便借题发挥,一来表达自己为人处世、仕途进退的原则,二来也是勉励滕心怀天下,不计较个人眼前的得失,先忧后乐。因为当时范的处境和滕并无二致,其实此文也是范的自勉。(三)思想内容与段落大意1.思想内容:本文史为“岳阳楼记”,实际上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登临游记,而是一篇表达自己博大胸襟、远大抱负的借物言志的文章。另外,作者还含蓄地劝慰遭受贬谪、心怀愤慨的滕子京,要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怀天下,先忧后乐。作者的“忧君”思想有其局限性,但他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思想,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品德,在今天仍有借鉴和教育意义。2.段落大意:全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简要记述了滕子京重修岳阳楼以及作者写作本文的缘起,可视作本文的小序。第二部分(第24段):在概写洞庭湖景色的基础上,着力描写天气或阴或晴时洞庭的景色,以及迁客骚人历此产生的或忧或喜的心情。其中第2段简要描写了洞庭湖的景象。第3、4段通过描写洞庭湖景色的阴晴变化,引出迁客骚人一忧一喜的两种心情,实际上可视为举例说明迁客骚人“或以物喜”“或以己悲”。第三部分(第5段):卒章显志,作者正面阐述观点,表达了自己宽阔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这部分是全文的中心,前面叙事、写景、抒情都是为它作铺垫的。(四)课文剖析 1重点精讲 第5段是全篇的重心,以“嗟夫”开启,兼有抒情和议论的意味。作者在列举了悲喜两种情境后,笔调突然激扬,道出了超乎这两者之上的一种更高的理想境界,那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宽阔胸襟)感物而动,因物悲喜虽然是人之常情,但并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古代的仁人,就有坚定的意志,不为外界条件的变化动摇。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忧国忧民之心不改,“进亦忧,退亦忧”,这似乎有悖于常理,有些不可思议。作者也就此拟出一问一答,假托古圣立言,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远大抱负)的誓言,曲终奏雅,点明了全篇的主旨。“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一句结语,悲凉慷慨,一往情深,令人感喟。文章最后标明写作时间,与篇首照应。 2.写法精析(1)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有什么作用?答:本文全篇仅368字,却内容充实,情感丰富,将叙事、写景、议论、抒情自然结合起来,既有对事情本末的交代,又有对湖光水色的描写;既有精警深刻的议论,又有惆怅悲沉的抒情。记楼,记事,更寄托自己的心志。作者又善于以简驭繁,巧妙地转换内容和写法。如以“前人之述备矣”一语带过无数叙述,以“然则”一语引出“览物之情”,以“或异二者之为”展开议论话题,等等,千回百转,层层推进,叙事言情都入化境。 (2)本文的句式是如何骈散结合的? 答:这篇记文以单行散句为主,间以骈偶短句,既流利畅达,又简洁凝练。散句骈句的运用,依文章内容而变化。如开头结尾的叙述文字用散句,庄严而质朴;中间写景状物的语句多用骈句,辞彩华美,音韵和谐;议论抒情语段(“嗟夫”一段)也用散句,抑扬顿挫,富于变化。这样,骈散交替,叙议结合,文质兼美,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3.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就是要超越个人的忧乐,以天下为己任,以利民为宗旨,补救时弊,积极进取。 4.说说“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和“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两句中的“异”字,分别指什么内容?答:“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异”,是指不同的自然景物引发出的“迁客骚人”不同的感触,即“悲”与“喜”两种不同的心境。“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的“异”,是指古代仁人不同于上述“迁客骚人”,能不受自然风物好坏的影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五)解释下列加横线的字的意思1.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特指贬官或流放)守巴陵郡。越(到、及)明年(第二年),政通人和(政务顺畅,人民和乐),百废具兴(各种该办而未办的事都兴办起来。具:通“俱”,全、都。兴:兴办),乃(于是,就)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规模),刻唐贤今人诗赋于(介词,在)其上。属(通“嘱”,嘱咐)予(我)作文以(连词,来)记之。2.予观(看)夫(指示代词,那)巴陵胜状(胜景,好景色。胜,美好。),在洞庭一湖。衔(用嘴含,引申为“包含”)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形容水势汹涌壮阔。汤汤,形容水流大而急),横无际涯(宽阔无边。横:广阔。际:边。涯:边);朝晖夕阴(早上阳光照耀,晚上乌云蔽天。形容天气变幻不定。晖:日光),气象(天气景象)万千。此则(就是)岳阳楼之(结构助词,的)大观(雄伟壮丽的景象。观:景象)也,前人之述备(全面,详尽)矣。