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祝福》.doc_第1页
鲁迅《祝福》.doc_第2页
鲁迅《祝福》.doc_第3页
鲁迅《祝福》.doc_第4页
鲁迅《祝福》.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吃人的社会,女性的墓碑 浅谈鲁迅小说祝福的思想意蕴 【内容摘要】鲁迅二十世纪中国文坛上一颗璀璨的明星,面对着“惨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鲜血”他只是一往无前的用血肉之躯去刺破天空无尽的阴霾与黯淡。即使遍体鳞伤,即使奄奄一息,他犹不悔!他的作品从来都连接着人性最本质最深刻的东西。辛亥革命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小说祝福就是在那吃人的社会背景下创作出来的,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全文承袭鲁迅一贯的写作风格,无关华丽,更无期期艾艾,有的只是深刻到灵魂里的沉痛与悲凉。值得细细品读。 【关键词】鲁迅 祥林嫂 鲁四老爷 “我” 祝福 吃人 女人的墓碑 无奈与悲凉一、绪论(一)关于鲁迅 从古迄今,无论哪个时代,繁荣也好,萧索也罢,社会流毒和弊病总会在历史的湖面掀起浪花抑或留下斑斑痕迹。都说文人是社会的良心,他们总会站在时代的悬崖以尖锐深刻的笔触去打量这个世界,而其中的艰辛与孤苦或许只有他们自己了解。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人,一个文人,他就是一颗随着社会和人性本质而或跃动或枯竭的良心!鲁迅(1881.9.251936.10.19),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普通的中式长衫,刷子一样向上竖立着的头发,仿佛一个隶书的“一”字似的浓密胡须。朴素的形象一如他坚定的信念和执著的品质。伟大领袖毛主席曾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迅先生曾说:“在我自己,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切迫的而不没能已于言的人了,但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吧,所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至于我的喊声是勇猛或是悲哀,是可憎或是可笑,那倒是不暇顾及的;但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了.至于自己,却也并并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寂寞,再来传染给也如我那年轻时侯似的正在做着好梦的青年。”就是这样一个寂寞者而又幸福者,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时代经典。无论是小说集呐喊、彷徨、阿Q正传,还是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或是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等等,鲁迅的作品仿佛一把锋利的刺刀,笔直的插入敌人的胸膛。他用虔诚得如婴孩的心去剖析和拷问社会的良心和人类的灵魂。艰辛如他,悲孤如他!很多学者认为,鲁迅作品是中华民族文化当中的宝库,诚然,他的著作在中国文化史上、思想史上不亚于古代的经,可以说是近代文化史上的经书。“说它是宝库,可以说鲁迅所处的时代脉搏、面貌都在他的作品里体现了。鲁迅他本身就是一部那个时代的历史。同时,鲁迅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当时时代精神结合的最好典型。在那个群星灿烂的时代,鲁迅在二者的结合上,代表着一个时代的高峰与追求。