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北通巫峡,南极(尽,直到尽头)潇湘,迁客(指遭贬斥放逐的人)骚人(指失意的诗人),多会(聚集)于(介词,在)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得无乎:表示揣测的句式,能不吗)?3.若夫(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发议论或描述,译为“像那”)淫雨(连绵的雨)霏霏(雨或雪繁密的样子),连月不开(放晴),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冲向天空);日星隐曜(藏起光辉。曜,光芒),山岳潜形(隐没形迹);商旅不行,樯倾楫摧(桅杆倒下,船桨折断);薄暮冥冥(傍晚天色昏暗。薄,迫近。冥冥,昏暗的样子),虎啸猿啼。登斯(指示代词,这)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离开朝廷,怀念故乡,忧虑人家说自己的坏话,惧怕人家讥讽自己。国,国都,首都),满目萧然(凄凉冷落的样子),感极(到了极点)而悲者矣。4.至若(用在又一段话的开头,引起另一层的议论或描述,译为“至于”、“又如”)春和景明(阳光明媚。景,日光),波澜不惊(平静。惊,起,动),上下天光,一碧万顷(上下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鸥翔集(时而飞翔,时而停歇。集,鸟停息在树上),锦鳞(美丽的鱼)游泳;岸芷汀兰(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郁郁(形容香气很浓)青青。而或(有时)长烟一空(大片烟霞完全消散。一,全),皓月(皎洁的月光)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浮动的光如跳跃的碎金,平静的月影像沉入水底的白璧。璧,圆形的玉,这里指月亮),渔歌互答,此乐何极(哪有尽头)!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心胸开阔,精神愉悦),宠辱偕忘(荣耀和屈辱统统忘记。偕,一起),把(握,拿)酒临风(迎着风),其喜洋洋者矣。5.嗟夫!予尝(曾经)求(探求)古仁人(品德高尚的人)之(结构助词,的)心(指思想感情),或异二者之为(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或,或许。为,心情),何哉(为什么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外物之优、个人之得而喜,也不因外物之劣、个人之失而悲。以,介词,因为);居庙堂之高(指在朝廷上做官。庙堂,喻指朝廷。庙,指宗庙。堂,指殿堂。之,定语后置的标志。)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指离开朝廷,在偏远的寺方做官。江湖,指四方各地)则忧其君。是(指示代词,这样。)进(指“居庙堂之高”,即在朝廷上做官)亦(也)忧,退(指处江湖之远,即在京外为官)亦忧。然则(既然这样,那么)何时而乐耶?其(代词,他们)必(一定)曰“先(在之前)天下之忧而忧,后(在之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如果没有这种人,我追随投奔谁呢?微,无,没有。谁与归,宾语前置句,即“与谁归”。归,归附。)?6.时六年九月十五日。(六)重要文言现象 1.通假字(1)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通“嘱”,嘱咐)(2)百废具兴 (“具”通“俱”,全,皆,都)2.词类活用(1)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名词作状语,向北;向南)(2)先天下之忧而忧 (名词作状语,在之前)(3)后天下之乐而乐 (名词作状语,在之后)(4)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名词作动词,做太守)(5)忧谗畏讥 (名词作动词,别人说坏话)(6)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形容词作名词,贤明之人)(7)而或长烟一空 (形容词作动词,消散)(8)百废具兴 (动词作名词,荒废了的事业)(9)或异二者之为 (动词作名词,这里指心理活动)3.古今异义(1)气象万千 【古:天气景象; 今:天气变化】(2)微斯人 【古:(如果)没有; 今:微小】(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古:景象; 今:看】(4)横无际涯 【古:广远; 今:与“竖”相对】(5)浊浪排空 【古:冲向天空; 今:全部去除掉】(6)予观夫巴陵胜状 【古:指示代词,表远指,相当于“那”; 今:丈夫,夫人】(7)前人之述备矣 【古:详尽 今:准备】(8)增其旧制 【古:规模 今:制度】(9)作文 【古:写文章 今:作文】(10)至若春和景明 【古:日光; 今:景色、景物】(11)则有去国怀乡 【古:国都; 今:国家】(12)则有去国怀乡 【古:离开; 今:前往】(13)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古:曾经; 今:品尝】(14)越明年 【古:及,到; 今:越过】越明年 【古:第二年; 今:今年的下一年】(15)宠辱偕忘 【古:荣耀; 今:恩宠】(16)沙鸥翔集 【古:群鸟停息在树上;今:集体,集中】(17)进亦忧 【古:在朝廷做官; 今:前进】(18)退亦忧 【古:不在朝廷做官; 今:后退】4.一词多义以:(1)属予作文以记之 ( 连词,表目的,来 )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介词,因为 )夫:(1) 予观夫巴陵胜状 ( 指示代词,那 ) (2)嗟夫 ( 句末语气词,表感叹 ) 观:(1)予观夫巴陵胜状 ( 动词,看 )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名词,景象 )极:(1)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 尽,直到尽头 ) (2)此乐何极 ( 穷尽,尽头 ) (3)感极而悲者矣 ( 表示程度深,到极点 )或:(1)或异二者之为 ( 或许 ) (2)而或长烟一空 ( 有时 )空:(1)浊浪排空 ( 天空 ) (2)长烟一空 ( 消散 )通:(1)政通人和 ( 顺畅 ) (2)北通巫峡 ( 通向 )和:(1)政通人和 ( 和乐 ) (2)春和景明 ( 和煦 )一:(1)一碧万顷 ( 一片 ) (2)长烟一空 ( 完全 ) (3)在洞庭一湖 ( 全部 )则:(1)然则何时而乐耶 ( 那么 )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就是 ) (3)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 就 )归:(1)微斯人,吾谁与归 ( 归附 ) (2)云归而岩穴暝 ( 聚拢 )5.特殊句式(1)判断句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也”表判断语气。)(2)省略句例:属(zh)予作文以记之。(省略主语“滕子京”。)(3)倒装句A.微斯人,吾谁与归?(疑问代词“谁”作宾语,宾语前置句。语序应为“吾与谁归”。)B.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状语后置句,状语“于其上”后置,正常语序为“于其上刻唐 贤今人诗赋”)迁客骚人,多会于此。(状语后置句,状语“于此”后置,正常语序为“于此多会”)C.居庙堂之高 / 处江湖之远(定语后置句,“之”定语后置的标志)6.重点语句(1)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译文:它连接着远处的山,吞吐长江的流水,水波浩荡,无边无际,或早或晚(一天里)阴晴多变化,气象千变万化。(2)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译文:像那阴雨连绵繁密,接连几个月都不放晴,阴冷的风呼啸着,浑浊的水浪冲向天空。(3)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译文:至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时,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 7.出自本文的成语(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天下人担忧之前先担忧,在天下人享乐之后才享乐。比喻吃苦在先,享受在后。(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3)心旷神怡:形容心境开阔,精神愉快。 旷:开阔;怡:愉快。(4)气象万千:气象:情景。形容景象或事物壮丽而多变化。有很多景物在进行变化。(5)政通人和: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形容国家稳定,人民安乐。(6)百废具兴:许多被废弃的事业又都兴办起来。“具”通“俱”,规范词形写作“百废俱兴”。(7)浩浩汤汤:浩浩荡荡。指水势壮阔的样子。(8)波澜不惊:是岳阳楼月夜里风平浪静时的景色。现比喻面对动荡局面保持平静、形势平稳,没受到什么变化或曲折,不惊不诧。(9)宠辱偕忘:受宠或受辱都毫不计较。常指一种通达的超绝尘世的态度。(10)皓月千里:皎洁的月光普照千里湖面。(11)一碧万顷:一片碧绿,广阔无际。顷,极言其广。(12)岸芷汀兰:岸边的香草,小洲上的兰花。(13)淫雨霏霏:形容细雨连绵不绝的样子。(14)春和景明:形容春风和煦,阳光明媚。8.参考译文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为巴陵郡太守。到了第二年,政务顺畅,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就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有的规模,在楼上刻写唐代名家和当今人的诗,(并)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我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这洞庭湖上。(它)包含着远处的山峰,容纳下长江,浩浩荡荡,宽阔无边。早晨阳光照耀,傍晚乌云蔽天,景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的描述(已经)很详尽了。(既然)这样,那么向北通往巫峡,向南直达潇水和湘水,降职外调的官吏和失意的诗人,常常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能够没有差别吗?像那连绵不断的雨纷纷而下,连月不晴(的时候),阴惨惨的风怒号着,浑浊的浪涛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没了光辉,山岳隐藏起形状;经商的旅客不能行走,桅杆倾倒,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长啸,猿啼叫。(此时)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这样情绪:(因)离开京都而怀念家乡,担心遭到他人的诽谤和讽刺(而心情沉重),满眼凄凉冷落,极度伤感而十分悲痛。至于(那)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波浪平静,上下天色湖光相连,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游来游去;岸上的小草和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葱。