至于他对人民,对民族,对国家,对世界,他的理念,他的信心,他的奋斗,他的牺牲,这种精神更值得中华民族子孙代代相传。”因此我们可以坚定地说,鲁迅是一个时代的象征,是屹立在民族风尖浪头的一杆领航旗帜,更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是当之无愧的“民族之魂”!(二)初谈祝福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最初发表于1924年3月25日出版的上海东方杂志半月刊第二十一卷第6号上,后收入鲁迅全集第二卷。是鲁迅作品的极具代表意义的名篇之一,也是鲁迅超人才华的艺术结晶,更是他关于革命和未来独到思想的印证。这一时期的鲁迅曾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就对现实感到失望了。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虽然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封建宗法观念、封建礼教思想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鲁迅为此感到深深地忧愤与悲凉。因而鲁迅在他的祝福里,尖锐、犀利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祝福在如泣如诉的血泪控诉中,对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苦难,特别是对封建礼教,给予了强烈的抨击和鞭挞;通过描写祥林嫂悲剧的一生,表现作者对受压迫妇女的同情,对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无情揭露。没有灵魂的人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人,瘫痪着没有灵魂的人的国家是社会的悲哀,苟延残喘着没有灵魂的民族是时代的悲哀。不得不说,无论帝制是否被摧毁,只要维护封建社会的基础没有动摇,如果民众的封建腐朽思想没有从根本上转变,哪怕再汹涌的革命或改革,人们仍不过从“暂时坐稳了的奴隶时代”活到了“打了花边或蝴蝶结的奴隶时代”。祝福就从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一群人身上剔出了个人、国家、民族甚至是时代的流毒和弊病,剑锋直指其顽固的劣根性和奴性。单从作品的选题上看,作者就颇具匠心。以“祝福”为题,“祝福”是贯穿整个故事的线索,一般“祝福”是指那些买得起福礼爆竹之类的富贵人家必须举行的年终大典。是当地的一种祭祀活动。而乞丐祥林嫂偏偏就死在这富人祝福声中,烟气缭绕的街头,一喜一悲,使祥林嫂的悲剧获得了强烈的对照,以乐景衬托哀情。使其命运悲上加悲,使这个社会显得冷而又冷,有力地表达出作者对封建神权,对那些剥夺了别人幸福还永不满足,又正在贪婪“祝福”的人们的无比憎恨。以祝福为题,更为含蓄,也更为辛辣。然而,“祝福”不仅仅是对“吃人”主题的开掘,还是作者对革命前景、对未来新社会的一种积极的向往和希望。正如鲁迅先生所言,“我想: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先生就是位孤独而执着的开路者,一路披荆斩棘,一路惨淡经营,目的就在于唤醒麻木的民众,唤醒沉睡的民族,唤醒人类最深刻最纯粹的良知。一、 “吃”与“被吃”鲁迅小说祝福写作背景是辛亥革命之后,如祥林嫂、鲁四老爷、卫老婆子、柳妈一类皆是“踏踏实实”生活所在的阶级社会之中。何谓阶级社会?(1)阶级社会指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存在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社会意识形态。阶级社会有几个发展阶段:如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社会,是由阶级社会向无阶级社会过渡的社会。(2)社会学概念,阶级社会与“原始社会”有一定对应关系。