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浮动(在水面上)的光如跳跃的碎金,平静的月影像沉入水底的白璧,打渔人的歌声互相唱和,这种快乐哪有尽头呢?(此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精神愉悦,一切荣耀和屈辱统统忘记,端着酒杯,迎着风痛饮,大概是高兴到极点了。啊!我曾经探求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思想感情 ,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为什么呢?(他们)不因外物之优、个人之得而喜,也不因个人之失、外物之劣而悲;在朝廷上做高官就为他的百姓担忧,离开朝廷,在偏远的地方做官就为他的国君担忧。这样,进朝做官也担忧,退处地方官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就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追随投奔谁呢 ?(写这篇文章)当时是(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七)中考链接题 阅读岳阳楼记12段,回答14题。(8分)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2分)(1)予观夫巴陵胜状 胜:美好 (2)朝晖夕阴晖:日光2.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分)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译文: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3.概括第二段文字的中心。(2分)答:写洞庭湖全景。4.“前人之述备矣”中的“前人之述”具体指什么?(2分)答:唐贤今人诗赋。阅读岳阳楼记34段,完成13题。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2分)登斯楼也 斯:这,这个 则有心旷神怡 怡:愉快、愉悦、和悦2.解释下列各句中的“然”字。(3分)(1)满目萧然(岳阳楼记) 然:的样子(2)吴广以为然(陈涉世家) 然:对(的)、是(的)、正确(3)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公输)然:这样3.由“渔歌互答”,你能联想到三峡中哪两句渔歌?(2分)答: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阅读岳阳楼记35段,完成15题。第3段 第4段 第5段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D )A感极而悲者矣 B而或长烟一空C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D先天下之忧而忧2.翻译下列句子。(1)微斯人,吾谁与归?译文: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译文: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3.选段主要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选段的表达方式是议论、抒情。4.请从选段中找出分别与“以物喜”“以己悲”相照应的句子。(1)“以物喜” 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2)“以己悲”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5.你如何看待作者所追求的“古仁人之心”?答:考生应先理解“古仁人之心”的含义,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然后扣住这一点谈看法,言之成理即可。 阅读文言文 岳阳楼记(节选),完成第15题。(16 分)第2段 第3段 第4段 第5段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4 分) 薄暮冥冥 薄:迫近 去国怀乡 去:离开 春和景明 景:日光 长烟一空 一:全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4 分)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译文:(他们)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怎能一样呢?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译文:水面上浮动的月光闪着金色,(而在无风时)静静的月影却像一块沉在水中的碧玉。3.“是进亦忧,退亦忧”中的“进”和“退”分别指什么?( 2 分)答:“进”是指居庙堂之高,通俗一点就是说在朝廷上做官。“退”是指处江湖之远,通俗一点即是说不在朝廷上做官,隐退江湖。4.请写出选文中具体体现“二者之为”的两个短语,并说出“二者之为”所表现的胸怀与古仁人有何不同?(用原文回答)( 3 分)答:短语:“忧谗畏讥”和“宠辱偕忘”。二者之为:“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或者“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 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5.请结合选段内容,简要分析第两段对第段的作用。(3 分)答:段紧扣上文的“异”字细致地描绘了“霪雨霏霏”和“春和景明”这阴晴两种景象以及迁客骚人由此产生的忧、喜两种览物之情。这两段描写为第段的议论奠定基础。 阅读文言文 岳阳楼记35段,完成第14题。1.选出对下列加点文言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B )。(2分)A.若夫霪雨霏霏 (代词,那) B.去国怀乡 (前往 )C.把酒临风 (举) D.微斯人,吾谁与归(无,没有)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答:在朝廷做高官就为他的百姓担忧,(离开朝廷),在僻远的地方做官就为他的国君担忧。(得分点:“则”、“其”各1分,句子意思正确、通顺 1分)3.细读第1、2段,在文中各找出最能体现登楼者在阴雨天“感极而悲”和在春和景明天气下“其喜洋洋”的两个四字短语。(2分)(每一小题对两个才能得1分。)(1)体现登楼者在阴雨天“感极而悲”的两个短语是去国怀乡、忧谗畏讥;(2)体现登楼者在春和景明天气下“其喜洋洋”的两个短语是心旷神怡、宠辱偕忘。4.纵观岳阳楼记全文,作者在前面几个段落进行叙述、描写、抒情的基础上,最后一个自然段发表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等议论。请思考回答:(1)结尾段的议论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巧妙构思?(2)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操?(3分)答:(1)卒章显志(点明主旨)(1分);(2)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和高尚情操(2分) 阅读文言文 岳阳楼记(节选),完成第14题。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1)谪守:封建王朝官吏降职或远调。(2)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嘱咐。(3)胜状:美好的(或优美的) (4)春和景明:日光。评分标准:每个0.5分,其中(2)指出假借字后并解释,才能得分;(3)答“雄伟的”不给分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4分)(1)去国怀乡,忧谗畏讥。译: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2分,“去”“国”“谗”“讥”四个词语各0.5分,答错扣完为止。)(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译: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2分,“以”译错译漏扣0.5分;全文不按互文翻译扣1分。)3.本文标题为岳阳楼记,内容上却大量描写洞庭湖的景色,试分析作者的用意。(2分)答:因为前人对岳阳楼的描绘已经很详尽了,作者另辟蹊径以湖的景色来烘托岳阳楼(1分,意思相近也可给分),用湖的浩浩汤汤、气象万千的景物特点引出后面的登楼之情,为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做铺垫(1分,意思相近也可给分)。4.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表现强烈的忧患意识,而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抒发了“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范仲淹的“忧”与欧阳修的“乐”在本质上有什么联系?请谈谈你的看法。(3分)答:“忧”与“乐”在本质上是一致的(1分,答“相同”同样给分)。范仲淹无论位居高官或是退居民间,都挂念国家、百姓;欧阳修虽然遭到贬谪而失意,仍积极施政,与百姓同乐(必须分开答“范仲淹”和“欧阳修”,各0.5分,共1分,意思相近也可给分)。他们都心忧天下、以天下苍生为念,始终关心百姓疾苦,关注百姓悲喜。(1分)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相关题目。(12分)(甲)第35段(乙)初,范文正公贬饶州,朝廷方治朋党,士大夫莫敢往另,王侍制质独扶病饯于国门,大臣责之曰:“君,长者,何自陷朋党?”王曰:“范公天下贤者,顾质何敢望之;若得为范公党人,公之赐质厚矣!”闻者为之缩颈。(选自渑水燕谈录)注:范文正公贬饶州:范仲淹谥号文正,因上书主张革新与宰相发生冲突,遭诬告,贬官饶州。朋党:同类的人为私利而结成的小集团。王侍制质:即王质,侍制是官名。缩颈:缩头,表示吃惊害怕。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去国怀乡 离开 先天下之忧而忧 在之前士大夫莫敢往别 无 大臣责之曰 代词,他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译文: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王侍制质独扶病饯于国门译文:侍制王质独自带(拖)病在京城(国都)门外为他(范仲淹)饯行 (设宴送别)。3.王质说“范供天下贤者”,从文段(甲)来看范公之“贤”表现在哪两个方面?(2分)答:“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忧国忧民之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4.联系社会生活谈谈范仲淹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在今天所具有的现实意义。(2分)答案示例:范仲淹这句话堪称千古经典,永不过时,历史上诸多英雄志士,如文天祥、岳飞、谭嗣同等人都是先忧后乐的典型,在今天的社会,我们更要发扬这种精神,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才能作出成绩。