即人类社会由于剩余产品的出现,逐渐结束了共同生产、平均分配的原始社会形态,产生了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在阶级社会中,存在一个经济上永久占支配地位的统治阶级,而且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阶级关系相对稳定,具有封闭性和非流动性。被统治阶级永远无法向上流动。他们要么诉诸于宗教,要么反抗统治阶级的支配。一旦反抗发生就必然要触及乃至颠覆社会结构,因而具有革命性。在阶级社会中,革命是唯一的流动途径。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阶级社会里就是只有带着阶级性的人性。”1就是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森严的阶级性质和等级性质将人性最原始的纯粹和良知削平、打磨得所剩无几,那形形色色的面具下隐藏的是一张张虚伪、势利、冷漠、残忍、愚昧无知、无耻的丑恶嘴脸。亲情、友情、爱情在阶级里面不过一场虚幻的梦,抑或一张薄如蝉翼的纸,吹弹可破。 “朱门狗肉臭,路有冻死骨”、“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便是阶级社会种种黑暗与疯狂的真实写照。在鲁迅小说祝福笔下的时代,无情无义更无爱。处于统治阶级金字塔顶部之流本质就如同一只只张开血盆大口的猛兽,露出嗜血的双眼和獠牙,等待着下层的羊羔一点点的送入它们饥肠辘辘,永不厌倦的口中;甚至打着伪善的嘴脸,一步步为自身竖立起绝对的统治和权威,目的不过让被吃的猎物心甘情愿地被吃,从而享受吃的过程中猎物在自身利爪面前那种温顺的缱绻与挣扎后的快感。在剥削和被剥削,压迫与被压迫,吃与被吃的时代,统治者更加疯狂无节制的索求,而处于被压迫地位的民众(如故事主人公祥林嫂之类),在经历一次次被宰或待宰的悲惨遭遇之后,不得不向自己的命运低头,向灵魂下跪,进则阿谀奉承,退则明哲保身。甚至“以五十步笑百步”,愚昧麻木得如同行尸走肉。这就是“吃”与“被吃”时代的社会现实,让人无奈中更透无尽悲凉。鲁迅先生在论第三种人一文中曾这样说过:生在阶级社会里,要想做一个超阶级的人,这样的人是根本不存在的这恰如一个人要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一样。生在封建社会中的祥林嫂是不可能跳出封建社会的园囿的,她正是被封建社会的四大绳索政权、族权、夫权、神权扼杀致死的。(一)鲁四老爷:封建礼教虔诚的教徒在“吃人”的社会中,祝福中的鲁四老爷无疑是封建礼教最“虔诚”的捍卫者,文章虽然没有对鲁四老爷的外貌进行描述,但小说一开始就介绍他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又“大骂新党和康有为”。 从这些话中可以看出,鲁四老爷具有旧社会普遍的传统老学究的模样,表面上是斯文儒雅,又自命清高,本质上腐朽不堪。众所周知,辛亥革民已经过去十余年,鲁四老爷却还在大骂新党和康有为,这只能表明他要装做关心国事,其实并不了解。同时也表现了他思想的迂腐守旧,连康有为的思想都难以接受,那么孙中山的理论更无法理解。这样短短几句话,一个活生生的形象跃然纸上。作品对于鲁四老爷的书房的交代颇具意蕴。“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我又无聊赖的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这段十分细致的描写则集中进一步体现了鲁四老爷的的身份,爱好以及立场。书房里的两本书都是宋代理学的入门书,一幅对联也是出自宋代理学家朱熹的文章。但是似乎陈抟老祖的“寿”字在这儿有些不合时宜,陈抟老祖是科举不中而去做道士的,好象和书房的气氛格格不入。这恰恰却可以看出“道学先生”鲁四老爷的另一面;这些也为此后,从他初见祥林嫂即“皱眉”,一直到祥林嫂死后还大骂“谬种”,他的一系列行为埋下伏笔。无疑这样的述写都极好的刻画出这个道学先生冷酷无情的面孔及他对封建礼教那种近乎神祗的顶礼膜拜。而作品着重点在于从鲁四老爷对祥林嫂态度反映当时的社会问题,即并不是地主阶级如何在经济上、政治上剥削和压迫农民阶级的问题,而主要是封建社会遗留的妇女问题。