【详细解析】1.考查点: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题思路:对课本中出现的实词要仔细掌握。遇到课外文言文,要在仔细阅读的基础上回忆该词在课内是否有相似的用法出现,并根据课内的意义推断在课外句子中的具体意义。归纳总结:文言实词同现代汉语一样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量词、代词等。在文言实词中古今异义和一词多义现象比较多,我们不能望文生义,更不能用现代汉语的意思去解释文言词语。此外,文言实词同现代汉语实词一样,一词有多个解释,即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意思,在学习和应考时要留神分辨,要准确把握文言实词的含义。2.考查点: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解题思路:翻译时要注意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现象的词语。“独”是“独自”。“饯”是“饯行”的意思。3.考查点: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解题思路:选文(甲)中第三段所赞扬的“古仁人”实际上也是范仲淹赞美自己的。解答同类题技巧方法:对文言文内容理解的考查,内容包括对文章内涵的理解,对文章表现手法的分析。在文言文阅读中,这类试题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要注意对侧面描写的辨识。4.本题考查对文言文主题的领悟和理解以及现实意义。本题是一道主观题,无固定做法。学生可根据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联系历史上诸多名人事迹,自由发挥即可,但切忌不可提出消极思想。【参考译文】当初,范文正公(范仲淹)被贬到饶州,朝廷正纠治朋党,士大夫都不敢前去告别,只有侍制王质独自抱病在国都城门(为范仲淹)饯行。大臣们怪他说:“你,是长春,为什么要把自己搅进朋党里面去?”王质说:“范公是天下有才有德的人,只是我怎么敢奢望与他结为朋党。如果让我做了范公的朋友,那我感到太荣幸了。”听到的人都惭愧得缩脖子。 比较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14题(共10分)甲第35段乙范文正公守邠(bn)州,暇日率僚属(部属)登楼置酒,未举觞(shng),见缞绖(cu di 丧服)数人营理葬具者。公亟(j急迫地)令询之,乃寓居士人(寄居在外的读书人)卒于邠,将出殡近郊,赗(fn)敛棺椁(下葬的物品)皆所未具。公怃然(失意的样子),即彻(“通撤”)宴席,厚赒(zhu救济)给之,使毕其事。坐客感叹有泣下者。(范仲淹罢宴)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2分)(1)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国都 ) (2) 而或长烟一空 (全 )(3) 暇日率僚属登楼置酒(摆放,放置) (4) 乃寓居士人卒于邠 (死 )2.翻译句子(4分)(1)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2分)译文:我曾经探求过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意近即可)(2) 坐客感叹有泣下者。(2分)译文:在座的客人因此而感动叹服甚至有流下眼泪的。(意近即可)3.甲文中的“古仁人”有怎样的胸襟和抱负?用原文中语句回答。请再举出一个具有这样胸襟或抱负的“古仁人”的事例。(2分)答: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1分)如: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1分,事例符合即可)4.从乙文中摘录出最能体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思想的有关词句。(2分)答:公怃然,即彻宴席,厚赒给之,使毕其事。 阅读下面文言选段,完成15题。(10分)甲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三峡节选)乙 34段 (范仲淹岳阳楼记节选)1.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 )(2分)A哀转久绝 消失 群响毕绝 消失 B属引凄异 延续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一类C至若春和景明 和暧 地利不如人和 和顺 D把酒临风 面对 临溪而渔 靠近 分析:A消失B延续/一类 C和煦 /和顺 D面对 /靠近 2.下列句子加点的“则”字与“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中的“则”字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D )(2分)A.入则无法家拂士 如果 B.诚如是,则霸业可成也 那么C.(驴)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可是 D.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就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沙鸥翔集,锦鳞游泳。译文:沙洲上的白鸥时而展翅高飞,时而聚集在一起,五光十色的鱼儿在水里游来游去。 4.甲选区文第2段和乙选文2段中的景物描写分别渲染了什么样的气氛?甲选文第2段:渲染了一种凄凉萧杀的气氛。乙选文第2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