其实,不仅是鲁四老爷,小说中的其它人物,如祥林嫂的婆婆、大伯、先后两个丈夫、短工、柳妈、卫老婆子以及镇上的那些神情冷漠的人们,刻画在作品中旨在说明: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由于反动统治阶级的倡导,封建礼教通过种种渠道,形成了强大的社会舆论。它的影响,就如同一张看不见大网,已经遍及社会的各个阶层,各个角落,成了笼罩在祥林嫂头上的一种极其可怕的传统的习惯势力。小说批判的锋芒,是指向整个封建宗法制度,特别是以思想和道德规范的形式所体现出来的封建礼教,而非仅仅限于个人。小说深刻的主题在于揭示:封建礼教是怎样无情地吞噬了一个无辜、善良而又勤劳的农村劳动妇女,而不在于追究迫害祥林嫂的“元凶”、“首恶”。当然,做为一个封建理学道德的信奉者,鲁四老爷无疑是作者鞭挞的对象,然而作者鞭挞他的目的,是为了揭露封建理学道德的残酷性和虚伪性。这样的一个反面人物却为全文主旨的表达起到十分重要的烘托作用。如果说祥林嫂的一生是一场悲剧,那鲁四老爷的一生又何尝不是?因为也许他至死都无法接受和理解新思想、新社会、新潮流,却被自己抑或传统的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给荼毒着,也奴役着,更可怕的是他自己浑然不知,实在可恨又可怜。鲁迅先生写祝福旨在拯救国民于水火,他不吝惜于自己的力量,更寄希望于更多的和他一般有“良知”的人,能“懂得人”的人。因而他在无奈和悲凉中“祝福”着,也期冀着。二、 女人的墓碑曾经有人怀揣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雄韬伟略,立志救国救民;曾经有人登临而嗟叹“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怎奈世俗太肮脏,即使大声恸号“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也无力扭转乾坤,一个孤独的行者,最后落得怀石沉江,成为历史永远的遗憾那人便是屈原。而鲁迅先生之于屈大夫,纵然古今相隔,却有着同样火热而执著的灵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一个这样忧国忧民的文人却是世界上最孤独者一类,他没有如同当时御用文人般大肆鼓吹社会主旋律,而是用一颗敏感的心去感触祥林嫂一类生活在时代最低处劳动人民的真实魂灵。字字锥心,声声泣血,鲁迅先生就是用这样一颗良知的心感动了亿万同胞。(一)祥林嫂:一场灵魂的谋杀与救赎祥林嫂是祝福一文鲁迅先生浓重刻画的主要人物之一。祥林嫂的一生是坎坷悲惨的一生,最终沦为乞丐的她,就在年终人们祝福的欢乐气氛中,怀着无限复杂矛盾的心情冻饿致死。祥林嫂是我国封建社会千千万万个妇女悲惨命运的缩影,是千千万万中国母亲悲惨一生的深刻写照。她的一生是对中国吃人的封建社会的血泪控诉,她的死更是由于一场灵魂的谋杀与救赎。作者用生动的笔触,深刻的叙写让我们见证了祥林嫂一生几次重大的转变过程。一)、模样周正,健壮耐劳的祥林嫂 祥林嫂“年纪二十六七”,脸色虽然“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模样儿“周正”,“手脚壮大”,“顺着眼”,“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被四婶留下后,她做工手脚麻利,干起活来也“抵得过一个男子”,能“彻夜的煮福礼”,以至于鲁四老爷家最后“竟没有添短工”,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劳动强度大,工作是十分艰辛的,“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事实证明,她确实安份耐劳。作者用平凡简练的语言写出了祥林嫂确实是一个劳动能手,也为后来祥林嫂的悲惨遭遇设置铺垫。二)、被迫改嫁,“强力反抗”的祥林嫂在所谓“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即“三从”)的封建礼教奴役下的中国劳动妇女是地位卑微甚至没有任何地位的一类群体。祥林嫂嫁给了一个现在只有十六七岁的又已经死去了的丈夫,就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生是人家的人,死是人家的鬼,所以,她的婆家要把她抓回去,是“天经地义”的事。这个婆家做事先是鬼鬼祟祟,“远远地看见一个男人在对岸徘徊,很像夫家的堂伯”。然后是十分强悍野蛮,他们待祥林嫂到河边淘米,“刚刚要跪下去”,那躲在白篷船里的两个男人,又是“跳”,又是“抱”,又是“拖”,最后是把祥林嫂“捆了躺在船板上”。他们像对待一只牲畜一样对待祥林嫂。读到这里,读者不禁扣问他们为什么敢这样做呢?这就是那些所谓“三从四德”封建的“夫权”在纵容着他们。祥林嫂不肯改嫁,甚至在成亲那天撞香案角寻死,“头上碰了一个大窟窿,鲜血直流,用了两把香灰,包上两块红布还止不住血”,然而还是徒劳,被人“七手八脚的将她和男人反关在新房里”。可以看出,祥林嫂再嫁时出格的哭闹, 与其说是对压迫的反抗, 还不如说是对封建礼教“一女不事二夫”戒律的恪守。后来她之所以安心跟了贺老六, 还“到年底就生了一个孩子”,道理其实也很简单。因为拜过堂之后, 她与贺老六已经是名正言顺的夫妻了, 她没有理由不尽为妻之道。可谁叫“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旧社会伤寒病流行,这种本来可以治好的病,由于医疗落后,造成大量病人死亡;贺老六可能是被传染了,加上自己又不懂卫生知识,“本来已经好了的,吃了一碗冷饭,复发了”,然而“祸不单行”,儿子阿毛又被狼衔去了。这样,族权这条绳索又绞到祥林嫂的脖子上了,“大伯来收屋,又赶她”,“她真是走投无路了,只好来求老主人。” 三)、家破人亡,失魂落魄的祥林嫂从作品的描写来看, 祥林嫂对祥林的死、贺老六的死、阿毛的被狼叼走等等, 没有任何责任。但是由于改嫁、丧夫、失子这一连串的打击让这个原本“暂时坐稳了奴隶”的女人精神濒临毁灭的边缘。当祥林嫂第二次来到鲁四老爷堂前时,她“两颊上已消失了血色”,“眼角上带着泪痕”,身体和精神是大不如前了。她泣不成声地向人们诉说着她的阿毛的悲惨故事。对于祥林嫂来说,儿子被狼吃掉,是因为自己疏忽大意,“于心有愧”,所以阿毛的死成了她心灵上无法医治的创伤,久久不能释怀。她企图借助喋喋不休地讲故事来博得别人的同情和安慰,以减少自己思念的痛苦,结果越说越想,越想越说。要知道,这不是一般的追述,而是在反复咀嚼自己的痛苦,这种痛苦始终在折磨她。然而当祥林嫂三番五次地讲她的阿毛的故事时,连“最慈悲的念佛的老太太们,眼里也再不见有一点泪的痕迹”了。再加上祥林嫂第二次到鲁家做工,表现大不如前,手脚不灵,记性不好,“死尸似的脸上整日没有笑容”。一边鲁四老爷深深地嫌弃她是两次失去丈夫的寡妇。另一边祥林嫂却还在为自己命运不断挣扎着,再后来听取了柳妈这个“好心人”的劝诫,被认为自己犯了不可饶恕的罪,需要捐门槛,遭受“千人踏,万人跨”才能赎罪。为了捐门槛,她默默忍受,把历来积存、用血汗换来的钱捐了门槛。当她以为赎了罪,坦然地去拿酒杯筷子时,四婶大叫一声“你放着罢,祥林嫂”,这一举动彻底打破了祥林嫂的幻想。这时,“她象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变作灰黑”“失神地站着”,“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眼睛凹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这是封建礼教对她的一次最致命的打击。祥林嫂终于明白了捐门槛不过是一个愚弄,而自己昼夜渴望的救赎的念头不过是一场幻梦。四)欲活不能、想死不敢的祥林嫂一次又一次精神上的打击、肉体上的折磨,把祥林嫂逼上了上街行乞这条绝路。她精神上无任何寄托,生活上无任何依靠,行为上无任何归宿。谁也可以管她,谁也可以不管她。她无衣无食,饥寒交迫。她可能还有一点点思维能力,因为她还没有死去。她欲活不能,想死不敢。但终于在河边上遇见了“我”。五)惨死雪地、横遭唾骂的祥林嫂在离开这个“把她往死里赶”的人间的前夕,“头发已经全白”的祥林嫂想到了魂灵,她想到了阴间,想到了两个“死鬼的丈夫”,想到了阿毛。于是终于向“识字的、见识得多”的“出门人”“我”提出了一个猝不及防的难题:“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也许有罢,我想。”“我”吞吞吐吐的回答。当她从宿命论向无神论迈出了第一步时,也走上了生命的终点,祥林嫂终在年尾人们“欢乐祥和”的祝福气氛中,冻死在雪地里。但她的死讯传到鲁四老爷的耳朵里时,鲁四老爷却骂她是一个“谬种”,原因是“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个时候”。更加可悲的是,那些与祥林嫂处于相同命运的短工们,表情也极为冷淡。“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短工淡然的回答,更增添了祥林嫂的死的悲剧色彩。著名作家丁玲说过,“祥林嫂是非死不可的”。的确,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女性可以说是一直处在被压迫的地位。男尊女卑的思想贯穿始终。封建礼教让女性没有人身和活动的自由,更没有平等和权利一说。女性不仅在现实中受到男性在政治上的歧视,压迫和奴役,而且在文学中也同样受到男性的“文学虐待或文本骚扰”以及审美变形,异化,扭曲和奴役。女性的个性完全被压制,扭曲。虽然也有一些女性会起来反抗。但是由于一直以来封建礼教的约束,活动与思想的空间受到了极大限制。她们无法直接接触到社会最现实的一面,无法看清历史潮流,无法准确地把握自己的命运。有些虽然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却缺乏实际生活的经验,只是简单的恪守教条。面对社会对女性的不公的压迫和奴役,她们只是单纯的以一种浪漫主义的不成熟的反抗方式试图改变这种状况。而如祥林嫂一类生活在社会低层面的无知识、无思想的劳动妇女群体连反抗意识都没有,她们连什么是反抗都不知道,甚至觉得反抗就是罪恶。她们这样的群体是可悲的,这样的社会更是可叹。从而也反映出作者面对此类现状从心底里迸发出的深刻的无奈与悲凉。参照鲁迅的挚友许寿裳先生的一段被人们广泛引用的精辟论断: “祝福描写一个旧社会中的女牺牲者, 极其深刻, 使知人世惨事, 不惨在狼吃阿毛, 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他话中的“牺牲者”三字大体触摸到了鲁迅先生倾心描写的祥林嫂形象的真正内涵。诚然,在封建礼教的残害下,祥林嫂一生的坎坷悲剧只是成为了亿万个中国女性墓碑的一个缩影。如果不能彻底变革封建制度,不从根本上动摇封建思想的权威,不从思想上唤醒每一个被封建礼教荼毒的人的灵魂,祥林嫂的悲剧、中国广大女性的悲剧还会重演,并且一直重复下去。这也是鲁迅先生的“祝福”内容。然而鲁迅先生最终没有能找到完全唤醒民众的思想,唤醒一个民众,一个时代的灵魂的正确方法,没有实现他救国救民的报复,或许也成为他心中永远的伤痛与遗憾,更显无尽悲凉。(二)、“我”:不是凶手的凶手正所谓“事出有因”、“行必有果”,如果说祥林嫂的悲剧是注定的劫数,那么文章中对于“我”的形象的塑造更是使得这场悲剧变得更加尖锐深刻。“我”看似一个文弱的知识分子,却有意无意的成为了那场悲伤轮回的助推器,对全文主旨的抒写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鲁迅先生匠心独运,正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来触摸那一时期知识分子的灵魂世界,揭示他们的心路历程,带有深刻的审视反思意味。或者说,这场女性的悲剧,“我”成了不是凶手的凶手。在整个故事构造和思想意蕴的表述中,“我”扮演了多重但却十分特殊角色,具体表现在:一) 孤独的漂泊者鲁迅小说中的“我”是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是个与鲁镇社会格格不入的异类。从前离开鲁镇,从弥漫着浓重封建宗法和迷信思想的农村走出,进入受到新思想新文化影响的都市中,满怀希望追求别样的新的生活。可现实的黑暗混乱与重重矛盾,使“我”感到苦闷彷徨,甚至觉得前途迷惘,无路可走。这时故乡的丑陋一面可能变得模糊,而故乡鲜美生动的一面日益清晰起来,于是“我”怀着寻求慰藉与希望得到排解的心理重新回到故乡。但回去之后,“家”已不存在,而在我离去后的几年里,故乡竟丝毫未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一切都没有改变。祝福的习俗、各种祭祀活动“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鲁四老爷依然在骂早已成为保守派的康有为为“新党”;几个本家朋友“也都没有大改变”。这种一成未变的情形与思想上难以沟通的窒息令“我”度日如年。因此,故乡之行不仅未让“我”找到精神上的皈依,反而使“我”陷入了更大的苦闷之中,“我”像逃跑一般地“明天决计要走了”。如此看来,“我”从混乱黑暗的都市来到故乡小憩排遣,又从封闭窒息的故乡中逃离而去,“我”在中国封建传统与西方现代文明之间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落脚点,也找不到一个契合点。在“我”身上,折射出了那一时期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所共有的精神状态,他们游离于现实与理想之间,找不到心灵栖息的树,成为了一个精神上孤独的漂泊者。二) 悲剧的见证人小说开始采用第一人称叙述者的视角,写“我”离开鲁镇后又回到了鲁镇,亲眼目睹,亲耳听闻了祥林嫂的悲惨遭遇。由此可知,祥林嫂的故事是镶嵌在“我”的故事中的。在追叙祥林嫂的故事的时候,“我”看似隐身不见了,取而代之以第三人称叙述,事实上“我”是站在故事的背后客观冷静地叙述祥林嫂初到鲁镇,被逼再嫁,二到鲁镇,沦为乞丐及惨然离世的悲惨经历。作为悲剧故事的见证人,“我”几乎见证了一个女性的生命被践踏遭毁灭的整个过程。值得一提的是,当祥林嫂遭遇了一系列肉体和精神的连环打击之后,弥留之际想到了魂灵和阴司,恰好碰见了“我”。“这正好。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我正要问你一件事”,尤以特别的是“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这一细微的神态描写更将祥林嫂心理痛苦的挣扎表现得淋漓尽致。然而恰恰在“我”站立发愣的时候,“她走近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的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神神秘秘、絮絮叨叨的话语将故事的发展推向了高潮。“也许有罢,我想。”得到“我”模棱两可的回答后不久,祥林嫂悲惨的一生最终画上句点。这场悲剧本是没有现实意义的凶手的,但在某种程度上讲我却成为不是凶手的凶手。因此,“我”作为作者这一特定形象的出现,既是线索,串连起了这两个故事,又作为一个见证人来叙述故事,有助于增强故事的可信度和感染力,也有利于“我”剖析自己的内心世界,深剜社会、人世的精神毒瘤。三) 愚弱的逃避者鲁镇社会的封闭窒息、迷信落后,鲁镇人们的麻木愚昧、冷淡浅薄是“我”决计离开的一个因素,而另一个重要因素是祥林嫂临终前对“我”的追问,使“我”陷入了一种两难的境地,而“我”的“说不清”的回答很难说与祥林嫂的死不无关系。关于祥林嫂的三个提问:人死后有没有魂灵?有没有地狱?死去的家人能否见面?我们从这些不难知道,祥林嫂沦为乞丐以后一直是在生的艰难与死的恐惧中痛苦地挣扎着,而她苟延残喘至今的主要原因也是由于对死的恐惧的精神支撑,因此这三个问题是一直萦绕在祥林嫂心头的挥之不去的难题。当她遇到了“我”这个见过世面的读书人,于是似乎是本能地郑重地提出来的。如果我们分析一下祥林嫂此时的心理,似乎可以肯定祥林嫂因为生之艰难而宁愿去死,又因为对死的恐惧,她趋利避害,宁愿相信人死后没有魂灵也无地狱。如果“我”给了祥林嫂这样的答案,也就求证了祥林嫂的怀疑,那她的死亡之路或许可以走得轻松一点。但“我”先是顺应迷信,而后又含糊其辞的搪塞着回答,这一切摧毁了她心里原有的疑虑,加深了她对魂灵和地狱的肯定,最终使她在对死的极度恐惧中凄惨离世。在这里,祥林嫂对死亡的提问“却将自认为是现代知识分子的我置于困境:我既对这类形而上意味的深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